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美歐陸俄 相互戰略矛盾難搞定

美日印澳四方對話升級為四國元首視訊會議,還預告年底前將有四國元首實體會議。(路透,資料照) 林泰和 拜登政府在三月三日公布《國家安全戰略中期指導方針》後,對亞太政策與部署動作頻頻。拜登正以自己的方式、風格,推動印太戰略升級版,一連串的美中角力也延伸到歐洲、中東。美中兩國在全球性的氣候變遷、公共衛生有合作機會,但在區域相關的主權、領土等議題,仍存在很大的分歧與競爭關係。 美日印澳三月十二日舉行「四方安全對話」(Quad),拜登把川普時代還是部長級、非正式、不定期的對話框架,升級為四國元首視訊會議,還預告年底前將有四國元首的實體會議。此外,川普創建的「印太」之名沒改變,美軍「印太司令部」也繼續存在,強調「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願景也依然如故。  四方安全對話 升為元首會議 「四方安全對話」之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國防部長奧斯汀,隨即於十六日、十七日前進日、韓,舉行外交與國防雙長的二加二會談,除了鞏固雙邊關係外,美韓會談聚焦在北韓問題,美日會談除了關切台海和平穩定,美日同盟所關注的範圍也已擴及遠東地區、甚至全球性議題。 布林肯與印太相關盟友見面後,隨即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十八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和中共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外長王毅,進行美中雙方最高層級外事主管對話。美國在會前先對香港做出制裁,會中又提出新疆、西藏、台灣問題,這些都是美國對中國大陸的下馬威。 美國的下馬威,有點出乎中國大陸意料之外。中方本來期待藉阿拉斯加高層對話,扭轉川普時期的對中做法,但結果卻是事與願違,拜登不但沒有改變川普對中戰略競爭,還進一步強化、升級印太戰略。但是,若從雙方表明立場、互探底線、了解美國和中方打交道的套路來看,中國大陸還是有所收穫。 美國和中方打交道,已經從過去的「先信賴、再驗證」,轉而變成只「觀其行」。轉折的關鍵在於美方已愈加不信任中方做出的承諾。前車之鑑如:二0一六年歐巴馬政府時代,中方向美承諾南海非軍事化,對照現今南海的情勢;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之於現今的香港;還有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中方於二0二0年進口美國貨,只占該協定目標的百分之五十八。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向北約、歐盟表達強化美歐跨大西洋聯盟關係態度,並達成修補關係。圖為布林肯在北約舉行記者會。(路透)  美對大陸承諾 轉為只觀其行 美中阿拉斯加會談後,美國務卿布林肯馬不停蹄訪問歐洲,並且先聯合歐盟、加拿大及英國相繼制裁新疆官員。這是歐盟自一九八九年因天安門事件對中實施武器禁運以來,首度對北京採取的制裁措施。 布林肯的歐洲之行,向北約(NATO)、歐盟表達強化美歐跨大西洋聯盟關係態度,並達成修補關係、溝通盟國一起對中方出擊的操作;同時,藉由制裁新疆官員,也凸顯了美國與歐洲在人權等價值觀上仍保有其一致性。但是,美、歐仍存在若干歧見,包括: 一、對中經貿。去年十二月底,歐盟與中方簽署《歐中全面貿易協定》,令美國不滿;但歐盟著眼於龐大經濟利益與戰略自主,必須與中方維持經貿關係。以德國為例,出口占經貿總額達百分之四十八,主要出口國則是中方。 二、歐俄油管。俄羅斯營運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油管,繞開烏克蘭、波蘭,走波羅的海直接輸送到德國。美國一方面自己也出口天然氣,一方也擔心北溪二號管線計畫會讓歐洲的能源更加仰賴俄國。美表態要持續對德國涉入北溪天然氣二號管線工程的企業祭出制裁。  一帶一路 隱含分化歐洲策略 三、土耳其向俄採購飛彈。北約盟國土耳其正與俄羅斯討論購買更多套俄製S-400防空飛彈。拜登政府已警告土耳其將會有進一步制裁,但土耳其也有其自己的國家利益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北約是超過七十年的軍事同盟,三十個成員國對於外來威脅,採取「one for all and all for one」的集體防衛機制。北約去年十一月提出的「北約二0三0」願景,除了傳統安全外,特別將新科技、恐怖主義和中國大陸在全球崛起,都納入安全挑戰並形成新戰略概念。 