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太空人3度空拍台灣 台南再入鏡

日籍太空人野口聰一19日分享的從國際太空站看台灣,主角是台南市空拍照,二度入鏡的台南市及高雄市上空晴空萬里。 (圖取自twitter.com/astro_soichi) 中央社∕東京十九日綜合外電報導 日籍太空人野口聰一今天分享一張包括台南的台灣空拍照,繼去年的「高雄和台南夜景照」、今年初的「夕陽映照雲海的台灣」後,三度分享台灣空拍照,台南算是二度入鏡。 野口今天分享的從國際太空站(ISS)看台灣,主角是台南市空拍照,他在推文中簡短留下「台南市」漢字以及#台灣、#taiwan標籤。可以看到二度入鏡的台南市及高雄市上空晴空萬里,而西半部部分地區上空則有一層白雲。這張空拍照大約涵蓋了半個台灣。 照片除可清楚看到高雄市及台南市外,還可以看到屏東縣及台東縣等地,有網友說,「可以看得到台東,真懷念」。 台灣網友留言說,「我是台灣人,謝謝分享照片」;日本網友留言說,「我最喜歡台灣」,雖然現在不能去台灣旅遊,但光是看到照片就很開心。 野口二0二0年十二月在推特貼出一張從國際太空站拍攝的「高雄和台南夜景照」,引發不少網友回響,網友除了稱讚並致謝外,也邀野口有機會來台一遊。 今年一月二十四日,野口再度分享一張從國際太空站拍下的台灣被雲海包圍的夕照,並在推文中留下「夕陽映照雲海的台灣」文字,及#台灣、#taiwan標籤。 美國太空人霍普金斯、葛洛佛、華克和日籍太空人野口聰一,台灣時間二0二0年十一月十六日搭乘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的天龍號太空船「堅韌」,前往國際太空站,並在台灣時間同年十一月十七日成功與國際太空站對接。

Read More

鎮壓抗議 緬甸軍方出動裝甲車

緬甸軍方部署裝甲車,增兵加強鎮壓反政變抗議活動;不過群眾仍繼續上街示威,要求釋放翁山蘇姬。(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緬甸安全部隊十五日在各大城市部署裝甲車,增兵加強鎮壓反政變抗議活動,不過群眾仍繼續上街示威。此外,軍方前天晚間切斷全國網路,到昨天清晨才恢復。 緬甸軍方兩週前推翻民選政府,拘捕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引爆緬甸十多年來最大抗議潮。翁山蘇姬被控非法進口六台無線電對講機,羈押期到昨天。她的律師金蒙紹表示,法官認為翁山蘇姬應繼續被羈押到十七日法院聆訊。 緬甸十天來有數十萬計民眾上街抗議,譴責軍方政變。緬甸軍方在各地增派兵力,逐步升級鎮壓力道,並於前夜切斷網路數小時,歷時約八小時,到昨天上午才恢復,但多數用戶仍無法使用社群媒體。。 緬甸大城仰光各主要地點可見駐軍增加,包括在央行附近出現裝甲運兵車。然而仰光昨天天上午再度出現抗議活動,包括央行附近,城北一帶則有數以百計的理工學生抗議。 仰光蘇雷佛塔附近出現十多輛警用卡車與四輛水砲車;央行和中國大陸使館外也開始聚集抗議群眾。南部城市土瓦也再度出現集會活動,數以百計群眾有些手持反軍方標語抗議。 位於緬甸北部密芝那市的一座發電廠,軍人發射催淚瓦斯,並向發電廠外頭的示威群眾開槍,目前不清楚有多少人受傷,隨後警方逮捕至少五名現場報導的記者。 美國、英國及歐盟大使發布聯合聲明,敦促緬甸安全部隊不要傷害平民。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也透過發言人要求緬甸軍方「緊急」允許瑞士外交官柏其納赴緬甸直接評估局勢。柏其納是處理緬甸問題的聯合國特使。

