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中華戰略學會指導,中華日報及樂聯網共同主辦的「光輝十月:黃埔建校建軍百年的新時代價值與使命」座談會近日在台北市舉辦,邀請前新聞局長鍾琴、教改專家段心儀、中華戰略學會秘書長鄭禮國與談,中華日報副社長彭志平擔任引言人,共同探討黃埔軍校建校百年一脈相傳的黃埔精神,以及在當代激盪出新時代的價值與使命。
引言人中華日報副社長彭志平。(記者王超群攝)
引言人:中華日報副社長彭志平:明年六月十三日黃埔軍校建校百年,黃埔軍校建校以來,歷經東征、北伐、剿匪、抗戰以來的大小戰役,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又有古寧頭、八二三等等兩岸軍事對抗。這所軍校與國家歷史及人民奮起,交織成諸多可歌可泣的史詩,今天邀請嘉賓共同探討它的時代意義。
與談嘉賓深入剖析黃埔建校的時代意義,左起為中華日報副社長彭志平、前新聞局長鍾琴、教改專家段心儀及中華戰略學會秘書長鄭禮國。(記者王超群攝)
黃埔精神:犧牲、團結、負責
黃埔與中華民國命運結合
前新聞局長鍾琴。(記者王超群攝)
鍾琴:現在國人淡忘了,黃埔建軍與中華民國命運結合,建國之初大概二、三十年,整個中國大陸還是相當的混亂,有軍閥割據,也有外族侵略,最惡名昭彰的就是日本侵華,黃埔軍校與真正的領導國家領袖人物,都有相當淵源。
當時核心就是「救亡圖存」;滿清末年受到列強的欺凌,如何把國家穩定下來,勢必要有新生的軍備力量。不僅是注重軍事技巧,還要講究思想。所謂的黃埔精神,應由校訓去理解。蔣中正先生也強調,黃埔精神是三方面:犧牲、團結、負責。
黃埔校訓「親愛精誠」以及最深刻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走他路」;黃埔軍校百年前成立的背景是國家必須要站起來,黃埔建軍,只不過是走在前面的一支隊伍,帶領後續所有的社會力量。
自八國聯軍到日本侵華,蹂躪我們的國土和人民,後來國府遷到台灣,兩岸不幸形成對立,但是黃埔精神還是必須要去發揚光大。
不分黨派 為國家而努力
教改專家段心儀。(記者王超群攝)
段心儀:從歷史來看,黃埔軍校的第一期開學典禮,國父孫中山先生親臨致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也就成為我們的國歌,現在執政黨非常的計較吾「黨」所宗,國歌就是針對黃埔軍校的訓詞,黃埔人從來沒有忘記,他們的工作就是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黃埔人也一直用這樣的犧牲精神看待國家建設,黃埔第一期到第六期最後他們有一千四百多位是少將以上的軍銜,在歷史上留下非常輝煌紀錄。如戴笠、林彪,都是當年的黃埔名將。
黃埔軍校承擔全中國人希望。當時全中國有志青年紛紛踴躍報考,希望能夠為國家盡份力,不分黨派為國家而努力,黃埔的精神,就是為國為民,當年第一期到第六期,雖然有這麼多的將領,可是在國家遭逢的各種戰爭中,犧牲了幾乎是九成,能夠倖存的,也不過百分之十。其中在中華民國功勳彪炳,但是即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頒授軍銜的名單裡,也不乏是黃埔出身的將領。
目前國人心態多只求偏安一隅,其實由歷史觀之,只求偏安的心態,往往最終不得生存。我們看到巴勒斯坦跟以色列的戰爭,其實巴勒斯坦偏安在一塊地,也沒有辦法得到安全的。
黃埔精神的輝煌歷史,不該只展現在軍中,更應該發揚於社會,使國人有為國家民族和文化奮戰犧牲的情懷。它的價值是超越軍隊而該是普遍建構的價值觀。
親愛精誠 推廣至所有軍種
中華戰略學會秘書長鄭禮國。(記者王超群攝)
