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圓通寺步道屈公病群聚已20例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5日公布,新北市板橋區新增1例本土屈公病病例,是板橋區出現的首起病例,也是國強嶺群聚事件的第20例,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疾管署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疾管署5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本土屈公病病例,為新北市板橋區幸福里一名30多歲女性。個案近期未出國,但曾至中和區國強嶺與圓通寺間之步道活動,研判其於該步道周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為該起本土群聚第20例確定病例。 疾管署表示,今年截至目前,我國共96例屈公病病例,其中21例為本土病例,分別為新北市20例、台北市1例;另,境外移入病例75例,感染國家以緬甸53例為多、其次為泰國12例,近一個月新增病例感染國家以緬甸為主。  疾管署指出,近日新北市再新增1例本土屈公病病例,為板橋區幸福里30多歲女性,近期未出國,9月28日起出現發燒、頭痛、關節痛及惡心等症狀,分別於發病當日及10月3日就醫,經通報檢驗於5日確診;個案未住院,目前在家休息,接觸者無疑似症狀。 據調查,該名個案平時活動地以板橋區幸福里居住地周邊為主,惟其發病前曾至中和區國強嶺與圓通寺間之步道活動,研判其於該步道周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為本次本土群聚第20例確定病例。  疾管署表示,衛生單位接獲通報後已經展開各項防治工作,包括前往個案居住地周邊進行病媒蚊調查、孳生源清除、噴藥及民眾衛教等,並持續針對國強嶺至圓通寺間步道之防疫管制區,加強動員執行噴消、孳生源清除及巡邏,社區監測將持續至10月24日。

Read More

台北馬偕守護尖石民眾健康

 健保署與台北馬偕首創「新竹尖石鄉心臟專科遠距醫療」,嘉惠原民鄉親。(健保署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為縮短城鄉醫療差距,守護偏鄉居民的健康,台北馬偕醫院五日首創「新竹尖石鄉心臟專科遠距醫療」,利用穿戴式裝置,以遠距心音心電同軸分析檢測技術,即時監測病患心臟數據透過遠距連線網路傳輸發送報告,讓山下心臟內科專科醫師協助診斷及治療,預估可嘉惠全區有潛在心血管疾病之兩千多名民眾。  患有心臟瓣膜缺損及高血壓病史的陳先生(化名),長期居住在新竹縣尖石鄉,由於下山就醫路途遙遠疏於定時回診及服藥,日前突然昏倒緊急後送到山下就診,若之前能定期追蹤更早發現異狀,就能掌握黃金醫療關鍵期。 尖石鄉是新竹縣面積最大的鄉鎮,由於山路崎嶇狹隘,醫療資源缺乏,離最近的醫院車程需時一點五到二小時,而位於後山的司馬庫斯部落,下山更需耗時三至四小時車程。 健保署與台北馬偕五日及六日在鎮西堡及泰崗長老教會,舉辦「馬偕攜手尖石,現場提供專科診療服務、癌症篩檢、預防保健、結核病X光篩檢及急救種子訓練。健保署也設置「健保行動納保服務站」協助辦理納保及保費分期;同時教導民眾下載並查詢健康存摺,落實自我健康管理。  健保署北區業務組林阿明組長隨同馬偕醫療團隊深入新光部落,關懷六十五歲患有高血壓、中風的病患,看到醫護人員及關懷員定期到宅提供居家療護及用藥指導,感到很安心。

Read More

兒少性侵防治 70故事志工加入

 花蓮慈濟醫院「性侵害防治故事志工培力」活動,吸引七十位說故事志工前來學習。(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性侵案件頻傳,防治兒少遭受性侵害的根本方法,除社會安全網的強化建置,更要儘早提供兒少完整且適當的情感教育和性教育。花蓮慈濟醫院兒少保護醫療區域整合中心昨日舉辦「跨越傷害、用愛飛翔─性侵害防治故事志工培力」活動,吸引70名說故事志工來學習。  台灣平均每日有52名兒童遭受性侵害,花蓮地區遭受性侵害被害人,據內政部2007至2014年統計,以12歲到18歲的少年最多,有1324人,其次是18到24歲有221人;而花蓮還有一個現象高於其他縣市,原住民受害的人數達1030人,高於非原住民的802人,其中有221位屬於身心障礙者。  花蓮慈濟小兒部醫師朱紹盈表示,希望讓參與學員們學習如何運用繪本與孩子共同討論性侵害防治議題,傳遞正確保護自己的概念,並從中學習如何以故事來推廣性侵防治的觀念,除要教孩子具備保護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教大人尊重孩子為獨立的個體。 昨上午邀請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學系李雪菱副教授,與學員談家長親職性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執行,接著由花蓮高分檢檢察官黃怡君,針對花東地區性侵現況的實務經驗分享。 講師還有「不再沉默」作者陳潔皓與同為「蝴蝶朵朵」的共同作者徐思寧,夫妻以親身經驗分享受害者的心路歷程、教導如何聆聽創傷經驗及陪伴創傷者度過復原的過程。下午則進行繪本認識與實作討論,各組別透過腦力激盪展演預防性侵繪本內容,由專家進行實作指導與建議。  花蓮慈院副院長陳培榕表示,透過繪本教育孩子正確的性侵害觀念,可以讓他們更清楚表達不舒服的感受,這不管對大人還是小孩都很重要,可以預防性侵害的發生,為孩子打造快快樂樂長大的友善環境。

