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臼變形長骨刺 宮廟主委腰痛難行

醫師洪舜奕表示,腰部或髖部疼痛影響到日常生活,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幫助。(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76歲許伯伯擔任宮廟主委,每天長時間站立和走動,出現無法久站、走不遠,10~15分鐘就必須要坐下來,屁股到鼠蹊部也感到疼痛,嚴重影響生活。檢查發現罹患退化性髖關節炎,髖臼變形及骨刺增生;透過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後,緩解多年疼痛困擾。 長安醫院骨科骨科醫師洪舜奕表示,退化性髖關節炎與腰椎疾病症狀相似。許伯伯原以為腰部有問題,先後尋求推拿、針灸、復健等多種治療方法,症狀無法有效緩解,疼痛甚至越發嚴重。 洪舜奕指出,腰椎疾病引起的疼痛往往是由於神經受壓迫,疼痛會像一條線般從髖部連接到小腿,類似電流傳遞的麻麻感覺。退化性髖關節炎所導致的疼痛通常局限在髖部及輻射至鼠蹊部。 許伯伯接受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採用「正前開微創髖關節手術」方式,從肌肉間隙進入關節,減少組織破壞。相較於傳統手術,能夠更有效地避免對肌肉和肌腱的損傷,確保置入人工髖關節的位置和正確性,降低髖部脫臼的風險。 手術當天許伯伯即可下床,持助行器復健,一個月後回診,走動已恢復正常。

Read More

耳膜穿孔流膿 變臭聽損

醫師林宏儒提醒,無論中耳發炎有無併發耳膜穿孔都要及時就醫治療,才不會造成永久性聽力傷害。(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2名中年男子都是單側耳長期流出黏液且散發惡臭,不但聽力下降,還有耳鳴及疼痛感;檢查發現2人患側耳的耳膜穿孔致聽覺受損,相較健側耳少了約20~30分貝聽力,手術治療逐步恢復。 45歲張姓公務員國中開始有以掏耳棒習慣,有次不慎掏破,一陣劇痛後卻未就醫,從此耳朵時不時流湯並伴隨臭味。阮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宏儒指出,患者耳膜約50%破損,雖有鈣化但沾黏不嚴重;經內視鏡微創補法手術,從耳道進入切一小塊軟骨膜補耳膜破洞,外觀並無傷口。 48歲曾姓裝潢師傅高中時某次在工地差點被操作中的釘槍擊中,槍釘打在木板上突如其來的巨響,使得頭腦和耳朵陣陣嗡嗡作響、隱隱作痛,不久耳朵時不時流湯並飄出臭味。林宏儒指出,因為他的耳膜破洞比較大,以傳統手術從耳後進入耳道,清除纖維化組織,並在耳後取一小塊筋膜組織鋪在破損處作為橋梁,讓耳膜藉自我修復能力再長出來,術後需觀察一個月以上才能確認恢復情況。 林宏儒指出,急性中耳炎併耳膜穿孔原因通常是外傷或感染,外傷包括物理性撞擊,最常見是洗澡、洗髮後掏耳朵,不慎傷及耳膜,偶而發生於頭部撞擊引發顳骨骨折造成;壓力性創傷包括突然性的高分貝音量(鞭炮、槍聲等)、擤鼻涕太過用力,或搭飛機、潛水等內外壓力變化劇烈導致耳膜破損。 感染引起則多是呼吸道、中耳腔感染後出現的中耳炎。 林宏儒強調,急性中耳炎頂多紅腫熱痛,不會立即造成耳膜破損;但若未及時治療,感染範圍擴大,耳膜會自動產生小破洞,即「耳膜穿孔」,好讓淤積耳內的膿瘍流出。耳膜穿孔若超過3個月沒癒合,表示中耳炎已慢性化,聽力會減少20~30分貝,嚴重影響聽覺。 林宏儒建議,臨床上觀察到,急性中耳炎導致耳膜永久性穿孔在30歲以下很罕見,這是因為近數十年來抗生素治療已經很發達。呼籲民眾,無論中耳發炎有無併發耳膜穿孔都要及時就醫,並按照醫囑接受完整的抗生素療程,才不會造成永久性聽力傷害。

