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2年 口語表達趕上同齡

醫師許宏志指出,需要更多強大的社會安全網來扶持發展遲緩的孩子。(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侯小弟弟在兩歲多時,僅能說出「爸爸」、「媽媽」,大部分時間都以動作與父母溝通,幾乎不開口說話。經醫院評估確診侯小弟弟在語言發展及表達上有明顯落後,經醫院安排語言治療課程,如今能主動進行日常對話,口語表達能力已達同齡小朋友水平,讓父母放心許多,顯示孩子發展遲緩時早期療育重要性。 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表示,經4個月語言表達訓練,侯小弟弟從最初僅能說出4至5字的簡單句型,進步到可講出超過7個字的完整句子,並能主動進行日常對話;治療2年後,侯小弟弟口語表達能力已達同齡小朋友水平。 許宏志表示,早期療育目的是幫助發展遲緩或有發展遲緩風險的孩子早日克服障礙,追趕正常發育進度,減少未來生活中遇到的挑戰。 嘉義長庚醫院指出,透過兒童發展評估門診,集合復健科、小兒神經科、精神科,以及語言、職能、物理治療師,還有臨床心理師與社工師等專業團隊,針對每個孩子需求,量身打造個別化療育計畫,透過單一窗口安排評估並提供後續療程,讓治療更為全面且順暢。 許宏志指出,隨著少子化的趨勢,背後需要更多強大的社會安全網來扶持發展遲緩的孩子,因為這些孩子不僅是社會的未來,也是希望。透過照護與服務,不僅幫助了孩子們,社會也因此變得更加美好。

Read More

CAR-T納健保週年 29人控制良好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等團體7日共同召開「CAR-T細胞免疫治療給付滿週年」記者會,健保署長石崇良(中)等人出席。(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央健保署自去年11月後將CAR-T細胞免疫治療納入健保,迄今已滿1週年。健保署長石崇良7日指出,今年有59人申請,共有42人成功通過,包含36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6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每人819萬、共計約3.4億的醫療費用由健保支付。 現年70歲的張女士,曾在2014年6月莫名出現發燒、疲勞、容易喘等症狀,可惜的是當時被誤診為貧血,直到2016年轉診至血液腫瘤科後,才發現相關症狀竟是源於瀰漫性大B淋巴瘤,並終於開始化療。 張女士抗病至今約10年,期間內經歷了無數次的化療,甚至在約67歲時進行高強度的自體幹細胞移植,但仍無法有效控制癌細胞,復發次數難以計算。所幸在健保的支持下,她成為了首例健保給付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個案,並於2024年1月於花蓮慈濟完成治療,至今仍穩定控制疾病。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前者好發於兒童,後者則好發於中高齡者。兩疾病發病初期症狀不典型,容易與疲勞、生長痛、腰痠背痛混淆,病程卻可能快速惡化,未即時就醫治療,可能在短短幾週、幾個月就會危及性命。 石崇良表示,針對成人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兩疾病,患者若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仍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即有機會符合CAR-T細胞免疫治療給付標準,全台約100位癌友符合資格。 根據健保署資料,今年有59人申請,健保過件率高達71%,共有42人成功通過,包含36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6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每人819萬、共計約3.4億的醫療費用由健保支付。 石崇良指出,截至目前為止,已有29位患者已完成治療,包含26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3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且已使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患者,至今均維持良好的疾病控制。 石崇良透露,有第2家藥廠準備向食藥署申請CAR-T藥證,並預計同步申請健保給付,最快取得藥證後半年內納保。 劉家豪說,對於治療反應不佳與復發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有8至9成的機率可以完全緩解;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則有4至6成可以完全緩解,病患可以不用接受強力的化療,也可以用此免疫細胞療法控制病情。