Read More

緬醫護公務員街頭抗議政變

近200名旅法緬僑與法國民眾7日無懼近零度且飄雨的天氣,聚集在巴黎市政廳前示威,演唱革命歌曲,以行動抗議緬甸政變,並要求軍政府釋放翁山蘇姬等人。 (中央社) 中央社∕曼谷八日專電 緬甸軍方一週前發動政變,拘禁政府領袖,今天各大城市出現抗議人潮,仰光連續第三天大規模群眾上街抗議,學校教師、公立醫院醫療人員和政府公務員都加入示威抗議行列。 緬甸軍方政變引起公民社群強烈不滿,民眾發起「緬甸公民不服從運動」,號召醫療部門員工罷工,抗議軍方奪權。 緬甸民眾也在網路串連,二日開始幾乎每天晚間在自家門口或陽台用力敲鍋碗瓢盆,發出噪音,表達對軍方政變的不滿。四日在第二大城瓦城出現政變後第一場街頭抗議,約二十名抗議人士高喊「我們不要這個政權!釋放所有的領袖!停止軍方統治!」 為了防止民眾大規模聚集,軍政府這幾天不斷切斷網路,甚至關閉社群媒體,但依舊阻止不住民眾怒火。 從六日開始到今天,第一大城仰光連續三天出現大規模街頭抗議,昨天有上萬人上街,創下二00七年以來的紀錄;首都奈比多和瓦城今天也出現抗議人潮,奈比多警方出動水砲車驅離抗議人群。 獨立英文媒體「今日緬甸」在推特表示,律師、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學校教師、政府公務員都加入抗議行列,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的公務員發表聯合聲明宣示,他們將罷工直到政權回到民選政府手上為止。 不只在大城市有抗議潮,英文媒體「緬甸前線」在推特表示,抗議已遍及全緬甸,例如在西部的欽邦敏達縣約有五千人聚集抗議軍方政變,東南部克耶邦首府壘固、德林達依省首府土瓦都出現抗議人潮。 緬甸軍方本月一日以「選舉舞弊」為由對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的民選政府發動政變,包括總統溫敏、實質領袖翁山蘇姬在內多名執政黨高層遭軍方逮捕。

Read More

10萬人反政變 緬甸驚傳槍響

大批緬甸民眾走上街頭示威,據估計昨天有十萬人參與抗議。(路透)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緬甸軍方發動政變,逮捕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總統溫敏,連日引發緬甸民眾激烈反彈,並爆發大型示威遊行。昨(七)日,臉書上的一段直播影音內容顯示,緬甸東南部城鎮米瓦迪的示威活動中,傳出槍響,開槍的是穿著制服的警察。至於真正情況如何,以及是否有人傷亡等問題,目前還不明朗。 緬甸軍方於二月一日發動政變之後,示威抗議活動即開始醞釀,緬甸大城仰光最近已連續兩天出現示威抗議活動,聲援並且要求釋放翁山蘇姬,昨天仰光的示威活動更估計有十萬人參與,其他各地也都有群眾聚集抗議。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導,六日的示威活動大致和平,防暴警員雖然手持盾牌,在仰光大學附近的街道上利用鐵線網布防,同時派出水炮車在現場戒備,示威者並沒有嘗試衝擊警察防線。 昨天的示威活動,則是政變之後最大規模示威,不僅仰光,全緬甸有數以萬計的民眾走上街頭。有些示威群眾舉起三隻手指敬禮,駕駛汽車的民眾則按喇叭助陣;還有示威群眾高舉著「我們不想要軍事獨裁」布條,以及翁山蘇姬「全國民主聯盟」(NLD)的旗幟。 儘管大部分示威活動沒有爆發警民激烈衝突,但昨天臉書上有一段影片,顯示在米瓦迪的抗議活動中,有制服員警持槍衝進示威人群,並且傳出槍響。影片中雖然可以聽到槍聲,但不知道槍聲來源,也不知道使用哪種槍枝、彈藥,是否有人傷亡也不清楚。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軍事政變後 緬甸重回鎖國?

