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3億人早逝 疑與空汙有關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表示,人為排放與野火等其他來源造成的汙染,與1980~2020年全球約1億3500萬人過早死亡有關。 南洋理工大學公布校內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結果表示,諸如聖嬰現象與印度洋偶極等天氣現象,會導致汙染物在空氣中的濃度升高,進而加劇汙染物造成的影響。 稱為PM2.5的細懸浮微粒被吸入時會對人類健康有害,因為PM2.5小到可以進入血液,來源為汽車與工業排放以及火災和沙塵暴等自然來源。南洋理工大學在刊登於《國際環境》期刊的研究聲明中說,從1980年到2020年,這些細懸浮微粒與「全球約1億3500萬人過早死亡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因空氣汙染死亡的年齡,比罹患可以治療或預防的疾病或症狀的平均預期壽命還早,這些疾病與症狀包括中風、心臟與肺部疾病和癌症。研究發現,天氣模式會導致死亡病例增加14%。 南洋理工學院表示,亞洲「歸因於PM2.5汙染的過早死亡病例數最高」,來到超過9800萬人,其中病例最多是在大陸與印度。研究報告也提到,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與日本也有大量的過早死亡病例,為200萬~500萬例之間。 這是迄今關於空氣品質與氣候最廣泛的研究之一,使用40年的數據,以助全面了解懸浮微粒對健康造成的影響。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亞洲環境學院領導這項研究的副教授史提夫.嚴說:「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氣候模式改變會導致空氣汙染變得更嚴重。」「當特定氣候事件發生時,像是聖嬰現象等,汙染程度就會升高,這代表可能有更多人會因為PM2.5汙染而過早死亡。」 他說:「這凸顯了為了保護全球人口的健康,在追蹤空氣汙染時有必要了解並解釋這些氣候模式。」

Read More

新冠第6波流行 北部2童併肺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1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32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其中有2名北部1歲男童,研判是Omicron本土第6波疫情。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預估,這一波疫情將在8、9月達到高峰後才會下降。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依監測資訊顯示,國內上週新增32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的263例上升25%,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20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26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研判疫情上升且進入流行期。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上週新增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當中,有2例均為北部的1歲男童,2人都沒有潛在病史、也沒有接種最新的XBB疫苗,都在6月初出現40度高燒、咳嗽有痰、呼吸喘等症狀,就醫發現肺炎,快篩陽性,分別被收治住院,陸續康復出院。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COVID-19以去年3月疫情較低緩時的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平均值每十萬人口1.47人次為流行閾值,目前觀察上週已到達每十萬人口1.53人次,為國內Omicron的本土第6波疫情,預期8月達到高峰。 而疾管署近4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64、59%,近期呈緩降;另KP.2及KP.3的占比則略升,KP.2的占比分別為10、22%,KP.3占比皆為9%,疾管署將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

Read More

地區醫院全人照顧計畫 8月上路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長石崇良11日指出,國內3高患者尚有233萬人未收案接受整合型照護;未來將在「大家醫計畫」下推動地區醫院全人全社區照顧計畫,預計8月上路,讓患者不論在醫院或診所都能獲相同照顧。 健保署今年起將「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升級為「大家醫計畫」,整合原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等論質計酬計畫,讓病人在同院所就可以接受完整醫療服務。 石崇良表示,全國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合計約500萬人,其中有233萬人目前尚未以家醫計畫或慢性病方案收案照護,僅2成習慣基層診所就醫,其餘8成習慣到醫院看病。 針對診所、擴充既有家醫計畫部分,石崇良說,已自4月中旬起實施,並為讓患者不論習慣在醫院或診所固定就醫,都能獲得相同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顧,因此將推動地區醫院「全人全社區照顧計畫」,預計8月上路。 以糖尿病患來說,過往在診所就醫的患者,若經收案進入家醫計畫,會比較重視預防保健、是否定期接受成人健檢、癌症篩檢、疫苗接種等;在醫院就醫的慢性病患者,則是有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較重視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如視網膜定期檢查、腎病變定期追蹤、及血糖血壓血脂控制等。 石崇良說,希望整合兩者,在診所就醫的病人要多注意併發症發生,醫院的患者也要注意預防保健和打疫苗,並將結合AI人工智慧預測疾病情形,將患者依病情進行風險分級。 除了地區醫院,石崇良表示,未來區域醫院會納入全人全社區照顧計畫,並恢復大醫院門診減量措施,預計第3季啟動討論,有望年底前上路。

