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光的混搭之道 柒木設計帶著東西合璧的全新設計回歸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光的容器:柒木用燈籠把空間的光收好 柒木設計深受亞洲文化、哲學和生活方式的啟發,並融合⻄方當代美學觀點重塑傳統,將日常的習以為常化為不凡。一盞東⻄系列(The New Old Light)是柒木賦予傳統物件新靈魂,並站上國際舞台的開始。因疫情缺席國際展覽兩年後,柒木終於帶著新的設計回歸,包含全新的「紙飯糰」系列以及延續一盞東⻄的「立燈」、「壁燈」與「床頭燈」單品,希望提供室內燈具配搭更彈性多元的選擇。甫於國際業界人士預覽期間便吸引舊金山 MoMa 等興趣,並由知名設計雜誌 Design Anthology 網站搶先曝光。   光的容器:柒木用燈籠把空間的光收好 光是觸不著、也無真實形體的存在,卻改變著我們感知這世界的方式。柒木一盞東⻄系列展現品牌在設計上融合新與舊、東方⻄方的設計手法,透過「傳統紙燈籠的電氣化詮釋」過渡不同時空的邊界,為差異注入文化本質,創造生活新的可能。如同空間中「光的容器」,它賦予抽象的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輪廓。使用者可利用紙燈籠的收放來營照直接與間接的不同照明效果。近來,紙燈籠再次因其有機與現代感受到⻘睞,成為國際燈具趨勢的必備元素之一。 Rice Ball 紙飯糰桌燈/吊燈 喜歡飯糰,經過了捏製,讓米飯透過變形提供了美味。這一次把光揉進紙裡,讓光透過紙溫柔亮了空間,頓時讓空間變得柔軟。在紙燈籠上,有了木頭的異材質組合,如同像是容器有了蓋子,完整地裝起了光。藉由有著溫柔存在的紙飯糰吊燈、桌燈,陪伴著每一個希望有光穿透的地方,替生活加味。 The New Old Floor Lamp 一盞東西立燈 此款立燈延伸自柒木最經典的一盞東西系列,簡約俐落的當代設計外觀,骨子裡卻透著東方宮廷的靈魂。使用者可根據情境與需求調整光源左右與高低,符合大部分空間的規格尺寸,能輕易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當設計過渡不同時空與風格:à la maison x KIMU 本季核心主題為探索當現代設計融入獨具時代氛圍的空間時,產生的混搭、對比之美。為了捕捉這曖昧而引人入勝的模糊邊緣,柒木設計特別選在 à la maison 這棟超過50年歷史的別墅拍攝一系列形象照,空間的主人為知名設計師葉裕清先生,他以不拘一格的混搭風格聞名。這個時而古樸、時而散發異國情調的空間,完美展現當折衷主義從建築風格轉變為居家裝飾主題的軌跡,柒木的燈具在其中則巧妙連結、平衡了時空的遞嬗與風格的差異,形成一股新的亞洲美學。 此系列已於柒木官網正式預購及販售。而即日起至8/7(日)前,想一睹燈具面貌的朋友也能夠前往 Light Plus 台北忠孝門市。柒木設計於中、南部的空間展演也正密切籌備中,屆時全臺都有機會一睹這份重塑光的混搭之美。 柒木 2022 燈具新品展售會 時間:即日起至8/7(日)止 地點:LIGHTPLUS 歐洲進口燈飾 忠孝門市 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10巷3號1樓       本季特別選在 à la maison…

Read More

「如斯溫潤,吟詠如詩」黃子溱賦予詠潤設計雅緻美學與謹慎實踐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詠潤設計位處於文化氣息滿滿的古都臺南。設計師黃子溱懷抱著對美學的敏銳及熱誠,同時秉持謹慎的實踐態度,透過簡潔精煉的設計語彙,呈現畫作般的美景於世人眼前,靜待知己者細品,含蓄其中的雋永情感和無窮意蘊。 無論是私人的住宅,抑或是商用空間,都難不倒黃子溱的巧手。財金背景出身的她,不只在設計美學上展現絕佳品味,也綜合了過去所學的優勢而在成本估量上有著絕佳概念。結合不同領域的專業,為業主帶來了更靈活且兼顧財務永續的設計。   黃子溱作品「逸・白」 黃子溱作品「雋・藝」。暖色調的橘,隨著純白柔紗牽引陽光灑落的瞬間,一處燦爛明媚的家宅隨之誕生;揮灑自由創意的想法,注入現代人喜好的簡單形式,展現業主的雅緻品味,構築專屬的雋永之美。   無論「逸‧白」或「雋‧藝」,「風雅迷致」到「初華享逸」,黃子溱的不同作品皆展現了各自截然不同卻又面向同一種高雅的韻味。以迷人不已的「初華享逸」為例,凝視百坪豪宅,透由點線面概念展演、穿透低背的質感軟裝,一望無際窗外綠意,流淌其中的深色調建材元素,形塑沉穩華美樣貌;合併兩處空間的家宅,一邊作為賓客來訪時的招待處,一邊則是與家人相聚的私人場域,平行之意,依需求恣意使用。   黃子溱作品「初華享逸」   其全室為智能家居,於兩戶打通中間處,設置指紋及瞳孔辨識,並使用自動門片,方便居者使用、保有生活隱私,而潑墨山水紋路的大理石、灰鏡、黑檀木的搭配,則呈現場域的多元藝術風貌。 「風雅迷致」則滿溢浪漫和唯美,自打開家門的剎那,便薰染全身,光影、微風亦隨大片落地窗,緩慢地滲透室內每一處;感受輕柔色彩加及圓弧的天、壁、地,一同展現和諧氣息,將美式古典的細節,以優雅姿態展現宅邸韻味。   黃子溱作品「風迷雅致」 黃子溱作品「悠悠然意」   將卓絕品味與舒心機能,吟詠為溫潤如詩的雅緻空間。「詠潤」是代表著對美學的細膩和熱情,同時也秉持謹慎的實踐態度,透過簡潔精煉的設計語彙,譜寫業主的生活節奏及專屬格調,呈現畫作般的美景於世人眼前,靜待知己者細品,含蓄其中的雋永情感和無窮意蘊。 善於傾聽需求、貼心換位思考,詠潤設計邀請業主一同踏上實現夢想空間的旅途;不論是療癒身心的家宅,抑或展現品牌特色的商辦場所,皆完美融合人性思維和建物個性,於質樸大方的格局之中,協調建材質地與色彩比例,編織合宜動線,牽引自然氣息,成就一處處質感與舒適並存的優美境地。   工作中的黃子溱

Read More

META SENSIBLE 2022 歡迎進入我們夢想中的新世界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2022 年 9 月份 MAISON&OBJET 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以「META SENSIBLE」為主題,實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看似矛盾的願望:既渴望逃離理想化的數位虛擬世界,又渴望成為現實世界的一部分。「現實世界和數位世界不再相互對立,它們彼此融合、互相影響,產生了映射與交互」法國設計趨勢機構 NELLYRODI 的專家 VINCENT GRÉGOIRE 提出了這樣的趨勢主題。 META SENSIBLE 2022 像素和泡泡糖 封城的結束和元宇宙的興起,啟發了幻想世界的靈感。大量的設計師和製造商已經加入了這一趨勢,將房屋視為具有曲線輪廓的保護巢,柔和的色調和幾乎超現實的曲線輪廓為特色,其泡泡糖風格與彩虹色調搭配,營造出一種新的夢幻般的感覺。 物品、織物和家具都以天真的或夢幻般為基礎,在超像素化的元宇宙時代,(真實的)家散發著柔和而令人振奮的氛圍。最好的例子是義大利品牌 SABA 的沙發,它們以 NFT 的形式販售,或者 MOJOW 或 POLS POTTEN 呈現最新創作的螢光圓形線條。 © Mojow © Pols Potten © Mojow 新型的視覺場景 事實上,我們也正在見證回歸天然材料和紋理、工匠作品和工藝,在手感與觸覺之間取得平衡,反思產品與自己的關係,擴增虛擬的現實鏡像,就如同客廳裡的 &KLEVERING 的玻璃座椅和 MAISON DADA 的陶瓷椅。 © Pink Stories © &Klevering Du Roy by Maison Dada…

