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惡夢 超短效麻醉讓嬤鬆口氣

醫師儲寧瑋指出,超短效麻醉藥,搭配腦波監測麻醉深度,術後醒得快又好。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70歲的洪女士,兩年多前因膝蓋手術接受全身麻醉,術後持續多天嘔吐不止,最近又要再度開刀,洪女士擔心「惡夢」重演而愁容滿面。幸好經醫院引進新型的超短效麻醉藥,搭配腦波監測麻醉深度,術後快速甦醒,也沒有發生副作用,讓洪女士和家屬都鬆了一口氣。 聖馬爾定醫院麻醉部主任儲寧瑋指出,新一代腦波監測儀,掌控麻醉深度,搭配採用新型的超短效麻醉藥,術後平均5-10分鐘即可甦醒,減少麻醉藥殘留的後遺症,達成精準麻醉目標。不僅讓接受全身麻醉的病人醒得快,還要醒得舒適。而腦波監測是通過在病人前額貼上非侵入性的電極貼片,藉由觀察腦波變化,掌控麻醉深度,依病人個別身體需求,隨時調整用藥,因此不會有麻醉過深或過淺的問題。 全身麻醉的技術在醫學上雖已相當成熟,卻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醫師儲寧瑋表示,對老年人來說,因腦部退化,容易麻醉過深,可能引發呼吸抑制,造成延遲清醒;或者因身體代謝較慢,易殘留麻醉藥,產生惡心嘔吐、發冷頭痛的副作用,甚至會有術後譫妄現象,症狀因人而異,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不等。 而對於年輕人來說,因大腦較為活躍,可能導致麻醉過淺,特別是容易焦慮,或者平時有服安眠藥習慣,或者染有藥酒癮的病人,容易快速代謝麻醉藥,這些病人可能會在手術中途醒來,增加手術風險和不適感。醫師說,新型超短效麻醉藥,已可廣泛運用在無痛腸胃鏡檢查、骨科手術和一般外科手術,搭配腦波監測儀器,增加術中安全,減少麻醉藥殘留,術後可快速復甦,避免產生對身體的副作用。

Read More

糖尿病 青壯年併發症快轉 減壽5年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糖尿病衛教學會呼籲,善用連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輕鬆控糖,減少併發症風險。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達10.6%,遠超日韓等鄰國,且有年輕化趨勢,青壯年併發症時鐘快轉,恐減少5年平均壽命,影響台灣勞動競爭力!醫師呼籲,善用連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落實個人化管理,提高TIR理想糖值達標率。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兩大學會日前齊呼籲:連續葡萄糖監測已為國際共識,善用TIR紅綠燈,掌握完整糖值波動,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指出,過去,臨床上主要依賴糖化血色素(HbA1c)作為糖尿病管理的唯一指標。然而,HbA1c只能反映過去2至3個月內的血糖的平均值,無法呈現長時間內血糖波動的全貌。 隨著科技的進步,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讓糖尿病管理從傳統的單點測量進化為持續監測,糖友能夠追蹤理想糖值達標率(TIR),提供更完整的血糖波動資訊,不僅能即時監測糖友的血糖情況,還能全方位展現血糖的波動狀態,幫助糖友更有效地調整日常生活作息。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指出,糖尿病若無法規律監測血糖,血糖波動過大,對於周邊血管及組織的傷害就越大,這也是併發症會提前報到的主因。 成大醫院醫師杜業豐指出,CGM技術突破了傳統血糖監測的局限,能全面掌握葡萄糖波動,幫助糖友建立個人化飲食控制對策,還能即時分享數據給家人或照護者,並提供完整葡萄糖數據給醫療團隊,便於制定個別治療計畫,讓照護者與醫療團隊成為強大的後盾,打造更完善的糖尿病照護網。