Read More

<耳鳴暈眩保健專欄>慢性顳骨炎 併發偏頭痛

圖左上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右側顳骨氣房及中耳腔內(紅圈所示),黏膜大量增生,充滿了液體。 (醫師陳建志提供) 一名45歲女性房仲業者近2年來每天早上起床後,右半側頭就會感到抽痛,持續一整天,都得照三餐規則服用止痛藥,方可勉強工作與生活;另外,右耳老是感到悶脹,好像耳道進水,會聽見相當雜亂無章的「嗡~嗡~嗡」。原本以為是工作壓力大或睡眠不足所致,服用過抗焦慮劑,調整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減少應酬後病症依舊。近來右側耳鳴變得比以往更為大聲,幾乎干擾到正常的聽力。 就醫時,發現她右側耳膜呈現混濁,聽力檢查顯示右耳有輕度的傳導性聽力障礙;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她右側顳骨氣房及中耳腔內,黏膜大量增生,充滿了液體。原來是罹患「慢性顳骨炎」,併發慢性偏頭痛。 「顳骨」就是兩側耳朵裡面的三角椎形頭骨,裡面有大大小小的氣房,宛如蜂巢,內襯纖毛黏膜,彼此間靠著細窄氣道相互交通,宛如蟻窩,最後跟中耳腔相連。若因病毒感染(例如感冒)或過敏發作,中耳腔及耳咽管黏膜腫脹,阻塞顳骨氣房的引流,纖毛運動停止,黏液積滯其內,細菌孳生,變成膿液,加重發炎,形成惡性循環…,氣房內壓力大增,刺激黏膜下的三叉神經末梢纖維,使它們分泌出降血鈣素基因相關胜肽激素(CGRP),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反射機制,誘發偏頭痛,若病程持續超過三個月,就是慢性。 此病治療以靜脈注射抗組織胺、抗生素及副腎皮質素為主,必須盡速抑制該顳骨內黏膜的發炎腫脹及細菌感染,打開交通氣道排出膿液。症狀緩解後,患者仍需持續口服藥物控制病情至少3個月。該患者在規則且持續地接受治療後,大約1個月左右頭痛及耳鳴完全消失。 需注意的是,此病確診前,患者只能服用止痛藥,儼然「藥物濫用頭痛」。若持續輕忽而不治療,發炎持續進展會破壞聽力,若突破骨性屏障進入腦部,會變成腦炎。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Read More

本土登革熱 高市新增1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登革熱疫情打破連5週零病例。疾管署11日公布上週新增1起本土登革熱病例,是居住於高雄市20多歲男性。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將進行基因定序,研判到底是前一波疫情的延續,還是新一波流行個案。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國內上週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居住於高雄鳳山區20多歲男性,6日因出現發燒、肌肉痠痛等症狀,7日就醫,經通報及採檢送驗後,確認為登革熱病例,密切接觸者目前無症狀。衛生單位已進行相關防治工作。 郭宏偉表示,今年截至6月10日累計165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分布高雄市136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及嘉義縣1例,並累計2例重症。 另上週新增3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均為印尼,今年累計100例境外移入病例。

Read More

寶林茶室再添1死 換肝女病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北市衛生局11日指出,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下午再添1死,個案為46歲、接受換肝的女性。目前此案累計6死。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造成死亡個案,疾管署「寶林茶室信義A13店專案」個案通報監測在4月26日截止,累計接獲通報35例。然而,後續又接連傳出死亡案例,另有1名個案經換肝後持續在醫院接受治療。 根據北市衛生局資料,寶林茶室案最後住院者為46歲女性,3月21日至寶林茶室食用滑蛋河粉,3月23日就醫。衛生局11日證實,該女子雖接受換肝手術仍死亡。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此個案曾經轉到一般病房治療,但經醫院回報,病患於11日下午3時56分宣告死亡。 據了解,這名原本收治在萬芳醫院的46歲女性,11日因病況惡化,出現呼吸較喘、咳血等狀況,移回到加護病房,但發現個案呼吸喘的情況並未好轉。經與家屬溝通後,凌晨進行緊急處置,將左上肺葉切除,同時因為缺氧,呼吸狀況差,放上葉克膜,上午10時收到病危通知。 依衛福部先前統計,重症個案中僅49歲女性黃舒君經治療後出院,其餘個案至今皆已死亡;輕症個案則都已出院返家。