Read More

寫板書後遺症 女師罹退化性肩關節炎

醫師廖志祥解說反式人工肩關節。(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74歲陳姓退休女老師,因年輕時寫黑板字,長期下來造成右肩關節疼痛,診斷罹患退化性肩關節炎。接受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術後右手可以高舉,疼痛也解除。 高雄中正脊椎骨科醫院骨科醫師廖志祥表示,陳老師從事教職多年,退休後肩膀開始疼痛,剛開始並不在意,認為是年紀漸長的正常現象;但疼痛越來越嚴重,常痛到夜裡醒過來,也影響日常生活,包括洗衣、做飯,甚至梳理頭髮都有問題,診斷患有嚴重的肩關節退化,在接受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 廖志祥說,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由肱骨頭(球狀)與關節盂(肩窩)組成,其穩定度由肌肉及軟組織提供。隨著年齡增長,日積月累過度使用、磨損,年長者的旋轉肌變得無力;甚至旋轉肌破裂後,造成肩關節不穩定,以致於手臂無法舉高。 反式人工肩關節藉由與傳統人工肩關節相反的特殊設計,把關節盂變成球頭,肱骨端變成凹窩,置換後可避開受損的旋轉肌腱,改由三角肌來恢復肩關節功能,讓患者舉起手臂。 廖志祥強調,反式人工肩關節的優點,包括減輕關節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術後恢復肩部的正常功能,包括舉手、提重物等動作。並重建肩部的穩定性。由於每位患者的情況不同,醫生會根據病情和患者需求來評估是否適合反式人工肩關節手術。 廖志祥說,健保署已通過反式人工肩關節專案申請案,若審核通過可得到健保給付,其核准條件包括旋轉肌大面積破裂致無法修補或合併肩關節炎、近端肱骨複雜性骨折等。

Read More

縮瞳劑恐缺 1業者提專案進口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30日指出,眼內手術須緊急縮瞳時使用的含Carbachol眼用液劑,因國外廠商生產供應問題,國內存量預估11月用罄。食藥署已緊急徵求專案進口輸入或製造,已有一家業者提出申請,應可接續提供病友使用。 衛福部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指出,西藥供應資訊平台9~22日共接獲21件藥品短缺通報案件。其中,經調查無短缺案件7件、建議使用替代品項17件、無替代藥品啟動公開徵求案件1件、恢復供應品項0件、處理中案件數3件。 食藥署表示,至於目前有短缺疑慮的藥品為含Carbachol眼用液劑,這款藥品主要用於預防白內障手術後24小時內眼內壓升高、縮瞳劑及眼內手術須緊急縮瞳時使用,月用量約4500支,因國外生產供應問題,下半年恐有供貨不穩情形,經與業者追蹤協調,8月中已到貨3個月用量、約可使用至11月。 食藥署表示,由於下半年藥品輸入數量及時間仍無法確定,食藥署在16日啟動公開徵求專案進口或製造。陳惠芳表示,手術用縮瞳劑成分又分Acetylcholine或Carbachol,因此是徵求這2種成分,已有1家業者有意願申請專案進口,核准後將公布相關資訊於西藥供應資訊平台。

Read More

退化性膝關節炎 強化下肢改善疼痛

物理治療師劉櫂緯指出,透過強化下肢肌力,經物理治療加強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控制,有助改善疼痛、動作功能以及生活品質。(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提高,退化性疾病盛行率持續增加;其中,退化性膝關節炎已是50歲以上民眾常見的健康問題,隨著關節軟骨漸進性破壞,也影響長者的活動能力,造成生活上的困擾,也升高跌倒的風險。 衛福部統計,我國約有1成5人口有膝關節退化問題,又以55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有超過300萬人受膝關節退化所苦;60歲以上長者每10人中有2人有退化性膝關節炎,70歲以上長者盛行率更高達7成。其中,女性患者數量多於男性。 成大醫院物理治療師劉櫂緯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依據病程可分為0~4共5級,主要依據關節間隙的變窄程度及磨損、骨刺情況判斷,疾病早期(0~2級)可通過減重、改變動作習慣,以及體外震波治療等方式緩解疼痛不適、維持關節良好狀態;一但骨頭嚴重磨損、變形,除疼痛治療外就需考慮「換膝蓋」。 膝關節置換手術是退化性膝關節炎常見的治療方式,9成患者能在術後第1天下床走路、第2天練習爬樓梯。劉櫂緯指出,姿勢不良和動作控制不良是膝關節退化主要原因,透過強化下肢肌力,經物理治療加強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控制,有助改善疼痛、動作功能及生活品質。

