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騎行 永不放棄! 抗癌騎士環台挑戰成功

新北衛生局長陳潤秋迎接不倒騎士。( 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來自台灣各地不倒騎士們凝聚力量,挑戰以10天完成1,100公里單車環台之旅,於今(12)日抵達終點站新北市,他們以堅定的意志和無畏的勇氣,成功環台,展現強韌的生命力量,證明罹癌也能透過運動找回失去的健康。 謝永國先生帶著罹癌過世妻子的照片完成環台挑戰的心願。( 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自100年起,癌友單車環台活動已邁入第12個年頭。這項活動不僅為癌症病患及其家屬打氣,更象徵著對抗癌症的堅毅決心。今年的不倒騎士施宏錡是一位聽障人士,於111年因小便不順就醫檢查,最終被確診為攝護腺癌第3至4期。在歷經40次放射線治療的艱辛過程中,他面臨身體與心靈的雙重考驗。雖然無法聽見周圍的聲音,但施宏錡通過每周持續騎單車,讓身體變得更強健,心中的恐懼也逐漸減輕。 台灣抗癌協會第12屆癌友單車環台挑戰成功。( 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新北市衛生局表示,癌症已連續42年登上國人十大死因榜首,早期發現與治療是防癌的關鍵。今年本市的五癌篩檢服務(包括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及肺癌)中,仍有超過4,000名篩檢異常的民眾未進一步接受檢查。副秘書長張其強呼籲市民,癌症不再是絕症,早期發現病灶可透過醫療處理,能有效避免晚期患者需要的昂貴化療、標靶治療及重粒子療法的費用與痛苦。希望市民若發現篩檢異常,務必盡快前往醫療機構進一步檢查。五癌篩檢相關訊息請上衛生局網站(www.health.ntpc.gov.tw/basic/?mode=detail&node=917)查詢。

Read More

以為更換人工關節就好了! 沒想到竟全身痠痛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內60歲以上民眾中,大約每5人就有1人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該病的盛行率高達15%,且有年輕化趨勢。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關嘉慶報導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方法往往會以保守治療下手,可經由藥物及復健開始,當保守治療無效時,很多人就會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然而,可千萬別以為做完手術,就一勞永逸了!臨床上,有不少人疏於後續的追蹤用藥和復健,致使患部紅腫熱痛、瘀青發炎,甚至出現全身痠痛的後遺症,要特別注意! 退化性關節炎多因為老化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內60歲以上民眾中,大約每5人就有1人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該病的盛行率高達15%,且有年輕化趨勢。至於為何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中醫師李深浦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多是因為老化,人在承受地心引力時,骨骼會承受壓力,而骨骼關節會日漸磨損狹窄,是因為韌帶和關節的氣壓與液壓減少所造成。 服用中藥可使再生復原 因此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老化是重要原因;另外,也有人是因姿勢不良,或是因為運動傷害,導致長骨刺所引起的關節炎。李深浦中醫師指出,一般所說的長骨刺,是因為椎間盤乾縮而形成,骨骼關節處有骨膜,還有軟骨保護,若服用對骨骼或軟骨有幫助的中藥,可能有助於支持骨骼的健康和復原過程。 中醫能治癒手麻腳麻、全身癱瘓 李深浦中醫師進一步指出,對中醫而言,治療筋骨痠痛、關節疼痛沒有止痛藥、荷爾蒙、類固醇等這類用藥,中醫會針對通筋活血的理論,開立適當的中藥,以支持關節健康並改善不適感。李醫師的患者中有位病人手麻腳麻,已經無法走路,還有一位因車禍導致癱瘓,都在門診治療幾個月後,經由服用中藥、針灸和推拿下,已經能夠行走,那位癱瘓的病患,後來還結婚生子。 骨骼關節保養要注意體內滲透壓 對於骨骼關節的保養,要注意體內的滲透壓;李深浦中醫師解釋,滲透壓是維持骨關節健康的唯一辦法,因為人體內的血管是化學系統,體內的溫度需要安定,血液也需要有持續的能量,當血管內的滲透壓若是遇冷,血液循環的速度就會變慢,肚子內則會充血,末稍血液循環就不良,當血液來到關節處,滲透壓就會降低,因此運動的時候,關節就會容易磨損。 維持正常滲透壓飲食勿吃冰 李深浦中醫師強調,如果一個人的滲透壓不好,就連腦也會退化,腦是反射身體裡面血液,血液帶有氧氣,如果愛喝冰涼冷飲,會導致眼睛痠,這其實就代表腦部的血液不夠了;因此若要讓滲透壓好,最好是不要喝冰涼冷飲,保養好體內的滲透壓。

