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消融術除肺結節 保住肺活量

醫師蘇英傑強調,熱消融手術雖然是一種新興並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但仍有其風險與侷限性,需經過醫護專業判斷,才能保障治療效果。(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年近6旬的王姓男子前因右上肺葉及右中肺葉低密度肺結節,110年接受腔鏡切除手術,其餘顆微小肺結節持續門診追蹤中,不料去年發現一個位於右下肺葉的低密度結節逐漸變大,如再次手術恐影響肺功能,醫療團隊經手術風險與效益考量決定採用肺結節熱消融手術治療,王男經治療後恢復良好,肺活量良好。 奇美醫胸腔外科主任蘇英傑表示,臨床上發現多發性肺結節及雙側肺結節的情況相當普遍,平均每10位病人中就有1人存在多發性肺結節。國民健康署自111年7月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現肺癌的早期發現及手術率大幅提升,特別是多發性早期肺癌的診斷數量隨之顯著增加。 LDCT篩檢主要針對50至74歲具肺癌家族史的男性、45至74歲女性,及有每年30包吸菸史且戒菸未滿15年的重度吸菸者。然而透過手術切除所有肺結節有時並不實際,臨床治療多發性肺結節需考量結節的位置及手術所需犧牲的肺活量,而熱消融手術是兼顧腫瘤治療與肺功能保存的重要選擇。 蘇英傑強調,熱消融手術雖然是一種新興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但仍有其侷限性,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取得術後腫瘤檢體,因此也無法確定腫瘤的性質。另外熱消融手術仍有可能發生氣胸、咳血或感染等併發症的風險,需要專科醫師判斷,精準打擊才是成功治療關鍵。

Read More

中年男喘吁吁 心臟腫如文旦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50歲中年男子長期出現明顯水腫與氣喘吁吁的症狀,後期甚至無法躺平睡覺,緊急就醫後安排X光檢測,才發現本該拳頭大小的心臟已腫大到像一顆文旦,檢測心臟超音波時射出分率(EF)竟僅10%。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供給器官,一旦罹患心衰竭,宛如失去核心馬達的機器人般,無法正常運作。然而心臟功能衰退或疼痛的感覺,往往容易與胸痛或其他器官不適混淆,使多數民眾難以察覺而延誤就醫。 衛福部資料指出,台灣心衰竭5年死亡率高達5成,可說是我國最危險的疾病之一!研究預估,2050年時台灣心衰竭患者將高達80多萬人,屆時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生產力。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趙書平提醒,心衰竭不僅會造成頭暈目眩、認知功能失調等症狀,嚴重更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並且常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互相影響,危險性不容小覷。 數據指出,急性心衰竭患者併發腎功能惡化比例達45%、並有約40%心衰竭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證實心衰竭、糖尿病與腎臟病3者息息相關,因此包括美國與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中皆建議,評估心衰竭治療時,應注意是否合併其他共病,顯見「共病共管」成為當今心衰竭治療重點。 適逢9月29日世界心臟日,趙書平提醒,近年心衰竭已有多種治療藥物問世、更有能兼顧心糖腎的藥物加入治療行列,若能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患者仍有機會穩定症狀、逆轉心臟功能。民眾除了應認識心衰竭基本症狀,最重要的是要搭配定期健檢與心臟超音波等,檢測自身心臟功能是否正常,並同時管理心、糖、腎風險,遠離心衰竭危機。

