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精神差 後鼻神經燒灼還他呼吸自由

醫師黃健祐說,過敏性鼻炎鼻塞會在季節交替之際症狀最為嚴重。(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市報導 王先生從年輕就罹患過敏性鼻炎,導致嚴重鼻塞,不僅上班時精神不濟、狂打噴嚏、流鼻水、晚上難以入眠,導致頭痛、頭暈,生活品質下降,且每到下午就有難以抵抗的睡意,造成工作效率不佳,開車時容易打瞌睡相當危險,回到家就秒睡,長期使用各種口服藥,只能短暫改善症狀,令人苦惱,經醫師以「後鼻神經燒灼術」治療後,王先生難掩激動的情緒說,終於可以用鼻子順暢呼吸。 嘉義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健祐指出,台灣常見的過敏原有家塵、塵螨、蟑螂、棉絮、黴菌、草蓆、貓狗的毛屑及PM2.5,另環境的溫、濕度變化也有影響,所以症狀會在季節交替之際症狀最為嚴重。 黃健祐表示,王先生鼻內下鼻甲腫脹,許多黏液堆積導致鼻涕倒流,合併眼睛癢,咽喉異物感等症狀,是典型的過敏性鼻炎。考量症狀對生活的影響,建議進行手術改善。 黃健祐說明,根據2022年1月美國鼻科醫學會確認在過敏性鼻炎與非過敏性鼻炎的「後鼻神經燒灼術」,手術治療效果顯著;此手術僅需局部麻醉採門診手術治療即可。 黃健祐說明,以「後鼻神經燒灼術」為病人進行後鼻神經切除合併下鼻甲肉修整的治療,對於鼻塞、鼻水的控制相當有效,也讓藥物使用量大幅降低;術後更可以不用塞鼻棉,也不會有大片焦痂擋住呼吸道,病人鼻腔從出手術室開始就持續通暢,與過去鼻部手術的不舒適感已有大幅改善。

Read More

3高困擾 台積工程師縮胃甩肉30公斤

醫師林逸峯指出,陳男醣化血色素及空腹血糖均超過標準值,據推估我國可能有22萬人不知罹患糖尿病、其中約2成有空腹血糖異常而不自知。(記者王勗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在台積電擔任高階工程師的陳姓男子因生活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常年有三高困擾,為健康及家庭計畫,在未婚妻陪伴下至奇美醫院代謝減重中心諮詢,檢測後經主治醫師林逸峯安排腹腔鏡袖狀胃切除手術縮胃,不僅甩肉近30公斤,用藥也順利減少,與妻子續寫美滿人生。 據衛福部統計,糖尿病高居10大死因第5名,總死亡人數超過全國總死亡人數5%。據108年台灣糖尿病年鑑公告指出,每年新發現第2型糖尿病個案數近16萬人,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統計,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約為1成2,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全國糖友現在約有220萬餘人,平均每年新增2.5萬人。 林逸峯表示,據國衛院研究推估,其中可能存有22萬黑數,約有2成民眾有空腹血糖異常而不自知。20歲至39歲年輕人糖尿病占比有逐年上升趨勢,糖尿病可能與心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異常等相關,這樣的「甜蜜危機」關係國人健康不容忽視,所幸其中9成糖尿病患為可預防的第2型糖尿病,透過飲食控制、改善生活方式或代謝手術可有望改善。 臨床研究顯示,經代謝(減重)手術治療後,糖尿病的緩解率超過7成,對於血壓及血脂等控制都有明顯改善,美國糖尿病學會也將代謝手術列為建議治療方式之一。隨著糖尿病友年齡層下降、肥胖問題加劇,減重手術正逐步成為代謝性疾病治療的重要選項。 林逸峯強調,手術的目的並非在單純「瘦身」,而是為有效控制代謝疾病及肥胖引發的併發症風險,對於患有第2型糖尿病且伴隨病態性肥胖的病人而言,減重手術不僅能減少或完全擺脫藥物的依賴,也能讓生活質量大幅提升,擁有更健康的未來。

