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一場東奧 勾起兩岸千絲萬縷情結

台灣以沿用了四十年的「中華台北」名稱參加東京奧運。(中央社) 馮國豪 因疫情延後一年舉辦的二0二0東京奧運落幕,中華隊表現亮眼,在十個競技種類中搶下二金四銀六銅,創下歷來單屆奧運最佳成績,也吸引了不少國際目光。但伴隨而來的是沿用四十年的「中華台北」參賽名稱問題,也引起熱烈討論。在奧運的體育競技場上,反射出台灣身處國際與兩岸關係的政治現實。 有「飛躍的羚羊」稱號的前奧運國手紀政,二0一八年在獨派力挺下曾發起「東京奧運正名」公投連署,結果同意得票四百七十六萬、占百分之四十五點二,不同意得票五百七十七萬、占百分之五十四點八,以百萬票之差遭到否決。近日,紀政表示將再推「二0二四巴黎奧運正名」公投。  奧運正名公投 並非明智選擇 坦白說,奧運更名公投沒有意義。首先,中華民國一九七一年退出聯合國後,本已無法參加奧運。一九八一年,中華奧會與國際奧會達成《洛桑協議》,才確定使用「中華台北」參加奧運,這是國際現實下,為了讓我國選手重返國際運動舞台不得已的妥協安排。台灣想靠自辦公投更名,不但國際奧會接受的機會渺茫,反而有政治干預奧運之嫌,徒增選手無法參賽的風險。 再者,我們使用「中華台北」名稱已四十年,參加奧運也好幾屆了,國內自己人都習慣稱呼中華隊,國際上也很多人都知道「中華台北」來自台灣。在兩岸與國際政治大環境未改變之前,此時發動公投更名,能否讓我們的選手有更好的成績與榮光?還是可能因此讓選手失去國際競技舞台?利弊得失之間,主事者必須審慎評估。 第三,對於「奧運正名」公投,民進黨立院黨團書記長羅致政日前認為「不是現在的主要議題」;民進黨籍的立法院長游錫堃受訪時也表示「支持正名運動,但一定要兼顧選手權益。」事實上,前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說「台獨此時不適當」,美國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也公開表達了不支持法理台獨;值此時期推「奧運正名」公投,從政治角度看,也不是明智的選擇。 二0一八年平昌冬季奧運兩韓組成聯隊,在開幕典禮上舉統一旗入場。(路透,資料照)  政治對立 兩德兩韓曾組聯隊 奧運強調和平、和諧精神。翻開奧運歷史,確實有政治上對立,仍組成聯隊參賽的前例。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四年,東、西德就曾以德國聯隊三度參加夏季奧運與冬季奧運;一九六八起,東、西德各派自己代表隊參賽,直至一九九二年起,德國以統一國家的身分在奧運會出賽。另外,朝鮮(北韓)與南韓在二0一八年平昌冬季奧運,也共組一個女子冰上曲棍球聯隊,還在開幕典禮上舉統一旗入場。 此外,國際重要賽事也有跨國合辦的實例。二00二年的國際足總世界盃,就是由韓國和日本共同舉辦。國際奧委會於二0一九年通過多項重大改革方案,其中就包括了未來奧運可以由不同國家或地區、城市來聯合申辦。