Read More

滿臉紅疹癢難耐 中醫化濕導滯消退

新竹一名35歲女性因頑固濕疹,透過中西醫師蔡宗璟以中藥進行調理後,女患者已明顯獲得改善。(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台灣氣候潮濕,濕疹患者常年都受疾病困擾,往往西醫治療後仍反覆發作。新竹一名35歲女性、因嚴重濕疹前往中醫診所治療,希望藉由中醫徹底改善這個問題。 新竹市中醫師蔡宗璟表示,該名患者初次就診時、兩側臉頰有嚴重的濕疹,臉部整個長滿紅色的濕疹且搔癢無比,搔癢的情形也影響到睡眠品質,先前因病情嚴重,除了外用類固醇藥膏外、亦口服類固醇治療,導致患者有月亮臉身體浮腫。患者就診時、也感覺容易口乾舌燥且易浮腫,下腹部容易脹氣也容易排氣,舌質暗紅苔黃白膩,脈象滑數,經診斷該患者是典型的溼熱證兼飲食積滯。 中醫師蔡宗璟開立水煎藥處方,為患者化濕導滯、理氣降氣。(記者曾芳蘭攝) 蔡宗璟表示、由於濕疹是長在臉部較會影響外觀,患者也期待能迅速改善,要改善並不困難,但要持之以恆才能根治。因此他開立1週的水煎藥處方來治療患者,處方中用陳皮、厚朴、莪朮苦溫燥濕,麥芽、神麴、山楂化濕導滯,枳實、大腹皮、萊菔子理氣降氣,患者1週後回診時,臉部濕疹已明顯改善,紅腫已經逐漸消退,搔癢感也明顯減輕。 蔡宗璟說、這位患者陸續回診,由於臉部濕疹已大為改善,先前服用類固醇先減量再停用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左手前臂也偶爾有濕疹發作,除了開立水煎藥外、也再搭配消導類的科學中藥併服,持續治療後、除了臉部濕疹完全治癒,身上也幾乎未再發作,頑固濕疹得到徹底的治療。 蔡宗璟表示、濕疹是指皮膚慢性發炎,會有皮膚紅、腫、癢的情形甚至有分泌物,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脂漏性皮膚炎都屬於濕疹,多數是免疫失調造成。臨床上濕疹容易反覆發生,西醫治療外用以類固醇製劑,口服藥以抗組織胺或類固醇藥物為主,因為疾病為免疫失調造成,所以西醫難以根治,濕疹治療是中醫治療強項,應找尋擅長皮膚疾病的中醫師治療,是可以治好的。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不是新聞的「新聞」

