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腹瀉就診 雙雙上升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明疫情趨勢。(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病毒、腹瀉疫情雙雙上升,疾管署24日表示,上週腸病毒就診人次較前一週上升9.4%處高點,預估疫情延後至10月中上旬才下降,流行期將持續至11月中旬脫離;腹瀉上週就診人次,較前一週增5.7%,近4週通報123件腹瀉群聚,就診和群聚通報均為5年同期新高。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依據監測資料顯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萬6253人次,較前一週上升9.4%,疫情處高點;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0型及克沙奇A16型為多,另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上升。 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同時,上週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4萬6558人次,較前一週上升5.7%,為近5年同期最高;另全國近4週(第35至38週)共接獲123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8件,占60%)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2件,占25.5%)。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提醒,預估腸病毒疫情延後至10月中上旬才下降,流行期將持續至11月中旬脫離,且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 此外,腹瀉預估未來一週疫情仍上升,就診人次上看單週15萬人次,10月初可能開始下降,仍請民眾注意食材安全和飲食衛生,落實飯前和如廁後洗手好習慣。

Read More

嘉憶運動會 長輩拚高下

響應9月國際失智症月,嘉義縣24日於縣立體育館舉辦「嘉憶運動會」。(記者張翔翻攝) 記者張翔∕嘉義縣報導 響應9月國際失智症月,嘉義縣24日於縣立體育館舉辦「嘉憶運動會」,專為失智長者設計了法式滾球、射箭以及方塊踏步3項競賽,兼具體能和認知訓練,縣長翁章梁出席頒獎,射箭冠軍─竹崎昇平據點、法式滾球冠軍─鹿草重寮據點、方塊踏步冠軍─布袋龍江據點,各獲頒2500元禮券,現場還有據點長輩們的復古童玩創意手作展示及闖關遊戲,氣氛熱烈。 衛生局說全縣65歲以上長者每13人中即有1人罹患失智症,為延緩長者失智與失能,嘉義縣設有3個失智共照中心及29個失智據點,由前端的失智預防銜接後端醫療照護,透過醫療、社區共同合作,提供就近性、在地化的優質照顧服務。 翁章梁說,「嘉憶運動會」納入了失智據點的3大課程:法式滾球、射箭及方塊踏步,去年僅有15個據點參與,今年全縣260位長者齊聚一堂,平均年齡超過70歲。現場除闖關遊戲外,還有各據點展示的兒時創意手作,如陀螺、ㄤ阿漂、柑仔味、紙牌、丟包沙、神槍手等互動遊戲,勾起長者年少與兒時記憶。 衛生局長趙紋華表示,失智症照護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透過「嘉憶運動會」不僅讓長者養成運動習慣,並促進失智據點之間的互相學習與創新分享,懷舊的兒時遊戲有助於喚起長者的記憶與話題。

Read More

全球第一套自動化軌道系統 柳奇智能實驗室 提升檢驗效率

柳營奇美醫院打造智能實驗室,由電力驅動的檢體運送系統,不僅提升檢體運送效率,也降低接觸感染性檢體風險。(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柳營奇美醫院24日發表醫院臨床病理部的檢驗設備升級為智能實驗室,號稱成為全球第一套自動化軌道系統(GLP Systems)整合生化免疫複合機Alinity ci和血液分析儀XR-9000的醫療機構,透過自動化提升檢驗效率與準確性,有效照顧病人健康,降低醫檢人員接觸感染性檢體的風險。 柳營奇美院長黃順賢表示,面對醫療檢驗量體大,員工負荷大,因此將臨床病理部導入全自動智能實驗室,有效優化人力,降低檢驗成本;透過檢驗自動化,提升醫療效率和品質,精確性檢驗能有效照顧病人的健康,也降低員工接觸感染風險。 臨床病理部主任侯佳儀表示,去年3月引進最新生化免疫複合機Alinity ci,可每小時進行1550項檢測;今年5月導入新一代自動血液分析儀XR-9000,能顯示細胞群的3D散點圖,醫檢師可以更容易辨識異常細胞,讓血液檢測不再只依賴傳統數據分析;同時也引進GLP自動化軌道系統配備離心機、拔蓋機及檢驗自動冷藏模組,並成為全球第一套成功串聯Alinity ci與XR-9000的實驗室。 智能實驗室面積約120坪,不含設備的空間改善耗資千餘萬,採用智能檢體電動車技術(CARS),由電力驅動的檢體運送系統,透過智能路徑規劃精確分類,顯著提升檢體運送效率,降低耗能及接觸感染性檢體風險。透過自動化,可大幅減少人工操作,亦可降低檢驗過程中人為錯誤的風險,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及可靠性。 智能實驗室7月起正式營運,初步監測指標顯示,在急診緊急檢驗報告總等候時間,與去年同期17.81分縮短至17.28分;原先在發送出檢驗結果前需人工介入審查資料,目前可透過生化免疫自動驗證的檢驗項目已達80.2%,縮短檢驗報告時間及人力;以往感染性檢體須靠人工拔除試管蓋,現改由機器取代,接觸感染檢體件數比例下降至39.4%,大幅降低人員感染的風險。

