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6成小六生近視 醫籲及早治療

台灣近視病醫學會執行長吳佩昌醫師(左起)、藝人Janet、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聯手呼籲家長,重視近視是一種疾病的觀念,從小打造孩子的好視力。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調查,台灣小六生超過6成有近視情形!藝人Janet因深受1400度的高度近視之苦,連雷射矯正都無法進行,4日以二寶媽身分攜手醫師分享守護小朋友視力方式,提醒家長及時帶小朋友到眼科檢查。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近視問題視為一種全球「流行病」,根據統計數字預估,2050年全球將有50%的人罹患近視。根據國健署111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大班近視盛行率3.78%,小學六年級學生更大幅增加到62.66% 台灣近視病醫學會執行長吳佩昌醫師(左起)、藝人Janet、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聯手呼籲家長,重視近視是一種疾病的觀念,從小打造孩子的好視力。(記者戴淑芳攝) 台灣近視病醫學會蒐集3000份家中有6-15歲學童的家長,針對學童近視狀況分析發現。受訪中超過5成的家庭,兒童罹患了近視,且9成以上度數已經超過100度,甚至有高度近視兒童(度數>500度)的家長人數將近100位。 台灣近視病醫學會執行長吳佩昌醫師表示,年紀越小近視,平均每年近視度數會增加約100度,近視度數逐年增加,越容易高度近視(度數>500度),而高度近視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甚至有10%會導致失明。 台灣近視病醫學會執行長吳佩昌醫師(左起)、藝人Janet、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聯手呼籲家長,重視近視是一種疾病的觀念,從小打造孩子的好視力。 (記者戴淑芳攝) Janet從小就飽受高度近視之苦,從6歲開始就因為800度的高度近視要戴厚重的眼鏡,練習小提琴或是日常活動很不方便,甚至因此無法參加最喜歡的游泳比賽,後來8歲時就改用隱形眼鏡,但現今仍有1400度的高度近視,因度數太高已無法用雷射手術矯正,她無奈笑說,摘下眼鏡的世界只剩色彩。 吳佩昌表示,兒童適當年齡開始做近視控制,可以有效減緩近視度數增加,也呼籲父母,無論小朋友的眼睛狀況,3歲時就可做眼科檢查,掌握小孩眼睛狀況及遠視儲備是否足夠。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也呼籲家長,重視近視是一種疾病的觀念,從孩子幼兒期開始就應該建立正確護眼123習慣,定期就醫掌握及控制度數,打造孩子的好視力,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能降低近視病之威脅,奠定國家未來發展之競爭力。

Read More

80公斤遭霸凌 瘦到54公斤仍焦慮

醫師王明鈺(右)及謝明蓁(左)說,必須尊重每個人的身材和特質,才能杜絕反霸凌,同時可設定合理目標,從運動和飲食加以改善。(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題是「勇敢談肥胖」。中醫大新竹附醫表示,一名溫小姐身高不超過160公分,曾在青少女時期,體重高達80公斤,並因為肥胖遭受霸凌或敵視,在心理與生理上造成巨大陰影,出現身心受創、注意力渙散、自卑、偏激。經過一番努力與激烈的減重法,瘦到48公斤.但在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後幾年,體重漸漸上升到54公斤,雖仍是在標準體重內,她還是異常焦慮,深怕過去難過的事情再度發生。 身心科主任王明鈺表示,臨床上不少手術或藥物治療的患者,身材在校園或在工作職場上很容易變成目標被嘲笑,對身心靈造成很大負面影響,家長可能會說「不要理會」,但其實小孩已經受到影響。學校老師需要導正的不是叫同學不要再喊就會停止,而是必須尊重每個人的身材和特質,才是真正的反霸凌。 王明鈺指出,在門診中有些孩子僅僅是略胖,卻仍然被親友或同學不經意的嘲笑而產生自卑,因而使用極端的方法,例如完全不吃或過度運動,甚至吃瀉藥或是催吐達到減重效果,久而久之身體會垮掉,甚至心臟,內分泌都會出現問題。 低體重也會影響到認知,所以孩子即使瘦到不成人形還是覺得自己很胖,就是厭食症。因此,不單是肥胖造成身心影響,過程中如果沒有適當的支持與引導,未來還是會出現飲食的問題。特別要注意的就是一些要求完美,低自尊,或人際關係不佳的孩子。 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謝明蓁指出,肥胖不僅關乎體形,也關係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的風險增加,更糟糕的是,還可能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和社會上的汙名化,從而影響生活品質。 謝明蓁建議,對抗肥胖需要一個全方位的策略,從選擇健康的飲食,控制食物份量,到規律運動和獲得充足的睡眠,壓力調適等,更重要的是,需要設定實際合理的目標,採取長期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改變,而不是尋求速效的解決方案。

