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美中中東角力 以巴再陷烽火

以巴停火協議二十一日生效,大批巴勒斯坦哈瑪斯支持者走上街頭慶祝。(路透) 林泰和 最近國際社會除了關注疫情外,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戰火是最大焦點。在美國、埃及等的居間協調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哈瑪斯武裝組織達成了停火協議,在二十一日生效。持續了十一天的大轟炸過程中,以色列發動上百次的空襲,哈瑪斯組織則是從其控制的加薩走廊發射超過四千枚火箭。這場火併造成超過二百四十人死亡,絕大多數是位於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其中包括許多婦女與兒童。 以、巴衝突由來以久,遠因、近因與導火線,有著歷史、國際現實、宗教與民族的糾結: 遠因。以巴衝突可上溯千古難解的恩怨。猶太人相信,包括以色列國土與巴勒斯坦其及週邊地區,就是上帝的應許之地「迦南」,公元前一千年,大衛就在此建以色列國。但經過千百年的帝國鐵蹄,猶太人流離失所,直至十九世紀,猶太復國主義興起。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始終認為他們擁有土地。 美國總統拜登尋求與其他國家一起推動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並存。(路透,資料照)  二戰後 聯合國允猶太人復國 一次大戰後,英國控制了巴勒斯坦,猶太人推動復國運動,二次大戰,納粹的暴行迫使更多猶太人來到巴勒斯坦。一九四七年,聯合國投票贊成將巴勒斯坦分裂成獨立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國家,耶路撒冷成為一座國際城市,但阿拉伯人拒絕;一九四八年,英國人走了,猶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國,自此數十年來,以巴衝突掀起了無數次的中東戰火。今日,以色列已控制了大部分的巴勒斯坦土地,巴勒斯坦難民及後裔主要居住在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所在的約旦河西岸,還有哈瑪斯組織控制的加薩走廊。 至於衝突的近因。長期偏袒以色列的美國,在前總統川普任內,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大動作的將美國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去年,以色列又和好幾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這些變化,讓巴勒斯坦人對美國及阿拉伯國家徹底幻滅。 以色列空襲過後,加薩市區冒起硝煙。(路透)  確保中東供油 美長期偏袒以 此次衝突的導火線有二:一是,東耶路撒冷阿拉伯人為主的謝赫賈拉區內,以色列高等法院準備就一樁產權爭端判決,一些巴勒斯坦人面臨被驅逐的命運而引發示威。二是,月前的伊斯蘭齋戒月,大批巴勒斯坦人湧向艾格撒清真寺,與以色列警方爆發激烈衝突。兩起示威快速擴散,終至引爆此次嚴重的以、巴衝突。 美國長期偏袒以色列,主要在確保中東石油供應的安全,以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安全與自衛權。相對的,中國大陸則是巴勒斯坦的長期支持者。 中、巴的友好關係,可源自冷戰時期。當時,中國大陸在意識型態上,就支持包括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內的「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一九五六年爆發蘇伊士運河危機,大陸也力挺埃及反英法西方殖民霸權;一九六五年,毛澤東還對到訪的巴解組織代表團傳授戰爭經驗;一九八八年,中國大陸承認巴勒斯坦獨立並建立外交關係。到一九九二才與以色列建交。  拜登中東政策 推動以巴並存 此次的以、巴衝突中,安理會三度提案要發表聯合聲明,要求雙方立即停止暴力,卻接連遭到美國阻擾。乍看之下,拜登上台後,強調回到多邊主義、積極參與聯合國事務,為何要阻擾安理會的決議呢?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不想火上加油。美方一直是以色列的支持者,聯合國裡多數也認為美國長期偏袒以色列,拜登顧慮安理會插手,恐怕只會火上加油,讓以、巴雙方更堅持自己的立場。拜登寧願自己打六通電話給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透過埃及影響哈瑪斯組織。還是可以循不同外交途徑,達成雙方停火的目的。 其二,不想為中方作嫁。美中之間近來為新疆、香港、台灣及人權議題交鋒;以、巴衝突,國際關切,中國大陸目前正是安理會輪值主席,想藉此機會站上世界輿論舞台,在主權與人道議題上有所發揮,拜登出手阻擾,不願為中國大陸作嫁,意在言外。 現在,以、巴暫時停火,對外交事務老練的拜登,操作細膩,宣布要向加薩提供人道援助以及重建工作,但接觸對象並非被歐美西方國家列為恐怖組織的哈瑪斯,而是位在約旦河西岸、與哈瑪斯有內部敵對矛盾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拜登的中東政策,除了一貫力挺以色列的自我防衛權外,不認為軍事武力是唯一解決之道。對於以、巴問題,美國除了人道支援被戰火摧殘的加薩地區,也積極尋求其他國家一起推動「兩國方案」,亦即劃定約旦河西岸及加薩走廊為巴勒斯坦建國範圍,與以色列並存。  大陸反守為攻 欲凸顯話語權 拜登的中東政策,還要阻止伊朗對以色列的侵略,持續打擊伊斯蘭國、哈瑪斯等激進組織;此外,拜登也終止支持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聯軍介入葉門內戰,並欲禁售攻擊性武器給沙國,避免沙國間接做出違反美國利益的事。 中東,似乎也成了美、中角力的戰場。二0一九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發出聲明,促中國大陸停止在新疆的種族侵權;今年三月,歐盟又以新疆人權為由,對大陸官員、企業祭出制裁。現在,中國大陸從中東反守為攻,大陸外長王毅三月已有中東六國之行,並欲藉此次以、巴衝突及安理會輪值主席機會,站上道德制高點凸顯話語權,重申依循國際法的不干涉內政原則。 綜觀美、中在中東的角力,中國大陸的中東政策,主要還是在經濟層面,首要在確保石油能夠安全的、持續的供應中國大陸;再者,則是配合一帶一路戰略,強化在中東的影響力。但是,美、英、法,甚至俄羅斯,從殖民主義時代到二次大戰後迄今,在中東已有長期的利益與地緣政治關係;中方在中東的影響力,目前還是不及於歐美西方國家。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林泰和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內外交攻 日相菅義偉顧人怨