Read More

防超級細菌 抗生素用量5年減5%

台大副校長張上淳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已在108年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全球每年約500萬人死亡與抗藥性有關,行政院拍板,明年將投入2億元,盼5年內達成人用抗生素用量減5%、超級細菌CRAB感染下降10%目標。 聯合國26日將於紐約召開抗生素抗藥性高階會議,宣示全球政治領袖跨部門防治抗藥性決心。感染科權威、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已在108年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抗藥菌的傳播可能涉及影響人類與動物健康、食品安全及環境等多層面。 世界各國領袖都針對抗生素議題討論,都認同這是全球健康危機,各國也承諾會動員人力、經濟資源制定國家行動方案,台灣也不例外。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由於抗藥性細菌的傳播,使得有效治療的抗生素減少,導致病人住院天數增加及醫療費用增加,甚至威脅病人的生命健康,並造成鉅額之社會經濟損失。 據估計,全球每年約500萬人死亡與抗生素抗藥性感染相關,其威脅若持續惡化,估計全球至2035年平均壽命將因此縮短1.8年,而至2050年經濟損失可達GDP的2%-3.5%,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千億。 為降低抗生素抗藥性對國人之威脅,行政院核定「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將於114年正式啟動,由衛福部的疾管署、食藥署和農業部共同執行。執行期程為114至118年,首年預計投入約2億元經費。 該計畫以防疫一體為架構,期透過「建立和發展國家抗生素管理協調機制」、「確保動物用、人用之抗生素源頭及流向管理」、「提高民眾及醫療專業人員認知」、「優化醫療照護感染預防和控制」、「推動抗生素抗藥性整合性共同監測與風險評估機制」5大策略,強化我國抗生素抗藥性防治及提升醫療照護機構感染管制效能。盼5年內達成人用抗生素用量減5%、超級細菌CRAB感染下降10%目標。

Read More

水蒸氣消融術 翁甩攝護腺肥大

醫師陳秉鴻說,對年紀較大、慢性疾病多或出血風險高的攝護腺肥大病人來說,水蒸氣消融手術是不錯的選擇。(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70歲呂姓阿公患有糖尿病,長期小便困難並服用攝護腺肥大藥物,曾因膀胱結石手術治療。去年底中風後,排尿更加困難,反覆放置尿管。超音波檢查發現攝護腺明顯肥大合併嚴重中葉突出,且膀胱壁出現小樑化的慢性變化,考量本身患有多重慢性疾病,麻醉及手術風險較高,選擇「攝護腺水蒸氣消融手術」,2週後移除尿管可自行解尿。 郭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陳秉鴻指出,病人術後3個月追蹤小便流速和攝護腺超音波,最快及平均小便流速均明顯改善,解尿後餘尿減少,攝護腺體積顯著減少,原本嚴重突出的中葉幾乎完全消失,總算擺脫插尿管的日子了。攝護腺肥大常見的症狀,包括解尿流速慢、尿完滴尿在褲子上、需肚子用力才尿得出來、尿流斷斷續續、開始小便時尿不出來、解尿後有殘尿感、頻尿、夜尿、尿急憋不住等。 陳秉鴻說,攝護腺肥大多會先以藥物治療,通常藥物治療持續6個月以上但效果不佳,或已出現併發症,需要考慮手術。目前主流攝護腺肥大手術主要有兩類:經尿道內視鏡「雙極電刀攝護腺刮除手術」及「雷射攝護腺剜除手術」,改善排尿症狀,惟術後逾8成的病人會逆行性射精,以及少數病人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和尿失禁的困擾。 他說,「水蒸氣消融」是目前治療攝護腺肥大最新手術治療,將細針把無菌的水蒸氣注入攝護腺組織裡,使細胞膜變性並導致細胞死亡,原本肥大的攝護腺會因為體積減小而減少對尿道阻塞。手術時間短、不出血,住院只需一天甚至不用住院,且術後不會有逆行性射精及勃起功能異常或尿失禁等的困擾。因被「蒸熟」的攝護腺組織需被人體慢慢吸收,因此排尿症狀約在術後1-3個月才會顯著改善,且術後病人需留置尿管7-10天幫助排尿。對於年紀較大、慢性疾病較多或出血風險高的病人,水蒸氣消融手術是個不錯的選擇!