Read More

孕產婦胸部皮膚常有「這些」影響 如何保養?乳房也能用妊娠油嗎?

許多媽媽們懷孕初期就會幫肚子擦妊娠油,卻往往忘記胸部其實也需要保養,結果肚子沒什麼妊娠紋,胸部卻有好多條,自己就是最經典的案例。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懷孕期間肚子越來越大,孕媽咪們的腹部可能會產生妊娠紋,不過除了腹部以外,胸部其實也會有所謂的「胸部妊娠紋」。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林雅涵表示,許多媽媽們懷孕初期就會幫肚子擦妊娠油,卻往往忘記胸部其實也需要保養,結果肚子沒什麼妊娠紋,胸部卻有好多條,自己就是最經典的案例。 除了妊娠紋之外,孕媽咪們的胸部皮膚也常常會有乾癢不適等問題,在懷孕期間媽媽們該如何保養細嫩的胸部肌膚?妊娠油也能塗抹在乳房上嗎?林雅涵泌乳顧問一一解答! 懷孕期間乳房越來越大 胸部易有乾癢、妊娠紋問題 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變化,乳腺組織增生,孕媽咪的胸部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大。林雅涵泌乳顧問表示,從懷孕到生產,乳房大約會增加1-1.5個罩杯,生產後甚至可能會增加到2個罩杯,雖然增加幅度不像肚子那麼大,但是胸部的脂肪組織沒有肚子那麼厚,皮膚在撐大的過程中就容易有妊娠紋、乾癢問題,大約30-50%媽媽們會有這樣的困擾。 孕媽咪該如何保養胸部皮膚?可以塗抹妊娠油嗎? 在懷孕初期胸部可能只會有脹痛不適的情況,如果沒有好好保養胸部皮膚,隨著乳房越來越大,乾癢、細紋 等皮膚困擾就有可能會漸漸出現,到了懷孕中後期會越來越明顯。不過,孕媽咪們該如何保養、預防這些皮膚問題呢? 林雅涵泌乳顧問提到,其實就跟肚子一樣,胸部也可以使用妊娠油來保養,挑選妊娠油時應注意保濕度、低刺激性,像南非妊娠油刺激性低,也比較不會過敏,適合孕婦使用,而且油的保濕效果比乳液好,因為它能封住水分,南非妊娠油除了植物精華外也含獨家配方的礦物油,有較好的封閉性、保溼度,再加上它價位不高好入手,評價也不錯,因此蠻多人使用的。 從懷孕開始,孕媽咪們就能塗抹妊娠油於胸部以保養皮膚,林雅涵泌乳顧問建議,一天可以擦1-2次,如果很擔心妊娠紋,可以在早上起床時擦1次,洗完澡後再擦1次,塗抹時由下往上、由外往內慢慢把油帶上來,並輕輕撫觸、按摩就可以了,通常這樣就能幫助延緩細紋,維持肌膚的彈性。 不過,林雅涵泌乳顧問提醒,在按摩時不建議做擠奶的動作,因為擠奶可能會造成子宮收縮,如果有必要於產前擠奶,務必要諮詢專業婦產科醫師,另外懷孕期間沒有在餵奶,所以塗抹妊娠油在胸部上沒有太大的影響,但產後因為要餵奶就比較不建議使用於乳頭、乳暈處。 擔心胸部乾癢、妊娠紋 除了勤擦油保養 也要注意3點 除了塗抹妊娠油外,林雅涵泌乳顧問表示,若要幫助延緩胸部紋路、乾癢等皮膚問題的產生,不過度追奶也是重點之一,因為一味地追奶可能會讓乳房脹得太大,容易造成皮膚紋理上的改變,產生胸部妊娠紋,提醒孕媽咪們生產後奶量只要跟寶寶供需平衡就好了。 另外,有些孕媽咪們會因為胸部脹大不適而不想穿內衣,但林雅涵泌乳顧問指出,乳房有可能會脹到跟橄欖球、木瓜一樣重,如果不穿內衣,很容易造成皮膚拉扯,導致胸部皮膚乾癢不舒服,所以在懷孕及哺乳期間還是建議要穿有支撐性但是比較沒有鋼圈的內衣,不能完全不穿。 而且體重控制對於胸部妊娠紋、皮膚乾癢問題之預防也很重要,林雅涵泌乳顧問表示,妊娠紋跟肥胖紋生成的原因其實是一樣的,建議媽媽們懷孕期間體重增加控制在10-14公斤,基本上就不太會有非常嚴重的妊娠紋,再搭配妊娠油的使用就能達到很好的保養效果。

