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相將換人 菅義偉宣布不選自民黨總裁

日本首相菅義偉三日拋出震撼彈,宣布不參選執政黨自民黨總裁,屆時可能辭去首相職務。(路透) 專心抗疫放棄連任 月底辭首相 在野黨:為防疫失敗負責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首相菅義偉三日拋出政壇震撼彈,宣布不參選執政黨自民黨總裁(主席)。菅義偉去年九月中旬當上自民黨總裁,任期於九月三十日屆滿,屆時可能辭去首相職務。 菅義偉昨天上午出席在自民黨召開的黨高層會議時,突然宣布不參加黨總裁選舉。他在會上表示,要專心於防止新冠肺炎擴大的工作,所以不應該出馬參加本月的總裁選舉。 菅義偉下午在首相官邸對媒體表示,當首相這一年來,以防疫工作為主,盡全力處理國家所面臨的諸多問題。自己原本預定出馬參選自民黨總裁,但考慮到如果要做好防疫工作及打選戰,實際上需要莫大的能量,兩者無法兼顧,只能二選一。 菅義偉說,自己與民有約,要做好防疫工作,於是決定不出馬參選自民黨總裁。因為守護人民的性命與生活是自己身為首相的責任與義務。 自民黨是日本國會第一大黨,總裁是首相。菅義偉先前多次表示,參選自民黨總裁選舉理所當然的,昨天突然宣布不參選,震撼政壇。 自民黨高層會後,幹事長(秘書長)二階俊博表示,當天上午才聽到菅義偉表示不出馬參選,他也感到很震驚。被問到菅義偉是否有推薦接班人選?二階說「沒有」。 日媒分析,菅義偉因防疫不力及提出人事改組引發黨內反彈,最後不得不放棄連任之路。在野黨認為,這是菅義偉為防疫失敗負起責任的形式。 自民黨前政務調查會長岸田文雄日前已表態參加自民黨總裁選舉,前總務大臣高市早苗也表示有意參選;另外,尚未表態的全國知名度高的前幹事長石破茂、日本行政改革擔當大臣河野太郎等人是否出馬角逐?已成關注焦點。 自民黨總裁選舉預計十七日公告、二十九日投開票。

Read More

星國疫苗覆蓋率8成 地鐵人潮恢復

新加坡政府追求成為具COVID-19韌性的國家,與COVID-19共存,衛生部昨天表示全國8成人口已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成為全球疫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隨著疫苗覆蓋率大幅提升,星國近來逐步放寬防疫措施,地鐵站的人潮也逐漸恢復。                             (圖文∕中央社)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沒有梅克爾 德國還是歐盟領頭羊?

