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秋夜,遇見野薑花

曾美玲 這一次 請月亮照明 穿透無邊暗黑 仔細端詳 夢的容顏   千斤萬噸 陰鬱的心緒 間奏暴雨狂風 被四處飄散 潔白的香 吋吋 安撫   大口呼吸 暢飲的此刻 天地之間 靈魂自由歌舞

Read More

17年前口腔底癌 吞嚥困難檢出喉癌

醫師周昱甫強調,對口腔癌病友來說,家人的支持才是病友的最大後盾。(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一位在17年前罹患口腔底癌第3期的劉姓病友,日前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等症狀,趕緊回醫院求診,經檢查為為聲帶腫瘤的喉癌第1期,幸發現得早,僅需進行放射線治療。 口腔癌是花東第一名癌症,病友確診前大多已出現白斑、紅斑、紅白斑或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牙關緊閉、疣狀上皮增生等癌前病變,花蓮慈濟醫院找耳鼻喉科副主任周昱甫指出,病人若能在發現癌前病變症狀時,盡速就醫做口腔黏膜篩檢,切除病灶即可預防癌化。 口腔癌種類有頰黏膜癌、舌癌、唇癌、硬顎癌、舌頭下的口腔底癌、牙齦癌等,周昱甫指出,有9成以上口腔癌病人,因長期嚼食檳榔、抽菸、喝酒,以口腔頰黏膜癌與舌癌居多,且容易再生病變引發第2種癌症;如頰癌病人治療後,再度發生病變時可能為舌癌、食道癌、咽喉癌、肺癌、甚至引發頰癌復發;因此即使第1期5年存活率高達8成,但仍強烈建議病人每月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輕忽任何病變的可能。 周昱甫表示,口腔癌第1期僅需小型手術切除腫瘤或放射線治療,不會造成臉部變形;第2期以上腫瘤切除後仍有擴散風險,需追加淋巴結廓清、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期數越高手術切除範圍越大,困難度也越高,甚至須進一步做顏面整形重建手術。 在台灣口腔癌患者男女比例是10比1,但在花東口腔癌患者男女比例約5比1,周昱甫說,主述症狀大多是口腔裡有腫塊,或潰瘍破皮2週以上,這些都是病人一張嘴就看得到或摸得到,門診進行腫塊切片後就可確診,可惜有些人雖心裡有數,不敢就醫。 研究指出,嚼食檳榔習慣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不嚼檳榔者的28倍,合併抽菸、喝酒、檳榔者更暴增為123倍,周昱甫表示,少數病人是因蛀牙、或配戴不良假牙,口腔黏膜長期摩擦刺激也會造成口腔癌。 對口腔癌病友來說,包括住院手術、化療、電療約需3個月的療程,出院返家生活除了要有面對病魔的勇氣外,還有食衣住行等生活起居上的無所適從及無力感,有時外觀上還要承受外界的好奇眼光,周昱甫強調,家人的支持才是病友的最大後盾。

Read More

AI演算感應 讓你隔空按電梯

清大團隊研發出可隔空按電梯的非接觸式防疫技術,手指距按鍵5公分也可隔空按電梯。(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陳柏翰、曾芳蘭∕台北報導 清華大學研究團隊以AI演算法導入非接觸感測技術,研發感應設備「m’AI Touch」,現應用電梯樓層感應,未來延伸於面板互動式裝置等。 清華大學1日指出,自COVID-19疫情爆發後,各式非接觸式防疫技術出現,但仍難以精準應用。清大跨院國際博士班學位學程助理教授陳鴻文團隊,透過導入AI演算法,再加上紅外線等多元感測設計,提升非接觸感測技術,研發出「m’AI Touch」,隔空一指就能按電梯。 陳鴻文表示,「m’AI Touch」為非接觸式感應設備,外觀為長寬各14公分,厚度約4公分的小盒子,可加裝於各廠牌新舊電梯按鍵面板上方,能精準偵測並判讀使用者隔空按電梯的動作。 他指出,導入AI的優點就是既靈敏又不易誤觸,且能夠依照使用習慣調整,只要伸出手指靠近電梯的開、關或樓層按鍵5公分內,0.4秒就可以看到按鍵燈亮起。 陳鴻文說,由於AI有很強的判讀意圖能力,若電梯內人太多,一旦有人被擠向按鍵面板,也不會錯誤觸發全部樓層按鍵。另,導入AI將讓非接觸感測技術再升級,提升精準度,未來還可望應用在餐飲業的觸控面板點餐系統、大眾運輸售票系統或博物館互動式裝置上。 第1台「m’AI Touch」非接觸式電梯按鍵最近安裝在清華大學台積館,師生實際使用發現,體驗很接近平日使用電梯的習慣,只是手指不必碰到按鍵。m’AI Touch已榮獲多項大獎,目前正在申請多項台、美專利。