Read More

ALP指數偏高增死亡風險 台東馬偕重症團隊研究成果獲醫學會首獎  

ALP指數偏高將提高死亡風險,台東馬偕重症團隊研究成果,在醫學會拿下首獎。(記者鄭錦晴翻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ALP數值的高低能反映病人心衰竭病情的嚴重程度,進一步影響死亡率。台東馬偕醫院的重症研究團隊以「鹼性磷酸酶(ALP)在預測ICU鬱血性心臟衰竭患者死亡率中的預後價值」研究主題,在今年的中華民國急診暨重症醫學會年會上奪下首獎,這項突破性成果,為重症病人的診斷帶來新思路。 這項研究由心臟內科醫師趙川磊、胃腸科醫師鄭群翰、醫研科主任蘇珉一和身心科醫師陳紹基一起合作完成,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跨科研究案例。 這次的研究中,台東馬偕團隊使用MIMIC-IV資料庫,分析了超過4,500名 ICU心臟衰竭患者的資料。這些數據來自美國的醫療中心,包含超過20萬次的住院記錄和6萬次的ICU病例。藉由這些龐大的數據,團隊發現ALP數值的高低能反映病人心衰竭病情的嚴重程度,進一步影響死亡率。 胃腸科鄭群翰說,如果病人的ALP指數偏高,可能意味著肝臟或骨骼有問題,這些問題常常伴隨其他風險因素,例如全身炎症、營養不良或慢性病,都會提高死亡風險。 心臟科趙川磊也提到,在台東許多病人就醫不便且高齡病患多,不僅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問題,還常伴隨肝硬化或肝功能異常。因此,醫護人員如果能及早發現ALP異常升高,再配合其他數據分析,就能提早判斷哪些患者需要更多關注,進而改善病人的預後情況。 這項研究不僅幫助醫護人員快速評估重症病患的風險,也能讓患者獲得更符合自身需求的照護方案,為台東的重症心衰竭患者爭取更大的健康保障。

