北榮找到關鍵 血癌前期藥 竟啟動致癌基因

SALL4被激活 癌細胞倍增 存活率就下降 救命藥變增加死亡風險 研究報告登國際醫學期刊 台北榮總參與最新跨國性研究率先全球發現,治療血癌前期MDS的「去甲基化藥物」同時會激活致癌基因使癌細胞繼續生長,影響治療成效。(北榮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血癌前期「骨髓造血細胞分化不良症候群(MDS),治療上會以「去甲基化藥物」抑制癌細胞生長。然而,台北榮總參與最新跨國性研究率先全球發現,此藥物竟同時會激活致癌基因「癌基因SALL4」使癌細胞繼續生長,影響治療成效。 北榮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劉耀中表示,MDS是指骨髓造血細胞中的癌細胞未達20%,但已影響骨髓造血功能,屬於血癌前期。 據統計,國內盛行率約10萬分之5,平均確診年齡70歲,隨著年紀增加,盛行率更可至10萬分之50。依北榮每年新診斷MDS病人及文獻發生率推估,台灣每年新增約800至1000人,預計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將更惡化。 MDS患者通常因為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紅血球或血小板異常,進一步求診而確診,臨床上約30%至50%會進展成急性血癌。 劉耀中指出,針對無法進行化學治療及骨髓移植的年長者,以往會以輸血或支持性治療為主;直到2004年HMA問世後,可經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藥物抑制癌細胞生長,但後續發現僅約5成患者有治療反應,且藥效平均持續1至2年,一旦藥物無效或進展成血癌,存活期平均只剩半年。 為了找出患者對於HMA的抗藥性問題,劉耀中與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哈佛幹細胞研究所,以及義大利與中國等醫療院所多國人員展開跨國研究,分析東、西方約70名患者,發現關鍵的癌基因SALL4。 劉耀中說明,當病人使用HMA治療,通常會在4至6次療程的藥效最高,以此作為評估基準發現,部分患者症狀改善,但後續病況仍轉差,主要是因有高達3至4成病人的SALL4被激活,表現量上升達到原本的2倍,存活率就下降;而SALL4表現量未提升的族群,存活率則提升,進一步分析SALL4表現量高低的死亡風險可相差3至6倍。 這項研究打破醫界長久的認知,提出了HMA不只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也可能啟動人體的致癌基因作用的證明,成果已被刊登於國際頂尖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劉耀中為第一作者。 劉耀中表示,HMA仍是治療MDS的重要工具,但在療程中,建議要監測癌基因,若發現有升高的情形,可使用現成的BCL-2抑制劑改善,但若未來可研發出對應SALL4的標靶藥物會更佳,目前也在研究相關的小分子藥物,盼能夠有進一步成果,造福患者。

Read More

母攜子輕生 一死一傷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新北市樹林區一名單親媽媽許姓女子疑似因失業經濟壓力大,帶著六歲的兒子在租屋處輕生,警消十九日破門而入時,男童身上已經出現屍斑、死亡多時,許姓女子呈現昏迷,送醫後撿回一命,警方將等她清醒後偵訊釐清案情。 警方調查,侯姓男童沒有請假卻連續三天未到學校上課,學校多次聯繫不上媽媽,後來和其他家人取得聯繫後通報警方,十九日在里長、房東的陪同下到他們的租屋處查看,破門而入發現許姓女子和兒子雙雙倒臥在床上,男童雖然沒有明顯外傷,但已無呼吸心跳、且出現屍斑;而三十六歲的許姓女子躺於臥室床上,身上有刀傷、一旁有血跡,呼吸心跳微弱,呈現昏迷狀態,送醫急救後撿回一命。 警方勘驗現場,發現沒有外力介入跡象,在許女的電腦中發現一封遺書,疑似因婚姻不順利,加上近來失業、繳不出房租,經濟壓力大才會走上絕路,不過詳細的原因要等她清醒後,才能進一步調查釐清。 (珍惜生命,請打一九九五)