Read More

肢體無力變沉默哥 不是中風是腦瘤

  一名能言善道男子,突然變沉默哥,右側手腳無力,家人以為腦中風,台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說明,男子罹患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左腦腫瘤約有3公分大。(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0歲陳姓男子近3個月暴瘦10公斤,原本個性幽默、能言善道,但7月起,家人發現他突然變得沉默寡言,9月初,出現說話含糊不清、右側肢體無力症狀,家人以為腦中風,緊急送醫,檢查竟發現左腦有腦瘤,罹患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難根除、易復發,手術切除後接受放化療,醫師提醒如果出現個性情緒、肢體力量改變,應及早就醫。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說,陳姓男子9月就醫,當時明顯看到右側肢體無力、說話模糊不清,個性沉默不說話,家人表示,患者身高170公分、體重原本65公斤,最近3個月掉了10公斤,到住家附近診所檢查,也沒找出原因,最近更是性格大變,不愛說話還講話不清、右側手腳無力,懷疑是腦中風,急忙送醫。 經磁振造影等系列檢查,意外發現患者左側前腦有顆3公分腫瘤,切片後證實是惡性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經3D立體導航精準定位,術中採取螢光顯微鏡精確抓準腫瘤位置,再切除病兆,大幅降低正常腦細胞與神經手術中受損情況。 術後患者右側手腳無力症狀解除,個性、語言能力也恢復如往昔,目前正配合腫瘤團隊進行化療與放療,病況穩定。 陳典廷指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常見的腦部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0%至15%,好發於45到55歲,發生率約十萬分之2至3,症狀依照腫瘤壓迫位置,可能出現頭痛、惡心想吐、肢體乏力、個性改變等症狀,目前治療仍以手術合併放化療,屬於十分棘手難治療的疾病。 陳典廷說,最近3個月已有3例以為中風卻發現罹患腦瘤,上個月1名55歲婦人也因右手麻痛無力,以為中風掛急診,檢查發現左腦有5公分的腫瘤,也是膠質母細胞瘤,接受手術及放化療。

Read More

扁平足穿硬底足弓鞋 罹足底筋膜炎

醫師王叔昂檢查患者足部(非個案本人)。(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3歲陳姓男子1個月來因腳底疼痛,造成走路越來越不舒服,走路一下子就會一跛一跛的,使用痠痛噴劑、貼布等,都無法獲得改善,反而越來越痛。經醫師檢查後,發現患者本身就有扁平足問題,因為聽人介紹去買了號稱可以矯正扁平足的硬底足弓鞋,反而造成了足底筋膜炎的發生。醫師給予藥物治療,並建議選擇合腳合適的鞋子、改變生活方式等,治療後回診症狀已改善。 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王叔昂表示,扁平足是因為足弓向下塌陷,失去一般人足弓原有的弧度,因無法吸收身體重量與地面的反作用力,導致出現平衡差、易跌倒、腳部容易疼痛、無法久站與容易扭傷等多種狀況。扁平足產生的原因分為先天因素(遺傳、先天性韌帶鬆弛、先天性附骨黏合等)與後天因素(肥胖、姿勢不良、骨骼病變等)。 王叔昂說,有些民眾對足弓鞋有迷思,認為長期向上硬撐足弓能改變扁平足,但是反而對足部造成了傷害。正常人體足弓的結構跟作用,目的是讓足底有伸展作用,這樣因而增加足底接觸地面的表面積,從而降低腳底單位承受壓力;但如個案患者穿著足弓鞋卻妨礙了腳掌的伸展功能,還導致當腳接觸地面時,壓力的接觸點在一個最高點(足弓鞋的頂點)而非擴散至腳底的面積,這反而造成患者的壓力集中在足弓點造成疼痛,所以造成患者無法正常走路。 王叔昂指出,用簡單日常生活的經驗可以來解釋鞋底的材質跟足底承受壓力的關係,想像赤足踩在3種不同硬度的地面上(也就是說3種不同的鞋底上),就知道那種鞋底最適合我們的足底了。第1種地面,腳踩在高低不平的鵝卵石上(即硬底的腳弓鞋);第2種地面,腳踩在硬質的大理石地面上(硬質鞋底);第3種地面,腳踩在軟且有彈性的乳膠墊上(氣墊鞋或軟且有彈性的鞋底)。 王叔昂呼籲,其實成人的扁平足已定型了,不建議自行矯正。基本的原理應該是減少足底面積的壓力,因此就應該選用氣墊鞋或乳膠墊的避震作用來減輕足底的壓力。也可經由專業骨科或復健科醫師進行診療,並提供做適切的建議與治療。