二0三二年奧運在確定由澳洲布里斯班舉辦之前,南韓首爾市就曾經向國際奧委會提出申請與北韓平壤共同舉辦二0三二年奧運。 兩岸是否有可能組「中華聯隊」參賽或合辦國際大型賽事呢?當前國際局勢是中美對抗結構,兩岸關係處於緊繃狀態,民進黨政府執行仇中、反中政策,選擇站在美國這一邊,中國大陸對台灣也未展現太多善意,可預期在未來三、五年內,兩岸「中華聯隊」或合辦國際賽事,幾乎很難實現。 但是,美中對抗並非沒有放緩的可能。今年九月的二十國集團峰會(G二0),「拜習會」可能登場,這是美中關係走向微解封的觀察點;台灣還有二0二二、二0二四兩場重要選舉,政治情勢仍存在未知的變化。兩岸籌組聯隊參加東亞運、亞運或共同合辦國際重要比賽的機會雖然不大,但仍可視為兩岸關係走向的一個可相互討論的議題。 小S被打成獨派對兩岸都沒有任何好處。(取自小S臉書)  小S被扣獨派 對兩岸沒好處 本屆東奧牽動兩岸關係敏感神經,除了「更名」之外,當屬在大陸享有高知名度的台灣藝人小S徐熙娣,她日前在臉書上為「國手」加油,引發大陸網軍小粉紅出征,甚至被扣上「台獨」的帽子,並影響其大陸商品代言。五日,徐熙娣已在微博表態「我不是台獨!」 其實,觀察徐熙娣長期以來的立場,很明顯是支持兩岸和諧相處的藝人。如果小S因此事件被打成獨派,對兩岸無任何好處,也只會讓期盼兩岸和平發展的人感到心寒。小S徐熙娣的網路言論翻車事件迅速發酵,很快的成為兩岸民間矚目的政治話題。 但值得關注的是,大陸官媒《海峽之聲》、《中國台灣網》都先後發文評論,「勿讓民進黨見縫插針、挑撥是非」、「小S是民進黨當局兩岸陰謀的受害者之一」、「小S到底是不是台獨?答案是否定的」,並公開呼籲大陸網友,要做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正能量,多了解紛繁複雜的台灣社會,要學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理性對待。  偏頗過度言論 藍綠都應制止 一場東奧,勾連出千絲萬縷的兩岸關係與情緒,大陸官媒罕見的主動搶先出來幫台灣藝人做澄清,對兩岸關係來說,是正向、可喜的現象。但小S事件也讓人注意到,近年來網路快速興起,展現出傳播速度更快,影響力更大的媒體特性。現在,網友、選手都可透過網路、自媒體發聲,但也使得一些事不成比例的被放大,如果加上有心人惡意曲解、挑撥、操弄,網友盲目跟從,就更容易增加矛盾、對立、衝突。 東奧落幕了,奧運精神強調和平,兩岸發展也需要更多的和平與善意;正常人看兩岸關係,都希望台海穩定,相信藍綠都不樂見兩岸關係長期惡化。兩岸政治人物、互動單位,必須認知媒體環境特性,對於能促進兩岸關係和諧的善意,要勇於挺身而言,不要「為善不欲人知」,對於偏頗、過度的言論,更應該適時澄清、制止。 (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副教授馮國豪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中戰略拚搏 轉向軟對抗