Read More

神來「美」的點睛一筆,設計師黃子溱抱回 2022 MUSE Design Award 金銀兩獎!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設計美與極簡,優雅發亮的臺灣之光 「陽光透過純白柔軟的透明窗簾,配上暖暖的橘色點睛之筆,絢麗多彩,營造出絢麗迷人的家。自由發揮創意,引入當代人偏愛的極簡格局,帶來專屬、雋永之美。」黃子溱在臺灣的設計作品名聲發揚國際,《品陽大苑》及《森景澤 13A3》分別勇奪了 2022 年美國 MUSE Design Award 的金獎和銀獎。 黃子溱 2022 MUSE Design Award 金獎得獎作品《品陽大苑》 通透空間與層次的堆積——《品陽大苑》 榮獲金獎的《品陽大苑》展現了高雅的品味,在寬敞的公共和私人區域塗上橙色皮革漆,營造出明亮、和諧、舒適的色調。留下適當的空白,利用線性和圓角的特點,塑造出如一幅畫般的藝術魅力,也方便業主本身對於未來的不同規劃。在內部立面和櫥櫃上塗上一點大地顏色的橙色系烤漆,以產生出豐富的層次感,並且選擇了同色系的燈飾,彰顯這幢豪宅的清新精神、傳遞能夠留存悠遠的時尚氣息。 黃子溱 2022 MUSE Design Award 金獎得獎作品《品陽大苑》 而開放式公共區域配有大型落地窗,讓整件作品的採光極佳。透過安裝柔軟、透明的窗簾,視覺柔和的立面和地板反射周圍的光線,營造出通透明亮的環境,讓住戶回家後能夠立即感受到悠閒自在的氛圍。在空間內適當佈置符合人體工學的陳設家具,以滿足屋主的生活習慣。沿著走廊規劃留白的空間,以方便屋主隨意放置個人物品,也有利於將來某一天的重新規劃。 黃子溱 2022 MUSE Design Award 金獎得獎作品《品陽大苑》 黃子溱 2022 MUSE Design Award 金獎得獎作品《品陽大苑》 品味別具的古典高雅——《森景澤 13A3》 一進家門,你就會被眼前浪漫而美好的情景所吸引。在《森景澤 13A3》則有著微風和陽光透過大落地窗,輕輕地流淌在家裡的每一個角落。柔和的色調搭配獨特的圓邊天花板、牆壁和地板,營造出和諧的氛圍,巧妙地體現了美國古典設計的優雅、迷人、溫馨。採用精緻的玫瑰金和紫紅色的配色方案來設計年輕夫婦的住宅。此外,利用切割線和弧形裝飾來完成舒適的環境。同時,設置豐富的儲物櫃,巧妙創新實用性強的美學居所。 黃子溱 2022 MUSE Design Award 銀獎得獎作品《森景澤 13A3》 黃子溱 2022 MUSE Design…

