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碳交所七日正式成立,碳排放將成為企業成本。學者建議,台灣碳權制度應與國際接軌,碳交易相關子法也須盡速制訂;環境部回應,自願減量抵換專案等子法草案,收集外界意見後盡快提出,至於碳交易規範則希望年底前完成。
台經院董事長吳中書表示,鑑於國外碳權交易已發生的碳洩漏問題,政府在管理及監管機構核實的準確性要有所規範,讓交易平台資訊準確、透明、安全及效率;此外,碳權發展要和國際接軌、確保中小企業的參與權、碳權交易供需平衡及防範市場不當操作、處罰獎勵機制建立,以及建立碳權交易資訊的溝通互動平台。
代工廠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表示,碳權交易是世界趨勢,但如果沒有從根本減碳,只靠交易對整體排碳沒有幫助,「這是錯誤的」。童子賢表示,碳權交易是全世界趨勢,對於排碳造成氣候變遷的影響,目前已是全球最關注議題。台灣以外銷出口為主,一定要在碳稅、碳權方面多加研究。但是如果沒有從根本減碳,只是交易來、交易去,最後對整體排碳沒有幫助的話,「這是錯誤的」。
童子賢希望一方面往淨零碳排努力,另一方面針對交易碳權利和容量,可以交易運用得更靈活。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簡任技正蘇意筠表示,經濟部和環保署今年三月組團赴歐盟訪問及討論,歐盟CBAM(明訂進口產品碳含量等規範)處於發展階段,政府相關部門將持續掌握狀況。自願減量抵換專案等相關子法草案,會收集各界意見盡快提出;至於在碳交易相關制度,希望在年底前把子法完成草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