Read More

醫忙接生 來不及向父告別

 台中醫院婦產科主任陳學修,父喪期間仍堅守崗位到院工作,王姓產婦感謝陳醫師讓她順產並且擁有健康的孩子。(記者陳金龍攝)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以救人為天職的醫師,面對生死關頭,如何選擇?台中醫院婦產科主任陳學修,日前幫一名產期提早,已經破水的王姓產婦接生。過程中,得知住院的95歲老父親瀕臨最後一口氣,掙扎後仍堅守醫師崗位,等到母女均安,父親已嚥氣,他含淚告別,在父親耳邊報告:兒子盡忠職守,祝福爸爸一路好走。  行醫超過30年的台中醫院婦產科主任陳學修,是名虔誠的佛教徒,深信醫師使命就是救人救命,是份榮耀的工作,多年來參與過921地震和南亞海嘯等重大災難救災工作,從來不以為苦。上月中旬一如往常到院工作,晚間近8時,接獲一名產期提早破水的王姓產婦,過程中卻接到通知,95歲住院的老父親剩下最後一口氣,心中糾結,最後堅守崗位,完成接生工作,母女均安,才奔赴病榻,父親已經嚥氣。  陳學修含淚告別,心想父親一定會要他盡力完成工作,在父親耳邊輕聲報告,兒子盡忠職守,祝福爸爸一路好走。在場醫護人員都相當感動,產婦也連聲道謝。  陳學修指出,為父親送終,還是繼續接生,兩難之間,他選擇迎接新生命,幸好父親面容安祥的離世,讓他很安慰。守喪期間,一如往常,到醫院執行臨床醫療業務,毫不懈怠,陳學修表示,只要病人健康,就是習醫路上的最大收穫。

Read More

炸物男血便 發現大腸癌

陳姓男子接受大腸鏡篩檢,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經醫師切除10公分的大腸,男子慶幸及早發現治療。(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1歲的陳姓男子是外食族、愛吃炸物,近來有腹脹、血便問題,但不在意,認為是痔瘡出血,今年7月陪朋友做健檢,接受大腸鏡篩檢,意外發現大腸有3公分的腫瘤,切片後是零期,但腫瘤已有癌細胞,切除了10公分的大腸,他慶幸及早發現治療。  台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腸胃科醫師王雅瑜表示,陳姓男子無明顯症狀,也無慢性病、家族史,而且不抽菸、不喝酒,但三餐外食、愛吃肉,大腸的腫瘤已經3公分,進一步惡化成大腸癌1期的機率高。  王雅瑜說,今年母親節也有女兒送媽媽來健檢當母親節禮物,結果媽媽檢出大腸有1公分腫瘤,已經是第1期大腸癌。  王雅瑜指出,院內統計平均每千人就有4人在健檢中發現腫瘤,其中以大腸癌、胃癌最多,其次甲狀腺癌、攝護腺癌與鼻咽癌次之,提醒40歲後除了國健署的4癌篩檢,最好也做抽血、腸胃鏡、腹部超音波檢查。  台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今年擴大營運,中榮院長許惠恒表示,在優良的健檢設備之外,更全面導入室內定位系統、強化健檢環境邁向智慧管理,身兼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也提醒不要輕忽3高警訊,平時應做好衛生保健;中榮家醫部主任劉夷生也說,保持健康就要做好預防、篩檢及治療。