Read More

現實與虛擬對撞的多重宇宙:樂觀做夢的同時,別忘了思考世界 原宇宙+1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原』宇宙+1」的企劃作為JJP40系列活動的前哨,在真實的設計現場中,結合JJP的厚實經驗和青年學子的爆發創意,一起構思未來建築的樣貌。 一個過往似乎只存在於科幻片裡的吉光片羽,轉瞬間卻成為了科技界與各類創作的新寵兒,元宇宙掀起的熱潮使其成為市場話題競相追逐的對象,似乎快要成為新的真實。NFT、區塊鏈、加密貨幣共同築起這個比宇宙更大的夢想,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在我們的眼前。 但人們無法只活在奠基於聲光娛樂的場域中,真實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在這樣的前題底下,元宇宙究竟只能是如夢似幻的泡沫,抑或我們能找到一個出口成就它的美好願景?本期 DFUN 延續上期「狂想.未來.非同質」的討論,邀請「原宇宙+1」競圖及「ARCHIPUNK 建築叛客」的靈魂人物,談談有關他們對元宇宙的想像,期望能透過不同觀點的碰撞,幫助我們更看清這個即將成形的平行宇宙。 謝偉士,JJP潘冀聯合建築師品牌長,中華民國註冊建築師暨仲裁人。古道熱腸且無畏挑戰,參與的專案規模大至造鎮,小至室內傢俱設計,無論服務對象是偏鄉社福團體或先進的研發製造,總是樂於嘗試新概念與技術。近年因數位工具與元宇宙熱潮,常受邀跨界對談,分享建築在虛實宇宙的人本價值。 「原宇宙+1」是JJP潘冀聯合建築師(下簡稱JJP)與成大建築系共同合作的全系跨年級垂直競圖。由主持人蘇重威、張曉鳴、趙化宇、品牌長謝偉士、國際長李大威,與事務所同仁參與指導和評論。該競圖由建築系跨年級編組,共同創作由JJP設定的主題。 JJP以「『原』宇宙+1」為題,對應著無限數位想像的「元宇宙」。在真實世界中,人有盥洗、醫療、飲食等需求,更面臨許多迫在眉睫的環境議題,無法單靠想像來達成。因而JJP主張議題須於真實世界落地,促使學生誠實面對現實,以有效的推導、合乎判斷的基準、可預見的發展期程,加上一點「元宇宙」的想像來完成設計。 本期專欄特別訪問JJP品牌長謝偉士,作為本次「現實與虛擬對撞的多重宇宙」對談專欄「原宇宙+1」的代表,看看他對元宇宙、沈浸式未來與建築的關係有怎麼樣的新思考。 不管問題有多大,一定會有一個答案,沒有答案就不叫問題了。——謝偉士     解決當今真實世界面臨的問題 「建築呈現人類生活的轉變,面對當前環境、生態、人口、糧食、能源、城市、疾病等急遽發展的趨勢,建築的下一步將如何演變,建築師的創作如何界接想像與技術,是這次思考命題的起點。」JJP 品牌長謝偉士簡單地總結了「原宇宙+1 」最基本的核心意旨。因為身為建築師,需要去討論在真實宇宙裡,能提供怎樣的支撐來迎接下一個世代。 謝偉士解釋,雖然元宇宙給予我們巨大想像,但它仍需依靠「物理宇宙」來支撐,比方說運算、晶片、電、螢幕、裝置等,仰賴著真實世界的物質來驅動。人的饑餐渴飲等基本生理需求,無法透過元宇宙來滿足。即便如此,元宇宙作為這個時代的真實議題,仍然有面對的必要,而建築系畢業的建築師,有責任正視人類科技文明演進對建築發展所造成的影響。 他進一步解釋:「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而臺灣亦響應國際的宣示與行動,祭出各項政策推動2050淨零碳排建築,種種作為皆反應了地球的處境嚴峻。然而如若地球不幸覆滅,元宇宙的概念又怎麼能夠落實?我們終究得回歸現實,因此刻意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激發同學想像的同時,進一步思考如何解決臺灣面臨的課題。」 基於上述理念,「原宇宙+1」要求學生製圖必須以「有效的推導、合乎判斷的基準、可預見的發展期程」來解決現世生活中的需求及議題,再來才是加入「元宇宙的想像」,結合元宇宙中無限可能的精神,提升設計思考的格局:「時代有這樣的需求就不要去否定它,因為建築師們還是要向未來邁進,所以我們不談論元宇宙的對錯好壞,而是提出未來需求的解決方案,從這個角度正視人類的下一步。」 由JJP主持人蘇重威、張曉鳴、趙化宇、品牌長謝偉士、國際長李大威,偕事務所同仁參與指導和評論。 優選作品「Reality Expansion」,意在創造出多時空共存的購物場所。 樂觀面對元宇宙的開放想像 作為JJP的品牌長,謝偉士相信品牌連結的重要性,透過對趨勢議題的觀察、溝通管道的建立,為事務所的成果與觀點找到著力點,而「原宇宙+1」便可視為一次這樣的嘗試。 成大建築系師生對於能與JJP合作感到雀躍,只不過,學校老師基於對出題者的尊重,事先告誡學生不能亂做,要符合真實,導致JJP所期待的跟學校所想的有一些段差。 「元宇宙的想像是開放的,但我發現同學們並沒有很大膽,所以沒有很好的發揮,可能大家對元宇宙的認識也不夠清晰,反而保守了。你真正到了元宇宙就會知道,那是無重力的狀態,沒有任何限制、距離,這些部份學生們都沒有想到能去運用。」有些同學把混合實境加在創作裡,形成一個不錯的呈現方式;有的題目是想解決海平面上升的問題,於是蓋出能浮起來的房子;有些是嘗試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可設定的情境和形式千變萬化。而且作品裡能運用的技術其實不限於當今的技術,不論是尚未問世的、遠端的、進入元宇宙溝通的都行,唯一條件就是最低維生要求:氧氣、營養素等,這些選項都是開放的,但競圖作品們幾乎都沒有發揮到。 謝偉士直言交上來的作品普遍都太悲觀, 非常多學生把主題訂在世界末日、海平面上升、地球不能生存等等,但他認為身為創作者,必須永遠相信創意可以解決問題。「不管問題多大,一定會有一個答案,沒有答案就不叫問題了。」只是選項可能會有很多個,必須去抉擇哪個答案更好或能兼顧更多,這個抉擇的過程是設計極為重要的一環。 他覺得光是提出好的解決方法,就足以被認定為好作品。但在「原宇宙+1」這麼困難的題目下,甚至可說只是問對問題都已經很不錯。以獲獎的其中一個作品「Reality Expansion」來說,創作內容是關於在林百貨的消費經驗,在老建築中利用VR技術,引入虛擬商店,謝偉士說道:「這個作品是指向一件快樂的事。成大的學生程度都很好,但相形之下要怎麼創造一個快樂的體驗來分享,就很能夠激發共鳴了。」該作品沒有去否定真實世界的商業行為或歷史建築,而是想到別的方式來共用。「成不成熟呢?當然不成熟,但我覺得創造快樂的經驗,然後能夠實踐,應該就會是個好作品。」 即便這個創意在臺灣目前還無法實際應用,但是提出對歷史或既有建築的不同使用方法,謝偉士十分讚賞。老房子不是只能拆掉或重新裝潢,另一個途徑是將可以用的留下,無法滿足商業需求的部份就用虛擬實境或用元宇宙的方式來佈置,所以一方面它有真實世界的身份,也有元宇宙裡的身份,但這兩個身份其實是重疊合一的,他表示這樣的消費經驗是不錯的觀點。 優選作品「Future Guidebook Rhizobium 2099 Edition」,是對「2099年地下城市」的創意提案。 元宇宙奠基於人類對真實的印象 另一個得獎作品比較沒有強調元宇宙或虛擬未來,「Future Guidebook Rhizobium 2099 Edition」比較著重在想像未來情境。這個情境裡,未來僅存的人類已經不多了,所以每年會推出一本生存手冊來幫助存活下來的人類。 「坦白說我覺得這個構想就夠了,當然圖也畫得非常漂亮。」謝偉士讚賞道:「他在地上和地下也做了很多模擬,但我覺得不用去仔細探究裡面的每個細節。僅存的人類互相協助並提出指引的這種概念,就很值得鼓勵或分享。」也因為該作是往地下發展,現場老師評論有問到往地下這麼多層,請問是從最下面那層開始蓋,還是從最接近地面開始蓋?畢竟這是物理世界要解決的問題。學生答不出來,但謝偉士也覺得沒關係,他知道設計時可能會沒想到有這件事,但競圖更偏向創意,評判會少去許多嚴謹。 提到嚴謹,他也觀察到成大學生的用功,有不少同學很努力地嘗試回應很構造、結構、實務的議題:「反而我們這些建築師覺得還不用到這樣,因為你還有一輩子可以去執行實務。」 可能因為都是建築系的學生,所以腦中自然內建了要去解決建築、材料的可行性,不然就變成純粹的藝術作品而已,因此學生們還是稍微保守了點,沒有發揮到元宇宙想像所能帶來的高度可能性。 假設有一間在元宇宙的房子,還是極有可能按照真實生活經驗去蓋成我們一般常見的建築形式:有地板、天花板、邊界。但元宇宙是個沒有這種限制的場域,房子其實不需要長成這樣,人們卻仍然需要從真實世界的生活經驗去投射,所以創作者依然會循著重力從地板上「長」出一棟房子。元宇宙之所以比起真實宇宙要大,是因為想像力無限,然後創作也是無限的,從這個角度而言,謝偉士是很支持的。 JJP品牌長謝偉士於「原宇宙+1」。 新興技術,潛力無限 「我們事務所也想過,如果所內累積產出的幾千幾萬個模型,都可以變成資產上架,那應該會是一件好事。」這是JJP內部對於元宇宙及沉浸式體驗的討論。比如他們接下的許多高齡設施案子裡會有感官刺激室,這是因為失智症長者有時情緒不穩會有粗暴行為,感官刺激室可以給他其它感官刺激讓他冷靜下來。但當一切都程式化之後,感官刺激開始變成戴VR頭戴裝置了,這是比較方便的方式,政府部門的政策跟資金都很願意投入。 又或建築人在虛擬世界裡,已經把要在現實生活中要蓋的房子先蓋了一次,甚至業主都可以直接在裡面審查。比如防火規範或是其他參數的模擬,這些技術其實已經很成熟了。謝偉士也期待未來科技在地震分析的應用,關於防震的模擬,現在能看到的只有數據、曲線、報表,但若可以直接親身站在旁邊看模擬出來的樣子,對建築其實很有幫助。甚至他還覺得可以加上AI讓它自己除錯,這些似乎都可以是在元宇宙裡令人很看好的應用。 但即便新興技術潛力無限,他們在思考過程中反而不斷回到物理世界的限制,像是老人家帶VR顯示器,可能會面臨退化性眼疾帶來的障礙;工作時也是,VR的頭戴顯示器頂多帶兩三小時就要休息。謝偉士一點都沒有覺得元宇宙的虛擬未來會凌駕於真實宇宙上。元宇宙的建成囊括了很多高科技產業,它要發達就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電、更多的貴金屬、更多礦產,一定要地球上真實的物質才能做出來。謝偉士說:「如果我們很實際地來談虛擬世界、元宇宙,我覺得他是個工具、是個媒介,也是一個新的交易平台或新的交易模式,但他不是人可以生活其中的一個宇宙。」 JJP潘冀聯合建築師於2022開春與成大建築系共同舉辦全系跨年級的「垂直競圖」。 別讓人跟真實世界的經驗脫節 謝偉士認為目前元宇宙仍只適合做為真實世界的一種驗證,雖然它有更大的機會與可能性,但一方面人們對它仍然不太熟悉,另一方面則是它本身技術不夠成熟。舉例而言,在元宇宙中想要畫畫,拿的筆是沒有重量的,然後要畫在沒有摩擦力的畫板上,這對繪者的經驗來說其實不好,因為人從小拿的畫筆是有重量的。但目前的力回饋裝置也不太有人會去開發這個領域,因為市場太小了,而開發需要大成本。並且,當遇上別的用途可能又要換別的裝置,這個問題似乎不能以該途徑來解決。 除此之外,JJP還做過的討論是:在元宇宙裡做的東西,有多少定義要跟真實宇宙一樣?謝偉士解釋這是因為物理世界中的自然法則,到了元宇宙中會完全被顛覆。比方因為地心引力,在設計建築的欄杆會抓不一樣的高度,怕小孩子會爬出去會摔倒受傷,但大家在元宇宙裡習慣了易失去危機感,不知道當眼鏡拿下來後要怎麼面對物理世界的經驗。「倘若一個小朋友出生就活在元宇宙裡,他會不知道怎麼在真實世界裡生活,他要不就摔死,要不就燙死,因為他沒有累積真實的感官經驗。元宇宙裡還有許多待研究跟發展的主題。」謝偉士說他們最終的結論在:「有些真實世界的設定在元宇宙裡不能改,比如地心引力跟陽光角度,否則人會跟真實世界的經驗脫節。」   別忘了思考與解決問題 「我們很幸運在成長過程經歷電腦、網路、媒體等等演進。現在工作也幾乎是在電腦或數位的環境裡面做。我還會跟著家人、小孩在沈浸式體驗中玩遊戲,但當我們有這個體驗後,難道就會屏棄2D的遊戲介面或視覺嗎?那倒不會。我並不會因此覺得紅白機就很俗氣,還是能跟小朋友玩得很快樂。」總結元宇宙,謝偉士不給它太多的袒護,直言其不可不正視的缺點:「我覺得戴著沉浸式眼鏡工作真的無法超過兩個小時,我希望未來有更好的技術,但我本身不會拿來用。因為我已經4、50歲了,要好好保護眼睛。這是每個人的選擇,不過之後裝置可能可以直接接到視覺神經,這都是有可能的。」 不看重市場想抓住的眾多元宇宙機會,謝偉士將思考方向著眼於那些元宇宙近未來中該認真解決的事中,哪些部份是建築師可以去努力的。比起許多人做著科幻片般的繽紛幻夢,他的視野裡多了一份務實的考量,也許這完美詮釋了「原宇宙+1」的核心精神:勇於樂觀地做夢,但同時也別忘了思考與解決問題。 模型僅限使用廢棄物和再生材,來展現驚人創意。