外界觀察,日本首相菅義偉基本上屬於過渡性質。(路透,資料照) 日本放送協會(NHK)五月七至九日進行的民調顯示,菅義偉政府支持度只有百分之三十五,儘管菅義偉四月才風光舉辦日美峰會,但民意支持度卻是他上任近九個月來的新低。稍早的四月下旬,日本三場國會議員補選投開票,被視為今年九月眾議院大選的前哨戰,執政的自民黨卻是全軍覆沒。 日本國民對菅義偉政府的滿意度跌到谷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菅義偉過去在安倍執政時,一直擔任內閣官房長官,並沒有突出領袖魅力,他接任首相,並不是受到民意支持,而是安倍去年八月因病請辭,才接任執政黨總裁並繼任首相,這是自民黨派閥沒有共識下的共識決。外界觀察,菅義偉政府基本上屬於過渡性質,背後仍揮不去安倍晉三的影子。 六成民眾 認應停辦東京奧運 其次,民意對政府在外交與內政的選擇間,通常會以內政為優先。如果內政做不好,讓人民缺乏安全感,即使外交上有所加分,幫助也不大。現在,日本疫情嚴峻,緊急事態宣言對象地區自十二日起新增愛知縣與福岡縣,原有的東京都等四都府縣也延長實施到五月底。日本國民此時的不安,可想而知。 依最新統計,日本只有百分之一人口完成了兩劑疫苗接種。NHK的民調,有百分之六十三受訪者對政府防疫作為給予負面評價,只有近百分之三十三給予正面評價;同時,有高達百分之八十二受訪者認為疫苗接種計畫進度緩慢。然而,無法控制好疫情的菅義偉政府,仍執意要舉辦東京奧運。 現在,距離東奧七月二十三日的預定開幕日已不到兩個月,卻有超過三十萬人連署要求停辦;日本讀賣新聞最新民調亦顯示,有百分之五十九的日本民眾認為東奧應該停辦,支持舉辦的剩下百分之三十九。這顯示,菅義偉內閣對於防疫與東奧疑慮所引發的民怨,處理太慢。 日本首相的產生,非直接民選,實質運作上係由眾議院多數黨黨魁擔任,菅義偉首相任期只能補滿安倍沒做滿的任期,今年九月將再度舉行自民黨總裁選舉。菅義偉政府未來能否延續,除了內政上要看疫情與東奧後續發展,外交上,處於美中對抗大格局下,作風謹小慎微的菅義偉,只能追隨美國的腳步,但鑑於日中關係的重要性,日對台仍會保持戰略模糊。 非紅色供應鏈 美日強化合作 從美日峰會及雙方發表的聯合聲明,可進一步觀察到日本在中國大陸因素下,瞻前顧後的外交策略: 其一,拜登和菅義偉商討要在半導體等敏感產業供應鏈結盟合作。聯合聲明中具體提及包含半導體、AI、5G、基因學、量子運算等領域關鍵技術;換言之,拜登正在延續川普的「非紅色供應鏈」政策。美國衡酌對中國大陸華為等科技發展不易防堵的情況下,美、日加上台灣,在高科技產業鏈的合作,應該是指日可待。 其二,美日聯合聲明中,強調「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未來」,重申美日安保適用於釣魚台列嶼,罕見的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並表示希望看到台灣問題和平解決。但美、日並沒有直接提出對台的安保承諾。 近日,日本跨黨派議員聯盟「日華議員懇談會」擬以網路視訊方式,與美國參眾兩院議員和我國立法委員進行首次「戰略對話」。我外交部已對此回應表示目前三方仍協調中,時間仍未確定。但消息提前曝光,是否會遭到中國大陸的阻攔而破局,未來還待觀察。 距離東奧預定開幕日已不到兩個月,卻有超過三十萬人連署要求停辦。(路透) 面對大陸壓力 日顧慮多於美 其實,美、日、台,甚至加上澳洲、印度等,本來就有半官方、學界智庫的對話,未來,從學者接觸進一步跳到國會議員、官方的接觸,確實有可能,未來是否會採公開形式進行?目前還言之過早,主要因素還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的壓力。 日本與中華民國已無正式邦交,但台日本來就存在緊密的經貿、技術官僚的往來與交流,日台關係近期並沒有什麼突破性的發展,日本國會議員推美日台三方國會議員「戰略對話」,主要還是緣自於美日同盟的戰略考量。但即使立場挺台的日本國會議員,面對中國大陸因素時,在檯面上向來都還是謹慎、小心翼翼的。 至於會不會出現日本版的《台灣關係法》?目前看來,至少在九月前大選的菅義偉政府任內不會發生。因為,日本面對中國大陸的壓力,比美國有更多的顧慮,而且,從提議到立法,也還要相當長的時間要走。提出日本版《台灣關係法》,雖有助於日本對中國大陸談判的籌碼,但即使只是提出構想的階段,日本也必須在乎大陸的反彈。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將訪問日本並參與多國聯合軍演。(取自英國海軍臉書) 對台政策 日本保持戰略模糊 前瞻中日台三方關係,要從美中競爭、鬥而不破的態勢下觀察。日本基本上是依美日同盟需要來處理日中、日台關係。目前的台日關係沒有本質上的變化,兩岸關係在蔡英文任期內也不會好轉,日本的對台政策,仍會保持一定程度的戰略模糊,不會把話說破,給日本自己有較多的彈性空間。 印太地區近來受到關注的,還有法國海軍兩棲攻擊艦「托納爾號」與巡防艦「蘇爾庫夫號」抵達日本九州,和美日舉行聯合軍演;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也將訪問日本並參與多國聯合軍演;德國今年也計畫派巡防艦「巴伐利亞號」亞洲行。傳統歐洲國家涉足印太,似乎在呼應美中對抗的國際氣氛。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將中國大陸與俄羅斯視為主要威脅國家,從國務卿布林肯馬不停蹄奔走亞洲、歐洲,目的就是遊說盟國和美國站在一起。英、法、德在歐洲面對俄羅斯的威脅,需要美國力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另一方面,美中對抗所帶來的印太安全的不確定,英、法、德也有自己的利益盤算,特別是脫歐後的英國,更想積極開拓印太市場。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當代日本研究學會秘書長王宏仁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拜登就職百日 對陸圍堵成形