Read More

〈中華副刊〉星子

■柯漣漪   (一) 她是寫童詩的國小女老師,認識她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 那天是文藝場所的開會,坐在我隔壁的一位女生突然跟我打招呼:「方東豪老師,久仰大名,今天才看到廬山真面目。」 「啊,你是寫童詩的作家。」我看到她胸前的名牌,驚訝的叫起來。 「名字不重要,叫我星子就好。」那位女生個子矮小,身材瘦巴巴的,一身淺藍色的套裝,看人的眼光異常明亮。 「為什麼叫星子?」我很好奇。 「我很喜歡天上的星星,夜晚時分,我經常到樓頂看天上的星星。」星子笑起來的聲音非常悅耳。 「哦。」我也喜歡看星星,不過我不想表明。 「我愛極了星星,加上我是國小老師,所以我喜歡寫童詩給學生看。」星子口若懸河的說:「你認為天上的星星像不像調皮的孩子,惹人喜歡?」 同行加上喜歡寫作,那天我們談了很多話。座談會完畢,星子拿她的名片給我,「有空打電話來,可以經驗交流。對了,如果你晚上看到天上的星子,就會想到一位喜歡寫童詩的傻瓜,可以嗎?」 「星子,妳很聰明,看到天上的星空,我當然會記得妳的。」我笑得很像天真的大孩子。 「我還畫了一張畫,今天有緣就送給你。」星子另外遞給我她親手繪製的鉛筆畫。 「謝謝您。」我感激的說。   (二) 星子有繪畫的天分,她的鉛筆繪畫,畫了一位天真小女孩,抬頭仰看天上的繁星,露出漂亮的笑容。 鉛筆畫紙的下方,抄了字跡娟秀的一首詩,是鄭愁予的天窗:   星子們都美麗,分佔了循  環著的七個夜, 而那南方的藍色的小星   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閒  蕩著 那町町有聲的陶瓶還未垂  下來。 啊,星子們都美麗 而在夢中也響看的,祇有  一個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如流水   ……。   漂亮的女生,美麗的星星,好看的鉛筆畫,看了心情異常的快樂。   (三) 天上的星子都美麗嗎?我有點疑惑。有一天,我打電話給星子,談到短暫的流星,在夜晚的天空擦亮尾巴就消失的無影無蹤,未免太悲涼了。 想不到星子聽完我的解釋後,在電話那一頭表示她的看法:「不錯,當然美麗無疑,有些人想當流星都沒資格。」 「……」我不知道如何回應。 有一分鐘的時間,星子突然朗誦楊喚〈垂滅的星〉:   輕輕地,我想輕輕地, 用一把銀色的裁紙刀, 割斷那像藍色的河流的靜  脈, 讓那憂鬱和哀愁, 憤怒地氾濫起來。 對著一顆垂滅的星, 我忘記了爬在臉上的淚。   「這首詩很悲傷,應該是楊喚看流星的心情寫照。啊,星星不一定美麗。」我再度表示奇特的意見。 「肯定美麗無庸置疑,是垂滅的星星帶給詩人美麗的靈感。」星子說。 在電話中,星子意味深長地提及,她的童年跟楊喚差不多,只是幸運多了,熬過柴米不繼的苦難童年,長大後好不容易當上老師,因此她要像星子一樣,即使是流星也好,有生之年能在文壇的天空綻放一道幽微的光亮。   (四) 通了幾次電話後,便嘎然停止。 一個只喜歡寫童詩的星子,她的先生是公務人員,生活單純,所知的領域都談光了。 曾好心提醒她,不要光寫童詩,文學的領域廣闊無疆,散文、小說、童話也可以發揮所長。 星子的回覆是寫童詩不需要花費太多的腦筋去苦心經營,只要短短幾行就可以表現自己的中心思想。再說她除了教學外,還要栽培兩個讀國小的男孩子,實在分不開身來經營其餘的文學作品。 星子都這麼說了,我就不敢打擾她了。 星子不是學校的同事,談文學點到即可,免得被人誤會糾纏人家。   (五) 那是文壇百花齊放的年代,只要作品過得去,都可以找得到有稿費的園地發表。 連童詩也是,除了國語日報和兒童日報外,有些報紙的副刊也刊登童詩。 我經常看到星子發表玲瓏剔透的童詩,很為她高興。 不過我看許多出版童詩選集的書籍,都沒選上她的作品。 台灣的作家太多了,要出頭並不容易。 我想星子寫童詩只是一種興趣,出不出名應該不重要吧。 有幾次真想再度打電話跟她聊聊寫童詩的心得,因為我也寫童詩,教育廳還出版我一本童詩集。 不過想了又想,還是算了。因為已婚男女之間的交流,有許多未知的因素不可預測。   (六)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時光嘩啦啦又過了三十年。 前幾年有一位S文友在LINE問我:「你認識筆名叫星子的老師嗎?」我非常驚喜,立刻回覆:「三十多年前見過兩次面的女老師,她是寫童詩的。」 「是的,她現在是我的鄰居。」S文友還告訴星子的現況。 星子退休後,和她的先生跑到東部的一個山城定居,還買了一塊土地開墾。星子喜歡晴耕雨讀的生活,屆齡退休後,念念不忘提到清代學者李密庵〈半半歌〉: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閒,半里乾坤寬展。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民姻眷。   星子不寫童詩了,現在寫田園生活的散文啦。不過要刊登文章難矣,一年大約只在某大報副刊發表少得可憐的散文。 我告訴S文友,我偶爾也會讀到星子的文章,不過星子不缺錢,寫的文章能夠發表才是重點。有一家G報副刊,只要文章好就會受到主編青睞,星子不妨試試看。 「好的,我轉達你的意見。」S文友回覆道。   (七) 星子採納我的意見了,有作品就投稿G報副刊。 G報副刊陸陸續續刊登星子不少小品文。星子的文章條理清晰,內容細膩,讀了之後,往往產生不少正能量。 上個月我拜讀她一篇懷念父親的文章。在那篇文章裡,星子娓娓細訴她的父親是愛國愛家的職業軍人,經常隨著部隊調動移防外島,因此跟家人聚少離多,但回家的日子,跟家人相處融洽,帶給他們一家人無限的歡樂。 退伍後,星子的父親還兼職,賺取更多的金錢,改善家人的生活。 星子的父親活到高齡才離世,想起父親照顧他們一家人的辛苦,星子感激涕零。這是一篇有血有淚的文章,足以媲美段永瀾〈我的父親〉一文,我讀了之後激動的傳LINE給S文友,說我欣賞這篇文章。 想不到S文友回答的是晴天霹靂:星子已經走了,積稿太久,那篇文章算是遺作。   (八) 如今我在天氣晴朗的夜晚,仰望天上的星空,都會想起一位熱愛學生,喜歡寫童詩的星子。她雖然沉致力文學創作,但在文壇幾乎默默無名,像一顆黯淡的星子,在廣裘的夜空僅僅發出一道少為人知的幽微光芒。

