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齡河馬型恐增失智風險

陽明大學與富邦人壽發表「國人高齡健康風險評估模組」。(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根據研究指出,步行是簡易且容易上手的運動,但國內近3成中高齡族群的步數屬後段班的「河馬型」,即平日走的步數低於1萬步,假日步數低於3千步,失智症風險明顯增加;如果每天多走1千步,身體衰退速度預測可減緩19%,行動力減緩風險也降低23.5%。  因應高齡社會帶來的衝擊與潛在風險,富邦人壽攜手陽明大學,共同開發「國人高齡健康風險評估模組」,2016年啟動3年合作計畫。  該研究計畫主持、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陳亮恭表示,計畫以50歲以上的台灣中高齡民眾為受測對象,所有受試者均接受穿戴裝置與身心功能評估,利用穿戴裝置的數據,結合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分析,藉以了解國人高齡健康促進策略。  陳亮恭指出,透過AI智慧演算分析,將中高齡族群的生活型態分為3個族群,分別為豹型人(不分平日或假日,每日平均步數高於1萬步,假日平均步數亦不低於3千步)、貓型人(平日或假日步數介於3千步至1萬步)及河馬型人(平日走的步數低於1萬步,假日步數低於3千)。  研究發現,台灣中高齡族群多為貓型人,約占42%;不過,有近3成為河馬型人。  陳亮恭說,據研究,河馬型族群追蹤年1後,其認知功能衰退風險增加52%,罹患失智症風險明顯增加;勤於步行的豹型人1年後身體衰退速度減少28%,且體脂肪增加風險減19%,顯示逐步加強運動強度,或持續累積步行步數,對身體健康皆有正面效益。  陳亮恭表示,這次研究證實每日平均步數增加,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與認知衰退風險,若每日能多走1千步,相較於1年前其身體衰退速度預測可減緩19%,行動力減緩風險亦降低23.5%。呼籲國人應多步行,努力晉升豹型人與貓型人。

Read More

防大閘蟹偷賣 保證金變4倍

首批大閘蟹已叩關,食藥署為確保食安,今年將採100%逐批查驗,確保動物用藥、戴奧辛都符合標準,才可放行販售。(資料照)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去年爆發大閘蟹未驗偷賣事件的殷鑑不遠,食藥署表示,因應首批大閘蟹已叩關,今年決定將保證金提高至4倍,並採取100%逐批查驗,確保動物用藥、戴奧辛都符合標準,才可放行販售。  今年入秋以來,陽澄湖大閘蟹已自9月23日開捕後,首批大閘蟹也於9月28日由業者申請進口,重量多達4458公斤,正由相關單位進行相關檢驗中,大約10天過後就能確認是否合格放行。  食藥署表示,過去大陸生產的大閘蟹常因檢出戴奧辛及戴奧辛類多氯聯苯,遭退運或銷毀。以去年為例,據統計,就有有43批、重達200.8公噸大閘蟹進口,檢驗不合格率約18.6%,幾乎每5批就有1批違規。因此,目前都採取100%逐批查驗,確保動物用藥、戴奧辛都符合標準,才可放行販售。  不過,因應大閘蟹是生鮮進口,按現行規定,業者在大閘蟹檢驗結果出爐前,可申請具結放行,先把大閘蟹放置到特定養殖場,直到檢驗結果確定合格,才可移動、販售,但去年爆發多家業者申請具結放行,卻在檢驗結果出爐前就偷運到市場販賣,導致戴奧辛超標的大閘蟹流入市面,引爆食安危機。  因此,食藥署今年6月公告修正「食品及相關產品輸入查驗辦法」,針對大閘蟹檢驗具結放行的保證金,從現行產品完稅價格的2倍提高至4倍;一旦再被發現偷賣,將禁止該業者具結放行,並沒收保證金。  據統計,去年違反具結放行的大閘蟹共10批,其中有3批偷賣,除依法開罰新台幣8980萬元外,也禁止違反具結放行業者在1年內再次申請具結放行。  食藥署強調,將嚴格逐批查驗,直到動物用藥、戴奧辛都檢驗符合標準,才會放行。

