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研究 44.5%雅加達居民曾染疫

印尼雅加達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激增,民眾戴口罩拿著氧氣瓶,在氧氣補給站外排隊。(路透) 中央社∕雅加達12日專電 一項血清調查顯示,44.5%的雅加達居民曾感染COVID-19病毒,即約471萬人,其中僅8.1%曾證實確診,僅37%有症狀。專家說,疫情可能成為流行病,接種疫苗才能克服各種變異病毒。 印尼媒體雅加達環球報等報導,雅加達政府與印尼大學、艾克曼生醫研究院的流行病學專家在3月15日至31日進行一項血清抗體調查,10日發表結果。 根據報導,研究顯示44.5%的雅加達居民3月前曾感染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即約471.7萬人曾感染。雅加達的人口數為1060萬人。在這些推測曾感染者中,只有8.1%是曾被列為確診的個案,僅37%有症狀,即大約2/3沒有症狀,也沒有被察覺染疫。 雅加達省政府的疫情資訊顯示,截至11日,累計確診人數約66萬2442人,其中9395人不治,56萬4437人康復,8萬8610人仍在治療或隔離。 澳洲廣播公司報導,這項調查顯示雅加達的官方疫情數字遠遠低估實際染疫程度,由於該調查是在3月下旬進行,現在可能絕大多數人都已有抗體。 報導指出,這項調查涵括雅加達全部6個行政區的100個社區,樣本目標數為5000,實際採樣則為4919人,1歲至14歲占21.6%、15歲至49歲占52%、50歲以上占26.4%。有54%的受測者是女性,其餘為男性。 雅加達省長阿尼斯在視訊記者會指出,接近半數的雅加達人口有抗體,希望雅加達可以儘速達成群體免疫。 參與研究的印尼大學公衛系教授潘杜則指出,由於雅加達居民日常流動性高,且周邊城市居民往來雅加達頻繁,因此雅加達很難達成群體免疫,住雅加達的人以及往來人口都必須接種疫苗,對抗病毒的各種變異株。 潘杜說,疫情可能會成為流行病,打疫苗雖可降低重症風險,或不用入院治療,但無法完全阻止病毒散播,政府必須有控制疫情的短中長期對策。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強權峰會連台 歐盟戰略自主?

拜登在美國七月四日國慶演說中強調要展開「後疫情生活」。(路透) 王宏仁 美國總統拜登六月的訪歐行程結束後,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隨即就與俄羅斯總統蒲亭舉行中俄高峰會,接著,又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德國總理梅克爾舉行中德法高峰會。當國際聚焦美國拉攏盟邦主導「抗中聯盟」的同時,疫情變化、人權、經貿競合等議題持續牽動著國際關係變化。 中德法七月五日舉行視訊高峰會,會後揭露的會談內容並不完整,但主要聚焦在恢復中歐投資協定,以及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保護、伊朗、阿富汗情勢等。大致而言,討論的議題是開放的,而經濟還是重要主軸。中歐投資協定花了七年談判並於去年底簽訂,但卻因新疆人權議題的相互制裁,今年五月間被歐洲議會給暫時凍結。  中德法高峰會 平衡美國壓力 中德法峰會由哪一方主動邀約,外界並不清楚,從會後揭露的訊息來看,中德法三方雖談不上達成具體共識,但三國領導人在拜登訪歐之後舉行峰會,即使是以視訊方式進行,意義仍然不同。對德、法而言,除了有平衡美國壓力的意味之外,德、法現階段也必須面對國內經濟復甦與失業問題。 強權國家在疫情籠罩下開展經濟與新的國際關係,從美國立場看,振興經濟與抗中戰略並不衝突,亦即可以在政治與軍事上圍中,同時又可在氣候變遷等地方謀求與中國大陸合作。至於歐盟,在政治上,對於中國大陸的威脅感,不如美國強烈、敏感,但人權議題則會與美國相呼應。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蒲亭舉行高峰會。(路透) 由二十七個成員國組成的歐盟,本來就以經濟為主軸,德國總理梅克爾將在九月大選後卸任,法國總統馬克宏明年要尋求連任,基於政黨選舉考量與經濟復甦需求,德、法認為,有些事或可與中國大陸爭辯、表達不同意見,但不代表就要全面抗中,何況,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搞對抗,既無必要,也不符邏輯與現實。 美國是超級強權,是世界唯一具有全球利益的國家,美國對國家利益的敏感度遠高於世界各國,美中的大國競爭,並不適用於德、法這樣區域性的國家,這也是為何當拜登訪歐期間,馬克宏要強調「G7(七大工業國峰會)不是反中俱樂部」、「俄羅斯才是北約的優先事項,但中國不是。」  中俄結盟 展現對抗美國意味 相形之下,中俄關係矛盾又遠小於中德法。在拜登與俄羅斯總統蒲亭六月舉行峰會之前,蒲亭先接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專訪時,就強調了「與中國的關係是史無前例的新高度」,並且駁斥網路攻擊美國是「無稽之談」,同時還舉美國國會暴動批評美國對人權議題的雙重標準。 在拜登馬不停蹄的G7峰會、美歐峰會、美俄峰會後不到兩週,習近平與蒲亭舉行視訊峰會,並宣布《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延長五年,強調雙邊的戰略夥伴關係,中俄結盟頗有對抗美國的意味。 前瞻疫後大國關係,應該會適度的回到疫情爆發前。拜登在美國七月四日國慶演說中表示,疫情已基本可控,要展開「後疫情生活」。大國之間的彼此拉抬或矛盾,仍會繼續存在,但值得關注的是,國家治理與體制之間的關係。進一步言,在體制的競賽中,是否會往對疫情控制較好的治理方向來走。 法國總統馬克宏一直呼籲要成立「歐洲軍隊」,但客觀形勢上太困難。(路透,資料照)  中東情勢動盪 影響歐美關係 至於拜登籌組「抗中聯盟」是否成功?目前為止,從動員盟友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成功的,美國從加強美中印澳「四方會談」,成功的把日本拉進,但韓國還是有些猶豫;美國與脫歐的英國繼續保持特殊的緊密關係,但歐洲除了在對中問題上,與美國戰略利益不同之外,中東情勢動盪,也會影響歐洲與美國的關係。 