Read More

Abc牙醫爆聘13密醫詐4千萬健保費

有南台灣「牙醫教父」之稱的謝尚廷創辦Abc牙醫聯盟。(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傅希堯∕綜合報導 有南台灣「牙醫教父」之稱的謝尚廷,創辦的Abc牙醫聯盟被爆出聘用13名密醫,詐領健保費牟利至少4000萬元;這些密醫多半是有政商二代背景的海歸學生,因涉案情節嚴重,已遭高雄地檢署約談到案並查扣相關物證。高市衛生局11日證實,這些「未具牙醫師資格員工」執行醫療業務,依法處分10萬元罰款,並主動函移送高雄地檢署偵辦。 Abc牙醫聯盟遭爆聘用密醫,詐領健保費牟利至少四千萬,圖為旗下的鳳山診所。 (記者王正平攝) 高雄地院一紙針對陳姓女密醫的裁定,致該事件曝光。高雄市衛生局去年3月接獲檢舉,前往Abc牙醫聯盟旗下的鳳山診所稽查,當場查獲無照的洪姓密醫正在替病患治療蛀牙。高雄地檢署隨後展開調查,去年7月指揮高雄市刑大兵分3路搜索鳳山診所、聯盟牙醫診所、維泰牙醫診所,除查扣病歷、約診紀錄、業績報表、薪資報表等物證與電磁紀錄,更一口氣通知包括謝尚廷、謝尚人(謝尚廷的哥哥)等近20名涉案人到案說明。 衛生局指出,108年12月10日接獲民眾陳情,經現場稽查聯盟牙醫診所核有違反《醫師法》事證,處3萬元罰鍰;去年3月7日又接獲民眾陳情,衛生局前往稽查並發現「未具牙醫師資格員工」執行醫療業務,處10萬元罰款,併於3月27日函移送高雄地檢署偵辦。 據指出,針對牙醫聯盟私聘無照醫師一案,檢察官認為仍有追溯擴大偵查必要,因此不願對案情多加透露。 Abc牙醫聯盟則聲明,是指導實習醫師進行醫療業務的部分,如有逾越法令必當配合司法,並負起責任。自從檢調開始調查,該機構了解海外醫師在診所的實習,在法令上尚有疑慮,所以從去年該機構便不再從事實習醫師的訓練。但這說法也等於坦承雇用密醫。 衛福部則指出,海外畢業返國的醫學生只會分發到教學醫院實習,不會在診所實習。