拜登就職後首場國會演說,向中國大陸強調「我們樂見競爭,但不尋求衝突」。(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就職逾百日,在國會發表就職以來的首場演說。他把重心放在內政,提到將制定宏大的經濟復甦計畫,重點放在就業、基礎建設、育兒與教育等;對外則是強調捍衛美國利益,強化印太區域軍事部署,並向中國大陸強調「我們樂見競爭,但不尋求衝突」。整體而言,相較於川普的保守主義與右派路線,拜登則是中間偏左,在國際上恢復多邊主義。 綜觀拜登的執政百日,算是四平八穩,也展現了一位老練政治家的風格,無論內政或外交,行事相對穩健、理性,沒有太極端的做法,這讓歐洲、亞太盟邦國家都鬆了一口氣。雖然到目前為止,拜登逐步回到了國際多邊主義架構,但在美國開展外交、展現國際影響力方面,仍乏善可陳。 拜登政府走向較冷靜的外交路線,並設法降低軍事衝突的可能。圖為美軍部署在南海的羅斯福號航母戰機起飛。(取自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官網) 美趨冷靜 降低軍事衝突可能 拜登上台後,中國大陸本來對改善中美關係有所期待,但從拜登執政百日看來,有相當大的落差,整個情勢與川普政府時期比較,兩國關係雖略有緩和,但是並沒有根本上改變,除了拜登不走極端,美中關係對立的態勢依舊。 拜登政府任命國務卿布林肯整合對外關係;目前為止,美國國內還沒有出現太大的異議;在移民政策上,國務院與總統維持一致的立場,而防疫的努力則受到國內多數人的肯定。對外關係、特別是對中國大陸,布林肯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連結印度、日本、韓國等,聯合主要國家形成的圍堵趨勢,已經很清楚。 換言之,拜登政府處理美中關係,從川普時代的極端對抗,走向較冷靜的外交路線,並設法降低軍事衝突的可能。但美國認為仍有「台灣牌」可運用空間,因此,美台關係依舊維持,拜登和台灣繼續維持友好關係,準官方的接觸,在檯面上、檯面下都在持續進行中,而且,美國國會對台灣的接觸也愈來愈緊密。 拜登不走極端 大陸相對和緩 對北京而言,現在,拜登主政不走極端路線,北京也會用較和緩的方式對應美國,亦即一方面在軍事上持續發展,同時在某些部分又採取政治途徑來解決。台灣問題不是北京當下最重要、必須急於解決的,而是看美台關係走勢,評估衡酌有哪些利益損失;北京認為,採取軍事手段解決現況也不是問頭,但必須思考之後的發展該如何處理。 台灣該如何面對這情勢呢?蔡政府這幾年走得小心,特別是在防疫的表現,讓台灣在國際上出現一些亮點,並與歐洲、印度、日本多了一些友善的交流互動,這對台灣有實質上的幫助;畢竟,台灣還是需要有國際生存空間,也因此,蔡英文總統的一些想法與做法,目前大致上仍然被多數國人所接受。 北京政府對此現實的狀況,也應該有一些新的想法,對台商、對台灣人民,用溫情手段與政治手腕來因應。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三月間在福建視察時就提出「要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習提出以「通、惠、情」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兩岸融合方面,根據大陸國台辦的進一步說明,包括提升兩岸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等;持續落實「三十一條」、「二十六條」」「十一條」、「農林二十二條」等惠台利民政策措施;以及持續擴大兩岸經濟文化與青少年交流合作,促進心靈契合等。 蔡英文歷任過陸委會主委,在民進黨的兩岸決策中握有最大的權力。 (取自總統府網站,本報資料照) 對台政策 陸應減少武力威嚇 由此而知,僅管中國大陸在台海附近仍有頻繁的軍機、船艦活動,但習近平仍有「融合」與「和平」的政治口號來緩和對峙的緊繃態勢,這也反映出北京目前無意採取極端手段解決台灣問題。 目前看來,蔡英文五二0就職一周年演說,比較可能的預期是,兩岸關係會有一些較溫和的議題回應,不會走更極端的路線。當國際間把台海視為危機衝突熱點、「全世界最危險的區域」之際,設法讓兩岸關係有可依循、可討論、可溝通的空間,以降低兩岸的衝突,對彼此都是好事。 台灣需要朋友,需要國際支持,也是多數台灣人民的期盼。當疫情緩和後,民生經濟交流的需求勢必會加速,面對國際社會,北京應該給台灣多一些空間,減少武力宣示與媒體的威嚇效應,這些都是不需要的。相信習近平在處理對台政策上會有取捨,不是一條路走到黑的人。 再從台灣內部來看,蔡英文仍是目前執政黨內兩岸政策的穩定力量,北京既然目前不採極端手段解決台灣問題,蔡英文仍是北京主要的對話對象。 兩岸善用巧力 有助緩和緊繃 蔡英文是現任總統,是執政的民進黨主席,歷任過陸委會主委,在民進黨的兩岸決策中,蔡握有最大的權力,也最熟悉兩岸事務,在黨內是相對溫和、理性的人。蔡政府在對內的涉陸事務之所在採取較強硬的措施,有其執政考量,但蔡英文任命邱太三出任陸委會主委,也已釋出了期待緩和兩岸關係的訊息。 此時,兩岸若能善用巧實力,相互釋出善意,特別是台灣在國際空間若能稍有進展,對緩和兩岸緊繃態勢,必然會看到具體的成果,相信這對執政者的聲譽也會有很大的幫助。相對的,如果反其道而行,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沒有一點可迴旋的空間,只會讓綠營內部鷹派勢力進一步抬頭,屆時,蔡被拉著走,兩岸情勢將愈發不樂觀 。 蔡英文的任期剩下三年,蔡的接班人爭奪戰已然登場,檯面上目前熱門人選有副總統賴清德以及桃園市長鄭文燦等,兩岸關係若持續惡化,民進黨內極端路線勢力及人選也將更有機會浮現,這或許也是北京要思考的面向。 近期內,五二0確實是兩岸關係能否緩和的重要觀察點。 (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馬群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台港旅遊泡泡 可為兩岸融冰?