根據一項最新民調,梅克爾在全球領袖跨國支持度中高居第一位。(路透) ■林泰和 宣布不再連任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在九月二十六日聯邦議院大選後卸任,長達十六年的「梅克爾時代」將正式畫下句號。英國數據分析公司YouGov在八月二十七日公布以西歐國家為主要受訪對象的一項最新民調中,梅克爾在全球領袖跨國支持度中高居第一位。梅克爾領導的德國,從政治、經濟、人權到能源,成功扮演了歐盟領頭羊角色,也是歐洲穩定的力量。 梅克爾在冷戰後期的東德度過青年時代,二00五年起成為德國總理,追平了德國前總理科爾連續執政十六年的紀錄。政治表現上,她作風穩鍵,歷經二00八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協助希臘債務困境,二0一五年面對中東難民潮時,德國更吸納超過一百萬難民,被喻為「歐洲良知」、「歐洲保母」。 堅定民主價值 贏得國際掌聲 雖然,梅克爾門戶大開的接納難民政策,遭至國內抨擊影響社會安全與經濟就業,甚至激起了民粹政黨如另類選擇黨的興起,近期,新冠病毒防疫措施、洪水災害、阿富汗撤軍等問題,也招致一些批評,但梅克爾領導德國的整體表現,仍是正面評價還是多於負面。 梅克爾領導的德國,經濟表現不錯。除了二00九因金融危機影響、二0二0受疫情衝擊外,德國經濟表現幾乎年年維持正成長,且一直維持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地位。在人權上,尤其在二0一五年的難民危機中,梅克爾的立場與政策,都展現了對人權、民主自由價值的堅定信念,贏得國際許多掌聲。 環保方面,德國更是全球綠能的領頭羊。德國二000年《再生能源法》開啟了德國綠能大規模應用。二0一一年日本福島危機後,梅克爾確定德國二0二二年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二0三八年要停用煤的共識。德國成為第一個推動能源轉型的主要工業國家,並且將綠能政策逐步貫徹於歐盟,各成員國還需向德國採購再生能源、綠能的相關設備與技術。 蒲亭獻花給到訪的梅克爾。(路透) 最後出訪任務 修補美德關係 梅克爾即將卸任,仍把握最後機會出訪美國、俄羅斯與烏克蘭,為她交棒做最後的努力與安排。首站訪問美國,主要目的有二:一為修補美德關係,在川普政府時期,美德關係搞得很糟,梅克爾此行會見拜登,希望讓兩國關係回暖。另一個目的是為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這是德、美之間最大的歧見。 北溪二號是一條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海底通到德國的天然氣管道,耗資一百二十億美元,完工後,俄國向德國供應的天然氣運輸量將會增加一倍。但是,美國一直都抱持反對立場,主要是基於地緣政治考量,擔心這將使歐洲更依賴俄國天然氣,危害歐洲安全。川普政府時期,甚至對參與建設的德國企業實施制裁。 但是,德國確實需要天然氣。梅克爾赴美會見拜登,公布北溪二號油管工程進度已達百分之九十五,客觀形勢上,美國已經很難再擋。梅克爾也都保證不會讓俄國藉由能源供應優勢作為政治施壓的武器,拜登政府也做出妥協,放棄制裁參與修建北溪二號工程的歐洲企業。 梅克爾接著又走訪俄羅斯會見蒲亭。俄國否認意圖利用能源作為政治施壓的武器,也強調北溪二號是純粹的商業用途。但烏克蘭等國卻擔心俄方在北溪二號建成後,將更有籌碼拿能源控制當威脅工具,同時,針對梅克爾與美國的協議中,有關制衡、制裁俄羅斯的因應之道說得太抽象,也高度不安。 與陸經濟合作 德國不會放棄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就向到訪的梅克爾說,「(北溪二號)是個危險的武器,對烏克蘭和全歐洲都是。」因為,現在從俄羅斯輸送到歐盟的天然氣,烏克蘭一年可收取二十億美元過境費,如果將來北溪二號啟用、俄方不再向烏克蘭借道而行,烏克蘭除了馬上減少大筆收入外,烏東目前仍在戰爭中,烏克蘭對俄國勢力入侵的威脅感也隨之驟升。 歐洲國家目前仍視俄羅斯為主要安全威脅,梅克爾的北溪二號政策及其地緣政治效應,未來發展還待觀察。美國是世界霸權,德國是歐洲霸權,德國九月大選之後,沒有梅克爾的德國,仍會是歐盟的領頭羊嗎?在美中對抗下,歐盟會是舉足輕重的「第三勢力」嗎?答案都是肯定的。 首先,德國人口八千二百萬人,是歐盟人口最多國家,這關係到德國的勞動力,以及歐洲議會占有的席次。德國自一九八0年起就是歐洲最大經濟體,在英國未脫歐前,德國GDP就占歐盟二十七個成員國全部的百分之二十一,英、法各約百分之十五;英國脫歐後,德國占比又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四、法國約百分之十七。從人口與經濟面看,德國仍會是歐洲的霸權國家。 強調人權價值 歐盟不滿俄陸 其次,觀察德國對中國大陸政策,梅克爾基於經濟利益考量,任內力推《歐中貿易協定》。德國出口貿易占總GDP的百分之四十五,在非歐盟的出口貿易夥伴中,美國排第一,中國大陸第二,貿易項目主要是機械、化學、汽車。梅克爾卸任後的德國,仍會為了經濟繼續與中國大陸合作,不會放棄。 第三,人權議題一直是德國、歐盟強調的核心價值。梅克爾推動的《歐中貿易協定》,目前被歐洲議會暫時擱置,主因是不滿中國大陸處理新疆維吾爾族人權議題。此外,梅克爾提案尋求歐盟與俄羅斯直接對話,也沒有成功,歐盟成員國指控俄羅斯侵害人權,也是重要關鍵因素。 歐盟成員國對俄羅斯的不滿,包括併入克里米亞,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被毒害、監禁,以及今年五月間,一架客機被迫改變航線轉向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機上一名異見分子即被被捕,歐盟決為此宣布禁止白俄羅斯航空公司客機進入歐盟空域,但俄羅斯卻表態挺白俄羅斯,這也讓歐盟感到憤怒。 梅克爾(左)力挺的拉謝特(右)選情吃緊。(路透) 距離德國選舉剩不到一個月,主要政黨的支持度目前打平的百分之二十二,戰況陷入膠著,梅克爾為接棒做最後布局,但她所屬的基督教民主黨黨主席拉謝特,卻是選情吃緊,能否順利接班,恐怕還有很大的變數。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林泰和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抗議塔利班接管祖國 旅外阿富汗人怒吼

