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瑣碎日常裡的生活之美──讀汪曾祺小說、散文

■潘玉毅 大自然中,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有狂風暴雨,也有和風細雨,這和風細雨雖不及狂風暴雨來得猛烈,卻能潤物無聲,滋養草木。若以文章法度比之天氣變化,其理相通。放眼古今中外,有些作家的文章宛若投槍匕首,直擊要害;有些作家的文章宛若警眾木鐸,振聾發聵;有些作家的文章宛若靜夜鐘聲,發人深思;但還有一些作家的文章,淺淺淡淡,舒舒緩緩,文字流淌間,卻能直抵人的心靈,讓人難以忘懷,汪曾祺老先生就是此中的代表。 閱讀汪曾祺的文章,讀者常有這樣一種感覺:仿佛回到了小時候,稚子蒙童,似懂非懂,拖著一把小板凳來到屋簷下坐定,以手支頤,靜靜地聽慈眉善目的鄰家老頭講故事、講春秋、講美食。故事裡的人你或許熟悉或許不熟悉,故事裡的事你或許知道或許不知道,但這並不影響它們帶給你的觸動——那些凡俗裡的人和事隔著山河,隔著歲月,溫暖了當下。 現代人喜歡講「小清新」、「小美好」、「小確幸」,將它們視為一種追求。而這些東西,在汪曾祺筆下都能找到對應的情境。無論小說還是散文,無論寫生活的日常,又或者是寫過去的回憶,汪曾祺把俗世生活、人間煙火寫出了趣味和雅意,留住了人們心裡的小美好。他的筆調頗有其師從文先生的風範,卻又自成體系。 汪曾祺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是《受戒》。小說裡,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打動了很多人。與我們常見的愛情故事不同,《受戒》裡沒有生離死別,沒有悱惻纏綿,有的只是兩個小兒女的日常。作者未曾刻意地鋪墊什麼,而是隨意從容地,隨著情節的推動娓娓道來。有意思的是,雖只是尋常的用筆,我們讀完之後,卻不由得為明海和小英子之間那份純真的感情發出讚歎,甚至滿懷期許。 汪曾祺乾淨、質樸、鮮活且有生命力的語言風格,在《受戒》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生在塵世中,寫的是塵俗之事,卻好像生就一雙異常明亮的眸子,讓人情不自禁地為之所吸引。小說中有很多值得玩味的描寫,譬如兩個人一起去爛泥裡「手歪」荸薺,小英子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海的腳,把小和尚的心都攪亂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從善因寺回來的路上,小英子不想明海當沙彌尾也不想他當方丈,明海全都依她。小英子又問他:「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先是「嗯」,繼而大聲說:「要!」小兒女的情態,躍然於紙上,讓人不由得會心一笑。 明海和小英子是否有情人終成眷屬,《受戒》的最後沒有給出答案,作者以一段環境描寫結束了小說。也許,未有答案便是最好的答案吧。不然沈從文何以會在《邊城》的結尾寫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金庸又何以會在《雪山飛狐》的最後,以「胡斐到底能不能平安歸來和她相會,他這一刀到底劈下去還是不劈」結束了胡斐與苗人鳳的決戰,也結束了整部小說。這既彰顯了表達的含蓄之美,亦有以懸念對抗現實之意。 除了《受戒》,汪曾祺還寫過許多其他的小說,像《大淖記事》《邂逅》《老魯》《七裡茶坊》等等。這些小說有一個共性,那便是敘述從容,平淡中藏著溫暖。