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量陰莖震波 可重振雄風

李聖偉建議,若藥物治療無法有效改善,可採用低能量陰莖震波治療。(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在竹科工作的30歲李姓男子最期待週末和台北女友相聚,但每次在「關鍵時刻」,「小弟弟」就不聽使喚,讓他十分沮喪。他求助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醫師建議可以「低能量陰莖震波」改善,經6次療程,終於可「重振雄風」。  泌尿科醫師李聖偉指出,另有一名52歲張姓男子最近兩年「小弟弟」也出現「低頭」萎靡不振,檢查後,以低能量陰莖震波合併口服藥,「小弟弟」硬度已達帶皮香蕉(3級硬度)和小黃瓜(4級硬度)間,再度給老婆「性福」。  李聖偉表示,相對口服藥物短暫維持雄風或可能造成全身性的副作用,低能量陰莖震波治療針對陰莖局部治療,以探頭對陰莖的背側還有根部施以震波治療,大約20-30分鐘打4000下,病人只會感到麻刺,流血等併發症機率極低。低能量陰莖震波能促進微血管新生、組織再造,成功率高達8成。  李聖偉指出,勃起障礙功能的定義是無法持續達到或維持陰莖勃起來達成滿意的性交表現。根據台灣流行病學統計,台灣男性40歲以上有3成可能有勃起功能障礙,原因包含心血管、荷爾蒙、精神壓力等。  李聖偉建議,若藥物治療無法有效改善,可採用低能量陰莖震波治療。

Read More

海陸弟兄捐髓 嘉惠病患重生

張侑翔捐髓展大愛,嘉惠病患獲新生。(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服務於海軍陸戰隊六六旅的張侑翔,把握骨髓配對僅10萬分之一的成功機會,在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完成「周邊血幹細胞捐贈」,為病患帶來重生希望。 34歲的張侑翔從18歲起就定期捐血,並已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5年前,因緣際會下接觸到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資訊,他前往活動地點完成驗血建檔。 在抽血建檔的1千多個日子後,張侑翔收到驚喜的「禮物」,只有10萬分之一的配對成功機率竟然出現。張侑翔說,接到消息又驚又喜,曾聽聞長輩說捐骨髓要「抽龍骨水」,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危及性命安全,但在慈濟志工及相關專業醫療人員的講解,了解捐髓無損己身,何況現在還有像捐血一樣的周邊血幹細胞捐贈方式,在家人的支持下,加入捐贈者行列。 大林慈濟醫院臨床病理科血庫股股長謝建洋表示,目前捐贈的方式95%的捐贈者都選用周邊血幹細胞捐贈,當專科醫師確定符合捐贈條件時,先確認收集造血幹細胞日期。在收集周邊血幹細胞前,會先注射白血球生長激素。周邊血幹細胞收集時,利用血液分離機以離心的方式,進行1~2次的白血球分離術來收集造血幹細胞。 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思錦表示,對於一些化學治療無效、復發或屬於高危險性的急性白血病、地中海型貧血等血液性疾病的病人,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另一線希望。李主任呼籲,截至目前為止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已完成國內外超過5千例造血幹細胞捐贈。

Read More

長癰當成痘痘 女用針挑化膿

  亞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替患者清理傷口。(記者黃俊昇翻攝)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40歲李姓女子右大腿外側有一顆類似青春痘的腫塊,自行用未經消毒的縫衣針把「痘痘」挑開,兩天後原本的「痘痘」竟腫得像小籠包一樣大,甚至還有黑色焦痂,就醫確診為長「癰」,幸好將膿汁引流後給予抗生素治療,並定期換藥,2週後傷口完全癒合。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患者就診時右大腿外側有一個大腫塊,並坦承「聽說用針刺痘痘,這樣會好得比較快,沒想到反而更嚴重」。 由於傷口治療必須引流,先用消毒後的器械將焦痂部分先打開,頓時擠出大量膿汁,經引流乾淨後,發現下層組織被細菌吃光,出現一大一小兩個相通的洞,所幸替患者清潔傷口後,並做細菌培養,再給予抗生素治療以及教導換藥技巧,2週後傷口順利癒合。  張為碩指出,一般人若毛孔堵塞,很容易引起毛囊炎,通常做好清潔即可,甚少需要藥物治療,但若毛囊炎沒有正確處理,惡化以後就會形成化膿性的癰。一旦形成癰,就必須先引流患部,再經抗生素治療,膿汁引流不但可以迅速減少細菌量,加速復原,同時可以進行細菌培養,讓醫師確定病菌的種類,並對症下藥。  張為碩表示,癰常出現在脖子、肩膀或大腿上,多半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該球菌為人體皮膚上正常的菌種之一,但當人體免疫力低下、皮膚黏膜受損、汗腺阻塞、毛囊發炎或出現循環障礙時,就容易侵入皮膚內,造成局部感染,嚴重時會造成化膿性變化,恐需透過清創手術。  張為碩提醒,任何人都可能長癰,平時可透過用溫和的肥皂洗手,當身上出現傷口時,應充分清潔,並使用無菌乾燥的紗布遮住傷口,經常更換,且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剃刀、床單等個人物品。