Read More

易誤認感冒! 解尿困難揪鉤端螺旋體病

醫師楊清鎮提醒,清掃颱風汙水淤泥時應穿著雨鞋避免直接接觸汙水,以免感染「鉤端螺旋體病」。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日前颱風帶來強降雨,東北季風南下,時序入冬後氣溫逐漸轉涼,醫師提醒,赤腳涉水後若出現發燒、頭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可能是「鉤端螺旋體病」感染。此病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易被誤判。 光田綜合醫院感染科主任楊清鎮指出,鉤端螺旋體病發病高峰期多在夏季,主要是暴雨洪水沖刷土壤,將潛藏的鉤端螺旋體菌帶至地表積水和淤泥中。然而,今年至10月底仍有颱風侵台,鉤端螺旋體病的風險也可能隨之增加。 暴雨或颱風過後,這些病菌容易散布在淹水地區,清理淹水現場時,赤腳作業的民眾若皮膚有傷口,或不慎接觸到汙染的水源,透過口腔、眼睛、鼻腔等途徑,可能會增加感染風險。 楊清鎮說,今年侵台的颱風多數都帶來嚴重的淹水災情,尤其是在低窪地區,過去在台中沙鹿曾發生過一起鉤端螺旋體病,起初該名患者僅出現似流感的感冒症狀,但在醫師的問診中,患者提到解尿困難。進一步檢查後,抽血顯示腎功能指數異常,經注射抗生素治療感染,最終患者康復出院。若未能及時發現鉤端螺旋體病,患者可能會影響肝、膽、腦等其他器官,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肝腎損害甚至死亡。 楊清鎮表示,在7月的凱米颱風和10月初的山陀兒颱風及10月底的康芮颱風後,台灣及周邊地區的鉤端螺旋體病案例增加。 同時,菲律賓因潭美颱風的影響,也面臨著同樣的危機。當前雨季帶來的強降雨使得感染病例大幅上升,至今約已累計近6000例,可見颱風不僅帶來破壞性的風雨,還可能引發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楊清鎮提醒,若腳部有任何小傷口,在清掃汙水淤泥時務必穿著適當的防護鞋,避免直接接觸汙水。如果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例如發燒、頭痛等,切勿輕忽,應盡速就醫,及早治療。

Read More

精液異常 夫妻拚年餘仍不孕

醫師林于巧說,正常性生活且無避孕逾1年仍無法懷孕,可定義為「不孕症」。評估不孕症,精液檢查是男性生育能力的重要檢測。(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5歲王姓男子婚後急著要有一個兒子,夫妻拚了年餘也沒懷孕,生育壓力漸增;到婦產科檢查發現精液檢查異常,包括精子數量不足等因素導致受孕困難。成大醫院泌尿部醫師林于巧說,伴侶在正常性生活且無避孕的情況下,若超過1年仍無法懷孕就可定義為「不孕症」;不孕症的評估中,精液檢查是男性生育能力的重要檢測。 據統計,約有15%的伴侶深受不孕症困擾,一般傳統觀念認為全是女性的問題;實際上,不孕症的因素男性占約一半。男性不孕症的原因有先天染色體疾病、癌症、生殖系統阻塞、泌尿道發炎,以及靜脈精索曲張等。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精液檢查標準,主要包括幾個重要指標:1.精液體積:精液量少於1.4毫升,應檢查是否有輸精管阻塞或逆行性射精;2.精子數量:每毫升精液中的精子數量若少於1600萬則為少精症,若完全沒有精蟲則被定義為無精症;3.精子活動力:檢測時會觀察精子活動情形,能以正常方式游動前進的精子數量若低於32%,視為活動力不足;4.精子形態:正常形態的精子應該具有標準的頭部、頸部和尾部,而正常型態的精子數量比例應大於4%,形態異常可能會影響精子的功能和受精能力;5.pH值:正常精液的pH值介於7.2~8.0之間,過低或過高可能表示存在感染或其他問題;6.白血球數量:白血球過多可能表示感染。 林于巧說,近年來新增「精子DNA碎片化」的檢測,可評估精蟲頭部所攜帶的DNA是否健康,碎片化程度越高則表示DNA越不健全;即使精液檢測其他指數正常,精蟲也可能存在缺陷,導致受孕困難、流產風險增加和提高人工生殖難度。而年齡、靜脈精索曲張、生殖系統發炎、不良生活習慣、環境毒素及輻射線暴露,都可能導致精子DNA碎片化增加。

Read More

4成胃癌患 發現已晚期

醫師李思錦表示,定期篩檢、及早就醫,可降低胃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提高存活率。(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胃癌分為4期,第1期的5年存活率約9成,第2、3期約5成以上;但若到了第4期,5年存活率僅剩5%左右。醫師表示,透過定期篩檢與及早就醫,才能有效降低胃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提高存活率。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李思錦指出,胃癌的症狀與一般人常見的症狀相似,例如工作壓力大導致胃痛、胃酸過多、食慾不振等。因為症狀不顯著,加上台灣有許多的胃藥成藥,有問題不去做檢查,出現體重減輕、腸胃道出血等情況,可能已屬後期。 李思錦說,胃癌是一種需靠開刀才能根治的疾病;若無法開刀,預後相對較差。台灣目前約有3~4成的病人在發現時已屬第4期、有5成左右的病人無法接受手術治療,導致存活期縮短。 近年來胃癌的藥物治療有所進展,例如免疫治療、標靶藥物等,可將存活期從不到1年,延長至1年半~2年。 李思錦提到,胃癌篩檢主要透過胃鏡檢查,若有不良的高危險因子,如抽菸、喝酒、幽門螺旋菌感染、家族史、長期愛吃醃製品等,應提早接受檢查。建議高危險群在40歲以上密切追蹤;若家族指標明確,甚至30歲就應開始檢查。及早發現,早期治療只需局部切除,患者不僅有機會根治,保留更多的胃組織能消化,也讓患者的生活品質更好。

