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場官弄63號,風雨茅廬的前世今生

陳富強 郁達夫賣掉一部小說的版權費作為啟動資金,舉債在杭州場官弄63號置地一塊,自建一幢中式別墅,名「風雨茅廬」。 王映霞在日記中記載了風雨茅廬的建設:「1935年年底動工,熬過了一個冰雪的冬季,到1936年的春天完工……足足花掉了一萬五六千元。」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一萬五六千元,也是一個大數,而郁達夫那部著名小說《她是一個弱女子》的版權費,也不過一千元,所以舉債建房是肯定的,也是無奈的選擇。 從故居內陳列的內容看,郁達夫對新房子十分滿意,房屋開工後不久,郁達夫在《冬餘日記》中說:「官場弄,大約要變成我的永住之地了,因為一所避風雨的茅廬,剛在蓋屋棟;不出兩月,是要搬進去定住的。」郁達夫還詳細說明了房子的格局與規模「住屋三間,書室兩間,地雖則小,房屋雖則簡陋到了萬分,但一經自己所佔有,就覺得分外地可愛;實在東挪西借,在這一年之中,為買地買磚,買石買木,而費去的心血,真正可觀。」郁達夫的這段記錄,可見當年建風雨茅廬,實在也是超出他的財力之外,但他的心情卻是愉悅的,據說新居落成之日,恰逢馬君武來杭,郁達夫逼他用正患痛風的右手寫了「風雨茅廬」四字匾額,掛在了門前。如果我們現在看到的匾額上的字,還是馬君武所題,那麼堪稱完美。事實上現在的「風雨茅廬」書寫者是浙江的一位書法大家王冬齡。 郁達夫顯然是喜歡杭州的,所以他才會說出「永住之地」。郁達夫是富陽人,從地理歸屬來講,他原本就是杭州人,加上他曾在杭州就學謀生多年,他對杭州的感情,非一般旅人可比。他寫過不少與杭州有關的詩文小說,他曾說過,杭州既「具城市之外形,而又有鄉村之景象」。 從披露的郁達夫史料來看,1936年春天建成風雨茅廬,當年,郁達夫就離開杭州南下,並且再也沒回杭州。他欲把杭州作為「永住之地」,成為一生的遺憾。 2015年夏天,風雨茅廬對外開放。我在獲知這個消息時,就一直想著要去看看這幢在我心裏充滿神秘之感的房子,但一直想去,卻一直沒有動身,實在有些好笑,又有些可悲。因為場官弄距我的居住地並不遠,大約七公里左右,平時我路步,沿西湖一圈,也逾十公里。 在風雨茅廬對外開放八年以後,我終於去了場官弄。那天,天氣很熱,好在場官弄兩側種滿梧桐樹,枝繁葉茂,遮住了灼熱的陽光,跟隨手機導航一路行去,直到場官弄盡頭,是一堵牆,卻沒見風雨茅廬,而導航明明說已經到達目的地。我向左右兩側一看,發現右側是一扇社區鐵門,但敞開著,快走幾步,見一石碑,刻「郁達夫故居」,才知這裏就是場官弄63號。 風雨茅廬的入戶門為雙門設計,一扇黑色鐵門,內套一扇小門,再無其他側門。這是大宅的基本設計,通常,平時出入,只開小門。我抵達風雨茅廬時,大門緊閉,只開啟其中的小門。大門門楣上懸著「風雨茅廬」,飄逸而力透紙背,一看就是大家手筆。我步入鐵門,迎面就是正屋,四方形的正屋,三側有回廊。郁達夫設計風雨茅廬時,正屋應該是客廳,兩側是臥室,現在是郁達夫史料陳列館。但高溫之下,陳列館內沒有空調,也沒有開燈。只在史料展陳的屋內,有兩盞電燈懸在空中,發出幽暗的光,幾乎看不清展板的圖文。這些,恰好有一位工作人員從對面的屋內出來,我問,怎麼沒有開燈?她說,這裏要重新裝修了,其實已經閉館,不對外開放。 正屋隔成三間,就是郁達夫所說的「住屋三間」無疑,中間是客堂,懸「風雨茅廬」匾額,有一尊郁達夫半身像,基座刻有郁達夫手跡:我不僅是一個作家,更是一個戰士。客堂兩側分別是郁達夫生平陳列。有一些複製的手稿,也有一些圖文,其中,王映霞的照片與郁達夫另外兩位妻子,孫荃與何麗有的照片放在同一塊展板上,以「紅塵往事」作為主題,沒有詳細的說明。但三位夫人的展陳內容,王映霞倒不如孫荃。在王映霞部分,說她本姓金,小名金鎖,學名金寶琴。這兩個名字,自然都不及王映霞來得響亮。