王毅(右)向薛曼提出大陸的三條底線。(路透) 丁仁方 美國副國務卿薛曼七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訪問中國大陸,她在天津先和中國大陸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會談,再會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各方關注美中關係似乎出現了放緩的跡象。從美中戰略競爭的層次來看,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就以「拜登新中國教條」為題,剖析美國總統拜登以中國大陸為假想敵的內、外戰略部署,經過半年操作,基本上已完成初期目標。 對內而言,拜登藉中國大陸議題凝聚美國國內共識。民主、共和兩黨在國會通過兩項重要指標法案,包括三兆美金的長期基礎建設計畫,以及二千五百億美金《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要扶植半導體、人工智慧及量子運算等新興科技發展,維持美國科技強國地位。 美國總統拜登以中國大陸為假想敵的內、外戰略部署,已完成初期目標。(路透,資料照)  拜登新中國教條 下步談合作 根據蓋洛普民意調查七月二十三日公布的最新數據,民主黨對拜登的支持度高達九成,但只有百分之十二的共和黨人對拜登表示支持。美國社會仍處於高度兩極化對立的情況下,拜登政府卻成功的以抗中訴求,達成凝聚國內共識、推動經濟發展的目標。 對外關係方面,美國也藉「中國威脅」議題,透過美日聯合聲明、美日印澳的四方會談,與七大工業國(G7)、歐盟與北約舉行峰會等方式,力推多邊抗中聯盟,初期的戰略目標也已經達成。拜登「新中國教條」的下一步會開展與中國大陸談合作,並開始為拜習會預做鋪陳準備。基本上可從兩方面觀察: 其一,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七月六日先表示,支持美台非官方關係,不支持台灣獨立;薛曼與王毅的天津會談中,又再一次的強調美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美方雖表達對中國大陸涉台、涉疆、涉港、涉藏等若干作為有不同意見,但並不代表要壓抑中國大陸發展。  美國欲設護欄 大陸堅守底線 其二,大陸方面,從美日聯合聲明,強調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到美方在國際力推多邊抗中聯盟,甚至於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等提到「一旦台灣被攻擊,日本根據安全保障相關法規,需要與美國共同防衛台灣」等等,並沒有看到大陸出現大動作的制裁。 大致看來,美中戰略拚搏將從川普政府以來針鋒相對的你來我往,轉向長期的軟對抗。雙方都不希望競爭轉向衝突,都需要保持溝通、對話。美方在天津會談中提出要為雙邊關係設立「護欄」,清楚對方的底線、管控分歧,維持求同存異、鬥而不破的關係。 美台要增進防衛合作,美國軍機、軍艦會不會出現在台灣值得觀察。圖為曾在台海周邊梭巡的美國雷根號航母。(取自美國太平洋艦隊網站) 這場天津會議,聚焦於王毅提出的「三條底線」,包括:美國不得挑戰詆毀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不得試圖阻撓甚至打斷中國的發展進程、不得侵犯中國國家主權,更不得破壞中國領土完整。王毅還特別強調台灣是重中之重,若台獨「膽敢挑釁,中國有權利採取任何需要的手段予以制止」,奉勸美國在台灣議題上「務必恪守承諾,慎重行事」。 王毅提出的三條底線,可以有三個解讀:其一,三條底線是核心議題,不容操弄、不可交換、不會讓步;其二,非底線的其他議題,有討論溝通空間;其三,對於挑戰底線可能引發的衝突,先提出「勿謂言之不預」的嚴重警告。這是大陸面對外交衝突升高所使用的重話。  美設天花板 強調不支持台獨 中國大陸會對美國聽其言、觀其行。一方面,美方雖稱「不尋求衝突」,但對中貿易制裁要不要撤除?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日前表達,川普政府時期對中國大陸實施加重關稅,「對美國經濟並無助益」、「傷害了美國消費者」,雖反映葉倫已放低姿態,但關稅壁壘何時才能解決? 另一方面,美方稱「不支持台獨」,但對台灣現狀主權議題是否會擴大解釋?美中關係走向放緩,康貝爾、薛曼等人強調不支持台獨,形同設下不可能支持法理台獨的天花板。這對民進黨台獨基本教義派確實會有衝擊,但變數還是非常大。 立法院長游錫堃過去曾主張台美建交,七月二十五日上陳水扁節目時就直言「(台美建交)當然有困難,也不是沒可能」;七月二十九日的「台美日國會議員論壇」,游錫堃就呼籲美、日,「台海有事,將立即外交承認台灣」。美國對台海「現狀」的解讀會如何出招,接下來會很激烈。觀察的指標有三: 一、依《國防授權法》美台要增進防衛合作,美國軍機、軍艦會不會出現在台灣?二、依《台灣旅行法》美台官員交流的層級是否會再提升?三、依《台北法案》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背後挺台灣駐外單位推動更名?美國若在這三方面擴大解讀、有所行動,必然會被中國大陸視為嚴重挑戰。  兩岸缺互信 冰凍關係仍無解 美中關係放緩,必然會牽動兩岸關係。日前,大陸河南發生嚴重水患,蔡英文透過總統府發言人,向不幸過世的人員及家屬表示哀悼,期盼受災地區早日脫離洪害,回復正常生活;另,外交部長吳釗燮二十二日接受葡萄牙媒體專訪,在談到兩岸關係時說「台灣願在平等基礎上,共同促成兩岸有意義的對話。」 外界觀察,民進黨政府似乎也開始在對大陸釋出善意,但目前最糟糕的卻是兩岸沒有互信。民進黨可能認為這已經是善意的表達,但從大陸立場看,這是「從小捨大」,關鍵還是在一中的主權堅持。況且,兩岸關係要改善,不能說一套、做一套。例如,官方喉舌的媒體長期使用「武漢肺炎」一詞;拿不出具體證據,卻指責大陸阻攔台灣採購疫苗;網軍、黨公職持續對大陸的汙名、謾罵等。 儘管美中關係可能放緩,但兩岸缺乏互信,現階段不可能有對話,最大問題出在台灣陷入「認同政治」干擾,亦即對政治的選擇,已與價值、情感產生密切連結,憑感覺做判斷,再加上政治利益取向的網路操作推波助瀾,台灣內部又沒有制衡台獨路線的足夠力量。冰凍的兩岸關係,短期內依然無解。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丁仁方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吃住在廠爆群聚 越南延2週封城令

