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心梗/中風 壞膽固醇要更低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黃柏勳(右)18日指出,運動、清淡飲食確實是良好生活習慣,但高血脂症的發生有高達7至8成是基因搞鬼,飲食僅占約2至3成,吃藥控制才是正道。(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18日發布2019歐洲心臟學會最新治療指引,指出壞膽固醇是盡可能越低越好,曾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等極高風險族群,壞膽固醇數值目標應從70mg/dL降低至55mg/dL;若2年內發生第二次血管事件壞膽固醇應低於40mg/dL。  一名患有高血脂症的50歲男性,兩年內2次心肌梗塞,起因都是壞膽固醇忽高忽低,始終徘徊在110-160mg/dL,數值無法有效控制。第一次被送到急診室是因為他突然在家中昏倒,確診急性冠心症及高血脂、高血壓,且心臟血管已堵塞,需緊急裝心臟支架才能得救。  出院後男子雖使用傳統史他汀類藥物治療,但成效不佳,甚至還再次因心肌梗塞入院。最後經合併使用PCSK9抑制劑,才讓壞膽固醇數值降至40-55mg/dL。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祕書長黃柏勳表示,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血脂異常升高是動脈血管硬化的主因,將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機率。  黃柏勳指出,面對高血脂症,壞膽固醇的控制相當重要,之所以稱為壞膽固醇,是因為它會附著在血管壁上,當附著量過多時,恐會引發動脈血管硬化等併發症。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李貽恒表示,根據最新2019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建議,極高風險族群(曾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伴隨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壞膽固醇數值目標應從70mg/dL降至55mg/dL;極高風險族群並且已接受史他汀類藥物治療卻在2年內仍發生第2次心血管事件者,數值目標應控制在小於40mg/dL。  高風險患者(總膽固醇大於310 mg/dL、壞膽固醇大於190mg/dL、血壓大於等於180/110 mmHg、單純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等)則應由100mg/dL降至70mg/dL;無其他危險因素的年輕糖尿病患者則應由115mg/dL降至100mg/dL。  黃柏勳說,根據歐洲心臟學會發布內容,壞膽固醇是盡可能越低越好。因此,切勿擔心膽固醇數值過低而自行中斷治療。

Read More

肢端肥大症病程慢易忽略

台大醫院18日呼籲,肢端肥大症只要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將可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呼籲有相關共病者或民眾出現類似症狀,應盡快就醫。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醫師指出,肢端肥大症的疾病進程較慢,短時間內通常難以察覺,平均延誤診斷時間5~7年不等,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若出現額頭變寬變高、鼻子變大、腳增大導致戒指戴不下、鞋子尺寸越穿越大等相關前兆,應就醫診治。  台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張天鈞表示,肢端肥大症是一種生長激素分泌過量的罕見疾病,起因於患者腦下垂體分泌生長素的細胞出現增生或腫瘤所致,據流行病學統計,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中每年新增3~4個新病例,台灣每年平均新增約60個新病例,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上下。  張天鈞說,肢端肥大症造成生長激素過量後,會進一步導致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濃度上升,因此該病症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外貌會出現不正常的肥大或增生,常見症狀包括額頭變寬變高、顴骨變高、鼻子變大、舌頭變大、嘴唇變厚、齒縫變寬、下巴前突等。  患者也會出現手腳增大導致戒指戴不下,鞋子尺寸越穿越大、無法做精細動作等;部分患者則會因肢端肥大症導致出現聲音低沉、經常性頭痛、呼吸困難、視野變窄、陽痿、過早停經等。  台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施翔蓉指出,由於肢端肥大症的疾病進程較慢,短時間內患者通常難以察覺,使得警覺性降低而未能及早就醫,平均延誤診斷時間約為5~7年。  由於確診多是在罹病後數年,許多患者確診時會併發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頭痛、關節炎、甲狀腺腫、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共病,對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嚴重。患者若延誤就醫過久且未能正確治療,預後情況恐較不樂觀。  張天鈞提醒,肢端肥大症只要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將可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呼籲有相關共病者或民眾出現類似症狀,應盡快至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或神經外科就診。

