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小時候最為悲催的事

■江雲英 小時候,熟悉我的人都說我像個小大人一樣。本是在父母身邊撒嬌賣萌的孩子,卻如老媽子一般,尤其對我媽,拎包拿傘提醒鑰匙手機錢包…… 那個時候,大概八九歲的樣子。我媽當初是我們那裏出名的美女,我爸又是個寵妻無度的男人,據說,在我沒出生之前,我爸把我媽直接寵上了天,奶奶因為看不慣我爸的沒骨氣,一氣之下跑去了臺灣,與爺爺團聚去了,爸媽樂的輕鬆自在,倒也快快樂樂過了幾年美好時光。 老媽此生除了愛我爸,最愛的事情就是樂此不疲的逛街,她可以從城東到城西,挨家挨戶的去逛一遍都不覺得累,腳踩8公分的恨天高,穿著舒適優雅的時裝,婀娜多姿的身影漸漸變成這個城市的風景。 隨著我的突然而至,不知所措的父母立時慌了手腳,爸爸打電話給奶奶,奶奶一聽二話不說急匆匆跑回來幫爸爸照顧媽媽,以便讓爸爸更多的時間投入工作,直到我平安降臨,奶奶才舒了一口氣,雙手合十,嘴裏念念有詞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直到我上幼稚園,奶奶才回去和爺爺團聚。有奶奶幫襯時,媽媽如少女時代一樣,自由自在,除了偶爾餵奶時間,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我被奶奶餵養的白白胖胖甚是可愛。然而奶奶走後,媽媽出門又必須得帶著我,要不留我一個人在家裏她不放心,雖然我比較願意一個人待在家裏玩,但出於責任感,我媽每次出門還是把我給帶上了。所以每次我媽一般都會給我兩塊錢,把我帶到百貨門口玩搖搖車,然後她自己和閨蜜愉快的逛街去了。 那時,兩塊錢我差不多能玩個半小時吧,就我一個人,一個五歲的女孩子獨自一人在百貨門口玩搖搖車,旁邊沒有人看著! 然後我媽差不多要一個半小時才回來,我就坐在那個搖搖車上等她。非常無聊!於是我就坐在路邊數人頭,反正也沒有陌生人來搭訕我。自從有了我弟弟之後,就變成一個7歲孩子帶著一個3歲孩子在搖搖車那邊等媽媽。要有人來和我們說話,我和我弟一人給他一個大白眼。也不知道為啥,反正我倆從小就對陌生人特別冷淡。 有一次還真有個像人販子的阿姨來和我們說話。 阿姨說: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吃糖呀? 我弟翻了個白眼,我也翻了個白眼。 那個阿姨不死心,開始套近乎,說:你媽媽叫我來接你們的,你們忘記我啦? 我沒理她,我弟也沒有理他。大概是天性冷漠吧,我們對不認識的人完全沒有好感。 反正那個阿姨怎麼樣討好我們都不理她,最後她乾脆直接抱我弟。 這才嚇到我了,我撲上去就是一口,把她咬疼了,把我弟放下了。 我還大喊:員警叔叔快來有壞人!抓壞人啦!那個阿姨看到周圍人多了估計有點怕就走了。後面有熱心群眾過來關心我們倆,問東問西的,被我一個白眼給擋回去了。 我又投了一塊錢和我弟繼續搖搖車……等我媽回來了,我給我媽說剛才那個阿姨的事情,我媽驚訝的哦了一聲。 然後給我和我弟一人買了一把玩具槍,說下次要是遇到壞人的話,就用這個槍打他們。於是,我們的整個童年都是靠這把玩具槍保護的。不得不說,我媽的心還真大。完全沒有那種萬一自己孩子被人拐走了怎麼辦。 我長大後,回憶起來小時候的事情,我還問我媽說那時候其實可危險了。 我媽說,那會兒民風淳樸。 關鍵是,她早年找過先生算過,她的孩子會一直陪在她身邊的。 所以,每次出門她都很放心,因為我們命中註定不會丟!