六月下旬,拜登第二度下令對敘利亞、伊拉克邊境獲伊朗撐腰的民兵發動空襲;大約一週前,美軍悄悄撤離阿富汗巴格蘭空軍基地。美軍進入阿富汗長達二十年,此次撤軍正如拜登所言「結束了美國史上最長的戰爭」,但阿富汗前景也陷入極大的不確定性。 中東是歐、亞之間重要的地緣政治緩衝帶,中東不安穩,歐洲跟著不安,而阿富汗又與中國大陸的新疆接壤,阿富汗局勢動盪、宗教思潮是否影響新疆,中國大陸也高度警覺。從中東局勢著眼,歐洲國家也會擔憂,加入美國的反中動員,是否會帶來中東動盪的危險副作用。 在美中對抗結構下,是否推升歐盟進一步戰略自主?依據中國大陸官媒對此次中德法峰會的報導,習近平就向馬克宏、梅克爾呼籲「期望歐洲在國際事務發揮更多積極作用,體現『戰略自主』。」其實,歐盟的戰略自主是程度問題,是有限度的,想要完全自主不可能,畢竟,歐盟的軍事安全仍需依賴美國。馬克宏一直呼籲要成立「歐洲軍隊」,但客觀形勢上太困難。  美日大國博弈 隨時牽動兩岸 面對國際疫後政經情勢,台灣彷如錯置的時空。當各國疫苗接種率提高、開始走向疫後經濟復甦之路,台灣才剛進入疫情風暴,疫情對台灣經濟造成不同程度衝擊,稀有性的半導體產業以及航運等雖不受影響,但中小企業、服務業衝擊大,台灣的當務之急還是要先解決疫苗問題。 在疫情籠罩下,蔡政府會維持反中路線,藉由香港局勢輕易脫出「一國兩制」論述,依民進黨邏輯就是脫離「九二共識」。近日,東亞情勢仍在微妙變化:一是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五日演講指稱,中國大陸若武力攻台,日本有可能行使集體自衛權,與美國一同防衛台灣;二是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六日說「不支持台獨。」 美、日的談話似乎是刻意的搭配。日本副相創造論述,意在政治上給中國大陸施壓,並非立場改變;美國官方公開聲明不支持台獨、維持一中政策,其實也是在堵中方的嘴,即示意「台獨非我授意」,如果台海生事,那就要歸責於片面改變、破壞現狀的一方。大國博弈正隨時牽動著兩岸關係。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王宏仁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阻Delta病毒 德國建議8成5人口打疫苗

預防Delta變種病毒在秋冬又爆發,德國建議8成5人口接種疫苗。圖為一名醫生在德國柏林為84歲的男子施打BNT新冠肺炎疫苗。(路透檔案照) 中央社∕柏林5日專電 德國政府專家小組建議,至少要有8成5人口完成2劑疫苗接種,才能預防今年秋天爆發Delta變種病毒的疫情。 德國防疫主管機關羅伯特.科赫研究所旗下的接種委員會今天表示,根據數學模型推算,12至59歲的人口至少8成5必須完成疫苗接種,60歲以上至少9成,才能防止2019冠狀病毒疾病Delta變異株在今年秋季和冬季的擴散。 目前在歐洲傳播的主要是最早在英國發現的Alpha變種病毒,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原本以8成人口完成接種為目標。最近,各地出現最早在印度發現、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種病毒,近期將取代Alpha成為主要的病毒株,接種率因此有必要提高。 根據5、6月間進行的民意調查,7成德國人表示「無論如何」或「應該」會去施打疫苗,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因此認為,有機會達成8成5人口接種的目標。 德國目前有56.5%的成年人口完成第1劑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接種,38.9%的人口完成2劑接種。接種費用完全由政府負擔,政府一再鼓勵民眾把握機會。 德國政府發言人塞柏特今天呼籲還沒施打疫苗的民眾儘快前往接種,「您不僅保護自己免於重病,也保護我們所有人」。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疫後經濟變數大 台美TIFA有挑戰

美元利率動向恐引發預期升息的股市波動。(路透,資料照) 謝文真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全球,但隨著美、中等主要經濟體的疫苗接種率逐步提升,世界經濟復甦腳步也在加快。然而,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種病毒株,卻為疫情帶來新的變數。同時,伴隨著物價上漲的通貨膨脹、富貧差距兩極化等疫後問題,使得國際經濟走勢仍存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各國為疫情紓困,普遍採取貨幣寬鬆政策,令物價上漲壓力日益增大。儘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認為,原物料短缺、交通運輸瓶頸等現象只是暫時性,隨著經濟重新適應新常態,通貨膨脹將逐漸趨緩。但實際上,這些影響因素在未來是消是長?若說通膨只是暫時甚或假議題,恐怕過於武斷且言之過早。  生產成本升高 需求面仍有限 雖然股市看好,部分地區房地產走揚,但許多產業如健康、電子消費仍屬持平,而觀光旅遊等相關行業則是疫情重度受災戶,航運瓶頸未見紓解、原物料上漲、工人染疫風險與成本支出也都在上升。綜觀生產面成本確實持續升高,也必然會部分轉嫁給消費者,而整體需求面、消費支出仍然有限。 前瞻今年全球經濟前景,可關注的面向有三:其一,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的財政與貨幣政策走向。目前預期美國雖不至於在二0二二年調升利率,但每個月的購債幅度則趨於保守,亦即在擴張政策中漸有縮表意向,藉以推升美元匯率指數,然亦恐引發預期升息的股市波動與民間債務成本升高壓力。 其二,高傳染力的Delta變種病毒來勢洶洶。現每當有該病毒之確診者,勢必將有硬性區域封鎖;再加上國際疫苗搶購激烈,下半年的世界經濟成長率,有可能因此調整下修,經濟復甦腳步未如預期樂觀,對新興國家與發展落後國家尤其不利。 