Read More

乳癌患者年增1.3萬 34.4%未達50歲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強調,女性停經前乳癌患者愈來愈多,主要有3大可能原因,包括環境污染、飲食西化以及生活習慣改變,像是晚婚、晚生或不生孩子等都是可能因素。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新增1.3萬乳癌患者中,34.4%是未達50歲的停經前病人,遠高於美國的19%;其中,又有5.2%的女性處於乳癌第4期,即晚期乳癌或稱轉移性乳癌。醫師指出,環境汙染、飲食西化及晚婚、晚育或不生、未哺乳等,都是乳癌危險因素。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表示,停經前乳癌女性相較於年長女性,更容易診斷出嚴重的腫瘤型態與淋巴結轉移。若有乳癌轉移或復發跡象,千萬不可輕忽。  過去治療晚期乳癌的副作用,使得許多婦女拒絕療程;或因不了解治療方式,而延誤黃金治療期。曾令民指出,今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度會議,外國研究團隊公布最新發現,過去只能用於停經後乳癌婦女的口服標靶藥物,用在停經前婦女同樣有效。  曾令民指出,新款標靶藥較傳統荷爾蒙藥物僅能維持癌症不惡化期約13.5個月,可延長至27.5個月,並降低30%死亡風險,延緩進入化療的時間。  他表示,新款藥物可將癌細胞週期停留在合成準備期,促使癌細胞凋零死亡,對停經前的乳癌患者是一大福音。目前已引進國內,並可望納入健保給付。  曾令民指出,環境汙染造成的荷爾蒙、飲食西化及晚婚、晚育或不生、未哺乳等,都是乳癌的危險因素。平時要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養成規律運動的良好習慣,20歲以後的女性應定期自我檢查,45-69歲婦女應每2年做1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有家族病史者則可提早至40歲。  他強調,現代醫療進步、治療方式多元,癌症並非絕症,及早諮詢醫生,乳癌治療有望。

Read More

腸病毒疫情 恐燒到下月中

南市新增1起腸病毒重症病例,衛生局提醒學校或教托育機構,督導學童勤洗手,預防腸病毒。 (台南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戴淑芳、葉進耀/綜合報導  國內腸病毒輕症疫情持續上升,疾管署17日公布,上週新增1例台南市7歲男童感染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重症病例。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315例腸病毒71型個案,高於2016~2018年同期。估計這波疫情會持續到10月中旬。  台南市衛生局說,男童於9月1日發病,4日因持續且出現疑似肌抽躍、手足口病及對答反應慢等症狀,經送區域醫院就醫後,轉診至醫學中心收治住院,檢驗確認感染腸病毒71型引起腦炎。疾管署說,男童經治療後症狀改善並已出院。因他的弟弟也曾有過腸病毒症狀,研判是被家人傳染。這也是台南市今年第4例腸病毒重症。  衛生局說,台南市腸病毒疫情仍處於高峰,最近1週急診就診人數大增至2090人次(流行閾值910人次),不能掉以輕心。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2萬058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6.5%;近期就診人次持續上升,疫情處流行高峰期。  郭宏偉指出,今年累計37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以感染腸病毒71型為多(28例),其他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6型、A10型(各2例),克沙奇A9型、B5型、伊科病毒11型(各1例)。近4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腸病毒71型持續活動;今年累計315例腸病毒71型個案,高於2016~2018年同期。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腸病毒傳染力強,這波疫情估計要等到10月中旬才會緩和下來,提醒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不可輕忽。

Read More

頭痛10年 打肉毒桿菌改善

一名患者頭痛長達10年,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施以肉毒桿菌注射改善。 (記者陳虹伶攝) 記者陳虹伶/雲林報導  陳姓女子頭痛長達10年,不僅影響睡眠、工作還精神不濟而求診,經問診及檢查病患頭痛的性質、頻率、伴隨症狀確定是慢性偏頭痛,經施打肉毒桿菌後,頭痛症狀逐漸改善,且已回到工作崗位。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神經科醫師蘇慧真表示,患者求診時,初診先給予口服偏頭痛預防藥,並建議調整生活模式及避免誘發因子的暴露。但經密集追蹤並調整藥物半年,頭痛頻次仍未顯著改善,反而因藥物導致體重增加及白天嗜睡的副作用。  經與患者討論且病人同意自費施打肉毒桿菌治療慢性偏頭痛。治療1個月後,頭痛嚴重程度改善;約4個月後改為規則定期注射治療,病人睡眠與情緒及整體生活品質也改善。  蘇慧真說,偏頭痛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盛行率約9.1%,依據國際頭痛疾病分類,其特徵為單側、搏動性、中重度疼痛、活動加劇,伴隨怕光怕吵或惡心、嘔吐,且發作時間長達4~72小時;慢性偏頭痛則是每月多達15天或以上有類似頭痛的發作,時間長達3個月。  偏頭痛的治療分為急性止痛與慢性預防,除一般預防藥物,在大型研究中發現,肉毒桿菌注射後每月頭痛日減少比安慰劑多,且規則定期注射治療可更減少頭痛頻率。因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2010年將肉毒桿菌注射列為慢性偏頭痛的第一線治療,台灣也已核可此項治療。