鄭禮國:提到國歌,當年就是國父的開訓訓詞,執政黨計較「黨」字,但其實最初校名就叫做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最初幾期真的是國共不分家。一直到北伐前段都沒有分。後來才在上海開始有了衝突,國共才開始分。
如同美國的西點軍校,南北戰爭的時候雙方的將領,也都是西點軍校出身,這與國共內戰的時候相同,軍事領導者系出同門。當時報考入學之際,是吸納社會上各種有志報國的青年,不論出身,不論職業,進到黃埔軍校就以共同的精神來教育培養軍事骨幹。
雖身為黃埔人,我當年也沒那麼偉大的情操,但是經過四年的訓練,使人對國家對軍人職責有完全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當時的軍校生,在鳳山街頭,是很驕傲的穿軍服出門。時代變遷,很多認知上的扭曲,使得現在的年輕人對於軍人的形象也有很大不同。
除了執政者要負非常大的責任以外,社會氛圍少了對軍人的尊重,還把軍法都廢掉了,軍人不知道為誰而戰,不知為何而戰。年輕人對軍人職涯非常陌生,對黃埔精神更完全就不知道,年輕人說,覺得要改進的地方就是要提高待遇。校訓「親愛精誠」實際上推廣到所有的軍種,所有的兵科學校,日前路過警政署的門口,也看到「親愛精誠」;警察大學校訓也是。
光輝十月旗海飄揚的場景,更令人思索黃埔精神。(記者王超群攝)
維護中華文化 復興黃埔精神
拯救國家民族 共同對外
鍾琴:兩岸在對峙時期,相互打擊的對象就是對方,台灣當時要面對中國大陸以外,好像也沒有別的敵人,如果兩岸氣氛和解,似乎就喪失了目標;再回到黃埔精神,要回到建軍初衷,也就是拯救國家民族共同對外,而不是相互敵對。
黃埔建校之初,意念的都是共同抵禦外侮,發展維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兩岸應該共同去追尋,復興黃埔精神。兩岸雖然目前各有憲法,但是都是統一憲法,目前在台灣,民進黨方面就主張分離主義,所謂台獨運動,觀念上很多年輕人是混淆的。
如果失去立即的軍事上威脅,在精神層面成為不知為何而戰,不知為誰而戰,那麼,是否讓國人客觀的去思索,對抗外來的威脅力量,那這股力量到底是誰呢?兩岸之間的制度差異,是否果真有這麼大?個人並不覺得。
台灣史獨立 學子受影響
段心儀:談到課綱對學子們精神教育、對兩岸關係認知的影響,課綱主要是教改的產物,教育是要改革,需要與時俱進,但方向上產生新的問題,許多的家長都會在想,為什麼孩子思想和我完全不一樣?學校教育對於孩子養成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學子在學校受到老師考試、同學同儕刺激,事實上,會覺得學校學的才是個社會的主流,父母的思想,反而是不被孩子接受。
從歷史來說吧,經過了二十年的課綱的演變,從八八課綱,到九二課綱再到九四課綱,課綱的走向一路是在偏差,一開始被大家注意到是針對九四課綱所提出來的搶救國文運動,但是八八和九二課綱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自前教育部長杜正勝談到同心圓理論之後,就把台灣從中國切分出來,最後獨立成冊,灌輸學生的腦袋,到了一零八課綱已是毫不掩飾的出現,從小學,社會就開始讀本土的材料,會讀台灣史,到國中,高中都會再讀一年。
台灣一共不過那麼兩、三百年歷史,學生反應,內容很膩。在國中階段,標題就是「日本帝國時期台灣」,小標也會出現「現代教育與文化啟蒙」;然後接下來,「當代台灣」,它單元設計則是「中華民國統治體制的移入與轉變」;這種措辭一眼可知,就是對中華民國視同外來政權。