北約看待中國大陸崛起的幾項挑戰,首先是中國大陸國防支出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其次,中國大陸擁有兩千枚短、中、長程飛彈,部分射程甚至可及於歐洲;第三,在太空科技方面,嫦娥四號、五號在月球背面登陸,成為世界第一,也是四十四年以來第一個到月球「挖土」帶回的國家,現在還有「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第四、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終點站在歐洲,被懷疑隱含了分化歐洲的策略。 此外,過去的北約,看待安全威脅是真刀真槍的大砲軍火,但今日,傳統的軍事威脅仍在,又加上了非實體的威脅,亦即在網路空間(Cyberspace)發動的網路戰爭(Cyber Warfare),透過駭客攻擊與5G、人工智慧、互聯網、晶片等競爭,正在衝擊全球權力平衡。 大陸外長王毅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雙方強調「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路透)   中俄相互取暖 實則同床異夢 回頭看中國大陸。在美中阿拉斯加對話後,布林肯直奔歐洲的同時,大陸外長王毅返回大陸,在桂林會見了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雙方都強調了「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並簽署聯合聲明,意在針對美國一連串圍堵、制裁表態。 其實,中俄關係也是同床異夢。中俄雙方會看議題需要來合作,但要回到一九五0年代中俄軍事同盟已經不可能。其一,俄羅斯自二0一四年併入克里米亞後,就開始被歐洲孤立,在國際的合縱連橫上,俄國有必要找中方取暖;其二,俄羅斯人口愈來愈少,在遠東、西伯利亞的區域發展與安全,對中方一直存有威脅感。 其三,印度戰略地位愈來愈重要,但美中俄三方在印度都有戰略矛盾。印度是美方主導的「四方安全對話」一員;中印又有邊界爭端。但印度總理莫迪現在砸錢採購由俄羅斯研製的S-400防空飛彈系統,藉此強化其國土防衛能力,印俄軍事合作,對美、中也是矛盾。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林泰和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中火爆交鋒 兩岸關係難和緩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右二)批判中國大陸不遵守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會導致一個更加暴力的世界。(路透) ■王宏仁 美中外交高層對話在美國阿拉斯加落幕,雙方面對面針鋒相對、火藥味十足,成了全球矚目焦點,也預告了未來的美中關係發展並不樂觀。在對抗意味愈趨濃烈的美中關係下,兩岸關係也將難以和緩。 拜登上台後,從三月三日發布長達二十四頁的《臨時國安戰略指南》,到十二日的美國、日本、印度、澳洲四國領導人視訊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於十六、十七日訪問日、韓,分別進行外交、國防的二加二會談,再到中美阿拉斯加高層對話前夕,美國就香港問題制裁二十四名中共官員。這一系列的動作,擺出來的陣仗,都明白劍指中國大陸。 美欲緩和衝突 結果適得其反 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中)在會談時一度痛批美國,堅決反對美方干涉中國大陸內政。(路透) 美國的這一連串動作,擺明就是要結合盟友對抗中國大陸,並公開指摘大陸的威權政體及其帶來的威脅。但從北京立場看,美國在外交高層對話前做這些動作,大陸外長王毅直指非「待客之道」,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在會談時更一度痛批美國「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並重申「新疆、香港、台灣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堅決反對美方干涉中國大陸內政。 可以看到,美國一連串針對中國大陸的動作,並沒有讓中方有所妥協、讓步,反而讓中方在世界媒體面前,以更強烈的口吻表達立場,讓美國知道中方的不滿。如果從拜登政府上台後,想要與中國大陸開啟對話、緩和衝突的角度看,目前美國的作為,似乎是適得其反。 其實,拜登政府之所以積極拉攏盟友對抗中國大陸,除了一部分回應美國國內朝野都有制衡中國的氣氛外,也與民主黨對於民主信仰、人權價值世界觀,在政黨理念上有著一股傳教士的執著有關。而這也使得美中兩國對於「國際秩序」的認知,在此次的阿拉斯加會議中出現雞同鴨講。 夾在兩強之間 印韓處境為難 布林肯說「不遵守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會導致一個更加暴力的世界;在美日二加二會談上,布林肯也點名批判中國大陸「不守國際秩序,與國際秩序不一致,使美日同盟與國際社會面臨挑戰。」