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法走廊 〉借款糾紛 如何訴請返還借款

東區李先生問:我朋友為某品牌加盟店店東,因經營不善而倒店,在結束營業前向我及他人借款週轉,我們這些人都以銀行匯款交付借款,但沒有書立借據,也未簽發本票,以致借用人否認借款的事實,請問我們如何訴請返還借款? 答:在請求返還借款事件,原告應證明有交付借款,及應證明有返還借款約定,如果無法證明時,原告會主張被告有不當得利,但原告應就被告受領匯款欠缺法律上原因,不過,此無法律上原因為消極事實,舉證有其困難。當李先生就對方受領借款金已為證明時,對方就受領給付的原因事實雖不負舉證責任,仍應完全真實陳述義務,令李先生有提出證明予以反駁的機會,如果對方就其受領匯款的原因事實不能為完全真實陳述,法官可以斟酌全辯論意旨,以獲得心證。 在訴訟中,當事人對於事實有所爭執時,法院自應努力於發現真實,乃保障當事人受裁判權利的內在本質。法官為了發現真實,應在其全人格基礎上,對於證據為適當正確的評價,且須妥適運用經驗法則,進行事實存否的判斷。在辯論主義下,因證據的提出為當事人權責,法院發現真實或有其窮,惟法院行使闡明權督促當事人提出證據,且法律課以當事人真實義務,當然可使真實發現的工作事半功倍。 此之所謂「真實義務」,指禁止當事人反於其所相信的真實而陳述某事實,並禁止產生虛偽陳述而提出證據,意味著真實義務禁止違反主觀真實的事實陳述及提出證據。真實義務的立法理由,在於保護當事人的真正權利及維持國家的法律秩序,李先生一併依據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返還借款,尚非全無勝訴機會。         (作者∕林瑞成律師)

Read MoreRead More

新竹高鐵橋下聯絡道第3期完工

新竹高鐵橋下聯絡道第三期完工,預計明年初通車,將可紓緩竹縣與竹市間的塞車問題。(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為了紓緩新竹縣與新竹市的頭前溪橋、經國橋交通壅塞情形,新竹縣府規劃「高鐵橋下聯絡道延伸至竹科工程」並分三期施作,第三期工程已在上月完工,預計明年驗收完畢後即可通車,直接串聯高鐵新竹站區與新竹科學園區兩大重點區域,有效提升大新竹整體交通效率。 工務處指出,「高鐵橋下聯絡道延伸至竹科工程」第三期工程(中興路至力行路)全長約一點三公里,橋梁部分約六百一十公尺,路堤路塹段六百九十公尺,兼具交通、景觀、排水、自行車道等功能。由內政部營建署「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項下核定總工程費十七點九億元。北起竹東鎮中興路,往南銜接竹科園區力行路,已於今年十月竣工。 工務處表示,第三期工程完工後,預計明年初驗收,待通過後即可通車,屆時可望有效紓緩高鐵新竹站至竹科園區、國道一號竹北至新竹交流道的長期壅塞現象,並串聯起大新竹自行車道,帶動地方產業、觀光發展。

Read MoreRead More

南榮河水質改善 魚鳥來棲息

南榮河水質改善工程接近尾聲,議長童子瑋現場會勘,擺脫臭水溝的刻板印象。(記者張上耕翻攝) 記者張上耕∕基隆報導 魚群水鳥棲息南榮河,水質改善工程接近完工。為改善基隆港水質與居民生活品質,基隆市府與環保署在二0二0年合作,辦理「南榮河水質提升現地處理及沿岸水環境營造工程」,截至今年十一月初,工程已突破九成,由於南榮河水質明顯改善,吸引不少魚群與水鳥駐足。 議長童子瑋到現場會勘並聽取工程進度,童子瑋十八日表示,感謝前市長林右昌提出計畫,他與議員們共同爭取,將南榮河水質提升以及沿岸水環境改善與營造列為目標,完成重新建構南榮河與與民眾生活的關係。 南榮河發源於紅淡山,全長約三公里,流域面積達二八六公頃,屬於基隆早期發展區塊,隨著河岸中下游住宅、市場增加,人口密集,生活汙水直接排入南榮河,不僅影響周遭生活環境,更影響到基隆港水質。這項工程總經費一億五二八一萬九千元,環保署運用前瞻基礎建設水環境經費補助七十八%,市府自籌二十二%,預定今年十二月五日竣工。 這項工程以南榮河龍門橋為界,上游河段規劃設置汙水截流管,利用礫間淨水處理設施,把汙水送到淨水場淨化後再回放。下游河段興建截流溝,再把河水透過汙水下水道南榮幹線,送往和平島水資源回收中心。南榮河畔現今鋪上鵝卵石,龍門里的籃球場、運動休憩空間漸趨完善,魚群與水鳥在河道中棲息,全新的水岸生活空間正在成型。 童子瑋指出,早期南榮河長年因淤泥沉積,遇到豪雨便氾濫,加上河岸住宅的汙水也直接排放進南榮河,使得水質混濁發臭而變得難以親近。經由這次河道整治,南榮河變得不一樣,擺脫後巷水溝惡臭的刻板印象,工程同步改善龍門里活動中心周邊球場和休憩空間,增加綠化空間與親水環境,期待工程完工後,三坑地區全新的南榮河生活廊帶。

