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壁下茄苳旌忠廟,是台灣最早的一座岳王廟。(詹伯望攝)
詹伯望
三國的關羽與南宋的岳飛,並稱武聖。但關公的崇拜在台灣本就是顯學,岳飛的崇拜則相對冷清許多,全台灣主祀岳飛元帥的宮廟只有七座,不過台南卻有兩座,一是在後壁區三十六庄下茄苳的旌忠廟,一是在仁德區的岳王廟;兩廟日前才舉辦過岳王的九百二十歲聖誕,前者由三十六庄下茄苳泰安宮旌忠廟暨五十九宮廟總主委王子豪盛裝擔任主典官,而以發揚岳飛精神為主旨的財團法人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也由董事長殷世熙另率董監事主祭;後者則由副市長葉澤山擔任正獻官,長興國小學童高唱〈滿江紅〉。
後壁旌忠廟紀念岳武穆公920年聖誕,切九層大蛋糕。(財團法人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
三十六庄下茄苳泰安宮旌忠廟暨五十九宮廟總主委王子豪盛裝擔任主典官。(三十六庄下茄苳泰安宮旌忠廟與五十九庄頭臉書)
下茄苳的旌忠廟,歷史頗為悠久,至少可上溯到乾隆年間,近年且被認證為台灣最老的岳王廟,頗有一些傳奇故事。
相傳,古時候下茄苳堡相當繁盛,某年近郊水田常遭動物啃食稻穗,經村民每夜派人看守,發現是一匹白馬所為,於是祈求神明幫忙,獲降乩指示在田中立一木牌,上書「岳大元帥」,即可順利解決。照辦後果然奏效,從此未見白馬前來作亂。村民為表謝忱,遂刻岳府大元帥及白馬木像奉祀,初名「元帥廟」;乾隆初年,由富紳韓高陽之祖父捐資建廟,名曰「旌忠廟」;半世紀後,韓高陽再獨資捐獻一千五百圓重建。
更有意思的是岳王籤詩的傳說。據說清朝前期,曾有一僧侶借住在旌忠廟,其時因廟中並無廂房,夜晚便在神案底下度過。日間僧人會提筆寫字,但甚少與香客互動。某日僧侶突然不告而別,但有留下物品。庄民查看後發現是多首七言絕句,整理後共有五十六首,最後變成廟中的「嵌頭籤」。各籤首字照順序排列,會形成以下句子:「台灣府諸羅縣北路下加冬,武穆岳聖王靈感簽詩,凡爐前弟子及四方信士,來問卜當誠心潔淨,抽出一枝又求金杯為準,吉凶禍福明斷有應」。
旌忠廟珍藏的岳府元帥籤詩印版,據說是黃蘖寺僧所撰。(財團法人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
關於僧人的來歷,有稱係台灣府城黃蘖寺僧。乾隆年間,台灣知府蔣元樞與黃蘖寺住持相善,一日奉總督密令,指住持僧為天地會成員,須捕送京師,蔣無奈,遂請住持至府內盤桓數日,欲言又止,住持察覺有異,促其坦言後,坦承其事,只盼一人承擔,請勿殃及其他。後住持將寺內兵器、名冊悉付祝融,財物贈之元樞,慷慨赴義,寺僧四散。
明鄭時期的後壁地區,便以上加冬、下加冬等名稱之。一六八四年,台灣納入清朝版圖,設台灣府,下轄台灣、諸羅、鳳山三縣,屬諸羅縣的下茄苳乃清初北路營守備駐防地。其時諸羅縣以北地廣人稀,政府官員鞭長莫及,是反清志士藏身好去處,下茄苳近鄰台灣府城,到旌忠廟暫宿幾天確是不無可能。同時旌忠廟的主神是宋朝末年反抗北方金兵的岳飛,黃蘖寺僧也是志在反抗滿清,惺惺相惜,趁機會寫作籤詩為這位民族英雄盡一點心力,合情入理。
況且,籤詩上還註明「諸羅縣」,據此推敲,寫作岳武穆王籤詩的時間,當在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諸羅縣改稱嘉義縣之前,而蔣元樞擔任台灣知府就在乾隆四十(一七七五)至四十二(一七七七)年,寫作籤詩的神祕和尚可能就是來自黃蘖寺的高僧。
《大德永光》匾,上款「岳王廟台灣首廟旌忠廟永誌」,下款「第28代孫岳朝軍獻立」,民國100年。(詹伯望攝)
民國一00年,中國大陸岳飛思想研究會會長岳朝軍,率領河南湯陰、浙江杭州的岳王廟訪問團等人來台,獻了一塊匾《大德永光》給旌忠廟,上款寫「岳王廟台灣首廟旌忠廟永誌」,下款則為「第二十八代孫岳朝軍」。
(作者是地方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