面對香港逮捕民主派人士,民進黨除了發幾篇臉書聲援外,幾乎是視若無睹。圖為香港民眾今年三月一日抗議港府逮捕行動。(路透,資料照) ■馮國豪 陸委會日前表示,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因應香港情勢,基於國安等因素考量,政府相關部門正就港澳居民居留、定居規範進行盤點,計畫研議修正《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新增港人來台「長期居留」,最快必須住滿兩年才能申請定居。 目前政府的規定,香港人民來台有「定居」和「居留」兩種,獲准居留後一年左右就可拿到定居資格,若未來將增加一種「長期居留」的把關程序,估計港澳人士至少需要在台灣居留二到五年才能領到身分證。另,國安局長陳明通也說,未來對中國大陸資金透過香港來台投資,會更嚴格審查。換言之,蔡政府擬緊縮港人、港資來台。 二0二0大選蔡英文勝選後,還不無驕傲地在臉書上詢問港人,有沒有看到「台灣人守住了民主堡壘」?(取自蔡英文臉書) 反送中 僅民進黨政治提款機 回想香港「反送中」示威期間,綠營高舉「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標語,塑造台灣恐中、仇中情緒,蔡英文總統不斷呼籲國人,要關注香港「一起撐香港」,勝選後,還不無驕傲地在臉書上詢問港人,有沒有看到「台灣人守住了民主堡壘」?許多政治觀察家認為,「撐香港」正是二0二0大選蔡英文斬獲八一七萬選票的重要功臣。 然而,香港「反送中」事實上只是民進黨的政治提款機,早在選舉當時,蔡英文就定調對香港反送中「關心但不介入」的方針。香港學運領袖黃之鋒投書,呼籲蔡政府修訂《難民法》庇護香港示威者,綠營視而不見。在選舉豐收後,對香港大逮捕黎智英、李柱銘、吳靄儀等十五位香港民主派人士,除了發幾篇臉書聲援外,幾乎是視若無睹。民進黨對香港問題留給外界的觀感是,對選票利益與權力獲取,遠大於自由民主人權的考量。 此次,陸委會研擬修改現行港澳人士來台居留一年,就可申請定居的規定,表面上是面對香港情勢改變,政府將從嚴規範港澳人士來台定居,但事實上,還是選舉的考量,亦即擔心港澳人民如果大量來台,可能影響台灣民眾的就業與健保資源的耗用。 港入境條例 恐成鎖港條例? 在此同時,香港立法會二十八日通過《入境條例》修訂草案,香港民主派陣營擔心成為「鎖港條例」;而香港保安局、建制派議員則是譴責民主派是製造社會矛盾、煽動仇中情緒,這顯見香港朝野互信盡失。 其實,這次《入境條例》修改主要爭議在6A條款,較有爭議的條文為「關乎運輸工具上的人的規例(1)保安局局長可訂立規例—(a)就向處長提供該等規例指明的、關乎某運輸工具、其乘客或其乘組人員的資料或數據,訂定條文;及(b)賦權予處長,指示某運輸工具可或不可運載某乘客或該運輸工具的某乘組人員。 民主派人士質疑,修例賦予入境處處長不受約束的權力,或限制港人及其他人離開香港;香港保安局則強調,此次修訂是針對難民(又稱免遣返聲請者)問題,希望從源頭減少非法入境者。 台港關係惡化 互信降到冰點 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朝野缺乏互信基礎。原因自然要追溯到今年兩會期間討論香港問題時提出「愛國者治港」,同時,人大常委會也通過修改香港選舉立法會議員和行政長官的方法,增加立法會和選舉委員會的議席,許多更動都針對非建制派原本或可能占優的界別,作出壓縮甚至完全取消。這些作為都引發民主派的反彈,也埋下了朝野互信瓦解的根源。 目前,香港在疫情爆發及一連串法例修改後,已經逐漸從「反送中」的動盪慢慢受到控制,民主派及反動力量也逐漸瓦解。在疫情逐步獲得控制後,港府為挽救香港旅遊市場及經濟,開始啟動與多國洽談「旅遊泡泡」,以及擴大香港居民由大陸返港的「回港易」計畫。台灣目前不在「旅遊泡泡」名單或涵蓋範圍內,但港府官員表示,如果台灣有意願也可以傾談。 依目前台港關係及台灣疫苗接種速度緩慢來觀察,台港「旅遊泡泡」仍遙遙無期。例如,引發「反送中」事件的潘曉穎命案主角陳同佳,主動希望來台投案,至今仍因為簽證問題無法赴台,再加上前述陸委會擬進一步緊縮港人來台,在在都顯示目前台港關係惡化、互信降到冰點。 同時,港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稱,與其他地方商討「旅遊泡泡」安排時,都會以香港居民已接種新冠疫苗作為商討起點,以目前台灣疫苗注射情況,台港旅遊泡泡安排恐怕不會列入港府優先考慮。 自五月十日起大陸有條件解禁金馬小三通。圖為金門水頭碼頭小三通旅客往來情形。(中央社,資料照) 小三通鬆綁 大陸希望釋善意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到二十五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考察福建並發表涉台談話,他期許福建要「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並提出「三融」要求福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這是習近平在二0一九年一月二日提出「習五點」後,時隔兩年再度談兩岸關係,傳遞出期待兩岸融冰的訊息,讓疫情後兩岸關係露出曙光。 四月二十九日,中國大陸發布新聞,自五月十日起實施《台胞來閩入境檢疫便利通道措施試點工作》,主要有兩項:其一,金門與馬祖居民連續住滿二十八天,免申請即可循小三通到福建地區,且不用隔離;其二,對急需赴閩工作或開展重要商務、重要交流活動,並通過廈門機場口岸的台胞,實施二加十九(兩天集中醫學觀察加十九天閉環管理)的便捷措施。 大陸對小三通有條件解禁,顯示大陸希望持續釋放善意。雖然兩岸要恢復二0一六前關係熱絡,恐怕不易,但現階段何妨以香港作為「試點」之一,我方政府可先提出台港旅遊泡泡需求,展現台灣政府「撐香港」的具體行動,一方面也可以藉由與香港政府互動,逐步讓兩岸融冰,同時大陸也可以藉由台港互動,展現習近平所說「以通促融」的具體行動。 (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副教授馮國豪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氣候峰會 美再當國際領頭羊

