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留維廷說,積極控制3高搭配調整飲食及運動,有效減少腦中風風險。(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6歲男子「阿明」曾因腦部出血性中風,並出現腦部小血管病變,追蹤6年後未再回診繼續追蹤,近3年竟演變成血管性失智,並重新開始控制血壓等問題,但在控制期間仍陸續有出血性及缺血性腦中風情形,迄今持續治療中。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留維廷指出,「阿明」於2007年2月因持續頭痛至奇美醫院就醫,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其左側顳葉和頂葉出血性中風;住院治療穩定後,在神經外科門診追蹤。同年4月又因突發性右側肢體無力及短暫性腦缺血再度入院,經安排頸部動脈血管超音波及腦部磁振造影血管攝影檢查發現腦部小血管病變,開始積極控制血壓、血脂等中風危險因子。
至2013年均定期追蹤,期間都不曾再出現腦出血或中風,後來因個人因素就未再回診。2019年又因情緒不穩、個性改變、血壓升高及記憶力變差等問題再度就醫,磁振造影發現其腦部有許多小血管微出血,疑似小血管疾病產生的血管性失智,繼續治療中。
他說,腦血管疾病泛指所有影響腦血管和腦部血液循環的疾病,其中又以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比例最高。腦中風往往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產生的失能更是國人殘障主因之一。腦中風常見症狀包括,意識改變、肢體無力、感覺異常、口歪眼斜、言語不清、吞嚥障礙、視野缺損、步態不穩、頭暈、流口水、大小便失禁等。
留維廷表示,腦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主要包含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律不整、菸酒及肥胖,若有診斷為三高的民眾,也要按時服藥及定期對腦部和心臟做檢查,維持良好生活和運動習慣,積極控制三高搭配調整飲食及運動,能有效減少再中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