Read More

選用正確關節保健成分!讓你關節補給再增生 筋骨養護不間斷

現在很多人會吃關節保健食品來保養,不過內含成分有哪些功效?對關節真的有效嗎?讓馬偕醫院骨科醫師林宗諭來解答!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林宗憲報導 無論走路、上下階梯,日常生活中許多動作都需要用到關節,但隨年齡增長,關節可能會漸漸退化僵硬、疼痛,需要維持關節健康才能讓活動不受限。現在很多人會吃關節保健食品來保養,不過內含成分有哪些功效?對關節真的有效嗎?讓馬偕醫院骨科醫師林宗諭來解答! 從關節構造了解關節保養 建議開始幾歲吃保健品? 關節如何保養? 首先應從關節構造開始了解。以膝關節為例,林宗諭醫師說明,它由大腿骨、小腿骨等硬骨相連,硬骨能支撐身體的結構,不過硬骨表面其實還有軟骨,中間有潤滑液,能降低摩擦,讓膝蓋可以正常、靈活地活動。 而軟骨、關節液組成成分大不同,林宗諭醫師表示,軟骨主要是由膠原蛋白所組成;關節液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胺,但這些都會隨年齡增加,合成速度趕不上消耗速度,因此大約4、50歲開始就可以使用保健食品來保養自己的關節。 關節保健品常見3成分 分析各成分作用及功效 在了解關節構造及組成成分後,更能知道哪些營養素可作為關節的原料、促進關節健康,目前市面上保健食品常見成分大約可分為以下3類: 葡萄糖胺 : 可以讓關節產生比較多的潤滑液,進而保護關節,除此之外也能補充軟骨原料。 UC-Ⅱ: 屬於膠原蛋白類的產品,身體攝取後可以調節T細胞,控制發炎,讓發炎反應不要那麼強烈,進而去改善關節疼痛。 龜鹿雙寶 : 由龜板、鹿角、人蔘及枸杞製成,中醫上常用於治療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等患者,能加強骨骼及軟骨健康,更有幫助軟骨增生的效果。 關節保健食品百百種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保健品? 不過現在市面上關節保健食品這麼多,民眾該怎麼挑選適合的保健食品,才能真正達到關節保養的功效呢?林宗諭醫師表示,保健食品的挑選應先講求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建議民眾要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避開容易過敏的成分再去做攝取,而不同保健食品有不同的特性,也各自有各自需要的人。 像是葡萄糖胺有助於關節液、軟骨補充,龜鹿雙寶也能促進軟骨增生、強健筋骨,都可作為民眾關節長期保養的選擇;而UC-Ⅱ則主要是針對關節發炎的問題提供改善 。 葡萄糖胺、龜鹿雙寶搭配運動、減重 讓關節補給再增生 筋骨養護不間斷 關節保健食品的攝取是初期保養很好的開始,林宗諭醫師也提醒,除了保健食品外,減重、運動等生活習慣調整,也是關節保養相當重要的一環,尤其是運動,能加強核心肌群的訓練、增進肌肉強度,進而減輕關節承受的壓力。 另外,市面上的保健食品許多其實都含有複方成分,民眾在挑選時也可以選擇複方產品,像葡萄糖胺能直接補充關節液與軟骨,加上龜鹿雙寶又有助軟骨增生、骨骼生長,再搭配適度的運動,雙管齊下更能由裡到外照顧關節健康,讓關節補給再增生,筋骨養護不間斷。