美國總統拜登主辦「氣候變遷峰會」,除了對抗氣候變遷,也確有箝制中方的思維。(路透) ■蒙志成 美國總統拜登二十二至二十三日主辦「氣候變遷峰會」,邀請全球四十多個國家領導人參與視訊。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宣布二0三0年之前的溫室氣體要減排百分之五十到五十二,這是前總統歐巴馬承諾的兩倍。碳排放量目前排名第一的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與石油、天然氣生產大國俄羅斯總統蒲亭,雖與美國正處於緊張關係,也都參與了峰會,並對減碳目標作出承諾。美國藉由氣候峰會,已重新建立對抗氣候變遷的國際領頭羊角色。 美國、中國大陸等國在氣候變遷峰會針對減碳目標作出承諾。圖為碳排嚴重的火力發電廠。(路透,資料照) 美國前總統川普以氣候變遷是人為製造的「騙局」為由,二0一七年六月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於二0二0年十一月五日生效。《巴黎氣候協定》旨在加強全球對氣候變遷威脅的反應,目標希望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控制在低於攝氏二度之內,並努力限制在攝氏一點五度內。該協定於二0一五年起草,有一百九十七個締約國,美國是唯一退出的國家,直至今年拜登上台首日才又宣布重返《巴黎氣候協定》。 美國優先 川普退出巴黎協定 川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主要為實現「美國優先」政見,將傳統製造業和石化產業的競爭力提升,背後有振興經濟、增加就業的考量。拜登的思維不同,他延續了歐巴馬政府的政策,承認氣候變遷威脅,在擁有科技優勢條件下,帶動新能源經濟出發,除了要減緩地球環境惡化之外,當然還有重返國際組織、與中國大陸進行長期競爭的國家戰略考量。 減碳的另一面,就是約制傳統石化業、製造業的經濟發展。一九九七年制定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補充條款。當時還是最大排碳量的美國就不參加,主因是排名第二的中國大陸也沒有參與,何必劃地自限;但是到了二00五年,中國大陸排碳量開始超越美國,至二0一九達到美國兩倍的驚人進展,今日的中國大陸已成了足以和美國競爭、甚至可能超前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如今,美國改弦易轍,除了對抗氣候變遷,從美中競合的角度來看,確有箝制中方的思維: 拜登改弦易轍 意在箝制中方 第一,川普政府接連退出國際組織,給了中國大陸更多參與國際社會的空間。如今,當習近平高呼回到多邊主義,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之際,美國以「氣候外交」介入,可以得到傳統歐盟的支持。今年十一月一至十二日在英國格拉斯哥將舉行聯合國氣候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26),在此之前,美國拔得頭籌,對氣候變化作出努力,對重返聯合國體系取得了利基點。 第二,美國向來強調的「基於規則的國際規定」,所謂的規則,係出自諸如世界主要經濟大國組合的G20(二十國集團),目的是不受聯合國內諸多小國的影響;現在,美國在環境與人權上登高一呼,既可爭取國際形象,也較能得到受氣候變遷威脅國家的共鳴,具有拉攏、爭取小國支持的意味,也有利於美國重返聯合國體系下的國際組織。 第三,「氣候外交」與經濟發展高度有關。中國大陸有今日國力,還高調要「平視」美國,底氣就是經濟發展。但大陸經濟發展的動能仍高度依賴大量的碳排放。因此,從美中長期競合著眼,釜底抽薪就是從經濟著手,箝制中國大陸的GDP,並限制「一帶一路」中方在各國以燃煤為主的投資建設。 低耗能科技 美國具領先優勢 第四,美國此時扮演國際減碳領頭羊角色,除了扳回國際形象、政治正確之外,也在於美國對於再生能源、低耗能科技,目前正處於領先優勢。未來的能源發展模式,正朝向綠能、低耗能、再生循環的方向走,世界經濟發展模式可能產生新的轉變,美國現在就看得清楚,必須在科技優勢下搶得先機。 對中國大陸而言,在最後一刻才宣布參與「氣候變遷峰會」,並由習近平在大會上宣示「中國將力爭二0三0年前實現碳達峰,二0六0年前實現碳中和。」必然是經過了一段猶豫期。下這個決定主要眼著於: 其一,這是中國大陸能否展現大國風範的重要考驗。推動減碳、發展淨潔能源議題,連結「氣候外交」,能夠展現做為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國際秩序維護者的大國形象。 其二,今年十一月在英國就要召開COP26,中國大陸既然一直都強調「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參加氣候峰會並做出具體承諾,就是表態支持;否則,缺席或消極對應,反而會凸顯中國大陸在面對氣候變遷威脅時,缺乏人類集體共同利益考量,國際形象將馬上被貼上負面標籤。 低度政治議題 台較有望參與 「氣候外交」已呈現出國際新冷戰模式,亦即在傳統軍事安全、區域政治仍處於競爭、甚至敵對的情況下,還是能夠以環境等低度政治議題做連結的國際參與,畢竟,在經濟全球化、環環相扣的現實中,必須保持一定程度的連結、互動,而非全面脫鉤,如果全面杯葛,自己也可能受害。可以預見,繼「氣候外交」之後,與新冠肺炎疫苗相關的「公共衛生」馬上要登場,這也是美國重返世界衛生組織的切入點。 對台灣而言,傳統軍事安全、區域政治,多半處於被動;但對於低度政治議題如環境、氣候、公共衛生等,就比較有國際參與的機會。台灣能否在美國的協助下,重新回到世衛大會觀察員身分、參與《巴黎氣候協定》或成為觀察員,以及加入非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等,都值得去努力。 受到海平面上升嚴重威脅的太平洋諸島國,許多是我們的邦交國。圖為傳出淹沒危機的吐瓦魯海岸。(取自吐瓦魯駐中華民國大使館官網) 值得一提的是,正受到海平面上升嚴重威脅的太平洋諸島國,許多是我們的邦交國,在該區域因應氣候變遷的議題上,台灣具有一定程度的施力點,有機會爭取到更多國際支持。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拜登不只挺台 也顧大陸感受

陶德(左)在會見蔡英文總統(右)時,表達拜登政府會協助台灣拓展國際空間,並支持台灣積極投入自我防衛。(取自總統府網站) ■趙文志 美國總統拜登的摯友、前參議員陶德,與兩位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史坦柏格,以及美國國務院台灣協調處長白丹利結束三天訪台行程。陶德等人訪台期間拜會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外,也與跨黨派立委見面。這是拜登上任後美國重量級政界人士訪台首發團。陶德表示是應其老友拜登總統的請託,來台重申美國對台美關係的承諾。 這個由拜登摯友領軍,跨越民主、共和兩黨前朝重臣的訪問團,有幾個觀察點: 第一,美國重新回到「非官方」的傳統對台互動。這個訪問團,除了美國國務院台灣協調處長白丹利之外,主要成員包括陶德、阿米塔吉、史坦柏格都不是現任官員;訪台行程在不過度刺激中國大陸之下,強調美台實質交流互動。 在陶德以非官方身分率團訪台之際,拜登總統的氣候特使約翰‧凱瑞(圖)亦於大陸進行官方正式訪問。(路透,資料照) 陶德訪台 美國避免刺激大陸 第二,雙方到底談了什麼?陶德在會見蔡英文總統時,表達拜登政府會協助台灣拓展國際空間,並支持台灣積極投入自我防衛,深化美台之間既有強健的經濟聯繫。