Read More

健檢滿江紅?專業醫師告訴你如何正確解讀、掌握先機 健康考滿分

永越健康管理中心副院長暨西園醫院神經內科賴思佳醫師表示,健康檢查能在民眾未出現疾病或症狀時,揪出病兆、及早介入,能有效避免發展成疾病。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宗憲、潘昱僑報導 現代人生活忙碌、快節奏,容易忽視健康問題,當身體出現狀況時,往往為時已晚。永越健康管理中心副院長暨西園醫院神經內科賴思佳醫師表示,健康檢查能在民眾未出現疾病或症狀時,揪出病兆、及早介入,能有效避免發展成疾病。一位49歲男性,因工作長年外食、交際應酬,三年前健檢報告指出有多項紅字,除了體重過重、血糖偏高、BMI指標高達26以外,更伴隨著中度脂肪肝。在積極的配合院方提出的飲食控制與運動建議後,體重成功減輕14公斤,各項指標也都落在健康範圍內  。 國人健檢報告常見紅字前三名 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係 根據永越健康管理中心2023年健檢資料分析,健檢報告中常見紅字前三名為:脂肪肝、維生素D不足、高血脂,其中,超過有五成的民眾都有這樣的困擾。另外與民眾健康危害較有關係的還有體重過重、高血糖和骨質疏鬆。賴思佳醫師指出,國人健康大多跟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係,特別是健康警訊前三名,若平常沒有抽血、掃描等檢測,是不會有任何症狀無從得知的。此外,因疫情時民眾運動量大幅減少,解封後報復性旅遊、飲食改變等也都是造成健檢紅字的原因。 健檢新型設備提升數據精準度 為健康提供更全面保障 過去的傳統健康檢查著重於疾病早期偵測,但對於注重健康的族群來說,較難精確提早掌握身體健康狀況防範於未然。賴思佳醫師說明,目前健檢最新的趨勢與技術是能夠增加深度、廣度。所謂的深度,例如過去傳統脂肪肝檢測是用超音波加上醫師的判斷,而現在能透過新型設備的分析技術,提供精準的量化數字資料,檢查是否有脂肪肝、肝臟有無肝纖維化,減少人為誤差,未來也可作為追蹤及治療成效的客觀依據。 賴醫師指出,在廣度上許多亞健康族群希望能透過功能醫學檢查來促進健康,如荷爾蒙健康評估、營養與毒素分析等,同時也想知道自身是否有潛在風險,v如透過抽血檢驗生物標記分析可評估失智風險高低,以提早預防避免疾病發生。 不同年齡層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健檢方案? 不同年齡層因生活習慣、飲食方式及工作壓力的不同,健康風險也會隨之改變。賴思佳醫師表示,針對各年齡層的健檢計畫,需考量是否有先天疾病、生活習慣之個別差異等潛在健康風險,才能設計出作合適的檢測內容。  40歲以前的族群:建議做基礎的健康檢測,包括抽血、超音波、X光等,是否有比同年齡層早出現的異常病灶,以採取必要改善措施。  40至55歲族群:可規劃與三高、肝炎、抽菸習慣、家族病史相關之慢性疾病及癌症等篩查。可透過低劑量的電腦斷層、腸胃內視鏡、腹部核磁共振等儀器檢查,提供高解析度影像,能更好提早偵測到癌症的發生。 55歲以上族群:需要更高階的心血管疾病偵測,如電腦斷層心臟血管攝影、全身腫瘤篩查等;且透過腦部核磁共振新型的分析技術,可以及早看出大腦局部是否有萎縮情況,能偵測出來十年內失智風險高低,並及早做處置。 健檢只是起點  健檢後「健康管理」才是開始 賴思佳醫師表示,健康檢查的目的在於預防,就像學生考試59分,需想方設法積極改變以扭轉劣勢;針對身體紅字部分改善,健康管理師有如老師,提供就醫療建議提醒並定期追蹤,協助逐步達到健康的目標,就像前面提到的49歲男性不想依賴藥物控制,積極配合健康管理,使各項指數落在標準值內。賴醫師呼籲,民眾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不要等到身體有異樣才來,應及早檢查及介入,才能掌握先機、預防疾病的發生。