來自阿富汗當地社區的人們在希臘雅典的憲法廣場抗議塔利班接管阿富汗。    (路透)

Read More

G7期望延期 拜登:如期撤軍阿富汗 但準備應變

美國總統拜登二十五日表示,將依循計畫在三十一日前撤出派駐在阿富汗所有美軍。圖為近千名滯留印尼的阿富汗難民要求聯合國難民署加速安置難民。(中央社) 中央社∕華盛頓二十四日專電 美國總統拜登今天表示,將依循計畫在八月三十一日前撤出派駐在阿富汗所有美軍,但也要求國防部與國務院制定應變方案,以便在必要時調整時間表。 因應阿富汗嚴峻情勢,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今天上午召開緊急視訊會議討論相關議題。 儘管G7領袖期望能說服拜登延長撤軍期限,但拜登今天仍決定維持原先計畫。拜登今天下午在白宮發表談話表示,正在努力完成八月三十一日將美軍撤離阿富汗計畫,「越早完成越好」,因為每一天的行動,都為美軍帶來額外風險。 但拜登也坦言,計畫能否如期完成,取決於塔利班的持續合作,允許撤離人員進入機場,不會中斷撤離行動。 拜登同時保留撤軍最後期限延長的可能,他表示,已要求國防部與國務院制定應變方案,以便在必要時調整時間表。拜登也強調確保完成使命的決心,因為來自「伊斯蘭國呼羅珊省」(ISIS─K)襲擊的風險日益增加。 G7會議也重申對阿富汗人民的人道主義承諾,並討論支持阿富汗難民的共同義務。拜登表示,美國將重新安置能獲得難民身分的上千阿富汗人,但任何抵達美國的難民都必須接受背景審查。 在G7領袖會議召開前,華盛頓郵報披露,中央情報局(CIA)局長伯恩斯二十三日在喀布爾與塔利班共同創辦人巴拉達會面。報導引述匿名美國官員說法指出,雙方可能就美國意欲延後撤離行動最後期限展開協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撤軍阿富汗 輸出民主失敗?