Read More

幾何與連結的紋章,走進野老朝雄的「CONNECT 連結」大展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設計東京奧運與帕奧會徽的藝術家野老朝雄首次在臺展出「野老朝雄 “CONNECT 連結”」,今日於誠品信義店盛大登場。除了在六樓展演廳的的主要展場外,一樓入口處也有兩排立體設計「野老立體積木 TPKOLO CONNET BLOCKS」引人目光;誠品生活南西店及誠品生活松菸店也都規劃了衛星展,即日起至8/14日皆可免費入場參觀。 「野老朝雄 CONNECT 連結」大展展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野老朝雄與台灣上萬民眾「現地共創」的展覽新作「祈福千紙鶴」。 野老朝雄是日本藝術與設計圈的領航人物之一,活躍於建築、藝術、設計、時尚等多元領域,並任教於東京大學,亦曾在武藏野美術大學、東京造型大學等校授課。2001年因911事件開啟圖文創作之路,致力於創造眾多「可以連結的事物」,並將藝術紋樣跨界呈現,例如與國際知名時尚品牌三宅一生 BAO BAO 及衝浪品牌 Quicksilver 聯名合作、大名古屋大廈與 FRP/F town 外牆設計、東海汽船船體設計等。 展覽現場除了多件設計新作首次發表,還有野老朝雄豐富藝術代表作品特別空運來台展出。 展覽現場除了展示多件首次發表的新作,還有眾多代表作品特別空運來台展出,像是體現美學黃金比例的「碰碰熊(KumaponG)」圖紋、與建築師鶴岡信太郎(其亦為本是展場設計者)及小平裕子共同創作,以 311 大地震時全球贈予日本宮城縣的紙鶴打造的「2020 東松島紙鶴千中選一」,皆能領略藝術家兼具創意與人文關壞的設計思維。此外,展場也匯集近300幅經典紋樣,以四公尺高的巨幅投影展現幾何藝術帶來的視覺震撼。 展覽現場除了多件設計新作首次發表,還有野老朝雄眾多代表作品特別空運來台展出。此外,展場匯集近300幅經典紋樣,以4米高巨幅投影展現幾何藝術帶來的視覺震撼。 藝術家野老朝雄親自來台佈展並進行「現地創作」,與台灣群眾共創展覽新作「祈福千紙鶴」於展場獨家發表。 此次藝術大展內容也將由 Taiwan Pitch「國際紀錄片人才培育暨拍攝邀請計畫」以紀實影像完整紀錄,未來將透過國際影音串流平台 TaiwanPlus 與全球觀眾分享。 野老朝雄表示紀錄片的計畫把整個布展過程記錄下來非常的重要,也希望這次的「連結展」可以成為未來在臺灣的其他「連結」。他也提到:「每次來臺都留下美好的經驗與回憶。台灣所有東西都很好吃,認識的每個人都很親切。在文化上,我也對台灣留有這麼多古老風俗與文化覺得感動。這次能在台灣舉辦展覽,真的非常開心!」 展覽現場除了多件設計新作首次發表,還有野老朝雄眾多代表作品特別空運來台展出。此外,展場匯集近300幅經典紋樣,以4米高巨幅投影展現幾何藝術帶來的視覺震撼。 許多人也一同加入了這次展覽的「創作團隊」。民眾對這次大展的反應熱烈,並依野老朝雄特殊步驟折出獨特的「野老紙鶴」,經藝術家設計規劃融入展場,成為此次展覽中「現地」與民眾共同創作的獨特作品「祈福千紙鶴」,親臨現場觀看令人非常感動! 藝術家野老朝雄親自來台佈展並將與台灣民眾共創展覽新作「祈福千紙鶴」,精彩創作過程將以影片完整紀實,未來於國際影音串流平台TaiwanPlus呈現給全球觀眾。 而野老朝雄老師本週末 7/23(六)也將與臺灣知名設計師聶永真對談「創作的思考」,探索如何透過作品從「斷裂」中創造「連結」。聶永真於開幕時就在野老朝雄旁仔細觀看紙鶴的折法,他表示講座的這個機緣延續自去年於東京的展覽,他雖與野老朝雄老師同為參展者,卻因疫情而無緣相見,野老朝雄老師此次來臺便覺得可以找他對談。對談除了本次展覽主題外,聶永真也會從野老朝雄個人生涯的脈絡開始梳理,自他以前於建築領域的時期談他到本次的展覽,他一路下來的創作生涯經歷。 藝術家野老朝雄將於7月23日舉辦大師講座,與台灣知名設計師聶永真對談創作思考,展覽facebook活動專頁亦將同步直播。 本週講座的 150 席名額在釋出後立即秒殺,向隅的民眾也別失望,講座將透過展覽 Facebook 專頁同步直播,點選連結即可線上參與。而除了講座之外,7/24(日)還有紙鶴手作工作坊,邀請大小朋友報名參加,與野老朝雄一同折紙互動。自即日起,誠品人會員於誠品信義店全館與全台誠品書店消費不限金額,即可獲得野老朝雄紙鶴專用藍白色紙乙張,只要跟著野老朝雄示範的獨創折紙技法,即能折出美麗祈福紙鶴。8/10 前交予全台誠品書店服務台,紙鶴作品即可在「野老朝雄 “CONNECT連結”」大展現場「祈福千紙鶴」展區共同展出。 藝術家野老朝雄應邀在台策展,於誠品信義店1樓入口處打造色彩吸睛的「野老連結積木TOKOLO-CONNECT-BLOCKS(暫名)」。 野老朝雄 “CONNECT 連結”展 展覽日期:7/19(二) – 8/14(日) 開放時間:11:00 – 21:30 展覽地點:誠品信義店6樓展演廳、1樓松高路入口 同步展出:誠品生活南西、誠品生活松菸店