Read More

翁夜頻尿 睡不好精神差 治療3年未見改善 攝護腺雷射手術後好眠

亞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替患者掃超音波檢查攝護腺狀況。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75歲趙爺爺近3年來飽受小便不順所苦,晚上甚至得上廁所5次,讓他精神不佳,至診所服藥治療,症狀卻無改善;轉診就醫確診為攝護腺肥大合併膀胱過動症,透過雷射攝護腺手術,搭配抗頻尿藥物控制殘餘頻尿,「總算不會再滴到天亮了」。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表示,趙爺爺急尿、頻尿及排尿過程斷斷續續逾3年,起初嘗試服用控制頻尿的藥物,卻發生尿不出來,甚至需插尿管治療,檢查發現是因攝護腺肥大合併膀胱過動症,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才讓症狀每況愈下。  蕭子玄指出,秋冬出現上述症狀的患者隨之增加,其中以50歲以上男性最明顯。以趙爺爺為例,正常攝護腺大小約20克,經測量趙爺爺的攝護腺竟約80克,造成膀胱出口阻力增加,久而久之會使肌肉纖維和組織沉積於膀胱壁,削弱肌肉收縮力量;若同時有膀胱過動問題,就會頻尿又尿不乾淨。  此時若再吃抑制膀胱收縮的藥物,反倒會尿不出來,造成尿液滯留,甚至引發泌尿道感染問題。因此須先解決攝護腺肥大問題,再透過抗頻尿藥物改善頻尿。  蕭子玄提醒,攝護腺肥大和膀胱過動症是男性自然老化的過程,若一個晚上起床上廁所超過2次、1個小時要上2次以上廁所、尿流變細、解尿困難等,往往影響心情和健康,建議就醫檢查。

Read More

中山附醫啟用輻射隔離病房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年設立同位素治療中心,讓罹患甲狀腺癌手術病患服用高劑量放射碘治療後隔離治療。(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根據統計甲狀腺癌已位居十大癌症之一,但9成的甲狀腺癌手術摘除病灶後,再針對有癌細胞殘餘或轉移給予碘-131治療,平均5年存活率可達98%,只是目前全國「同位素治療病房」相當少,平均得等待1至2個月。  中山附醫內分泌科主任楊宜瑱指出,病患服用高劑量放射碘治療後,身體會產生輻射,為避免影響他人,法令規定接受超過30毫居禮以上的高劑量原子碘治療病患,必須入住「同位素治療病房」,直到身體的輻射量低於輻防委員會所規定的安全劑量才能離院,因此常常要耗時排隊等病房。  輻射隔離病房仍不足,平均得等待1至2個月,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年設立同位素治療中心,院內新設的輻射隔離病房可隔離治療最高劑量為300毫居禮,未來有需要使用同位素治療的患者皆可使用,不用再苦等病房,也接受其他醫院轉診有需要的病人治療。  日前就接受一名從南部轉介過來的病患,病患於南部醫院診斷甲狀腺癌接受甲狀腺全切除手術後,須於術後4至6週內給予碘-131治療。藉由內分泌學會平台得知全台設有輻射隔離病房醫院,醫師可依據病患照顧方便及時轉介。