■敖古仁 一直以為,「新聞」是個和製的漢詞,源自英文單字news的翻譯,對中文來說是個新詞,但是重讀「紅樓夢」以後才發覺,這實在是一項誤解。 「紅樓夢」首回,賈雨村見了甄士隱即連忙陪笑說:「老先生倚門佇望,敢街市上有甚新聞麼?」同回中的元宵夜,甄士隱的幼女,甄英蓮,也就是後來的香菱,讓拐子偷了去,「當下哄動街坊,眾人當作一件新聞傳說。」新聞乙詞又出現了一次。不只第一回,後來的第二、三十六、三十九、四十八、五十七、七十八、八十及百十七回等回目中也都能見到「新聞」這個詞彙,其義可以望文生義,均為說者自認新奇,而聽者還不知曉的新消息,和現今比較偏向由官方或商業新聞媒體發佈的新聞有所不同。所以我是少見多怪,錯把不是新聞的「新聞」當成新聞了。果然,後來閱讀其他的明清章回小說時,不時又見「新聞」這個似新實舊的漢詞。 究竟為什麼會有這個誤解?一回想,才發覺可回溯自大二時必選修的第二外國語,日文。在日語教課書裡就有「新聞」這個日文漢詞,其義為報紙。當時,我就有些好奇這個日詞的意思怎麼和英文的news,以及中文那麼相像,而發音又類似閩南語,心想其間必然存在某種關聯,不過因為當時已經有太多的選課和課外活動,這個小疑問也就輕輕擱下了。如今得空,因緣俱足,正好細究這個冷「新聞」的出身。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司馬遷自言,他審視漢朝開國功臣們受封侯位,而又失掉爵位的原因後,不禁感歎:「異哉新聞!」對我來說,真地是新聞,原來「新聞」乙詞早在兩千一百年前的西漢時期,已經是一個流行的普通名詞,不僅通行於當代,綿延傳世,以迄明清時期,其義千年不異。 唐代起,一種通稱為「邸報」的古代報紙開始出現,是為現代報紙的濫觴,並且不斷發展,直到清朝滅亡。南宋趙升在「朝野類要」乙書中記載:「邊報,系沿邊州郡,列日具幹事人探報平安事宜,實封申尚書省樞密院;朝報,日出事宜也,每日門下後省編定,請給事判報,方行下都進奏院,報行天下。其有所謂內探、省探、衙探之類,皆衷私小報,率有漏泄之禁,故隱而號之曰新聞。」由此得知,宋代發行的邸報,時稱朝報,已經商品化;當時商鋪上出售的朝報是以老百姓為讀者,並且為了防止擅自增加不應抄傳的內容,還命令各地各級官員充當發行朝報的「保頭人」,於是由內探、省探、衙探之類的「情報販子」提供新聞來源,以營利為目的小報新聞於焉興起。自此,「新聞」乙詞除了新知逸聞的通行義外,還可另指有別於官方新聞的小道消息。清乾隆年間,清廷委託北京的民營報房定期印刷發行「京報」,算是最接近現代報紙型式的大眾傳播媒體,不過因為仍缺「記者」自由採訪、評論的新聞,只能算是粗具現代報紙的雛型。直到1815年8月5日,漢名為米憐(William Milne)的英國傳教士在馬六甲創辦一份名為「察世俗每月統紀傳」的中文月刊,作為他對華傳教的主要工具,因此開啟近代的中文新聞事業;1821年4月9日,「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刊出一幀名為「事痘娘娘懸人環運圖」的插圖,是為新聞搭配圖片發行的開始。 所以,綜合言之,「新聞」乙詞其實包括以下涵義:一是新近聽到的消息或是社會上發生的事件。也可用來指稱新知識,如蘇東坡在「次韻高要令劉湜峽山寺見寄」中的詩句:「新聞妙無多,舊學閒可束。」或是如前所述,有別於官方朝報的小報。現今則通指報紙、廣播、電視及通訊社報導的訊息。 但是,就我對「聞」字的了解,那個字不是嗅覺方面的字義嗎,怎麼又轉變成「聽」的意義?原來我又誤解了。 在甲骨文中,「聞」字象人以手掩口,豎起耳朵靜聽之形,所以「聞」字本來就是「聽」的意思。到了金文,「聞」字轉為形聲字,從「耳」、「昏」聲,或是「門」、「耳」聲,就此定形,沿用至今。「說文解字」說:「聞,知聞也。」 「聞」字古音讀如「問」字,「聞」、「問」字同源,欲聞則問,既問得聞,清代訓詁學者王念孫說:「『聞』即『問』字也,言不問,則所知之事少也」又像是毛公鼎的金文中,「聞」字也可假借為昏庸的「昏」。 戰國末年,「韓非子‧十過」篇中記載:「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由此推測,「聞」字在戰國時期已經有了嗅覺的意思。直到宋、元時期,表示感知狀態的「聞」與表示動作的「嗅」字呈現共存的態勢。以降,「聞」逐漸取代「嗅」字,成為嗅覺動詞的核心詞。不過,「聞」字表示感知狀態的用例仍比表示具體動作的用例要多。到了明、清時期,「聞」字已經普遍用來表示嗅覺,表示聽覺本義的「聞」字已經很少出現。 然而,顯然「新聞」乙詞中的「聞」字仍保留他的本義。或許吧,不問不聞,即昏。 小時,我總有個錯覺,以為報紙、廣播、電視上報導的新聞都是真實不虛,因此深信不疑,直到報禁解除,有線電視興起,社會越來越多元以後,我才漸漸明白,如果自己不夠積極,做個主動選擇新聞來源,判斷新聞真偽的閱聽者,我很容易失去辦識環境的主導權,成為新聞媒體宣傳下的盲從者。 唐時的孫處玄嘗言;「恨天下無書以廣新聞。」前世紀末,網路興起後,現代人的難題已經不是無書,沒有新聞,而是來自東(east)、西(west)、南(south)、北(north)四面八方的新聞(news)氾濫,得在浩如星海的新聞裡淘寶,篩選出自己感興趣或有需要的新聞。更有甚者,自媒體(self-media或we media)大興後,而AI(人工智慧)及Deep Fake(深偽技術)的仿真又越來越精進,我們更面臨各類假新聞威脅的窘境。眼見不為真,耳聞可能假;有圖沒真相,影音疑偽造。於是,如同多數的閱聽大眾,我對網路新聞多是閱讀標題,只有少數才會細究內容,寧願掛一漏萬,也不要在容量不大的腦袋裡塞進一大堆,見過就忘,不是新聞的新聞。 有時會想,如果沒有手機和各色的監視器,是否電視新聞就沒有值得播報的素材了?以往當實體報紙還是一份八版還是十六版的時候,好像我們會比較仔細閱讀新聞中的一字一句,如今不論是網路或是實體版的新聞,我都只是走馬看花,匆匆點過。反而是閱讀紙本書如「紅樓夢」,我會先品味其中的情節和詩詞,等到要搜集相關資料時才進到網路版的電子書,利用關鍵字篩選出我需要的隻字片句。 事實上,通本「紅樓夢」中除了一個讓我誤解的「新聞」外,還有首回「時尚」之學中的仕途、文章「經濟」(第五、三十二、百十五回,經),要之,讀書人志「不在黃道『黑道』(首回,吉日凶日之義),總以事理為要」,如能當上「金陵省體仁院『總裁』(第二回,或可類比為現今的國史館館長)」,由此晉昇更高的官位更佳,至不濟也該在「月臺」(第十八、五十三、五十四、六十二、七十五回,指正房中間連著前階的方臺)上總理家務,或是賞月遊憩才是。 以上通篇所言,可能亦屬不是新聞的「新聞」,但願不,淪為斷爛朝報才好。