Read More

運動易頭暈、疲累恐是「貧血」!醫列常見原因籲:就醫診治

貧血只是徵兆,長期不癒,合併體重下降,身體腫塊,骨頭痠痛,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時,切記尋求血液腫瘤科進一步諮詢。及早釐清診斷,對症治療。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頭暈、疲累、爬山運動、體力不繼,都有可能是貧血徵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簡采汝指出,嚴格說來,貧血只是一種表徵,背後原因多元,醫學上可以區分是大球性貧血或小球性貧血,並因為年紀,表徵不同,背後原因不同,需要應對方式亦不一樣。 貧血原因類型多 需要不同應對方式 1. 小球性貧血:如年輕女性,常見因為月經過多或異常的缺鐵性貧血。沒有足夠的鐵,身體就不能產生足夠的血紅蛋白,而血紅蛋白是紅血球內的一種物質,負責將氧氣輸送到各種組織和器官。其他引起缺鐵性貧血的原因還包括:處於快速成長階段的兒童和青少年以及孕婦;不均衡的素食者;老年人因攝入不足和各種慢性病。此外慢性胃潰瘍,痔瘡出血及急性外傷血液流失也會有缺鐵的情況發生。 2. 巨球性貧血:若檢驗數值中平均紅血球容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大於正常值(81~100 fL),表示紅血球體積偏大,可能是缺乏葉酸或是維生素B12導致的巨球性貧血。其中若是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巨球性貧血,可能還會影響中樞神經和腦神經病變,引起惡性貧血(Pernicious anemia)。 3. 正球性或混和型貧血:有些患者的貧血不只一種原因,比方甲狀腺亢進合併胃潰瘍,或月經過多又素食,或者地中海貧血加上痔瘡,年紀老或慢性腎臟病合併骨髓再生不良等,此時的貧血比較複雜,就需要血液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 4. 特殊疾病:如內分泌疾病,或癌症患者。其實不少的癌症初期會以貧血來表現,例如胃癌,大腸癌,胰臟癌,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等。患者初期可能未必有腫塊壓迫的效應(mass effect),只是單純覺得疲累、愛睏,有些患者也許不以為意,覺得是工作或生活壓力過大,及至某次體檢,或者真的體力不堪時才就醫,就醫初期又因為初期就醫科別未必直接對應而重複輾轉就醫才發現。 骨髓再生不良貧血 經常合併內科疾病、需骨髓穿刺檢查 此外,有一些純粹血液科疾病,如骨髓再生不良貧血等,也常常合併內科疾病同時出現,特別是中年以上患者,有些反覆感染,有些經基礎貧血及內科治療但仍貧血不癒者,則需要進行骨髓穿刺檢查。 疲累、走路喘不輕忽 應及早就醫診治 簡采汝呼籲,不要小看疲累,走路喘,或覺得自己本來就輕微貧血,而忽略了進一步診治的必要。貧血只是徵兆,長期不癒,合併體重下降,身體腫塊,骨頭痠痛,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時,切記尋求血液腫瘤科進一步諮詢。及早釐清診斷,對症治療。

Read More

胸悶易喘恐是心臟瓣膜生病!主動脈瓣狹窄如何治療?

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易喘」、「頭暈目眩」、「胸悶胸痛」3個警訊,恐危及生命,應積極治療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潘昱僑報導 一位85歲長者平日規律運動,但心絞痛與呼吸喘的狀況逐漸變嚴重,照心臟超音波竟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且合併冠狀動脈狹窄,若不治療恐有生命危險!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為患者進行經導管瓣膜置換(TAVI)與心導管手術,一次就將兩種狀況處理好,讓患者能重新上場揮舞球拍!雖然導管瓣膜動輒上百萬,但健保可有條件給付等4+1種特定風險族群,大幅減少經濟負擔。 心臟大門無法正常打開 3大警訊要當心 主動脈瓣膜是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的「門」,通常由3片瓣膜組成,是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關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如門片無法正常打開,心臟需要更費力才能把血液輸出去,常見原因為老化,好發於70-80歲以上的民眾;另一原因是先天異常,患者僅有2個瓣葉,較一般人少1個,50-60歲就會發生早發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狀況。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易喘」、「頭暈目眩」、「胸悶胸痛」3個警訊,恐危及生命,應積極治療。 國際標準治療方針 外科開胸長期效果佳 針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說明,3大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外科開胸手術與經導管療法。開胸手術經證實有效且可提供穩定的長期效果。手術方式是切除老舊主動脈瓣膜,縫合新的人工瓣膜。雖然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但手術視野廣,適合年輕或伴隨多種心臟問題(如血管阻塞、冠狀動脈狹窄或二尖瓣問題等)的患者,一次打通心臟門戶。     藥物治療:幫助緩解不適症狀。     標準開胸手術:適合伴隨多種心臟問題的患者,穩定耐用。     經導管瓣膜置換:適合高齡或高風險族群,微創恢復快。 至於人工瓣膜要如何挑選呢?陳紹緯表示,金屬瓣膜耐用度高,牛、豬製成的生物瓣膜產生血栓機會較低,因此不用吃抗凝血劑,患者可依個人需求選擇。 長者高風險怎麼辦? 經導管微創傷口小 不過,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多為70-80歲以上的年長者,而且常合併其他疾病,進行開胸手術需要暫時停止心臟,對於年長者負擔較大。好在另一種「經導管療法」,由內外科醫師共同合作,為高齡患者克服了治療風險。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解說,經導管療法最大的特色是不需要插管麻醉,從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即可進行。傷口小不用縫合,只要簡單止血即可完成,恢復時間非常的快速,不少患者即使是90歲高齡,中午治療、下午就可以正常進食,2、3天後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動。 經導管療法流程: 從病患的鼠蹊部做股動脈穿刺,植入導引鞘管,將帶有人工瓣膜的導管引入血管內。 從股動脈一路沿著主動脈,進到退化瓣膜所在的位置。 經由影像定位,把瓣膜擴張,退化的瓣膜推在外側,新的瓣膜取代舊瓣膜。 4+1條件健保給付! 團隊擬定治療策略 然而,經導管置換瓣膜動輒上百萬,讓許多患者與家屬卻步。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目前健保可給付4+1條件置換瓣膜:  4點必要條件: 心衰竭症狀達到2~4級 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 至少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定進行開胸手術風險過高 病人有1年以上的術後存活率 另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無法接受開刀手術或開刀風險性過高 有以下情形之一者:曾接受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嚴重主動脈鈣化,胸腔燒灼後遺症,曾接受過縱膈腔放射治療,嚴重結構組織疾病,導致不能進行手術,肝硬化及肺功能不全者。…