Read More

四肢有斑點紅腫 男罹紫斑症

王姓男子因刷牙牙齦出血、血尿,檢查發現血小板指數過低,四肢出現斑點紅腫,居然是紫斑症。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9歲王姓男子因為肝癌,做過移植手術,去年起刷牙時牙齦出血還血尿,檢查發現血小板指數過低,四肢出現斑點紅腫,居然是紫斑症,隨時可能自發性出血,輾轉到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治療,血小板從1萬回升到6萬,終於出院恢復生活品質。  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表示,國內統計,發生率每10萬人約1~12人,以人口數推估,全台患者約2000人,小孩多發生在2~4歲,病程多是急性,出現紫斑機率較大、較嚴重,但未經治療。自發性痊癒的機會也高,約85%病童自動痊癒。成人則多好發在40歲以下年輕女性,病程慢性居多,症狀通常較輕微,但自發性痊癒機會低,通常需要治療,症狀常持續半年以上,但症狀特異性不高,患者容易輕忽,延誤就醫。 血液腫瘤科醫師陳聰智指出,紫斑症是長期血小板低下的免疫系統疾病,與個人體質、病毒感染、腫瘤等有關,但發病原因不明。最明顯特徵是身上容易瘀血、出現瘀斑、紫斑、女性月經血量增加、牙齦出血不止、流鼻血、月經量多或不止、腸胃道出血、血尿等。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腦內出血、肺出血而有生命危險。目前紫斑症治療以類固醇為主,藉由抑制免疫系統,進而減少血小板破壞,如果類固醇無效,二線治療則是切除脾臟、免疫球蛋白注射等。只要積極治療,多能維持原本生活。 王姓男子去年起刷牙出血、血尿,檢查發現血小板指數過低,四肢出現斑點紅腫,居然是紫斑症,原本愛運動的他,怕到不敢出門。經類固醇治療,血小板從1萬回升到6萬,只要門診追蹤,打針吃藥,一樣正常生活。

Read More

腸病毒71型333例 4年新高

台南市衛生局強調,手部衛生是預防腸病毒感染的首要方法,提醒民眾勤洗手,防毒避免感染。(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戴淑芳、王勗/綜合報導  國內腸病毒疫情仍在流行高峰,疾管署昨1日公布新增2例71型感染併發重症,今年累計已333例,創4年新高,新增個案分為北部5歲女童及南部2歲男童,其中男童因併發腦幹腦炎,病情一度危急,幸已穩定,但仍住院治療中。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20,980人次,較前一週下降7.7%,但仍處流行高峰期,以中南部下降較明顯,北部和東部則持平。近4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腸病毒71型持續活動;今年累計333例腸病毒71型個案,創2016迄今4年同期新高。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為北部5歲女童及南部2歲男童,分別於8月31日及9月13日發病,症狀包括發燒、嗜睡、嘔吐、疱疹性咽峽炎、肌抽躍等,經通報檢驗均確診為腸病毒71型感染併發腦炎。  目前北部5歲女童已康復出院,但台南2歲男童一度因併發腦幹腦炎,病情危急,經收治到兒童加護病房搶救,回復生命徵象,病情已逐漸穩定,但仍在住院治療中。男童妹妹也於9月15日感染腸病毒。兩人均就讀善化區某幼兒園,接獲重症通報後,衛生局已督導園區環境消毒及人員健康監測等防疫措施。 林詠青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略降,惟仍在流行高峰,家長等幼兒照顧者不可掉以輕心。 今年累計4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以感染腸病毒71型為多(33例),其他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6型、A10型(各2例),克沙奇A9型、B5型、伊科病毒11型(各1例)。 