Read More

潮州一點綠 台灣好基金會柯文昌:「持續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動。」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城鎮也有生命。隨著產業重心轉移,聯外交通發展,有些地方興起,有些城鎮則面臨式微。百年小鎮──潮州,過去是南來北往、西岸東行的轉運站,也是農業和物產的集散之地,雖然因為產業道路啟用而落寞,但是,潮州能量不減,她只是在喧囂的繁華後,沉澱下來。 ▍一步一腳印地耕耘,和鄉親一起發揮潮州創意 2016 年,潮州的孩子──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回到故鄉,在西市路成立潮州辦公室,攜手南州的孩子──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蔡明介董事長,推動「大潮.南扎根計畫」,透過導入食農與創新教育的【神農計劃】與【潮書院】,讓潮州與南州的孩子們擁有更豐沛與更多元的學習資源;再以【潮人誌】、【潮旅行】、【潮生活節】的營造,讓更多人看見潮州美好的人與景。 柯文昌董事長表示「潮州雖然坐靠大武山,又臨占地面積廣大的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公園,以及連結鎮中心與森林公園的美麗綠色隧道,但是,潮州鎮上卻少有綠意,尤其最熱鬧的三山國王廟圓環老街一帶,完全沒有一棵綠樹,缺少一點小鎮生活的悠閒自在感。我想,如果能從建基路老街開始,用綠色植栽改變視覺景觀,然後,再逐漸地向外擴散,潮州鎮一定可以變得不一樣!」 春潮集市集景致。 2020 年,柯文昌與蔡明介再推〈潮州.一點綠計畫〉計畫,邀請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系主任陳冠華教授帶領系上的同學們,駐點潮州,探索「老街生綠意」的各種可能。 〈潮州.一點綠計畫〉啟動一年多,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的同學們與建基路的鄰居鄉親一起生活,一起探索建基路的各種可能。他們逐戶敲門,認識潮州鄉親,細細梳理潮庄文化,然後從打掃、清潔街道開始,敲開了潮州鄉親信任的門。他們一步一腳印在潮州耕耘,和鄉親一起發揮創意,動手實作實現想像中的潮州樣貌。一點綠工作站是臺灣好為潮州服務的平臺,也是年輕人參與地方創生最好的實踐場域。 ▍讓每一個來到潮州的人,看見老街也能換上新裝,舊街也能有新市的綠意生活。 【春潮集】由陳冠華教授與同學們設計,以五個主題:「花園:植物散步」、「市集:建基路趕集」、「展覽:高手在民間」、「戲曲:整條街都是舞臺」、「音樂:潮州發聲」,串起潮州的土地、生態與人情。 植物散步透過不跟風的在地風土植物,「適地適種」的生態設計,與鄉親們一起把建基路營造成一個獨具風格的城市花園;建基路趕集則邀請在地特色產業,打造潮庄自己的「潮市集」;高手在民間聚焦居住在建基路裡的隱藏高手,在在是以潮州人文肌理為中心,要讓每一個來到潮州的人,看見老街也能換上新裝,舊街也能有新市的綠意生活。 街區的改變是經過在地居民認同、凝聚共識和參與行動共同完成的成果,只有眾鄉親一起探索潮州生活和永續環境的想像,改變才有可能開始。建基路鄉親和年輕人一起打造的綠色街道,是潮州的第一次,也是台灣好基金會蹲點潮州7年的新一步。董事長柯文昌強調「〈潮州.一點綠計畫〉不是辦一場活動,而是一場持續的、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動,台灣好基金會會持續札根潮州,與鄉親們共好共榮。」