阿富汗群眾奔向機場尋求逃離機會,一名民眾把嬰兒交給在機場圍牆上的美軍。(路透) 趙文志 美國在阿富汗駐軍二十年,撤軍未到期限,民兵組織塔利班就閃電直入首都喀布爾,總統甘尼出逃,群眾奔向機場,人群堆疊攀爬飛機、數人從空中墜落的驚悚景象震驚國際。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對盟邦的承諾,頓時都成了熱議焦點,也在台灣引起熱烈討論。 阿富汗,位處中亞內陸,人口三千八百萬人,面積是台灣的十八倍,世界銀行公布人均GDP五百零八美元。在地緣政治上,位居伊朗、俄羅斯、中國大陸、印度等幾大勢力之間。阿富汗種族多元,信奉伊斯蘭教,二十世紀曾抵禦過英國、蘇聯等強權入侵,有「帝國墳場」之稱。 塔利班指揮官哈希米(中)強調阿富汗未來絕對不會有民主制度。(路透)  賓拉登遭狙殺 美目的早達成 二00一年,以賓拉登為首謀的蓋達組織,對美國發動九一一恐怖攻擊,當年阿富汗執政的塔利班,被控窩藏、包庇賓拉登,美國即以此為由出兵阿富汗。換言之,美國出兵阿富汗的最重要目的是消滅賓拉登,但現實上,美國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並扶持新政府,在阿富汗一待二十年。 二0一一年五月,美國海豹部隊在巴基斯坦狙殺賓拉登,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與國務卿希拉蕊等高官齊聚白宮戰情室監看整個過程,留下重要的歷史鏡頭。按理,賓拉登在十年前就被消滅,美軍出兵阿富汗的目的已經達成。但流落邊境的塔利班游擊隊、難民仍持續與美軍對抗,美軍繼續留下牽制塔利班,直到二0二0年二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川普和塔利班簽署協議,若塔利班不再庇護恐怖組織,美軍與北約聯軍將在十四個月內撤離。 其實,美國國內對阿富汗撤軍討論已久。主要是美國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在阿富汗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國內厭戰的民意高漲、支持撤軍,只是拜登執行撤軍的身影不好看,還讓人聯想起越戰末期西貢淪陷的歷史記憶,引發國際社會對美國的批評,且對美國的全球領導力、聲望、形象都造成很大的衝擊與傷害。 拜登認為,阿富汗部隊連一點抵抗的意志都沒有。(路透,資料照)  十天就變天 美歸咎阿政府軍 美軍撤出阿富汗,從歐巴馬、川普到拜登,一直都在談,但為何在撤離的一刻,竟如此的驚慌失措,令外界不解。本來美方預估撤軍後,美國扶植的阿富汗政府至少還有九十天、甚至六至十二個月的時間與塔利班談判,殊不知,美軍前腳剛走,塔利班迅速攻城掠地,才十天就攻入首都喀布爾。美國的情報工作、撤軍規劃都受到很大的質疑。 拜登面對各方批評聲浪,八月十六日發表談話,為美軍從阿富汗撤出辯護。他認為,阿富汗部隊連一點抵抗的意志都沒有,「阿富汗軍隊都不打的仗,不該叫美國人打。」拜登將阿富汗變天歸咎於阿國自身領導人與軍隊棄械投降。 但是,美軍走人、塔利班重掌政權,阿富汗歷經了二十年又回到了原點。外界除了質疑美國撤軍的規劃太粗糙之外,對美國承諾打了問號,許多和美國站在一起的盟邦、夥伴懷疑,未來是否也會遇上遭美軍背棄、一走了之的困境。 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十七日受訪時駁斥,強調「美國相信自己對盟友夥伴的承諾神聖不可侵犯」、「我們也相信自己對台灣、以色列的承諾,一如既往堅實」。拜登十八日受訪時也表示,並重申美國信守包括北大西洋公約集體防禦,以及對日本、南韓和台灣等「每一項承諾」;美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後來也在記者會重申對台政策沒有改變。  阿政府與軍隊 無法與台比擬 的確,台灣不能類比阿富汗。因為,台、阿的地理位置不同,戰略價值不一樣,一個身處中亞內陸、一個是四面環海;此外,阿富汗政府貪汙、腐敗、無能,軍隊沒有抗敵意志,從政府效能、軍隊的素養與戰力來看,也和台灣不可比擬。美軍在阿富汗二十年花掉龐大經費,死亡兩千多人,美阿關係與美台關係也完全不同。 美國自阿富汗撤軍,出現「美國不可靠」或「繼續親美」兩種路線抉擇的熱議,台灣出現「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聲音的同時,也有「美軍重心在印太,台灣會更安全」的說法?其實,台灣位處美國「印太戰略」要衝,目前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在政治、軍事、安全各方面高度仰賴美國,與美國保持關係是必須,即使是國民黨執政,台美關係也是至關重要。 蔡英文總統十八日在臉書也談到阿富汗情勢。重點有三:其一、壯大自己是台灣唯一選項,二、與共同價值及利益的國際夥伴,一起努力和合作,三、自己不作為,只依賴別人的保護,不是我們的選項。綜觀蔡的談話,主要還是對內「消毒」作用,避免「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的議題被過度炒作,影響到目前民進黨政府的親美路線。  美式民主 絕大多數國家失敗 美國自阿富汗撤軍的另一個話題,即美國「輸出民主」的失敗?美國成為全球霸權國家,一直相信自己有一套完美民主制度設計,從二次世界結束後,美國與共產主義的對抗,就稱之為價值的對抗,美國在外交政策上也盡可能地推廣美式民主。但強推美式民主也引起不同文化、生活方式國家的爭議與反抗。 美軍從阿富汗走人,塔利班指揮官哈希米十八日向路透社談到阿富汗未來的統治方式時就表示「絕對不會有民主制度,因為民主制度在我們的國家沒有任何基礎。我們不會討論應該在阿富汗採取什麼樣的體制,因為很清楚的是,我們只會有伊斯蘭教法。」 事實上,美國的民主輸出,除了台灣是極少數較能享有相同價值觀外,絕大多數都是失敗收場。美式民主無法在他人土地上生根,往往是未能顧及風土、民情、文化,致使無法透過政府職能加以落實。部落型態、信仰伊斯蘭的阿富汗,只是強推美式民主的諸多失敗案例之一。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趙文志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喀布爾首開記者會 塔利班承諾和平及尊重女權