Read More

中醫全聯會 冬補要視體質進補 可詢問中醫師

同的藥材與食材之理療功能相異,民眾應聽從中醫師的建議進行涼補、平補或溫補,才能確實改善體質,迎接來年的挑戰。(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節氣進入立冬,中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7日提醒民眾應順時養生,但是到底要怎麼補?則應依據民眾本身的體質,視氣血陰陽之虛實,以不同的藥材與食材就所需進行涼補、平補或溫補,以在立冬時節為身體打好基礎,迎接新一年的挑戰。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長張晉賢表示,中醫藥膳應遵循「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原則,立冬初期應先顧護脾胃,待脾胃打底後;中後期再增補腎氣,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但進補仍需謹慎,特別是對於感冒發燒、消化不良、慢性病三高、體質容易上火的人,應避免「勁」補,以免加重病情。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內科主任謝伯駿指出,中醫認為冬季應溫補元氣,增強抵禦寒冷的能力,具暖中補氣效果的羊肉為秋冬進補首選,適合虛寒體質及孕產婦,但須適量,避免上火,而薑具有去風斜、去痰濕的功效,民眾也可在食物中加些老薑,也有補身益氣的效果。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物也有助補腎養肝,另如桂圓麻油蛋、山藥牛肉煲等食療,亦能驅寒強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西醫整合科主任陳建宏指出,三高慢性腎臟病患在冬天來臨時可能會因為天候不佳,循環不佳而導致氣血不足或失衡,併發急性變化。如果能經中醫師診斷體質證型後,由中藥或藥膳來適當調理,可以改善身體狀態。 陳建宏表示,現代人營養充足、應避免進食過多蛋白質、高油脂、過鹹、或過甜食物增加身體負擔,高血壓、高血脂者應避免高油脂、過鹹食物;糖尿病應適量糖份攝取;慢性腎臟病應避免高糖份、高油脂、高蛋白、過鹹食物;素食者應適量蛋白質、油脂攝取。利用烹調方式或添加熱性食材,以改變蔬菜寒涼性味,利用中藥或藥膳在冬令進補上,能幫助所有國人可以舒服過冬、改善身體健康。

Read More

立冬 中醫師提醒兩種人不宜進補

中醫師吳佩芸指出,現代生活條件改善,飲食已相對豐富,加上許多人處於溼熱體質,進補方式需根據個人體質進行調整。(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7日是立冬,許多人會選擇在這一天「進補」以增強體質。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吳佩芸指出,「進補」的習俗源於古代,由於當時飲食條件不佳,人們會在立冬進食滋補食材來增強體質,以度過寒冬。然而,現代生活條件改善,飲食已相對豐富,加上許多人處於溼熱體質,進補方式需根據個人體質進行調整。 吳佩芸提醒,不同的體質適合不同的進補方式。例如,容易失眠、壓力大或經常熬夜的人,多屬於溼熱體質,適合選擇較平和且能去溼的食補,如四神湯(含茯苓、山藥、蓮子、芡實等)。容易疲倦、氣虛者則可選擇補氣的湯品,如西洋參雞湯。冬季手腳冰冷、氣血虛弱者可選擇十全大補湯或藥燉排骨。若不確定自己屬於哪種體質,四神湯、紅棗枸杞雞湯、何首烏雞湯等,可以滿足大部分現代人進補的需求。 此外,吳佩芸提醒,也有不適合進補的人群。免疫疾病患者或有嚴重發炎症狀者不宜進補。溼熱體質、容易口乾舌燥、睡眠品質不佳的人,則應避免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等比較燥熱的食補,而消化功能不佳者應避免過於油膩的湯品。

