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園〉深秋

台中市龍津國小六年丙班 ◎紀逸婕

Read More

〈彩繪人生〉獲績優市長獎 林冠維 換位思考圓滿調解

議員林冠維擔任永康區調解委員長達10年,連續4年獲得協同調解案件績優市長獎肯定。(記者林雪娟攝) 議員林冠維忙於市民服務,還擔任永康區調解委員,永康調解委員會除獲行政績效甲組考核團體獎,更連續4年獲得協同調解案件績優市長獎肯定,可謂雙喜臨門。 永康區是台南市人口最多區域,每年要調解案件達到上千件,20位調解委員,多年來無私奉獻為民服務,林冠維擔任永康區調解委員,為民服務,長達十年時間,也是永康區的名譽調解委員。 林冠維說,調解案件五花八門,什麼狀況都會發生,最終讓雙方平和簽下和解書,就是希望製造雙贏。他表示,許多案主只在乎現況,沒有考量訴訟曠日費時,他全力協助,只盼民眾不用走上法院,節省金錢與浪費時間的麻煩。 林冠維表示,調解案件類別形形色色,什麼狀況都會有,調解委員工作就是以第三者的公正立場,幫雙方分析案件調解結果的利弊得失,平和簽下和解書。許多人擔心調解者,最後「公親變事主」,但他認為,調解過程中盡量放下自我立場,互相替對方角度去思考與體諒,事情就很有機會能圓滿解決,而透過增進調解技巧,他知道處理事情的複雜度與困難度。 擔任調解委員多年,林冠維認為,能夠獲得雙方認同,才是最佳利益。許多案主把心思放在眼前情況,沒有想到如果沒有和解,未來上法院訴訟,可能要花費更多的金錢、時間與精力,每當出現這種情況,他會適時提醒案主,要深思熟慮,思考沒有和解而產生的新增成本。 林冠維連續4年獲得協同調解案件績優市長獎,外界認為是對他的肯定,但他認為更是責任,尤其自己同時兼具民代身分,「幫忙民眾解決問題」,其實就是他的生活日常。他期許自己,能運用能力與人脈,幫忙更多市民調解爭執,解決問題,一同在台南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中華副刊〉楓香,返魂香與其他

