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打呼男 無預警中風

醫師蔡明劭指出,打呼、肥胖、睡不飽為睡眠呼吸中止症3大徵兆。(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名45歲男子婚後便有打呼症狀,但因為每天都很容易入睡,沒有不適,因此未進行任何睡眠檢測,卻無預警發生嚴重型中風,喪失行動與說話能力。 台灣每年約新增3萬名中風患者,其中,45歲以下患者比例從3-5%雙倍成長至10%,而且有年輕化趨勢。據統計,45%的成年人偶爾會打鼾,而25%的成年人嚴重打鼾,不僅影響床伴或其他家人的睡眠品質,也可能伴隨著呼吸中止,引發中風機率。 打呼、肥胖、睡不飽為睡眠呼吸中止症3大徵兆。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蔡明劭呼籲,打呼絕對不是睡得好,需當心夜晚打呼、白天沒精神、BMI超標等跡象,有可能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而睡眠呼吸中止未治療的患者,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出3倍。 蔡明劭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入睡後因上呼吸道肌肉塌陷造成缺氧,每晚可能驚醒超過百次難以進入熟睡期,讓身體無法真正休息、代謝體內廢物,造成身體堆積垃圾,導致器官與血管發炎、受損等。發炎物質通常為蛋白質,又使血液變得黏稠,心臟病、中風、三高、肥胖等機率因此提升,環環相扣造成惡性循環。 蔡明劭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狀輕微者可透過減肥、運動、改善生活習慣等恢復健康;而症狀明顯和中重度以上則需使用陽壓呼吸器或接受手術治療。只要妥善治療不僅改善夜間打呼,白天也較有精神。且睡好睡飽亦能改善心臟機能、血液循環,部分高血壓患者也會獲得較好的控制,降低中風風險。

Read More

腹脹睡不好 當心腸胃出狀況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林姓男子最近常抱怨「好累,躺下卻睡不著,腹部脹氣難受,容易睡睡醒醒…」,至中醫求診發現,導致睡眠不穩主因是腸胃道問題。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醫師莊佩蓁指出,許多患者都忽視腸胃的重要性,一般出現口乾、打嗝、胃酸上逆、胃脹氣、口臭、消化不良、食慾下降等,就是腸胃道發出求救訊號。 她說,單次性腹痛、腹脹、口苦,只要未持續可以觀察;若是自己服用藥物或經過其他處置仍有持續性胃酸上衝、火燒心感、胃脹氣、口臭,並伴有隱隱腹痛甚至絞痛,或是腹部脹氣食不下等,建議尋求醫師評估。 她說,腸胃道功能不好時,建議先改善飲食,以原型食物為主,少吃容易產氣食物,如小麥製品、豆類、奶製品、高油脂類、甜食等。 中醫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水穀之海、氣血之源,主要功能是接收由口攝入食物,經過基礎消化後送至小腸;若流程出了問題,可能影響食慾、排便甚至睡眠。

Read More

提升免疫力 才能面對百變病毒

秀得美國際總裁孫崇發呼籲,人人都要喚起自身俱來的免疫力,面對一再變異、捲土重來的病毒,用「無病覺醒」提升細胞能量。(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秀得美國際總裁孫崇發呼籲,人人都要喚起自身俱來的免疫力,面對一再變異、捲土重來的病毒,用「無病覺醒」提升細胞能量。 秀得美4年來首度實體年會,近2000名健康顧問17日在台中齊聚一堂,表揚推動健康生活產業的晉升領袖。 台灣幹細胞應用研究權威宋文銘醫師會中發表全球最新醫療趨勢,從生物製劑到身心靈全人治療,生物訊息扮演關鍵角色,發出更穩定、更精準的醫護模式,包括外泌體的回歸能力,能夠加速人體實現自我修復、免疫調節和抗老保健的預防醫學目標。 展望人類生活的健康追求,從最初的體重管理、預防醫學,結合現在的細胞療癒、再生醫學,接下來的關鍵在人們對於自我身心靈的覺察和提升。

