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第一個有關兒童成長頻道開播啦!首集Podcast《育兒童學會》慶祝國際兒童成長意識日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內分泌及遺傳代謝科蘇本華醫師,推出全新Podcast節目《育兒童學會》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育兒童學會》Podcast正式啟動,中山附醫蘇本華醫師攜手各領域專家解密兒童成長關鍵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內分泌及遺傳代謝科蘇本華醫師與新生兒科專家王杏安醫師,攜手推出全新Podcast節目《育兒童學會》,目的在幫助家長們更好地了解兒童成長與發展的關鍵知識,分享醫學知識與育兒心得。該節目將深入探討兒童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問題,並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家長應對育兒挑戰。 在首集前導篇中,兩位醫師共同慶祝「9/20國際兒童成長意識日」,這是一個在提高公眾對於兒童生長健康的關注並促進早期發現及治療兒童成長障礙的全球性活動。該日的重點在聚焦於孩子成長遲緩、成長激素缺乏症(GHD)及其他影響兒童生長的健康問題。 ▲王杏安醫師進一步探討了兒童身材矮小的多種原因,包括性早熟、生長激素缺乏症、身材矮小和胎兒小於妊娠年齡(SGA)等,並呼籲家長關注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強調及早介入和治療的必要 中山附醫兒童部內分泌及遺傳代謝科蘇本華醫師指出:「開設這個頻道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利用這樣的平台,讓更多家長獲取正確的成長發展資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非常重要,特別是像成長遲緩這類問題,如果能夠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對孩子的未來將有重大影響。」 呼籲家長把握成長黃金期,Podcast《育兒童學會》定期更新提供專業育兒知識 蘇本華醫師與王杏安醫師進一步探討了兒童身材矮小的多種原因,包括性早熟、生長激素缺乏症、身材矮小和胎兒小於妊娠年齡(SGA)等,並呼籲家長關注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強調及早介入和治療的必要,並透過《育兒童學會》節目獲取專業知識與支持,幫助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更有信心。 《育兒童學會》將會定期更新,透過多集節目來解答家長的疑問,提供科學的育兒知識,並幫助家長更有信心地陪伴孩子成長。 關於《育兒童學會》 《育兒童學會》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蘇本華醫師主持,針對家長們普遍關心的兒童成長問題進行深入討論。每集節目邀請各科專家醫師探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健康議題,為家長們提供實用的育兒建議。 《育兒童學會》 Podcast 連結:https://solink.soundon.fm/tpcha