文/攝影 As 或許當你急著跟隨潮流在秋冬出國觀賞紅葉時,台北一些馬路兩旁的楓香卻是沒想到的MIT,台灣原生植物。 楓香,具有香味嗎?為何名字有「香」字?那可能是因為其樹脂具有香味,可作為口香糖和線香的原料使然。這在西晉學者郭璞的《爾雅‧釋木》就寫過:「楓樹似白楊,葉圓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楓香是也。」可見古人早已知道楓香因樹脂而香的由來,並且在樹脂中加入如蜂蜜等和香的方式製成線香或香末,擺在案前讓其燃燒的香味佈滿整個房間與身上衣,這對古時的皇親國戚與知識份子來說是一種生活時尚,同時在案上文房四寶旁的香爐演進中,香爐中的線香或香末更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古代有名的香品中,據說漢武帝的返魂香最赫赫有名,這個有著誘人奇幻色彩名字的香品名氣,不僅在中國歷史上響噹噹,同樣在日本也人人皆知,甚至有日本人試圖花五百兩金巨資預購明代絕世神物「返魂香」的故事。 據了解,返魂香在漢朝時期是由西域傳入的,當時的月氏國一共就朝貢了鴿蛋大小的三枚,據傳說熏燃一枚就能「香飄數十里,數月乃歇」,甚且能讓「死未三日者,熏之皆活」,可見其香氣非凡。中國大陸有一位作者羅欣居然對這返魂香大感興趣,還寫了一篇「返魂香考」文章加以考證:傳說中的返魂香是一種能夠使人起死回生的神奇香料。關於返魂香的最早記載出自漢唐時期的地理學著作《十洲記》。 「後元元年,長安城內病者數百,亡者太半。帝(漢武帝)試取月氏神香燒於城內,其未死三月者,皆活。」類似的記載還見於《漢武故事》、《博物誌》以及《仙傳拾遺》等小說。 由於古代醫療水平相對低下,人們對於起死回生的渴望尤其強烈,因此關於返魂香的傳說流傳十分廣泛。魏晉以後,「返魂香」已經凝結為一個常用典故,如唐張祜《南宮嘆亦述玄宗追恨太真妃事》:「何勞卻睡草,不驗返魂香。」 竇鞏《哭呂衡州八郎中》:「望盡素車秋草外,欲將身贖返魂香。」 宋王禹偁《芍藥》:「羽客譜傳屍解術,仙家重蒸返魂香。」 清曹雪芹《芙蓉女兒誄》:「洲迷聚窟,何來卻死之香?海失靈槎,不獲回生之藥。」 返魂香究竟為傳說之物,還是實有其物?作者還舉出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的觀點:「此說雖詭怪,然理外之事,容或有之,未可便指為謬也。」因此判斷從上文的語氣判斷,李時珍是傾向於認為返魂香是實有的,只是苦於找不到證據。而根據這位作者的考察結果,所謂的《十洲記》中的返魂香即後世醫家常用的蘇合香,其主要理由大致如下:原料來自一種類似「楓木」的樹,在製作過程中需要先將木根熬成「黑餳狀」,再製成丸;《十洲記》中的返魂香原料出自一種「與楓木相類」的樹,而蘇合香「是一種楓香屬的樹皮加熱後榨取的」。所以,從原料來源來看,返魂香與蘇合香有相似之處。而現代蘇合香仍然主要為熬製的方法獲得:「初夏將樹皮擊傷或割破深達木部,使香樹脂滲入樹皮內。於秋季剝下樹皮,榨取香樹脂,殘渣加水煮後再壓榨,榨出的香樹脂即為普通蘇合香,性狀為半流動性的濃稠液體。」因此,無論從原料來源、製作過程還是性狀來看,返魂香與蘇合香是極其相似的。 可見,返魂香主要是用煎製樹根的方法獲得,初製品呈濃稠狀。由於蘇合香來自西域,因此中土對蘇合香煉製方式的了解多出自傳聞。那麼,這種返魂香「與楓木相類」的原料是否為楓香,我的判斷是它既然來自月氏國,原料自然非來自楓香,但卻也無法考據是來自哪種「與楓木相類」的楓木了。 不過,愛楓之人卻不見得因其香味,愛的往往楓香在心中所營造出來的情懷,比如唐代詩人李賀得一首《蜀國弦》: 楓香晚花靜,錦水南山影。 驚石墜猿哀,竹雲愁半嶺。 涼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誰家紅淚客,不忍過瞿塘。 向晚的黃昏顏色與楓香的紅葉相輝映,在弦聲由舒緩、輕柔、恬美忽而轉為驚駭哀愁的陪襯中,必然帶起李賀的無限感慨吧。 中國古來的文人墨客對這種會變色的楓樹的青睞自然也不輸今人,除了沒能留下攝影或繪畫作品外,卻也留下不少精采詩句,如李白《夜泊牛渚懷古》的「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魚玄機《江陵愁望寄子安》的「楓葉千枝复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杜牧《山行》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唐寅《我愛秋香》的「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上楓葉愁」、白居易《琵琶行》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等等,都對楓樹紅葉情有獨鍾;不過,這些古詩中的楓,據考證通常指的是金縷梅科的楓香樹(Liguidambar formosana),在《唐本草》、《證類本草·木部上品》、《唐本草注》與《蜀本草途經》等資料中記載的都是這種楓香樹。也就是台灣原生植物的楓香,沒想到吧。 這楓香也與一般的楓分屬不同的科,外型差別也不同。從果實的外型來看,楓香樹是球果,外表有刺,如刺球一般,而槭樹屬的楓樹為雙翅果,國時外連接著薄片狀的果翅;另外,葉片也不同,楓香樹的葉片成掌狀三裂,同時邊緣有細小的鋸齒,而槭樹屬楓樹的葉片通常為掌狀五深裂,或七至九掌狀深裂,葉片邊緣於鋸齒或有重大的深鋸齒,這些大概都可以用來分辨楓與槭。當然槭樹中也有葉片三裂的如三峽槭,長得很像楓香,但果實不同。 當寒風起至,秋色光臨,許多人就開始計畫長路迢迢去國外欣賞浪漫的楓葉景色,卻忘了我們的台灣原生種楓香樹了,我們也忘了原來古人詩中的楓香紅葉就是台灣原生種的楓香樹了,如今,如果,我們在品嘗詠誦這些古詩時,是否多了一些親切感與親臨感? 面對這種就身處我們生活周邊,充滿古人情懷詩意的楓香,我們如此竟視而不見? 那天,我站在台北民生西路與重慶北路的十字路街頭,找到圍在楓香束腰的標示鍊子按下快門,也抬頭盯著那發紅的楓香葉片,以為會干擾到其他行人似的尋找焦距,然則經過的行人步履皆行色匆匆,他們卻依然我行我素,任如詩如畫的楓香紅葉在葉綠猶存的冷風中顫抖著,也默默悄悄展現其紅豔秋色的一面,每年一次,即變紅了,黃了,落葉了,還是沒幾人發現它們的存在,直挺挺的,在路邊排成兩列,秋冬一來就在這台北的老城區一角,自我生生滅滅,如古詩一樣,似乎被遺忘許久了。 但是,我們還總只被那宣傳的美輪美奐的國外楓紅的美豔外在視覺所迷惑,簇擁著去遠方另尋楓紅的國度,而獨留台北街頭的紅紅的詩意的楓香兀自高處不勝寒地開著。 如今返魂香已遺落在過去的歷史中,但路邊詩意盎然的楓香依舊在,只是我們似乎不經意總是追逐著那看似遠在天邊的夢幻,卻也總是忘卻眼前唾手可得的幸福。