Read More

女童罹流感 腳痛到無法走

醫師謝宗學提醒,肌肉痠痛是流感主要臨床表現之一,若出現下肢嚴重疼痛到無法走路或茶色尿液,可能併發橫紋肌溶解症。(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8歲女童咳嗽流鼻水,快篩確診是A型流感,用藥後退燒,隔天卻腳痛到無法走路。急診發現,女童大腿小腿明顯壓痛,抽血檢查,血清肌酸磷酸酵素CK,是正常值的100倍,原來是流感併發橫紋肌溶解症,住院緊急輸液治療,嚴格監控電解質變化,經5天治療後出院。  中山附醫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這名女童因為突然雙腿疼痛到無法走路,坐輪椅掛急診。家人透露,女童就診前5天因為發燒、咳嗽、流鼻水看診,快篩確認A型流感陽性,給予克流感治療。  4天後燒退了,不料隔天起床,女童雙腿出現劇烈疼痛、虛弱、無法自行走路,因此掛了急診。醫師發現病人大腿和小腿劇烈疼痛,小腿壓痛特別明顯,安排抽血檢查,報告顯示血清肌酸磷酸酵素CK,幾乎是正常值的100倍,診斷是流感併發橫紋肌溶解症。  謝宗學指出,橫紋肌溶解症是橫紋肌分解釋放細胞內的物質所造成的疾病。致病原因很多,包括外傷、過度運動、藥物、中毒、感染、自體免疫、遺傳等。疾病嚴重度從無症狀反應到危及生命的電解質不平衡和急性腎衰竭皆可能出現。  至於主要臨床症狀是肌肉痠痛、肌肉無力、茶色尿液。兒科病人通常只出現肌肉痠痛和肌肉無力,只有少數病例會出現茶色尿液。女童住院後,接受緊急輸液治療,並嚴格監控電解質變化,並沒有出現電解質不平衡或急性腎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經過5天療程,CK漸漸下降,平安出院。  謝宗學提醒,肌肉痠痛是流感主要臨床表現之一,如果出現下肢嚴重疼痛到無法走路或茶色尿液,可能併發橫紋肌溶解症,需立即就醫,避免危及生命的嚴重併發症發生。

Read More

糖尿病患易視網膜病變

高血糖易造成視網膜微血管病變,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作1次眼底檢查,並控制好血糖。(圖/南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糖尿病是一種影響全身血管的疾病,高血糖易造成視網膜微血管病變。根據統計,血糖控制不穩定,失明機會為一般人25倍,台南市衛生局提醒,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做1次眼底檢查,並控制好血糖。  衛生局說,當血管長時間處在高血糖的環境中,易使血管被破壞變得脆弱、易出血,這種變化是緩慢不易發現的。南市統計107年糖尿病眼底鏡檢查率僅42.5%(全國平均41.5%),顯示全國至少有5成的民眾尚未定期進行眼底鏡檢查,讓視網膜病變的危機大幅增加。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在初期的時候,通常都是無聲無息沒有明顯徵兆,視力並不會受到影響,但如果血糖控制不穩定,嚴重可能導致失明;如能及早發現早期治療,可減少50%失明機率。  衛生局建議,第1型糖尿病人,發病5年內,應做第1次視網膜檢查;第2型糖尿病人,則應在新診斷糖尿病時,就做第1次視網膜檢查,此後至少每年應做1次檢查或依醫師建議追蹤。若突然出現視力減退,甚至有黑影或雙影出現,或發現血糖急遽變動,儘快至眼科檢查,避免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懷孕的糖尿病患者,由懷孕起,應至少每3個月檢查1次,追蹤到產後1年。

Read More

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

台中市今年已有三七六二位民眾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讓愛與生命延續。(記者徐義雄攝)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一個人捐贈器官可以救很多人,讓無數家庭受惠。依據「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器官捐贈者的配偶或三親等內血親,等候器官移植時有優先權,透過親人受惠,提高器官捐贈意願。台中市衛生局指出,台中市今年已有三七六二位民眾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讓愛與生命延續。  衛生局說,腎臟衰竭者僅能依靠洗腎維持生命,心臟、肺臟或肝臟衰竭者更可能因疾病進程而死亡,如有合適器官,即可進行移植手術,恢復健康、重獲新生。依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資料,目前全台仍有一萬多人等待移植,每年器官捐贈人數約兩百多人,供需嚴重失衡。  衛生局指出,王媽媽四十五歲時發現罹患肺腺癌,人生最後三、四個月幾乎在醫院度過,住院期間偶然看到志工宣導器官捐贈,深切了解重大疾病患者的煎熬,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造福許多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將愛與美好留在人間。」  衛生局長曾梓展強調,人生走到最後,不是只能等著生命殞落、消滅,可以選擇器官捐贈,讓愛延續、點亮生命。