Read More

健康祕書來了!東基啟動全人全社區照護計畫 助三高病人守護健康

東基「社區多功能辦公室」位於慈愛樓二樓社區健康中心。(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台東基督教醫院是台東縣唯一承辦衛生福利部「全人全社區照護計畫」的地區醫院,東基醫師吳昱銳指出,統整健康資料時,發現多數三高病人以外食為主,容易吃下高油、高鹽食物,加上少運動,是健康的主要危險因子,加入照護網有健康祕書協助掌握健康,可獲得更完善的照護。 依據衛福部統計,全國三高病人且規則就醫者中,有近半數尚未接受家醫計畫或慢性病方案收案照護,其中八成病人習慣到醫院看病,因此推動地區醫院「全人全社區照護計畫」。 東基健康祕書方淑美個管師,在社區多功能辦公室為病人建立資料及相關衛教。(記者鄭錦晴攝)   東基首波收案對象是定期在東基就醫的三高病人,符合資格且收到此計畫「收案轉介單」的病人,共六百五十九人,將由個案管理師照護管理,包括建立健康資料、定期檢視健康數據、提供健康訊息、衛教、諮詢服務等。 東基全人全社區照護團隊包括家庭醫學科醫師、個案管理師、護理師、營養師,另與台東馬偕醫院、黃信揚診所、路瑪診所、杏歆診所、延平鄉衛生所、達仁鄉衛生所建立轉診及合作機制,提供初次轉診掛號費用優惠。 個管師首先會為病人建立個人健康資料,也會加入病人定期檢視血壓、血糖、體重及所需的檢驗、檢查等健康數據,並有二十四小時諮詢專線,病人可即時獲得健康照護的建議、對緊急狀況適時轉介醫師協助等醫療諮詢服務。

Read More

二尖瓣逆流輕中重度治療方式大不同!修補、置換手術一次看

林口長庚心臟整合中心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進行高難度的「經導管瓣中瓣手術」,低侵入性、風險較低、傷口也小,給予患者新解方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不少國人有二尖瓣逆流狀況,若疏忽恐引起嚴重併發症!二尖瓣是藏在心臟裡的結構,針對輕中重度不同的患者,心臟內外科各有治療策略皆可修補與置換瓣膜。其中,曾手術換過的生物瓣膜也可能年久失修,就得進行二次置換,因年長者再次開刀風險高、手術難度也高,病人恐求助無門!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進行高難度的「經導管瓣中瓣手術」(M-ViV),低侵入性、風險較低、傷口也小,給予患者新解方。 瓣膜無法閉合 血液逆流造成心悸、呼吸困難 二尖瓣是位於左心房左心室中間的瓣膜,由前葉和後葉2個瓣葉組成,構造宛如閘門的2個門片,正常開合時可以維持正常血流,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但若二尖瓣無法關閉,就會造成血液逆流。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表示,二尖瓣逆流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多數患者病況是緩慢漸進,早期沒有症狀,但當逆流越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就會出現呼吸困難、運動耐受度越來越差、心悸、下肢水腫、無法躺平、腹脹等症狀,建議照心臟超音波檢查。 及早治療預後佳 二尖瓣修補優先、置換為後 重度二尖瓣逆流,恐產生心臟衰竭,及早治療是上上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說明,根據長期研究心血管併發症,及早修補預後較佳,因此治療原則是「修補優先、置換為後」。  外科修補與置換:標準開胸手術 目前國際治療標準為外科開胸手術,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雖然傷口大、恢復慢,但手術視野廣,能夠一次矯正多種心臟問題(如其它瓣膜治療、心律不整或繞道手術等)的患者。9成重度患者可矯正至無逆流,耐用度可達20年到30年,復發率低。 外科修補與置換:微創手術 在病程早期,病灶簡單的患者,可以內視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進行,微創外科修補或置換手術。可在更小的傷口,更快的恢復下達到同樣理想的長期結果。 內科修補與置換:經導管療法 心臟功能低下的年長者無法挨刀怎麼辦呢?內科治療方式為「經導管療法」,把漏血的地方「釘」起來,讓血液逆流變小,傷口較小、恢復也較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內科經導管手術分為修復與置換2大類: 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 將二尖瓣膜前後2個瓣葉邊緣對接的Mitraclip瓣膜夾合器技術。 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 從右心房穿刺心房中膈,到左心房進行瓣膜置換,可減少損傷,同時置換成新的導管瓣膜。 瓣膜再置換高風險 經導管療法適合高齡患者 若瓣膜損壞太嚴重,修補效果不佳,就需要置換人工瓣膜,選擇方針依患者年齡而定: 金屬瓣膜 (儘可外科手術置換): 耐用度較高,但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適合年輕患者使用,可減少二次置換的風險。 生物瓣膜: 由豬牛製成,使用年限較短。適合年長者,不需多次開刀,可避免服用抗凝血劑所造成的出血作用。 不過,生物瓣膜約10年會慢慢鈣化,此時就會需要2次置換。但2次開刀本身風險高,包括二尖瓣結構複雜、第1次手術傷口留疤、組織沾黏等,或第一次手術紀錄未詳盡等狀況,讓病人求助無門!謝宜璋進一步表示,現今有「經導管瓣中瓣」療法,將導管從股靜脈放入順著血管到達左心房,並順著指引導線植入新的人工瓣膜。此術式風險較低、較不侵入性、傷口較小,手術及住院時間較短,提供高風險患者另一項治療選擇。 治療技術日新月異 團隊擬定最適合治療方針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二尖瓣逆流治療技術日益月新,從早年氣球擴張術、開胸手術到現今經導管瓣膜療法,治療選擇多元。心臟整合中心團隊會依據患者年紀與疾病進展,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Read More