Read More

〈中華副刊〉思鄉的光合作用

■丁口 數不清離鄉的歲月 自己流亡在生命的謎題 舞孃在黑夜展演著 跳出內心的空虛或歡呼聲 繚繞一種寂寞,一滴淚 正等待天明之後奔波 日光照著身影走入方言 吞下思鄉的光合作用 繡球花生長於公園的邊角 無法摘下公領域的芬芳 都會區不屬於我們的歸處 老家的父母在熟悉田野 數著日子,光陰匆匆而過 誰踏上自我實現之路 異鄉的高溫於巷弄迴盪 陌生感使眼眸向光影交錯 撕下月曆的數字,你的獨處 咖啡香提起壯志於我心 秋風吹過耳際,故園的日出 鄉間歌謠是母親的溫暖 工作日誌寫下自己的孤影 落下一片葉子飄向街角 樹葉需要涼水灌溉 如何將恬謐植入心靈呢?

Read More

〈中華學園〉一日微旅行

嘉義縣瑞峰國小五年甲班 ◎賴妍心 把握住國慶連假的尾端,老師帶我們「五千金」到奮起湖一日遊。你知道嗎?聽到這個消息,我像隻小袋鼠高興得蹦了起來!或許你會問:「不就去走走、逛逛,有那麼誇張嗎?」我家是做茶的,爸爸又常外出工作,因此假日我總是無聊待在家,很渴望父母能常帶我外出遊玩,所以你覺得我收到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時,是怎樣的心情? 來到知名的奮起湖,怎能錯過這裡的美食。色香味俱全的古早味便當、烤得外酥內軟的甜甜圈、清爽滑順野生愛玉……每道都令人食指大動,回味無窮。只可惜我只有一個胃,還有許多特色美食尚未品嘗,看來只能等下次的拜訪,再來大快朵頤了。 吃飽喝足後,當然不能錯過這裡的森林步道。環繞在山林中,是種暢快的享受,當大口大口吸進芬多精,更是令人神清氣爽。漫步中,我發現一個名叫「悶柴窯」的神祕地,聽老師解說,它是當地人早期製作木炭的遺跡,將木頭放到石砌的窯中悶燒約二十天,木炭就會成型。最後登上觀景台,鳥瞰整個奮起湖老街和火車站,景色絕佳,難怪這裡會是遊客們留影的勝地。 「嗚嗚嗚!」就在我們準備回程時,一輛阿里山小火車慢慢駛來,向車上遊客揮手道別後,我懷著感恩及愉悅的心,期待下次班級微旅行。