供應鏈走向在地化,如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奈米晶片廠。(路透,資料照)  疫情拖得愈久 貧富懸殊愈大 其三,貧富差距更為兩極化。擁有足夠財力的國家、企業可以超前部署、囤積疫苗、快速提升調整企業營運方式以促進數位化與遠距工作;但財力相對有限的中小企業、弱勢團體、貧困國家等,不是需要相當長的規劃時程,就是欠缺相關能力技術,所以疫情拖得愈久,貧富懸殊愈大。 美中貿易戰加上疫情的干擾,使全球經濟格局更加破碎。全球產業供應鏈為了分散風險,國際貿易由奉行多年的全球化走向區域化、短鏈化;為適應數位遠距化的未來,經濟結構在轉變,生產資源也在重構,供應鏈甚而走向在地化,如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奈米晶片廠。中國大陸的集權式管控,到目前為止經濟復甦表現尚為相對穩定;至於美國,除了各州疫情解封、經濟復甦出現不一致的現象,社會面也產生不小的衝擊。 舉例來說,對美國家庭而言,過去一年來因學校採遠距教學,小孩在家上課,父母身肩家計重擔的同時,還要居家照顧子女。美國三餐飲食不如台灣有相對便利的外送服務,多數家庭必須自己料理。疫情下的美國家庭,同時要兼顧工作、育兒、教育,婦女責任更為吃重。如果是不幸染疫的家庭,還要面對親人生離死別的痛楚;就算幸運躲過染疫,也要面對大環境的全面經濟衝擊或失業問題。  拜登就任 加碼對陸貿易競爭 這些社會心理層面的影響不容小覷,也考驗政府的紓困、補貼、緊急救助政策是否能多些人性的周延考量。這方面,正受疫情肆虐、已有六百多位國人喪命的台灣,應多參考各國經驗之利弊得失。紓困政策不宜太過僵化,適度的彈性放寬、甚至可參採前一年度納稅資料做分析區別、紓困對象排除在所得最高百分之二十之家庭等方式,或可讓資源能更即時普遍的加惠於亟需援助的國民。 美中貿易競爭,在美國總統拜登就任後並未減緩。美國除了維持對中國大陸加徵之關稅外,更增列禁止投資的陸企實體名單。六月十三日的七大工業國(G7)高峰會也呼籲重新調查新冠病毒起源,拜登在五月二十七日就下令情報部門,九十天內要針對病毒溯源提交報告。屆時,美國根據調查結果,依證據強弱,還可能對中國大陸展開進一步制裁。 台美TIFA觸及美豬准入壁壘,但國內民眾對美豬、美牛進口,向來不太能接受。(本報資料照) 進一步看台灣,睽違五年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在六月三十日復談。此次復談由美方掌握主動權,意在鞏固台美關係,表態挺台,以避免我國受到中國大陸的「惠台」政經措施拉攏。我國政府必然肯定且歡迎,但我國企業亦應有所因應,了解其中契機及可能面臨的挑戰。針對此次復談,有幾個面向值得繼續觀察: 一、持續解決美國貿易代表所稱之豬肉、牛肉市場准入壁壘。台灣是美國第八大農業出口地,美方重視農產品銷台,但國內民眾對美豬、美牛進口,向來不太能接受,尤其是對於國人消費量為牛肉七倍的豬肉議題。雖然政府已開放有條件之美豬進口,但目前針對如何解決美豬、美牛業者所尚存之市場障礙,台美雙方仍需持續討論溝通。  美是否祭三0一 台灣應留意 二、電子商務相關稅務問題。目前主要的跨國電子交易平台如谷歌、蘋果和亞馬遜等,均為美國企業。在今年G7會議上,亦達成設立「全球最低企業稅率」之共識。故美國是否會在跨國電子交易稅務議題上,迫使台灣做出讓步?若非得讓步,又該如何爭取令人滿意的雙贏,將考驗貿易談判官員的智慧。 三、建立具韌性及安全之供應鏈。供應鏈安全議題,除針對中國大陸與科技產業的防疫措施外,在國際貿易依然立於重要地位的情況下,主要是推動供應鏈的順暢便捷、短鏈化,並減少斷鏈與專利技術遭濫用的風險,如台積電赴美設廠即為一例。 四、美國在著作權法規、數位侵權、金融服務、投資和監管透明度等領域提出疑慮,宜留意美方是否會祭出三0一條款等貿易談判時可利用之手段與工具。另外,美國財政部定期公布的匯率操縱國名單,也值得多加注意。 (成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謝文真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台港澳關係巨變 兩岸四地只剩兩岸

香港經濟會進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倚重大陸與各國經貿往來。圖為香港重要商業區灣仔。(路透,資料照) 余元傑 台港澳關係近期發生重大變化,港、澳相繼關閉駐台辦事處,我方派駐香港人員也幾乎全數撤離返台,雙邊在檯面上的準官方對口管道形同中斷。台港澳情勢巨變,不僅影響經貿交流,更重要的是,「兩岸四地」僅剩兩岸,少了港澳的緩衝帶,台灣在兩岸關係中的話語權又被大幅削弱。 台港關係之密切,涵蓋各方面。根據經濟部國貿局統計,二0二0年,香港是台灣第四大貿易夥伴及第三大出口市場。二0一六年至二0二0年期間,香港與台灣雙邊貿易每年平均增長率為百分之八點三。香港是兩岸間接貿易的重要轉口港,轉口貿易在二0二0年按年增加了百分之十四點四,總值達六百零七億美元,占兩岸貿易總值約百分之二十二點八。 兩岸緩衝功能 香港地位重要 政治面,香港在兩岸關係中,一直扮演著特殊的緩衝功能。例如,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才有後來影響兩岸關係的「九二共識」;在兩岸開放直航前,香港以「第三地」扮演了兩岸航運中轉的機制,迄今仍讓人記憶猶新。 另根據交通部觀光統計,來台的港澳旅客人數,從一九八一年的二十六萬三千人次,到疫情爆發前的二0一九年,達到一百七十五萬八千人次;同年,台灣民眾赴港澳人數也達到三百九十四點四萬人,國人出遊的首站目的地,港澳就占了二成三。 台港關係出現轉折在二0一八年,港男在台灣殺害女友逃回香港,引發台港司法互助及「反送中」風暴;蔡政府高調力挺港人「反送中」、反對「港區國安法」,引發港府強烈不滿。同年,我駐港代表及各部會派駐人員,也陸續因為拒簽港府要求的「一中承諾書」而遲遲無法赴任、簽證也不能延期。 澳關閉駐台辦事處 令人意外 二0二一年五月,港府主動宣布關閉駐台辦事處,不到一個月,澳門特區政府也宣布駐台辦事處自六月十九日起暫停運作。而我駐港人員在六月二十一日因得不到簽證,有八人返台。據了解,目前駐港僅剩一人,簽證也將在七月到期,屆時只能打包回台,只留當地雇員。澳門辦事處的狀況亦同。 