Read More

躺平族注意!青少年體態養成關乎未來

有些女孩經常習慣性駝背,這時選擇合適內衣相對重要,可以協助改善姿勢不良造成的駝背,減輕肩膀穿戴內衣的束縛感。(圖:黛莉貝爾提供)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現代許多青少年喜愛觀看手機影片、長時間缺乏良好的姿勢習慣或足夠的運動訓練,使得成長關鍵期沒有正確的骨骼發展,造成駝背、脊椎側彎或高低肩等問題,嚴重時甚至影響肺部和內臟,對於日常生活和學習效率造成負面影響。 青少年成長期變化迅速 不能輕忽失衡的力量 人體骨骼和肌肉發展尤為重要,沁安整合醫學診所的潘天健醫師指出,青少年的骨骼和肌肉結構在成長期間變化迅速,女性在18歲時達到峰值骨量;男性則在20歲時達到峰值骨量的90%,因此青少年時期是促使骨骼健康的最佳時期,任何不良習慣的養成都會導致肌肉骨骼結構上的異常,脊椎側彎和駝背尤為常見,特別是10至15歲的青少年,且女性也較男性高。 通常會引起脊椎側彎或駝背腰酸背痛的因素很多,除了先天性發育不良,長時間不良姿勢例如經常性單側肩背包、斜坐躺平沙發等不平衡的負荷,由於這些全靠頸部及下背部在支撐身體的重量,長久下來會造成不對稱的肌肉力量,容易導致頸部緊繃及下背部疼痛的情形產生;或是長時間低頭使用電子產品,也會加重了脊椎問題。 骨骼肌肉問題不易察覺 用對工具隨時警惕 脊椎問題早期通常不易察覺,潘天健醫師建議家長應定期觀察孩子的姿勢,進行簡單的自我檢測,請孩子前彎觀察背部是否對稱或脊椎是否呈直線,請孩子站在鏡子前觀察自己的肩膀是否等高、以及單側腰部是否隆起、從側面看是否有駝背情況,此外,請孩子可以嘗試平躺在地上,檢查腰部是否能平貼地面,如果腰部離地較高,可能存在骨盆前傾的問題。 ▲少女成長內衣(圖:黛莉貝爾提供)   有些女孩經常習慣性駝背,這時選擇合適內衣相對重要,為青少女宜挑選背部有加強包覆的設計,可以固定按壓肩胛骨,以及肩帶特別設計過的結構,尤其需要可調整的款式,可以協助改善姿勢不良造成的駝背,減輕肩膀穿戴內衣的束縛感。 青少年的姿勢問題不僅影響外觀,對於長期更會產生深遠影響,家人應重視青少年的正確體態養成,並鼓勵他們多運動,像是游泳、跳繩、球類運動或舞蹈、阻力訓練等來增強核心肌力、骨骼、改善姿勢、平衡和協調能力的運動,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久坐讀書一小時起來走動、減少使用電子設備,幫助他們在青春期奠定健康基礎,越早發現能預防和調整,減少未來多走「彎曲」路途。