越南政府要求工人吃住在廠以減少感染新冠肺炎機會,圖為胡志明市一名民眾在鐵絲網樊籬內接過外送食物。(路透檔案照) 本報記者綜合外電報導 越南官方為確保疫情期間的經濟生產,要求工人「吃住在廠」以減少感染機會,但政策上路後卻陸續爆發廠內群聚感染。越南政府也宣布,從2日起,商業中心胡志明市與其他18個南部省、市將延長2週封城令。 路透社報導,越南自疫情爆發以來,大多數期間都能成功抑制病毒,現在卻面臨必須對全國1/3地區祭出嚴格移動限制令的快速感染傳播。 越南最新一波COVID-19本土疫情爆發3個多月已有近15萬人染疫,越南政府當初為了兼顧防疫與經濟發展對企業提出「三就地」要求,意即必須做到讓工人「吃住在廠」才能繼續生產。 這項政策原先希望藉此減少人員對外接觸以降低感染機會,但7月中旬陸續上路後不斷爆出廠內交叉感染。越南媒體追溯原因,包括工人不堪長期禁足而偷跑出去透氣,或因職務之故必須對外接觸而將病毒帶回廠內。 平陽台商會會長張慶煌表示,以他所在的新加坡工業區一區來說,最初有4.5萬人響應「三就地」政策,但陸續有工廠出現確診者而停工。平陽省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來源地,再這樣下去全越南的工業恐將斷鏈。 同奈台商會會長吳明穎說,同奈台商會的會員中最初共有300多家企業參與「三就地」政策,但一、兩個星期過去,目前已有40多家企業因為出現確診者,或自認太難維持生產而主動或被迫停工。 張慶煌表示,這波本土疫情最初在越南北部爆發時,北江省第一時間封閉工業區,並立刻為工人施打疫苗,反觀平陽省許多工業區到現在都在等疫苗,希望越方調整當前疫苗政策,支持配合執行「三就地」的企業。 越南人口9800萬,目前已分派超過590萬劑疫苗,但只有約58萬9000人完成兩劑施打。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參與APEC 美國重返亞太起手式