Read More

重拾自信與尊嚴的地方工作方法學|陳冠華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二十九年前,一位滿懷壯志的年輕建築師踏進了花蓮、臺東境內的沿海地帶。東海岸的壯闊奇景與太平洋的風,讓他感受到迥異於臺北都會的異樣風情。 接下來的時間,他陸陸續續在當地完成了成10 多件的個人住宅,每一個案子都會親自在當地住上一段時間,接著再花兩年來思考設計。這段歷程,讓他開始細細感受著土地、居民與空間的深刻關係,也反思作為建築師對環境帶來的影響。 二十九年過去了,陳冠華帶領一群和當年自己年齡相仿的學生來到屏東縣的潮州鎮,找了一條安靜的街巷待了下來,和當地鄰舍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他抱持著慎重呵護的態度去記錄這些故事,作為尊重土地以及對在地居民的回饋。 陳冠華,美國奧勒岡大學建築碩士。現任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主任兼所長,曾任教於實踐大學大學空間設計系與建築系,研究領域為建築設計、建築理論與建築史,並持續進行建築與室內設計。「花東海岸小住宅」是主要的建築代表作品。 ▍「一個非常有自信有自尊的社區意識,就能夠有效維持當地的自我品質,並在過程中形成文化的特殊性。」 ──陳冠華 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學習、一起創造 台灣設計展是由 TDRI(台灣設計研究院)主導推動,自 2003 年起推動至今,已是臺灣每年最具規模的大型設計展會之一。以甄選方式與各縣市政府共同主辦,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規劃主題性與特色化之展覽內容,針對地方文化、生活及公共建設與服務等領域應用創造地方發展的機會。經過多年下來,它讓本土設計師對於成長的環境有更多使命感,也讓新的創意方法越來越被臺灣社會所接受。 目前全臺灣都在舉辦的地景藝術節,主辦單位會邀請外來的創作團隊來到這些不同地方,經過他們自己的觀察與反芻,以創意能量來產生新觀點進行藝術創作或設計商品,讓在地居民可以藉由這些外來創作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當這些知名設計師在地方從事創作生產時,也同時把一套新的商業模式與機會帶進來。比方說專門為某地所設計的產品,必須要去當地旅遊才能取得,這套模式可以跟觀光局進行長期合作,除了振興當地旅遊業以外,也能讓不同地方進行跨區域的交流。 工作室戶外場景。 不過陳冠華對於地方有著另外一種看法。他以過去長年在花東從事住宅設計的經驗,再加上後續的分析與思考,最後產生了一套獨特的工作方法學。他認為自己能夠為地方做的不只是商業行為或展覽活動,而是可以將更多的情感與生命投入於其中,真實的在這裡生活,親身感受當地的土壤、人文、氣候,隨著時間累積而產生更深刻的連結與感受。最重要的是,必須以非常謙卑的姿態和在地居民共同進退。即使他和團隊在基隆已經長駐六年了,也仍然不敢妄稱自己可以代表基隆做文化發言。時至今日,仍然花費大量時間在當地四處走訪、細心謹慎地觀察當地的大小事,努力尋找下一個可以嘗試發展的題目。與當地居民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學習、一起創造,這是陳冠華認為最重要的事情。 「原來基隆冬天這麼冷」、「原來從山上看基隆這麼美」這些只有在當地生活才能夠有的深刻體會。理解到在這個地方的生活與文化下,應該要用怎麼樣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例如從清潔整理的過程中,發現剩餘的廢料無法像其他地方那樣輕易搬動,所以選擇敲碎後重新再利用的途徑。當這些經驗跟自己原本的想像重新驗證後,也才能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環境,會滋養出截然不同的設計與創造。 拒絕囫圇吞下外來美學 這當中也有對臺灣這個環境的省思。人們普遍對現實環境會有很多批判跟不滿,以前的方法就是從歐美日這些先進社會搬移他們的理論與模式回來使用,這些美學乍看之下很美,因為那是他們已經發展成熟的東西。但是臺灣仍處於出初萌芽的階段,對外來優勢文化自然會產生崇拜與自卑的心理態度,強迫自己必須毫不猶豫地接受所有的外來事物。 「三四十年以來的囫圇吞棗,其實我們是吞不下去的,」陳冠華說「這種方法,對臺灣客觀的物理或非物理環境沒有真正的幫助」。這也是陳冠華與團隊在地方做事情的時候,盡可能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轍。「答案不應該是我們可以回答的,我們能提供的只有相對比較合理的方法。」臺灣不少城鄉的公共環境與街町巷弄讓人很不滿意,陳冠華認為那不單只是美醜的問題,而是缺乏合理對待事物的態度或方法造成的結果。 他決定從清潔整理這些很基礎的活動開始,來幫助在地居民對自身產生尊敬愛惜的認同感,不再有「自己是不重要、不值得被好好對待」的心情,不再有隨便穿、隨便吃、隨便活這種不珍惜自己的態度。陳冠華認為,當一個尊重自己的態度被滋養起來以後,就會開始萌生創造力。這才應該是臺灣當前最重要、最需要去好好經營的事情。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但是一切都得從對自己的尊重萌芽開始,接著才會產生屬於自己的文化、方式與美學。美學與文化並不是一個結果,也無法由上而下去刻意為之,這背後需要的是自己的自尊與自信,也無可避免地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自我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面臨成功、也可能會面臨失敗,但是成敗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因著這些過程經驗豐富了原本的生命,而由這樣一群人所構成的這種生命,就是文化與美學。 池上穀倉藝術館,攝影蔡詩凡。 傳統廟宇呈現臺灣文化的精緻優雅 在臺灣談到「草根性」,很容易聯想到的是一種「負面印象」,像是吃檳榔、穿夾腳拖鞋、語帶髒字等等的。有一段時間,「本土化」很容易被這樣草率定調,陳冠華不認同這種描述,他知道臺灣的文化其實早已有自己細緻優雅的那一面。舉傳統宗廟的空間為例,以歐美日的審美角度來看會覺得是一個很世俗的環境,但是在起初這些傳統廟宇不只是宗教中心,還富有文化功能,提供很多價值觀念的教化與傳遞。他們會找書法家在牆上揮毫、繪畫家在牆上作畫,這些活動反映出當時的居民與地方望族對文化的尊重與提倡,一種莊嚴的氣質繚繞在寺廟空間中。 一個用心經營的寺廟並不總是追求華麗精緻的形式,而是在有限的條件下努力蒐集各方最好的文人與工匠,一點一滴地堆砌出簡樸卻不失用心、真正實現信仰意義的環境。然而近三、四十年,原本的寺廟空間外卻被後人任意搭建了五顏六色的鐵皮屋,只是應付當前狀況急就章的舉措;或是一些資產充足的廟方,千里迢迢從海外訂製了整套石雕裝飾覆蓋了原本的空間,於是過去長期堆砌出來的共同意義在空間上就消失了。這套模式導致了人們失去自己的文化態度、失去信心,退縮起來把自己內在的真實性禁錮在這些華麗的假面下,變得越來越封閉保守。 池上的穀倉大家的藝術館。 陳冠華認為,我們現在雖然都受了歐美日文化的薰陶跟訓練,但最重要的一步仍然是要回到自己的地方,回到內在原初的環境,踏實地在那裡生活、工作,這樣才能真正把自己的內在健全地生長起來。最重要的是與地方居民的「共同創作」,只有面對一樣的處境才會有同樣的出發點與目標,雖然每個人都會有不同想法,但只要是為了共同目的,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依然能幫助彼此更往前一步。 這些傳統社會曾經擁有的用心細膩,就是陳冠華想尋覓屬於臺灣自己的共通語言,讓這些文化特質能重新與現代社會連接起來。 從藝術節到群體認同的榮譽感 駐村藝術家陳俊華帶樂齡班寫生。 臺東縣池上國中的校長曾經提到,自從他們開始舉辦秋收稻穗藝術節以後,池上國中現在的升學率是全臺東最高的。 這個經驗讓人看到藉由藝術節的共同舉辦,凝聚自我認同的儀式能引發在地居民的榮譽感,這個榮譽感甚至會內化成為追求自我向上提升的動力。 陳冠華回憶過去在池上辦活動的經驗,消息才剛發出去沒多久,馬上就聚集了兩百多人響應。這種對地方的高度認同與榮譽感,才能夠讓位處在花東縱谷池上的區段,一路上可以完全沒有電線杆,也沒有任何新建的農舍,每一位農民都願意自發性去遵守訂定出來的規則。一個非常有自信有自尊的社區意識,就能夠有效地維持當地的一種自我品質,並在過程形成自我文化的特殊性。 陳冠華分享,在臺灣剛開始有社區營造構想的時候,池上算是最早出來響應的地方,當時就有一群人主動出來從事這些社區運動。其中最成功、最具標誌性的行動,就是他們成功對抗了當時的政府與臺灣的大糧商,建立了自己池上稻米的標章。池上標章是以地方名義而非以公司行號作為標章,這是絕無僅有的,當時那些人是綁著白布條親自北上臺北抗議,這些行動讓池上居民的自覺性非常高。也因為曾經共同走過這一哩路,讓池上有著堅強的組織性與動員力。 池上藝術文化協會的會長梁大哥,將穀倉以「一個月一塊錢」租給台灣好基金會,讓他們來經營池上穀倉藝術館。即使到現在,這個單位仍然是在地居民以自發性的方式組織動員,運作過程中完全沒有跟公部門拿過任何一毛經費。即使放在全世界的經驗來看,池上的自主性與動員力所達成的壯舉都是相當罕見的。 駐村藝術家蔡育田。 社區再造的過程中,常常需要藉由「無償」的方式鼓勵居民接受改造的體驗,當中有不少與人相關的故事是值得再三玩味的。在社區長期生活的居民,一定都會對彼此或是對社區有一個自己的想像或投射。某些居民在閒雜無事時,喜歡在社區到處遊蕩串門子,交流各種情報與八卦。當他們遇到外地人的時候,也喜歡稍微在一些客觀事實中加油添醋,裡頭夾雜的大部分是他們自己的心情。這也是一種很可愛的鄰里文化,人與人長期生活在一起會彼此共構豐富多樣的敘事,這些真假參半的內容雖然不一定是事實,但是也非常真實反映在地人生活於其中的心情與感受。 一個城鎮的發展背景也會同時影響居民性格。比如說潮州是從商業發展起來的地方,與池上農民厚實儉樸的性格不太一樣。商業性比較強的人,對陌生人會有比較多預前評估衡量的習慣,也許只是一種初期的不信任,但是其實仍然保有地方居民可愛的性格。陳冠華的團隊進去到坐下來以後,常常會被在地居民留下來一整天,從早到晚端出各式各樣招待的餐點茶水,那種熱情與好客是非常純真又可愛的。 以粗獷質樸迎戰精緻審美 在設計東海岸住宅系列的時候,陳冠華曾站立在東海岸沙灘上,面對這麼大的風、這麼大的海洋,不禁有感站在臺灣的土地上面對太平洋,應該是抬頭挺胸、勇敢堅強的姿態。他當時很想擺脫來自臺北市流行的過多裝飾華麗的設計,所以當看到太陽從太平洋冉冉升起的景象深受感動,覺得自己從中得到破繭而出、質樸的力量,這是當時在思想這些住宅意象的概念。 起初,他仍然想過以安藤忠雄常用的清水模為主要材料。某一次他開車行經橫貫公路,在太魯閣峽谷段看到工務局用混泥土去補強坍方的基礎道路,這些混泥土與河床上的岩石在自然風化的侵蝕打磨下,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了。他靈光一閃,既然臺灣已經存在了最適合的材料,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去模仿日本人的住宅美學呢?最後,陳冠華選擇了這種粗獷原味的混泥土作為主要材料,他希望這些住宅能夠如同花東裸露的岩石一樣長年屹立在東海岸上,不因時間的鑿印與痕跡而失去美感與姿態,反而能沉澱出一種深沈的味道。這種混泥土在臺灣的建築工地是很常見的基礎建材,而陳冠華一反長期被奉為圭臬的主流審美,選擇了他認為最能反映地方風情的素材。 至於與現代主義的關係,他則是有意識地將原本的空間組織性徹底分解,不沿用傳統現代主義平面關係去連接不同的機能,而是讓這些空間各自獨立分散開來。連接這些空間的方式需要經過接觸自然環境的廊道,而非隱藏於室內動線。這當中也有想過以這些作品,去跟臺北都會區的流行消費型住宅進行一種辯證。 陳冠華的每一棟作品設計過程大概需要花費兩年的時間,每一道設計程序的產生需要做兩百多個模型去研究分析。雖然從外表上看起來有些粗糙,但是背後都是由大量縝密的思考與感受堆積出來的厚度,如同陳冠華所提倡的觀念「真正的美麗,是需要長期用心感受才能體會到的」。 在地社區活化的關鍵解法 春潮集市集景致。 屏東潮州鎮是「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的故鄉,所以基金會非常重視這個地方。 計畫最起初是柯先生想要做巷道空間的美化,這個「美化」被陳冠華的團隊進一步發展為「臺灣街巷的生活工作」,因為不希望只做一些粉飾外觀的事情。抵達潮州鎮後,首先對當地進行各種考察,耙梳在地歷史與文化。幾經考量後,最後選擇了建基路作為進駐的地點,承租了一棟十年以上的老屋開始整理環境,過程中也慢慢去認識周圍的鄰居,與他們進行各式各樣的接觸。 透過對當地生活方式的掌握以及素材的研究,以這些為基礎去設計最簡單最方便的方法,來重新整理街道空間。幫他們把環境整理乾淨,然後在當中增添一些新東西,一點一滴地改變原本的樣貌,讓居民在過程中去感受與習慣這個新的差異。接著帶入一些不同的活動,像是展覽或是音樂會等等,過去不曾在這個街道中存在的事物突然紛紛出現在面前,讓大家對原本熟悉的環境有一個全新的感受。這些活動都是當地居民共同參與發動的,所有參與者都與這條街道有自己獨特的經驗,在這當中他們是有尊嚴有價值的,這些都成為展覽中被互相分享傳遞的故事。 永昌籐椅。 事情進行了一年多以後,接著是「春潮集」的活動,是整個計畫目前為止的一次小高峰,作為可供大家經驗記憶的一個節點。核心的工作仍然回到原本的整理作業,藉由前期一年多的累積,讓在地居民對團隊產生足夠的信任感與情感認同,以此為基礎介入更多更細節的事情,比如說幫助居民修繕一些門窗或設備上的毀損來改善空間品質;更長遠的計畫則是想從「食」的角度切入,在當地舉行辦桌讓大家在街上一起共食共餐。最終目的是重新活化這條街道,讓它成為一個生氣盎然、乾淨又美麗的地方。 陳冠華期待藉由自己的所作所為,讓當地居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比較正面的感受和全新的認識。以建基路為一個起點,將這個好的影響慢慢往外擴散出去。更重要的是,如果這個方法模式有效,也許能成為臺灣在地社區轉型與活化的關鍵解法。這套模式具體來說是什麼?就是藉由生活內容的改變,重新建立居民的自尊,從內心向外發展出自己用心細緻的特質,展現出有健康自我認同的真正面貌,創造性與文化就跟著如雨後春筍般地生長起來。 陳冠華深刻的相信,這件事事實上連動到了臺灣在全球化的結構底下如何思想自己的角色與定位以及主客體之間的互動模式,也能翻轉臺灣過去長期受宰制的被動姿態與狼狽不堪的命運。 土炮巴洛克,似顏繪。