Read More

急性腎衰竭 中年男2天未排尿

醫師王曦賢指出,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是腎臟結石手術新趨勢,破解「石」在很痛的困擾。(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48歲陳先生因為右側腰痛了兩天,近兩天都沒有小便,趕忙前往台東基督教醫院求診。泌尿科醫師王曦賢診斷,發現是雙側輸尿管結石及左側腎結石,造成阻塞性的急性腎衰竭。  陳姓男子的左側腎臟內有2顆2公分多的結石與其他零散小石頭,且分布在不同的腎臟內小腔室(腎盞)中。經討論,他決定接受階段性的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搭配雷射儀器,把結石打成碎片、甚至接近粉末狀,能自行將結石粉末隨著尿液排出體外,腎臟功能也在往後追蹤漸漸恢復。  王曦賢指出,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是目前的新趨勢,手術後患者身上不會有傷口,減少腎臟結石手術的流血風險,且術後恢復快。凝血功能異常、心肺功能不全等對穿腎取石手術有高風險的病人,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是另一個較為適合的手術考量。  王曦賢也提醒,結石為高復發率的疾病,手術後仍要多喝水,均衡飲食,避免高鹽、高蛋白攝取,並定期追蹤,減少結石復發。

Read More

懂得道理,整形美容就可水到渠成(卅三) ─眼袋回推手術與傳統眼袋手術的不同

■姚碧春  漸漸地人們開始了解,眼袋後退是形成眼袋必要的原因﹔而眼球下面的懸吊韌帶撐不住眼球,是眼球後退必要的原因。  人在30歲之後開始老化,荷爾蒙下降,膠原蛋白產生變少,韌帶變薄了、鬆了,所以撐不住眼球(圖1)﹔現在的年輕人(30歲以前),十幾、二十多歲,沒有眼袋的人很少,主要是因為眼球太腫太重(熬夜、看電腦時間長、高度近視、過敏性鼻炎…)所導致。同理可證,現在的年輕人如果來到30歲,懸吊韌帶也開始變薄,原來已經存在的眼袋,勢必變得更嚴重﹔現在四、五十歲的人,懸吊韌帶明顯變薄已撐不住眼球,又碰到常需用電腦、熬夜的年代,眼袋也會更加明顯。  有眼球後退,造成眼眶內脂肪的推擠形成眼袋的觀念,自然容易理解,看到眼袋,就知道眼球已經後退,也會看到上眼皮泡,外眼角下垂的假性鬆弛。以前我們看某人眼睛泡泡的、眼袋很大,總以為上眼皮脂肪長太多,下眼皮眼袋也大,勢必把上眼皮及下眼皮脂肪切除,才能改善問題。手術後卻常見無法改善原來的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甚至無法回頭,造成患者痛苦不堪。  陳小姐47歲,因為上眼皮泡,覺得有一點鬆,下眼皮有眼袋,至某家診所手術,切上眼皮並拿脂肪,下眼皮割除眼袋。結果眉毛被眼皮拉下來更低,壓得更厲害,整天不舒服以淚洗臉,上眼皮的疤痕也超出了眼眶,很容易看到;下眼皮也留下一道明顯的疤痕,眼袋則又復發了(圖2)。  以前年紀七、八十歲,眼皮張不開都以為上眼皮太鬆需割眼皮,得不到效果。但把眼袋脂肪回推,眼球往前,眼皮、眉毛得到支撐,眼睛就睜得開看得到了,重點在正確的觀念。眼袋脂肪回推才是眼袋手術正確的方式,關鍵在韌帶囊膜的縫合,以我們14年四千多位患者的例子來看,不但眼球往前得到效果,眼袋消失的效果也可說是永久的。  眼袋回推雖然是治療眼袋唯一正確的觀念及手術,但學習的門檻較高。一方面手術經結膜(內開)本來就是大家比較不熟悉的路徑,而且囊膜因為受到三層組織的保護,手術中無法直接看到,必須累積各種確認的方法與經驗,才能確實縫到囊膜。選擇一個正確的手術,雖然困難,還是選擇錯誤的方法,是現代愛美的人要審慎考量的。  (待續)  (作者/台南時代整形外科院長)