緬甸民眾要求釋放翁山蘇姬。(路透) ■宋鎮照 緬甸軍方二月一日發動政變,逮捕了包括緬甸實質領袖翁山蘇姬與總統溫敏在內的重要政治領袖,阻止緬甸聯邦議院原訂當天在首都奈比多開會,要選出總統、副總統和兩院議長。軍方不費一槍、一彈,全面接管政權,令文人政府措手不及,行動之霸道,震驚國際。 軍方片面指控選舉舞弊,卻在沒有國家、民族緊急危難的事實下,逕自宣布根據憲法四一七條,進入一年的緊急狀態直到重新選舉,制度上暫由軍方出身的副總統敏瑞代理總統,實則由武裝部隊總司令敏昻萊掌權。 敏昂萊或為維持軍人優勢、或出於個人使命感,放手一搏發動政變。(路透) 面對修憲危機 軍方鋌而走險 軍政府公布羈押翁山蘇姬,理由竟是住處搜出稀鬆平常的對講機通訊設備,違反了進出口法;而總統溫敏則是選舉期違反防疫規定與支持者車隊見面。理由如此微不足道、令人啼笑皆非。 回顧十年來,緬甸走向民主改革之路,經濟快速發展、外資看好,被視為第二個泰國。另一方面,掐住緬甸政治咽喉的軍方,既有利益廣布,不但享有憲法保障的百分之二十五國會席次,國防部長、內政部長、邊防部長都由軍方指派,還有軍方掌控的「緬甸經濟控股公司」,旗下一百二十家公司,事業版圖擴及國內外,並與日本酒業、中國大陸礦業、韓國鋼鐵業都有合作。 此時此刻,軍方為何要鋌而走險?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維持軍方利益。一九六二年至二0一0年,緬甸有過長達半世紀的軍政府統治,雖然近十年來,軍方勢力退居幕後,但軍隊的老大心態沒變,控制國家的權力慾望仍在,軍隊國家化的意識薄弱。 其次,軍人面對修憲危機。翁山蘇姬帶領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在九十一個政黨、七千位候選人中,爭取中央與地方共一千一百七十一個席位,結果拿下百分之八十二席次,大獲全勝。預期翁山蘇姬的下一步有可能推動修憲,削弱軍方影響力,軍隊既有利益與軍人群體的危機感,快速飆升。 約束軍方 翁山蘇姬力有未逮 第三,國防軍總司令敏昻萊的個人因素。敏昻萊早年跟對了軍事強人丹瑞將軍,翻轉了命運;他本來今年七月就要因屆滿六十五歲被強制退休,或為維持軍人優勢、或出於個人使命感,而「槍桿子出政權」在緬甸只是輕而易舉之事,決定最後一搏。 緬甸軍人政變,讓外界清楚的看到,緬甸軍方掌控國家的絕對優勢,以及翁山蘇姬的執政困境。 其一,過去兩、三年來,緬甸軍方強力鎮壓羅興亞穆斯林,造成上百萬羅興亞流離失所,面臨種族滅絕危機,翁山蘇姬背負了縱容軍方的罵名,昔日的人權鬥士光環盡失。如今看來,翁山蘇姬對約束軍方,實在是力有未逮。 緬甸的少數民族問題,在於多數是信奉佛教的緬族,羅興亞穆斯林則是少數,在民族主義之下,本就存在複雜的衝突宿仇,加諸激進團體若開羅興亞救世軍(ARSA)攻擊佛寺、警局,軍方強硬鎮壓作為,符合多數緬甸人的支持。 再者,目前的憲法係為軍人量身打造、制約翁山蘇姬,大權仍在軍方手裡,翁山蘇姬雖是文人政府實質領導人,但也只能以國務資政身分垂簾聽政。 民眾反彈 要求軍方還政於民 翁山蘇姬執政有三大目標,包括推動經濟成長、少數民族問題解決、修改憲法。針對羅興亞人被鎮壓,但大選在即、軍方又不聽命於她,從現實面看,治國處境之艱難,今日看來就更為清晰。 現在,緬甸內外局勢都還有很大的變數: 國內部分,已出現「公民不服從」運動,第一大城仰光於二日有民眾在同一時間敲打鍋盆、鳴喇叭向軍政府表達抗議;疫情嚴峻的當下,許多醫院的醫護人員也已展開罷工,要求軍方還政於民選政府。國內反軍政府的風潮正在醞釀。 經過十年改革開放的緬甸人,享受了經濟成長與生活改善的果實,拜網路工具發達,與世界接觸頻繁,已非軍政府可擋,緬甸人不可能再回頭接受鎖國。 同時,軍方內部也有爭權奪利的現象,也不乏具備軍隊應該國家化的有識之士,當國家陷入困境、惡性循環,甚至導致疫情失控,軍方內部也會質疑政變正當性,而可能出現分裂。 此外,部分的羅興亞穆斯林也出來挺翁山蘇姬。因為,一旦軍政府長期掌權,鎮壓羅興亞人的力道只會更強。 強壓軍方 國際社會投鼠忌器 國際上,七大工業國集團(G7)已公開譴責緬甸軍事政變,美國也考慮要再度制裁緬甸;但日本則是採取「嚴重關切」的謹慎態度,顧慮「行動和措辭不能過於嚴厲,使其更加倒向中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四日要求緬甸軍方釋放翁山蘇姬及其他人,並對緬甸進入緊急狀態表達關切,但未譴責政變。 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表示「中國是緬甸的友好鄰邦,我們希望緬甸各方在憲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處理分歧,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 政變後的緬甸,如果軍政府掌權沒有轉圜餘地,將因為國際的制裁、外援斷絕、外資撤退、國際地位下降、國內建設停擺、失業率上升,緬甸的國家風險正在快速上升,有可能重回鎖國狀態。 另一方面,國際社會對於是否強力施壓緬甸軍政府,似乎有些投鼠忌器。緬甸在地緣政治經濟上,處於銜接中國大陸、南亞、東南亞的風扇核心,西方國家顧忌若採強硬制裁,反而讓緬甸更加倒向中國大陸。 而中國大陸則是考量與緬甸有中緬經濟走廊的合作,處於一帶一路對上印太戰略的當下,如果冠上支持政變的負面印象,恐將衝擊一帶一路戰略。因此,在事態未明之前,寧願採取不介入、觀望、低調的態度。 目前看來,這場突襲式的政變,最好的結局是,一個月內,敏昻萊與翁山蘇姬談判並達成妥協,還政於文人政府,和平落幕;否則,等一年緊急狀態結束後的選舉,或軍政府長期執政,緬甸的國家風險將陷入不可知的變數。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宋鎮照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緬甸政變 翁山蘇姬遭軟禁