Read More

為什麼這個時代需要共創?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媒材更為多元的後現代,跨領域間的合作蔚為風潮,「共創」(co-creat)更成為無處不見的創作模式,藉由不同專業及領域的的合作,拓展了藝術、文化、設計、美學上的各種可能性。形式也很多元,可以是一對一的設計師和藝術家,或是一群工藝家們共思匯流,也能是導師和學生們的一同努力,碰撞出不一樣的可能性。 本期 DFUN 將透過〈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臺東設計師週〉、〈普列斯製造 Placemaking 教育 × 地方創生計畫〉三個不同的共創實例,展現共創能造就的非凡成果,以及闡釋為何在這個時代下,我們仍然需要共創。 工藝的精神不在物質面|逍×遙×遊 〈逍 × 遙 × 遊〉展覽現場。 ▍三個維度的開展 甫於臺南市美術館二館順利落幕的〈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不僅是實驗性的工藝合創實例,更代表著工藝以當代之姿回應社會趨勢的新創實驗。 「工藝」是兼具藝術精神本質與實踐的體現,從因應生存的生活需求出發,最終跳脫了物質與需求本身,將過程中所注入的價值向外發散。展覽中的「逍」、「遙」、「遊」幾個展間,分別表示「時間」、「空間」及「速度」三個維度。三個維度各自開展,也互為碰撞、融合,產生工藝能量的激盪、匯聚與再生,形構成三維的文化量體,透過自由、多元的跨域合創,當代工藝逐步且持續豐厚生活的文化內容,強調創作者在合創過程中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作品不僅是視覺所見,更是內心深層的感受。恰與莊子美學思想 《逍遙遊》中所追求的「自由觀」契合。 〈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總策展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表示:「『合創』是源於『跨域』(Crossover)概念,即是合作創新,資源共享。但並非僅是雙邊領域的交流,而是多邊領域的交會。」舉例而言,無論是:跨族群、跨技術、跨材料、跨地域、跨文化、跨世代、跨時間、跨國際、跨產業……都包含於其中。 張仁吉進一步解釋,工藝與共創間,所欲探討的不是物件本身的結果,而是物件產出過程中的激盪、融合、辯證及衝突等,去中心化的多元觀點,經由知識交換與共學,逐步累積及形塑各自獨有的生命經驗及新創靈感,所以「過程」也是〈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所強調的工藝共創的目的。 〈逍 × 遙 × 遊〉展覽現場。 ▍共創過程挖掘生命經驗的感動 實驗性的過程,則是未來工藝誕生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在藝術總監王俠軍老師引領的「合創實驗場」裡,結合了五位臺南工藝師與五位臺南設計師,在展期內直接於展間內共同創作,最後分別完成十件別具匠心及特色的工藝作品。當代工藝藉由這個共創過程來挖掘生命經驗的感動、透過彼此交換提升知識量能、引發彼此對當代議題思辯諭證、並在差異中發現創意靈感,最後或許能創造工藝新的價值、美學精神與社會實踐。 展出成果中,江珮嘉的《山藝》為手工鞋衣,以皮雕刻出等高線的紋理,鞋面以山型、山貌作為皮革刺繡的紋樣,手工衣使用棉麻自然材質,以刺繡工藝呈現人與山的對話,讓山陵線與樹林躍然布上;徐奕承的《島映/倒映》以金屬為鏡,作品透過高熱鍛造的金屬,形塑出一座座島嶼、山脈,並將其平面處仔細打磨,製成映照自身的鏡子;梁崇栢《Mortise》為回歸工法與材料本質的凳子,兩種原本沒有交集如同平行線的材質工法,在此得以交織、互相拉提,織出洗鍊簡約且凸顯本質的設計;江子敬《線.構 intersection》椅,運用原木板料榫卯技藝與金屬加工成形發揮材料特性,除了一氣呵成作品的主體結構外,更善用木材為其賦予靈巧且具生命感的造型語彙;張文彥的《影分線》是使用使用竹材張力與皮革韌塑性相互共創的燈具,白日為實,線條造型曲線清晰佇立;夜晚為虛,影分實體漫射光影虛線,互動於虛實之間;蔡惠婷的《時間線》亦以竹材質製椅,運用竹材與皮革的特性相互交織,有竹材的堅硬強韌,也有皮革的韌性與張力,乘坐起來柔軟舒適;康靜雯《一縷洄香》為別緻香座,鑄鐵與陶交疊,燃點倒流香,交織時間的堆砌,質化鑄鐵的表面,以薰香陶冶心性,觀時間的流動,品氣味的雅樂;謝秉諺《共生之線》想起雅士的拆信刀古老的「瓷」與現代的「金屬」,彼此包覆交疊,像似古代劍與鞘之間的共生:界不同,不同材質,卻不可或缺;林右剛與陸佳暉的《刈布織路》將織品設計與工藝創作結合,表現出纖維工藝的質感,將‘Do…