Read More

30歲卵巢功能退化 中醫助好孕

周女調養成好孕體質,後續接連自然懷胎,順利誕下1子1女。(南市醫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30多歲周姓女子婚後健檢發現卵巢功能退化,生育計畫出現波折,讓夫妻倆震驚又不安。夫妻隨即加緊備孕。中醫師為周女量身制定調理方案,經調理後3年內相繼誕下一雙兒女。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好孕門診醫師張烱宏指出,就中醫調理而言,各人體質不同。周女除卵巢功能退化外無其他內分泌異常,惟其基礎體溫偏低、伴有痛經現象,有宮寒症狀,若要生育需先著手補血並養足腎氣,以利受精卵順利著床、發育。分別在濾泡期以生地、黃精養卵,黃體期間以菟絲子、桑寄生補腎以提高體溫幫助受精卵著床。周女經調養8個月養成好孕體質,後續接連自然懷胎,順利誕下1子1女 現今社會節奏快速,工作壓力、環境汙染等因素,卵巢早衰的發生率逐年增加,患者也有年輕化趨勢。張烱宏表示,卵巢功能退化會導致荷爾蒙變化,伴隨月經失調、停經、熱潮紅、盜汗等類似更年期症狀。臨床常見的年輕型卵巢功能退化初期幾乎無明顯徵兆,多數患者在備孕過程中抽血檢查才發現卵巢問題。 據美國110年生殖輔助技術(ART)報告,卵巢退化患者比例達2成7,已成為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備孕計畫的女性而言,早期檢測是關鍵。檢查主要透過超音波或抽血方式,檢測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FSH(促濾泡激素)、E2(雌二醇)等,早期發現才能及時進行適當治療。張烱宏也提醒有備孕計畫女性提前檢查,確保好孕降臨。

Read More

奇美居護優化 推AI智能管理照護包

奇美醫居家護理所透過培訓與智能化支持,協助居家護理師優化在宅照護流程,實現照護資訊的優化性和整合性的雙重提升,進行成果發表分享經驗。(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居家護理師每次訪視後都得依自己記憶將當天所有個案照護細節逐一記錄;然此方式費時還可能遺漏關鍵訊息,成為另種無形壓力及負擔。永康奇美醫院居家護理所開發「AI智能管理照護包」,有效提升照護資訊的優化和整合,減輕護理師記錄負擔。 奇美醫院專案副院長暨護理部總監陳綉琴表示,院方去年率先全台推動在宅急症照護;今年更引進可攜式胸部X光機,體現無牆醫院於在宅照護系統。為持續強化在宅照護模式品質提高護理師照護能力與效率,奇美居家護理所鏈結奇美醫整合醫療中心、AI團隊、安寧照護團隊資源,以智慧科技為基礎,導入「安寧居家照護」及「社區在宅醫護共照模式」培訓模組。 透過培訓與智能化支持,聚焦於「智慧科技」與「人本照護」結合,協助居家護理師優化在宅照護流程,實現照護資訊的優化性和整合性的雙重提升,讓護理師得以更專注於個案的照護需求,讓個案獲得舒適性與便利性在宅照護服務。 永康奇美居家護理所護理長陳乃菁表示,為提升安寧居家護理品質,導入零抬舉技術與淋巴水腫護理、穴位按摩等創新療法,為在宅個案提供更專業且貼心的照護;透過零抬舉技術,居家護理師能在無需搬動個案情況下完成肢體擺位,不僅大幅減輕居家護理師的體力負擔,還降低護理過程中對個案可能造成的壓力與不適感。 陳綉琴表示,奇美居家護理所今年截至10月居家護理服務人次達5548人次,為因應居家護理師在實務照護過中執行護理記錄、訪視排程方面的困境,結合智慧科技與人本照護理念,開發具有語音錄製AI彙整紀錄、數位AI助理與智能科技彈性排派訪視路線3大功能的「AI智能管理照護包」,減輕居家護理師的記錄負擔,提升居家照護效率。