事實上,很多小說寫的都是苦難的時代,若非家裡田地有限,《受戒》裡的明海也不用出家當和尚,但是汪曾祺沒有在作品中「訴苦」,而是通過刻畫兩個小兒女的愛情,給讀者傳遞了人性的真、善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這樣的人,要麼天性灑脫,心懷慈悲,要麼筆力高超,才情卓然。汪曾祺兩者皆備。 相比於小說,汪曾祺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其實是他的散文。《人間草木》《人間至味》《浮生雜憶》……他的作品在當下深受人們的追捧。曾有評論家這般評論汪曾祺的作品:「汪曾祺的語言很怪,拆開來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話,放在一起,就有點味道。」想來這一點很多人都深有感觸。我在閱讀汪曾祺的散文時,常常聯想到匠人造物。以屋為例,未曾起屋時,一塊磚就是一塊磚,一粒沙就是一粒沙,但是當它們組合在一起時,卻可以變成一棟美輪美奐的建築。汪曾祺在搭建他的散文屋時,不僅給它外觀,還給了它精神和血肉。 可以看得出來,老先生有著很好的古文功底。他的文章裡,也引古人詩句,也用前人典故,卻鮮少給人以「賣弄」之感,而是渾然天成,出現在它們應當出現的地方和時候。就像《宋朝人的吃喝》一文,明明講的都是些舊時軼聞,經由作者的妥帖處理,落入讀者眼裡,倒似他講的是自家灶廚間的事情一般。可見他從古人那裡學的不是粗淺的表面功夫,而是骨子裡的那種神韻、意境。也正是得益於深厚的古文功底,他寫起文章來才能如名廚炒菜,鹹淡適中,色香味俱佳,讓人筷子提起之後便再也放不下來。 對於汪曾祺來說,草木,美食,瑣事,閑趣,皆可作為寫作的題材,並搭配口語化的描寫,這在同時代的寫作者中是不多見的。同樣是看一座山,品一道菜,做一件小事,有的人看完吃完做完就結束了,汪曾祺則不然,他能洞悉許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並將它們付之於文字,以此作為,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詮釋。比如他寫《故鄉的食物》《故鄉的野菜》,羅列了炒米、焦屑、鴨蛋、鹹菜茨菰湯、薺菜、蔞蒿等多種美食與菜蔬,看似漫不經心地科普與介紹,實際上,美食只是引子,真正深沉且讓人難忘的是一個離家的遊子對於故鄉生活的那份懷戀和祝福。換而言之,汪曾祺以文感人的背後實則是以情動人。 當然,這種情真意切不只體現在對物的描摹上,也貫穿於寫人、敘事的始末。汪曾祺寫過多篇與西南聯大有關的文章,不同於一板一眼的史實寫作,他筆下的那些人和事,個個鮮活有趣,十分立體。在一篇追憶恩師沈從文的文章《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裡,作者記錄了自己1946年因為找不到職業情緒低落時恩師的「開導」——他寫信把我大罵了一頓:「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甚至想到要自殺,真是沒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筆,怕什麼!」他在信裡說了一些他剛到北京時的情形。——同時又叫三姐從蘇州寫了一封很長的信安慰我。 寥寥數語,將一個欣賞弟子、渴望弟子成才、不想他自怨自艾的師者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毫無疑問,汪曾祺是一個對生活觀察入微又「特別上心」的人。因為上心,他才會把這一切都牢牢地記在心裡,才能把這麼多凡俗之事寫得通俗而不庸俗,才能打破散文的傳統格局和時代局限,寫出自己的味道,親切自然,舒展流暢,讓人讀過之後便能記得住。 這樣的一個老頭,雖知他是名家,卻不覺得有隔閡,反而覺得是可親近的。遺憾的是,吾生既晚,不能親聆教誨,只能在文章裡探尋老先生的文風和筆調。