Read More

脂肪瘤不只是肥胖者專利!中醫提醒可能與壓力、飲食有關

脂肪瘤不只是肥胖者專利!中醫提醒可能與壓力、飲食有關。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有些人偶爾會在身體上摸到接近皮膚表面的不明腫塊,摸起來有明顯的範圍,且按壓時感覺痠脹,這種情況很可能是脂肪瘤。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表示脂肪瘤雖然常見於肥胖者,但並不表示瘦的人就不會有脂肪瘤;事實上,脂肪瘤不一定是因為飲食油膩或攝取過多脂肪所造成,而是可能與染色體的重組、異變或體質和生活習慣有關。 過度攝取肥膩、高膽固醇食物 易讓體內脂肪細胞異常增生 吳宛容中醫師表示,臨床發現喜歡飲酒、經常進食肥肉、動物內臟、無鱗魚或蛋黃等高膽固醇食物的族群,容易形成脂肪瘤。這是由於過度攝取肥膩、高膽固醇食物,會導致脾胃濕熱,痰濕內生,進而讓體內脂肪細胞異常增生、變硬,形成所謂的「痰濕體質」,中醫常用清熱除濕、健脾和胃、軟堅散結的中藥材,例如決明子、陳皮、山楂等來進行調理。 經常熬夜、思慮過多 易因氣血不暢形成脂肪瘤 另一種容易罹患脂肪瘤的人則是壓力過大、經常熬夜、思慮過多的族群。這類型的人容易因肝氣鬱結,氣血不暢,導致脂肪組織和淤血交織,最終形成結締組織包裹脂肪細胞,而成為脂肪瘤。對於這類患者,中醫會使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藥材,如柴胡、薑黃、玫瑰花,來疏通經脈,消散脂肪瘤。 此外,遺傳體質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脂肪瘤患者,或曾受過嚴重外傷,在皮膚癒合時也可能刺激脂肪組織增生,導致脂肪瘤的形成,這類情況下,調理腎氣特別重要。腎為先天之本,透過強化腎氣可以減緩脂肪瘤的增長機會。 中醫認為脂肪瘤與情緒、飲食有很大關聯 吳宛容中醫師分享了一位銀行員的案例,該患者因工作壓力大而且常常應酬,出現經常感覺到疲勞,且無名指與小指麻木的情況,經過多次醫師診斷,誤以為是頸椎壓迫,最終吳宛容中醫師發現手肘處有一個脂肪瘤剛好壓迫在尺神經分布的地方,導致手麻。經過針灸與中藥調理,脂肪瘤被消除,手麻症狀也因此得到改善,為了防止復發,吳中醫師使用了黃耆健脾益氣,還有三棱、莪術、丹參、赤芍、制乳香、制沒藥、山楂、大黃等藥材理氣活血消積,以及法半夏、陳皮、白芥子、浙貝母等藥材燥濕化痰散結,與澤瀉、薏苡仁來利水祛濕,並搭配足陽明胃經的「豐隆穴」針灸,進行全面調理。 中醫認為脂肪瘤與情緒、飲食密切相關。因此,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壓力過大,以及養成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對於預防脂肪瘤有極大的幫助。建議飲食方面盡量少食高脂、高膽固醇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且進食不宜過飽,以七八分飽為宜,減少酒精和含酒精類的飲料以及動物內臟等攝取,以遠離脂肪瘤的威脅。

Read More

擦傷、割傷該怎麼辦?急性傷口處理方法一次看!

雅丰診所整形外科醫師周宏璋說明急性傷口處理SOP,帶民眾掌握傷口及疤痕保養的撇步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擦傷、割傷等生活中常見的大小傷口,看似簡單但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延長癒合時間、留下難看的疤痕,甚至造成感染等嚴重問題。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傷口癒合?面對這些急性傷口,怎麼做才能避免留下難看的疤痕呢?雅丰診所整形外科醫師周宏璋說明急性傷口處理SOP,帶民眾掌握傷口及疤痕保養的撇步。 急性傷口、慢性傷口有何不同?哪些屬於急性傷口? 傷口又可分為急性、慢性傷口。周宏璋醫師說明,慢性傷口可分為動脈型、靜脈型、神經型等3種,這些傷口都是慢慢形成的,但所謂的「急性傷口」指的是急性受傷所導致的傷口,像是被火燒傷、被玻璃割傷、被刀劃傷、跌倒擦傷等平時常見的意外傷口,甚至手術傷口都算是急性傷口。 急性傷口有4基本處理步驟 縫合共有3種方法 有些民眾受傷時可能會覺得傷口小不嚴重不需要進一步處理,但周宏璋醫師建議,若有受傷還是都應前往醫療院所評估、處置比較保險,因為有些傷口可能需要打破傷風疫苗,有些則是外表看起來不嚴重但內部可能有肌腱、血管斷裂或骨頭、內臟損傷等,這都需要經過醫師檢查、評估並做適當的處置。 醫師會根據不同的傷口給予相對應的處置,周宏璋醫師表示,針對割傷、撕裂傷等急性傷口,一般來說基本的處理步驟包含: 清潔 消毒 評估是否需縫合 包紮 在縫合的部分,周宏璋醫師提到,目前有縫(縫線)、釘(釘書針)、膠(組織膠)等3種方法,能固定傷口避免裂開、促進癒合,若使用縫線、釘書針事後需要拆線、拆針,但組織膠不用,如果外層不想要有縫合的傷口可以考慮用組織膠黏。 不過周宏璋醫師強調,組織膠的黏著力、固定力相較之下較弱,若傷口太大、太深、張力太大還是需要用縫的,像傷口位在關節處、嘴唇等常會活動的地方就不太適合使用,它較適合淺層傷口,若傷口沒有很深或是像小孩子害怕打麻醉縫傷口、較難配合縫合的患者等,就蠻適合使用組織膠固定。 疤痕與受傷嚴重度有關 處置、保養不好也會有影響 而受傷後許多人都會擔心疤痕問題,若不想留下難看的疤痕民眾該怎麼做呢?周宏璋醫師表示,傷口疤痕漂不漂亮最主要是與受傷的嚴重程度有關,另外也會跟醫師的處置、病人的保養有關。 在處置方面,周宏璋醫師提到,疤痕漂不漂亮有時與縫合縫得漂不漂亮、黏得平不平有關,如果想要獲得更好的縫合技術讓疤痕更漂亮,建議可以找整形外科醫師縫,不過整形外科醫師通常都沒有值班急診,所以如果想讓疤痕更漂亮,可以到醫美診所、整形外科診所求診。 至於保養則包括傷口保養、疤痕保養。周宏璋醫師表示,傷口保養就是要注意乾淨、清潔、勿擾動,讓傷口好好休息、固定,不要亂動、亂抓、亂揉,這樣傷口才會漂亮,而疤痕保養一般需要做到以下4點: 防曬:避免疤痕反黑。 保濕:若皮膚皮脂腺受傷無法分泌油脂,可能會使傷口容易裂開,建議擦乳液保濕。 固定:勿亂揉、亂動。 壓迫:使用彈性襪、疤痕貼片等。 另外,周宏璋醫師提到,飲食部份也要注意,避免芹菜、九層塔等光過敏食物以免疤痕反黑,而且要均衡飲食,因為吃不好、睡不好也會影響傷口癒合,此外回診也很重要,經過醫師處置後2-3天建議可再回診檢查一次,若返家後發現傷口有任何異狀也應回診做進一步檢查。