Read More

運動後膝蓋疼痛喀喀響 原來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中醫治療幫忙重拾行動力 運動後膝蓋疼痛喀喀響,原來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找上身,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許益彰說,傷科理筋手法能放鬆軟組織、讓髕骨周圍的張力恢復平衡。(院方提供)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運動後膝蓋疼痛喀喀響,原來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找上身,中醫輔助治療可幫忙重拾行動力,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許益彰說,中醫在臨床上常用針灸來治療,具良好止痛效果,除接受治療,提醒要適度休息、避免運動過度,平時並應加強股四頭肌等肌肉鍛鍊。 許益彰說,膝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病症,年紀大的長者常是膝關節退化所造成的;年輕、愛運動的族群則常是因髕骨股骨關節疼痛症候群所致,據統計青少年族群的盛行率超過兩成。 臨床表現為膝前痛、髕骨周圍疼痛或是髕骨裡面疼痛;在膝關節彎曲時可能會出現摩擦音,當使用到髕骨股骨關節時就會造成疼痛加劇;在上下樓梯、蹲、跪,以及彎曲膝蓋坐太久時,嚴重者會出現持續性疼痛、局部腫脹僵緊,甚至肌肉無力、萎縮,造成工作及諸多活動上受限制,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他說,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有三個主要原因:使用或運動過度、直接或間接創傷(如跌倒、撞擊)、髕骨錯位(髕骨軌跡異常、排列不正)等。正常情況下,髕骨(俗稱膝蓋骨)位膝前方,嵌在股骨滑車溝中,當膝關節彎曲或伸直時,髕骨便會沿著此溝上下移動,即是扮演滑輪的角色。 髕骨能正常上下滑移有賴周邊肌肉及軟組織的協調和平衡,當髖關節、膝關節或踝關節出現障礙時,會使髕骨周圍的肌筋膜、韌帶對髕骨的拉力不均衡,造成髕骨翻旋、偏離正常軌道,當髕骨下關節面承受太大壓力時便可能導致疼痛。 他說,急性期時主要以控制疼痛為主,中醫在臨床上常用針灸、拔罐或中藥外用膏布來治療;針灸有良好止痛效果,對軟組織孿縮或障礙點解除有不錯療效,可幫助髕骨、髖及膝關節恢復活動度;傷科理筋手法能放鬆軟組織、讓髕骨周圍的張力恢復平衡;藥物薰蒸搭配中藥內服能提高局部的氣血循環,使受損的組織加速修復、癒合。 許益彰提醒,除接受治療,適度休息、還要避免運動過度及日常使用不當,平時可加強股四頭肌、大腿後側肌群、臀肌等肌肉伸展,大多數人在接受保守治療後可獲滿意療效,千萬不要置之不理,導致日後舉步維艱。

Read More

左流右新!新北增設134場假日及夜間接種站

新北衛生局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公費流感及新冠JN.1疫苗已於11月1日起開放第二階段接種對象施打,開放對象公費流感疫苗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新冠JN.1疫苗為出生滿6個月以上之民眾(全民);為增加接種便利性,新北市衛生局協調衛生所及合約院所提供隨到隨打服務,並於11月份加開87場假日接種站及47場夜間接種站(資料查詢路徑:新北市衛生局網站(www.health.ntpc.gov.tw)>機關業務>疾病管制>新北市流感疫苗及COVID-19疫苗接種地點資訊查詢),呼籲民眾善加利用。 (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新北市衛生局提醒,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尤其以長者最易受到感染,並導致重症及死亡,為鼓勵65歲以上長者接種疫苗,設籍本市65歲以上長者至29區衛生所及社區接種站接種流感疫苗、新冠JN.1疫苗,可領取生活實用好禮(禮品數量有限,發完為止),請持身分證正本、健保卡於衛生所或社區接種站接種完成當日現場領取,建議長者可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以提升對抗流感、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之保護力,減少疾病威脅。 衛生局呼籲,民眾仍需落實個人防疫措施、有症狀自主佩戴口罩、不要上班上課。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左流右新」保護力加倍,照顧自身健康也保護家人及朋友。