Read More

全球第1例 眼瞼下硬塊 男童免疫球蛋白G4罕病

龍姓男童右下結膜出現2顆無痛結節,經中榮治療後,目前病症穩定且無復發。(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9歲龍姓男童因右下結膜出現2顆無痛性結節到台中榮總開刀,經病理切片診斷為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的罕見基因變病疾病。台中榮總兒童過敏免疫科醫師蔡明瑾指出,這疾病成人有極少數個案報告,在兒童則為目前所知全球首例。由於男童在治療期間復發,中榮根據免疫及基因檢查結果,給予抗介白素─5的單株抗體,目前病症穩定且無復發。 蔡明瑾指出,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是一全身性發炎纖維化疾病,可侵犯全身各個器官,造成腫瘤樣病灶、阻塞、器官衰竭。其診斷基於臨床表現、免疫球蛋白G4上升、典型的細胞病理表現,在治療上類固醇雖然多數能控制病況,但一旦減藥或停藥,有高達6至7成病人會再復發,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學界仍在積極研發。 龍姓男童母親表示,110年7月因兒子右眼腫腫的,發現右眼下眼瞼有2個硬塊,在診所治療沒有改善後,轉至台中榮總就醫。 蔡明瑾表示,男童右眼下眼瞼2顆無痛性節結,經手術切除後,發現是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使用類固醇後,在男童右下結膜發現2顆無痛性結節,經手術切除,病理切片診斷為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屬於罕見的嗜酸性白血球性血管中心纖維化病變,並接受標準類固醇治療,在減藥過程中,結節又復發。 蔡明瑾指出,這疾病成人有極少數個案報告,在兒童則為目前所知全球第1例,由於其嗜酸性白血球異常升高且有CHIC2基因缺失,和FIP1L-PDGDRA融合基因增加。 他說,台中榮總兒童過敏免疫團隊結合眼科部主任魏利真透過基因診斷及使用先進藥物,將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這種難治疾病,擬定個人化精準治療,例如最新生物製劑使用、皮下減敏治療等,達到最完善的照護。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史詩:疫情時代人類靈魂的震顫∣∣讀《詩可興:疫情時代全球華語詩歌》