Read More

〈中華文薈〉是詩讓我們痊癒──靈歌《前往時間的傷口》發表會觀察

詩人靈歌最新推出的詩集《前往時間的傷口》發表會,眾人大合照。(紅紅攝) ■林宇軒 不畏窗外的大雷雨,包含蕭蕭、辛牧、林煥彰等前輩作家在內的許多讀者,坐滿了紀州庵新館二樓。眾人無懼風雨前來相聚,主角是詩人靈歌最新推出的詩集《前往時間的傷口》發表會,整場活動由郭至卿主持、與李進文對談。 詩,是靈歌的道場與生活 前往時間的傷口立體書封。 「時間」和我們究竟距離多遠?是什麼樣的關鍵點,讓靈歌決心前往「時間的傷口」?發表會的一開始,郭至卿以「粉紅色」與「如皮膚的紋路」的詩集封面,簡短地評述了靈歌的詩風。 小說家履彊說:「我讀了靈歌的詩集,我有一種感覺──這是現代版的《人間詞話》。」靈歌自23歲時開始寫詩時,就曾與履彊共同參與「綠地詩社」的發刊;在斷了音訊之後,是「詩」讓兩人重新連結起來。履彊特別舉出詩作中的三行,稱讚靈歌用簡短的幾句話,就把歷史的境遇寫得很透徹: 場前致詞者,左起辛牧、蕭蕭、古月。(愛羅攝) 戰火披掛,我們腳掌喚醒的路 在默禱中沾黏沾黏 沒有類的神蹟,都是血的地獄 他說,靈歌的詩作就如同人生的三個境界,以「大學問」呈現出青春不老的哲學思考──「詩是靈歌的道場,是他的生活。」履彊的評論獨到而精要。 對於《前往時間的傷口》,辛牧恭喜靈歌、也恭喜所有寫詩的朋友,讓「詩集」有機會能登上不分文類的暢銷書排行榜。蕭蕭表示,靈歌自前一本詩集的「前往退路」到這本「前往受傷之處」,顯現出的意志就是生命的精采表現。古月則感嘆人生短暫,稱讚靈歌將「傷口」與「靈魂」結合得很巧妙──用文字書寫疼痛,也因為文字而得以痊癒。 場前置詞者,林煥彰(左)、履彊(右)。(曼殊沙華攝) 「作為一個主編,我們一起攜手在詩的領域攻上山頂,一起往下繼續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盧美杏稱讚靈歌的精神很令人敬佩,在整本詩集中讀來印象最深刻的是〈時間的倒敘〉這首,詩中對不同歲數的描寫很深刻。 林煥彰說,自己從來沒有在閱讀一本書時,作了這麼密密麻麻的札記。儘管他認為靈歌的詩作不容易閱讀,但是有很多陌生化的思考非常特別,尤其擅長在物件之中「找關係」,建議可以將詩集的「後記」當成線索切入觀察。林煥彰補充,《前往時間的傷口》收錄的所有作品,幾乎全數都曾發表於報紙副刊與詩刊雜誌,可以作為靈歌受到肯認的最佳見證。 靈歌與主持人郭至卿。(愛羅攝) 從「商場」回到「詩壇」 除了名家致詞,發表會還有詩人龍青朗讀〈成為不成為〉、詩畫家王婷朗誦〈等待十月〉、作家林瑞麟朗誦〈在山上〉、詩人簡玲朗誦〈退一步〉、詩人紅紅朗誦〈鄉愁四起〉、散文家林佳樺朗讀〈都會男女〉。其中,龍青相信靈歌已經充分掌握了詩的手藝;王婷則特別選了一身和詩集顏色相近的衣服;林佳樺笑說自己和靈歌當了很久的鄰居,這次選了一首能夠呈現出詩人「感情觀」的詩來朗誦,當中以「吞嚥困難」來寫「維持關係」,提供了讀者許多想像空間。 對於曾居住國外數十年的靈歌而言,「異國」並不單單只是筆下的「情調」,而是活生生的生命經驗。