郁王之戀,典型的才子佳人,曾被柳亞子譽為「富春江上神仙侶」,可惜他們終於沒有走到白頭。 在展館內,有一張郁達夫攝於1944年的照片,拍攝地點是在印尼,這也是郁達夫留在人間的最後一張照片。照片上的郁達夫頭髮蓬鬆,著白襯衫,系領帶。照片上方,摘錄了一段他寫給孫荃的信,其中有「國即予命,國亡,則予命也絕矣。」 正屋與後院,以拱形洞門相隔,後院面積不大,但也是草木葳蕤。在正屋與後院之間,有一株大樹,稍稍有些傾斜,倚靠在房檐上,似乎沒有房檐和兩根支撐的鐵管,大樹就要倒掉的樣子。這株大樹已經有些年頭,或許不一定是風雨茅廬建成時種下,但至少也有三五十年。 後院是書房和臥室。在書房,靠窗擱一張書桌,兩側是書櫃和沙發,窗子兩側,掛郁達夫手書「學問無止境」、「正大光明」。相比正屋,後院更顯得安靜,窗外是一堵與外界相隔的圍牆,將書房與臥室,與外界的喧嘩隔離開來。從臥室再往裏走,又有一間,我無法判定當初郁達夫或王映霞是用這個房間來做什麼的,現在是「郁達夫小說獎」獲獎作者與作品的簡介。只是風雨茅廬要整修,這些陳列,也無人照料,有些破殘的樣子。 正屋與後院以牆相隔,但在靠後院一側狹長的弄堂裏,我看到一口水井,雖然封掉了,但相信當年,郁王在此築巢,這口水井是發揮重要作用的,他們的日常用水,想必都取之於此。在書房臺階下,有一口水缸,顯然是故居管理人員種上了一株荷花,夏天正是荷開時節,這株荷花,也開出一朵豔麗的花,在輕風中搖曳,十分好看。 正屋與後院,是風雨茅廬的主要建築。但在進門右側,有兩層房子,起碼有十來間,呈一直線,與正屋之間,形成一個過道。不清楚這是郁達夫當年設計圖裏面就有的,還是後來加蓋的。這排房屋,現在是街道物業和一家食品安全管理機構的辦公樓,應該同時也是故居管理人員的辦公處。 我一身大汗,走出風雨茅廬。時光已過去87年,這幢青磚別墅依舊非常耐看,與周邊後來建成的公寓相比,建築氣質不凡,依然有鶴立雞群之感。我有些為郁達夫感到遺憾,他漂泊一生,原本想在杭州好好生活寫作,但終究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最終客死異鄉。郁達夫的作品,曾經是我年少時無數個寂寞的夜晚,靈魂的慰藉。我喜歡他的小說和散文,其中就包括《她是一個弱女子》,郁達夫正是用了這部小說的版權費,開始建設他的「風雨茅廬」。 這部小說手稿,也是郁達夫唯一存世的手稿,曾在風雨茅廬展出。網上所傳這部小說首版所得的版權費是風雨茅廬得以開建的第一批資金,似乎也是有據可查。郁達夫後來在《滬戰中的生活》中對寫作《她是一個弱女子》的經過有回憶:在戰期裏為經濟所逼,用了最大的速力寫出來的一篇小說《她是一個弱女子》……在郁達夫小說創作史上,《她是一個弱女子》占著一個特殊的位置。這是郁達夫繼《沉淪》《迷羊》之後出版的第三部中篇。小說以1927年『四‧一二事變』前後至『一‧二八事變』為背景,以女學生鄭秀嶽的成長經歷和情感糾葛為主線,描繪了她和馮世芬、李文卿三個青年女性的不同人生道路和她的悲慘結局。小說的構思和寫作過程,正如郁達夫自己在《〈她是一個弱女子〉後敘》中所說:《她是一個弱女子》的題材,我在一九二七年(見《日記九種》第五十一頁一月十日的日記)就想好了,可是以後輾轉流離,終於沒有功夫把它寫出。這一回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來侵,我於逃難之餘,倒得了十日的空閒,所以就在這十日內,貓貓虎虎地試寫了一個大概。 從這段敘述中,可見郁達夫創作這部小說時的處境並不太平。他在亂世間寫作的這部小說,不僅是現代文學的重要座標,也為郁達夫解一時生活之愁,提供了必要的幫助。而「風雨茅廬」讓郁達夫在風雨飄搖的時代,有了一個可以擋風避雨的屋簷,也是身為作家的郁達夫,一個可以安 放靈魂的憩息地。 民國時期,有一批以魯迅為代表的作家,就像郁達夫曾經說過的那樣「能說『失節事大,餓死事小』這話而實際做到的人,才是真正的文人。「我覺得,郁達夫就是這樣一個十分接近魯迅,同樣是骨頭很硬的文人。