Read More

守護花東靈魂之窗 李原傑獲花縣醫療奉獻獎

花蓮慈院眼科部主任李原傑(右)獲花蓮縣醫師公會第17屆醫療奉獻獎,衛生局長朱家祥頒獎表揚。(花蓮慈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眼科部主任李原傑,自2001年7月從台大醫院來到花蓮慈院,完成的各類眼科手術案例總數超過2萬例;其中,花東地區的角膜移植手術約9成5以上都由李原傑完成,不但曾獲得《商業週刊》醫護專業人員票選全台百大醫師;24年來守護花東民眾靈魂之窗,也獲得花蓮縣醫師公會第17屆醫療奉獻獎。 李原傑表示,眼睛的健康問題不只有近視,花東地區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白內障。根據健保平均住院就診率統計,2022年每10萬人口就診率,白內障排名第1的就是花蓮縣的194,遠超過全台平均值34。 超過2萬例的眼科手術中,包含李原傑為花東地區引進的視網膜手術及屈光雷射手術。他也是臺灣執行微創青光眼手術的先驅之一,執行微創青光眼XEN引流手術近200例,並於國際會議Beyond Asia 2024分享臨床經驗。 李原傑也投入創新研究,近年來發表有關「棕梠酸甲酯」的研究,登上國際排名第1的心血管疾病期刊Circulation雜誌,並獲得第22屆王民寧獎「國內醫藥研究所博士班優秀論文獎」。對於困乾眼症,李原傑也發現幹細胞的相關應用,並申請到美國與日本的專利。 李原傑也曾帶領團隊到花蓮縣萬榮鄉,與慈濟東區人醫會及眼鏡廠商共同為偏鄉學童進行眼科義診及免費配鏡服務。 如果說醫師能看見不同病人的人生經歷,眼科醫師就是能讓許多病人看見光明、看見希望的指引。李原傑說,很感恩有幸能擁有許多人一生難遇的經歷,無論是罕見疾病還是常見眼疾,每一次醫治病人的經驗都是一分寶貴的累積,有機會能讓未來病人的治療結果會更好。

Read More

罕見心臟癌 嬤質子治療重生

卜女(右4)心臟長出約6公分腫瘤,由於位置特殊,手術無法完全切除,在中醫大附醫質子中心院長趙坤山(右3)與醫療團隊建議下,接受全球最新的質子設備治療。(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6歲卜姓婦人半年來體重急遽下降,動輒呼吸喘;就醫發現心臟長出約6公分腫瘤,影響血液循環,導致心悸、胸悶、呼吸困難。手術後診斷結果顯示,罹患非常罕見的心臟惡性軟組織肉瘤,因擔心化療副作用大,決定接受先進的質子治療,30次療程並無不適,1個半月後恢復健康。 中醫大附醫質子治療中心院長趙坤山說,團隊運用質子治療適用位於敏感區域或靠近重要器官的腫瘤的優勢,精準治療心臟腫瘤。(記者陳金龍攝) 中醫大附醫心臟外科醫師吳佳穎指出,心臟腫瘤盛行率約萬分之1,惡性率約1/4。心臟惡性軟組織肉瘤早期大多無明顯症狀,晚期可能會出現胸痛、呼吸急促、心悸、心跳不規則或腿部和腹部水腫等情形。 中醫大附醫心臟外科醫師吳佳穎指出,心臟腫瘤盛行率約在萬分之一,惡性率是1/4,早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到晚期可能會出現胸痛、呼吸急促等情形。(記者陳金龍攝) 中醫大附醫質子治療中心院長趙坤山指出,質子治療是先進的粒子射線治療,相較於傳統放射線治療(X射線),質子射線能將能量精確集中在腫瘤上,避免周圍正常組織傷害,降低治療副作用並增加癌症控制率。中醫大附醫質子治療中心是中部第1、全台第4,質子治療的高精確度和低副作用,使病人能夠接受更高劑量的放射治療,而不會增加健康組織的損害風險,有助於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治療時間,並減少復發風險。

Read More

老婦罹肺癌 冷凍微針滅腫瘤

羅東博愛醫院以冷凍微針治療法治療肺癌。(羅東博愛醫院提供)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76歲何姓婦人肺癌篩檢檢查出肺部結節,由於她罹患糖尿病,並裝設心臟血管支架;醫師評估患者年紀、共病症及肺功能狀況,以「冷凍微針」治療腫瘤,術後1年來定期追蹤未再復發。 羅東博愛醫院醫師白楚彬解釋,「冷凍微針治療」是將帶有冷凍功能的細針刺入肺結節,透過反覆冰解破壞腫瘤組織,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尤其對於年長、有洗腎、肝硬化、心臟疾病等慢性病,且無法承受手術風險的病人來說,是較安全合適的治療選項。 肺癌有「癌王」之稱,蟬聯全國10大死因之首。近期不少研究文獻指出,若肺癌出現局部淋巴轉移,透過化療搭配免疫藥物治療,治療成功率高;若已出現遠端轉移,癌細胞侵犯骨頭、肝臟,健保也有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與化療相比副作用更少。對於高齡、體力差的病人,則可透過冷凍微針等手術,並視狀況搭配放療來控制病情。 白楚彬表示,有別於過去的化療、開刀手術治療癌症,「多重治療」目前已成肺癌治療主流,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大幅提升治癒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