Read More

初訪卻似曾相識 醫:癲癇發作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54歲男性,近期幾次出國旅遊到初次到訪地點,卻對當地景物似曾相識感覺。之後某日突然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及肢體抽搐,就醫經安排腦波檢查,發現右側大腦有異常放電現象;進一步核磁共振檢查,證實右側大腦顳葉有纖維化病變,診斷為大腦顳葉癲癇發作所致的「似曾相識感認知異常」,亦稱為「既視感」。 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既視感deja vu」源自法語,是一種幻覺記憶。產生原因主要是由於大腦顳葉內部的海馬迴功能異常所致。 他指出,大腦海馬迴的功能主要是負責處理短期記憶,類似電腦記憶體,可將訊息暫時儲存以便快速提取。當海馬迴功能異常,大腦記憶系統可能會突然發生錯誤訊息匹配,因而對初次經歷事件產生似曾相識錯覺。 黃啟訓提到,根據過去問卷研究顯示,約6成的人一生中至少有過1次經驗。在極度疲勞、壓力過大、或突然被過多不熟悉事物圍繞情況下,也會產生極短暫的「既視感」,可能是因為當下大腦無法對突然接收到的訊息進行妥善處理。

Read More

骨鬆比罹癌要命!老人髖部骨折死亡率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骨折發生率位居全亞洲之冠,全世界排名第9。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增加,恐有越來越多人暴露在骨折的風險中,10月18日是世界更年期日,台灣婦產科醫學會17日攜手國健署提醒民眾,骨質疏鬆是全球第2大的重要流行病,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尤其女性更年期後骨質流失加速,65歲以上老年人髖部骨折後1年內死亡率更高達36%,比起罹癌更加致命。 奇美醫院婦產部部長、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常務理事蔡永杰表示,由於亞洲人因飲食習慣等因素,較少食用乳製品,鈣質攝取量普遍不足,加上體質差異,骨質密度平均較西方人低,罹患骨質疏鬆症風險較高。 其中,女性更是骨鬆高風險族,有以停經後的女性風險更高,在進入更年期後,維持骨質流失與建構平衡的雌激素分泌急速降低,骨質流失速度加劇,更容易不慎骨折。 蔡永杰說,推估每3個女性就有1人有骨鬆風險,比癌症更高,但骨鬆沒有任何徵兆,許多老奶奶都是在浴室或樓梯間輕微跌坐,不慎骨折才知骨鬆找上門。 隨著年齡增長,骨密度與骨骼品質隨之下降,進而恐引發骨折風險,蔡永杰指出,台灣1年超過10萬人因骨折就醫,單看老年人口數據分析,65歲以上占全部32%,男、女占比則是28%與72%,差距懸殊,據統計,長者髖部骨折1年死亡率達14%至36%,比罹癌死亡率還高。 維持均衡飲食是預防骨鬆關鍵。蔡永杰呼籲,民眾應攝取足夠鈣和維生素D,鈣是構成骨骼主要成分,可從乳製品、豆類、綠葉蔬菜等食物中獲得;維生素D有助於鈣的吸收,可透過日常曝露在陽光下或食用含維生素D食物取得。 此外,適量運動對骨骼健康至關重要,蔡永杰建議,從事核心訓練就是不錯選項,步行、跑、舞蹈等荷重運動和舉重等肌力訓練,可促進骼健康和增加骨密度。平衡訓練,如瑜伽、太極拳有助提高平衡能力和減少跌倒風險。

Read More

新冠升溫 BA.2.86首度現蹤

針對買到韓國不良新冠快篩試劑,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回應表示,已使用的不良品依法不付款,未使用部分也依約換貨。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秋冬之際,新冠肺炎疫情將捲土重來,疾管署17日公布研判這波疫情會在12月達到高峰,且國內首次檢出「BA.2.86」變異株,已持續觀察中,呼籲民眾儘速接種XBB疫苗提高保護力。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國內近7日每日平均新增43例新冠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7日的每日平均新增39例上升。另外,近7日平均每日新增6例死亡,亦較前7日的每日死亡平均數3例上升。近期國內疫情已經開始自低點緩升。 而近四週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97%)為主流株,重點變異株以EG.5(57%)為多,其次為XBB.1.16(9%)及XBB.1.9.1(6%)。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這一波的新冠肺炎疫情將從10月中旬後便緩步上升,且在12月底達到最高峰,屆時確診病例數推估為前一波疫情的8成,意即每日確診病例約會達到2.2萬到2.4萬例。 至於首次檢出「BA.2.86」變異株,曾淑慧表示,上週新檢出1例境外移入個案,是於9月28日自土耳其入境,為本國籍的25歲女性,居住地新北市,是前往土耳其旅遊之後,返台入境採檢被發現,所幸,本土病例尚無檢出BA.2.86變異株。 曾淑慧指出,這是國內首次檢出有「BA.2.86」變異株,該變異株於今年7月24日首次於丹麥發現,據WHO評估,「BA2.86」變異株於棘蛋白基因上出現大量突變,潛在風險未知,還需要更多的監測數據來評估可能的風險,WHO已於8月17日列其為監測中變異株(VUM),疾管署也會持續監測該變異株病毒特性及流行情形。