Read More

危機未除!Omicron亞型變異株逾300種

中央社∕日內瓦19日綜合外電報導 世衛(WHO)今天表示,COVID-19疫情仍是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降低警戒層級仍言之過早,即便最近防疫有所進展。 法新社報導,世衛是在2020年1月30日宣布COVID-19疫情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此為世衛最高警戒層級。上週,世衛緊急委員會開會作出結論,全球COVID-19疫情仍處於最高警戒層級。 對此,世衛秘書長譚德塞今天在日內瓦告訴記者,他同意世衛緊急委員會的建議。 世衛正在追蹤逾300種Omicron亞型變異株。世衛COVID-19專家范科霍芙提及:「所有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都展現出更強傳染力,以及能避開免疫系統的特性。」

Read More

自體骨髓注射 助肌腱修復

自體骨髓再生注射重啟受損肌修復。 (記者葉蒼秀攝)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苗栗一名46歲張姓婦人,十數年前在工作時被玻璃割傷,導致左手拇指肌腱斷裂,經肌腱重建手術後順利的將肌腱重新接回去,但手指還是無法正常彎曲且無法正常施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透過同事介紹,求助衛福部苗栗醫院影像暨疼痛介入性門診,經進行檢查發現,除了肌腱斷裂重接處有明顯結疤且部分肌腱沒有完全癒合外,肌腱與周圍的組織還有沾黏情形,與患者討論後,決定接受解套剝離及自體骨髓液再生注射治療。 影像醫學科徐庸主任首先安排了X光檢查,確認骨頭沒問題,接著藉由動態超音波確認肌腱受傷與沾黏,經說明解釋後,患者決定嘗試自體骨髓抽取液再生注射治療。 一開始先安排解套剝離注射,徐庸醫師在超音波導引下,將低濃度葡萄糖水注射至組織沾黏處,將肌腱與周邊沾黏組織分離開來;經過治療後,病患手指卡住緊繃感,已有明顯改善,接著進行再生注射,將自體骨髓抽取液注射至肌腱結痂與癒合不良處。 徐庸醫師指出,骨髓抽取液再生注射的適應症,主要包含退化性關節炎、軟骨受損修復、肌腱及韌帶撕裂、延遲性癒合骨折及椎間盤疼痛等。徐醫師提醒,若能搭配相關復健,對於治療能有更全面改善,也能減少復發的機會。

Read More

吸二手菸傷害不輸老菸槍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慈濟醫院社區健康中心推動戒菸十年,新一期在潭子區衛生所開辦的戒菸班20日結業。菸齡30年的高姓學員成功戒菸,抱走獎金3千元。不吸菸的學員梁小姐身處家人吸菸環境,一氧化碳濃度檢測比老菸槍學員還高,驚覺二手菸很可怕。 沒有抽菸的梁小姐受邀請參與戒菸班想幫助吸菸家人,檢測一氧化碳濃度高達17ppm,相當於中度吸菸者狀態。原來是家人吸菸,長期身處二手菸環境,自述兒子在家抽菸時間很短,沒想到體內累積高量一氧化碳。回家力勸兒子減少吸菸,結業當天檢測一氧化碳濃度降到9ppm,相當輕度吸菸者。 慈濟醫院戒菸門診個案管理師黃淑雯表示,臨床許多個案以為在獨立空間抽菸不會危害到他人,任何濃度的二手菸都會危及身邊的人、增加致癌風險。二手菸危害遠比吸菸者更可怕,受害者不知道自己曝露在危險環境,常忽略定期篩檢。