緬甸一日疑發生軍事政變,國務資政、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遭拘押。(檔案照,路透) 中央社∕一日綜合外電報導 緬甸今晨疑似發生軍事政變,報導說,國務資政、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遭拘押,被軟禁在家。軍方宣布國家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目前交由武裝部隊總司令敏昂萊掌權。 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發言人苗紐稍早透過電話向路透社表示,翁山蘇姬、總統溫敏和其他領袖清晨時分「遭人帶走」。 美國和澳洲今天要求「立刻」放人,華府同時警告將對緬甸這場明顯的政變做出回應。 白宮發言人莎琪聲明表示:「美國反對所有改變近期選舉結果或阻礙緬甸民主進程的企圖。」她說,緬甸軍方「若不撤銷相關舉動,美國將採取行動對付這些該負起責任的人士」。 她說,美方「敦促緬甸軍方及各方遵守民主規範與法治,並且釋放今天遭拘禁的人」。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則說,美國與渴求民主、自由和發展的緬甸民眾站在一起。軍方必須立即撤銷行動。 澳洲外交部長潘恩表示:「我們呼籲緬甸軍方尊重法治,透過合法機制解決爭端,並立即釋放所有文人領袖,以及所有遭非法拘禁的人。」 歐洲聯盟今天強烈譴責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呼籲立即無條件釋放國務資政翁山蘇姬等人,強調必須維護合法政府。 法新社報導,緬甸退役將領明穗原是副總統,未來一年將擔任代理總統。 緬甸近日謠傳將發生政變,促使美國和英國等國的外交代表機構在一月二十九日「敦促緬甸軍方和所有其他政黨遵守民主規範」。 外交代表機構的聯合聲明寫道:「我們反對任何改變選舉結果,或阻礙緬甸民主過渡的企圖。」 軍方昨天則自行發出聲明反擊,呼籲各國外交代表機構「勿針對情勢做出不必要的揣測」。 據路透社報導,國營緬甸廣播電視台在社群媒體臉書貼文中表示,由於發生技術性問題,因此無法播出。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大陸戰狼外交 反讓美國挺台