Read More

選好食、吃好食 維持健康體位靠7招

響應世界肥胖日,7招維持健康體位。(記者張翔翻攝) 記者張翔∕嘉義縣報導 根據世界肥胖聯盟統計,預估到2035年全球肥胖人口將高達19億人,且年齡層逐漸年輕化,衛生局呼籲家長重視學童健康,從小培養選好食吃好食的能力,「健康體位靠7招,運動營養攏總包」,一起向肥胖說不,迎向健康擁有健康體位。 兒童肥胖會導致許多健康問題,如早發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女童早發育、氣喘及心理健康。 嘉義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張家瑄分享7招維持健康體位,第1招「食育從小好穀力」強調全榖雜糧重要性;第2招「3蔬2果不生病」多吃蔬果增強抵抗力;第3招「優質蛋白長肌肉」原型豆魚蛋肉類食物增加肌力的好處;第4招「每天1.5杯奶」補充鈣質好長高。第5招「三餐定時不飢餓」減少餐間吃高糖高油點心頻率;第6招「全家共餐好食光」營造學童良好用餐氣氛;第7招「規律運動體力佳」增加活動量及增強體力以維持健康體位,透過以上7招,從家裡到校園執行全方位照護,學童均衡營養全都包,健康體位沒煩惱。

Read More

小時侯胖 逾7成長大繼續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小時候胖不是胖」是錯誤迷思!適逢3月4日世界肥胖日,據統計,全台每2人就有1人肥胖、青少年則是每3人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且超過7成在成年後繼續肥胖,醫師提醒民眾注意肥胖對健康與經濟的衝擊。 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過重及肥胖是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子,將健康體位及體位管理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例如利用零碎的時間運動、改變生活型態、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等。 而肥胖的防治對策,從醫界對於肥胖致病的原理、減重用藥如手術、用藥等臨床證據,都已有大幅的變化與進步,尤其證據顯示,降低5-10%體重就能降低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心血管死亡率,等多項疾病風險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強調,根據世界肥胖聯盟預測,台灣成年人過重或肥胖,正以每年4.1%幅度攀升,兒童青少年增加幅度為5%,更是不容小覷。另有資料預估,全球在肥胖的花費成本在2035年將達到4兆3,000億美元,占全球GDP近3%。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倪衍玄也說明,兒童肥胖可能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性早熟、身高和體重的不正常發展,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提早發生,由於超過70%成年後會繼續肥胖,甚至有較高的死亡風險,不可忽視肥胖對國家未來棟樑的成長阻礙。 肥胖年齡不分年齡,林文元說,只要掌握:少吃多動變成習慣;合法用減重用藥,需經過醫師處方使用;開啟對話不要遲疑,如果算出來BMI有問題,就要開始分析討論。尤其除了減重手術,食藥署這3年來陸續核准2大類型的合法減重藥物,都需要醫師開立處方才能取得,民眾可別亂吃減肥藥,以免傷身。 倪衍玄也指出,家長欲幫助兒童減重,需要從家庭的飲食、健康生活習慣等下手。建議可以透過學校提供健康體位報告關心孩子的體位狀態,必要時諮詢兒科醫療團隊,其實12歲以上的兒童,若經過評估有必要時已有證據能透過藥物輔助減重,鼓勵家長主動開啟對話,不錯失健康成長的機會。

Read More

軍醫林耕民 獲世界3大心臟學會院士

林耕民在心血管臨床及在心臟學上都有傑出貢獻。(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國軍花蓮總醫院醫療部主任林耕民上校,於去年底接獲歐洲心臟學會通知獲選院士,目前業已獲得世界3大心臟學會院士。林耕民表示,目前全台擁有3個世界心臟學會院士頭銜之醫師或學者,應不超過5位,很感謝在榮獲殊榮這條路上曾經幫助及鼓勵他的人。 在心臟科領域當中,美國心臟學院(ACC)、美國心臟學會(AHA)以及歐洲心臟學會(ESC),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富盛名的3大心臟學會,林耕民分別在109年先獲得美國心臟學會院士、111年取得美國心臟學院院士,並於112年底榮獲歐洲心臟學會院士,其主要表彰獲獎人在心血管臨床及在心臟學上的傑出貢獻,包括醫療、研究、服務和影響,林耕民之獲選,實為國軍軍醫之光。 國軍花蓮總醫院院長吳勝堂少將表示,該院一直以來要求全院同仁「視病猶親」,致力追求「以人為本、健康尊嚴、仁心仁術」的核心價值,本次林主任能再獲殊榮,除秉持這樣的信念外,更給許多長年深耕花蓮的醫師正向鼓勵,儘管花東地區在臨床及研究資源相對缺乏,仍能專注研究,終獲國際肯定,取得豐碩成果;未來該院將持續以熱忱、熱情,提高各項醫療服務指標,繼續提升效率與品質服務,成為花東地區最優質的醫療團隊。 林耕民66年次,92年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系碩士、國立東華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在國軍花蓮總醫院服務已逾10年,目前擔任多家心臟科國際學術期刊編輯,也是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兼任副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