奪得阿富汗政權的塔利班十八日在首都喀布爾舉行首場記者會,主要發言人穆賈希德表示,希望與其他國家維持和平關係。  (路透) 中央社∕喀布爾十七日綜合外電報導 奪得阿富汗政權的塔利班今天在首都喀布爾舉行首場記者會,表示希望與其他國家維持和平關係,在伊斯蘭教法架構下尊重女性權利,並且不會對前對敵採取報復行動。 塔利班主要發言人穆賈希德在記者會透過翻譯人員表示:「我們不希望任何衝突、任何戰爭重演,我們希望去除衝突的因素。我們不希望任何內在與外在的敵人。」 他表示,新政府將在喀布爾不穩定情況允許下儘快確定。 塔利班組織奪得阿富汗政權後,阿國婦女的處境已引起國際廣泛注意。圖為首都喀布爾的街頭,一群婦女舉起向塔利班力爭權益的標語。(圖/文 路透) 穆賈希德說,女性的權利將受到尊重,她們將獲允工作與讀書,活躍於社會,「但是在伊斯蘭教法架構下。 他表示,塔利班不會報復前軍警和西方支持的政府成員,會給予前軍警和為國際部隊工作的承包商和翻譯人員特赦。 穆賈希德說,「沒有人會傷害你們,沒有人會敲你們家的門」,現在的塔利班和二十年前「截然不同」。 他表示,私人媒體可以繼續自由獨立運作,塔利班在他們的文化架構之下致力於媒體運作。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陸互秀肌肉 對抗態勢增強