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強調互利共贏、摒棄意識形態偏見。(路透,資料照) ■蒙志成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一月二十日在國會大廈前發表就職演說,但兩週之前的同一地點,才發生震驚世界的國會侵入事件。拜登就職演說的關鍵字是「團結」,對內希望化解對立,對外期盼美國重新扮演世界領導者角色。世人都在觀察,拜登新人新政,能否為美國的內外形勢帶來新契機。 拜登上任後,已簽署了一系列的行政命令,從氣候、種族、移民、城鄉差異、性別到疫情名稱等,諸多川普政府時代的政策正在改弦易轍。拜登從價值觀出發,明顯的否定了川普重利益、可量化路線。 對陸政經分離 強調戰略耐心 但拜登並非不重利益。防疫與經濟息息相關,拜登從價值觀出發呼籲團結,美國現已推出一點九兆美元的援助紓困計畫,希望短期內能帶動美國經濟,這必然會牽涉到美國的對中關係。 拜登政府強調美國與中國大陸存在激烈競爭、是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但要以「戰略耐心」(strategic patience)處理美中關係。拜登政府會採取政經分離,在人權、民主、政治、外交上,對中方不會視而不見、不會不防堵、不對抗;但為了救美國經濟,短期內可能與中國大陸合作,又同步修復與盟國關係,要在戰略上採取多邊做法來與中國大陸交手。 拜登重新部署對中關係,北京已有準備並持續測試拜登的底線。可以從三方面來觀察:首先,大陸軍機近來頻頻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美方除了呼籲大陸停止對台施壓外,還出動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進入南海,以具體行動給予中方明確訊號。 其次,拜登的國安核心幕僚,包括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在安全、政治、外交上的相關談話,對中國大陸都採取保持警戒的態度。 相對的,習近平在一月二十五日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則是強調「互利共贏」、摒棄意識形態偏見、不要「新冷戰」、「小圈子」,不要動不動就搞脫鉤、斷供、制裁。 美國務卿布林肯強調,美中差異在人權、科技、政治治理。(路透,資料照) 美提中國威脅 陸籲管控分歧 日前,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針對布林肯於聽證會提及的中國威脅論,回應強調美中應該要「聚焦合作,控管分歧」,以及致力於與美方發展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係等。 第三,北京正試探並欲框限拜登的多邊路線。去年十一月十五日,大陸完成東協十加五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簽署,去年的十二月三十日,又完成與歐盟的十七加一《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頗有破解美國新政府欲採行多邊主義抗中的意味。 去年十二月三十日,大陸與歐盟簽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路透,資料照) 但值得注意的是,依照中歐投資協定內容,中方同意為歐盟企業開放金融、製造業和資訊服務、房地產的市場准入,規範國營事業補貼措施透明化,甚至在強迫技術移轉上也有重大讓步。 中方的用意在箝制美國的經濟圍堵,但美國在美中貿易談判上也會有「比照辦理」的可能。可預期,美中貿易談判未來有較大的合作空間。 顯而易見的是,中國大陸持續藉由龐大的市場規模,透過經濟操作手段欲達到政治目的;而美中經貿未來雖有較大的合作機會,但在外交、政治、人權等議題上,新疆、西藏、香港、台灣將會是四個主要衝突點。 大陸繼港區國安法頒布實施後,基本上已處理了疆、藏、港三區,最後就剩下台灣。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前後任總統各不同利益考量,但台灣也不必太擔憂。主要著眼以下三方面: 體制差異 台灣和美國站同邊 一來,美國雖有《台灣保證法》,拜登不一定延續川普的做法,也不必然繼續大量軍售台灣;但新任國務卿布林肯已強調,美中的差異在人權、科技、政治治理,美國的體制透明、問責,是科技民主國家(techno-democracies);大陸體制雖凸顯效率,但意識形態明顯,是科技專制國家(techno-autocracies)。美中在體制與價值觀的差異大,台灣目前站科技民主這一邊,可與美國合作,成為價值、道德、科技民主的示範點。 再者,北京衡酌美國民主開放體制,政黨為選票、公司為私利,國力只會愈漸衰退;相對的,中國大陸自認有制度優勢,私人企業利益不能大於國家利益,國力只會愈形強大。但事實並不盡然如中方所判斷。 美中貿易戰打下來,確實傷到了大陸經濟發展,不但科技產業受到打擊、GDP下降,才發覺過去處理對美、對外關係過於自信,且換到的是美國朝野高度共識下通過的許多友台法案。 其三,中方的「戰狼外交」,讓所謂大國崛起「韜光養晦」的說詞被識破,不但美國參眾兩院議員合計五百位美國政治菁英,幾乎一致性認為中國大陸是美國的威脅,許多國家對中國大陸已有警惕。 兩岸關係 美陸未到攤牌時刻 對中國大陸而言,預期在新的這一年,為避免國際反華勢力的結合,對外關係的戰術作為應該也會有所修飾,讓緊繃的中美關係得以緩和。綜觀美中戰略競爭新形勢,兩岸關係仍將取決於美中關係。台海現況與未來可能發展的觀察有二: 一、從北京立場看,美國在政治上圍堵中國大陸的形勢已經很清楚,但對台若急於促統,反而會加速美台合作;相對的,美中關係若能緩和,兩岸關係才比較有操作空間,而美國對中政策基於風險控管,必要時會壓制台灣,台灣也就會有談判壓力。 中方現在放軟形象,強調不衝突、不對抗、互利共贏,這是面對拜登新政府的起手式,也反映出北京認為在兩岸關係治理上,目前還不到攤牌時刻。 二、對台灣而言,在美中關係的大架構下,台灣可作為的空間有限;而且,對如何處理美中台關係,還存在兩條路線的分歧困境。 一方認為,兩岸關係的核心是安全,唯有美國與中國大陸和好、兩岸和好,台海才有和平;但另一方認為,唯有加強台美關係、深化合作,大陸才不敢輕易對台動武,但北京眼中,這卻是在「倚美謀獨」。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 川普留下台灣烙印,拜登呢