張忠謀敦促APEC會員在考慮國家安全需要後,進行彼此間與全球的自由貿易。(取自總統府網站) 周志杰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七月十六日由主辦國紐西蘭以疫情及經濟復甦為主題,破例召開非正式領袖視訊會議。包括美日中俄等二十一個會員經濟體政府領導人幾乎都出席,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則是第四度代表蔡英文總統與會。 會議通過「克服疫情與促進經濟復甦」聲明,鼓勵會員合作,實現疫苗的公平與快速分配,以及強調促進會員經濟復甦時保持自由貿易供應鏈的重要性。從國際政治視角來看,非傳統安全的重要性、大國角力、小國外交,以及張忠謀對半導體產業鏈暮鼓晨鐘的警語,見微知著,值得國人關注。 拜登此番參加APEC,可視為美國重返亞太的起手式。(路透,資料照) APEC破例召開非正式領袖視訊會議。圖為俄羅斯總統蒲亭參加會議。(路透) 美凸出正面形象 綿裡卻藏針 以經濟為主、採論壇形式的APEC,締結於一九八九年,迄今擁有亞太地區共二十一個組織成員,成員之間以經濟體互稱,人口占全球四成、經濟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高達六成,貿易總量約占全球近半。特點是會員多、幅員廣、組織鬆散,功能上,是南北關係、已開發國家與中低度開發國家對話與整合的場域。對台灣而言,APEC是台灣唯一參與的亞太多邊主義載體。 美國總統拜登出席了這場視訊峰會。拜登從七大工業國峰會(G7)、歐盟與北約峰會、美俄峰會一路走來,很明顯改採單邊與多邊交互運用方式,欲找回美國國際影響力。過去四年,川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忽略了東協,也沒有加入東協十加五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拜登此番參加APEC,可視為美國重返亞太的起手式。 美國目的當然想削弱中國大陸對東南亞的影響力。但這場會議主題限定疫苗分配與經濟復甦,具有人類共同利益的高度,這使得拜登從美國利益為出發點的論述,只能點到為止,但仍有其亮點,亦即拜登強調美國捐出的疫苗並非銷售,且首度喊出「不附帶任何政治和經濟條件」。 美國想凸出正面形象,卻藏有綿裡針。一方面在疫苗供應上刺激中國大陸,另一方面,疫苗需求孔急的開發中國家新興經濟體,是大陸近鄰外交的重中之重。美國抄北京作業的「不干涉他國內政」,現在也喊出「不附帶任何政治和經濟條件」,這個句型是否會延伸到其他援助國?進而影響大陸外交的基本盤,未來仍待進一步觀察。 習近平強調 要開放不要隔絕 其次,拜登還強調自由開放的印太願景,鼓吹「印太戰略」。但APEC主軸是經濟合作,並非政治、軍事、外交、戰略的場域,況且,APEC裡也沒有印度,「亞太」要如何變「印太」?又如何搭建與南亞國家的連結?拜登並沒有具體談到要如何落實,給人虛多於實、言多於行的印象。 與會的大陸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則強調,大陸迄今已向發展中國家供應了逾五億劑疫苗,並承諾三年內再提供三十億美元作為國際援助,同時表態支持豁免疫苗知識產權;還強調大陸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要拆牆而不要築牆,要開放而不要隔絕,要融合而不要脫鉤。」 習近平雖然沒點名美國,但背後隱含了大陸在疫苗國際援助上,做得比美國多,更開放、多元。習近平緊扣APEC主張開放、公平、多元的貿易,不只是針對美國對大陸掐脖子、行長臂管轄的貿易戰、科技戰,也道出了一些成員經濟體的心聲,憂慮在美國主導的關鍵產業供應鏈自主化下,恐將被邊緣化。 紐靈活外交 美中角力下解危 在APEC疫情、經貿為主軸的會議桌下,美中角力暗潮洶湧。雙方都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如衛生、氣候、人道等,尋找新模式,創造鬥而不破的銜接方式,希望營造正面形象又能強化影響力。大陸持續軟性呼籲自由、開放,不要貿易壁壘;美國則是對開發中國家的援助,喊出「不附帶任何政治和經濟條件」,已經出現定義上的改變。 APEC這場非正式領袖視訊會議,另一個亮點是紐西蘭。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善用主辦國身分,將疫情與經濟議題抓得精準,具有道德性與急迫性,會員經濟體都能接受,經她登高一呼,大咖全部出席,可謂成就非常。 其次,紐西蘭身為情報交換的五眼聯盟(美、英、加、澳、紐)成員,又與中國大陸有經貿利益,卻不願對大陸惡言相向,對比澳洲一面倒向美國,紐國外交更顯靈活,並獲中國大陸的基本信任。這使得人口不到五百萬的紐西蘭,能適時凸顯自己的國家利益,在美中角力下解危。 第三,在傳統安全議題與全球地緣政治中,紐西蘭找到自己的定位,扮演美、中、東協、澳洲之間的緩衝區,成為大家可以對話的國家。大國視角往國家安全與戰略方向挪移時,對中小型已開發國家、東協開發中國家並不利,而紐西蘭卻能在APEC載體中發揮支點功能,提醒大國不要做過了頭。相信這對一些西方國家也會有所啟發。 半導體移美國 弱化台灣安全 最後,看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代表出席APEC,除了明確表達台灣需要疫苗外,特別針對半導體供應鏈走向「境外」、自給自足的趨勢,強調「試圖讓時光倒流是相當不切實際的」,且成本將會提升,技術進步可能放緩。他敦促APEC會員在考慮國家安全需要後,進行彼此間與全球的自由貿易。 美國以自身利益出發所構築的供應鏈,國家安全位階高於生產效率,這對美國有利,但已壓迫台積電、三星等大廠必須選邊站,卻可能對相關國家帶來致命打擊,全球貿易分工也往不效率的方向走。張忠謀提醒,美國這麼做未謀其利,盟邦先受其害,未來必反噬到研發端,最後是美國自己受害。 從台灣立場看,台海目前有戰爭風險,把淘金量高、具戰略安全的半導體產業移往美國,等於弱化台灣安全。張忠謀的暮鼓晨鐘是給美國軟釘子,相當程度代表台灣發言,並為處境相近的國家如韓國等發聲。但說歸說,台灣現在一面倒的聽命於美國,又能有什麼籌碼呢?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周志杰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疫情擴散 南韓非首都圈確診逾38% 新高