Read More

無家族史 基因檢測揪腸癌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50多歲的女性CEO,平時保養得宜,但因有血癌家族病史,透過全基因體定序(WGS)檢查,結果並未顯現血癌相關基因突變,但卻具有較高的大腸癌風險基因,回顧她過往健檢紀錄,發現腸息肉檢出率的確明顯偏高,需格外留意腸癌風險。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醫師顏佐樺表示,現今個人化醫療已經進入精準健康管理的新時代,民眾對於基因檢測的概念不應只停留在發現疾病,更應往前推進以降低風險、預防管理為核心,強調前瞻性的預防醫學。 全基因體定序技術的突破,更能全面解讀整個基因組,包括約30億個DNA序列。這不僅涵蓋對多基因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精神疾病)的風險評估,也包括單基因遺傳疾病(如地中海型貧血、血友病、威爾森氏症、苯酮尿症)的分析。 不僅如此,WGS亦可協助更了解自身對於藥物和營養素的反應。如臨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凝集藥物「保栓通」在台灣有超過3成的民眾可能對其產生抗藥性,因擁有CYP2C19基因的變異,使得這類藥物無法被肝臟代謝成有效形式,從而降低預期該有的療效。若事前已知悉自身的基因狀態,更能協助醫師制定更為妥善的醫療計畫。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已知的單基因隱性遺傳疾病約1800多種,平均每個人身上帶有2個隱性遺傳疾病的帶因基因,若父母都是無症狀帶因者,有1/4機會生下患病孩子。 WGS全基因檢測可以一次完整檢查相關基因,協助降低隱性遺傳疾病的風險,且無論任何年齡都可以接受檢測,終身僅需測一次WGS全基因即可。顏佐樺指出,目前醫療的進步,基因檢測已經從早期的NGS特定區域篩檢,發展到如今的全基因體定序(WGS),亦已能比對出500多種疾病。

Read More

氣喘童耳膜充血 併急性中耳炎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3歲幼童有過敏性鼻炎及氣喘,本月回診拿藥時,發現喘鳴聲加重,鼻涕也變多,醫師告知可能有合併上呼吸道感染,幾天後孩童因發燒和嚴重咳嗽回診。檢查發現其雙側耳膜充血、光反射消失,家長想起近日孩子有提到耳朵不舒服,且三不五時就抓耳朵;經臨床診斷為中耳炎合併氣喘急性發作。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蘇軏表示,急性中耳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細菌感染之一,好發於3歲以下兒童,中耳與鼻咽部之間透過耳咽管連通,當鼻過敏或感冒時,耳咽管可能發生阻塞、功能失調,使得細菌容易進入中耳造成感染,臨床上常見兒童在上呼吸道感染後1到7天左右併發中耳感染。 根據統計,有過敏性鼻炎的兒童罹患中耳炎機率是一般兒童的2到4倍,80%在3歲以前至少得過一次中耳炎,而3歲以下兒童上呼吸道感染時,約有30%會併發中耳炎。 蘇軏說,過敏性鼻炎、氣喘患者受到過敏原刺激時容易有鼻黏膜、呼吸道黏膜發炎、水腫的變化,而影響耳咽管功能,分泌物也會增加,當分泌物過多,就會需要常常擤鼻涕,而擤鼻涕時產生的壓力,也容易讓含有病毒、細菌的分泌物逆流進入耳咽管,使得病菌容易在中耳孳生,引起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發生在較小的幼兒時,除了發燒、偶爾抓耳朵外,通常沒有特定症狀;較大的兒童,臨床表現可能會有耳朵痛、耳鳴、聽力受損、暈眩等症狀。在耳鏡檢查時可能會發現耳膜充血、光反射消失、不透明、膨出甚至穿孔等變化。 蘇軏指出,急性中耳炎治療以抗生素為主,會依照兒童的年齡、疾病嚴重程度以及病史、過敏史等選擇適當的抗生素及療程,針對合併發燒或耳朵疼痛症狀的患者,會搭配消炎止痛藥來緩解不適。中耳炎如果未經適當治療可能影響聽力,也可能出現內耳炎、乳突炎、中樞神經感染等併發症。 他提醒,1週內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倘出現新的發燒或耳朵疼痛等疑似中耳炎的症狀,應盡快就診評估是否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