在李進文的推薦序〈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當中,對靈歌有詳盡的論述,尤其是自23歲開始寫詩的靈歌因投身產業而停筆,在時值60歲的關口才又重返詩壇的這段歷程。 在李進文的觀察中,靈歌從2000年出版的《雪色森林》到2011年的《夢在飛翔》,都算是「少作」──畢竟在詩的國度,我們有時無法以年齡來為詩齡區分世代。綜覽這些作品,李進文指出《前往時間的傷口》、《破碎的完整》和《漂流的透明書》是靈歌的三本代表作,同時又以最新出版的這本為巔峰。在詩集中,「變奏的抒情之歌」統攝了整本作品的調性,而許多的「類型詩」嘗試如〈推理劇中〉、〈命案卡牌遊戲〉、「商品文案詩」等,都凸顯出靈歌「時間即人間」的性情。 李進文(左)與靈歌對談。(愛羅攝) 如果閱讀靈歌最新出版的兩本詩集,會發現雖然質地類似,但卻有不斷更新、蛻變的趨勢。舉例來說,收錄於《破碎的完整》的〈尋人〉一詩開頭寫:「站在原地/看著虛胖的自己/被切割後運走多餘」,而在《前往時間的傷口》當中的〈鄉愁四起〉第一組「一起」則寫道: 在異地 看著逐漸虛胖的自己 被生活切割後運走多餘 從「站在原地」到「異地」,靈歌透過「生活」轉換了自身的位置,搭配接下去的「遠方鄉音忽起/衝進來的人面目陌生/猛然嵌入//一個完整的人」。沿用舊有的敘事之餘,重新編列入新的詩作體系,由此可見得靈歌在詩藝的國度不斷錘鍊詞句。 詩人的現/獻身說法 過往因為工作忙碌而無法讀書寫字,機械電機相關專業的靈歌停筆31年;在「回到詩壇」的前二年,為了將老派的語言更新,每年寫超過400首詩練筆。靈歌認為,自己在語言上最大的特色,就是「陌生化」──透過新穎的意象和嶄新的主題,從不同的的視角切入觀看。 時刻注意自己是否寫得太「隔」的靈歌,也深知創作不能「迎合讀者」,作者唯一要追求的就是「突破自己」。在靈歌的心目中,「好詩」不是作者自己定義的,而是得到名家老師肯定、投稿獲得留用、在文學獎中獲獎;而若同時能夠暢銷,也就進一步證明作品的市場價值。 致詞者之一盧美杏。(曼殊沙華攝) 「參加四家詩社,不可能和全部同仁常常聯繫,都是一年一次的聚會較多;只有少數會私訊會分享討論作品、彼此激勵,這也是最可貴的。」同時是野薑花、創世紀、台灣詩學、乾坤詩社的同仁,靈歌笑說自己「真的參加太多詩社了」。網路時代,詩社都在臉書開闢詩社團,版主們經過篩選讓較好的詩作登上詩刊,不只讓貼詩者感受到榮耀,也促進臉書詩社團的水準,可謂相輔相成。 對於整本作品,靈歌坦言最滿意的三首詩是〈吻合〉、〈時間的階梯〉以及〈成為不成為〉。靈歌自陳,詩集第一首詩〈吻合〉原先的題目就是書名的「前往時間的傷口」。有趣的是,在集結成冊的編輯過程中,〈吻合〉當中寫到「前往」,第二首詩〈時間的階梯〉提及「時間」,第三首〈等待傷口〉描述「傷口」,這三首詩也就順理成章地開展出整本詩集的調性。 「傷口真是隨時隨地都有,但這就是人生。」靈歌從年輕時的跌跌撞撞,到現在的成熟老練,如同〈還原〉這首詩的兩行: 成為每座城市共有的路名 成為某些人的原諒 傷口是詩人的靈魂,也是詩人的愛戀。在持續寫詩的過程之中,靈歌的所有傷口都早已痊癒,剩下的不是疤痕,而是原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