南韓疫情方興未艾,已有自首都圈向外擴散現象。圖為首爾一處臨時篩檢站民眾排隊等候的景象。(路透檔案照) 本報記者綜合外電報導 韓國新一波疫情向全國擴散,截至昨天凌晨零時,確診感染COVID-19人數新增1487例,其中非首都圈病例占38.4%,創下這波疫情爆發以來新高,南韓決自27日提升非首都圈社交距離規範至第3階段。 韓國累計18萬8848例確診,2073例病歿;24日新增病例包括1422例社區感染及65例境外感染移入。若單看週末確診數,24日新增確診為去年1月韓國出現首例確診以來週末最高值。 新增社區感染有876例位於首都圈,546例位於非首都圈,非首都圈占38.4%,創下這波疫情爆發以來新高,顯示疫情快速向全國各地擴散。 非首都圈以慶尚南道116例、釜山106例為最大宗,其次為大邱69例、大田54例、忠清南道45例、忠清北道37例、慶尚北道28例、江原道25例、全羅南道16例、濟州道14例、光州11例,蔚山、世宗市各9例,全羅北道7 例。韓聯社報導,南韓總統文在寅昨天主持COVID-19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會議,他指出,近期因首都圈實施第4階段社交距離規範,導致非首都區地區及休憩空間移動量增加,非首都圈確診人數占比超過35%,因此決定上調防疫等級。