Read More

洗腎發生率5年來首降 3成民眾仍有錯誤觀念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2022年台灣腎病年報傳出好消息,台灣洗腎發生率5年來首降,顯示強化「早篩早治」觀念已展實質成效;但仍有3成民眾對慢性腎病有錯誤觀念,依然不可掉以輕心。 數據顯示,2020年長期透析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525人,和2019年相比首度開始下降0.6%;以透析年齡標準化來看,發生率也呈現穩定下降趨勢,40~64歲發生人數逐年下降。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這顯示強化「早篩早治」觀念已展實質成效;但台灣腎病人數據推估仍高達263萬人,腎病預防仍舊不能掉已輕心,持續朝2025年「腎力倍增」3大目標「廣擴照護量能」、「促進多元合作」、「提升腎病識能」邁進。 由於早期慢性腎病無症狀,多數國人未認知到自身腎臟出問題。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黃尚志表示,為持續提升慢性腎病識能,在「腎事太平攻略」網站提供相關衛教素材供醫師與民眾線上下載。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根據「慢性腎病觀念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定期健康檢查、安全用藥」民眾觀念正確率達8~9成;但仍有3成民眾對於「尿裡有泡泡一定是腎臟不好?確診慢性腎病只能終身洗腎?」有錯誤認知。 陳宏麟指出,尿中有高濃度的蛋白質(俗稱蛋白尿)會產生泡泡尿,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蛋白尿初期無法用肉眼觀察,仍需進一步詳細追蹤檢查。 在民眾腎病健康識能上,醫界特別針對「三高者」、「肥胖者」、「吸菸者」及「長期服用止痛藥者」4大慢性腎病高風險族呼籲,及早透過「腎臟紅綠燈圖」將抽血驗得的「腎絲球過濾率」與尿液驗得的「白蛋白尿」2項數值交叉比對,即可初步了解腎臟健康;若數值落在黃或橙色區塊為早期慢性腎臟病徵兆,可盡早掌握腎病風險,並由腎臟病照護機構醫師進行「早篩早治」。

Read More

重覆染流感 恐慢性疲勞纏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流感流行高峰即將來臨,全球陸續出現呼吸道感染潮。醫師提醒,重覆染流感,當心慢性疲勞症候群纏身。 流感進入高峰期,尤其跨年人擠人與農曆春節闔家團聚跟交通往返,成病毒散布溫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建議一般民眾與三高慢性病族群主動施打流感疫苗增加保護力,即便不符合公費疫苗資格者也可自費接種,讓自己及免疫力較低的家人獲得保護。 「流感變異速度不亞於COVID-19變異株」,姜冠宇說,流感具明顯季節性特徵,一般約於11月開始疫情緩慢上升,至隔年農曆春節前後達到高峰,3月後逐漸下降。近幾年因為COVID-19的預防,打亂了流感的季節週期,讓流感的爆發難以預測。 根據臨床觀察,在所有呼吸道疾病裡面,流感是有辦法從小孩到年長者,甚至全年齡侵入上下呼吸道的一種感染症,嚴重恐變成肺炎,民眾仍需提高警覺。 姜冠宇提醒,流感對慢性病族群的威脅也不能低估。根據國健署109年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達26%,40歲以上更高達38%,且20歲以上民眾有3成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 年輕慢性病患若感染流感,除了提高重症機率外,病毒感染頻率太高也會出現長期後遺症,尤其是與疲勞、憂鬱及體力衰弱有關的「慢性疲勞症候群」,反而會對一般大眾或年輕慢性病族群造成最直接的健康及生活威脅。 近年一項流感疫苗與心肌梗塞的研究,證實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28%心血管事件風險、41%死亡率。若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年輕族群,流感疫苗也能保障感染時巨噬細胞不會減少;另外,感染流感所引發發炎反應,會增加血液的凝固程度、造成血管收縮,接種疫苗可減低這類風險、避免引發併發症。