Read More

〈中華副刊〉憶我如花年華

■劉治萍 這就是我,一個女人,匆匆一生的寫照嗎?我不甘心。 想我還是黃毛ㄚ頭時,在父母無私無我的百般呵護下,曾是那麼無憂無慮快樂著,根本不用去煩愁明天吃什麼、穿什麼。那時的我是臉色紅亮、身軀圓潤的,腮幫子還隱隱留著「嬰兒肥」,那是爸媽一口口疼養出來的呀!到了春華燦放的花信之年,我開始莫名的怕胖,總嫌自己又多了顆青春痘,皮膚不夠水白,鼻子似有點塌,現在想來,那真是一段情竇初開的強說愁年月,多麼嬌美,卻覺畢竟太短,也拋擲了許多太過奢侈的黃金歲月。 初為人婦,方恨從前未肯多停留廚房片刻的愚癡。每到欲捲袖炊煮時,小小心房裡不知從哪兒冒出來小鹿超過十五隻,你沒聽錯,我確實上下左右清點了「鹿」數,絕對比十五隻還多,因為人家是「七上八下」地忐忑不安,而我大概是「九上十下」地惶恐難寧了。彼時,真希望娘親就住在我家隔壁,或是索性跟公婆耍賴說句「對不起,我不想結婚了!」此外,妊娠期間,每天早晨趕著七點半出門上班之前,總因孕吐把剛吃下去的早餐吐光光,顧不及肚子裡酸水仍翻騰不已,寶寶氣嘟嘟躺在羊水床墊上踢腿擂拳、抗議喊餓的狼狽,我仍毅然選擇奔赴職場。焦心竭慮養育下一代,真應了「子壯母益瘦」的老話,有時彷彿得了無藥可醫的「中年失憶症」:看到孩子飽了,像天使般安然睡了,自己就很滿足的一旁和衣攤平,竟忘了自己筷箸未動,也忘了自己一天兩個戰場酣仗下來的汗臭未浴。 等到「甜蜜的負擔」好容易可以卸下來喘口氣了,年過半百的自己像枝頭上搖搖欲墜的茶花。聽說特異的茶花,是在完全恣放後,整朵墜落地面,不似他種花,一瓣一瓣凋落,如雨繽紛。看著長成的兒女,好欣慰他們的茁壯成材,卻也不免興起捉摸不到的嗒然若失感。孩子終究不是自己所能「擁有」,他們是獨立的個體,只屬於他們自己。成年子女,想展翅高飛或承歡膝下,都該笑納尊重,因為此刻的自己,大約早已積累了無數「戰鬥勳章」,一身的疲憊、疼痛,由內而外,從頭到腳,排山倒海向自己討債來了!不自覺中,背漸駝、腰漸粗、步漸緩。在物價年年高,各項健康指標年年漲的垂暮之年,只能唏噓自己的身高日短,蒼芒蓬髮日稀益少! 「媽媽,出門時別忘了掛上名牌,攜帶拐杖、鑰匙,盡可能扶著牆邊慢慢走啊!」 依稀記得曾對年逾八十曾祖母級的老母親如此細細叮嚀,如今斯人斯景不再,實不知屆時的自己還像朵花嗎?好花不常,人也不可能永遠萬年常青,那就讓自己成為一截差可供行旅者片刻休息的老樹樁吧!人生,若是一段「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旅程,雖有不甘,真也無悔了。 五根自然呈現而未多加雕飾的漂流木,是天地間多少個隨興、隨喜的因緣聚合呀!當我第一眼見到這異地而生的奇木組合,心中似被電光一閃觸碰到,這小小的心靈悸動,讓我不由得想提筆與您分享。女人哪女人,賞花君子難待,不如自為惜春人吧!

Read More

愛盲特訓 視障嬤與孫女跳芭蕾

視障鋼琴家黃裕翔(左起)、芭蕾奶奶林燕湄、保庇天后王彩樺共同呼籲民眾支持愛盲基金會。(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全台近55,000名視障者中,65歲以上高齡視障者逾半數,68歲視障奶奶林燕湄,透過愛盲基金會白手杖愛盲行動服務計畫,實現與小孫女一起登上芭蕾舞台的夢想,藉此鼓勵全台3萬多名高齡視障者勇敢追夢。 68歲視障者林燕湄,在36歲時確診為視網膜色素病變,歷經與剩餘視力賽跑的30多個年頭,現在已全盲。失明後,她不但被迫停止熱愛的各種舞蹈,盼了好久的寶貝孫女出生,她卻已經看不見也無法親自帶孫,留下許多遺憾。林燕湄說,「我很希望可以跟孫女一起跳芭蕾,留下幸福的回憶,所以我要勇敢走出去」。 林燕湄在家人鼓勵之下接受愛盲定向行動訓練、盲用手機課程,並報名芭蕾特訓班,白天上課、晚上自主練習,3個月後,她不但可以自行搭公車往返家裡和舞蹈教室,也終於能牽起孫女的手,完成祖孫共舞芭蕾的夢想。林燕湄在視障鋼琴家黃裕翔扮奏下翩翩起舞,在奶奶兒子兒子導演李若辳的執鏡下,為愛盲基金會拍攝公益廣告。 愛盲基金會董事長黃克綸表示,目前全台近55000名視障者中,65歲以上的高齡視障者超過半數、高達3萬多名。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愛盲盼能幫助高齡視障者擁有獨立行動、生活自理能力,不必事事依賴家人,也不必當「宅老人」。 保庇天后王彩樺也到場響應,王彩樺指出,藝人站在舞台上經常要面對強烈舞台燈光,她的雙眼都白內障了,這應該算是「職災」,所幸手術後視力無損,但眼睛看出去灰濛濛的日子,心中真的非常恐慌,工作時常常看大字報都有困難,非常能體會失明者的心情。王彩樺也戴上眼罩與林燕湄共同跳舞,王彩樺表示,完全看不見時,不但沒有方向感連身體平衡都變得很困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