外界關注的重在軍事、區域安全與美台雙邊經貿,但未公布會談的具體細節。 第三,這個拜登政府訪台的首發團,遲至訪問團抵台的前一、兩天才公布訊息。對照過去川普政府時期,美方重要官員訪問行程大約在一週前就公布,目前的做法,實際上減少了讓美台接觸議題發酵的時間。 陶德等人已經離台。拜登政府對台政策,到底是走向了戰略模糊或戰略清晰?其實,應該說是「該清晰的時候清晰,該模糊的時候模糊。」具體而言,對於促進美台雙邊實質關係,這是清晰的;至於對台要支持到什麼程度?抑或當台海發生軍事衝突時,美國要不要出兵?在這類關鍵點上,美方是相對模糊的。 換言之,美國對台政策,清晰化或模糊化,現在需要看議題而定,難以一刀切。在推動雙邊實質關係上,對於若干「紅線」,是否會無限制的挺台到底?美方為顧及中國大陸的感受,還是有條件的,這方面美方並不想造成台灣誤會。 對台支持程度 拜登模糊處理 在訪問團行前,美國國務院已於九日公布最新的對台交往準則,主要內容是美台官員將能前往對方的官署拜會與洽公,美方官員也可參加雙橡園的活動;不過,包括像是雙十國慶等台灣重要節慶活動則不得參加。 川普政府下台前,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於卸任前夕宣布,取消所有美國政府對台政策自我施加的限制。現在,拜登政府在前朝的基礎上,公布的新版對台準則,確實有助於增進雙方實質關係,也讓美方官員有所適從。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務院不再採行過去慣用的一法三公報,而是強調這項準則是基於國會通過、去年底由川普簽署的「台灣保證法」。這是拜登凝聚與國會之間的共識的做法,藉以加強對中國大陸施壓;美對台政策似已有所改變,不再完全只依循、配合一法三公報,而是從國會共識來強調自己的主動性與需求,當然,台灣在某種程度上已成了美國的籌碼。 日本首相菅義偉(右三)十六日在華盛頓與美國總統拜登(左一)舉行美日雙邊峰會。(路透) 此外,在陶德以非官方身分率團訪台之際,拜登總統的氣候特使約翰‧凱瑞亦於十四日抵達中國大陸,開啟三天的訪問行程。美方幾乎在同一時間,於大陸進行官方正式訪問,在台灣則是非官方代表的實質交流,且公布訪台時間極短促,以避免讓台灣大肆宣傳。這些都可以看出美方處理兩岸關係的細膩之處。 兩岸政治衝突 經貿不受影響 綜觀兩岸關係狀況,台海緊張情勢升溫,但經貿往來卻也持續創新紀錄。大陸機、艦在台海週邊活動愈形頻繁,三月二十六日,台灣與美國簽署「設立海巡工作小組瞭解備忘錄」,而大陸派出二十架軍機飛入台灣的西南防空識別區;四月十二日,大陸派出二十五架軍機飛入台灣的西南防空識別區,創下數量最高的一次行動。 但從兩岸經貿的面向來看,我國財政部四月九日公布三月出進口統計,出口總額達三百五十八點九億美元,以台幣計價首度破一兆元,年增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七點一,這是三年半來最大增幅,其中對大陸出口比重也升高到百分之四十四點三的高點;至於進口總額三百二十二點三億美元,也改寫單月新高。 根據我國經濟部國貿局公布的數據,二0二0年,台灣對大陸和香港出口、進口占比均創歷史新高。出口占比升至百分之四十三點九、成長率百分之十四點六;進口占比升至百分之二十二點七、成長率百分之十點八。 其實,兩岸關係不好,指的是政府層級、政治層面。兩岸官方停止交流,蔡政府持續強化與美國關係,大陸則是對台施壓;但是,兩岸民間雙邊經貿關係還是很密切。簡言之,兩岸官方有政治衝突,但民間經貿交流不受影響。 與大陸競合 美國不再二分法 去年雖有疫情嚴重影響,但兩岸經貿仍成長快速,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國制裁大陸華為等科技產業,大陸急於搶貨使然;今年兩岸經貿創新高,與大陸經濟復甦、疫情和緩,中間材需求量大有密切關係。台灣鳳梨出口大陸雖遇到困難,但數量與影響占比極有限,到目前為止,兩岸官方並沒有設下經貿往來的限制。 除了美台關係、兩岸關係,若把視角提升到整個東亞,值得注意的是,在美方派出官方特使訪問大陸、非官方代表與台灣交流之際,拜登已在十三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通電話;而日本首相菅義偉也在十六日訪美,舉行美日雙邊峰會。南韓總統文在寅也計畫在五月要訪美。 美國的外交政策回到多邊主義,非以美國為優先,而是強調重新建立與傳統盟邦的關係,在多邊架構下因應美國的挑戰,即使與中國大陸、俄羅斯處於競爭、敵對關係,但對於氣候、核武、公共衛生等,仍然保持溝通、合作的可能性,不再是二分法。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趙文志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美日重申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

日本首相菅義偉和美國總統拜登在美國白宮的玫瑰花園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路透) 中央社∕華盛頓十六日專電 美國總統拜登今天與日本首相菅義偉舉行雙邊峰會。雙方反對任何企圖以武力或脅迫手段改變東海或南海現狀及恫嚇區域的意圖,並重申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 拜登今天下午在白宮與到訪的菅義偉舉行領袖峰會。拜登在會後的聯合記者會上形容這次的會談成果豐碩,他和菅義偉堅定支持美日同盟與安全。 拜登表示,雙方承諾共同面對中國挑戰,以及在諸如東海、南海、北韓與氣候變遷等議題合作,確保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他並指出,美日將在包括5G、半導體、人工智慧等科技領域合作。 隨後發言的菅義偉則表示,雙方就中國對印太地區與全球和平繁榮影響深入討論,皆反對任何企圖以武力或脅迫手段改變東海和南海現狀以及對區域其他地方恫嚇的意圖。 日本首相菅義偉和美國總統拜登在美國白宮的玫瑰花園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路透) 菅義偉在被問到是否有討論台海局勢時,他以外交理由不願多談細節。但他表示,在談到區域情勢確實談到台灣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議題,日美之間曾明確就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達成共識,雙方藉此機會再次確認。至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議題,他也向拜登說明日本的立場與看法,相信拜登能夠理解。 菅義偉指出,與此同時,雙方也同意彼此都應與中國進行坦率對話的重要性,以維護普世價值,追求國際關係穩定。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中科技戰 越熾烈 世界越安全