Read More

香港新地標隆重登場 藝遊大城小區發掘驚喜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深度遊已成旅遊大趨勢,藝術文化更是當中重點。作為亞洲藝術樞紐,香港持續發展藝文建設,孕育了國際級大型新場館及藝文特區。繼「M+視覺文化博物館」於去年開幕後,緊接著「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也將於今年 7 月登場。遊客們未來造訪香港時,除了探索繁華都市與山海綠林、沉浸於美食體驗外,還能探索最新矚目的藝文熱點,體驗街區生活藝術帶來的全新感受。藝文主題旅遊也是深度旅遊的一種形式,香港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的西九文化區,還有結合本地匠人文化和時下潮流元素的傳統工藝,歡迎旅客在疫後來場「藝」遊香港深度之旅,發掘隱藏於大街小巷中意想不到的街頭藝術! 一個嶄新且充滿活力的文化藝術區—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內的藝術公園也是欣賞日落的絕佳地點。 西九文化區位於維多利亞港海濱,為全球最大型和最受矚目的文化項目之一,持續落成的文化設施,不僅吸引國際藝術盛事選址於此舉行,更促進當地藝術與國際交流合作。首批主要文化設施—藝術展亭、戲曲中心、自由空間、藝術公園和 M+ 視覺文化博物館目前已開放,提供給民眾與旅客精彩的藝文表演活動。而即將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嶄新的策展手法,結合故宮及世界重要文化機構的珍藏,吸引全球旅客關注並前往香港欣賞藝術所帶來的文化魅力。 最新的兩座國際級藝術展館—M+、故宮 富現代感的旋轉樓梯,是 M+ 最受歡迎打卡點之一。 M+ 視覺文化博物館除了是香港嶄新的建築,同時也是亞洲首間且全球最大的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之一,簡約的外觀設計儼然成為當地人造訪的藝術熱點。館藏致力於收藏與展示 20 及 21 世紀的視覺文化、藝術、設計及建築,面向維多利亞港的 65 米高巨型 LED 幕牆可向大眾展示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覺流動藝術。 將於今年 7 月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7  月即將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位於西九文化區西端,建築整體設計受紫禁城建築群所啟發,同時保留了故宮建築細節,整體基調為精緻典雅的米金色、造型外觀擷取自古代藝術文物的精粹、展廳入口更採用了紫禁城的外牆朱紅色作為點綴,重新展現了對中國傳統美學的全新詮釋,希望帶給訪客不同的文化氛圍及空間體驗。館內將展示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其中多數展品是首次赴香港展出,同時透過國際夥伴關係,亦會有來自其他世界各地文化機構的珍貴藏品,充分展現國際文化交流與互鑒。 ▍本地匠人文化結合新潮流復古新生 標記麻將老闆景叔 除了國際藝術盛事之外,西九龍亦是眾多香港傳統工藝的發源地,是少數能看到匠人傳統工藝的聚集地。許多隱藏於巷弄裡的在地百年老店,紛紛將傳統職人手藝注入年輕靈魂復古新生,透過文創商品乘載歷史記憶與香港傳統工藝,成為旅客們裝載旅途記憶的伴手禮。 東南樓—化身為精品文藝酒店的歷史建築 東南樓是一家糅合藝術和歷史的精品酒店 東南樓藝術酒店坐落於港味文化氣息濃厚的油麻地,從老式酒家搖身一變成為精品藝文酒店,入住的旅客可穿梭於香港經典的城市景觀,晚上更可欣賞充滿電影場景感的霓虹燈街景。除了提供住宿,更集結藝術、歷史和共享空間於一身,酒店風格設計靈感源於香港中西融合背景,店內隨處可見融合摩登與懷舊裝飾,以及本土藝術家及設計師的創作工作坊或展覽,讓旅客感受不一樣的在地藝文特色! 先達繡花鞋—承載香港傳統文化的現代時髦單品 先達繡花鞋第三代繼承人王嘉琳融合現代思維,以新式鞋型乘載傳統刺繡打造全新繡花鞋。 創立於 1958 年的「先達商店」,透過第三代繼承人王嘉琳以年輕人對時尚的視角傳承技藝,將歷史悠久的精緻刺繡工藝,融入現代西式鞋款,保留手工縫製的細節,為傳統繡花鞋履注入全新生命,搖身一變成為潮流單品。店內平日也會舉辦工作坊,讓喜愛體驗新事物的年輕人能夠親身感受古典手工刺繡文化之美,讓每一份作品都更具意義也得以延續這門工藝技術。 標記麻將—傳承半世紀的手工雕刻,在地人心中不可取代的傳統工藝 標記麻將佇立佐敦,是近半世紀的傳統手雕麻將店。 麻將乘載著悠久的中華歷史文化,藉由每張不同的牌面進行謀略組合,令牌局產生無窮的變化可能,更常被香港電影作為題材使用,由此可知麻將有著令人著迷的魅力。隨著時代進步消費習慣改變,位於佐敦的「標記麻將」是香港少數仍手工雕刻生產的店家,老闆景叔繼承家業至今超過半個世紀,經驗累積的雙手在光滑潔白的牌面上刻畫傳承千年的文字與色彩,出自他手的每張麻將都是獨一無二,有著職人的溫度與堅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