■沈睿 2020年一月下旬,一場席捲世界的疫情從中國武漢起始,然後開始蔓延,幾個月之內,整個地球都為之震顫。全世界的人都經歷了這三年疫情的發展:最初的震驚、繼而的恐懼、絕望的隔離、漫長的焦慮、隔絕的孤獨、疫苗的希望,被病毒抓住的心驚以及倖存的歎息。到2022年底,中國的隔離到了比科幻小說還魔幻的地步,美國新冠死亡人數怵目驚心,中國的零感染政策也同樣怵目驚心。2022年底,中國嚴格的防控嘎然而止,標誌著疫情的莫名其妙的結束。2023年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疫情結束,可是每天還有人在死於新冠病毒。 《詩可興:疫情時代的華語詩歌》一書就這樣成為時代的見證,成為疫情時代的個人敘述,成為疫情日子裏的故事。本書收錄了生活在大陸中國、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北美兩國的用漢語寫作的67位詩人的詩歌,米家路教授主編的這本大而厚的詩集初衷是「見證歷史,直面災難,昇華哀痛」,詩集編輯於2022年一月,出版於2022年冬,詩集拿到我們手中的時候,疫情雖然已近尾聲,但中國大陸嚴酷的封城業已結束,但「清零」政策引起的哀嚎仍不絕於耳。 這本詩集可以說是孕育和誕生於疫情期間,所以一:「詩可興」——詩可以激勵和鼓舞我們,本書的英文標題如此,展現了編輯們對詩歌的信仰;二:「詩可興」——詩歌乃觸景動情之產品,環境情景觸發詩人的感覺,感情與思考,正如疫情讓詩人們反思生命、死亡、生存的意義,這也是本書的主要內容;三:「詩可興」——興即復興,用詩歌「復興」小到個人大到民族的精神,在人人都恐懼病毒之刻,詩歌成為人們黑暗中抬起頭引路之燈。這本詩集的名字暗喻了豐富的內涵,其可貴之處,在疫情結束之後會愈發顯現出來。 痛定之後,我們能否記住疼痛呢?很難,因為人對疼痛的記憶會隨疼痛的減輕而淡忘,所以這些詩歌就成了我們的集體對疼痛記憶的一部分。疫情初起,詩人張曙光是這樣描繪現實的: 只有死亡 和口罩遮掩的恐懼。天堂太過遙遠, 而病毒雛菊般美麗,在肺的原野上綻  放—— 我們仍然活著。這就是一切 。(P.98.張曙光:《被禁閉的春天》) 在疫情開始蔓延的的最初的幾個月,  活下去,活下去,幾乎是每個人的心  聲,活著似乎成為一種僥倖,死亡無  處不在,恐懼比死亡更黑暗 2023年的春天,當我寫這個書評的時候,疫情已經遠去了。我們能否記住這三年的所見所感?歷史將怎樣書寫這三年世界的停擺與混亂,我們在全球化的疫情壓倒生活本身的時候,經歷與目睹了這三年的全球化的分崩離析,疫情的三年是時代和世界劇變的三年,用華語寫作的世界各地的詩人們怎樣寫出他們的疫情時代的答卷? 本以為庚子新年可回家探母,誰知病毒築起了萬裏城牆? 本以為中國崛起,列強哪再敢火燒圓明園,明盜暗搶? 本以為駛進了自由的港灣,誰知那青銅女神早淪為無恥流氓? 本以為,本以為…… 滿肚子的思思想想,只剩下一聲息歎,一眼望鄉 生活在美國詩人王屏所哀唱的《國殤2020》(P.548)寫出了她,也表達很多海外華人對疫情導致的中國與世界關係變化的沉痛和複雜的心情。她哀歎的是失望,即是個人的、無法還鄉探母、也是對美國「自由」的失望,對這個疫情沒有把世界團結起來卻成為更為分裂的世界的失望;她哀鳴的是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與美國對立的加深,個人在兩個世界對立時刻的無力:一聲歎息;以及她對祖國的思念:一眼望鄉。 當全世界的人都被迫關在家中隔離,華語詩人們——這本詩選收錄了大陸、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北美的加拿大與美國的共67位詩人們,在自己的角落裏記錄著時刻發生在身邊的一切,如大陸詩人藍藍在疫情早期的詩《庚子年戊寅月記》(P.88)中描述: 城市,成為瀰漫消毒水氣味的醫院和殯儀館,大街空無一人 我和我周圍的人,是被堵住嘴也失去臉的人 惡,超出我的想像,超出我的想像與它相比,「荒誕」這個詞可以描述我們每日的呼吸 藍藍描述的疫情初起時刻的恐怖和普通人的處境,是未來人們重新審視疫情最初那個月的證詞。這些詩句的力量和沉痛,是2020年二月底和三月初的中國的心電圖。接著,整個世界都突然改觀了,如臺灣詩人陳乙緁在其《城市》(P.77)描述的: 戰爭的鐘聲一起 鎖國封城 人人盡是一座座 漂浮的孤島 「戰爭」——疫情就如戰爭爆發,這短短四行表達了整個世界在疫情突發後人們被迫的隔離的狀態,放眼周圍,人們躲在家裏, 困惑,驚怵, 孤獨,隔絕,人人都戴著口罩,如臺灣詩人楊小濱所描繪的《蒙面的時代》(P.79)那樣,獨語,祈求病毒放過自己。 然而,即使是在最恐懼與困惑的時刻,在每個人都是一座座沒有依靠的孤島的時刻,也有力量和希望的存在:「黑暗將賦予我們通靈的視力」,中國大陸詩人陳先發這樣宣布(《我的肖像》,P.182)。正是這種信仰的力量,讓希望從黑暗中升起:「當野草最近在庭院茁壯生長 /開放它們那些倉促如冰雹的小花」香港詩人廖偉棠這樣寫到,生命的頑強和脆弱就如這些野草和不知名的小花,既茁壯也倉促,與躲在屋中的人們形成對比。北美詩人米家路則通過描述十七年才爬出深層土地下的蟬表達出對光明,在愛的引領下,對更高的精神世界的追尋: 天光開了:是該醒了 晨星引路,快遁出幽冥的穴土 是戀人帶路,而不再孤獨 夏日之夜,大地臉龐溫柔 《十七年的骰子一擲也解決不了一見鍾情的偶然——告別十七蟬》(P.573)裏這樣溫柔的詩句讓人在疫情肆虐的時刻也不禁溫柔起來,引領「十七年蟬」從土地的深處蘇醒的,是愛和對生命延續的渴望,是希望。另一個北美的詩人武慶雲如此歡呼動情地寫到疫情最黑暗的時刻她的愛情:《好一個人間六月天》(P.551) 感謝上蒼對我的眷顧 讓我這一七旬老人 得到了三十餘歲白馬王子的 刻骨忘年愛 我感激的淚水奪眶而出 灑進路邊的花園裡 開出朵朵的紅玫瑰 這樣的愛情是否只發生在疫情期間?當任何時刻都可能是生死兩界茫茫然時分,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渴望就超越了一切人間的社會、文化習俗的溝壑。 也許這就是這本《詩可興》詩歌集的根本意義:67位詩人從他們所在的地球的角落裏,從個體的經驗出發,展現了人類的靈魂在疫情時代的震顫。這本詩集囊括了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加拿大和美國的用漢語寫作的關於疫情或在疫情期間寫作詩歌,這樣的地理廣度可以被稱作「詩史」:用詩歌表達特定的三年(2020-2022)的歷史和人類的境遇;這樣的詩人群的廣度也可以被稱為「史詩」——漢語詩人在全球的疫情蔓延的一天天裏,在自己的角落裏跟著疫情的發展寫作個人的感悟,是一幅巨大的「疫情時代」的人的處境的特殊時代畫卷;群聲匯合,可被看成是這個環球同此涼熱的時代的聲音。 所以這本詩集具有更深的意義:這是我們集體的對疫情日子的記憶,個人的記憶成為時代肌體的一個個細胞,每首詩,每段獨白都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人的生存與社會狀態。疫情時代,有的人用日記記錄每天社會上發生的事情,有的人用視頻或繪畫或其他電子工具記錄個人與世界的變化,詩人則用提煉過的語言和意象描摹與表達時代的精神,表達他們對自我、生命與時代的思考。毫無疑問,這本詩集是疫情的日子裏67位詩人的個人記憶和時代的證詞。 據我在「世界出版庫」(books in print)搜索得出的結論,這本詩集是世界第一本關於新冠疫情以及在新冠疫情期間編輯出版的詩集,我堅信我們當痛定思痛要做關於2020-2022年的三年疫情文化研究的時候,這本詩集描繪的殘酷的社會現實、展現的生命的多姿多彩以及表達的靈魂的多重顫慄,為理解和評判二十一世紀第一個疫情時期提供了獨特的內心獨白與多聲部的合唱。我向每一個希望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推薦這部由米家路教授主編的詩集《詩可興:疫情時代全球華語詩歌》。