Read More

男換肺後感染 葉克膜救命

三總器官移植團隊成功完成雙側肺臟移植手術,但患者因未打COVID-19疫苗,換肺後竟出現感染造成肺浸潤,再使用葉克膜救回患者一命。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65歲林姓男子完成雙側肺臟移植手術,因未打COVID-19疫苗,換肺後出現感染造成肺浸潤,使用了1個多月的葉克膜才救回一命,目前已可自主呼吸並移住普通病房。 林男是菸齡超過30年的老菸槍,因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在換肺之前肺功能只剩下14%,中秋連假前夕一名車禍腦傷的39歲楊姓男子捐出全身器官,三軍總醫院器官移植團隊近20小時,完成取肺及移植手術。手術採雙側開胸而非傳統鋸開胸骨的大傷口式手術,為三總完成首例雙側肺臟移植手術。 三總胸腔科醫師郭彥劭指出,患者因沒有打過任何一劑COVID-19疫苗,在完成肺臟移植後出現感染,造成新移植的肺臟大範圍浸潤,使用1個多月葉克膜續命後,11月5日除去葉克膜,12月2日撤去呼吸器,目前已可自主呼吸,轉到一般病房繼續復原。 郭彥劭指出,肺臟移植最困難的是找到適合大愛捐肺者,去年台灣地區總共只有18件肺臟移植手術;目前,國際上統計肺移植患者1年存活率約達9成,台灣地區則為8成5。三總完成本例肺臟移植手術後,已達成全部器官皆可移植的目標。 三總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以持續呼氣氣流受阻為特徵的常見呼吸道疾病,具漸進性且伴有慢性呼吸道發炎反應。在台灣,慢性阻塞性肺病在今年為國人第7大死因。 衛福部2009年統計資料顯示,肺阻塞可造成70歲以下病患生命年數損失約11年,而吸菸是肺阻塞最主要的病因,若慢性阻塞性肺病進展到末期,內科藥物治療不佳,可考慮進行肺臟移植手術。

Read More

大台南中風轉診系統 降低失能

衛生局推「提升急性腦中風轉診品質計畫」及食安五環改革政策計畫皆有良好成效,食安五環更是六都組唯一獲兩屆冠軍。(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中風後每拖延1分鐘,大腦內的神經細胞就會死亡190萬個」,成大醫院中風中心召集人宋碧姍醫師說,患者中風後4.5小時內送到醫院施打靜脈血栓解劑治療,能改善病患的預後,愈早送醫愈好。 台南市政府支持成大醫院建置「提升急性腦中風轉診品質計畫」,推動急性缺血性中風病患之治療品質;特別是大血管阻塞病患,能盡快接受動脈血栓移除治療。衛生局20日邀計畫團隊主導醫師宋碧姍,介紹成大醫院中風中心與成大醫學工程研究所林哲偉教授團隊自2020年開始研發「大台南地區急性中風病患轉診系統」,希望建置一個資訊安全的環境,有效率並系統性進行急性中風病患轉診,便捷轉診效率,在第一時間搶救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患,降低失能的程度。 醫師宋碧姍說,評估「大台南地區急性中風病患轉診系統」使用成果,包括加速動脈取栓執行時間等五項目,皆提升三成績效。(記者葉進耀攝) 宋碧姍說,該系統自2021年10月起正式投入台南區急性中風轉診網絡,供中重度急救醫院進行有需要進行動脈血栓移除治療評估之病患轉診使用。經評估該系統使用結果,包括加速轉診效率3成、提升病患接受關鍵檢查效率3成、提升接受動脈取栓比率3成、加速動脈取栓執行時間3成、提升病患良好預後3成。她說,掌握急性期的黃金治療期可以有效延緩失能,提高病人生活品質,期能在衛生局、消防局以及全市所有投身於急性中風照顧的醫療人員的努力下,透過系統性的轉診,讓台南急性中風區域聯防得到良好的發揮,並進一步搶救急性腦中風病患。

Read More

若瑟醫院耶誕義賣 鄰里擺攤助陣

天主教若瑟醫院舉辦耶誕義賣20、21日登場,幫助雲林慢飛天使及虎尾地區身障與弱勢團體。(記者劉春生攝) 記者劉春生∕雲林報導 天主教若瑟醫院超過20年的傳統活動「寒冬送暖‧聖誕義賣」20日登場,由院長李聰明帶領敲響第1聲愛心鑼,捐出第1筆愛心捐款並邀請全院同仁響應,一同幫助若瑟社會福利基金會慢飛天使與虎尾地區身障、弱勢族群。現場除了有超過30樣的美食及生活用品義賣外,還有珈珈曲線運動館帶來開幕表演。 每年耶誕節前夕,若瑟同仁自發性籌備義賣活動,今年除了有同仁攤位外,社區鄰里也共襄盛舉,義賣項目包含雙糕潤、關東煮、雞腿咖哩飯、金瓜炒米粉、草仔粿、鴨肉米糕、麻油雞、麵線、油飯、紅豆湯、藥燉排骨、跳蚤市場、雲林縣快樂慈善團販售日用品、虎尾高中社區書法班現場揮毫等。 李聰明表示,疫情趨緩,近4年的時間全體同仁站在防疫第1線守護雲林縣民的健康,雖然比以往更加辛勞,但同仁及若瑟的好朋友仍自發性舉辦耶誕義賣活動,幫助雲林的弱勢族群。此次義賣盈餘將幫助若瑟社福基金會慢飛天使與虎尾地區身障、弱勢團體,希望透過若瑟同仁拋磚引玉,帶動民眾一同響應,幫助雲林弱勢鄉親度過溫暖的冬天。