Read More

中風後3個月 黃金復健期

台北慈濟醫院腦神經科醫師定期關懷下轉至承作醫院的病患。(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50歲的黃小姐,前些日子突然感到身體不適、一側手腳突無力,由119護送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就醫,急診醫師透過電腦斷層診斷出黃小姐有出血性腦中風,緊急會診腦神經外科醫師治療,並把握中風後的前3個月黃金復健期,恢復情況良好。  黃小姐在加護病房恢復狀況良好,移至普通病房復健,她符合急性後期之醫療整合照護模式(Post-acute Care,簡稱PAC)收案條件,在醫療團隊評估下,建議黃小姐轉到離家近又剛好是慈濟PAC承作醫院進行治療,後續在承作醫院及家人用心照護下,黃小姐進步良好,從MRS(腦中風之障礙與失能評估量表)等級4無法獨立行走日常、生活需別人幫助情況下,進步至MRS等級3需幫忙下不經協助可獨立行走。  台北慈濟醫院2015年開始執行PAC計畫,陸續與鄰近的新北仁康、北護分院、怡和、豐榮與萬華等醫院合作,提供腦中風、燒燙傷、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心臟衰竭、衰弱高齡等病患急性期後的照護計畫。  以腦中風為例,當病患併有肢體無力活動困難情形在度過急性期,主治醫師會照會復健科給予復健活動的協助及建議,若病患符合PAC計畫,將由醫療團隊、出院準備小組與病人及家屬共同討論,確認出院照護目標,媒合PAC承作醫院及長照服務的銜接。  為求整合性照護,當病人出院轉至PAC承作醫院後3週內,台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含原主治醫師也會撥空會同相關的團隊同仁如營養師、出院準備護理師等前往PAC醫院作訪視追蹤,了解病人在接受高強度復健後身體適應情形,如是否出現血壓高不易控制、治療及預防中風的藥物是否該調整、復健結束後的中風回診等,與PAC醫院醫療團隊交換意見,患者不僅能在治療黃金期內獲得積極性治療,出院後更能無縫接軌,接受高品質的持續性照護。

Read More

迎戰口腔癌 歷經十餘次手術

王先生(右)分享11年抗癌歷程,鼓勵口腔癌友要樂觀面對、不要放棄。 (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65歲的魚販王先生年青時因工作應酬接觸菸酒檳榔,11年前發現口腔有腫塊,展開抗癌歷程,其間經歷十多次大小手術,台東馬偕口顎外科醫生張哲綸利用二氧化碳雷射予以清除,術後不出血也無疼痛感,也較不會影響瞼部外觀,讓王先生恢復自信,目前身體相當健朗。  王先生說,手術後傷口不明顯,他笑稱「我是口腔癌患者中最帥的一位」,至今恢復良好,每月定期回診追蹤。其實面對多次手術,也曾感到心灰意冷,一度想自我了斷,所幸在醫療團隊的鼓勵下,終於戰勝病魔,他鼓勵癌友要樂觀面對、不要放棄。  張哲綸指出,台東縣去年癌症死亡人數為六百人,其中口腔癌死亡人數54人,居惡性腫瘤第3名。台東縣男性口腔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更高達44.8%,遠高於全國平均值12.1%的3.7倍,推論與台東男性抽菸吃檳榔比率高達5成相關。  張哲綸強調,有別於傳統手術,二氧化碳雷射從口腔內側進行,病變去除和化驗二合一治療,盡量不影響患者外觀,且不出血、術後不腫脹無疼痛感,也是歐美採用的新式治療法。  一旦罹患口腔癌,病患到第4期發現治療5年的存活率僅12%,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存活率相對提高,鼓勵有嚼檳榔或吸菸者每2年做1次口腔癌篩檢。

Read More

長者測骨密也要測體肌肉

高榮南院提醒高齡長輩若已完成骨質密度檢測,可進一步進行體肌肉組成測定是否罹患肌少症。(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隨著年紀增長,人體生理器官功能逐漸下降,肌肉質量也隨之減少。高雄榮總台南分院提醒高齡長輩,若已完成骨質密度檢測,可進一步進行「體肌肉組成測定」,檢測是否罹患肌少症。肌少症雖不致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但仍會增加跌倒風險、罹病率及死亡率。  臨床經驗中,高齡長輩跌倒引起嚴重髖關節骨折的案例層出不窮,避免年長者跌倒失能,首要就是讓長輩遠離肌少症。除了平日多攝取蛋白質、勤運動外,若能經由「體肌肉組成測定」做專業檢視,更能使民眾及早了解自身健康情形,再依個人所需量身打造最適切的處方,促進健康。  高榮台南分院放射科主任陳建達表示,年長生理器官功能下降,肌肉質量隨之減少,若合併肌肉強度或功能的衰退,稱為「肌少症」。研究指出,成年人在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減少8%,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10年減少15%。至於大腿肌肉力量,在50歲之後每10年下降10%~15%,70歲後則為每10年下降25%~40%。  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為「肌少型肥胖症」,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骨質密度減少等,致使老人的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  陳建達說,肌少症的營養補充主要為蛋白質,若無慢性腎臟病者,依體重每天每公斤建議攝取1.2~1.5公克的蛋白質,食物來源以大豆蛋白、牛肉、魚肉等優質蛋白較佳。運動形式以有氧運動、漸進式阻力運動,如抬腿、舉小啞鈴最能有效增加肌肉質量,強化肌力。