Read MoreRead More

吳濁流文學獎舉行頒獎典禮

2023年吳濁流文學獎18日頒獎,縣長楊文科與各類首獎得主合影。(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縣年度文學盛事「二0二三年吳濁流文學獎頒獎典禮」,十八日在新埔鎮吳濁流故居隆重舉辦,縣長楊文科親自頒獎給五大類首獎得主,宣布明年文學獎獎金提高到一百五十萬元,鼓勵優秀文學創作者為文壇注入活水。 縣長楊文科表示,自民國一0九年起,吳濁流文學獎回歸吳濁流家鄉所在的新竹縣辦理,由文化局結合新竹縣文化基金會、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三者的力量,祭出多元獎項與高額的獎金,為文壇注入更充沛的活力。 文化局長李安妤表示,一九六0年代吳濁流以提攜後進為使命創辦吳濁流文學獎,六十多年後的今天,吳濁流文學獎已經成為新竹縣重要的文學活動,一方面繼承吳濁流文學獎長年累積的成就,一方面也展望未來,透過吳濁流文學獎探索更多文學的可能性。 本次總共收件四百卅七件作品,包含短篇小說八十一件、現代詩一百四十四件、散文一百一十五件、兒童文學六十九件、客語詩廿八件。各類首獎獲獎者分別為短篇小說徐瑋佑〈河邊的公寓〉、現代詩林瑞麟〈迴聲〉、散文張慈方〈歇喘〉、兒童文學王昭偉〈外星人網紅〉、客語詩何卿爾的〈愛光——致敬台灣第一位雕塑藝術家黃土水〉。總體來說,這次的得獎作品展現多元新穎的樣貌。

Read MoreRead More

杭菊芋頭節 公館、銅鑼登場

銅鑼杭菊花海美不勝收。 (記者謝國金攝)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苗栗縣銅鑼鄉與公館鄉,兩地都有栽種芋頭和杭菊,兩地鄉公所與農會十八日分別合辦「在銅鑼芋見你」小旅行與「杭菊生活節」系列,以及「香芋菊柿.相遇吉事」豐收季活動,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展現特色,互相拉抬聲勢,擴大行銷杭菊、芋頭、柿子及觀光亮點的整體效益。 銅鑼鄉推出的「在銅鑼芋見你」小旅行,民眾報名爆滿,飽覽鄉內串聯起來的各景點,另安排芋圓DIY、芋頭美食及客語闖關,而最具吸引力的還是下田採收芋頭,遊客爭相報名體驗農村生活樂趣。主辦單位另安排抽獎活動,要讓遊客有吃、有玩還拿好康。「杭菊生活節」推薦許多適合觀賞花海的最佳地點,介紹杭菊的用途等。 公館鄉則利用週休二日在苗栗特色館推出「香芋菊柿.相遇吉事」豐收季,會場市集展售芋頭、柿子、米食、時蔬、蜂蜜等農產,也安排以芋頭和杭菊為主題的農遊小旅行。另頒獎表揚一一二年稻米達人冠軍競賽前三名得主,穿插客家美食品嘗、民歌演唱等;農會於每天上午及下午,各提供二百份芋頭粥給遊客免費品嘗,農會更結合多家餐飲業者,推出香氣逼人的各類芋頭料理,讓遊客香芋饗宴中大快朵頤。