Read More

遮陽/補水/休息/留心 熱傷害為去年1.6倍 預防有4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健署指出,統計今夏熱傷害就醫人數為去年同期的1.6倍,尤其農民經常需要在烈日下揮汗工作,日正當中務農,時有中暑暈倒事件,提醒農民做好「遮陽」、「補水」、「休息」及「留心」等4招保護自己免受熱傷害,安心收成過夏季。 國健署表示,依據中央氣象局觀測資料顯示,台灣年平均氣溫於過去110年間上升約1.6℃;在四季分布上,21世紀初夏季長度已增加至約120天到150天。根據衛福通報急診就醫資料,今年7月起截至15日,因熱傷害就診累計已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我國農民族群約有100萬人口,許多農民在採收作物時,容易有忽略防曬、防熱的情形。 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醫師葛謹表示,熱傷害初期,皮膚乾且發紅、體有熱感、心跳加快、體溫升高、呼吸加快,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昏、頭痛、惡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農友務必注意並預防熱傷害,如有熱傷害初期症狀,不可輕忽,除了儘早送醫治療外,後續農民職業傷病的認定,可至各醫療機構之職業醫學專科醫師提供協助。 國健署提出之防止熱傷害的4招,分別是,第1招「耕作遮陽」,建議農民務農時戴斗笠或遮陽帽及太陽眼鏡,穿著長袖或袖套及攜帶毛巾等。第2招「適度補水」,大熱天務農事建議每小時補充2至4杯,1杯約240c.c水分及鹽分等電解質。第3招「休息片刻」,務農時應適時到田區遮蔭處休息,下田避開上午10時到下午2時。第4招「隨時留心」,多注意身體狀況及留意附近農民的情況,不適應立即休息,必要時送醫診治。