換言之,美國在多邊主義中強調「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指的是民主、自由、人權的精神,這條路,美國還會堅持下去。 但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則主張「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而不是以一小部分國家制定的規則為基礎的秩序。」重點在強調遵循聯合國憲章、國際法,特別是不干涉他國內政;楊潔箎並凸顯美國價值非國際價值、美國說的也非國際輿論,中方不承認少數國家制定的規則就是國際規則。大陸擺明了,不吃美國這一套。 美中雙方都認知彼此差異極大,大陸因此強調要相互尊重,但美國則是公開要求大陸接受美式民主、人權等價值。阿拉斯加美中外交高層對話落幕,除了共同面對氣候變遷議題,雙方幾乎沒有共識。 現在應該要探究,拜登政府安排美中外交高層在阿拉斯加會談,目的到底是什麼?從結果論來看,雙方的關係並沒有緩和,中方反而更加強硬,美中未來關係普遍被看衰,而中國大陸周邊國家夾在兩個大國之間,則是處境為難,特別是印度、韓國。 四方安全對話 很難對外跨出 中印雖有邊界爭端,印度甚至曾藉中印邊境的衝突,訴諸印度自己的國內選舉;但雙方先前在邊界問題上都已有所退讓,顯示中印都有所妥協。但美國現在拉攏印度,要印度加入抗中同盟。至於韓國,並不想在美中兩強之間選邊站,因此,美韓二加二會談後的雙方聲明中,只提到朝鮮,沒有直接提到中國大陸。 美國與日本、印度、澳洲舉辦「四方安全對話」,並與日、韓分別進行外交、國防的二加二會談,一系列的動作與部署,有部分媒體形容美國刻正打造「亞洲版的北約」?但這種在印太戰略下籌組的亞洲聯盟,看似已有一個框架,實際上卻與北約大不相同。 其一,美國在亞洲加強與盟友的關係,有所謂的「軸輻式體系」(hub-and-spoke system),亦即美國是軸心,盟國是輪軸,希望彼此互相緊密連結,但美國與亞洲盟國是單方的雙邊結盟,例如美韓、美日結盟。北約則是多邊參與的組織。 其二,北約成員彼此有共同的價值與理念。美日印澳雖有「四方安全對話」,但對外很難跨出;韓國與日本,仍糾結於慰安婦與二戰時期勞工的歷史,韓國國防部二月公布兩年一度國防白皮書,雖然將日本定位為必須共同合作的國家,但在表述上,卻從過去的「夥伴」變成「鄰國」,白皮書內還提及一度決定要廢止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這些都反映了日韓關係的不睦,兩國處於貌合神離的狀態。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強調兩岸能否有所謂「建設性模糊」,但蔡政府兩岸政策不改,兩岸關係難和緩。(中央社) 美中關係兩岸關係 互為影響 其三,美國以單邊壓力在印太區域推動反中,但中國大陸周邊國家並不願意破壞與中方的關係。其實,中、小型國家夾在大國之間,並不希望選邊站。如何同時維持美、中雙邊關係的穩定,才是這些國家最需要的。這與北約又大不相同。 蔡政府想要與拜登政府的立場一致,但可能還沒有抓住拜登政府的戰略意圖。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於三月十八日宣布恢復部分中國大陸商務人士來台申請,並期待兩岸能找到一個最大公約數及「建設性模糊」。外界以為是陸委會遞出了橄欖枝?但蔡政府的對中政策並沒有任何改變,邱太三所言形同只做一半,並無助緩和兩岸關係。 美中阿拉斯加會議,雙方堅持的立場都亮了出來。美國白宮已經宣布,拜登將於上任六十四天後的三月二十五日舉辦第一場正式記者會,屆時,拜登透過公開的演說,應該會有更明白的立場表達。兩岸關係與美中關係互為影響,美中關係在未來若無大的進展,兩岸關係恐怕也難以和緩。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王宏仁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美中言詞交鋒 白宮:不會停止對話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左)在中美會議後,在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旁邊對媒體講話。 (路透) 中央社∕華盛頓十九日專電 白宮副新聞秘書尚皮耶今天談到美中高層昨天的言詞交鋒時表示,了解誇大的外交演說常是針對國內聽眾,不會因此停止與中國進行對話。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昨天在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市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展開二天三輪的會談。