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長庚外泌體研究 可望治療腦中風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iPS細胞是再生醫療焦點之一,長庚醫院攜手史丹佛研究團隊大突破,打造更安全的幹細胞外泌小體再生治療法,可望解決如腦中風、阿茲海默症、心肌梗塞、糖尿病以及關節退化等等疾病的棘手問題,成果已獲國際期刊發表。
林口長庚心臟內科醫師李振宏和教授褚柏顯研究團隊,與美國史丹福工學院Sarah Heilshorn教授合作,獲得提取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外泌體方式,打造出更安全、排斥更少、療效更好的幹細胞外泌體治療方式。研究成果於2022年12月刊登國際項尖國際期刊《生醫材料》。
李振宏表示,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不但與「胚胎幹細胞」非常相似,同時也克服了「胚胎幹細胞」一直為人詬病的免疫排斥及道德考量。
李振宏指出,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大部分再生能力在於分泌的外泌小體(通常直徑為30至150nm)會通過擴散作用,作用於鄰近的細胞,誘發再生能力,達到增生修復的效果。
在很多情況下,使用幹細胞治療方式時,若是換成幹細胞所衍生的外泌小體治療時,外泌小體的治療也會有和幹細胞治療的同樣效果,甚至增加細胞本身存活率。而且使用幹細胞直接療法時,實驗過程通常需要有非常嚴格的儲存和運輸方法,並需要小心使用細胞表徵方法的偵測來避免之後可能的畸胎瘤產生。
但外泌小體治療與細胞治療相比,不易引發排斥而且安全性相對較高;外泌小體也被發現具有抗發炎、延緩衰老,甚至可穿透血腦屏障等許多優勢。因此使用源自於幹細胞來源可治療的成分,並避免直接使用活細胞的治療策略,已被認為更易於利用、生物製造和量產,成為未來轉譯成臨床治療方法的一個重要的進展。
因此,李振宏奉派赴美與史丹福工學院Sarah Heilshorn教授進行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和外泌體的討論和研究,找出了改以人類蛋白的重複氨基酸序列為基礎,精準建構地設計出非從傳統動物體中產生的「類彈性蛋白」,不但能成功培養好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還發展出分離外泌小體可靠的技術,且更容易取得幹細胞所衍生的外泌小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