Read More

泰國單日確診新高

泰國21日新增1萬3002人確診,再度創下單日新增紀錄,民航局限制商業航班從曼谷以及周邊府起降,減少民眾跨府移動。圖為曼谷一處檢測站排滿民眾。 (中央社)

Read More

不畏疫情 印尼民眾群聚慶宰牲節

天適逢伊斯蘭重要節日宰牲節,菲律賓大批穆斯林無懼疫情嚴重及大型集會禁令,聚集在清真寺外,共同祈禱並宰殺山羊慶祝。(路透) 中央社∕雅加達20日綜合外電報導 今天適逢伊斯蘭重要節日宰牲節。儘管近日印尼病故人數激增,大批民眾無視政府大型集會禁令,聚集在清真寺外,共同祈禱並宰殺山羊慶祝。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穆斯林國家。本週是該國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第2次慶祝宰牲節,象徵一年一度的麥加朝聖之旅落幕。 當局先前已下令禁止大批人潮聚集,包括獻祭傳統活動,也敦促大眾不要群聚進行宗教禮拜活動。 在首都雅加達及其他地方,部分民眾遵守政府規定,未進入清真寺,但卻聚集在附近的道路上祈禱。萬隆的居民則在家門外的狹窄巷弄內鋪滿祈禱毯。 在亞齊省省會大亞齊,數以千計的民眾聚集在當地最大的拜圖拉赫曼大清真寺附近進行禮拜。人潮還吸引許多小販前往兜售動物形狀的氣球。 總統佐科威呼籲,穆斯林應該待在家中祈禱,而非冒著染疫風險、群聚慶祝宰牲節。他昨日在電視演說中強調,「(疫情)大流行期間,我們必須犧牲更多東西」。

Read More

德國洪災 滿目瘡痍

德國民眾記憶中最嚴重的洪水,截至十九日(當地時間)已造成165人死亡。救難單位持續在災情慘重的城鎮搜尋數十名失蹤人士。救難單位出動大批人員,評估建物受損情形、清除瓦礫,並進行恢復電力、瓦斯和電話服務。   (路透)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日戰略挺台 引爆對陸衝突?