中國大陸的市場體量龐大,是美中兩強不會升高成總體戰的主要原因。圖為塞滿進出口貨櫃的上海洋山港。(路透,資料照) ■烏凌翔 戰爭,只是手段,必須為政治目的服務。 試問:美國發動針對中國的科技戰,目標為何? A、消滅中國?B、推翻中共政權?C、拖慢中國崛起?D、維持己身霸權?E、以上皆是,F、以上皆非。 答錯不倒扣,但有可能影響未來的人身安全與生活品質。 《戰爭論》作者克勞塞維茨說:忘了政治目標,只為戰爭而戰爭,會升高為極端暴力的純戰爭。用普通話說,就是殺紅了眼,完全失去理智。我們當然不樂見。 也有例外,如果雙方實力差距很大,就不會升高為全面戰爭,沒機會殺紅眼,只有一方哭紅眼。譬如,大美霸權敢於依靠衛星通訊+無人機+精準飛彈,狙殺伊朗的軍方高層蘇萊曼尼,就是因為伊朗太弱小。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宣示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會是「該競爭時競爭,可合作時合作,非要敵對就敵對」。(路透,資料照) 忽略外交手段 不能解決問題 但是,即使實力懸殊,僅憑軍事手段遂行短期意志,忽略外交手段與長遠的政治目標,也不能解決問題,何況中國總體實力與美國快速接近中。這就是川普留給拜登的爛攤子,鬧成現在是不談也不行,要談,又沒空,疫情與就業等國內問題纏身。 美國也有戰爭手段運用得當的例子,譬如第一次波灣戰爭,老布希只把伊拉克逐出科威特,仍留著海珊對抗伊朗,維持區域戰略均衡。小布希沒學到老爸的深沉,作風很「西部牛仔」,軍事壓制成功後還不見好就收,直把海珊吊死,結果呢?伊朗獨大! 回到剛剛那題選擇題,美國發動科技戰的政治目標為何?消滅中國?不可能,冷戰打了近半世紀,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敗了,成為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國名變了,政體變了,國土也變了,國家還在。中國更大,本來就有漢、唐、宋、元、明、清國名怎麼變,都可以說成「我們全都是中國」的論述技巧,所以,中國不會亡…除非分裂,不過,那就超出本文的討論範圍了。 美蘇軍備競賽 蘇聯硬被拖垮 答案B:推翻中共政權是可能的,美國前副總統彭斯、國務卿蓬佩奧的二0一九、二0二0幾次演說,都隱含這個意思。海外反中共團體法輪功,也以此為目標,並且強調中共下台,中國不會亂,而且舉出東歐八國+蒙古在「蘇東波」之下民主化的實證,只有南斯拉夫亂了幾年。萬一亂了怎麼辦,不知美國有沒有考慮這一點?不過,這也超出本文範圍。 拜登政府上台後,不求言辭強硬,但仍延續川普政府科技壓制中共的作為,看起來像選擇題中的答案C:拖慢中國崛起。如果能做到,答案D:維持霸權,就唾手可得,一箭雙鵰! 崛起若被拖慢了,中共政權仍有可能垮台,因為中共是專制政權,讓老百姓脫貧、過上好日子,是執政合法性的基礎。科技戰持久的打下去,就成了消耗戰,當年蘇聯就是與雷根政府進行軍備競賽,力有不逮,硬被拖垮的。中共若因科技戰而民生倒退,雖然機會不大,但也不無可能。 譬如,華為手機從去年第一季銷售量世界第一,到子品牌榮耀被迫出售,少了豐厚收入,怎麼支援5G乃至未來6G的研發?等於軍備競賽輸了一局,員工、供應商、零售商…家庭的生活,不可能完全不受影響。 川普失算 美科技戰進退兩難 答案C隱含的意義是攻方願與守方—暫時—和平共存,只是你得接受我正在重新安排的國際供應鏈=國際分工=國際秩序,但中國顯然也不能完全接受。中共甚至不認為自己是崛起,而是偉大復興,要恢復到明、清盛世,產值占世界一半的年代!那麼,現在擁有產值高占比的強國,誰要把產值份額讓出來? 歷史悠久的國家都有這毛病:土耳其想恢復奧圖曼帝國的輝煌、俄羅斯緬懷彼得大帝的榮光,只有蒙古,雖然人人都能上溯自己跟成吉思汗的血緣關係,不過,好像通常喝完酒就忘了?國際社會還是講究實力,而實力要從現實中尋找,不是在史書中回味。 談到實力,又有一個問題:科技戰會升高為「總體戰」嗎?就是兩國各個層面都進入敵對狀態。 戰爭應該是理性的,雙方的利害可以計算,科技戰尤其應該是。拜登要求一百天交出評估報告,看看半導體、電動車電池、稀土、藥品的供應鏈是否可以不依賴中國,就是為了計算得失,不像川普,說是風就是雨,然後發推特,然後…然後…就沒有了。 這也是美國現在科技戰陷入某種進退兩難的原故,川普一開始沒有計算清楚,只幻想殺敵一萬的利,沒計算到自損幾千的害。 中國大陸去年成為吸引外來直接投資第一大國,其中華爾街貢獻不少。(中央社,資料照) 陸吸FDI 華爾街貢獻不少 換言之,拜登政府開始重新計算了,這樣一來,升高成總體戰的可能性就不高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外交政策演說宣示與中國的關係會是「該競爭時競爭,可合作時合作,非要敵對就敵對」之措辭就透露出此意了。為何?中國的市場體量龐大,是兩強不會升高成總體戰的主要原因。 市場規模夠大,就是一種核心競爭力,足以瓦解所謂「西方陣營」,歐盟不顧美國反對,跟中國簽下投資協議,是證據之一。不只西方陣營,連美國內部也行動分歧,川普政府猛揍中國,中國去年竟成為吸引外來直接投資(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第一大國,其中華爾街貢獻不少,也是證據之一。 攻勢現實主義大師米爾斯海默(Mearsheimer)堅信美中必有一戰,我也相信,但形式不一定會是毀滅地球的核戰吧?科技戰也蠻好的,避免磨擦升級為熱戰,老美跟老中就不會掉入修昔底德陷阱,我們升斗小民也安全了,感謝長生天!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本文為「觀策站」授權刊登,小標題與照片為本報加入)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中對抗2.0 中東正面交鋒

美國意圖團結傳統盟邦聯手制衡中國大陸。圖為拜登(右上)與歐盟成員國領袖視訊會議。(取自@eucopresident) 周志杰 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三月二十四日起一連七天,出訪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伊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阿曼等中東六國,和伊朗簽署長達二十五年的全面合作協議。在美、中對抗二‧0版的新形勢下,中東已成為中國大陸全方位制衡、反孤立的新地緣戰略交鋒的主場域。 過去的中東,有美、英、法等霸權殖民歷史,地緣戰略位置重要,各方爭奪石油能源重大利益,使得中東戰火、衝突迄今未休。但阿拉伯世界本就不團結,伊朗大多是什葉派,沙烏地阿拉伯則是遜尼派的領導大國,難以制衡親美國、以色列勢力;美國川普政府對伊朗下重手,包括經濟制裁、空襲炸死伊朗二號實力人物蘇雷曼尼將軍,仇美的情緒早已是伊朗政治菁英的痛。 