Read More

腎友號召獅子會友 捐贈屏基輪椅、太空被

嶄新的太空被,讓腎友舒適的接受治療。(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國際獅子會L300E-2區第五專區主席盧麗珍,號召獅子會會友聯合捐贈屏東基督教醫院輪椅60台、點滴架30組、太空被212件及愛心傘100支,嘉惠住院病患,提升照護品質,由屏基院長吳榮州代表受贈,場面溫馨洋溢。 捐贈儀式在國際獅子會L300E-2區主席盧麗珍率領,L300E-2區總監顏志祥、2023-2024首屆總監周姿廷、前總監周麗華、前總監李啟宏、副總監陳建全、二副總監葉金淑及第五專區獅友們見證下進行;第九分區主席劉建國、第十分區主席蘇秀娥、屏東市會分區會長葉勝蓬、欣欣會分區會長陳子路、屏惠會分區會長徐美華、芙蓉會分區會長劉芷伶、中央會分區會長許清松、真善美會分區會長許珮甄、阿里港會分區會長郭宗霖、鳳凰會分區會長鍾蕙宇等人也到場觀禮。 腎友盧麗珍號召獅子會友,捐贈屏基輪椅、太空被。(記者毛莉攝) 盧麗珍與先生共同創業,事業非常成功,同時熱心公益,兩年前開始在屏基接受一週三次的血液透析治療,細心觀察到病友的需要,於是登高一呼,勸募輪椅、棉被等物資,獲得39位獅子會會友熱烈響應。 盧麗珍表示,很高興有付出奉獻的機會,發揚人類博愛互助的精神是獅子會首要宗旨,這次的捐助集結了眾人之力,希望藉由獅子會的拋磚引玉,讓社會每個角落都能受到幫助與服務。 屏基院長吳榮州感謝獅友們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慷慨解囊造福病友,提升了就醫的行動力與便利性、舒適的醫療環境。期盼未來能有更多社會資源挹注於醫療救護上,強化緊急救護醫療的量能,讓屏東鄉親生命安全有更好的保障。 屏基說,這次捐贈的輪椅及太空被將分配到第一洗腎室、第二洗腎室、開刀房、呼吸照護病房、外科加護病房、內科加護病房、安寧病房等單位,增進行動不便患者的就醫便利性,也讓患者在醫院能夠更舒適地接受治療。