港府所持理由是公開指責蔡政府「多次干預香港事務,對港台關係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等。從蔡政府高調「撐香港」反送中以後,台港關係走向斷絕接觸,本是預料中事;但,台灣與澳門之間,並沒有特殊事件的紛擾衝突,澳門卻跟進關閉駐台辦事處,就讓人意外、訝異。港、澳對涉台問題採取了一致性行動,自此明朗化。 港府在五月二十一日的新聞稿言明了兩個重點:其一,駐台經貿文辦於二0一一年十二月在台北開始運作,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促進港台交流。其二,特區政府重申,會繼續根據香港基本法、一個中國原則,以及中央政府處理香港涉台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政策,處理港台關係相關事宜。換言之,沒有了「九二共識」,不但兩岸關係冰封,港澳也截斷官方交流,完全以「一個中國原則」處理涉台事務。 大陸漸進主動 台無超前部署 港澳相繼關閉駐台機構,明顯是大陸漸進的主動行為,我方全然無招架之力,也曝露出雖預見形勢發展卻完全沒有超前部署,一切操之於他人,檯面上準官方接觸完全停擺;此後,民間交流雖然仍會持續,但也只能完全按港澳政府的遊戲規則走。這當然不利於台灣,但卻看不到蔡政府任何主動作為,予人「不在乎」、「無所謂」、「坐以待斃」的觀感,甚至反其道而行,雪上加霜,和大陸一起限制港澳人士赴台。 六月一日,陸委會針對港澳移民入台申請文件,從原來只要填寫最近十年工作經歷,新增填寫是否現在或曾在港、澳政府部門任職,並「宣誓或簽署聲明擁護基本法及效忠港澳政府」等內容。陸委會做法,形同加強政治審查,港澳人士來台只會愈來愈嚴格。不僅於此,泛綠的社團、民代、學者也陸續發聲,以防堵中資、守護國安等理由,呼籲陸委會檢討、甚至停止《港澳關係條例》一部分或全部之適用。現在,從大陸立場看,《港澳關係條列》修得愈嚴愈好,民進黨人卻配合演出,令人匪夷所思。 至於蔡政府一直很高調的「撐香港」行動,人道救援的口號喊得很大聲,但《港澳關係條例》根本就沒有修法鬆綁,實際上就是「講了一畚箕,做沒一湯匙」。據外媒報導,去年五名香港抗爭者乘坐充氣橡皮艇偷渡前來台灣,最後終究未能留下,而是在美國國務院出手安排下赴美申請政治庇護。 兩岸關係由美中角力決定。圖為二0一二年拜習會。(中央社,資料照) 香港經濟 進一步融入大灣區 台港澳關係相互卡關、採取敵視態度,雙方準官方機構已互不往來,經濟上,台港轉口貿易必將蒙受損失,向來積極爭取的港資、澳資,現在卻要採取嚴審政策;在文教交流方面,港生在兩岸敵視下,來台求學意願必然也會降低;港人移民台灣亦已一併緊縮。香港經濟則會進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倚重大陸與各國經貿往來。台港澳關係走到這個地步,誰的損失大,已經很明顯。 民進黨在近年的選舉中,大力操作香港議題,並獲取很大的選票政治利益,但這將成過去了。香港議題在未來台灣選舉中不會單獨呈現,而是蔡政府抗中政策下的「案證」。 蔡政府高調力挺港人「反送中」,引發港府強烈不滿。(路透,資料照) 蔡政府視中國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加入以美國為首的「圍中」戰略,如何期待大陸和平對台?大陸一方面延續「惠台在陸」政策,鼓勵台商、台生、台幹赴陸,另一方面,按部就班、主動出擊,讓「兩岸四地」只剩兩岸,藉港、澳「鎖台」,下一步,當然是志在台灣。 然而,兩岸敵意螺旋往上爬升,對台灣有何好處?現實面,兩岸關係由美中角力決定,台港關係則由北京決定,蔡政府不要「九二共識」,台灣失去了港澳緩衝帶,對兩岸關係的話語權被進一步削弱,形勢對台灣愈形不利,台灣面對中國大陸的唯一屏障只有美國,但蔡政府還是很靠勢。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余元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推抗中聯盟 陷溺於冷戰思維

林深靖 拜登(左)六月歐洲行,最後到瑞士日內瓦與俄羅斯總統蒲亭(右)會談。(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六月的歐洲行,真可謂是馬不停蹄。先到英國康沃爾參加七大工業國(G7)高峰會,再趕往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三十個會員國的領袖聚首;最後,到瑞士日內瓦與俄羅斯總統蒲亭會談。這些高峰會中,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都不在場,可是,中國大陸在峰會中卻不斷被提起,被設定為一個可怕的對手,一個隱形的威脅。 在這些強權首腦們觥籌交錯的會場上,就像永遠擺著一張「巨大的空椅子」,沒有與會的中國大陸,卻始終是「缺席的存在」,看不見身影,卻是橫梗在每一位領導人的心頭。 拜登歐洲行 習近平無所不在 其實,中國大陸在峰會上這樣龐巨的、無所不在的形象,是按美國需要而被塑造出來的。主要有兩大因素:其一,美國是一個需要敵人的國度,而且敵人還必須要足夠強大,才能夠符合其需求。試想,美國若是沒有敵人,那麼,利潤、油水豐厚的軍工產業,恐怕將失去存在的理由;美國若是沒有敵人,拿什麼理由來領導西方世界?憑什麼保持美元獨霸的世界金融格局?美國若是沒有敵人,那麼多好萊塢英雄要如何產出? 另一個因素,則是缺乏創造力、想像力,就容易受到習慣所制約。當今美國獨霸的國際格局,基本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形成。美國一般人迄今都還沉溺在拯救歐洲、橫掃亞洲的歷史當中;二戰後的美、蘇冷戰格局,最後以蘇聯集團崩裂潰散告終,當代歷史自此定性、定型,美國壟斷了價值的定義權,也壟斷了人類社會政經體制的詮釋權。 詎料,中國大陸迅猛崛起,不僅物質基礎紮穩了,貧困人口快速消減中,交通建設超前世界,科技一再突破界限,行走太空如門前小徑等等,就連制度文明也逐漸凸顯其優勢!於是,美國信心動搖了,一個原本習慣性被蔑視、被欺侮的中國大陸,突然間變了面貌,變得陌生,變得無法掌握,變得越來越像是一個「敵人」。 對大陸指控 多屬習慣性套話 此時,最簡單、最不需要思考的方法,就是把歷史重新推回到冷戰時期。