蓬佩奧定義的中美關係敵意/遏制程度,相對於前幾任美國政府應屬較高。(路透,資料照) ■蘇嘉宏 拜登就職了,駐美代表蕭美琴是否獲邀出席就職典禮的「遲延懸疑」,相對於川普任期四年的軍購價額是歐巴馬兩任八年加總的一倍以上,台灣並沒有得到預期中的「親暱」。必須將拜登政府此舉視為一個細膩的政治操作,要能釋讀背後千言萬語。 美國的外交圈一直存在一種「政學交流」機制,下野後去大學教書的艾利森教授,近來以拜登核心幕僚的身分出現在媒體,並對中美關係下的台灣有所詮釋。他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論,果真能深刻地影響拜登的話,那麼「交往而非遏制(爭取盟友)/去除恐懼/避戰」將會取代川普時期的劍拔弩張。 拜登可能讓不再模糊的兩岸關係靜置一段時間。(路透,資料照) 三報二法 成美新一中政策? 看得出來拜登不會持續「單邊主義」、「戰略清晰」,他會回到之前的路線,「重新入群」、「讓不再模糊的兩岸關係靜置一段時間」。基於這點研判,調整之前伴隨美國遏制中國(大陸)的激烈昻揚路線,趕快恢復兩岸對話才是正途。 儘管如此,傳統的美中建交「三報一法」(《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和《八一七公報》與《台灣關係法》)的「一中政策」已經有所位移。川普時期已經為中美關係留下「台灣烙印」,亦即必須加入二0二0年十二月美國參眾兩院跨黨派高度共識下通過的《台灣保證法》。 前國務卿蓬佩奧最後出手努力固化「三報二法」的框架,拜登上台一方面不可能塗抹跨兩院、跨黨派的聯邦立法,二方面凡走過必留下轍痕,「靜置」、「冷卻」應該是拜登上任初期最合適的政治選擇。 概括地說,多「一法」而動全身。川普時期,美國參眾兩院兩黨跨黨派「全票通過」《台灣保證法》後,蓬佩奧在極短時間內即決定「移(解)除自我施加的美台關係限制」,搶在卸任前給美台關係重新賦予一個新起點。 蓬佩奧 凸顯中共非中國邏輯 蓬佩奧決定:美國國務院單方面訂定了複雜的內部限制措施,藉此規範美國的外交官、公務員及其他官員與「台灣同僚(Taiwanese counterparts)」的互動,美國政府不再單方面採取這些行動,以安撫(綏靖)「北京的共產黨政權」。 這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他稱台灣外交官員為「同行、同僚」,卻不稱中國為「中國」。至於「北京的共產黨政權」,這是蓬佩奧近期以來凸顯的「中國非中共,中共非中國」政治邏輯與價值的體現,動詞則是也可以翻譯成「綏靖」的「安撫」,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定義的中美關係敵意/遏制程度,相對於前幾任美國政府,應屬較高、較特別的一屆。 美中(中國大陸)建交以後,美國歷屆政府內部數十年來自行累加訂定的「對台接觸準則」,具體而完整的內容從未公開。我們無從得知「移(解)除自我施加的美台關係限制」,到底解禁的內部行政規則是什麼?難道從此台灣駐美外交官員可以直接進入國務院大樓洽公、雙橡園升起中華民國國旗…,甚至是「視中華民國為一個沒有外交關係的國家」? 無論如何,國務院這次的宣布,絕對是近年來最大幅度的調整,蓬佩奧宣布「美台關係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因為我們對常設行政機構的自我限制而受到束縛。」這是一種全面性的放寬。 印太戰略 美排拒台灣遭入侵 蓬佩奧要鞏固「三報二法」的新框架、「全面廢止自我施加的接觸準則」的新起點,並沒有因為卸任前訪歐、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訪台取消而放棄。 澳洲廣播公司(ABC)披露:川普政府先前的印度太平洋戰略的秘密細節,已於日前正式解密,竟然比通常情況早了三十年,這顯然是「非常故意」。該戰略致力於「制定和實施能夠但不限於:一、在衝突中不讓中國(大陸)在第一島鏈之內持續保有海空優勢;二、捍衛包括台灣在內的第一島鏈國家;三、主導第一島鏈之外的所有區域」。報導還說:「對於台灣,美國視之為在南中國海的合作夥伴和盟友,這是非常明確的訊號(code),…」。 消息人士稱,該文件的台灣用語,應理解為美國承諾保有阻止的威懾力,並在必要時,排拒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入侵,而不僅只是意圖。 這是很明顯的「出口轉內銷」,先在澳洲媒體發布訊息,再行於美國公布解密外交文件,來踐行「戰略清晰」的遏制中國大陸的外交路線,而此等操作手法也是前所未聞。 美國國務院全面取消與台灣接觸的自我限制,蔡英文總統保持理性持續觀察的態度。(中央社,資料照) 川普政治遺產 對台是資產? 美國國務院全面取消與台灣接觸的自我限制,對此,總統府表示「謹慎負責維持對外關係平衡」的立場,看來並沒有興奮過頭,蔡英文保持理性持續觀察的態度是對的;畢竟,川普時代的政治遺產,對台灣來說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特別是在美國政黨輪替,拜登和新任命的國務卿就任以後才能正確評估,包括川普政府下台前的決定,拜登新政府的立場如何?國務院內部涉台官僚體制是否全然順服,沒有抵制或觀望? 台灣此時若是表現得過度超前,北京的反彈又若是過度強勢,甚至不惜在台海做出具體反應,都會讓官僚體制的集體記憶和組織行為發生永久性的改變。「靜置」、「冷卻」,觀望一段時間不會是壞事。 拜登陣營在上任前,只是被動回應媒體說明拜登會落實《台灣關係法》及美國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將繼續支持和平解決兩岸議題,以符合台灣人民願望與最大利益;拜登一向認為,美國對台灣必須維持堅定、有原則且跨黨派的支持,也努力確保這一點。拜登陣營說得四平八穩,只是一個沒有令人意外的說法;可是,若是刻意只提到《台灣關係法》,那「三報『二』法」的新框架呢? (輔英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兩岸暨國際關係學者蘇嘉宏撰,記者趙家麟整理)