Read MoreRead More

邊境攔檢 日韓草莓農藥超標、土國蘋果汁發霉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2日公布邊境攔截結果,2批來自日本及1批來自南韓的草莓農藥殘留不合格,另外,1批土耳其進口非濃縮還原蘋果汁被檢出棒麴毒素超標。 食藥署表示,本週驗出農藥殘留含量不符規定者有大陸出口「青椒粉」、大陸出口「甜椒粉」、韓國出口「葡萄」、美國出口「海鮮調味粉」、美國出口「辣椒醬」、日本出口「鮮草莓」2批、菲律賓出口「調味粉」、日本出口「紅豆」、菲律賓出口「鮮鳳梨」、韓國出口「鮮草莓」等。 漂白劑含量不符規定者有印尼出口「辣椒醬」2批、大陸出口「無奶蛋猴頭菇」、印尼出口「椰子糖塊」。防腐劑含量不符規定有美國出口「紫妍露」。甜味劑含量不符規定有越南出口「烤黑芝麻酥餅皮」、大陸出口「核桃(草本味)」。溶出試驗不符規定有大陸出口「盤子」容器。 本次也驗出土耳其出口「非濃縮還原蘋果汁」、大陸出口「紅麴」真菌毒素含量不符規定。這1批來自土耳其的「非濃縮還原蘋果汁」,被檢出棒麴毒素62微克/公斤超標,共1批、4公斤依規定退運或銷毀。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棒麴毒素是黴菌產生的毒素之一,尤其是在水果中,以蘋果汁來說,當蘋果過熟可能有發霉並產生毒素狀況,也會帶入果汁中,棒麴毒素對動物有導致胚胎畸形、致癌等影響,對人體部分風險未知,資料還不夠充分。 食藥署指出,在短時間內攝取大量棒麴毒素會引起惡心、嘔吐及腸胃不適等病症,而蘋果是最常被棒麴毒素汙染的水果,若蘋果汁顏色改變、出現霉味、超過保存期限或外包裝受損,就避免食用,如過量攝取,可能出現腸胃道不適,動物實驗則發現,出現神經學症狀或肺水腫等風險。 本次驗出來自日本2批及南韓1批鮮草莓農藥殘留不符規定,其中日本草莓比是殘留農藥亞醌蟎代謝物0.04 ppm超標,南韓草莓則是殘留農藥氟尼胺0.02ppm,超過容許值達1倍。

Read MoreRead More

頻尿、脹氣……子宮肌瘤大如孕肚

一名謝姓女子腹中子宮肌瘤直徑長達13公分,相當懷孕20週的大小。 (土城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48歲謝女1年前摸到下腹部有硬塊,近半年常常感到頻尿及脹氣,就醫發現肚子裡長了直徑13公分大的子宮肌瘤,相當懷孕20週的大小;經醫師評估決定採用精密的達文西手術,精準完整的摘除足足1.5公斤重的子宮肌瘤。由於開刀傷口小,謝女術後很快便能下床走動進食,2天後就出院,告別沈重小腹,恢復輕鬆生活。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產科醫師陳文欣表示,約4成的女性會罹患子宮肌瘤,患者可能因肌瘤生長的位置、大小、數量多寡而產生不同的症狀;有些人以經期大量出血為症狀,有些人則是頻尿腹脹等壓迫型的症狀為主。 陳文欣表示,罹患子宮肌瘤並非一定需要手術治療,但如果肌瘤引起的症狀已經影響到日常作息,甚至嚴重貧血,手術不失為一個立即見效的治療方式。 她指出,謝女檢查發現肚子裡長了直徑13公分的大子宮肌瘤,決定手術前經與謝女進行充分的討論,其一沒有生育需求,第二擔心術後肌瘤再度復發的可能性,因此選擇直接摘除子宮;且謝女希望能快速回到工作崗位,但因其腫瘤十分巨大,若使用傳統開腹手術必留下長達十幾公分的傷口,所以選擇精密的達文西手術。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產科醫師陳文欣表示約4成女性會罹患子宮肌瘤,提醒術前需充分與醫師溝通。 (土城醫院提供) 陳文欣表示,達文西機械手臂靈巧又可轉彎,並配合3D立體的放大影像系統,更有機會看到傳統肉眼看不清楚的死角及細節,精準的切除子宮及肌瘤。不過此手術相應的會有較高的花費,患者在術前需充分與醫師溝通,包括手術方式及自身預算等都建議在安排手術前全盤考量。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淚霧山城