Read MoreRead More

史學家陳進傳獲頒宜蘭文化獎

第十屆宜蘭文化獎,宜蘭文史研究者陳進傳獲得文化獎,過世的藝術家周澄獲得文化紀念獎,縣長林姿妙頒贈獎座與獎金20萬元。(宜蘭縣政府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第十屆宜蘭文化獎,獲得文化獎為宜蘭文史研究者陳進傳;去年過世的藝術家周澄獲得文化紀念獎,十八日由縣長林姿妙頒贈獎座與獎金。 兩年一屆的「宜蘭縣文化獎」,今年為第十屆,各界推薦人選七人、歷屆獲獎者推薦人選廿七人,評委一致肯定七十六歲的陳進傳對宜蘭文史的卓越研究,以及培養在地子弟的精神,推薦頒發文化獎;此外也考量過去有卓越貢獻、但還沒獲獎便已經去世的文化界前輩,推薦頒發文化紀念獎給去年過世的畫家八十二歲周澄。 陳進傳於服完兵役後,婉拒了台北發展更好的工作,應母親要求回到宜蘭。宜蘭提供他美麗的環境與廣闊的思路,他也深愛宜蘭,四十年來從教育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他對宜蘭地方歷史與文化研究著力甚深,從清代碑文、傳統漢人家族到當代宜蘭歌仔戲大師陳旺欉等人,他用十多本專書、一百廿篇論文和數千張照片回饋了宜蘭對他的「愛」。 文化紀念獎的得主已故畫家周澄。文化局表示,周澄二十餘歲開始創作,精擅傳統書畫中詩、書、畫、印等,享譽國際,曾任教於國立藝專(今台藝大),後回到宜蘭創立周澄文化藝術基金會,教化宜蘭子弟。

Read MoreRead More

侯辦:民調沒納入政黨支持度是大讓步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藍白合卡關,針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稱六點協商共識中,民調計算方式太強人所難,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競選辦公室發言人黃子哲十八日表示,必須鄭重而誠懇的提醒柯文哲,國民黨沒堅持民調放入政黨實力的比例採計,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讓步。 黃子哲說,根據十一月十五日協商的第三點共識,雙方同意,民調若超過統計誤差,由勝者得一點;若在統計誤差範圍內,由侯柯配得一點。事實上,當時民眾黨發言人陳智菡曾試圖對此點提出異議,但經國民黨朱立倫主席反對後,柯文哲並未進一步發言,也等同於默認。此為柯文哲同意此點協商共識的最有力證據。 黃子哲強調,國民黨是放棄原先堅持的政黨實力之比較,才使柯文哲同意若雙方在誤差範圍內,則採計侯柯配得點,國民黨如此大幅的讓步也承受許多來自支持者極大的壓力與苛責,但為了完成政黨輪替,才退讓沒有納入政黨實力的計算。 黃子哲提醒,國民黨以及侯友宜競辦,一路以來在與民眾黨的協商過程中,包括開放式初選、日本與德國模式、以及此次取消政黨實力比較,至少有三次重要的讓步。然而現在最需要的不是破局,而是成就大局。期盼柯文哲回到十一月十五日那天的初衷,以及尊重在前總統馬英九見證下的協商結論,一起為政黨輪替來打拚,為台灣的民主政治寫下歷史新頁,共同攜手為國家的未來與人民的希望勇敢前進。

Read MoreRead More

獲東元獎 林圭璋84歲最高齡

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左)親頒第30屆東元獎予工研院副總暨資深技術專家吳志毅(中),右為吳志毅夫人。(工研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第卅屆「東元獎」十八日舉行,繼第二十二屆之後再次創下九位學者專家獲獎的紀錄。其中科技類獎的得獎人就占了八位,人文類獎一位,科技類獎得獎人包括工研院副總暨資深技術專家吳志毅。 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適逢三十週年,新的董事會由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榮任,並以「社會國家發展的活水源頭」為服務理念,推動各種「科文共裕」的公益方案。 工研院表示,吳志毅也是台大電機系教授,十多年前臺灣半導體產業面臨人才流失挑戰,吳志毅說服各界重視與投入資源,並激勵國內研發團隊士氣,點燃產研合作熱情。東元獎評審團讚譽吳志毅此舉,使臺灣半導體產業持續有研發能量,甚至走向國際,吳志毅在工研院任內的努力功不可沒。 另外,吳志毅洞悉Micro LED產業遠景,且發揮「桶箍」的功能,號召上下游產業籌組成立Micro LED巨量微組裝產業推動聯盟,透過產學研合作研發Micro LED創新技術並推廣到商品化量產,將臺灣Micro LED技術留在臺灣,產業推向全世界,皆是非常卓著且影響深遠的科研作為。   東元獎時隔八年,再次創下九位學者專家獲獎的紀錄。(工研院提供) 而一九六四年出賽東京奧運的高欄選手林圭璋,因為運動傷害未能完賽,忍辱隱身於基層運動教育,默默地以教育家之「風範」、「格局」與「遠見」,鼓舞「非行少年」迷途知返,扶持「弱勢學子」找到生命的定位與價值,堪稱為「厚德載物」的體壇典範。今年高齡八十四歲獲頒人文類獎,是東元獎設獎三十年來最高齡的獲獎者。 本屆最年輕的得獎人張雍教授四十七歲,是歷屆少數四十幾歲就獲獎的得獎人;張雍不僅是中原大學薄膜技術研發中心出身的第三位得獎人,且是台灣大學陳文章教授自美國回台任教時所收的第三屆的研究生,師生分別在相隔十年後(第二十屆與第三十屆)同樣獲頒「材料/化工」領域的東元獎,彎道超車速度之快傳為佳話,門下學生成就受到矚目,也令陳文章校長雀躍不已。