冷戰時期,多麼簡單呀!蘇聯就是「共產惡霸」,就是「鐵幕」;美國是自由世界的龍頭,是民主的象徵,為了集中力量對抗邪惡的蘇聯匪幫,西方所有「自由民主陣營」的國家,所有資源都理所當然向美國集中。 觀諸此次G7高峰會或是NATO首腦聚會,所有對中國大陸的指控、敵意的設定,多是冷戰時代的習慣性套話,只不過是把過去的「蘇聯」置換成當今的「中國」罷了。有人稱之為「新冷戰」,其實,真的沒什麼新穎之處! 從G7和NATO所發布的一些宣言看來,矛頭還真的是對準中國大陸,要說是一個「反中聯盟」的形成,也未嘗不可。只不過,美國慣性的冷戰思維,最後可能害了它自己!主要是,「今日之中國已非昔日之中國,今日之世界也已非昔日之世界。」陷溺於舒適自滿、簡易二分法的冷戰思維,只會讓美國無形中喪失如實分析世局的能力,也缺乏對於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想像。 秘魯總統大選,也是左翼工會領袖佩德羅‧卡斯蒂約勝出,美國後花園的土壤正一片片在流失。(路透) 美歐心結重重 對中政策不一 綜觀拜登奔忙於歐洲的六月間,世界上發生了多少事端!以色列右翼鷹派總理尼坦雅胡下台了,伊朗總統大選強硬保守派的萊希當選了,美國過去自認為牢牢掌控的中東局勢已然從手上溜逝。在拉丁美洲,自從二0一八年墨西哥大選由左翼領導人羅培茲取得政權,在外交上明確採取親中反美的姿態以來,今年六月上旬,秘魯總統大選,也是左翼工會領袖佩德羅‧卡斯蒂約勝出,美國後花園的土壤正一片片在流失。 在歐洲,由於疫情深重,各國經濟低迷晦暗,彼此之間的勾心鬥角更趨檯面化。譬如,英、法之間,針對英國脫歐後與北愛爾蘭的貿易安排,竟為了一個香腸問題,都可以彼此鬧得不可開交,未來的歷史,很可能是以「香腸大戰」來記錄。 此外,德、法兩國,本來就是整個歐盟的火車頭,兩國向來就自視甚高,當然沒有辦法接受美國長期以來的頤指氣使。在這次G7和NATO峰會中,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宏就多次向拜登放冷箭。 梅克爾就表示「將中國視為威脅的決定不應該被誇大,應該嚇阻與對話並進。」馬克宏也強調「G7不應該成為反中俱樂部」、「北約需要明確戰略重點,了解敵人是誰,而中國並非北約的優先考慮對象。」顯見,美、歐的心結重重,對中政策並不一致,已不是美國一聲令下,就可以綁在一起,找中國大陸的麻煩。 德國總理梅克爾(右)和法國總統馬克宏(左)多次向拜登放冷箭。(路透,資料照) 道德價值範疇 美失指標地位 現在,歐洲各國恐怕都心裡有數,要從新冠疫情所釀成的經濟災難中脫困,中國大陸絕對扮演了關鍵性角色,在亞洲,那就更不用說了。美國向來倚重的人口大國印度,目前正深陷新冠瘟疫泥淖中,每日死傷無法計數,自川普時代苦心經營的「印太」戰略陡然失去重心。美國即使還可以拿台灣戲耍,執政的蔡政府也還絕對順從、聽話,但美國對於中國大陸其實早已喪失圍堵能力。 世界各國正在疫情下忙於自保,美國雖然戀戀不忘在昔日冷戰架構下、穩居反共龍頭的溫適美好,並極力把中國大陸的威脅做大、做邪,卻忘了在慣性思維的惰性下,自己已經變得越來越脆弱。今日的美國,不僅經濟陷入困境,國力大不如前,即使在道德、價值的範疇,也已喪失指標地位。 台灣此時還黏著美國不放,當權高層日日夜夜以台美關係之良好自我慶賀,自我陶醉。在疫情迷離困鎖的當下,台灣執政當局的態度,或許就只有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的一句話得以形容:「不只傷害人民的健康,也傷害人民的尊嚴!」 (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召集人林深靖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疫苗外交 重建國際政經新秩序

G7峰會宣布將捐出合計十億劑疫苗,希望明年底前可以控制疫情。(路透) 宋鎮照 新冠病毒肺炎肆虐全球,疫苗在國際卻嚴重分配不均,成了世界不安定因素。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表示,疫苗在富國、窮國間分配不均,無助於終止疫情蔓延。美國總統拜登也說「只要新冠肺炎大流行持續肆虐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美國就無法擺脫疫情的威脅。」 十四億人口的中國大陸,最早對外輸出疫苗,目前為止,除了大陸接種疫苗人數估計達七億人外,已有近三億劑以出售或捐贈的方式送到世界各國。大陸積極向國際輸出疫苗,與美國以穩定自己國內疫情優先的政策,形成強烈對比。此外,國際間大量疫苗仍集中在少數國家手中,更被詬病。 大陸輸出疫苗 符合回饋行為 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疫苗外交」評價一直是負面的,批評其疫苗品質不好,藉疫苗提升影響力,特別是對貧窮國家趁人之危云云。但國際間本來就很現實,大陸疫苗或捐、或賣方式輸出,確實已經讓很多國家受益,也符合國際間的回饋行為。 現在,美國國內疫情趨於穩定,拜登也開始展開疫苗外交。六月初先宣布要捐出八千萬劑疫苗,在七大工業國(G7)峰會前又加碼宣布捐贈五億劑,預計援助約一百個國家。預計今年八月至十二月送出兩億劑,另三億劑訂明年上半年出貨。十一日至十三日在英國召開的G7峰會,與會成員國宣布將捐出合計十億劑疫苗,希望在明年底前可以大致控制疫情。 拜登與美國前總統川普在外交策略上有差異,但兩人最大的交集是抗中、防中、反中。「川規拜隨」的是壓制中國大陸的發展,讓美國發展更快速,擴大美中霸權戰的距離;「川規拜不隨」的部分,川普走去全球化的單邊主義、自私自利的「美國優先」,結果是失去盟邦信任,對美國造成極大傷害;拜登則以大國之姿宣示「美國回來了」,並與價值觀相近的盟邦建立「民主價值聯盟」,實質上「抗中」意味非常明顯。 拜登(左)將會見俄羅斯總統蒲亭(右),希望降低中俄合作關係、制衡中國大陸。圖為兩人於二0一一年會面。(路透,資料照) 疫苗代表影響力 已重於反恐 換言之,拜登採取多邊戰略,拉攏傳統友邦,達到對中國大陸圍堵的目的,至少要在產業供應鏈上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並打壓其發展。