Read More

美首位非裔國防部長出線 奧斯汀承諾挺台自我防衛

美國新任國防部長奧斯汀將於美東時間1月22日抵達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五角大樓,開始他的第一天工作。 (路透) 中央社∕華盛頓二十二日專電 美國防部長奧斯汀提名案今天獲參議院通過,成為美國首位非裔國防部長。奧斯汀在提名聽證會上表示,美國對台支持堅若磐石,會確保美方恪守承諾,支持台灣得以自我防衛。 美國聯邦參眾兩院昨天分別投票通過新任國防部長奧斯汀的豁免案,讓他得以豁免要求退役軍官接掌國防部需退役滿七年的規定。 參議院隨即在今天上午的院會針對奧斯汀的提名案進行表決,提名案最後以九十三票贊成、四票反對通過,奧斯汀確定執掌五角大廈。 現年六十七歲、二0一六年以四星上將退役的奧斯汀,也成為美國首位非裔國防部長。 奧斯汀十九日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提名聽證會上被問及台灣議題時曾表示,美方會竭盡所能,確保中國不會做出入侵台灣的決定。 他並指出,多年來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也獲得跨黨派支持,他上任後會確保美方恪守承諾,支持台灣自我防衛能力。 至於美國是否應當維持足以阻止中國對台灣入侵造成既成事實的能力,奧斯汀雖然不願就假設性問題回答,但表示作為國防部長,職責是向總統提出可靠選項,以確保能保護自身利益並自我捍衛,而美國的利益之一是確保台灣。他表示,確保台灣擁有自我防衛能力是美國的承諾,他會致力履行這項承諾。 對於將如何協助台灣維持自我防衛能力,奧斯汀在答覆質詢的書面說明中指出,美國總統拜登曾多次表示,本著美中三公報、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的長期承諾,美國對台灣必須維持堅定、有原則且跨黨派的支持。 他表示,將繼續支持和平解決兩岸議題,以符合台灣人民期望與最大利益,且確保美國履行承諾,協助台灣維持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如此將能增強台海兩岸與區域穩定。與此同時,奧斯汀指出,將透過發展新概念與能力強化和平與穩定,以加強美國在區域的威嚇力。 面對中國,奧斯汀則表示,戰略上他會將重點擺在亞洲,特別是中國。他指出,中國是美國未來最重大挑戰,因為俄羅斯的威脅有所下降,但中國正在上升。對於中國正全力建造強大軍事力量以超越美國,他直言「絕不容許發生」。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弭平社會矛盾對立 考驗拜登