美國總統拜登參加G7等峰會,一再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安定的重要性。 (路透,資料照) 陳俊昇 日本內閣會議七月十三日通過二0二一年版防衛白皮書,在「各國防衛政策」該章中,刻意將涉及台灣部分抽離中國大陸篇章,另新增「美國及中國關係」一節,將台灣安全置於該節當中的「印太地區美中軍事動向」,並首度明載台灣局勢的穩定對日本的安全保障和國際社會相當重要。 事實上,台海問題國際化,可以從近期美國主導的一些重要國際活動已有脈絡可循。今年三月美日印澳四方會議、美日的外長與防長的二加二會談,四月日本首相菅義偉訪美,五月韓國總統文在寅訪美,六月美國總統拜登參加七大工業國(G7)峰會、歐盟峰會、北約峰會,每一場次都一再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安定的重要性。 日本首相菅義偉(右)的外交走的是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路線(左)為主軸。(路透,資料照) 美日同盟 推台海問題國際化 日本防衛白皮書中凸顯台灣地位,引起各方關注。其實,也是美國全力推動台海問題國際化的一環。先前,防衛大臣岸信夫、防衛副大臣中山秀泰、乃至於副首相兼財政大臣麻生太郎,都有公開的挺台言論,甚至明白指稱大陸如果侵台,美日要一同防衛台灣。 日本一改過去對台灣安全語焉不詳的態度,從三月至七月,一直重複強調台海安全議題,最主要關鍵仍在呼應美國政策。綜觀東亞安全,從冷戰以來的集體安全架構,就是美日與中蘇(俄)的對抗,現在,中國大陸取代了俄羅斯,成為美國主要對手。因此,美中關係才是東亞局勢的關鍵因素,而美日同盟則是對抗中(俄)最重要的框架,日本的安全保障也完全繫於美日同盟。 美國在東亞的戰略部署,美日同盟最早可溯自一九五一簽訂的《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當時往西有一九五三年簽訂的《美韓共同防禦條約》,往南還有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於一九五四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日、美韓、美中(台灣)形成一個以美日同盟為軸心的戰略鐵三角,而台灣始終都在這個美國主導的集體安全體系之中。 大陸實施二法 威脅日本安全 日本在安保體系上完全依賴美國,日本的國防與外交,美國是主,日本是從,為美國馬首是瞻。當美國要聯中制俄時,日本與中國大陸於一九七二年建交;當美國與中國大陸修好、建交後,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且不想在台灣問題上招惹中國大陸,「中華民國」在美、日的公文書中消失,雖然台灣始終仍在第一島鏈的地緣戰略防線內,但對「台灣」避而不談,或以「周邊有事」說法模糊帶過。 但是,二0一一年中國大陸取代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美國開始感受到戰略危機,已經不是冷戰時期的蘇聯、經濟大國的日本,而是快速崛起的中國大陸。但川普執政的四年,台灣地位雖被凸顯,但川普不重視同盟關係;直至拜登上台後,一方面持續挺台,一方面期盼同盟國家都要對「抗中」表態,且要日本在東亞事務上扮演更積極角色。 對日本而言,現在敢於在美日同盟挺台抗中上表態,除了向配合美國外交路線表態外,還有兩項立法讓日本感深刻感受到安全威脅。其一,中國大陸《國防法》一月一日正式生效,明文基於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得動用國防武力。其二,二月通過的《海警法》,授予海警動用武力的法源。 陸海警船 頻繁巡航釣島周邊 中日之間在釣魚台列嶼(日本稱尖閣諸島)的主權爭議有很大的歧見。依最新公布數據。從二0一二年起至去年,中國大陸海警船巡航釣魚台列嶼周邊海域航次數愈來愈多,去年一整年三百六十五天,大陸海警船就出現了三百三十三天,航次達一千一百六十一次;今年一至三月,與去年同期的巡航次數相當。 這顯示了大陸視釣魚台列嶼為主權領海範圍並頻繁活動,已經是年年有、天天有的常態化,卻也讓日本感受日益增加的威脅感。英國《金融時報》在日前就報導,針對台海兩岸可能爆發衝突的情勢,美日兩國持續進行軍事準備,其中包括極機密的兵推以及在南海與東海的聯合軍演,美日安保的範圍,包括釣魚台、台灣。 由此可更清楚看出,日本年度防衛白皮書以及日本內閣官員相關發言,都是配合拜登外交戰略下的產物。目前的日本內閣首相是菅義偉,但日本外交仍然走的是前首相安倍晉三為主軸,說穿了就是跟緊美國路線,而安倍的胞弟、現任防衛大臣岸信夫,則是安倍路線的執行者。日本九月大選,不管自民黨誰是下一任首相,觀察日本的外交,岸信夫才是最重要的指標人物。 日本政治靠美 經濟友好大陸 但儘管美日同盟抗中的氣氛愈來愈濃,並不代表日本要與中國大陸決裂。日本了解中日關係的重要性,一方面要配合拜登的外交戰略,一方面還是要顧及雙邊經貿利益。在川普掀起美中貿易戰的同時,當時的日本首相安倍還訂二0二0年是中日關係友好年,並計畫邀請習近平訪日。 日本政府現在必須配合美國戰略需要,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不能靠太近,但經濟上仍要與中國大陸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且日本大企業仍主張繼續維持在中國大陸的投資。日本內閣政策會持續在政治靠美國、經濟上與大陸友好的兩個端點之間搖擺,等待適當時機做出調整。因此,若說美日與中國大陸衝突一觸即發?那是錯估形勢。 日本東京奧運將於七月二十三日登場,這是前首相安倍為挽救日本經濟,繼金融、財政、產業政策之後,射出的第四支箭。本來想藉奧運的廣告、轉播、門票、觀光等收入提振日本經濟,沒想到受到疫情的嚴重干擾,賽事延後一年,最終仍需實施嚴格防疫控管、取消現場觀眾進場,一場奧運造成極大的商業損失,令日本元氣大傷,始料未及。 (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台日經貿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陳俊昇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印尼救護車隊 等遺體下葬

印尼疫情嚴重,單日確診已逾4萬例,單日死亡更是全球最高,墓園不敷使用,新闢的羅羅坦墓園成天有救護車載運遺體,天黑後的尖峰時間,救護車排隊等候棺木搬運工將逝者下葬。 (圖文∕中央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