Read More

老吹冷氣忘喝水 高血栓警報 血液黏稠度升

駐診大甲李綜合醫院的台中榮總心臟內科醫師黃祺耀提醒,高溫天氣易造成血管急速收縮,要注重補充水分,預防高血栓堵塞上身。(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常飆升35度的高溫,讓人受不了,有人乾脆整天躲在冷氣房,心臟科醫師提醒,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內,體內水分流失卻不自知,又因為沒運動、沒流汗而忘記補充水分,導致體內血液黏稠度提升,恐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水喝得少讓人體代謝變慢,或出入溫差過大的冷氣房,導致血管急速收縮,皆是夏天容易忽視、產生心血管疾病的問題。 駐診大甲李綜合醫院的台中榮總心臟內科醫師黃祺耀表示,夏天氣溫高容易流汗,人體血管擴張,血流量比平常增加,如果忘記補充水分,身體缺水血液變得濃稠,使血液流動緩慢和滯留,便會提高血栓堵塞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尤其暴露在太陽底下工作的人,如外送人員、建築工地人員、農民等,一定要隨時提醒自己適時補充水分,另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內,雖然沒流汗但是空氣乾燥,也會造成人體水分流失,也不要忘記補水。 黃祺耀說,天氣持續高溫下,氣象局也常發布高溫警訊,待在室外體感溫度直逼40度,甚至更高,一下子衝入26度、27度的冷氣房,溫差達10多度,在血管急速收縮的情形下,也可能造成心血管血流受阻或異常,建議可以先做喝水、洗臉等散熱的調節動作,避免身體的不適應。 「心血管疾病風險夏天依舊隨時存在,不容忽視。」黃祺耀指出,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患者,在夏天酷熱的天氣,經常熱到吃不下飯,或是減少運動量,他提醒一定要定期規律飲食、運動,可選在夜晚或室內運動,同時按時服用藥物,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記得補充水分」,還能預防中暑。 黃祺耀說,補充水分以白開水為主,可以適時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盡量避免喝含糖飲料,因為很容易會造成肥胖,過重或肥胖皆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平時就要注意飲食。在夏季除了預防中暑外,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心悸、冒冷汗等症狀,或是有心絞痛,千萬不能夠忽視,要馬上就醫。

Read More

HPV攻擊男性 口腔癌機率比女性高10倍

新生代團體告五人擔任預防HPV衛教大使,呼籲男性也要打疫苗,保護另一半也保護自已。(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引起子宮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HPV)一樣會攻擊男性,造成口腔癌、肛門癌及菜花,台灣家庭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20日指出,2030年消滅子宮頸癌是世衛組織(WTO)的目標,但應更進一步消滅HPV危害,尤其男性口腔癌發生率高於女性10倍,呼籲男性也應施打HPV疫苗。 黃信彰指出,我國自108年起國中一年級女生全面施打HPV疫苗,年輕女生的施打率已提高到約9成,現在反而更擔心男性感染後的危害,HPV病毒是攻擊皮膚及黏膜組織,且不分男女每個人一生中有8成的機會會感染HPV,即使只有單一性伴侶,也有6成的機會會被感染。 研究顯示全球有5%的癌症與HPV有關,包括子宮頸癌、外陰癌、口腔癌、肛門癌,並也是造成菜花主因。 台灣家庭醫會副理事長李龍騰表示,全球已有47個國家實施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政策。尤其,近年來男性諮訊HPV的個安數持續上升,且研究發現男性感染HPV後能自行產生抗體的比率不到5%,而85%之口咽癌又與HPV相關,男性口腔癌發生率高於女性10倍,呼籲男性也應施打HPV疫苗。 預防HPV衛教大使告五人指出,大家必須謹記預HPV之3關鍵,即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抹片檢查、男女同時施打HPV疫苗,保護自己也守護另一半的健康。

