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2年 口語表達趕上同齡

醫師許宏志指出,需要更多強大的社會安全網來扶持發展遲緩的孩子。(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侯小弟弟在兩歲多時,僅能說出「爸爸」、「媽媽」,大部分時間都以動作與父母溝通,幾乎不開口說話。經醫院評估確診侯小弟弟在語言發展及表達上有明顯落後,經醫院安排語言治療課程,如今能主動進行日常對話,口語表達能力已達同齡小朋友水平,讓父母放心許多,顯示孩子發展遲緩時早期療育重要性。 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表示,經4個月語言表達訓練,侯小弟弟從最初僅能說出4至5字的簡單句型,進步到可講出超過7個字的完整句子,並能主動進行日常對話;治療2年後,侯小弟弟口語表達能力已達同齡小朋友水平。 許宏志表示,早期療育目的是幫助發展遲緩或有發展遲緩風險的孩子早日克服障礙,追趕正常發育進度,減少未來生活中遇到的挑戰。 嘉義長庚醫院指出,透過兒童發展評估門診,集合復健科、小兒神經科、精神科,以及語言、職能、物理治療師,還有臨床心理師與社工師等專業團隊,針對每個孩子需求,量身打造個別化療育計畫,透過單一窗口安排評估並提供後續療程,讓治療更為全面且順暢。 許宏志指出,隨著少子化的趨勢,背後需要更多強大的社會安全網來扶持發展遲緩的孩子,因為這些孩子不僅是社會的未來,也是希望。透過照護與服務,不僅幫助了孩子們,社會也因此變得更加美好。

Read More

CAR-T納健保週年 29人控制良好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等團體7日共同召開「CAR-T細胞免疫治療給付滿週年」記者會,健保署長石崇良(中)等人出席。(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央健保署自去年11月後將CAR-T細胞免疫治療納入健保,迄今已滿1週年。健保署長石崇良7日指出,今年有59人申請,共有42人成功通過,包含36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6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每人819萬、共計約3.4億的醫療費用由健保支付。 現年70歲的張女士,曾在2014年6月莫名出現發燒、疲勞、容易喘等症狀,可惜的是當時被誤診為貧血,直到2016年轉診至血液腫瘤科後,才發現相關症狀竟是源於瀰漫性大B淋巴瘤,並終於開始化療。 張女士抗病至今約10年,期間內經歷了無數次的化療,甚至在約67歲時進行高強度的自體幹細胞移植,但仍無法有效控制癌細胞,復發次數難以計算。所幸在健保的支持下,她成為了首例健保給付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個案,並於2024年1月於花蓮慈濟完成治療,至今仍穩定控制疾病。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前者好發於兒童,後者則好發於中高齡者。兩疾病發病初期症狀不典型,容易與疲勞、生長痛、腰痠背痛混淆,病程卻可能快速惡化,未即時就醫治療,可能在短短幾週、幾個月就會危及性命。 石崇良表示,針對成人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兩疾病,患者若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仍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即有機會符合CAR-T細胞免疫治療給付標準,全台約100位癌友符合資格。 根據健保署資料,今年有59人申請,健保過件率高達71%,共有42人成功通過,包含36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6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每人819萬、共計約3.4億的醫療費用由健保支付。 石崇良指出,截至目前為止,已有29位患者已完成治療,包含26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3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且已使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患者,至今均維持良好的疾病控制。 石崇良透露,有第2家藥廠準備向食藥署申請CAR-T藥證,並預計同步申請健保給付,最快取得藥證後半年內納保。 劉家豪說,對於治療反應不佳與復發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有8至9成的機率可以完全緩解;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則有4至6成可以完全緩解,病患可以不用接受強力的化療,也可以用此免疫細胞療法控制病情。

Read More

中風後僅2成採肉毒桿菌素治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風是導致國人失能主因,每年台灣至少新增3萬名中風患者,對家庭照護與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負擔。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患者在中風後1個月內的失能比例達61.2%、3個月是55.58%、半年仍高達51.72%,且6成照護者工作與收入受影響,顯示「一人中風,全家發瘋」。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7日公布最新「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結果,調查124名中風患者、與221名中風照護者發現,僅有37%患者可獨立進食、25%能獨立洗澡及更衣、僅17%可獨立搭大眾運輸或開車、也僅有28%可獨立行走3到5公尺的距離,多數患者中風後的食衣住行皆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的協助;同時,6成照護者工作與收入受影響。 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蔡欣熹表示,約4成患者會在中風後半年出現肢體痙攣,是導致失能的主因之一。此次調查發現,不到4成患者持續復健半年以上。近年新興的肉毒桿菌素治療,為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建議優先選擇的治療方式,不過此次調查也發現,僅有2成的患者使用。 蔡欣熹表示,注射肉毒桿菌素除了幫助患者減緩疼痛、改善痙攣和增加行動能力之外,也能讓肢體外觀較恢復正常,有助於伸展痙攣的肌肉並減輕家屬的照護負擔。中風後6個月至1年內是治療關鍵期,此時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建議中風半年內可實行高強度的密集復健,待亞急性期結束後,將復健重點回歸職場適應或生活自理上,以免過度依賴照護者或家屬。

Read More

自行滴精 有染疫與卵巢過度刺激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少子化嚴重,2024年龍年效應沒發威,且受孕偏方滿天飛,像是主動尋求捐精者後自行滴精法,不僅產後親權歸屬的法律風險高,醫療上也有健康風險。 TFC台北生殖中心院長、醫師胡玉銘7日表示,台灣今年1至9月新生兒僅9萬7733人,相較去年同期的9萬9652人,已減少了1919位新生兒的出生。若沒有重大政策改變,今年龍年恐將成為未來台灣出生率的天花板。 台灣出生率連年降低,問題並非單純的「年輕人不想生」,TFC主任醫師黃馨慧表示,從TFC近3年的就診統計數據觀察,未婚族求診量其實連年增加,自111年至113年10月中旬,已成長近6成,且持續加速增長中。 面對臨床上未婚族的大幅成長,黃馨慧說,諮詢「單身生育」的民眾,出現在診間的比率也越來越高。不過,在台灣《人工生殖法》尚未修法符合社會現況前,坊間流傳許多受孕,像是主動尋求捐精者後,自行滴精的生育方式,其實不僅產後親權歸屬的法律風險高,醫療上也有健康風險。 TFC主治醫師張翊恩提醒,在生殖中心等醫療院所進行的人工授精(IUI)過程,男性的精液會經過「傳染疾病的分析檢驗」,確保性病、B型肝炎等病毒不會透過精液傳染給受術女性;若是自行尋找精子提供者進行自行滴精時,可能疾病仍在潛伏期,提供者自己也尚未掌握,因此暴露在染疫風險之中。 張翊恩提醒,人工授精屬於專業醫療技術,在療程中為了提高成功率,同時會開立「排卵針」、「口服排卵藥」等處方,以少量的藥劑促進卵巢排卵,若自行在醫療院所外,以滴精的方式進行,是無法取得相關藥劑,若透過非法方式取得,劑量控制稍有不慎,恐致卵巢過度刺激等健康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