Read More

提升南迴醫療救護品質 盧克凡獲殊榮

台東縣大武鄉衛生所主任盧克凡獲行政院模範公務人員,縣長饒慶鈴肯定其積極爭取偏鄉醫療資源,是公務人員典範。 (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台東縣大武鄉衛生所主任盧克凡,在偏鄉推動多項醫療升級計畫,催生10年,成立了「南迴醫療救護中心」,並增設第二專科門診、24小時急診、洗腎中心、復健中心等,專門處理緊急傷患和急病患者,榮獲108年行政院模範公務人員殊榮。  盧克凡堅定偏鄉醫療不能落後的信念,自98年擔任大武鄉衛生所醫師職務,深入基層服務偏鄉遠親。當年八八風災重創台東,大水沖斷大武鄉聯外道路,大武鄉衛生所正值人力交接,無人可以協助,盧克凡乘坐救災直升機進入大武鄉,協助當地居民醫療救護。  盧克凡了解南迴醫療資源的窘境,將最高等級醫療中心的醫療水準帶入台東,提高偏鄉的醫療照護品質。結合桃園醫院協助影像判讀,居民照超音波不必遠離家園,讓民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享有雲端高科技的便利性。同時也邀請高雄醫學院牙醫校友會至大武鄉衛生所門診,增加民眾牙科就診方便性。  台東縣長饒慶鈴肯定盧克凡在醫療上專業、敬業、執著、勇於接受挑戰,積極爭取偏鄉醫療資源,是公務人員典範,除核定表揚其為台東縣模範公務人員外,並遴薦盧克凡參與行政院模範公務人員選拔,從81位優秀參選者中脫穎而出,將於11月13日在公務人力發展學院接受頒獎表揚。

Read More

乳腺炎 讓53%媽媽中斷哺乳

媽媽透過孕期提前補充維他命、益菌配方等營養素,有助乳腺菌叢平衡,減少發生乳腺炎、乳房疼痛的風險。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調查,國內超過5成媽媽在哺乳過程中因出現乳房脹奶、疼痛、乳腺感染等問題,因而中斷哺乳。專家昨(4)日指出,研究顯示,透過孕期提前補充維他命、益菌配方等營養素,有助乳腺菌叢平衡,減少發生乳腺炎、乳房疼痛的可能性。  根據2018年調查顯示,98.6%孕媽咪想要哺餵母乳,但哺乳過程中出現的乳房脹奶、疼痛、甚至乳腺感染等問題,卻可能成為媽媽的夢魘,53%的媽咪甚至因此中斷哺乳,導致母乳哺餵比率隨著寶寶成長而逐漸下降,距離世界衛生組織產後6個月哺餵純母乳的建議目標有著些許差距。  禾馨民權婦幼診所楊于萱醫師指出,多數媽媽們在剛開始哺餵母乳時抱有高度期待,但哺餵母乳絕非易事。在孕晚期就應開始多方關注母乳哺餵的相關知識,生產前就先進行乳房清潔、輕輕按摩刺激乳房,以便生產後可與寶寶進行早期接觸,寶寶剛出生時可嘗試親餵,提早掌握正確的哺乳技巧,有必要可尋求正確專業的醫療人員進行調整。  婦幼營養科學博士EVELYN SPIVEY指出,乳腺並非無菌環境,相反的乳腺中有許多菌種,哺乳媽媽因乳房受傷、塞奶等因素,發生乳房疼痛、乳腺感染發炎(乳腺炎)等症狀,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在乳腺增生而感到疼痛。  目前乳腺炎最普遍的治療方式是抗生素治療,但抗生素治療容易連同乳腺中的益菌一起消滅,媽媽們因長期使用抗生素也容易使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抗藥性,反而導致乳腺炎的症狀更加嚴重。  楊于萱提醒,媽媽在哺餵母乳過程不要得失心太重,初乳量少或擠不出來皆為正常,只要多次嘗試並尋求醫療人員專業建議,便可逐漸踏上母乳哺餵的正軌;而哺乳階段媽媽們要注意充足的水分攝取、多休息、按時哺餵母乳或擠乳,不讓乳汁堆積在乳房中。  若發現塞奶硬塊即時處理,親餵或溫柔手擠乳的方式緩緩將乳汁排出,避免乳汁在乳腺中淤積過久,導致乳腺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增生,增加乳腺感染發炎的機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