Read More

新竹臺大分院「安寧電影院」 10/2邀您看戲學習正向看待疾病與死亡

新竹臺大分院「安寧電影院」, 十月二日邀您看戲,學習正向看待疾病與死亡。(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世界安寧日」,新竹臺大分院去年首次推出安寧電影院活動,民眾迴響熱烈,今年特別選在世界安寧日的前夕再次舉辦「安寧電影院」活動,邀請民眾一同在大廳看電影,聆聽專業醫師介紹何謂安寧療護,破除對於安寧療護的恐懼,學習認識人生最後一哩路的無悔選擇。 新竹臺大分院表示,去年選定電影為「我的阿嬤是太空人」,影片核心是透過一個小女孩的視角,探討長者安寧療護議題。今年選定的電影則為客家電視台與全民大劇團合作的影視作品《最後一封情書》,由金鐘影后劉瑞琪及林辰唏連袂演出,談的是親子及伴侶的善終議題,整齣戲毫無冷場,讓人又笑又哭。 新竹臺大分院說,生死是每個人都必將面臨的事情,無關年紀、貧富、性別、種族,新竹臺大安寧照護團隊希望透過較為輕鬆的方式,陪伴民眾一同學習正向看待疾病與死亡,歡迎民眾十月二日到生醫醫院看電影。

Read More

搶救癌友健康 彰基癌篩獲醫學中心典範獎

彰基在國健署舉辦的「癌症防治績優醫療院」考評中,榮獲多項大獎。(記者曾厚銘翻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彰基醫院在癌症篩檢領域再度取得突破性成果,不僅大幅降低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並於國民健康署舉辦的「癌症防治績優醫療院所表揚典禮」中,勇奪多項大獎,展現醫院在癌症篩檢方面的領先地位。彰基表示,依實證醫學顯示,大規模推動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發生率及死亡率。 彰基指出,一一三年八月廿八日由國民健康署舉辦「癌症防治績優醫療院所表揚典禮」中,彰化基督教醫院獲頒醫學中心典範獎,共榮獲「子宮頸癌篩檢效率王第一組第一名」、「疑癌追緝王醫學中心第一組第一名」、「口腔癌生命搶救王醫學中心第一名」、「口腔癌切片達陣王醫學中心第一名」與「大腸鏡品質績優獎」標竿獎項,是歷年的努力繼續開出優異的成果。 彰基說,癌症自民國七十一年起即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肺癌位居癌症死因第一位、乳癌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大腸直腸癌為癌症新發生案第一名,都只有透過癌症篩檢,方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而彰基在一○九至一一二,四年共執行子抹、口篩、腸篩、乳攝一三八三八八筆,有四三四一筆陽性個案,發現九○一個新診斷癌症病人,篩檢品質優異素有口碑。 彰基總院長陳穆寬說,十個陽性個案至少有一名為癌症,還有其他為癌前病變。陳穆寬呼籲民眾,除了定期接受篩檢外,被篩檢陽性個案,一定要配合醫療院所的通知回診,進一步接受相關檢查與切片,以確保自身健康。