Read More

調理改善鼻過敏 忌碰甜點冷飲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醫師,天氣變冷,加上下雨,開始鼻塞、流鼻涕,整天腦袋昏沉沉的,真不舒服…。」正值季節轉變,最近中醫門診因鼻子過敏就診人數大增。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梁祐爾指出,鼻過敏常見症狀為鼻塞、流鼻水,伴隨眼鼻癢、打噴嚏,或鼻涕倒流而有咽喉卡痰、發癢咳嗽等不適,鼻塞甚至影響睡眠、造成白天專注力下降。由於空汙及生活型態的改變,鼻過敏盛行率逐年攀升,據統計,現今台灣每四人就有一個有鼻子過敏問題,學童更是每兩人就有一人受鼻炎困擾。鼻過敏的原因很多,由特定過敏原誘發的為「過敏性」鼻炎;「非過敏性」鼻炎則為髒空氣、濃烈氣味、氣候變化刺激,或賀爾蒙改變、全身性慢性疾病、藥物、飲食等影響自律神經及內分泌,導致血管舒縮失調、鼻黏膜敏感、免疫失衡。 梁祐爾表示,西醫以抗組織胺治療鼻水、噴嚏等過敏症狀,僅暫時緩解症狀,而中醫治療則著重根本體質的調理,強調「脾主後天、腎主先天」,現代醫學證實,腸道健康與人體免疫息息相關,針對容易因吹風、氣溫變化產生鼻過敏症狀的患者,若有消化差、易疲倦、自汗等情形,以桂枝湯、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等方健脾補氣,有助抵抗風寒、提升免疫力;此外,遇冷噴嚏連連、鼻涕透明稀水狀量多的患者,伴隨怕冷、四肢冷、夜尿頻繁等,用腎氣丸、八味地黃丸、真武湯等溫補腎陽,可緩解鼻黏膜受器敏感及慢性發炎,改善過敏症狀。 他說,日常養生保健是必須的,鼻過敏患者保持規律作息、睡眠充足,飲食方面要均衡且避免精製化和冰冷飲料,每天至少15分鐘的日光浴、養成適當運動習慣,皆有助驅寒、鍛鍊正氣而提升免疫力。

Read More

50歲女不明背痛 竟是骨鬆作祟

鹿港基督教醫院院長宋明唐(前排右二)等醫護人員,宣導民眾重視無聲殺手骨質疏鬆症的危害。(記者何國榮攝) 記者何國榮∕鹿港報導 平時莫名其妙背痛的50歲蔡姓病患,數年來屢受骨頭痠痛所困擾,中醫和復健都看診過,骨頭痠痛還是未見改善,日前到鹿港基督教醫院,改看骨科門診時,經醫師陳志鎧安排X光檢查後,再進一步自費接受雙能量骨質密度的檢測,發現竟然是嚴重的骨質疏鬆在作祟,數據T值-3.4,事經骨鬆藥物治療,和鈣片的補充,終於將骨鬆症獲得改善,也讓蔡女感嘆,不過就是個背痛,從來沒有想過這麼年輕,就會有這麼多的問題。 鹿港基督教醫院院長宋明唐表示,院方擁有彰投雲嘉唯一一個有醫學中心做後盾的衛教中心,是照護能量最完善的團隊,可以一舉揪出骨質疏鬆症背後的惡魔,並提供後續完整的照護。 骨科主治醫師陳志鎧表示,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而在台灣50歲以上人口,骨鬆症盛行率約25%,其中,髖骨骨折發生率是全世界第9、亞洲第1,嚴重者導致失能及死亡,因而,無聲殺手的骨鬆症,有時一個劇烈的咳嗽,就可能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 陳志鎧表示,風濕免疫疾病、糖尿病與洗腎患者,也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根據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全台65歲以上長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高達1/4,其中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骨鬆症的問題;至於,洗腎病人如果遇上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死亡率更高達正常人的4倍,因而,不可不慎。 20日是世界骨鬆日,也是致力防治骨鬆症,預防跌倒的鹿港基督教醫院「愛的骨力之友會」成立10週年慶的日子,因而,還安排骨質密度篩檢車到院提供篩檢服務,17位民眾被檢查出有骨鬆症。