美國與英國、澳洲和日本將聯合舉行「二0二一年全球大規模演習」。圖為美國海軍軍艦航行太平洋。(取自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官網) 黃清賢 台灣周邊近期最受矚目兩大軍演,一是美國與英國、澳洲和日本部隊,從亞洲東海到歐洲地中海共跨越十七個時區進行的「二0二一年全球大規模演習」(LSGE2021),這是美軍四十年來最大規模聯合訓練;另一個是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在大陸寧夏自治區的「陸軍青銅峽合同戰術訓練基地」舉行的「西部聯合二0二一」軍事演習,這是中國大陸首次邀請外軍入境參加年度戰略演習。 美軍強調,這項跨區大規模演習,旨在確保區域穩定,強化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及開放的印太地區;中國大陸則強調中俄聯合軍演係以「打擊恐怖勢力,維護地區安全穩定」為主題。但各方觀察家普遍認為,這是美中互秀肌肉、展現軍力。美中關係在合作、競爭與對抗中,走向對抗的態勢愈來愈明顯。 中國大陸與俄羅斯舉行「西部聯合二0二一」軍事演習。(取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官網)  區域大國捲入 台灣陷最前沿 美國從川普掀起的美中貿易戰,到拜登對外採多邊主義結盟抗中,都在強調要維持 「美國第一」;而中國大陸輿論也從去年開始出現「東升西降」、「平視西方」等說法。「美國第一」、「東升西降」都讓對方感到刺耳,而美國走向聯盟式的對抗,區域大國也被迫捲入,台灣也陷於兩強對抗的最前沿。 美國國際關係知名學者艾利森直言,中美兩國已經位在「修昔底德陷阱」的中間。艾利森以史為鑑,指當強權遭到挑戰,往往因為恐懼而輕啟戰端。過去五百年中就有十六起新強權挑戰舊強權的例子,其中十二起都以兵戎相向,兩敗俱傷作結,僅有四起是和平收場。這次美中兩強對抗,軍事演習的規模愈大、範圍愈廣、針對性愈強。日本新版防衛白皮書就特別憂心兩岸的軍事緊張可能升高。 但是,美中與國際社會終究還是不希望發生戰爭,英、法兩國在今年七大工業國(G7)高峰會,就公開強調不希望G7是抗中俱樂部。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等人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會後,也紛紛為北約對中國大陸的指控緩頰,認為中國大陸在某些方面也是北約的合作夥伴。  川普忽略東南亞 拜登大轉變 其實,美中雙方若能正面看待強權崛起,才是避免衝突發生的路徑。例如,美國察覺到唯有讓自己發展得更好,才能迎向中國大陸的競爭挑戰,因此促成國內通過一點二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方案,將翻新鐵、公路、橋樑、水利和電力等設施,為美國經濟發展鋪路;中國大陸除了把重心放在十四五計畫「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若能加速積極提供國際疫苗、與各國共建「一帶一路」、妥善處理兩岸關係等,也可讓大家知道「中國(大陸)永遠不稱霸、不搞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的努力。 但目前,拜登政府為「美國第一」持續在國際拉幫結派。先是「四方會談」拉日本、印度、澳洲;再藉G7、歐盟、北約峰會拉攏歐洲;美國副國務卿薛曼於五月及六月訪問印尼、柬埔寨及泰國,國防部長奧斯汀七月也走訪越南及菲律賓,國務卿布林肯八月初一連五天與東南亞及中南半島多國外交部長舉行視訊會議。八月下旬,副總統賀錦麗還要訪問新加坡、越南。 美國川普政府時代是忽略東南亞的,但從拜登政府高層密集訪問東南亞國家,很明顯看出美國的東南亞政策出現很大轉變。原因有二:其一,東協十國已經躍居中國大陸對外第一大貿易夥伴;其二,美國強調的「印太戰略」中,東協是最大市場、南海是最複雜敏感海域。美國對東南亞國家的經略必須急起直追,但是否有效?還待進一步觀察。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看到九二共識仍是當前兩岸不衝突、一起攜手發展的可行方法,非常值得台灣省思。(取自李顯龍臉書)  李顯龍推九二共識 值得省思 只是,美國把南海當成重要關鍵,強調航行自由,著重在政治層面,但東協各國更重視的卻是經濟議題。中國大陸與東協十加五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已經成功,美國此時積極介入東南亞,雖然會造成相關國家內部對美、中政策走向的拉鋸,但東南亞國家很清楚,他們最大經濟利益還是來自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也必須穩固這個最大經貿夥伴。因此,大家還是會根據自己國家最大利益,尋求共榮,不會輕易被強權利用就選邊站。 例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於八月三日在「阿斯本安全論壇」就警告,美中雙方的衝突對彼此和全世界都會是災難。他告訴美國,中國(大陸)不是蘇聯,是不會消失的;同時,他也告訴中國大陸,「東升西降」的想法是錯誤的。針對兩岸關係,李顯龍更明白指出,台獨是絕對醒目的「紅燈」,並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維持關係與展開合作的可行方法。 新加坡雖只是城市國家,但地理位置上夾在馬國、印尼之間,國際關係面對美中相爭,李顯龍始終站穩務實立場,不捲入強權博弈的是非,這是新加坡面對強權的生存之道,而李顯龍強調台海「存在誤判或意外的風險」,也看到九二共識仍是當前兩岸不衝突、一起攜手發展的可行方法,都非常值得台灣省思。  台立設代表處 美中博弈一環 近日,臨波羅的海的立陶宛,宣布允許我方以「台灣」之名設代表處,民進黨政府宣稱這是外交一大突破,中國大陸則是斷然召回大使抗議。其實,這是美中博弈的一環,立陶宛真正要對抗的是俄羅斯,藉「台灣」之名向美國示好來得到美國的支持。但此事後續有三個觀察點: 其一,如果立陶宛或同一駐在國也同時使用「香港」、「澳門」之名設代表處,則台灣地位若何?其二,中國大陸的反制,是否波及現存的十五個邦交國,台灣是否因小失大?其三,繼立陶宛之後,會不會有更多國家跟進?考驗了中國大陸在價值觀與治理能力的國際形象,正如習近平五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示「中國(大陸)要在國際社會廣交朋友,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 (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泰國憂9月單日確診恐破4萬