晚期肺癌新突破!連續免疫合併治療顯著提升患者存活率

據衛福部公布的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肺癌已成為台灣癌症中死亡率中的冠軍,堪稱國人最大的健康隱憂。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韋彤、潘昱僑報導 有位60多歲的女性患者被診斷為第四期肺腺癌並伴有肋膜間皮瘤,經過兩年免疫合併治療,經影像檢查後顯示幾乎沒有癌細胞,六年多下來,目前在家人的支持下定期回院檢查,生命品質得到明顯的提升。另一位50多歲女性患者被診斷為肺癌骨轉移,因無法忍受鉑金化療的副作用,醫師建議嘗試免疫合併治療,經過七年的治療,病情得到控制、癌細胞大幅減少,且身體狀況也得到了改善。 頭號健康隱憂!晚期肺癌治療的新選擇 據衛福部公布的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肺癌已成為台灣癌症中死亡率中的冠軍,堪稱國人最大的健康隱憂。由於肺癌早期多無症狀,患者確診時通常已是晚期,讓治療變得更加困難。過去治療肺癌的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及標靶治療,但對許多晚期患者來說效果有限。近年來,免疫療法成為晚期肺癌患者的另一種選擇,除了單獨使用免疫療法外,研究指出免疫合併治療可以進一步改善病況、延長平均存活期,是晚期肺癌治療的新突破。 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適 連續超過7天要留意 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醫師指出,過去20年來,肺癌一直是台灣十大癌症的首位,每年新診斷的肺癌案例接近17,000例,同年死亡人數約13,000例。黃醫師提醒,肺癌早期症狀雖不明顯,但其實已有徵兆,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適持續超過七天、連續咳嗽超過兩周,應有所警惕並就醫檢查,特別是無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此外,他也指出二手菸對肺腺癌的影響,尤其在女性患者中更為明顯,因此戒菸對於預防肺癌極為重要。 從副作用大的化療 到精準標靶治療的演進 黃醫師回顧,2000年以前,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是化療和放療,但這些方法的毒性強、副作用大,病人接受度通常不高。2000年後,隨著基因檢測的發展,標靶治療成了新的治療方式,對於EGFR(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陽性的病人標靶效果相當顯著,但對於基因檢測陰性的病人,仍需接受傳統化療。 免疫調節劑的突破 啟動T淋巴球對抗晚期肺癌 2015年,免疫調節劑的出現為晚期肺癌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黃醫師解釋,免疫調節劑透過啟動體內的T淋巴球來對抗腫瘤細胞,打破腫瘤細胞表面PD-L1與淋巴球上的PD-1結合所形成的保護膜,讓淋巴球能識別並攻擊腫瘤細胞,顯著延長了許多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 使用免疫調節劑依PD-L1表現決定 部分患者選擇自費治療 黃醫師說明,目前免疫調節劑的使用方式多樣,需根據患者的PD-L1表現來決定具體治療方案。根據國外臨床研究,PD-L1高表現(超過50%)的患者單獨使用免疫調節劑即可獲得良好的效果,中等表現(1-49%)或低表現(小於1%)的患者可合併化療或使用雙免疫調節劑。由於健保給付條件較為嚴格,黃醫師建議根據患者的經濟能力和體能狀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持續兩年免疫調節劑療程 顯著提高五年存活率 根據臨床研究,持續治療兩年的患者中,有19-25%可達到五年穩定的成果,對比過去肺癌五年存活率不到10%,是項很顯著的進步。黃醫師指出,免疫調節劑的療程建議持續兩年,許多患者在接受兩年治療後會自費延長療程。 良好醫病關係與精神支持 助力免疫合併療法效果提升 黃醫師強調,免疫合併療法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也需要患者與家屬的堅持與配合。他表示,良好的醫病關係對治療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許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僅得到身體的治療,還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對於他們面對疾病、保持積極心態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面對肺癌這項重大挑戰,黃俊耀醫師呼籲全體國人包括肺癌病人、家屬及癌友應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他指出,政府已開始補助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有助於精準醫學的發展,幫助肺癌病人找到合適的治療藥物;若沒有對應的標靶藥物,也可使用免疫調節劑。黃醫師強調,肺癌治療每十年都有重大突破,未來會有更多副作用少的新藥上市,他鼓勵患者及家屬積極面對、與醫生合作治療,期望在未來五年內提升台灣肺癌治療的成果,讓病人活得更有品質、更有希望。