Read More

女高中生染沙波病毒 發燒吐瀉

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表示,不管是要預防哪種腸胃型病毒,勤洗手是最重要的。 (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一名16歲高中女生連續多天發燒及上吐下瀉,尤其是吃東西就吐,連水都不敢喝,一天要吐個7、8次,就醫後仍不見緩解,轉診到衛福部彰化醫院,經糞便PCR檢驗確診是比較少見的沙波病毒感染,住院13天才出院。醫師提醒大家勤洗手。 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表示,常見的上吐下瀉主要是病毒型腸胃炎或細菌型腸胃炎,其中,病毒型腸胃炎主要是感染諾羅病毒、輪狀病毒或腺病毒,沙波病毒相對少見,而往年11月至3月常是病毒型腸胃炎流行期,此個案是否為「先遣部隊」,隨後將開始流行,還需要觀察。 經採集女學生糞便進行多病原核酸檢測(PCR),發現是感染沙波病毒,馬上住院並進行症狀治療及飲食清淡衛教,慢慢的嘔吐及下瀉減少。 馬瑞杉表示,沙波病毒主要以糞口途徑傳播,症狀類似諾羅病毒,其實,平時應該也有病例,但大都未經詳細檢查,使得被發現的病例比較少,不像諾羅病毒、輪狀病毒那麼常見。 女學生說,病發前她曾拿食物餵流浪貓,不知是否因此感染。馬瑞杉說,接觸貓而感染不太可能,並未有研究顯示貓會感染沙波病毒。女生的媽媽說,小孩子以前也曾上吐下瀉,但都沒這次嚴重,她擔心不已。 沙波病毒感染者會出現嘔吐、腹瀉,比較可能的途徑包括如廁後未洗手,糞便中的病毒殘留手上;感染者的手觸摸食物後,其他人再吃下也可能遭傳染;摸到感染者碰過的東西,未洗手就進食。 馬瑞杉強調,不管是要預防哪種腸胃型病毒,勤洗手是最重要的,包括進食前、如廁後、出入公眾場合、處理生鮮食物一定要洗手,在外返家後第一步也是要確實洗手。家中如有人感染,要用漂白水稀釋消毒,減少家中群聚感染。飲食方面,避免生食,最好是煮熟食用。

Read More

健保30年警訊 醫院不會倒 醫護人員會倒

台灣醫學會成立122年將出版風華雙甲子一書,紀錄台灣醫療發的歷史,同時將舉行高峰論壇,健保改革是論壇討論的重要議題。(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醫學會成立122年將出版風華雙甲子新書並舉行高峰論壇,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指出,健保不應建構在以道德綁架或情緒勒索醫事人員不斷付出之上,政府與民間在醫療投資明顯不足,人力也緊缺,希望以論壇為平台創造專業且中性的空間集思廣益,讓健保體質更為健全。 吳明賢表示,以南韓為例,醫護都集中在高報酬、低風險領域如醫美等,已有醫學中心因聘不到醫師而不再開設小兒科急診,以致於發生兒童醫療人球事件,對台灣也是警訊。 吳明賢指出,健保在30年前實施時,並未好好構思分級醫療制度,加上民眾、民意代表及地方首長總認為,醫學中心在家門口才是最佳作法,導致醫學中心不斷增加,私立醫療院所考慮市場機制,若開醫院會虧錢,就沒人要開醫院,依現況推估,未來情況恐是健保不會倒、醫院不會倒,但醫護人員卻會倒下。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表示,健保創立已30年,已繳保費30年的民眾也邁入退休年齡,台灣繳交保費人口從過去以青壯年、兒童等為主,轉為長者為多,意味未來醫療支出將會更多,也代表我國各層面投資醫療必須更多,雖然歷任總統投資醫療經費都有增加,但仍然不足,只有解決經費問題,醫療人力不足問題才能獲得解決。 吳明賢表示,人工智慧(AI)是部分醫事工作的解方,如果以AI配藥調劑,就可以放寬藥師的處理處方箋之數量限制。未來醫院採行AI後,也必須增聘資訊工程師等人力維護,還有購買各種伺服器等設備,是否可相應增加醫院的收入還要評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