Read More

心情差悲傷 慎防冬季憂鬱症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近日氣溫驟降,可能讓人感到情緒低落、悲傷、失眠或疲憊,如果症狀持續2週以上,就要小心是否罹患「季節性情緒疾患」,或稱「冬季憂鬱症」。 根據統計,「冬季憂鬱症」大多發生於秋季或冬季早期,且較常出現在高緯度、冬季日照較短的地區,以婦女及年輕族群較易發生。由於秋冬季日照時數較少,進而導致體內的褪黑激素與血清素失調,影響情緒及生理時鐘。 苗栗福苗診所身心科醫師劉佑閿說明,褪黑激素是會讓人產生睡意、進入休息狀態的物質,血清素則是影響情緒、睡眠、食慾的激素;當日照減少時,可能導致血清素提早轉化為褪黑激素,造成血清素下降、褪黑激素增加,進而產生冬季憂鬱症的症狀。 冬季憂鬱症的病人會在一年之中固定的時間發生憂鬱的症狀,包括持續2週以上的情緒低落、對原本喜好的事物喪失興趣、失眠或嗜睡、食慾及體重的增加或減少、注意力集中困難、思考與行為緩慢、過度不當的自責或失去自信、經常有負面想法甚至想要輕生。 想要改善冬季憂鬱症的症狀,劉佑閿建議白天多進行戶外活動,適度曬曬太陽;依個人體能狀況,安排固定的運動習慣;維持人際互動交流;培養休閒嗜好,調節並釋放壓力;均衡飲食,可多攝取含色胺酸的食物,如牛奶、芝麻、堅果、香蕉、黑巧克力等;建立固定的睡眠習慣,維持固定的生活作息。 劉佑閿提醒,若已有持續2週以上的情緒困擾,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時,建議可至身心科門診進行評估,幫助找回心理的平衡點。

Read More

服藥1週多可明顯改善 醫:黴漿菌抗藥性 占少數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秋冬時節是許多呼吸道疾病的高峰期,而「行走的肺炎」黴漿菌更是難纏,感染後咳不停、治不好,有時甚至像是快把肺咳出來,網傳第一線治療用藥已出現6成抗藥性。醫師表示,隨著新型藥物問世與公衛資訊廣泛宣導,只要配合醫囑用藥都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萬芳醫院耳鼻喉科醫師丁義芳表示,入秋以來,很多病人主訴已經回診用藥4、5次,咳嗽症狀才消停2天,又開始劇咳。醫師視患者年齡與病史安排X光檢查,排除感染肺炎或支氣管炎風險,但多數透過抽血化驗抗體確認是否感染黴漿菌病毒;而病人在服用專治黴漿菌的抗生素約1週後,咳嗽症狀都有明顯改善,因此大多數病人較少出現抗藥性。 丁義芳表示,黴漿菌和一般細菌最大不同,在於沒有細胞壁,因此不怕盤尼西林類等抗生素破壞細胞壁的藥物;傳染途徑主要是飛沫與接觸傳染,才會有「一人染疫,染及全室」說法。免疫力較佳病人僅會輕微呼吸道感染,休養幾天都能自癒,但不代表終生免疫,日後還可能反覆感染。 網傳治療黴漿菌的抗生素,在國內有高達6成的民眾產生抗藥性。對此,丁義芳表示,早期正確用藥的觀念並不普及,民眾誤把舊一代治療黴漿菌的紅黴素當作消炎藥,自行購買當家用常備藥,一有感冒症狀就自行服用;或是未聽從醫師處方療程,症狀一緩解就停藥等,導致中生代的國人出現抗藥性。但隨著新型藥物問世與公衛資訊廣泛宣導,只要配合醫囑用藥都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丁義芳也強調,「反覆咳嗽」是許多呼吸道感染症狀共有的病癥,並非每次都是感染黴漿菌,要釐清病因仍需到院接受更完整檢查,才能對症下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