接下來就談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文字中潛移默化,現在的中國史在國中有兩個單元,「商周至隋唐時期」和「宋元時期」,接下來就是「明清時期」;從商周到隋唐,橫跨了兩三千年這麼多朝代一個單元解釋完,明清時期,則談到東亞世界的變動,所以他在極短的時間,就交代完了,對學生來講,他真的是什麼都不太記得。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對中國歷史的光輝,都是完全都沒有的,它其實是刻意貶低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這個過程。
戰爭殘酷 軍人體悟更深
鄭禮國:年輕世代已經轉變對兩岸關係的核心認知,我試著跟年輕人溝通的時候舉例說,坐在隔壁的同學,會希望和好相處,還是怒目相向?得到答案不外乎是做個好同學;如果同學說,只要不談分家其他都可以談,可是年輕人可能會說,本來就不是一家人嘛。於是,這就回到教改已經改得不知道自己的源頭是哪裡。
以俄烏戰爭到以色列跟巴勒斯坦之戰,我自己當了軍人以後,對於殘酷的本質,有更深體悟。戰爭對老百姓真是殘忍,若問戰爭怎麼來的呢?其實就是少數的,幾個政治人物所決定的。也想對年輕人講,你的一票非常重要,柏拉圖所講的「假如良善的人都不理會政治的話,下場就是被一些惡劣的政治人物所管」。
現在的軍校不曉得是否受教改影響,但當年,我們在官校的養成教育是非常棒的,如果軍校也和外面的教改一起改變的話,那真的就很危險了,再精良的武器也無濟於事。
保持和諧 兩岸關係不要挑釁
〈結語〉
台灣偏離了三民主義路線
鍾琴:比較嚴肅一點的說,就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果覺得這不關我的事,到最後,後果也就必須接受。我認為包括年輕人,不管接收到的是什麼樣的學校課程資訊,網路這麼發達,要隨時去求證,譬如說二二八事件的實況和真相。
在蔣經國總統也就是兩蔣時代的最後幾年,國民黨完全沒有放棄統一維護全中國的福祉,也就是希望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希望能夠兩岸和諧。
在習近平進入第三任,早年毛澤東時期的共產黨,如今已全然改觀;我們早年也是走社會主義道路,例如早年有國營事業,直到近年美國帶領之下,慢慢放棄,事實上是台灣偏離了三民主義路線。此外,大陸引進市場機制,雖脫不去共產制度外衣,但已稱之為「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謂共產中國實際走的日漸趨近三民主義,而我們反而日漸遠離。
黃埔精神引領 愛人為本
段心儀:年輕人對中華民族都不認同,這是值得重視且憂慮的。要重新認清楚什麼是黃埔精神,是犧牲自己,讓所有人團結,也要面對自己中華文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脈絡是非常清楚的。我們回到這個脈絡,我們有中華文化為底氣,其源頭就是「仁」,就是愛人。以愛人為本的中華文化是核心,黃埔精神也就成為一種引領。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內涵。
戰爭還是和平 選票決定
光輝十月,黃埔精神應再發揚光大。(記者王超群攝)
鄭禮國:在作戰的時候,在精神上認知、認同絕對會影響到戰力。我們至少要有一支讓別人不能隨便欺凌的武力。現況可能會越來越糟,人員不願意到軍中,現在大家視軍人為一種職業,但它的犧牲付出還是比較大的,是不是應該要給他們比較好的待遇,更大的誘因。
我們的處境,一切的根源都在兩岸關係,不要去挑釁;不僅是大陸,連同周圍國家,都要和平相處。一旦要犧牲的時候,讓軍人覺得犧牲的是有價值的。不論俄烏還是以巴戰爭,老百姓尤其是失去親人,心境是相當慘的。發生戰爭就是選錯人了,還是那一句話,明年一月份這一票,戰爭還是和平,至為關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