也因為如此,台灣被喻為「護國神山」、居世界最重要產能的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獲得美國重視,台灣在美國圍中的政策下也變得更為重要。 疫情下的國際政治,現在有兩個新發展。一個是藉疫苗進行政治、經濟與新秩序的重建;另一個是國際間出現「反中聯盟」的趨勢。首先,掌握疫苗的國家就能提高影響力。美國透過疫苗捐贈重建國際領導地位,也興起新一波的國際區域主義體制。九一一事件以來,「反恐」一直是霸權的制高點;但現在,疫苗比「反恐」更重要。疫苗成了強國、霸權處理國際關係的公共財,當然,接受疫苗援助者,自然是拿人手短了。 例如,美國宣布要捐贈台灣七十五萬劑,在政策上就有一石三鳥的好處。其一,一趟軍用運輸機載送三位參議員來台宣布疫苗捐贈消息,向中國大陸示意,持續推進台美關係,又可讓台灣欠美國一次人情;其二,可適時紓緩島內醞釀中的反美情緒;其三,協助台灣控制疫情擴散傷及半導體國際供應鏈,避免殃及美國。 美國宣布捐贈台灣疫苗有一石三鳥的好處。圖為日前美國三位聯邦參議員來台宣布捐贈台灣疫苗。(中央社) 贈台疫苗 美國一石三鳥之計 現在,G7峰會是拜登贏回美國國際形象與展現霸權高度影響力的好機會。行前,拜登公布要援外五億劑疫苗,G7將疫情與疫苗列為討論主題,還共同簽署《卡比斯灣宣言》要防止疫情全球蔓延,疫苗的國際政治已意在言外。 其次,歐洲國家對中國大陸一黨獨大、威權、不民主的負面印象根深柢固,加上戰狼外交,一帶一路的債務負擔,以及新疆、香港人權問題等,對中國大陸的防備心正在提升。拜登此行意在拉攏G7成員國與歐盟,甚至加上受邀與會的韓國、印度、澳洲、南非,擴大形成抗中大聯盟。 中國大陸已意識到國際間「反中聯盟」形成的趨勢,明白在外交上愈是強硬,就愈會給拜登反中的機會。大陸除了通過《反制裁法》反制強權政治介入內政外,習近平日前就提出要在國際廣交朋友,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在中共外交政策指導上,竟出現「可愛」的柔性語彙,實屬少見。 其實,大陸未來這一年必然是「安內重於攘外」。因為,中共明年要召開二十大,權力核心即將換屆,從大局著眼、通盤考量,內部要營造對習的高支持度、鞏固政權,不出亂子,對香港、新疆、台灣也加強控管、威嚇,外部則需減少紛擾,至少不去刺激或加大國際對中國大陸的不滿。 拜登就任半年 先穩圍中戰略 拜登現在採取軟、硬兩手策略,一方面在現實主義下,繼續和中國大陸做生意,推進美中貿易談判;另一方面強調自由主義,聯手G7等國圍堵中國大陸。拜登參加G7峰會,會前先與英國首相強生、英女王伊麗莎白見面,凸顯美英特殊關係;十一至十三日出席G7峰會,十四日到比利時布魯塞爾,訪歐盟、參加北約峰會,十六日轉往瑞士日內瓦,會晤俄羅斯總統蒲亭。 具體而言,拜登上台後的前半年,先以內政為重,同步藉由美日印澳四方會談、與日、韓進行二加二會談,接續舉辦美日與美韓峰會,凸顯台海安全的重要性,加上軍事外交、疫苗外交、產業供應鏈等,先穩定東亞、印太戰略圍中這一塊。 接著,拜登參加G7實體峰會,展現美、歐的疫情已大致可控,改善美歐之間政治經貿關係、形成反中聯盟,一併強化美國與北約的軍事合作,藉以加大對俄羅斯談判的話語權,緩和美俄在網路攻擊、烏克蘭議題的緊張氣氛,但最終還是希望降低中俄合作關係、制衡中國大陸。 七十八歲的拜登,行程緊密,有備而來,拉歐抗俄、防禦中國大陸的全球戰略布局,正帶領美國迎向穩定霸權地位、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黎明。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宋鎮照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比特幣成法幣 有助薩國全球化

薩爾瓦多領先全球將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路透,資料照)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薩爾瓦多國會九日通過《比特幣法》,使得該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將比特幣做為法定貨幣的國家。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在2018年11月呼籲各國央行應考慮發行數位貨幣之後的二年半,首次落地執行的國家。 現行薩爾瓦多沒有發行法定貨幣,在國會通過《比特幣法》之後,使得比特幣與之前的美元,同為薩國的法定貨幣。也頓時讓薩國總統布格磊迅速在加密貨幣圈中,擁有搖滾巨星般的地位。 Midas Touch(點石成金數位資產管理平台)全球行銷事業群總經理何啟聖指出,薩國四分之一的海外公民、匯回國內金額佔國民生產毛額(GDP)22%、國內人民超過70%沒有金融機構帳戶、國家未發行貨幣,以上四個條件,提供薩國最無阻力的採行具「去中心化」特性的數位貨幣作為法定貨幣的有利環境。 至於將比特幣做為法定貨幣之後,對薩國經濟、金融發展,有哪些利基呢?何啟聖表示,利用數位貨幣「去中心化」的特性,可以使海外移工匯錢回國變得更容易、更迅速,根據布格磊的說法,「這會改善數百萬人的生活與未來」。 目前薩國有四分之一的公民,居住在美國,薩國當地人民高度仰賴這群在海外的家庭成員匯款,每年估計自美匯回薩國的金額高達六十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一千六百六十三億元。若透過金融機構跨境轉帳,不僅曠日廢時,中間的匯差與手續費也耗損數以百萬計美元的費用,再加上逾七成的國民沒有銀行帳戶,在提領上也造成困擾。何啟聖說,以個人數位貨幣電子錢包方式收取匯款的方式,正可解決薩國人民的痛點。 何啟聖指出,此舉對薩國經濟產生最大影響,主要在於工作機會的增加,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由於薩國十人之中,有四人低於貧窮線下生活,一旦躋身於數位貨幣的區塊鏈成員,又有國家背書,將有助於財團將財富「藏」於薩國,使其成為另類「避稅天堂」,而有了這些資金挹注,可投入國家建設等新興發展,創造就業機會。 至於外界質疑,比特幣價格急劇波動的漲跌風險,何啟聖說,其實比特幣可以做為抵押品,然後兌換成錨定美元匯率的穩定幣USDT、USDC等,就解決了這層顧慮;抑或是同時操作比特幣的放空,這樣就可以排除漲跌風險,並與全球的數位貨幣流通量接軌,這對薩國的全球化,有正面的助益。 何啟聖表示,薩國領先全球跨出第一步,對中南美洲及非洲等國家,具有指標意義,特別是在全球後疫情時代,全球四億用戶擁有數位資產的成熟條件下,讓數位貨幣落地後的發展,勢將引起全球的高度關注,這一步光就國際行銷效益,就讓布格磊值回票價。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中疫苗外交較勁 無硝煙戰爭