Read More

+92死 創BA.5疫情新高

指揮中心:11月確診有望低於2萬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疫情指揮中心20日公布,國內新增3萬9763例本土個案及45例境外移入,依模型推估,11月可望單日確診降至2萬例以下;另確診個案中新增92例死亡,創Omicron BA.5疫情新高,最年輕個案為30多歲女性,另新增中重症204例,其中也有2例兒童併發孩童MIS-C。 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表示,國內新增3萬9763例本土個案,較上週同期下降25.5%,降幅趨勢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整體疫情仍在高原期。 對於疫情走向,指揮官王必勝指出,雖然11月初本土病例降到單日2萬例以下,目前並沒有把握,但現在看到向下趨勢慢慢確立,依照模型推估,11月是有可能、有機會降到2萬例以下,只是速度仍要視大家是否按照規定防疫而定。 至於本土病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為52例男性、40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89例具慢性病史、65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 其中,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30多歲女性,羅一鈞表示,個案本身有風濕免疫疾病等慢性病史,曾打三劑疫苗,5月7日左小腿骨髓炎住院,使用抗生素等治療,但10月14日出現雙側肺炎、血壓下降,採檢確診,給予多種藥物治療,仍不幸於15日死亡;死因為肺炎合併多重器官衰竭。 在新增中重症204例中,包含124例中症、80例重症,新增2例重症為孩童MIS-C,都已康復出院。 羅一鈞說,其中1例5歲男童有先天性心臟病,曾打二劑疫苗,8月29日確診新冠,9月25日起出現發燒、腹痛、嘔吐,30日就醫檢查有頸部淋巴結腫及結膜炎,10月1日住院,住院後因持續發燒,懷疑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病況好轉,已於11日出院。 另1例為9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曾打二劑疫苗,9月8日確診新冠,10月1日起右頸腫痛、發燒、喉嚨痛,5日至急診檢查有頸部淋巴腺腫、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淋巴腺炎住院,因為症狀持續,並出現皮疹、紅眼、腹痛、血壓偏低,經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診斷為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病況好轉,11日轉出加護病房、13日出院。 指揮中心統計,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50例,包含162例MIS-C、33例腦炎、26例肺炎、11例哮吼、3例敗血症、4例共病與其他、2例心肌炎、9例家中死亡;其中36例死亡。

Read More

餓死5月病嬰 單親媽判7年半

記者蔣謙正∕高雄報導 高雄一名楊姓單親媽媽獨自撫養二個女兒,卻將只有五個月大、患心臟疾病的小女獨留在家二天導致死亡,一審判她六年。二審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二十日改判楊女七年半有期徒刑,全案可上訴。 判決指出,楊姓女子獨自撫養一歲多和五個月大的女嬰,其中剛滿五個月大的小女多次生病住院,經醫師診斷患有心室中膈缺損的心臟疾病,導致有吸收不良、體重過輕等問題,需要定時餵食、餵藥。 楊女在民國一0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晚間帶大女兒離開左營住處,獨留女嬰在家,未規律給女嬰充足奶粉、藥物,也未安排其他人照顧;到二十七日傍晚五時三十五分才回到家,楊女發現小女兒已無呼吸心跳而報警,並將小女兒送醫,經醫院急救,女嬰仍因橫紋肌溶解症併急性腎小管壞死而不治。 檢警調查發現,女嬰因長時間未經規律餵食、餵藥而有脫水、飢餓、營養不良情況,造成體重及臟器重量減輕,體脂肪幾乎完全消失,且楊女明知女嬰有疾病卻未多加注意,認為楊女涉嫌故意遺棄無自救能力的嬰兒,依遺棄致死罪提起公訴,並請法院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加重其刑二分之一。 一審法官依遺棄致人於死罪判決楊女六年,檢察官主張原審量刑過輕,提起上訴。二審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二十日判決,法官查出楊女報警時就坦承獨留女嬰在家,但楊女平時多次輕忽定時餵養女嬰,違反義務程度甚高,認為不應減刑太多。最終考量楊女非故意遺棄女嬰,改判楊女七年六個月。

Read More

台中滷肉飯攤殺人案 5起訴2通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今年六月林男等七人前往台中市一處滷肉飯攤用餐,與黃男發生口角,林男持刀將黃男刺死後逃逸,林男的同夥游男等五人遭逮二十日起訴,在逃的林男與溫男通緝中。 檢警追查,案發後先在桃園市中壢區拘提林男的同夥游男到案,六月二十八日,在屏東縣枋寮鄉逮捕疑似欲潛逃出國的謝男等四人,扣得護照、台胞證及人民幣四萬元等物,游男等五人被檢方聲押獲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