Read More

2次幹細胞移植 血癌男重生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就讀於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蔡承諭,在國中三年級才15歲的他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經歷2次幹細胞移植手術,終於重獲新生,蔡承諭表示,未來將努力從事遺傳基因研究,期能回饋社會。 現年23歲的蔡承諭敘述了他艱辛的抗癌的歷程,他在15歲時被確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也就是俗稱的血癌,初期是腳上出現了一些小小的出血點,不像瘀青,但身體卻沒有其他異狀,食慾、體重都正常,未料皮膚科醫師看到症狀後,要求他到大醫院再深入診斷,經骨髓穿刺確診罹患血癌。 蔡承諭表示,雖然曾在台灣進行親屬的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但半年後病症復發,最後又前往荷蘭進行臍帶血幹細胞移植,終獲新生,而他也因此休學2年,目前他是大三學生,未來將朝遺傳基因研究方向努力。 台灣重症兒童協會表示,與和信醫院、中研院共同建置重症兒童基因資料庫,成功將「骨髓衰竭症」及「嗜血症」這兩種罕見卻致命的兒少重症,透過基因變異鑑定,找到精準細胞及藥物療法,讓他們恢復健康,平台成立3年來,已造福30多名病童。 和信醫院小兒腫瘤科醫師陳榮隆表示,未來這個平台發現多種重症兒少體內攜帶的基因變異,並釐清諸多疾病症候群及精準治療的關聯,尤其會針對國人特有之基因變異,進行基礎與臨床深入研究,期望優化兒少癌症的治療。

Read More

〈中華學園〉幸福薑母鴨

嘉義縣網寮國小六年甲班 ◎戴曉如 今天一踏進家門,就聞到陣陣香味,原來是阿嬤煮了一鍋薑母鴨。阿嬤說:「最近開始變冷了,要喝薑母鴨補一下。」我先喝了一口湯,加了薑的湯頭十分濃郁,讓人身體都暖和起來,接著我大口咬下鴨肉,嘗起來香中帶辣,雖然我很怕辣,但鴨肉的美味卻讓我忍不住一口接一口。能喝到奶奶煮的薑母鴨,是一件幸福的事。

Read More

〈彩繪人生〉林茂龍黃孝源夫妻檔 志服逾1萬H

奇美醫安寧志工林茂龍(左一)、黃孝源(右一)夫唱婦隨,15年來提供安寧病房病人陪伴、照護等服務未曾間斷。(記者汪惠松攝) 奇美醫院安寧病房創立之初,首批完成訓練投入服務安寧志工的林茂龍及黃孝源,自97年開始提供安寧病房的病人陪伴、照護等服務,15年來未曾間斷,截至今年10月底,夫妻倆服務時數共計1萬1980小時,榮獲112年度台南市志願服務「績優志工家庭獎」。 林茂龍及黃孝源除對於生命末期入住安寧病房的病人提供關懷陪伴、舒適照護、更操作洗澡機讓病弱長期無法清潔的病人,可以透過水洗沐浴得到放鬆與潔淨;在病房陪伴外,更結合多元關懷方案,不論是陪伴病人打麻將、桌遊,以轉移病人對於疼痛的注意力,陪伴病人歡唱卡拉OK、安排閑靜咖啡下午茶時間,或靜或動都能勝任。 此外,林茂龍及黃孝源更是安寧居家團隊很重要的夥伴,「夫唱婦隨」積極投入協助安寧居家病人服務,隨同安寧居家護理師前往居家訪視,除關懷扶持辛苦的病人、家屬,也常協助生活困苦、家庭支持系統薄弱的家庭環境整理,協助護理師照護病人,帶給病人、家屬溫暖。 夫妻倆除認同安寧療顧理念,積極參與安寧療護的相關訓練、講座,更熱心參與社區宣導,期望讓更多人認識安寧療護、重視生命末期的尊嚴;自106年起政府推行《病人自主權利法》,除完成預立醫療決定,也成為宣導志工,透過多媒體遊戲及偶戲操作互動,更生動活潑的讓民眾認識自己的生命可自己作主,重視生命品質可自己決定。 夫妻倆更謙遜不間斷地充實知識、技能,成為病人、家屬及醫療團隊最大的助力與祝福,深受醫療團隊的認同與肯定,更值得成為志願服務者良好榜樣。 林茂龍說,在安寧病房一路走來,一起面對挫折,喜怒哀樂都有,但他們都歡喜承受,因為安寧病房的成立是病人的福音。感謝奇美醫院給他們退休後有為別人服務的舞台,讓他們有成長的機會,沒有與社會脫節,學到無價的醫學常識與護理照護技巧。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中華副刊〉雪色南河