黃清賢 台灣疫情自五月初爆發以來,確診與死亡人數驟增,社區感染到全台三級警戒,雙北醫療體系險些崩解瀕危。台灣的新冠肺炎死亡率快速上升,與疫苗接種率在世界排名墊底,關鍵原因在於疫苗取得速度太慢。日前,日本捐贈一百二十四萬劑AZ疫苗給台灣,美國三位聯邦參議員六日旋風式訪台,宣布助台七十五萬劑。 台灣兩千三百萬人,以六成接種率才達群體免疫效力來算,至少要一千四百萬人接種兩劑,合計要二千八百萬劑疫苗。美、日的援助,對台灣實際需求而言,十分之一不到,僅只是杯水車薪而已,對台灣嚴重疫情威脅,無法解燃眉之急。 日本捐贈疫苗運抵台灣,跟上制衡中國大陸的「疫苗外交」腳步。(中央社,資料照) 日本跟上美國腳步 制衡大陸 台灣急需疫苗,但儘管大陸官方主動表達協助意願,我陸委會卻回應「不必假好心」。無論是中國大陸產製並獲世衛認證的國藥、科興疫苗,或上海復星代理的德製BNT疫苗,雖有地方政府爭取,或民間人士與企業申請捐贈、外購,迄今,蔡政府都沒有鬆口放行,反咬中國大陸對台的疫苗採購從中作梗。 採購疫苗本就是蔡政府的責任,台灣今日落得急缺疫苗,遭批評的兩大爭議,一是反中政策作祟,政治防疫掛帥,凌駕科學、專業與人道價值,致使大陸援助被拒於門外;另一個是政策上刻意袒護台灣自行研發的疫苗,不願積極外購疫苗。這兩個爭議,進一步激化兩岸對立,內部還爆出炒股疑雲外,台灣人民每天還在付出慘痛的生命與健康代價。 日本捐贈台灣疫苗,應該感謝。但客觀來看,日本疫情也很嚴重,然而,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資料顯示,日本總人口約為一點二五億人,日本正在施打的輝瑞與莫德納疫苗共二億四千四百萬劑,已足夠國內十六歲以上民眾施打兩劑。 日本自己儲備的疫苗已綽綽有餘,手上還握有上億劑的AZ疫苗,但礙於副作用的顧忌而沒有列入公費接種。今日,日本調撥三千萬劑AZ疫苗,透過COVAX等捐給各國或地區,其中的一百二十四萬劑先運抵台灣;另傳出下一波、七月上旬將提供越南約二百萬劑AZ疫苗。很明顯的,日本是繼美國之後,也跟上了制衡中國大陸的「疫苗外交」腳步。 台灣赴美班機驟增,出現赴美打疫苗的現象。圖為美國第一夫人吉兒(左)在堪薩斯市大賣場視察疫苗施打情形。(路透,資料照) 大陸扶助窮國 突破美國圍堵 從戰略觀點看,台灣是「印太戰略」重心,日本當然要拉攏。儘管日本將北歐國家禁用、自己也不用的AZ援台,民進黨政府還是藉機做大內宣,看似暫時贏了面子,卻不見得贏到裡子。因為,台灣人民對疫苗需求十萬火急,迫於對疫苗種類別無選擇,「無魚,蝦也好」,只能接受。 現實是殘酷的。如同戰爭時需要軍火,承平時需要金融,疫病爆發時就是靠疫苗。當歐美強權國家還在大量囤積疫苗、禁止疫苗及原料出口之際,中國大陸早已展開了疫苗的國際援助行動,並有國藥、科興兩家疫苗先後獲世衛組織緊急授權認證,積極向國際輸出。 從研苗研發能力、緩解國際疫苗分配嚴重失衡現象、扶助貧困國家防疫的人道角度,特別是在美國的圍堵下,中國大陸仍能透過世衛組織,發揮力量處理人類問題,中國大陸確實讓國際社會另眼相看。如今,美、日也跟進向國際輸出疫苗,在「疫苗外交」上抗中,展開一場無硝煙的戰爭。 疫苗是攸關性命的事。近來,台灣赴美班機驟增,機場出現搭機赴美躲避疫情、打疫苗的現象;但赴美行程需要相當程度的經濟實力,人民為了打疫苗與健康權的自保,在台灣竟然上演階級差別待遇,孰令致之。 兩岸若有善意 危機化為轉機 近日,台灣也有人呼籲港府,開放讓台灣民眾赴港打疫苗。其實,台灣民眾若能赴大陸、香港打疫苗,距離近、免費,又有國際授權認證的疫苗可選擇。但兩岸關係對立、台港關係交惡,跨海赴港、赴陸打疫苗,除了極可能被行政程序卡關外,台灣民眾到底有多大的需求?更是關鍵。 台灣疫苗嚴重不足、確診數與死亡率又持續攀升,民眾出境到海外打疫苗的需求,確實可能增加。建議大陸在這方面,應該審酌情勢發展有所準備,評估在大陸及香港的港口、機場設置便捷疫苗接種區,讓台灣人民直接前往施打疫苗的可能性。只要兩岸雙方都有善意,就能實現,或有可能因此化危機為轉機,打開兩岸的結。 現在,蔡政府一路抗中,兩岸緊繃、對立,日、美相繼捐疫苗給台灣,確實在加深兩岸關係往負向發展。但台灣在大國列強的競逐中,是否要一面倒的站在某一個陣營呢?有朝一日,當兩岸發生衝突時,美、日仍會提供台灣支援嗎? 回顧日前舉辦的美日、美韓高峰會,日本首相菅義偉、南韓總統文在寅,在白宮談到台海情勢、兩岸關係時,都格外謹慎、小心。日、韓基於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考量,軍事安全雖然要靠美國,但處在美中之間始終像個蹺蹺板,沒有完全選邊站。 南韓總統文在寅(左)訪美,談到台海情勢、兩岸關係時格外謹慎。(路透,資料照) 觸及兩岸關係 日韓格外謹慎 美日聯手挺台抗中,兩岸關係似乎走得愈來愈遠,但也會物極必反。大陸今年有中共建黨一百周年,明年有二十大要召開,如果兩岸情勢惡化、極化,致大陸將處理台灣問題具體提列其中,這對台灣有比較好嗎? 美中競爭已是結構性問題,美國前總統川普喜於單打獨鬥,拜登則是爭取世界盟友,用打群架的方式對付,兩人方法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是「美國第一」、「不能被中國超越」的思維。近日,美國又重提新冠病毒溯源,真正目的在打擊大陸疫苗外交的正當性;拜登公布增加了涉及軍工的中資企業黑名單,目的即在壓制大陸科技產業發展腳步。 美中對抗走到最後就是攤牌、衝突。屆時,台灣在對抗的最前線,立刻要面對戰爭。但台灣應該想想,兩岸實在不必走到零和對抗。夾在歐、俄之間的烏克蘭,可以為鑑。 (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口述,記者趙家麟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國疫苗外交 劍指中國大陸