Read More

預防胃癌 醫界促幽門桿菌納癌篩

副總統陳建仁(左2)1日偕台大醫院團隊,代表亞太胃癌預防研究計畫接受幽門菌篩檢試劑捐贈。(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團隊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對腸道菌相影響短暫,更有助改善代謝症候群指標;1日公布與國際專家學者達成共識,建議可以納入癌症篩檢項目。  世界衛生組織所屬的國際癌症研究署估計到2040年之前,全球罹患胃癌的人口將持續增加,每年有77萬名胃癌可歸因於幽門桿菌感染。  醫學界已證實胃幽門螺旋桿菌是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的重要致病原因。台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內科部教授劉志銘進行多項大型臨床試驗,開發幽門螺旋桿菌族群與個人最佳療法;最新研究探討除菌治療對於腸道菌叢抗藥性及腸道外疾病與健康之長期影響,刊登於「刺胳針」與「刺胳針感染病學」等國際期刊。  劉志銘表示,研究結果除了先前證實含「14天的序列性療法」與「10天鉍劑四合一的療法」治療效果更勝於傳統的「三合一療法」外;研究團隊最近更進一步發現,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後,人體腸道菌相的失衡是短暫的,在治療後2個月至1年後,會逐漸恢復;腸道菌抗藥性的增加也是短暫的,會在治療後2個月恢復至除菌前的狀態,且對於代謝症候群的指標會有明顯改善,引領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方向。  劉志銘指出,台灣消化醫學界20多年前由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林肇堂與副總統陳建仁開啟對幽門桿菌的研究,當時台灣成年人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為55%左右;近年因公共衛生環境改善等,感染率已大幅下降,目前成人感染率約25~30%,10~20歲青少年約5~10%,10歲以下孩童則低於5%。  劉志銘表示,愈早去除幽門桿菌,預防胃癌效果愈好。台大醫院邀集國際專家學者來台舉行胃癌預防的全球共識會議,獲致26項共識,建議20~30歲可評估自費500~1500元篩檢;如透過糞便檢測,甚至可同時篩檢幽門桿菌與大腸直腸癌。

Read More

新生兒篩檢項目擴至21項 新增10項/採微量腳跟血即可完成篩檢 有助早期發現疾病早治療

國健署1日宣布,即日起新生兒篩檢服務項目新增10項,全面擴大為21項。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健署1日宣布,即日起新生兒篩檢服務項目再新增10項,從11項擴大為21項,有助於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避免造成孩子永久的神經與身體損害後遺症。  國健署表示,台灣從民國74年開始執行全國性5項新生兒篩檢,95年7月增加至11項。由於在嬰兒時期先天代謝異常疾病的症狀普遍不明顯,所以必須藉由篩檢機制預防。只要盡早讓寶寶接受進一步確認檢查,部分先天性代謝異常的疾病,就能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  國健署指出,10月1日起,全面擴大新生兒篩檢服務項目為21項,新增包含瓜胺酸血症第I型與第II型、三羥基三甲基戊二酸尿症、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丙酸血症、原發性肉鹼缺乏症、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缺乏症第I型與第II型、極長鏈醯輔酶A去氫酶缺乏症、戊二酸血症第II型等10項檢測。  國健署指出,只要新生兒出生48小時採取微量腳跟血,就可以完成21項新生兒篩檢,雖多數疾病的發生率約在萬分之一以下,但若未經適當治療,有可能造成永久的神經與身體損害後遺症,及早確診與治療將有更好的生活。  國健署提醒,金管會於2012年已函請各保險公會「衛福部公告之新生兒篩檢項目之疾病,只要投保年齡為0歲新生兒,應排除等待期間規範。」只要是新生兒就可以直接投保,不必延後接受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呼籲家長切勿為了保險,而延後作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錯過黃金治療期。