Read More

腹瀉、便秘輪番上陣?「低腹敏飲食」擺脫腸躁症困擾

綠奇異果為高營養密度水果,其營養價值很高!尤其在執行低腹敏飲食時,要注意每天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壓力大,腹瀉、便秘接二連三反覆發作,還常感到肚子痛、腹脹,去照大腸鏡卻相安無事、找不到病因,可能是「腸躁症」作祟。「腸躁症」是現代人最常見的腸胃問題之一,在台灣平均每4-5人就有一人有腸躁症困擾,相當於全台超過五百萬人因持續的腸胃不舒服影響日常生活。腸躁症主要和飲食習慣、壓力、腸道微菌叢、腸道過度敏感有關,症狀則伴隨腹痛、腹瀉、脹氣、便祕等,通常會持續數年。 要解決這樣的困擾,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表示,除了紓壓、少吃刺激性食物,漸進式地選擇「低腹敏食物」有很好的幫助,也推薦每天早餐餐後搭配吃一顆綠奇異果,能溫和地幫助消化與排便,緩解腹脹感。 腸子是人的第二大腦「低腹敏飲食」緩解腸躁症 李柏賢醫師指出,「腸躁症治療以緩解症狀為主,但建議要找到釋放生活壓力的方法,讓心情放鬆,因為腸子可謂人體的『第二大腦』,腸道神經和我們大腦的神經有所連結,當大腦覺得開心、放鬆,腸道也就不會過度敏感。」 飲食方面則要避免辛辣、酒、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也不要抽菸,這些都容易引發腸道發炎。如果要緩解「腹脹感」,李柏賢醫師建議,要避免「高腹敏」的飲食,意思是吃下去之後容易在大腸中發酵、產生氣體,容易導致「脹氣」的食物,包括:精緻澱粉、乳製品、洋蔥、蒜頭、人工甜味劑、梨子、芭樂、蘋果、加工肉品等。可改為「低腹敏飲食」,包括將高腹敏的牛奶替換成水解牛奶,以及攝取白肉如海鮮、雞肉,還有櫛瓜、豆腐,以及綠奇異果,都是很好的選擇,幫助減少腸胃道刺激、改善脹氣症狀。 李柏賢醫師提到,一次避掉所有高腹敏食物很不容易,一開始可逐一嘗試、觀察何種食物可能造成自身腸胃不適,來了解自己腸胃可能對哪些高腹敏食物較為敏感,慢慢減少或避免。同時,盡量多攝取低腹敏食物來降低腸道負擔,特別像綠奇異果就是很好的低腹敏食物,因為綠色奇異果富含膳食纖維和奇異酵素,可以幫助促進蛋白質的分解及消化,同時能緩解便秘、腹瀉等腸躁症的症狀。 綠奇異果營養價值高 早餐加一顆幫助改善腸道機能 李柏賢醫師進一步補充,綠奇異果為高營養密度水果,其營養價值很高!尤其在執行低腹敏飲食時,要注意每天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因為膳食纖維能幫助腸胃蠕動,增加糞便的軟度及體積,讓排便順暢,而綠奇異果的膳食纖維含量非常高,每100公克綠奇異果就含有3克膳食纖維。 《美國消化醫學雜誌》曾於2022年發表一項研究,指出便祕型腸躁症患者一天補充兩顆綠奇異果,每周可增加1.5次以上的排便,且沒有明顯的副作用。綠奇異果除了能緩解腸躁症帶來的便秘症狀外,還可以幫助血糖的穩定。 李柏賢醫師說明,因早上為人體腸道反應較靈敏的時段,空腹喝咖啡、吃辛辣或酸性食物,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早餐也要特別注意低腹敏飲食,以及補充高營養密度蔬果,讓營養攝取均衡,綠奇異果是方便的好選擇,建議於「餐中或餐後」多搭配一顆綠奇異果,促進消化、補充膳食纖維,也能幫助穩定血糖,腸胃舒服、心情也能更美麗。