Read More

體重破百引發三高 縮胃手術找回健康

楊先生拿著減重前穿到5L的衣服,今昔相對差很大。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餐廳主廚職業特性加上藥物減重失敗,年過半百、體重破百,健康拉警報!台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施行「胃縮小手術」,搭配飲食控制,減重近卅公斤,三高緩解,不必再服藥控制,找回中年自信。  楊先生主述,退伍時身高一百五十六公分、體重五十五公斤,算標準身材,當主廚後無法忌口,體重飆破九十公斤,一度靠減肥藥物減重,停藥後復胖,體重失控衝破一百一十公斤。相片對照,小鮮肉成了超級胖大叔。楊先生表示,肥胖引發三高,甚至睡眠呼吸中止症達殘障程度,健康亮起紅燈。  李旻憲醫師指出,較多人採行的代謝減重手術方式為胃縮小及胃繞道手術,都在美國獲得合法認可,超重體重平均約可減輕七成五。胃縮小手術利用腹腔鏡縱切把胃做袖狀切除,保留三分之一的胃,容量約一百毫升(如小根香蕉),經限制食量及去除飢餓感達到減輕體重。胃繞道手術則以腹腔鏡將胃分成大胃和小胃,小胃容量約三十毫升(乒乓球大小),將部分小腸繞道以減少吸收。  代謝及減重中心術前評估,檢查結果糖化血色素、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相關指數全都超過標準。李旻憲主任表示,楊先生身體質量指數 (BMI)為46.84,加上服藥控制高血壓超過二十年,全都是健康警訊,經「胃縮小手術」搭配飲食控制,五個月後健康減重到八十六公斤,BMI降為35,糖化血色素等相關數據也有大幅改善,高血糖與高血壓獲緩解,已不必再服藥控制血壓。 術前術後對比。(記者徐義雄攝) 手術成功減重後,楊先生自信寫在臉上,拿舊衣褲比較,超大尺碼5L的上衣、48吋腰圍的褲子全成了布袋。他說,以前看到什麼都想吃,如今依照醫囑專心吃,幾口就飽了,朋友們看到他氣色愈來愈好、愈來愈健康,都替他高興。下一步是努力減肚子,要再減十一公斤朝七十五公斤努力,期待重現年輕俊俏。  李旻憲說,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團隊累積超過兩千個案人數經驗,會為不同病人量身評估,搭配營養師、個管師與護理師持續追蹤,病人術後飲食從一開始輕流質到流質、軟質,半年後正常飲食,卡路里減少就可以健康瘦下來,九成以上可達到預期減重目標,九成改善代謝疾病。減重手術對象必須符合評估條件。BMI為評估主要依據,並考慮其他併發症:BMI大於40或BMI大於35並伴隨肥胖引起的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及高尿酸血症、高血脂或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以及BMI大於30且伴隨糖尿病。年齡限定14到65歲間,可接受全身麻醉與無濫用藥物的人。

Read More

培補正氣暢通經絡提高免疫力 中西醫合治癌症 穩定病情

中醫師劉宇倫說,對於卵巢癌的治療,中醫介入可減少副作用、提高免疫力,使病情穩定不惡化。 (記者葉進耀翻攝)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0歲林姓婦人前年發現罹患卵巢癌合併淋巴轉移,經手術、放化療、荷爾蒙治療,生心悸、盜汗、頭暈、失眠、腹瀉等副作用,經中醫介入治療,大幅改善副作用,癌指數回復原先的標準,電腦斷層發現轉移病灶也不復見。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劉宇倫說,中醫可減少副作用,也可提高免疫力,使病情穩定不惡化。  劉宇倫指出,林姓婦人卵巢癌在今年年初電腦斷層發現疑似出現新的轉移,CA125(卵巢癌指數)也有上升的趨勢,西醫準備進行新的治療,但病人感到身心焦慮,進而尋求中醫協助。經診斷發現患者在放化療結束後,沒有好好調養,加上需服用荷爾蒙治療藥物預防復發,產生心悸、盜汗等副作用,中醫診斷為腎陽虧虛,開立培補腎陽的中藥後,症狀大幅改善。事後,西醫再次檢查時,不僅CA125指數回復原先的標準,轉移病灶也不見了。  劉宇倫表示,依中醫觀點,癌症屬於「癥瘕」、「積聚」,人體的氣血充足與否,以及經絡是否暢通,才是腫瘤是否惡化的關鍵因素,臨床上常見病人在被診斷出癌症前,已歷經一段氣血虧虛的時期,而且伴隨經絡的阻滯,使得陽氣無法推行陰血,最後才逐漸形成腫瘤,屬於本虛標實之症。因此,中醫在治療癌症,首重培補正氣,並暢通經絡,利用方劑如香砂六君子湯等,來提高免疫力。  另外,放化療及荷爾蒙治療的副作用,如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掉髮、皮膚過敏等,可透過針灸、穴位按摩緩解副作用,對提升病人生活品質有很大幫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