■鮑偉亮 初雪未消,南河敞開的堤岸上還遺留著部分粗礪的白,這是故鄉的冬天,泥土與白雪相互逡染,勾勒出一幅古典水墨丹青,有留白和偌大的空,盛放晚歸遊子的僕僕風塵。 那日,普降大雪,我在古琅琊釣來半城沂河的碎雨。雨絲淩亂,斜打疏枝,劃破朝霞,又劃破暮雲。我守著陰雲密佈的無邊天際,透過香煙皺眉的煙霧,終是沒有尋得絲毫雪意,與庚子初雪擦肩而過。當然,在冬天,失約是常有的事。對於冬天的期許不應該是白瓷、青瓷般溫潤如玉,而應該是冰裂紋瓷器,縱然站在絕望的渡口,亦能找尋到黑夜的星光。 返鄉已是午後,迎面吹來微寒的清風,吹走了半分喜悅半分惆悵和經久跋涉的嘔吐感。太陽已經西移,陽光灑滿了南河臨路一側的石堤。上游囤水的區域,如同一面破碎的鏡子,明暗交錯,重新開鑿後的南河,平靜、遼闊、深邃,陌生中透露些出許熟悉的氣息。偶有飛鳥三三兩兩地掠過高空,隱沒東山,村莊再一次靜下來。 離鄉漸久,故鄉漸漸演變成一枚珍藏內心的符號。我喜歡將南河作為故鄉的代名詞,每每想念家鄉的事物,便讓那泓水縈繞心頭,想起兩岸的白楊林和春日的桃花,還有夏季乘涼的鄰居,秋日來回忙碌的農人,心裏便踏實了。 一條河,流通南北,將人家與土地隔開。東邊的土地便被稱作東山,而河在村南停駐的這汪水便被稱為南河。南河是格子莊的母親河,澆灌著東山上的絕大多數土地。 南河兩岸夏日河水衝擊的坡地,原本種著白楊,每到盛夏的夜晚,人們便聚集到南河之上的漫水橋,孩子們在樹林裏打著手電撿拾蟬蛻,大人們便坐在馬紮上聊天,晚上的時光像夢一樣,恍惚之間,便成了成長起來的那一代人的夢。 我喜歡南河,最喜歡雪霽天晴之後的南河。我喜歡看雪,不論是身在何地,不論是白日還是黑夜,但凡下過了雪,總忍不住外出走走,但其實一切的一切都不過在追溯故鄉的記憶。 故鄉落雪,一片一片,層層掩映又互相疊蓋,不算耀眼的白卻能將陰沉半日的天地打扮一番。雪日裏,入目,便是一位素裝的姑娘,輕笑著穩坐堂前。哪怕雪突然停下來,亦不需要擔心姑娘遠去或這一偷偷約會被打破,像夢一樣,整個人都平靜地沉浸在自己的角落。 慢慢地將地面鋪蓋,一層雪後,土色若隱若現。風細細吹雪,輕打開窗戶,外是寧靜的雪景,溫馨冒出一絲暖意。雪繼續下著,漸漸變成面狀,下得越來越快,如沙碴,如冰滴,漫天遍地,無孔不入,密密麻麻,飄忽不定。 低矮是故鄉,炊煙散處與天接壤。自下望去,光禿禿的各種樹幹上沾滿著雪,厚厚一小堆,如同一條帶有並不鋒利棱角的繩子。竹瘦葉肥,深綠肥大的竹葉上,同樣載滿了厚厚的一「船」雪。竹枝微彎,白中露綠,綠中含白,一叢一叢立於屋前屋後,甚有詩意。繼而是低矮的灰瓦房,多年風雨砥礪,石牆殘瓦已顯得破舊不堪。人去屋空,平添寂寥。然這寂寥不同於城市的空虛,她帶有煙火氣,可以承接遊子的思念與鄉人對故人的寄託。 地面已是厚厚的一層雪,足跡有痕,卻也是半遮半現。秋草被掩著大半,微微露出頭來,與路上棱角畢露的石頭立在一起,催出路上雪印的層次,高矮齊缺,細觀如同均勻灑落的綿糖,鋪得整齊、厚實。 這些年,一年的期待也就是故鄉的一掛鞭炮,當大雪如期而至,腦海中浮現出南河雪色,心想臨近回歸,不覺間,異鄉也有了三分人情味兒……