Read More

每天吸收反式脂肪總能量應少於1%

醫師李耀泰說,反式脂肪食物少吃,易致心血管、乳癌及神經退化性疾病等。(郭綜合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反式脂肪酸對人體危害甚大,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說,含反式脂肪的食物充斥在生活周遭,如炸物、小西點、沙拉醬、蛋塔、麵包、餅乾、披薩、濃湯、爆米花、牛軋糖等,盡量少碰,即使食用也要淺嘗即止,喝咖啡也不要加奶精、巧克力挑選高濃度,才不會花錢又傷身,得不償失。 李耀泰指出,反式脂肪乃一不飽和脂肪酸,最少有一個雙鏈的氫是相反方向,反式脂肪來源包括: 1.工業產生:將植物油氫化,是有利保存的方法,可將液態油轉變為固態油,保存期限長,改變食物酥脆的口感,價格便宜,影響人體健康較大,如瑪琪琳、人造奶油等。 2.反芻動物油脂:存在牛、羊、鹿等油脂和奶類中,影響人體健康較少。此外,經高溫處理的植物油,也可產生反式脂肪酸。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人體每天吸收反式脂肪應少於2.2公克,每天吸收總能量應低於1%。如長期食用過多反式脂肪,容易影響:1.造成心血管粥狀硬化,成為冠心症和中風而死亡,反式脂肪會增加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減少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尤其壞膽固醇除以好膽固醇比值如大於3.5,會大大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2.罹患乳癌、前列腺癌、大腸癌等癌症,此乃發炎和氧化壓力所致;3.衍生神經退化性疾病,因其與慢性發炎有關;4.部分反式脂肪會產生糖尿病。 他說,反式脂肪酸危害人體,會升高心臟病和全部疾病的死亡率,世界各國對反式脂肪都有相關明文規定,禁反式脂肪如同禁菸一樣,應可用標語、教育、宣導達到成效,保障人民健康。

Read More

A肝莓等暫停輸入 食藥署:一定延長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有關好市多進口冷凍莓檢出A肝病毒事件,日前壓線提交檢討報告。食藥署1日指出,初步檢視,針對前次審查意見有提出回應,將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未確認風險解除前,持續暫停輸入報驗。 自4月28日好市多爆發進口冷凍A肝莓果事件以來,迄今問題產品累計邊境攔截2件、後市場稽查2件。食藥署從5月3日起至6月2日暫停受理好市多相關產品輸入報驗,並限期提出調查報告。 好市多於在5月10日提送檢討報告,但製程管控、相關管理紀錄如水質檢驗、人員健康檢查等資料不足,再遭限期在5月31日前補件,當天晚間7時許壓線送達食藥署。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1日表示,這次收到的報告相當完整,初步檢視,也有針對前次食藥署提出的審查意見回應,因報告厚達百頁、內容相當多,需要時間判讀,將召開專家會議審查。 林金富說,除邀請食品安全相關專家,也將邀請生產領域專家,不過目前都還在約詢中,何時召開會議暫無時間表,完整結論要等專家會議後才能對外說明。 他也強調,雖然目前是暫停受理好市多輸入報驗至6月2日,「一定會延長」,在沒有確認風險解除前,將持續管制。

Read More

脾氣虛 中醫調理免直播衝廁所

中醫師江昱寬考量病患體質與整體消化道機能,使用如黨參、白朮、薏仁與茯苓等「健脾化濕」的中藥材去做處方。(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1歲林姓成衣批發商因生意忙壓力大,常腹痛腹瀉,試過腸胃科西藥與市售益生菌,但都是一開始有用,後來腸胃就又開始作怪,於是求診中醫,醫師診斷林男「脾氣虛」致消化能力受影響,使用如黨參、白朮、薏仁與茯苓等中藥為其作治療,有效解決腹瀉等排便問題,建議病患可隨個人體質調整藥方,持續服用作保養,徹底改善「脾土之臟」,效果更勝益生菌。 林姓男子因受疫情影響力圖生意轉型,開始從事網路直播銷售,最近2、3個月十分忙碌,同時身體也發出警訊,常發生腹脹、腹痛、腹瀉情形,甚至曾在直播中,感到肚子一陣翻滾絞痛,馬上就要忍不住,來不及管鏡頭就直接衝去廁所,讓他覺得丟臉也困擾。 林男到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就診,他告訴醫師,曾至腸胃科診所就診,也曾試過親戚朋友推薦的益生菌,但都是一開始有用,再過一陣子腸胃就又開始作怪。 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中醫師江昱寬指出,林姓患者的症狀屬於忙碌壓力和緊張情緒誘發的腸躁症,在中醫角度認為是「脾土之臟」受到外來邪氣與體內濕氣影響所導致的「脾氣虛」;一般症狀有脹氣、腹瀉、排便次數改變,也有可能便秘腹瀉交替發生。中醫治療時,會考量病患體質與整體消化道機能,使用如黨參、白朮、薏仁與茯苓等「健脾化濕」的中藥材去做處方。 林男回診時,一直說中藥好神奇,吃了5天中藥,肚子腸胃舒服很多,排便也回復正常,直說應該早點來看中醫的。江昱寬建議他,可逐步調整藥方為腸胃做保養,當腸胃環境與功能都恢復正常以後,一方面不容易受刺激引發過敏反應,二方面又可以適度地把代謝廢物排出,讓身體的裡裡外外都平順均勻,人也有元氣,更有精神。 江昱寬指出,「脾氣」是指脾土的氣血能量,也就是消化道的機能,機能好不好,看排便狀況就知道。 他表示,市售有各式各樣的益生菌保健品,宣稱能改善腸道菌叢的生態環境以促進菌種平衡,幫助排便順暢適度調整體質;其實這由中西兼修的現代中醫師來看,中藥更能依個人體質,量身打造適合的中藥配方,達到更適合個人狀況的保養效果。