Read More

翁吃魔菇看到魔神仔/尿失禁 送醫搶救

台灣最常通報蕈類中毒個案為綠褶菇。(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至少有29種毒菇,一名69歲男性吃了20朵自己摘的野菇,出現幻覺,看到魔神仔、尿失禁,被送醫搶救。尿液鹼性藥物篩檢,發現psilocybin的代謝物,俗稱「魔菇」,兒童誤食嚴重恐死亡。 北榮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全世界已知的蕈類至少有5000種以上,約100~150種屬於有毒蕈類,台灣已知毒蕈至少29種。 毒物中心統計,1986~2004年間共登錄43起蕈類中毒事件,絕大多數發生在春季至秋季雨後,主因是採食野生蕈類所致。中毒者以成人為主,臨床表徵以急性腸胃炎為主,無死亡個案;1986年至去年共282名蕈類中毒諮詢個案,平均每年約7.4名蕈類中毒個案,最常通報蕈類中毒個案為綠褶菇。 楊振昌表示,含psilocybin的蕈類俗稱為魔菇,在人類已有久遠歷史,在墨西哥一帶用於宗教儀式,北歐等其他地區則有濫用個案,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及副交感神經的拮抗作用。魔菇中毒後30~60分鐘可產生頭暈、無力、焦慮、視力模糊、脈搏加速、高血壓等交感神經興奮表徵,可能有時空錯亂、幻覺及躁動不安。多數症狀在4小時內會消失,少數病患會持續至12小時,嚴重者可能會昏迷、高燒、抽搐及死亡,以小孩為主。 食藥署提醒民眾對野生蕈菇應遵守不採不食原則,如如誤應保留食餘檢體儘速就醫,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食藥署/提供)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提醒,看到路邊野生菇類,應遵守「不採不食」原則,也不要餽贈親友,避免誤食危害健康。若因誤食不明野菇,出現生理不適的中毒症狀,應盡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Read More

連吃3天羊肉爐 滿頭痘痘

50歲陳姓男子皮膚敏感,連吃3天羊肉爐,脖子跟頭皮長滿痘痘,搔癢難耐。(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日就是立冬,很多民眾開始進補。一名男子連吃3天羊肉爐後脖子及頭皮長滿痘痘、皮膚搔癢嚴重。衛福部台中醫院6日召開記者會,中醫師鄭惟仁表示,進補前先了解食材及藥材屬性,補對了可以補氣養身,補錯了當心傷身。 鄭惟仁指出,補冬的藥膳種類繁多,包括「溫補」、「平補」、「涼補」等,一般健康正常人3種食補吃了都沒問題;但有些體質較燥熱或涼冷民眾,或是患有皮膚、自體免疫等疾病,就應該要選擇性進補。 鄭惟仁舉例,入冬常見的羊肉爐、麻油雞、薑母鴨、藥燉排骨、四物雞、燒酒雞等,藥性多屬於「溫補、芳香、甘甜」,服用後常感覺全身溫暖,有提振元氣、促進循環等保健作用;但若體質溫燥或患有特定疾病的人,應避免過度溫補,否則容易出現上火症狀,如煩躁、失眠、口破、長痘痘等情況加重的不良反應。 中醫師鄭惟仁建議,民眾冬令進補,可選擇「平補」或「涼補」的藥膳料理,較不會出現溫燥的不良反應,是適宜普羅大眾的選擇。(記者陳金龍攝) 鄭惟仁也提醒,體質燥熱、患有自體免疫疾病如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或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痛風等代謝性疾病,以及患有濕疹、乾癬、痤瘡、蕁麻疹等皮膚疾病患者,應避免服用溫補性質藥膳;還有正在感冒發燒、急性腸胃炎等急性感染症患者,以及癌症患者也不適合溫補。 但進入冬天如仍想體驗藥膳,鄭惟仁建議,可選擇「平補」或「涼補」的藥膳料理,如四神湯、山藥排骨、苦瓜排骨、老菜脯雞湯、香菇雞湯等都屬於藥性溫和,較不會出現溫燥不良反應,是適合大眾的選擇。