Read More

第2型糖尿病 罹病年齡M型化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發表「台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發現「高齡化」是台灣糖尿病發生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年輕化」趨勢更應密切注意。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第2型糖尿病人口約220萬人,且逐年增加,最新糖尿病年鑑報告發現,罹病年齡有「高齡化」與「年輕化」的M型化趨勢,且近6成糖友控糖未達標。  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與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發表的「台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顯示,2000~2014年,台灣第2型糖尿病人口增加2.6倍,「高齡化」是台灣糖尿病發生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年輕化」趨勢更應密切注意。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表示,在台灣,糖尿病排名107年國人十大死因第5位,幸隨著照護進步,台灣第2型糖尿病人的粗死亡率,由2000年的3.6%,逐年降至2014年的3.0%,約下降16.8%。  不過,根據年鑑顯示,在已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75歲以上每2人便有1人為糖尿病患者。值得注意的是,20歲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相較於2008年大幅增加4成,使得原本已受到高齡化嚴重影響的疾病型態,現在更面臨年輕化的危急趨勢。  許志成指出,以往2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根本無需考慮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如今每10萬人卻有13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且糖尿病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在飲食西化、速食充斥的現代,年輕人喜愛手搖杯的含糖飲料,已導致疾病惡化速度逐年提升,無論大人或小孩都應正視糖尿病危機。  台北榮總醫師胡啟民表示,糖尿病最大威脅是併發症,根據調查,失明、截肢、洗腎是年長糖友最害怕「生不如死」的三大殺手,但台灣卻近6成患者未達糖化血色素小於7%的治療目標。  胡啟民指出,糖友控糖未達標原因,忽略「飯後血糖」的監控是主因之一,特別是國人主食以澱粉、醣類為主,僅測量飯前血糖不足以代表患者血糖控制的全貌,呼籲患者應從「飯前與飯後血糖」全面性審視控糖成效。

Read More

童綜合搶救瀕死移工 助返家鄉

印尼籍男子布迪在童綜合醫院國際醫療轉送,昨日將他送回印尼故鄉。(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8歲印尼籍男子布迪因頭部外傷昏迷,被人載到童綜合醫院,當時病人身上沒有任何身分證件,載送者也以停車為由離開,因病人已重度昏迷,檢查發現他嚴重顱骨骨折及顱內出血,經緊急開顱手術,醫院在患者病情穩定後,查明身分,協助他返回家鄉。  雖然無親無靠的布迪沒有人可以協助簽具手術同意書和安排後續照顧事宜,但童綜合醫院仍然給予最適當治療,住院1個多月後移往慢性病房。布迪的氣管內管已經移除,可以自主呼吸及張開眼睛,在翻譯協助詢問下,含淚點頭表達想回家的念頭。  童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柯宗伯表示,布迪送來急診室時已重度昏迷,昏迷指數7分,兩側曈孔對光無反射,血壓升高,心跳變慢,臨床上呈現腦壓升高,經緊急腦部電腦斷層,呈現出左側腦出血合併中線偏移,為了搶救黃金時間,即使找不到家屬,醫療團隊還是立即安排緊急開腦手術移除血塊、解除腦神經的壓迫。  童綜合醫院在警方協助下確認布迪的身分,發現他是來台後行蹤不明的印尼籍移工,即連繫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醫院在布迪病情穩定後,發函印尼代表處、移民署與外交部,希望協助處理積欠約70多萬元的醫療費用,並讓病情已經穩定的布迪轉送返回家鄉。  經協調後,印尼方面代表積極安排布迪的轉送返鄉事宜,由童綜合醫院國際醫療轉送團隊協助昨日將布迪轉送回印尼故鄉。