這是拜登上任後,美中高層首次舉行面對面會談。 首輪會談前,原本該是禮貌性的公開、簡短開場白,卻演變成超過一小時、雙方在鏡頭前脣槍舌劍的罕見場面。 尚皮耶今天在空軍一號上被媒體問到此事時表示,美方代表團前往安克拉治市意在闡明與北京往來的原則、利益與價值觀,「知道誇大的外交演講通常是針對國內聽眾,這是他們希望傳達給國內聽眾的訊息」,但美國代表團仍會繼續議程。 美中第三輪也是最後一輪會談今天上午如期進行,尚皮耶表示,會利用剩餘時間私下向中方官員傳遞和在公共場合一樣的訊息。她也引用蘇利文昨天在首輪會談開始前的談話指出,美方「不尋求衝突,但歡迎激烈競爭,我們將會一直力挺我方原則、我國人民,以及我國的盟友。」 尚皮耶並表示,不會讓另一方的戲劇性行為「停止我們在阿拉斯加所做的事,亦即闡明我們的原則與期望,並與中國進行艱難且早期的對話」。她坦言,過程艱辛並不容易,但美方準備與中國進行坦率交談。 拜登今天在離開白宮準備搭機前往喬治亞州與當地亞裔社群領袖會晤前,被媒體問到對此的看法時表示,「我為國務卿感到驕傲」。 布林肯在首輪會談時,羅列美方對中方的不滿,包括網攻、打壓新疆、香港與台灣,稱這些行為「威脅到維持全球穩定的法治基礎」。 楊潔篪隨後以長達十六分鐘的聲明回擊表示,美國才應檢討自己的種族問題,停止向全球吹捧美國民主,「美國既不能代表國際輿論,也不能代表西方」,還譏美國才是真正的「網攻冠軍」。

Read More

德義總理將接種AZ疫苗 信心喊話

66歲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上)與73歲的義大利總理德拉吉(下)表示,已準備好要接種AZ疫苗。 (路透)  中央社∕柏林、羅馬19日綜合外電報導 德國總理梅克爾與義大利總理德拉吉今天出面信心喊話,他們已準備好要接種阿斯特捷利康(AZ)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法新社報導,66歲的梅克爾在記者會上表示:「是的,我會接種AZ疫苗。」她還說,會等輪到她所屬的年齡群體再接種,但無論如何都會接種。 歐洲傳出多起接種AZ疫苗後出現血栓案例,德、法、義等大國本週稍早宣布暫停使用AZ疫苗。歐盟藥品管理局(EMA)昨天表示,檢視血栓病例後,認為AZ疫苗仍安全且有效。原先暫停施打這支疫苗的歐洲國家態度也陸續轉變,德國今天就宣布重啟疫苗接種計畫。 法國也在今天恢復AZ疫苗接種計畫,但衛生機關建議僅供55歲以上人口施打,因為目前在歐洲數國發現的血栓病例只發生在55歲以下者。 另一方面,德拉吉今天表示,他也會接種AZ疫苗。義大利本月15日暫停施打AZ疫苗,今天在歐盟藥管局評估後重啟計畫。 73歲的德拉吉說:「我還沒預約,但我所屬的年齡群體已獲准接種。是的,我會接種AZ疫苗。」他還說:「我兒子前天才在英格蘭打了。」 德拉吉設下目標,在4月中旬以前,每日施打疫苗人數要成長近3倍,達單日50萬人。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陸兩會後 兩岸挑戰契機並存

大陸全國人大、政協會議日前閉幕,台灣最關注的三個焦點都出現了新形勢、新契機與新挑戰。(路透) ■黃清賢 中國大陸每年春天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兩會(全國政協會議與全國人大會議)分別於十日及十一日閉幕。今年除了聚焦大陸內外情勢下的經濟議題外,台灣最關注還是大陸的對台政策與香港問題。三個焦點都出現了新形勢、新契機與新挑戰,並在未來的幾年內又交互影響。 今年的大陸兩會重心是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與過去不同之處,是大陸在「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下,把十四五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綁在一起,為未來五年乃至十五年的大陸發展擘劃藍圖。 未來五年 做大內需擴大開放 「兩個一百年」,對中共具有重要政治宣示意義。第個一百年是指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二0二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一百年則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二0四九),屆時,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今年起到二0三五年,則要以三個五年計畫達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邁向本世紀中葉成為現代化強國打好基礎。 