Read More

新冠疫情 12月恐再登高峰

防疫大使賈永婕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共同呼籲,盡快接種流感與最新JN.1新冠疫苗,降低重症與死亡的風險。(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秋、國慶假期接踵而至,醫師23日提醒,新冠病毒正在變異,疫情仍不可鬆懈,預計今年12月可能會再有一波高峰,將持續到農曆春節。醫師指出,別以為感染COVID-19像小感冒,只有輕微呼吸道症狀,7成確診者體內至少1個器官受損,規律施打疫苗,可降低感染風險,確診後症狀也較輕微。 新冠病毒持續變異,據統計,去年冬天新冠死亡人數是流感的9倍。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23日攜手新冠肺炎衛教大使「防疫女神」賈永婕,舉辦秋冬防疫衛教記者會,強調新冠肺炎對民眾健康威脅仍在,呼籲年長者、慢性疾病患者以及在學兒童都應該在10月1日疫苗同時開打後,盡快共同接種流感及最新JN.1新冠疫苗,降低重症與死亡的風險。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醫師黃振國表示,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導致疫情詭譎多變,今年夏天已經造成一波疫情,緊接著馬上要進入呼吸道疾病盛行的秋冬季節,恐又會造成一波新的高峰。 成大醫院家醫部主任吳至行進一步說明,據國健署統計,台灣近5成長者患有3種以上慢性疾病,當慢性病越多新冠死亡風險就越高,若患有2-5種慢性疾病會提升死亡風險達2.6倍;且別以為感染COVID-19像小感冒,只有輕微呼吸道症狀,事實上,有追蹤研究發現7成低風險民眾確診後至少1個器官受損,絕非症狀恢復就沒事。 另根據疾管署資料,新冠併發症患者中近8成為65歲以上老人家,死亡患者中更是超過9成都是長者、86%有慢性疾病,因此老人與慢性疾病患者可以說是風險最高。 吳至行預估,中秋假期、國慶假期拉踵而至,11、12月氣候越來越冷,群聚機會也越來越多,疫情應該會慢慢升溫,依據潛伏期推算,今年12月新冠疫情可能會再有一波高峰,且會持續到農曆春節,建議仍要盡快接種疫苗做好自我保護。 今年新冠疫苗與公費流感疫苗自10月1日起分階段開打,65歲以上長者、有潛在疾病患者、在學學生等都是第一階段開打對象。吳至行強調,流感與最新JN.1新冠疫苗共同施打與單獨施打安全性相近,大多僅會出現施打部位不舒服的狀況,且很快就會消退,民眾不須特別擔心、可以同時施打兩種疫苗。

Read More

外泌體生物標誌 可偵測乳癌轉移

國衛院與台大合作研究200餘例乳癌患,發現特定外泌體可做為癌細胞轉移偵測新標誌。(國衛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衛院23日指出,經與台大醫院合作,分析乳癌患者檢體中發現可反映乳癌轉移之外泌體,證實外泌體核酸可作為疾病生物標的,對於未來癌轉移偵測及治療有相當大助益。 國衛院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副所長李華容指出,幾乎所有細胞都能釋放外泌體(exosome),其攜帶來源細胞中特定的蛋白質、核酸及代謝物,在細胞與細胞之間的相互溝通中發揮重要作用。 外泌體存在於不同類型的生物液體中,並與癌症、神經退化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機轉有關,這些和疾病發展有關連的外泌體可用非侵入性的方式偵測,開發做為檢測、預後和治療疾病的非侵入性生物標誌物具有潛力。 李華容表示,經與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郭文宏合作,分析200多名乳癌患者檢體發現特定外泌體生物標誌反映乳癌轉移,發現癌細胞藉由調控Ago2 K212去乙醯化產生腫瘤特有的Ago2/CAV1新穎交互作用,進而促使腫瘤透過外泌體釋放特定miRNA。 李華容表示,Cav1是細胞膜上重要結構蛋白,掌控進出細胞的交通樞紐,Ago2是miRNA在抑制基因表現中的核心角色,這次研究找出兩者關係,Cav1會將Ago2吸引至細胞膜上,交互作用抑制癌細胞miRNA抑制基因表現功能,讓癌細胞miRNA藉由外泌體釋放進入血液循環。 Ago2/Cav1的交互作用會隨著癌症發展進程增加,進而促進腫瘤的侵襲行為,例如癌轉移。在細胞實驗及動物實驗中證實藉由蛋白多肽及去乙醯化酶抑制劑可抑制癌細胞中Ago2/Cav1的交互作用,進而抑制了癌轉移。在乳癌轉移患者的臨床血液檢體中,研究團隊偵測到藉由Ago2/Cav1交互作用釋放的特定外泌體miRNA含量明顯較未轉移患者的血液中高。

