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防疫、外出又少與人互動 造成社交技巧不足、甚至焦慮 醫籲家長應多留意及時就醫
職能治療師楊琇晴說,疫情世代兒童出現社交情緒發展遲緩病例漸增,父母應多注意。(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新冠疫情中成長的3歲半王小妹就讀幼稚園小班,在學校幾乎和每個人都零互動,不跟任何人講話,經老師建議媽媽帶去就醫。成大醫院復健部職能治療師楊琇晴說,近來門診發現疫情世代成長的兒童出現社交情緒發展遲緩病例漸增,去年底至今已逾3例,以前未見此情形,父母多注意小孩平常表現,一旦發覺有發展遲緩情形,立刻就診檢查。
楊琇晴說,根據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研究,在疫情期間出生與成長的0~3歲兒童,較疫情前的兒童相比,粗大動作、精細動作、社交、認知、語言發展都有表現較差的趨勢;即使未感染的兒童,各項發展還是可能受到大環境負面因素的影響。王小妹未上學前,待在家的時間會經常跑來跑去、跳上跳下,甚至做出危險的動作;但讀幼稚園卻幾乎和每個小朋友都零互動。媽媽帶至成大醫院小兒神經科就診,疑似社交情緒發展遲緩,轉介至復健科接受後續的職能治療評估與介入。
她說,經晤談、情境觀察、動作、感覺處理能力的評估了解,疫情期間從2020年媽媽與王小妹幾乎都待家,很少出門去公園、遊樂場活動,造成女童極少在自然情境下跑跳,前庭覺(感知頭部位置並保持身體平衡)、本體覺(感知肢體位置與動作情形)的刺激不足,導致長時間待在家裡會出現一些跑跑跳跳,感覺尋求的動作;偶爾出門時,媽媽會也要求不隨便亂摸東西、不要跟其他人太靠近,王小妹跟家人以外的人群互動機會很少,造成她社交技巧不足,甚至有焦慮傾向。
楊琇晴表示,經設計合適的遊戲活動治療,再加入同儕的團體治療後,已逐漸提升王小妹的社交技巧。學校老師也說,王小妹已可主動與一些小朋友互動、講話,低頭不語情形已少見,進步很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