Read More

〈中華副刊〉張弓與劍

■王彥晨 最常見到孩子的心向父母封閉的年紀,大約是在青少年時期,這個年紀正在學習獨立,受到荷爾蒙影響,往往也是情緒最不穩定的年紀;不過,這不意味著每個青少年都會在這個年紀拒絕父母。一般而言,青少年和父母疏離或叛逆,往往是孩子的心關上,以致於他們看不到也聽不進。 重新打開孩子的心,也許是父母都該學習的功課;有些父母在孩子更小的年紀做對某些事,孩子的心始終沒有向他們封閉,這是這類父母的福氣,然而,即使孩子對你關上心門,有了正確的觀念,加上時間,或許重新開啟,反而是親子共同的成長。 我有個同學,讀書時期個性就認真、嚴謹、保守,現在大學裡當教授,讀博士時據他說非常辛苦,說明他天資並非特別優秀。同學的父親早年就是個公立專科的教授,我的同學國中時他的教授爸爸為他選讀高雄著名的升學私中。掙扎,於是成為他青少年鮮明的記憶。 後來考上了五專當然得不到他父親的肯定,同學心中一直有個巨大空洞。 由五專邁向博士是咬牙的成果。在偏遠大學裡一路由助理教授幹起,爬到教授擔任系主任,終於也算熬出頭,是系上有限的資深教授。但他生命中的空洞一直影響著他。 我的同學既在偏鄉落腳,他的兒子因此國小就曬成黝黑肌膚,沒有爸爸的老學究氣,反而是健康的棒球少年,但兒子眉間也有著淡淡的愁憂,因為同樣得不到他父親的認可。 我的同學和多數父母相似,以課業分數來論斷孩子是否努力認真;永遠和他的孩子在談條件:分數達不到某標準就不准再打棒球。孩子因此甩開了球棒,成為我同學口中,始終不夠積極,躺平懶散的學生。 我同學為他孩子前景憂心,在他看來,孩子既然已在偏鄉,就註定競爭力弱,沒有競爭,何來生存戰力? 既然憑著自己的奮鬥不懈,才能在國立大學立足,早年對職涯充滿著危機感,如今也認為教育政策使他朝不保夕,但自己相對來說「成功」的經驗,使我同學也聽不進他人的建議或勸告,一心認定孩子就該依他認定的安全之路前行。只有「奮鬥」才有前途。而其體現就在功課成績。 同學的妻子在同一所大學任教。夫妻關係卻長年冰若霜雪。這對父母似乎從來沒有聽見他們孩子的心聲。 同學這個兒子悄悄向父親關上心門。兒子不是獨生子,還有一個姊姊。在姊姊離開偏鄉到台南讀大學後,這個兒子澈底必須獨自面對父母。位在偏鄉的孤島,讓他連以往以打棒球為名義到台灣本島走走的機會也失去了。 孩子從來不是父母的資產。如果上帝是射手,父母就是張弓,孩子則是箭。是上帝讓父母將孩子射往上帝想要孩子去的方向。 我的同學不自覺地在向他的孩子傳遞下面的訊息: 你不知道如何思考,我來替你想。我不願意你承擔錯誤的後果,我來幫你脫困。我不相信你能做出好的或成功的決定。我不信任你,你不負責任,所以我來掌控你。 當爸爸向兒子傳達這樣訊息的同時,等於摧毀兒子的自尊,培養怨恨,遏制成熟。這是青少年最不需要的。 要打開兒子的心門,當父親的應該做的是,適當的提問,閉嘴、傾聽,把時間花在專心和孩子獨處。絕不要說教,絕不要忍不住覺得當爸爸的懂得更多,想得更周全,因此剝奪孩子的決定機會。 孩子甚至根本不需要父親的建議,指導,如果需要,孩子會說,爸爸要做的只是願意陪著孩子承受決定的結果。讓孩子知道,他是有後盾支持的。 當青少年在做決定感到迷惑時,當父親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得到結論。相信我,你想告訴他的所有道德標準和經驗,如果不是他心門打開,根本說什麼都是徒勞。所以,父親的所有努力都在維持一個最高原則,讓孩子心門始終向你敞開。 我的同學不能說不愛孩子,但社經地位高的父親,卻不一定明白「掌控」和「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往往是衝突的。如果還來得及,身為父親,您會選擇那一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