Read More

身心障近半 56萬人聽說讀寫吞嚥困難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吞嚥困難可能會造成進食嗆咳,營養及水分吸收不足,造成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今年特別舉辦「1照片1故事」徵件暨評選活動,盼加強大眾對吞嚥困難的關注度。 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111年底台灣有超過56萬國人因身體構造和功能損傷而造成聽、說、讀、寫、算及吞嚥困難,占了所有身心障礙人數的46.8%。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表示,許多年長者在早期吞嚥功能衰退時,常認為是年齡造成而輕忽它,沒有及早治療。另外,有些因為疾病而造成吞嚥障礙的病友,則是因為長期治療效果緩慢而放棄治療,錯失良機。 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退化的咀嚼、吞嚥能力,常讓長輩面臨美食在前卻咬不動、吞不下的問題。若進食量持續下降,容易造成營養不良、肌肉量減少、體重減輕等,進而加速失能、臥床。 當遇到咀嚼及吞嚥功能障礙時,可參考5個技巧,包括「味道香一點;質地軟一點;塊頭小一點;食物濕一點;固液分開吃」,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表示,最重要的莫過於提醒家中長輩要專心吃、慢慢吃、進食時盡量保持坐姿,避免邊吃東西邊講話或看電視,才能吃得安全又健康! 美國國會於2008年訂立每年六月為「國際吞嚥障礙意識月」,期望能提高社會大眾對吞嚥障礙的認識及重視。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自2020年起就響應這個國際上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每年舉行不同類型的活動。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指出,今年特別舉辦「一照片一故事」徵件暨評選活動,這項活動自6月1日起開放投稿及網路票選,首獎高達1萬元,入選禮品包括實用的日本特製吞嚥水杯、湯匙及餐具組,希望透過照片中的剎那光影,邀請民眾、照顧者和醫療照護人員分享與「吞嚥」之間的小故事,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吞嚥障礙、關心吞嚥障礙」,進而同理且願意幫助吞嚥障礙者有機會享受進食的樂趣。

Read More

手術機器人輔助 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手術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引進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成功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治療手術。(北榮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癲癇患者需承受無預警發作的身體不適及意外風險,造成病人與家庭長期的精神與經濟沉重負擔。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引進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結合3D影像定位與即時動態導航追蹤,成功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治療手術,精準度高風險低,助患者重拾正常人生。 1名37歲男性,在10歲時被診斷罹患癲癇,跑遍全台各大醫院,嘗試各種療法,卻因病灶太深,無法找到正確位置。北榮團隊透過機器人輔助系統,順利幫男子完成手術,成功控制癲癇重回職場。 北榮神經外科醫師李政家表示,全國約有20至30萬癲癇患者,其中高達3成是屬於使用兩種以上藥物仍難有效控制病症發作、或是副作用明顯的頑固型癲癇(亦稱藥物難治型癲癇)。另,有逾6成癲癇患者在學齡前就出現第1次發作,年紀較小就發作的患者屬於頑固型癲癇的比例偏高,對學習、生理成長等各層面造成嚴重影響。 目前北榮收治年紀最小的癲癇病人為3歲孩童,如果能在12歲前積極接受專業評估與外科手術治療,就能有效減少癲癇發作頻率,維持生活品質。 李政家說明,過半數的頑固型癲癇患者都能在術前評估中找到致癲病灶,更有高達8成的患者在接受1至2次的外科手術治療後,即能明顯降低癲癇發作頻率,但仍有約5%的患者因致癲灶過度深層或分佈範圍較廣,就需要進一步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術來尋找致癲病灶。 李政家強調,藉由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進行立體定位手術,不僅能讓醫療團隊更完整掌握手術過程的任何狀況,醫師能確保植入物準確放置於病灶,達到計畫位置與開刀位置零誤差的目標,且與傳統徒手執刀相比,約可減少一半手術時間,避免執刀醫師疲倦,降低人工持械的誤差。