Read More

冬藏養腎 熱水泡腳+穴位按壓

中醫師建議,立冬保養,可參考熱水泡腳搭配穴道按摩。(馬光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立冬意旨冬天的開始。中醫師建議,這個時節要讓生活作息順應天地、早睡晚起,讓冬天養「藏」的功能發揮得更好,可採「禪定練習」與養生藥膳,並做好保暖的工作,讓身體的陽氣可以乖乖留在體內。 信義馬光中醫診所醫師李宗明表示,禪定練習可先從腹式呼吸,讓副交感神經啟動,放鬆身體,慢慢沉澱下來;接下來把精神集中在下丹田(肚臍後方三指幅)、中丹田(膻中穴)或上丹田(第三腦室)的位置,保持10分鐘,把一整天的壓力消除。 立冬穴道保養建議從腎經和肝經切入,腎臟對應「水」元素,季節相應冬天;搭配肝經的保養能夠讓腎的養「藏」更順利、減少消耗,增加元氣的儲存。例如腳踝內側下方的太溪、大鍾、水泉、照海等穴位,準備約40度的熱水泡腳,配合針對這幾個穴位按壓做保養。 肝經則從中封、中都等穴道做按摩。中封穴在腳踝前內側,中都穴在小腿內側中點上方的凹陷處、緊貼脛骨,可協助調和肝經的疏發,和諧腎的封藏。 立冬藥膳則推薦山藥蓮子排骨湯。李宗明表示,山藥具有補脾補腎的功效,蓮子養心,搭配補氣的紅棗與養精的枸杞,材料包括排骨300克、山藥500克、乾蓮子50克、紅棗6顆、枸杞1茶匙、薑4~5片、米酒1大匙、鹽1/2茶匙、水適量。滾水川燙排骨洗淨,薑去皮切片,乾蓮子洗淨備用。鍋中放入薑片、排骨、蓮子、紅棗加上適量的水,先中火煮至滾沸後轉小火蓋鍋蓋燉煮25分鐘。最後加入山藥塊煮7~8分鐘後,加入枸杞、米酒及鹽調味即可享用。素食者可以不放排骨。

Read More

淋巴水腫難抓握 鼠蹊部淋巴移植改善

新竹台大分院整形外科醫師江卓衡率領團隊,為病人進行自體遠端淋巴移植手術。(新竹台大分院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一名50歲女性乳癌患者曾接受左側乳房全切合併腋下淋巴廓清手術,左手在一次意外中發生蜂窩性組織炎,雖然痊癒;但左手、左前臂開始出現淋巴水腫情形,不僅腫痛難耐,甚至影響日常生活抓握及穿衣功能。經進行自體遠端淋巴移植手術,將鼠蹊部健康的淋巴組織顯微移植至患側,症狀逐漸緩解。 台大新竹分院整形外科醫師江卓衡表示,淋巴水腫是相當棘手的疾病,常發生在循環不良、癌症經淋巴結切除術後的病人身上。對於較輕微的淋巴水腫,可以透過復健和穿壓力袖套/襪改善。中等程度可透過「淋巴靜脈吻合手術」,把淋巴管和小靜脈用超顯微手術連接起來,讓水腫的淋巴液改走比較暢通的血液循環;或是用抽脂法,直接把不良的淋巴循環移除加壓,強迫淋巴液走其他循環路線。 嚴重的淋巴水腫除了肢體腫脹造成不適,更可能導致反覆蜂窩性組織炎,或困難治療的慢性傷口。這類的傷口有些治療十幾年,甚至開刀數十次都無法改善。 當上述治療方式仍無法完全改善症狀,代表病人患側的淋巴循環狀況極度不佳,此時就可能需要接受自體遠端淋巴移植手術,亦即摘取病人身體其他部位健康的淋巴組織,透過顯微移植的方式,把健康的淋巴循環「種」在患肢,重新建立健康的循環系統。但因為健康淋巴所仰賴的血管較細、變異較多,且手術本身可能造成原本健康的部位被摘取淋巴而產生水腫,是相當高難度的手術。 醫師提醒,長期淋巴水腫可能造成患肢皮膚的反覆感染或硬化,甚至形成慢性傷口,病人若發現自己可能有淋巴水腫的症狀,建議至整形外科或復健科門診諮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