泰國公衛部預測,防疫封鎖措施若持續,9月每日新增確診人數仍可能破4萬。圖為曼谷一處檢測站。(中央社) 中央社∕曼谷14日專電 泰國連日每天新增確診數超過2萬。政府估若無封鎖措施,9月單日確診數恐破6萬;封鎖措施若持續,確診人數將破4萬。政府將在16日討論現有的封鎖措施是否繼續延長。 泰國今天通報新增2萬2086起COVID-19確診病例和217人死亡,累計達到88萬5275人確診、7343人死亡。 曼谷郵報和民族報報導,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塔維辛昨天在疫情記者會指出,公共衛生部預測如果沒有實施任何封鎖措施,每日新增確診人數在9月將達到6萬~7萬人,每日新增800人死亡。 塔維辛指出,目前的封鎖措施約20%有效,如果繼續實施下去,9月的每日新增確診人數約4萬5000人,每日新增500人死亡;如果封鎖措施可以達到25%有效,加上老人、孕婦和有慢性疾病的人加速接種疫苗,9月的每日新增確診人數約為2萬人,每日新增死亡在200人以下。 總理帕拉育16日將主持疫情指揮中心會議,討論將在18日到期的封鎖措施是否延長。

Read More

暌違17個月開學 加州令教師打疫苗 美首例

歷經近17個月關校,舊金山本週進入開學季,加州政府在當地時間11日宣布要求教師必須接種COVID-19疫苗,或者每週接受檢測的規定,成為全美首例。專家表示對抗Delta變異病毒口罩仍有效,「教室有人比沒人好」。圖為當地學生開學的畫面。  (圖文∕中央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