今年啟動的十四五規劃,就是大陸邁向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新節奏,並在未來五年確立了「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簡單說,就是做大大陸內部市場,同步對外擴大開放。既要壯大自己、降低對外依賴,又要引進外資、拓展國際市場。 大陸審酌內外情勢,為經濟發展所擘劃的目標與策略,主要關鍵之一,在於中美關係結構問題依舊存在,亦即美國拜登政府上台後,和川普政府的對中政策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拜登日前在國務院發表外交政策演說時,將中國大陸稱為「最大競爭者」;國務卿布林肯則稱大陸是「美國本世紀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考驗」、「我們與中國的關係,該競爭時要競爭,可合作時合作,如果一定要敵對就敵對。」 大陸兩會落幕了,台灣除了緊盯美中關係的新形勢外,最關心的還是大陸對台政策與香港問題,尤其香港選舉制度的改革,是兩會最受各方熱議的焦點之一。 大陸對香港進行大動作改革,但歐美國家對大陸處理香港問題,卻有不同的看法與質疑聲音。(路透,資料照) 大陸對港改革 恐與歐美衝突 其實,面對香港社會的不穩定,北京出手已是必然,從去年六月頒布港區國安法後,今年全國政協通過《有關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全國人大也就香港選舉制度作出「愛國者治港」的決定,同時還有加強愛國教育、實現經濟恢復性增長等宣示。 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大陸已從法律、選制、教育、經濟等各方面,對香港進行大動作改革,但是,美國、歐洲國家對大陸處理香港問題,卻有不同的看法與質疑聲音。大陸如何穩住香港,又不致造成與歐、美國家進一步的緊張與衝突,這是大陸要面對國際關係的新挑戰。 至於兩會中的大陸對台政策,大陸全國政協十日閉幕並通過政治決議文,涉台部分除一貫重申「一中原則」、「九二共識」、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國家統一之外,特別提出「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也就是反獨的力道更強烈;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時,同樣也提出「高度警惕和堅決遏止台獨」。 拜登是否實質挺台 仍須觀察 二0一六年蔡政府上台後,走柔性台獨路線,又受到美國川普政府的支持,台灣反中氣氛升高。從大陸立場看,不容許台、港兩地的反中勢力連通,大陸出手要穩住香港,也開始對台灣有更多著力,不讓台灣問題再像過去繼續處於美中共管的狀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參加全國人大「台灣代表團」審議時就稱,台海形勢依然嚴峻複雜,風險挑戰不可低估,但主動權和主導權始終在中國大陸。另,大陸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人大記者會上也稱「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是不可逾越的紅線。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沒有妥協餘地,沒有退讓空間。」 大陸「反獨」口吻更強烈,擺明不讓台獨路線繼續往前走;另一方面,在美中關係競爭、合作、敵對三種關係並存的形勢下,拜登政府雖然口頭上表達力挺台灣,稱台美關係「堅若磐石」,但是否會延續川普政府實質挺台的作為?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一方面要「堅決遏制台獨」,另一方面還是要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汪洋在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強同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團結聯誼,就加強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等開展調研協商」。但是,兩岸交流合作的「調研協商」要如何開展呢?幾個影響因素如下: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右)期待兩岸「春暖花開」,大陸國台辦回應兩岸交流的東風、雨露,還是九二共識。(中央社) 兩岸官方接觸交流 目前無解 首先,要在疫情可控下,才有兩岸交流。其次,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期待兩岸「春暖花開」,大陸國台辦回應兩岸交流的東風、雨露,還是一中原則、九二共識。目前兩岸官方的接觸仍是無解。 