Read More

陰道雷射恢復緊實 婦挽回婚姻

醫師許齡內利用陰道雷射治療,為患者解決陰道發炎、漏尿以及性交疼痛等問題。(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我下面很乾澀,性行為時很不舒服,所以常拒絕先生的求歡,都快引起婚姻危機了…。」一名婦人在診間向醫師求助。安南醫院泌尿科醫師許齡內利用「陰道雷射」治療,為患者解決陰道發炎、漏尿、性交疼痛等問題,同時也幫婦人化解婚姻危機。 許齡內表示,女性在歷經生產、邁入更年期或卵巢、乳房等疾病影響,泌尿生殖系統會逐漸老化、萎縮,如陰道乾澀、搔癢、反覆陰道炎、性交疼痛等,甚至因為陰道張力減弱而影響膀胱尿道支撐度,一旦咳嗽、大笑、打噴嚏或運動,就易發生漏尿的窘境。針對容易出現反覆性泌尿道發炎或陰道發炎,藥物治療效果不好者、生產後造成漏尿的年輕女性,以及更年期陰道乾澀、萎縮性陰道炎、性交疼痛,或輕微尿失禁等族群,「陰道雷射」是不錯的治療方法。 她說,陰道雷射治療透過鉺雅克的雷射光熱效應,可使陰道內壁膠原蛋白重組再生、骨盆筋膜組織緊緻,以改善骨盆底支持系統,進而緩解尿失禁問題。另,因為生產及老化所造成的陰道鬆弛及萎縮,以往需藉由整型手術改善鬆弛,補充賀爾蒙及使用潤滑液緩解乾澀,但現今可藉由陰道雷射達到全面性陰道緊實,從而擺脫乾澀困擾。

Read More

1月4次偏頭痛 建議預防用藥

新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威仁說明偏頭痛特徵。(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台灣偏頭痛盛行率近1/10,每10至11人就有1名偏頭痛患者,衛福部新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威仁說,偏頭痛病因目前認為和基因有關,不過,偏頭痛可以預防,平時要有規律生活作息和運動,如1個月發作超過4次,建議預防用藥。 王威仁表示,頭痛無法從外觀判別,偏頭痛的診斷需要病人具體描述頭痛位置、型態、嚴重程度、發作時間、伴隨症狀,長期頭痛的病人,建議寫頭痛日記、詳細記錄頭痛狀況,就診時能精確描述,醫師診斷治療時就能直對核心。 他說,偏頭痛病因目前認為跟基因有關,另,貧血、荷爾蒙變化如月經週期、生活習慣如熬夜等,環境因素如有機溶劑、煙味、乳酪、巧克力等,都是誘發因子。 偏頭痛發作時,患者常會痛到無法工作,有些特殊患者甚至有神經學症狀,如半邊肢體無力,走路不穩和天旋地轉等;除了痛起來後吃藥,其實偏頭痛是可以預防,除平時要有規律生活作息、運動、避開誘發因子外,有多種藥物可以減少偏頭痛發作頻率,如果1個月發作超過4次,一般會建議預防用藥,包括鈣離子阻斷劑、癲癇藥等。