李修慧 像是神的淚輕輕沾過 大霧裡,整座山城 帶著宣紙的輪廓   窄巷孤落,有貓疾走 你我拾級追去,卻只獲得盡頭 但回首,是壯闊的蛛網 一張張,接住露的更漏 掛在櫻枝間,盛開 比花,更容易凋零的氣候   茶樓攀附岩上 店內寥寥數人,山嵐 從微敞的窗進入 感覺玻璃外,神仙鬼魅列序而行 那細瘦店員,凝看山霧 微傾的頭,悄悄滲出狐狸耳朵   初訪此城,只見盛世 此行,是你任我鑽行小巷 撞見神話與仙事 混濁中看見所有景色 所有孤寂   想及此城的冷冽,以及 歷經風華後的安靜 我終將歸返山下,喧鬧人語 大霧穿越道別的山徑 盞盞晚燈,抹映車窗 那暈黃:像哭過後 溫暖朦朧的眼睛

Read MoreRead More

CAR-T給付受惠 淋巴癌婦感謝

張女士與丈夫表示,真的很感謝花蓮慈濟醫院的醫療團隊,還有政府的德政。(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細胞治療CAR-T自去年11月起納健保給付,花蓮慈濟醫院2日為全台灣第一位健保給付CAR-T治療受惠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人張女士,進行CAR-T細胞輸注,過程約30分鐘非常順利。張女士與丈夫表示,真的很感謝花蓮慈濟醫院的醫療團隊,還有政府的德政。 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表示,結合「基因療法」、「細胞療法」、「免疫療法」3大高科技醫療的特性,CAR-T細胞治療是近代癌症治療的最大突破之一,也是許多復發癌症病友的重生希望,2022年9月花蓮慈濟醫院與國際頂尖藥廠-諾華合作,引進CAR-T免疫細胞療法。此次醫療團隊為70歲的張女士進行治療,希望藉由CAR-T細胞治療,帶來希望的曙光。 花蓮慈濟醫院為全台第一位健保給付CAR-T治療受惠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人張女士,進行CAR-T細胞輸注。(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與淋巴癌纏鬥了9年的張女士,特地從台南來到花蓮尋求醫療協助,在成功申請通過健保給付後,她的T細胞在去年11月由專機送往諾華瑞士總部進行後續製備,製成結束後,21C.C.總共4億個經過基因改造戰力大為升級的CAR-T細胞,再由專機送返花蓮慈濟醫院。2日醫療團隊及幹細胞研製中心團隊接力,將CAR-T細胞出庫後送往骨髓移植病房,經過解凍、核對等程序,由主治醫師免疫治療科副主任黃威翰將製備過後的CAR-T細胞回輸進張女士體內,過程約30分鐘非常順利。

Read MoreRead More

類流感就診人次 持續上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日表示,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0萬9394人次,持續呈上升趨勢,且高於前3年同期,且新增4名死亡個案,目前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於社區活動度持續,且近期人群活動交流機會多,病毒傳播風險增加,須持續觀察疫情變化。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指出,第52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09,394人次,門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分別為1.62%及13.2%,持續呈上升趨勢,且高於前3年同期。 上週新增20例流感併發重症,其中16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4例死亡,其中3例未接種流感疫苗。 近4週合約實驗室分離呼吸道病原體以腺病毒(41.1%)為多,其次為流感病毒(28.5%)、副流感病毒(14.6%),另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及新冠病毒等。社區流行流感病毒以A型H3N2為主,而近期B型流感占比持平。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鋼索上的選擇

黃詣 正是五陵年少,大塊之於我,便如同驚奇不斷的百寶箱,總覺得,只要投注時間和熱情——最重要的是那如夢似幻卻棄如敝屣的青春,就能完成任何想完成的、變成任何想變成的。 然而,太多的是所謂的可能,而未來的我,只能身在一個地方,此情不待追憶已成惘然。 一顆年輕的心,再怎麼炙熱,在不斷擴大的可能中,都會逐漸冷卻。 據說,鼯鼠身懷五種技能,卻一無所長,所長者卻只懷一技而已,也許就是這樣吧!若像九頭蛇妖海德拉那樣,每砍去一端便再生兩首,那麼便會成了多頭馬車無所適從。若放棄那些可能的分歧,再用火炬將其燒滅,那麼,即使只剩獨首也必然出眾。 學會選擇放棄,並不是刪減未來的選項,而是在諸多可能的未來中,選出一個最令人躍躍欲試,然後投注全身全靈,使一條晦暗不明的道路,亮起多如繁星近乎無限的其他可能性。 可能性依然接近無限,方向卻是無比的清晰,因為經過了一番取捨,投入的精力時間不會如同煙火般四散,而是像遠達天際的火箭般,朝著一個明確的標的專一的接近,飛得又高、又遠。 曹丕也在《典論論文》中提到:「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的,人本來就不該全知全能,那是神的境界,捨己之短揚己之長亦無害處,學著放棄,卻不應消極的逃避;反過來說,是該積極地擇善固執,並擇不善者而棄之。 學會選擇放棄的同時,也增長了自己放棄的智慧。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