Read More

少女吃海鮮引發過敏性蕁麻疹

醫師郭秉洋說,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過敏疾病,常見於吃到或碰到會過敏的東西之後出現紅疹,一定要就醫治療。(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15歲女生,日前和家人到餐廳吃海鮮,回到家裡後,身上出現一塊塊的紅疹,在臉上,手腳也都有出現這些浮腫的紅疹,而且非常的癢,到醫院檢查發現係過敏性蕁麻疹,經過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許多。 北榮新竹分院過敏免疫風溼科醫師郭秉洋表示,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過敏疾病,常見於吃到或碰到會過敏的東西之後,身上出現許多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塊狀浮腫的紅疹,患者常常會覺得非常的癢,一直抓抓抓,有些比較嚴重的還會出現眼皮腫,嘴唇腫等血管性水腫的症狀。 郭秉洋說,蕁麻疹的疹子會跑來跑去,有時這個部位的疹子消失,又會在別的部位出現, 所以又名風疹。有時候幾個鐘頭就消失了,但也有持續好幾天,甚至好幾週不消退的疹子,持續搔癢的症狀也時常困擾患者。 蕁麻疹的常見原因有許多,1、食物,例如海鮮(像是蝦子,螃蟹,魚),堅果類(如核桃,腰果), 水果類(奇異果,芒果,草莓),另外像是奶蛋類,加工食品也可能造成過敏。2、藥物,例如抗生素,消炎止痛藥等。3、感染,有些時候感冒生病的時候也會引發蕁麻疹。4、碰觸到可能過敏的東西如貓狗的毛,灰塵,花草植物,昆蟲叮咬等。5、天氣冷熱的變化。6、皮膚壓力的變化,像是戴手表,戒指處,貼身衣物。7、陽光曝曬處,運動後流汗等等也可能是誘因。8、壓力,情緒起伏,生理期前後。9、一些慢性疾病如甲狀腺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慢性肝炎等。 郭秉洋指出,蕁麻疹有些時候不見得找得出原因,但在治療上,大多使用抗過敏藥物就可達到治療效果。在日常生活上,應避開可能會造成過敏的東西,維持居住環境的清潔,良好的生活作息與三餐定時定量,維持愉悅的情緒都是很好的保養方式。

Read More

熟女愛吃生魚片 喉嚨像卡痰

慢性細菌感染性咽喉炎患者常會覺得喉嚨深處下方(手指處),好像有痰哽住。(醫師陳建志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40歲女愛吃生魚片,幾乎每週都會去日本料理餐廳大快朵頤。前不久開始覺得喉嚨緊緊的、隱隱作痛,口腔也有麻腫刺痛感,一度以為染上COVID-19,但快篩陰性,當成一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療,數週後病症未減輕,反而更嚴重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經做細菌培養診確為「慢性細菌感染性咽喉炎」,元凶是殺鮭氣單胞菌。 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指出,殺鮭氣單胞菌是一種魚類傳染病,主要感染鱒魚及鮭魚,會先感染腎臟侵入紅血球,藉此躲避宿主免疫系統的攻擊,並利用血紅素中的鐵作為營養,在內孳生,病魚最後會全身腫脹,皮膚潰爛。若人類食用病魚,在未經熟食狀況下,特別是生魚片,病菌趁機感染口腔黏膜,逐漸擴散到咽喉及上方食道,成為廣泛性感染,若患者罹患糖尿病、肝病、癌症或營養不良,免疫力太差,很可能會繼續變成全身性感染,恐致命。 陳建志說,病人到診間描述喉嚨深處下方,好像有痰哽住,必須不斷地做出清喉嚨動作,久而久之,頸部前方肌肉也跟著緊繃,原以為是食道長腫瘤,但內視鏡檢查卻正常。進一步檢查,發現她的口腔黏膜、扁桃腺紅腫,有一點分泌物,採檢體做細菌培養,報告是殺鮭氣單胞菌,還好對於市面上所有抗生素均呈現感受性(無法抵抗抗生素),此慢性細菌感染性咽喉炎在現今公共衛生進步的時代,頗為罕見。 他說,治療此病須給予適當抗生素,持續服用兩週,要一鼓作氣,不可隨便中斷,以免衍生抗藥性。需注意的是,胃食道逆流或上呼吸道過敏,會直接造成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竇炎會以鼻涕倒流,不斷地刺激咽喉,誘發上咽縮肌反射,黏膜互相摩擦引起發炎,治療策略迥異,有類似病症者,宜正確就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