Read More

國人每日用3C逾10h

響應「世界視覺日」,眼科醫學界以矇眼呼籲民眾,適度用眼與休息,別把時間都泡在3C產品,並定期檢查。(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2019全民護眼趨勢調查,國人每日用眼時數首度破10小時,扣除睡眠時間,幾乎2/3的時間都泡在3C嗑影音,導致乾眼症和白內障有年輕化趨勢。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孫啟欽公布最新出爐的2019全民護眼趨勢調查表示,結果顯示,國人每日3C用眼時間逐年增加,今年首度超過10小時,從去年的9.9小時,飆升到10.7小時;換言之,扣除6.89小時的睡眠時間,幾乎2/3的時間,目光都離不開3C。  年輕族群透過手機的小螢幕嗑影音,有32%的年輕人每日觀看網路影片時間超過3小時,如同上癮般。  孫啟欽指出,長時間近距離緊盯螢幕,除了眼睛睫狀肌容易緊繃、眼睛容易疲勞,導致屈光或乾眼問題;若又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觀看可能造成視網膜潛在危害,也可能讓白內障提早報到。  根據衛福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2017年10~30歲人口中,就有3,329人因白內障而就醫,相較於前一年增加5.4%,甚至直逼60~69歲的老年族群的增加6%。  調查也發現,81%國人有確診的眼部疾病,其中以屈光不正(如近視、遠視、散光、老花等)、乾眼症、白內障位居前三位。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確診「乾眼症」比例落於青少年(71.6%)及老年人(82.7%)」兩端年齡層最高。  孫啟欽表示,長時間觀看影音,眨眼次數會減少,致使乾眼症的發生率提高。一般乾眼症好發於50~59歲族群,但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統計,青少年族群的乾眼症比例在過往已有倍增的趨勢。但面對眼睛不適問題,逾8成民眾採自行處理或不予理會,僅27.8%民眾定期眼睛檢查。

Read More

成杏醫聯盟 推動雙向轉診

 成醫和7百多家診所合作雙向轉診,落實分級醫療。(記者葉進耀攝)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成大醫院和台南700多家基層診所結盟2日成立「成杏醫聯盟」,擴大雙向轉診。成醫目前平均每月下轉到基層診所病例案1500件,下轉比例為全台各家醫學中心之冠;基層診所每月把病例上轉至成醫3千多件。健保署統計雲嘉南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率全國第一。  成醫院長沈孟儒昨天宣布成立「成杏醫聯盟」。沈孟儒強調,聯盟可讓基層醫師掌握病人即時醫療資訊及病情動向,以利病人轉診;聯盟也將提供免費的專業教育訓練,拉近成醫和基層診所的距離。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成杏醫聯盟」結合地方醫療院所進行雙向轉診,過去民眾從大醫院回到基層診所就醫,都會擔心後續的醫療照顧不到位。目前健保署已要求各大醫院在病人就診完之後,需將相關的資料,包括各種檢查結果等,上傳到雲端,且要完成上傳,才算完成健保申報的程序。因此,病患回到基層診所就診時,就能夠馬上看到自己在大醫院就醫的資料,這項措施已在做最後測試,很快就能上線,不會再有病患回到基層診所看不到自己資料。  成醫發言人楊宜青表示,成醫為了落實雙向轉診,8月起再增加轉診醫師的簡訊傳呼,當診所轉出病人到成大醫院掛號,會立即簡訊通知轉出診所的醫師;相對的,成醫把病人轉至診所時,診所醫師也會立即收到簡訊,並可由簡訊超連結至轉診平台,查詢病人就醫資訊,現已有374家醫療院所共同使用這一平台。

Read More

同事CPR搶命+消防員接手AED 心肌梗塞男OHCA 幸運趕跑死神

豐原醫院急診室主任林技政(右一)說明及時搶救的狀況。 (記者徐義雄)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60歲吳姓男子上個月突然昏倒、心肺功能停止,同事見狀打119求救、並施予CPR(心肺復甦術),豐原消防分隊到場接手施救,過程中AED(自動體外電擊器)顯示VF(心室顫動),共電擊4次,終於恢復生命跡象,並送到醫院後續搶救,才救回一命。  豐原醫院急診室主任林技政表示,今年到目前為止,轄區消防分隊送來OHCA(到院前死亡)人數約200多件,其中存活數約40多人,良好出院的患者僅有10人;因多數患者在心臟停止時,在救護人員到達前,沒有人及時施救,導致後面癒後效果就沒那麼好。  吳姓男子平安救回,主要是「生存之鏈」的每個環節都做到位,在他心肺功能停止時,同事馬上做CPR,協助將患者的心臟血流打出去,即便只有正常人的1/3,維持基本心臟循環。  豐原消防分隊消防救護員李炘哲和陳俊佑到場,持續施做CPR和AED,電擊第4次時,患者終於恢復生命徵象,心電圖看到規律心跳,隨後到醫院做後續搶救。  心臟內科醫師程建銘說,吳男會失去知覺是因他從國中開始抽菸,平均1天1包以上,導致正常的血管慢慢硬化,即使沒有心臟病史,仍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經過心導管手術將左前降支打通,才救回一命。  吳男說,當天一如往常在驗車工廠工作,早上感覺胸悶和盜汗,誤以為是身體不舒服,午休起來後,走幾步路就失去知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