Read More

3小時吃一次藥!巴金森症6年藥效衰退「新型腦刺激器」助重拾生活

病患因腦部多巴胺快速減少,而多巴胺為協調人體運動功能的腦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在缺乏多巴胺之下,病患靜止時身體會出現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運動功能失調症狀。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65歲的紀先生6年前因步態不穩被診斷為巴金森症。起初藥物控制症狀良好,但隨病程進展,藥效逐漸縮短。去年底,他每天需服藥5次,每次間隔3小時,且每次服藥後需等待1小時藥物起作用後,才能活動2小時。這些不便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品質。 巴金森症好發中老年 常見症狀有這些 臺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郭怡真表示,巴金森症為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口,國內65歲以上族群盛行率約為2%。病患因腦部多巴胺快速減少,而多巴胺為協調人體運動功能的腦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在缺乏多巴胺之下,病患靜止時身體會出現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運動功能失調症狀。 早期、中期藥物治療獲控制 服藥5年效果減弱 郭怡真解釋,多數巴金森症患者臨床症狀於疾病早期及中期可經由藥物獲得有效控制,但隨疾病進展,大約半數患者接受左旋多巴的藥物治療5年後,會逐漸出現藥效波動及治療相關之異動症狀,中後期患者多巴胺退化加劇,面臨更多動作障礙之外的症狀困擾,用藥愈趨複雜,患者生活品質日益下滑、家屬照護艱難。此時整合神經外科介入進行深部腦刺激手術治療,可改善病患症狀,減輕其藥物負擔,重拾行動力。 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 重拾生活品質 郭怡真指出,過去傳統型的腦刺激器與電極只能給予固定方向刺激,無法靈活調整電量,新型的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可先偵測病友腦部與疾病症狀相關的異常波型,協助醫師更精準的為患者調整合適的刺激位點及電量大小,必要時運用方向性電極將治療電量集中到病患生病的核區,保護周邊腦結構有效降低副作用。 而臺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去年度評估超過400人次,並由神經外科及神經內科跨團隊合作深腦電刺激手術,累積新電極置入個案超過50例,追蹤術後半年病患平均減藥比率達40-50%,未來在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方向性刺激電極及即將推動的遠距復健協助下,相信能提供巴金森症病友更全面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改善病友生活品質。

Read More

腸癌不再侷限每年固定篩檢!北醫大研究:「糞便潛血濃度」提供精準醫療新策略

糞便潛血濃度,有效判斷罹患大腸癌風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大腸癌高居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目前公費提供50至74歲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而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透過糞便潛血濃度可精準預測大腸癌發生及死亡風險,潛血濃度越高者應儘快接受大腸鏡檢查或縮短篩檢間隔,濃度較低者可考慮延長篩檢間隔。 糞便潛血濃度 有效判斷罹患大腸癌風險 這項研究是由北醫大口腔醫學院陳立昇副院長及嚴明芳教授率領的團隊,於今年5月,發表於JAMA Oncology(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卷),針對國內逾350萬名50至74歲的民眾,長期追蹤是否得到大腸腫瘤或死亡等資訊,透過大數據分析,確定不同糞便潛血濃度對大腸癌風險的具體影響。結果指出,低風險族群可延長篩檢間隔時間,進而減少腸鏡檢查次數,避免偽陽性、出血或穿孔等潛在的不良反應,而對於高風險族群,則可更精準的建議增加篩檢頻率,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 個人化大腸癌篩檢 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陳立昇副院長指出,糞便潛血向來以特定濃度切點(如大於20ug/g以上)視為罹癌高危險群,接受大腸鏡檢查後會有一半比例有息肉,五分之一會有進展性息肉,及二十分之一的機會會有大腸癌,但事實上糞便潛血濃度可以用來做更好的應用,醫師可根據糞便潛血的濃度判斷是否需調整篩檢間隔時間,不再侷限於固定的每年一次或兩年一次,讓大腸癌篩檢個人化。 大腸癌精準醫療新方向 高風險族群早發現早治療 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免疫法篩檢已證實可有效降低晚期大腸癌發生風險達29%,降低大腸癌死亡風險效益達35%。陳立昇副院長強調,個人化糞便潛血濃度篩檢大腸癌的可行性,北醫大研究團隊分析若與兩年一次糞便潛血免疫法有相同的篩檢效益下,這種個人化糞便潛血濃度篩檢策略可有效地減少了49%的糞便免疫化學法檢測以及28%的大腸鏡檢查次數,可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不僅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次數及風險,同時也確保高風險族群能更及時獲得必要的檢查及治療,為未來大腸癌精準醫療提供可行的方向。

Read More

擔心孩子生長進度慢? 七月起四項兒童發展篩檢起跑!