第三,大陸寄希望於兩岸民間交流,但蔡政府持續站在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的管控面,尤其前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調任國安局長,國安情報工作更重視大陸政情研判,看不出蔡政府有不阻擋交流的跡象,民眾對兩岸交流仍會存有顧慮。 但是,兩岸交流仍是大勢所趨。兩岸在去年疫情肆虐、美中貿易戰下,不但產業鏈未脫鉤,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還創下百分之四十三點八的新高紀錄;細究內容,台灣雖然半導體等科技產業蓬勃發展,但傳統產業營運、一般民眾收入卻在下行。若從產業找出路、人民謀生計來看,兩岸經貿發展仍會持續,兩岸之間的物流、金流、人流,人為的阻擋是很難做到的。 (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補印太戰略不足 台應設法展優勢

中國大陸暫停台灣鳳梨進口,在台灣掀起「吃鳳梨,挺農民」熱潮。(中央社) ■宋鎮照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以介殼蟲為由,公告自三月一日起暫停台灣鳳梨報關、輸入,在台灣立刻掀起一股「吃鳳梨,挺農民」與反政治打壓的風波。雖然鳳梨在兩岸貿易中的占比極小,但卻凸顯了兩岸經濟習於從政治角度思考的現實。 其實,兩岸的農產貿易本來就不對等,台灣管制許多大陸農產品進口,台灣農產品卻可銷往大陸,且在ECFA的早收清單,還有十八項農漁產品享有零關稅。大陸稱為「惠台」、「照顧農漁民」,但我方的部分人士眼中則稱其為「統戰」、「拉攏人心」。 訴諸WTO 只是自討沒趣 台灣鳳梨鮮果外貿,九成五都去了大陸,主要原因是大陸鄰近台灣,鮮果又重視保鮮期,大陸市場對台灣鳳梨接受度高,以及大陸給予便捷的檢疫通關等條件所促成。 此時,台美關係稍似降溫,又值萊豬爭議、藻礁公投連署正在熱頭上,大陸對台頒布禁鳳令,蔡政府彷如「撿到槍」,傾全國之力消化去年銷陸的四點二萬噸鳳梨,有轉移國內輿論焦點的效應。但蔡政府的大動作,反映出這幾年來對大陸「惠台」無感、視為當然;至於兩岸本就是不公平貿易,要訴諸世貿組織(WTO)?只是自討沒趣而已。 這幾天,台灣儼然成了「鳳梨共和國」,這是政治正確使然,但也只是救急而已,問題並沒有解決。試問,接下來,台灣鳳梨要賣到哪去呢?在蔡政府高調反中氣氛下,鳳梨農還敢不敢繼續大面積的種下去?銷陸的水果還有釋迦、蓮霧等,怎麼辦? 從大陸立場看,兩岸貿易一年總額超過兩千億美元,暫停進口台灣鳳梨僅有台幣約十四億元,沒什麼大不了的;況且,農產品蟲害檢疫本來就要嚴格,大陸也沒有理由捏造。大陸若有政治考量,應該是藉鳳梨檢疫當成風向球,測試蔡政府的反應,結果,蔡政府並沒有降低爭點,反而大動作反制。 東協十加五國已經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中央社,取自東協網頁asean.org) 新南向一‧0 無大著力點 回顧過去一年,在中美貿易戰與疫情的衝擊下,兩岸經貿並未脫鉤。台灣對大陸出口的貿易依存度,達到百分之四十三點八,這是兩岸貿易的新高紀錄。兩岸經貿互動熱絡,反觀具有分散風險概念的新南向政策,卻在衰減。台灣對新南向政策十八國的貿易依存度,二0一七年是百分之十九點三,逐年下降到二0二0年的百分之十七點二,貿易順差從二百三十七點二億美金減到一百三十七點四億美金,足足少了一百億。 按理,美中貿易戰下,鑑於輸美產品的高關稅障礙,在大陸的內外資金、生產線都開始外移,歐美新投資地點除了選擇台灣之外,東協受惠最大。台商回流、兩岸經貿升溫,大陸與東協合作愈形緊密,都反映了這個趨勢,且大陸與東協在二0二0年貿易占比達百分之十四點六,東協已超越歐盟、美國,成為中國大陸最大貿易夥伴。 但是,台灣與正在崛起的新南向十八國的貿易額卻在衰退。歸根結柢,「新南向政策一‧0版」的口號居多,卻看不到大的著力點,政府鼓勵產業南向的政策力道也不足。台商在東南亞組織零散、單打獨鬥,沒有團隊,整體而言,處於「放牛吃草」的狀態。 大陸或許是藉鳳梨檢疫當成風向球,測試蔡政府的反應,蔡總統(左)卻並沒有降低爭點。(取自總統府網站) 台灣恐遭邊緣化 卻有轉機 如今,東協十加五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已經簽了,成員國彼此將有百分之九十一的產品零關稅,大陸十三億人口,東協有六億,大陸加東協,等於一點五個大陸市場,加上中日韓推進的自貿協定(FTA),亦可透過RCEP來落實,大陸藉RCEP與東北亞、東南亞的經貿關係只會更趨緊密,影響力也會逐步增加。 相對的,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台灣不可能加入中國大陸主導的RCEP,但RCEP組成東協十加五國,卻占台灣出口總額百分之六十五;RCEP成員國之間互相減降關稅,雖然台灣循WTO,有七成的資通訊等產品亦可享零關稅,但還有三成如石化、紡織、鋼鐵等傳統產業,在成員國、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必受影響。 