Read More

週增140例 登革熱擴散 薛瑞元下週赴台南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中南部登革熱疫情持續延燒,衛福部長薛瑞元20日指出,由於登革熱案例微幅增加,且有往外擴展情形,下週他將赴台南、雲林,實際查看地方防治措施落實情形;至於是否設置前進指揮所或升級應變中心,則需要綜合判斷。 國民黨立院黨團日前表示,登革熱病例創新高,呼籲衛福部應進駐台南開設應變中心。對此,薛瑞元20日於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會前說,下週會前往台南、雲林查看防治措施落實情形,登革熱防治的標準作業流程已經具備,雲林過去比較沒有登革熱防治經驗,衛福部會積極加強地方人員教育訓練。 他指出,目前比較困擾的是南部每天都可能下雨,當清除孳生源後,一旦下雨又會形成新的孳生源,民眾防治端很容易陷入疲乏,且室內噴灑殺蚊劑可能導致民眾不方便,因此造成防治措施沒辦法落實。 根據統計,上週登革熱增加120例,這週達到140例,呈現微幅增加,薛瑞元說,雖不是快速增加但有往外擴展現象;至於何時設置前進指揮所或升級應變中心,這需要綜合判斷。

Read More

按壓到會微痛 翁門牙骨質撕裂 牙肉像長青春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70歲男性,這一年多來,發覺下顎門牙的牙肉處總覺得怪怪的,就像青春痘一樣時有時無,有時按壓到會微痛,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右下門牙牙根的中1/3段外側骨壁有破孔,大小約為高7毫米,寬4到5毫米,在靠近心端有一片半剝離,質地類似骨頭或牙根的碎片,診斷為牙骨質撕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李宛柔表示,牙骨質撕裂是指牙根齒質(牙骨質)碎片從牙根表面脫落,由於缺乏鑑別和診斷困難,與牙骨質撕裂相關的病例報告和回顧文獻相當有限,通常會被診斷為純粹的牙周或是牙髓病因。 香港大學跟英國大學共同分析了37篇英文文獻,許多學者均認為未診斷為牙骨質撕裂之原因,最主要是因為牙根表面撕裂屬於一種特殊型態的牙根表面分裂,臨床上也會出現慢性牙周炎、瘻管或慢性根尖周圍炎等症狀,易與牙周或根管方面的其他疾病混淆而誤診。 學者對於牙骨質撕裂提出了兩種形成機制和骨質撕裂的傳導,分為內部和外在因素。李宛柔說,內部因素主要是先天性的,與牙骨質的固有結構弱點有關,例如營養不良或再生障礙性貧血,推測與牙骨質的弱化有關。 牙骨質增厚的過程也可能發生沿層結構上出現裂紋,通常多顆牙齒會受到影響,這樣的狀況即便牙齒受到正常的咬合力,牙骨質裂縫也會慢慢發展,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擴展成牙骨質撕裂,目前尚不清楚牙骨質老化是否是牙骨質撕裂的原因之一,有些學者發現60歲以上的患者更容易發生。 外部因素則是由壓力引起,導致骨折線沿著牙骨牙本質交界或牙骨質本身發展。一些病例報告都跟牙齒外傷史或咬合創傷有關。此時牙骨質撕裂會發生在咬合創傷的壓力側。 在國內研究報告顯示,牙骨質撕裂的症狀在前牙的發生率是比較高的,約6成在前牙,3成在小臼齒,只有1成是發生在臼齒。 報告中也發現,有63%患者為男性、37%為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齡大約60歲(22至83歲)。 創傷和咬合的影響,包含咬力過度,嚴重磨耗亦為潛在因素。

Read More

高市苓雅區一帶20日晚停電3339戶 台電全力搶修於21日0時55分全數復電

記者陸瓊娟翻攝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高雄市20日晚間20時59分苓雅區福建街、三多二路、興中一路、民權一路等一帶停電3339戶,經立即派員現場查修,21時28分復電60戶,21時46分復電2398戶,餘881戶,積極搶修復電中,經現場巡查發現事故原因係開關箱肘型端頭故障所致。經台電高雄營業處動員全力搶修復電,已於21日凌0時55分全數復電。 記者陸瓊娟翻攝 記者陸瓊娟翻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