Read More

中壯年爬樓梯膝痛 年輕化肌少症上身

40-50歲民眾膝蓋疼痛有可能是久坐、缺乏運動造成肌肉虛弱的肌少症! (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一名竹科工程師最近發現爬樓梯時膝蓋會隱隱作痛,隨著疼痛的狀況越來越明顯,懷疑近五十歲的自己是不是提早患了退化性關節炎。掛了骨科就醫,醫師診視結果表示並沒有關節炎,是因為長期久坐辦公室,沒有運動,造成肌肉虛弱疼痛的肌少症。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醫師吳俊毅表示,近來門診病患不乏出現四十到五十歲中壯年就醫、主訴蹲下後起身會有膝蓋疼痛的現象,詢問醫師是否有退化關節炎之狀況。經過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後,不難發現這類病人都有長時間坐辦公室工作、不愛運動、愛吃高熱量美食等不良習慣,導致出現肥胖、肌力不足、肌肉量過低的「肌少症」症狀。雖然膝蓋尚未有關節炎發生,卻因為肌肉太虛弱而出現疼痛現象。  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四十歲後肌肉質量逐年下降百分之一至二,六十至七十歲肌肉量流失開始加速,是一種老化過程。因此,「肌少症」過去被認為是年長者才會出現的症狀,但在台灣近年來卻有年輕化趨勢。長時間工作久坐、缺少運動和營養不均,都是造成年輕化肌少症的可能成因。  年輕化肌少症病人外觀跟一般人沒差別,但心肺功能差、活動力下降、容易疲勞,加上基礎代謝持續變低,相同食量卻一直變胖。肥胖再進一步惡化,這群病人罹患各類疾病的風險大幅增加。台灣成人肥胖率已經突破四成,全民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僅四成,使得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症人口不斷上升,對於國家長照系統及公衛來說,無疑是一大負擔。  吳俊毅醫師提醒民眾,肥胖和肌少症問題需要一併改善,建議從營養攝取及運動二方面著手。建議每週至少要有一百五十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至少要有七十五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再加上至少兩次肌力重量訓練。從年輕做好減脂與養肌,不僅讓自己更健康有活力,還能有效抗老!

Read More

深海魚油+藥物 治憂鬱症更有效

魚油可輔助治療憂鬱症,穩定情緒。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由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附設醫院一般精神科主任蘇冠賓發起,並邀集美國哈佛大學等7國共15位在精神醫療及營養領域頂尖權威專家,共同制定完成「Omega-3脂肪酸於憂鬱症治療之臨床指引」,認為Omega-3搭配抗憂鬱症藥物治療憂鬱症,能加強療效,並做為預防、維持治療,並降低復發風險。  該指引的第一作者、中國附醫精神科醫師,也是中國醫大教研部組長谷大為表示,Omega-3(俗稱深海魚油)在過去研究已被證實具穩定情緒療效,機轉包括Omega-3可降低身體發炎反應的效果,幫助大腦細胞膜穩定,有助於改善敏感度,以及幫助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能回復平衡,達到改善憂鬱症。  谷大為表示,Omega-3在憂鬱症治療指引提出臨床建議共12項,主要為治療憂鬱症,應使用抗憂鬱症藥物,再配合Omega-3治療,可加速改善症狀,強化治療效果顯著,比單吃Omega-3有效,並建議應規則服用4到8週。 中國醫大教授蘇冠賓醫師(左3)邀集日本癌症中心Yutaka Matsuoka教授(左2)及日本富山大學Kei Hamazaki教授(左4)共同制定「Omega-3脂肪酸於憂鬱症治療之臨床指引」。(記者陳金龍攝) 谷大為強調,治療憂鬱症單吃Omega-3療效不佳,許多研究都證明,在診斷不明確下,服用Omega-3反而可能有反效果,有些人有凝血功能問題、或對魚油過敏也不建議使用,提醒患者必須在醫師評估及指導下服用。另在成分與劑量上建議,EPA比DHA好,在急性治療後,也可評估做為維持治療,罹患憂鬱症的懷孕婦女、兒童、老年人等,也可考慮成為治療選項,但都要經過醫師診斷評估。  谷大為強調,這是結合專家、學者整理的醫療臨床指引,根據文獻分析Omega-3的使用方式、時間、療效、副作用及特殊族群的建議等,取得臨床共識,補足實驗證據的不足。  指引發起人蘇冠賓為研究Omega-3治療憂鬱症的先驅,曾發表多篇相關研究,並刊登於國際權威期刊。這次他召集美國、澳洲等15位在Omega-3對憂鬱症治療研究領域為世界排名前10的頂尖學者,統合分析過去30年來Omega-3及憂鬱症研究文獻超過100多篇,最後引用80篇,整理出此醫療指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