Read MoreRead More

東華企管系暨運籌管理研究所 參訪花蓮酒廠和東部汽車公司花蓮服務廠

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暨運籌管理研究所學生參訪花蓮酒廠。(東華大學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為培養學生供應鏈管理實務經驗、瞭解在地企業機構運作模式以及成為未來專業人才,在國際事務處經費支持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暨運籌管理研究所開設商業物流管理課程,日前安排參訪台灣菸酒公司花蓮酒廠和東部汽車公司花蓮服務廠。 參訪不僅是對於現代物流管理與商業運作的深入體驗,也是一場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學習之旅。同行者特別有位來自蒙古的學生Dulguun Chin-Erdene,希望見習臺灣企業對於逆物流的規劃經驗,未來可以取經帶回蒙古。 參訪首站安排七星潭旁花蓮酒廠,這裡不僅以其優質的水源聞名,還通過ISO多項國際認證。製造課長簡凱偉首先介紹米酒釀造製程,從白米儲存、蒸煮、釀造到蒸餾再到包裝的整個生產過程,讓學生們對於平常會用到的米酒生產線的物料搬運方式能實地了解細節。接著,物料課長楊明德、儲運員張奇松介紹整個倉儲規劃,同學在倉庫中可實地看到自動化堆疊貨物上棧板。 第二站參訪東部汽車花蓮服務廠,服務專員向學生展示倉儲管理和物料運營的策略,如何落實豐田式生產不浪費的精神,通過精確的物流控制,提升維修效率和服務品質。接著到維修現場及倉庫參訪,服務廠總經理黃廷輝與服務部部長邵立發並親自與會回答同學們的問題。 東華大學表示,系所課程安排實地參訪活動,不但使同學能親身體驗商業物流管理的理論如何在不同行業中實踐,也為未來在商業管理領域的職業生涯奠定的基礎。

Read MoreRead More

竹市三高中明年共增14班

  竹市府18日宣布、三所市立高中普通科113至115學年度,將共增十四班,盼透過增班讓竹市高中學子有機會就近入學。(記者曾芳蘭翻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市的外來人口持續增加,為解決近年來竹市國中畢業生人數逐年成長,學生有在地就學之需求,市府秉持「新竹好學、安心就學」的理念,持續與香山、成德、建功等三所市立高中,研議高中學子就學需求,經多方評估,市府十八日宣布三所市立高中普通科一一三至一一五學年度的新生班級,將共增班十四班,盼透過增班讓竹市高中學子有機會就近入學。 竹市府18日宣布、三所市立高中普通科113至115學年度,將共增十四班,盼透過增班讓竹市高中學子有機會就近入學。(記者曾芳蘭翻攝) 教育處表示,依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至一一六學年度,竹竹苗地區國中升高中職的學生未來五年高中職供給量將有不足趨勢,香山、成德、建功等三所市立高中表示,目前教室及設備皆充足,近年皆滿招生,但仍有多數家長期待提供入學機會,為解決國中畢業生人數逐年成長之就學需求,市立高中有增班之急迫性,盼能讓竹市市立高中以社區型高中形式,透過增班協助竹市學子有機會就近入學。 竹市府18日宣布、三所市立高中普通科113至115學年度,將共增十四班,盼透過增班讓竹市高中學子有機會就近入學。(記者曾芳蘭翻攝) 教育處指出,市府支持三校所提增班計畫,拍版定案三所市立高中普通科自一一三至一一五學年度新生班級共增班十四班(香山高中每學年二班、成德高中每學年一班,建功高中一一三學年增一班,一一四至一百一十五學年各增二班),以每班三十八人計算,預估將可提供五百三十二名的入學名額,期望透過增班,協助竹市學子有機會就近入學,讓孩子們能就近留在竹市讀書。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