Read More

壯男家中昏迷 血糖值高達600

糖尿病併發症機率高,醫師示警保存胰臟功能至關重要。(聯新醫院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36歲壯男因工作在異鄉獨自居住,某日電話無人接聽,母親至租屋處才發現兒子已昏迷,緊急送醫,檢測血糖值高達600、糖化血色素12.9%,並同時罹患急性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症,以及第2型糖尿病併發高血糖高滲透壓急症,瀕臨休克邊緣,幸母親及時發現送醫搶救,否則後果難料。 該男從事保全工作,身材良好,並無抽菸喝酒,但卻罹患第2型糖尿病。聯新國際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鍾政和11日表示,第2型糖尿病致病機轉為「胰島素阻抗」與「胰島素相對不足」。在疾病初期身體為了克服胰島素阻抗,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以維持血糖的恆定,當身體的代償機制逐漸失去作用,胰臟的功能逐漸衰退,就會慢慢產生高血糖的現象。 胰島素是由「胰臟」的胰島β細胞所分泌,其功能是降低血液中的糖分濃度,和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往往不足20%,因此如何維持胰臟中β細胞的功能,是避免糖尿病進程惡化的關鍵。 但第2型糖尿病是一個複雜的疾病,具有高度的異質性,病情個別差異性大,有些病人分泌胰島素的能力比較不足,有些病人則是胰島素阻抗比較嚴重,有些人的糖尿病與肥胖有關,有些人的糖尿病則與老化有相關。鍾政和認為,「如何針對病人的個別狀況,給予個人化的治療策略,以維持血糖穩定及避免併發症的產生,是治療的重點」。該男兩年來持續就醫,並成功穩定病情,糖化血色素僅5.9%,病人與家屬對療效非常滿意。 鍾政和建議,糖尿病患者應注意藥物、飲食、運動3項自我管理,按時就醫服藥外,避開高糖分、高油脂的食物,三餐8分飽為原則,每週至少3次,每次50分鐘中強度運動,如慢跑、游泳、快走。鍾政和強調,糖尿病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對人體傷害非常大,目前仍無法治癒,聽從醫師指示服藥,並從自我管理做起,勤運動保持正常作息,是最好的對抗糖尿病方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