美國國會入侵事件之後軍隊進駐國會山莊,這是美國內戰後的一百五十年來,首度有軍隊駐紮國會。(路透,資料照) ■趙文志 美國民主黨總統當選人拜登將於一月二十日正式就職,但華盛頓特區國會山莊卻在「武裝暴力」陰影下,已部署重兵,如臨大敵,這是美國內戰後的一百五十年來,首度有軍隊駐紮國會,而任期只剩幾天、遭到眾議院彈劾的川普,仍是政治舞台上的焦點人物。美國政情之嚴峻,可謂前所未有。 任期進入尾聲的川普,一反傳統政治「看守政府」的分寸,在重大政策與人事安排上仍動作頻頻。從美中、美台關係來看,川普政府下台前,仍持續對中國大陸企業祭出制裁外,同時大力推出友台政策,除了公開美台政軍對話、宣布取消美台交往限制之外,因故取消訪台行程的美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Kelly Craft),仍把握任期最後幾天的身分,與蔡英文總統視訊會談。 川普推友台政策 拜登跟進? 究其原因,一方面,川普個人的行事風格本來就不同於傳統,更重要的是,川普團隊在美陸台三邊關係上,想要造成實質影響,以期能延續美國對陸、對台政策。但拜登上台後,是否「川規拜隨」?還是會回到《台灣關係法》與一中政策?還需要後續觀察。 近日川普政府在提升美台交流層級上的具體行動,包括美國國務院先於九日宣布取消美台交往限制,美國駐荷蘭大使胡克斯特拉(Pete Hoekstra)就率先邀請駐荷蘭代表陳欣新前往大使館會面;接著,美國國務院政軍局助理國務卿古柏(Clarke Cooper)也與我駐美代表蕭美琴進行閉門會晤。還有後來的美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與蔡英文總統的視訊會談。 川普對台政策的臨去秋波,仍受矚目,從美方立場來看,川普政府作為有兩個效應: 其一,取消美台交往限制,並以具體行動實踐交往互動,形同是對台灣旅行法、台北法案,甚至是二0二一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中,提及要強化對台交流一事,造成實質效果,而不再只是書面文字。未來,美台高層官員見面互訪,可以有前例可循。 川普是美國政治、社會矛盾與衝突所被投射的對象。(路透,資料照) 川普政治能量 恐將逐漸減弱 其二,拜登上台後,無論是否維持美台高層交往互動,既然有了「前例」,未來,對中國大陸談判、對台關係發展著眼,可以有更多的籌碼及更大的政策迴旋空間。 至於川普個人,雖然拿下超過七千四百萬票、得票率逾百分之四十六,但歷經大選紛爭、國會入侵事件造成五死、多人受傷後,已被控煽動叛亂之名遭到眾議院彈劾。川普下台後,能否挾川粉力量繼續影響美國政治?目前看來,這股能量恐怕將會愈形減弱。 主要原因是,川普下台後沒有了行政權,再者,國會入侵事件後,川普在共和黨內的影響力受到重創,黨內抨擊川普玩火玩過頭的聲音多於肯定。美國眾議院以二百三十二票對一百九十七票通過對川普的彈劾案,其中有十位與川普同黨的共和黨議員倒戈,投下同意票。 社群網站封鎖 恐違言論自由 川普掀起的爭議,在挺川的示威群眾闖入美國國會大廈引發暴力衝突後,因其言論被指具有明顯的仇恨性、煽動性暴力之虞,遭到網路社群封殺。除了推特(Twitter)永久停用川普的推特帳號,谷歌(Google)旗下影音平台YouTube已移除川普頻道的新增內容,社群媒體公司Snap也已宣布無限期停用川普帳號,臉書(Facebook)和Instagram(IG)也將持續封鎖川普的帳號,至少直到總統政權交接完成為止,Reddit Inc.等公司也加入了封禁的行列。可以說,川普幾乎已被逐出網路社群媒體。 但是,川普言論所掀起的社群網路言論自由議題,卻意外引起國際高度關注。德國總理梅克爾就認為,社群媒體巨擘決定無限期暫停川普的帳號,這麼做是有問題的,因為言論自由不應由這類網路平台的老闆決定。 的確,對於川普某些帶有仇恨性、煽動暴力的言論,若加註警語、封鎖該則發文,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將個人帳號永久停用,就涉及言論自由層次。臉書、谷歌、推特等這些網路巨擘,是否擁有這麼大的權力?單憑科技公司高層的幾個人,就有生殺大權來決定停永久停用個人帳號嗎?這確實有待商榷。 美國眾議院通過對川普的彈劾案。(路透) 美國國會應重新審視言論自由的基本權利。川普雖然說了「選舉被偷竊」,但也呼籲示威者要趕快回去。大企業逕自決定永久封鎖川普的帳號,並不是很恰當的作為,甚至已經侵犯了川普的言論自由,即使川普只是一位平民。 美式民主轉變 世人都在見證 川普個人頻繁運用網路社群發文,其所出現的效應,以及帳號遭封鎖、限縮,都反映出現今網路與政治的新形勢,川普的案例更凸顯了網路言論自由的議題。美國對網路言論自由的尺度、標準,應該由國會審慎思考並由法律作出規範,否則,假以時日,科技公司也會在沒有法律授權的情況下,因其他目的而封鎖、限制任何人的網路言論自由。 一月六日,美國國會入侵事件,對美國的政治、社會、文化都帶來重大且深遠的影響,這會是美國政治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該事件不僅止於示威抗議者質疑選舉不公而致擦槍走火,而是這麼多人站出來所凸顯的美國政治對立、民間對立已經表面化、張力化。拜登要如何弭平美國社會、政治、貧富、階級、種族等的矛盾與衝突,將是一大挑戰。 川普只是美國政治、社會矛盾與衝突所被投射的對象。當二0一六年川普當選時,美國國內的對立氣氛與社會矛盾就已經浮現,當時就有一半的人對歐巴馬政府不滿,使得川普喊出的「把工作機會帶回美國」、「美國優先」的口號,引起白人、中下階層者的高度共鳴。國會入侵事件,要看的不只是外表的擦槍走火,而是事件背後所反映的意涵,而世人都在見證美式民主歷史轉變的關鍵時刻。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趙文志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