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形容新冠肺炎疫苗的國際分配處於嚴重失衡狀態的情況很「可恥」。(路透,資料照) ■周志杰 新冠病毒持續肆虐全球,疫苗的國際分配處於嚴重失衡狀態,目前,全球百分之七十五的疫苗,仍掌握在十個國家手中,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在日前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上,形容這種情況很「可恥」,並警告這將「使疫情永久存在下去」。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美蘇對抗下的冷戰結構,從上個世紀走到本世紀初結束前,「國家全安」是由各國政治經濟菁英所界定,主要在強調軍事、主權、領土。到了建構主義興起,為減低各國之間相處的障礙、成本,合作意識抬頭,例如歐盟的形成。而「合作」又從手段逐漸變成目的,希望能以人頭代替拳頭。 西方國家質疑中國大陸在搞「疫苗外交」、「大外宣」。圖為泰國曼谷醫療人員準備為民眾施打中國大陸產製的科興疫苗。(路透,資料照) 美國自私 已失霸權道德高度 現今是「國際社會化」,安全研究上開始注重氣候變遷、公共衛生、人口問題、跨國犯罪等,外交實務界稱為「非傳統安全議題」,其特性在於與人類生活切身相關,並已威脅到社群、社會。由於攸關人類、地球的共同利益,道德性高,有急迫性,且單一國家無法解決,必須有更多的合作與援助機制。 眼前,美國及西方強權國家囤積大量疫苗,數量多到打不完,卻嚴格管控疫苗、禁止製造原料出口。「疫苗民族主義」作祟,一方面先救自己國民,另一方面也是政客藉機在鞏固執政基礎。然而,這種「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行徑,被批評根本是自私自利。 中國大陸則反其道而行,將疫苗積極向國際輸出。西方國家質疑中國大陸在搞「疫苗外交」、「大外宣」;但看美國將疫苗囤積居奇,卻又一再強調自由民主、人權價值,還到處拉攏盟邦要成立全球民主聯盟,就更顯得偽善。 美國這種「國家至上」的自私性,已顯露無遺,也失去了一個霸權國家的道德高度,也印證了霸權國家領導者,仍繼續在傳統安全思維下做決策。這將影響未來國際社會在公共衛生、氣候變遷等非傳統安全議題上,質疑美國到底是不是真心?或步上川普後塵,隨時可能改弦易轍? 囤積疫苗 裂解西方人權號召 美國近期疫苗接種率提高,國內疫情趨緩,終於也宣布要輸出八千萬劑疫苗,也開始操作起「疫苗外交」。然而,防疫應該是救人優先,美國卻又宣布要進行病毒溯源調查;溯源這種事該做,但並非當務之急,美國哪壺不開提哪壺,擺明了是劍指中國大陸,急於與中國大陸鬥下去。 美國等西方霸權國家的作為,可以有兩個反思:其一,從關乎全人類的利益著眼,要檢視哪些強權國家在氣候變遷、全球公衛議題上較務實、較有一致性?又有哪些國家只是喊喊口號、虛應而已?這方面,北歐、日本、中國大陸的處理方法、力度、決心與一致性,可以更客觀的做出比較。 其二,從制度與價值觀看,第一代的人權主張強調公民權、政治權,第二代強調經濟、社會、文化權。當人類日常生活受到貧窮、沒飯吃、健康與生命受到威脅時,應該是優先於第一代的人權主張,必須馬上解決的。 大國角力 不該囿於傳統安全 強權國家囤積疫苗行為,正在裂解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人權號召,及其標榜的民主價值與道德。因為,將疫苗視為公共財並廣為分享,讓弱勢國家與人民免於恐懼,從全人類的利益看,並無不可,也不能因為制度不同就被抹黑。現在國際輿論導向認為,美國應做得更多,而不是「只有我能做,中國不能超越我。」 前述的觀察與省思,相信全球知識界、輿論界,在學理與實務上必將有所反省,特別是愈來愈多的歐陸國家、非西方國家,看待大國角力,不該只囿於傳統安全,而應該有更多的視角去檢驗強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如何展現內部治理與對外援助的能力。 自國際疫情爆發以來,也彰顯了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兩面性。硬實力方面,人命關天,人權議題退到了生存權,政府決策者也退回到傳統疆域的國家安全做思考,各國加強管制,禁航、封城、鎖國都有;為了防疫去限制個人自由,較無涉於價值觀與制度,西方國家自己也這麼做,因此也較無著力點去攻擊中國大陸。 至於軟實力的較勁,將是大國博弈場域的新看點,繼美歐難民潮、氣候議題之後,國際疫苗供應失衡議題跟著上場。有人拿疫苗攏絡人心,有人則急於抹黑;美國發動病毒溯源攻勢,中國大陸也有殺手鐧,回嗆美國也要開放陸軍德特里克堡基地(Fort Detrick)等生物實驗室,一起公開接受國際溯源調查。 現在,台灣疫情飆升,美國既然強調台海安危是美國的重要利益,以美國之力、疫苗之多,大可對衛生安全受到威脅的台灣人民立即伸出援手,甚至不必我駐美代表蕭美琴去奔走,美國在台協會AIT就要主動運籌。如果疫苗援助僅是杯水車薪,口惠而實不至,只會徒增美台關係只是虛情假意的反感。 美國疫苗之多,大可對台灣人民立即伸出援手,甚至不必我駐美代表蕭美琴去奔走。(中央社,資料照) 助台疫苗 AIT可主動運籌 再從兩岸關係看,台灣爭取參加世衛大會才又受阻,此時,上海復星代理的德國BNT疫苗,如何能夠進到台灣?即使現在人命關天,但蔡政府對大陸自製及經手代理的疫苗都信心不足,兩岸如何過招,中國大陸的操作就很重要了。 美國《時代》雜誌等西方主流媒體,陸續以「虛假」、「吹牛」、「自滿」等字眼評論台灣疫情大破口。綜觀台灣一年多來,防疫的政治性大於實際作為,不禁讓人質疑執政者心裡想的到底是政權?還是下一代的幸福?川普已經下台,蔡英文也將接受檢驗。 至於疫情影響政治的外一章,東京奧運是否能如期舉辦?現在距離預定開幕日不到兩個月,日本國民反對聲浪高,美國又升高日本旅遊警訊,國際輿論壓力正往停辦的方向走,如果日本國內疫情短期內仍無法控制,背後財團的態度,將是改變菅義偉決策的最後一根稻草。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周志杰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