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響應國際兒童成長意識月舉辦衛教講座,促使家長了解生長遲緩以及發展篩檢的重要。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身高發育感到擔憂,尤其是當孩子的生長速度低於同齡兒童時,焦慮尤為明顯。了解影響孩子生長發育的多種因素,如遺傳、營養和生活習慣,是釐清生長遲緩原因的關鍵。此外,為了確保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的發展同樣重要,及早進行專業評估和治療,能夠有效應對發展遲緩問題,身高發育及孩童發展都需要家長全面的關注。 孩子身高七成遺傳、三成後天因素 輔大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王亭皓醫師指出,孩子的身高發育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父母所佔的遺傳因素高達七成。因此,當家長發現孩子身高發育緩慢時,應首先考慮遺傳因素。剩下三成為後天因素包含睡眠,運動以及營養是否補充夠,這些都將成為孩子身高發育的關鍵指標。 王亭皓醫師建議,家長應特別關注孩子的黃金生長年齡。對於女生來說,最佳的生長時期通常是從小學一、二年級到小六、國一之間,而男生則是從小四、小五到國二、國三之間。這段時間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家長應密切監測孩子的生長情況。王亭皓醫師建議,青春期前家長應每年監測孩子的身高增長,正常範圍應在4到6公分之間,如果一年內增長少於4公分或超過6公分,家長則需要有所警覺。在這些黃金年齡段內,任何異常的身高生長徵兆,如明顯的身高停滯或生長速度明顯低於同齡孩子,均及早識別這些徵兆,並尋求專業醫療建議,可以幫助孩子及時獲得所需的診斷和醫療評估,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 生長遲緩原因多 10%孩童可能有SGA 王亭皓醫師指出,生長遲緩現象不僅限於孩童的成長階段,事實上,在嬰幼兒時期,約有10%的嬰兒屬於SGA(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小於胎齡兒)情況,即出生體重過輕的嬰兒。這些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可能面臨提早發育、青春期進展加速,以及日後罹患代謝症候群或肥胖的風險增加。因此,家長應格外注意這類孩子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以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 對於身高發育遲緩的孩子,王亭皓醫師首先會確認問題來源,並根據情況提供治療建議。大多數問題可以通過調整生活習慣來改善。若問題較為嚴重,可能需要進行生長激素或性荷爾蒙的測試。如果檢測顯示生長激素不足,健保會提供相應的治療。 王亭皓醫師指出治療策略主要根據每個孩童不同的狀況。例如,若因能量攝取不足或流失過多,應改善飲食或檢查是否存在慢性疾病。內分泌問題則需進行血液檢查。治療的關鍵在於找到問題根源,並制定個別化的治療方案。 我國於今七月起 推出未滿 7 歲童 6 次發展篩檢 輔大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紀孝儒醫師指出,政府於2024年7月1日推出了六次針對未滿7歲兒童的發展篩檢服務,旨在及早發現發展遲緩問題。這項服務涵蓋6-10個月、10個月至1歲6個月、1歲6個月至2歲、2-3歲、3-5歲以及5歲至未滿7歲等階段,全面評估兒童的粗大動作、細小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發展等方面,幫助家長與醫療專業人員更有效地關注兒童的健康成長。 紀孝儒醫師強調,這些篩檢不僅能及早發現發展遲緩問題,還能幫助制定特定的介入方案。紀孝儒醫師提到一個發展遲緩的案例:一名小朋友在兩歲時仍不太會說話,家長決定帶他就診。經過半年的語言治療,情況並未好轉,甚至出現了更嚴重的「大舌頭」問題。醫師排除了代謝方面的問題後,進一步調查病史,發現小朋友曾因感冒引發中耳炎,導致聽力異常。在轉診至耳鼻喉科並配戴助聽器後,孩子的語言發展得到了顯著改善。紀孝儒醫師提醒家長,針對孩子的症狀採取對應的治療至關重要。 紀孝儒醫師指出,早期診斷和介入對兒童的發展至關重要。這一系列新的篩檢服務為家長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工具來監測孩子的發展狀況,對於篩檢中發現的異常情況,專家建議家長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療機構的進一步評估和介入。 定期追蹤孩子生長發育,及早預防治療 王亭皓醫師與紀孝儒醫師強調,生長發育的追蹤應該是連續且持續的。一些家長因自身青春期發育較早,對孩子的成長特別關注。定期帶孩子進行生長發育檢查並採取積極治療措施,有助於確保孩子的正常成長。及早識別潛在的生長遲緩或者發育遲緩,透過臨床專業人員的協助,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最後王亭皓醫師建議家長,為了促進孩子的健康發育,應確保孩子每晚十點前就寢,並鼓勵孩子進行每天至少二十至三十分鐘的運動,尤其是跳繩。此外,應限制甜食和炸物的攝取,並避免隨意使用影響生長的類固醇藥物或不明偏方。這些措施將有助於支持孩子的正常生長和發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