Read More

〈彩繪人生〉拋磚引玉 吳思儀致力社福關懷弱勢

甫卸下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大台南分會會長的吳思儀,卸任前夕,由協會捐贈兩輛物資車給台灣普力關懷協會。(記者林雪娟攝) 甫卸下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大台南分會會長的吳思儀,人美心更美,卸任前夕,由協會捐贈兩輛物資車給台灣普力關懷協會,進行愛心實物銀行外展服務。吳思儀說,協會透過公益串連、經貿商機交流和數位優化理念,希望協助偏鄉弱勢,能夠永續發展。 吳思儀向來熱心公益,接任世華婦女協會後,除推動經貿交流,更致力社服公益,包括舉辦公益茶會、寒冬送暖、小學生圓夢基金、關懷低收入戶、食物銀行救濟及土耳其募款賑災等,每年更有行善日活動,和總會一起進行健康電動護理床捐贈等活動。 吳思儀說,捐車不只是一種硬體展現,其實內含的更是溫暖情感和關懷,偏鄉、山區的長者和小孩,經常需要物資運送,甚至就醫服務,或許在他人眼中,這是一項愛心善舉,但在所有協會姊妹心中,更有心中最暖的那一塊,深知想要呵護偏鄉學童成長,唯有透過教育力量,才能扭轉弱勢下一代。 吳思儀說,捐錢其實不難,然以商業來說,錢應該花得有效益,甚至有擴大漣漪效果,以社福來說,應該讓一塊錢能夠更放大,符合受贈對象所需,也讓愛心觸角更為延伸,溫暖整個社會。 吳思儀舉辦活動,深具創意,舉例來說,她曾舉辦「益壼之愛」以茶會友的公益活動,吸引許多愛茶人士、企業家和台南國際同濟會等共襄盛舉,在藝文音樂氛圍中,除品茗,各界也掏腰包捐款行公益,將款項用於募集復康巴士及健康床,讓弱勢族群能夠得到真正所需;特別的是,活動由茶師和嘉義偏鄉小學的小小茶師一起合作茶席,除展現孩子的學習情況,更能貢獻一己之力,回饋社會。 除對外施愛,吳思儀深知內化自我,才是自我提升最佳方式,她在協會舉辦講座,開設美學、歌唱、藝術、心靈等班級,除豐富姐妹知識,經由一起學習和成長,彼此建立情如姊妹的深厚友誼。吳思儀說,行善絕非為獲得虛名,宣傳更非招搖,而是希望推己及人,透過拋磚引玉,匯集更多資源和力量,為社會造福、讓社會充滿愛。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