Read More

轉動脖子劈啪響 上班族驚嚇

上班族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頸部肌肉呈現緊繃,一扭動脖子就出現劈哩啪啦的聲音,引起民眾恐慌。(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上班族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頸部肌肉呈現緊繃,一扭動脖子就出現劈哩啪啦的聲音,因此擔心脖子出狀況?醫生表示,若僅是發出聲音不需要太過緊張,但如果伴隨著長期疼痛、水腫或肢體不適,就要盡快尋求醫師檢查及治療。 中正脊椎骨科醫院脊椎外科醫師洪哲緯表示,擺動脖子時產生聲音可歸類為3大原因,可能是頸椎後側小關節內的壓力改變,或是骨頭附近的韌帶、肌腱的磨擦,或是失去軟骨保護的骨頭之間磨擦的聲音。 洪哲緯解釋,人體關節腔內含有用來潤滑關節的液體,液體內含有許多氣體,部分氣化成氣泡,當扭動脖子時,關節腔內壓力改變,氣泡受到擠壓而破裂,產生聲音,這屬於正常現象,並不會發生疼痛。 另外,人體活動關節時,骨頭附近的韌帶、肌腱磨擦也會發出聲音,但若骨頭失去軟骨保護,骨頭之間磨擦造成聲音,關節一定會發炎、疼痛,也顯示骨頭已退化了。 醫師說,扭轉脖子發出響聲並不代表脖子出狀況,不需要過度擔心,若是頻繁、用力轉動脖子,不僅不能放鬆頸部,還可能造成傷害,他建議做收下巴的動作,可放鬆頸後方肌肉。 洪哲緯強調,扭動脖子如果發出聲音還伴隨疼痛或水腫,可能頸後的小關節退化或發炎,但若是受傷後,例如車禍、高處跌落、頸部的按摩等才出現,可能頸椎的結構已發生改變。 除了脖子疼痛麻,還延伸到肩膀、手臂和手,有時還會覺得有被電到的感覺時,有可能是神經壓迫,就要趕快尋求專科醫師檢查治療。

Read More

癌症希望基金會:新癌藥放寬卻設門檻 翁停藥病逝

癌症希望基金會呼籲放寬新藥品的使用限制,不要讓民眾看得到卻無法用得到藥品。(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癌症希望基金會23日指出,健保給付新藥雖增加48項,但卻設下限制使用對象、療程及不得併用等3大門檻,使大部分患者是看得到這些藥品,健保卻又無法給付,很多病人因無法支付龐大的藥費,而不得不放棄治療。 114年度健保總額協商將於本月25日展開,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台灣病友聯盟呼籲,期望總額協商討論合理保障新藥新醫療科技預算,不要限制藥品使用門檻,應逐步擴大規模,改善新藥不合理限縮,確保病人受到即時適切治療。 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陳志毅指出,一名84歲肺腺癌2期患者,使用健保通過新藥後病況控制良好,但健保限制只支付2年補助,期滿後必需自費,老先生無力負擔每月10萬元藥費,在111年4月停藥後快速惡化,不幸於112年6月病逝。陳志毅表示,臨床上看到「平民」因重病淪為「貧民」,比比皆是。 57歲陳媽媽自費使用肺癌標靶藥物超過4年,總費用已逾700萬元,好不容易在今年初等到使用的標靶藥品納入健保給付,卻又因沒有經過化療失敗,造成健保不予給付,陳媽媽的女兒苦笑說本以為該藥納入健保後,家庭經濟可以獲得喘息,現在只能無奈又無力地面對不符合臨床實證的給付條件,仍得繼續自費治療。 癌症希望基金會倡議發展部主任蔡士敏表示,健保給付癌藥確實正在加速,112年至今通過納入健保給付的新藥共有15項,是過去110至111年僅通過納入給付7項新藥的2倍之多,108至今年8月期間納入健保給付的癌症新成分新藥共48個品項,卻有高達67%給付條件不符合國際指引。 以血液癌藥品為例,蔡士敏指出,16項新藥使用全被設限,肺癌8項新藥半數限縮,乳癌8項新藥62.5%被限縮。常見限縮條件3種,限縮療程或時間,給付時間到就下車;限縮使用對象,常是未經化療失敗不得使用;不得並用或替換,如免疫治療無效不得再申請標靶藥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