美謀定後動 陸分散地緣風險 拜登政府上台後,對於伊朗、中國大陸、俄羅斯,並沒有鬆懈,反而更顯謀定而後動。迄今,美國對伊朗的各種制裁仍在;拜登還指責俄羅斯總統蒲亭是「殺手」;對中國大陸則是採取「群毆不單挑」、「多邊取代單邊」的戰略對抗。 中國大陸欲進一步和中東建立友好關係,除了大陸全球地位有所提升,欲扮演新興大國代表外,從長期的戰略安全而言,目前,東亞的黃海、東海、台海、南海「四海連動」,都是涉及領土主權完整的紅線區,牽一髮而動全身,戰略迴旋空間有限下,中東自然成了大陸分散地緣戰略風險、經略美、歐戰略博弈的縱深場域。 再者,中東在地理位置上,本來就位處歐、亞、非重要節點,儘管世界已走向全球化,但從此次長賜輪卡在蘇伊士運河來看,傳統地緣戰略依舊重要;中國大陸基於能源與物流安全考量,面對拜登新政對中採取結合盟邦擺出「打群架」陣仗,都促使了中國大陸積極加強鞏固中東關係必要性。 穩油源 陸與伊朗簽25年協議 王毅中東之行,與伊朗簽訂長達二十五年的全面合作協議,最受外界矚目。內容除了穩定中國大陸石油供應的安全外,還能在伊朗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並與伊朗建立「鐵哥們」的緊密盟友關係。再從中方對伊朗在經貿採購、疫苗支援等表現來看,出手更為闊綽,世人也都看在眼裡。 王毅除了與伊朗簽合作協議,還走訪了沙烏地阿拉伯,弦外之音,意在平衡中東什葉派、遜尼派的交往。中方對沙國加強「一帶一路」倡議與該國「二0三0願景」對接,推進貿易、投資外,特別針對美中對抗中,期待與中東無關的安全、經貿戰、地緣戰略、人權議題等,沙國能夠保持中立。 特別是在人權議題上,美、歐等國正藉著新疆維吾爾族人權議題,問責於中國大陸。大陸正向迎戰,在三月二十四日發表《二0二0美國侵犯人權報告》指責美國槍枝、疫情、華裔人權問題嚴重進行反制外,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在記者會上出示美國黑奴被迫採摘棉花的歷史照片反擊。 王毅中東之行,與伊朗簽訂長達二十五年的全面合作協議,最受外界矚目。(路透) 新疆議題 大陸凸顯美國雙標 王毅的中東之行,強調新疆與中東同為回教世界、伊斯蘭文化,各國基於不同的文化背景,治理方式應被尊重,且不受干涉,中方期盼中東國家在人權議題上,不要隨歐、美起舞;同時,針對伊斯蘭恐怖組織的指控,也凸顯了歐美一方面聲稱要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氣焰,另一方面卻指責中國大陸是在「清洗種族」,明顯存在雙重標準。 中、美人權議題的交手,中國大陸要求美國不要再居高臨下、「人權教師爺」可以休矣,同時提醒不同於西方民主的阿拉伯世界所曾歷經的「顏色革命」,現在這一套又要用來對付中國大陸。這種「人權相對主義」的宣傳,讓非西方文明的中東國家也是點滴心頭、心有戚戚焉。 另外,「去美元化」也是王毅中東之行的焦點。美國對俄、對伊朗等國實施的金融制裁最大利器,就是國際貿易美元結算機制。中俄兩國近年來已著手在貿易上「去美元化」,提高用自己的貨幣交易,大幅減少使用美元結算;另,中國人民銀行也已宣布聯合多邊銀行探索數位貨幣。此次,中國大陸與伊朗的合作計畫中,石油結算與貿易往來,也強調要使用自己的貨幣。 去美元化 刨美金融霸權的根 換言之,中國大陸、俄羅斯、伊朗已形成「去美元化聯盟」,中國大陸是世界最大石油消費國,俄、伊又是石油出口大國,石油交易以美元計算的比例正在下降,這等於是在刨美國金融霸權的根。 雖然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元地位仍然會是世界貿易經濟的結算基準,但是,美國貨幣無限寬鬆政策下,大量印鈔的後果,體質只會愈來愈虛弱,從中長期來看,這將會導致美元地位從「絕對優勢」變為「相對重要」,而最可能先竄起的會是歐元。因此,對歐盟而言,也會樂見「去美元化」的發展。 綜觀美中對抗新形勢,一方是以中、俄為主、金磚四國為翼,聯合而成的十六國聯盟(新興經濟體、非西方民主式國家),整體戰略結合地緣政治、從實際的經濟利益著眼;另一方則是美國開展與G7(美、德、英、法、加、義、日)會談,意圖聯手制衡中國大陸,手法是以團結傳統盟邦為抓手(著力點),標舉的是意識型態的價值觀。 反包圍更開放 陸戰略新面貌 美國現在剛啟動一點九兆美元天價的紓困方案,美國國內還待弭平社會與種族的裂痕;國際上想找盟友打群架,卻不一定腳步一致。美國對歐洲的鋼鐵稅依舊、繼續制裁俄德「北溪二號輸油管」計畫的德國企業,各國對中貿易又有自己的經濟利益考量等。美國登高一呼,但西方盟國未必都會回來。 進一步觀察,美中阿拉斯加對話後,王毅在桂林接待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隨即出訪中東六國,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二日,又邀東盟四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外長在福建會晤;三日接著會見南韓新任外長鄭義溶。「反包圍、交朋友、更開放」,正是中國大陸整體戰略的新面貌。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周志杰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長賜輪脫困 蘇伊士運河復航

長賜輪脫困,運河交通將恢復。(路透) 中央社∕二十九日綜合外電報導 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航運資料和目擊者報導,在蘇伊士運河擱淺的巨型貨櫃輪長賜輪已經脫困,蘇伊士運河恢復正常通行。 埃及電視台報導,長賜輪正使用主機,朝運河中的大苦湖區域前進。美聯社報導,有數艘拖船拖行。 蘇伊士運河管理局主席並表示,長賜輪重新浮起後,運河交通將恢復。 路透社報導,蘇伊士運河管理局表示,長賜輪已在運河中被導正,今天稍晚漲潮時就會恢復拖引行動,等到長賜輪被帶入運河中比較寬闊的大湖區,通過運河的海上交通就會恢復。 管理局主席雷比今天稍早告訴埃及國營電視台:「真主保佑,航運活動非常可能在今天中午前恢復。我們不會浪費一分一秒。」 雷比還說,一旦長賜輪重新上浮,三天半就會讓等待通過運河的船舶長龍淨空。 埃及總統塞西表示,埃及今天已經成功結束蘇伊士運河船舶擱淺危機。 路透社報導,塞西在官方社群媒體表示:「藉由埃及人之手,一切恢復常軌,全世界通過這條航運動脈的物資和需求路線,得以保證暢通。」 長榮海運晚間發布新聞稿指出,接獲長賜輪船東通報,這艘租船已於台北時間二十九日晚間九點左右、埃及時間下午三時重新浮起,並在拖船協助下,順利移出原先擱淺的河道,讓蘇伊士運河恢復正常通行。 長榮表示,長賜輪將先移至蘇伊士運河大苦湖水域錨地,進行船舶適航性檢驗,這艘貨櫃輪後續的航程以及貨物運送,將視驗船機構的檢驗結果,進行必要調整與安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