台灣產業的前景,外有RCEP的拉力,內部又處於「五缺」的困境中,台灣資金勢必加速抽離、往新南向十八國等地移動。台灣在國際的經貿處境雖有可能持續的被邊緣化,但也有新的轉型契機。 「新南向二‧0版」已處於一個關鍵時刻。台灣應以宏觀的戰略思維迎接挑戰,亦即在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中,打造台灣版的亞洲區域戰略,創造台灣第二個經濟奇蹟。 其一,從戰略上看,大陸、東協,就是台灣蟹腳理論下的兩支大螯,產業的西進、南向,台灣都已經有基礎;現在,台灣又是印太戰略的核心;台灣與東協、印度又是另一個區域大三角。如何不排斥大陸「一帶一路」,又能補足美國在「印太戰略」的不足,台灣要設法展現自己的競爭優勢。 應降低政治限制 擴大市場 其二,美中貿易戰持續,區域產業鏈要重組,台灣應該以市場為導向,維持台美良好關係,保持兩岸經貿熱度、不讓台海情勢惡化之下,加強與新南向十八國的人才交流、經濟合作與資源共享,把經貿的餅做大。 其三,蔡政府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台灣精準健康、綠電及再生能源、國防及戰略、民生及戰備,應從產業的創新化、智慧化、數位化、高質化的特色,與南向相關國家進行部署、分享、合作。 進一步言,前進新南向,無論是VIP(越南、印尼、菲律賓)、MIT(緬甸、印度、泰國)、II(印度、印尼),從中緬經濟走廊、大湄公河的區域經濟合作,到泰國東部經濟走廊打造東協矽谷,和印尼與泰國的工業四‧0,印度的科技產業等,台灣的五加二產業: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以及循環經濟,都可以設法與之契合、對接。 台灣必須要有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策略,降低政治上的限制,才能把市場擴大,但關鍵仍在兩岸關係。主政者必要拿出智慧解決,讓美國繼續支持台灣,突破兩岸困境、穩定台海,開拓東南亞市場,結合印度,才是smart的新南向政策。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宋鎮照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蔡政府反中牌 邊際效益遞減

邱太三(右)出任陸委會主委,恐怕很快就會繼前任主委陳明通(左)之後成為兩岸政策鷹派。(中央社) ■余元傑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發布公告,三月起暫停進口台灣鳳梨,不但震撼了台灣政壇,兩岸關係惡化的話題,從外交空間限縮、台海機艦活動威脅,已擴及銷陸農產品,兩岸形勢趨於嚴峻已不言可喻。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才剛走馬上任,希望兩岸疫後交流、要商機不要軍機,但大陸官方除了重申兩岸交流需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外,還公告台灣鳳梨暫停銷陸,直接傳達給蔡政府的訊息是,上層政策不改,誰來當陸委會主委都沒用。 上層政策硬 邱太三難扮白臉 蔡政府自二0一六年上台執政以來,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接受一中,並陸續制定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等,乃至於對陸客、陸生、陸配、陸資的規範限制,相對於其他國家都更為嚴格,從法律、政策、國民教育的角度看,很明顯的將中國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 邱太三是兩岸政策的執行者,不是決策者,當上層政策強硬時,「上硬下軟」即已違背政策邏輯。兩岸政策只有蔡英文說了算,邱太三想扮白臉也難起作用,在陸委會主委的位置上,邱太三繼陳明通之後,很快會成為鷹派。 兩岸實力消長,政治、經濟、軍事已明顯向大陸傾斜,兩岸關係惡化,蔡政府把責任甩鍋給「敵對勢力」大陸,無助於改變現狀,但蔡政府要想改善兩岸關係,眼前有兩大難題。 其一,民進黨執政後,從法律、政策到對國民教育、宣傳,已深化反中、仇中、離中的認知與情緒,蔡此時要改弦易轍,如何對反中選民交代?明年台灣將進入地方縣市長選舉,二0二四年還有總統大選,蔡仍有選票壓力。 其二,蔡政府從美國大選前夕,到元旦、農曆新年等重要談話,都釋出希望兩岸對話談判的訊息,特別是農曆新年前的談話,強調「只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願意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兩岸和平不是台灣單方面的事情,「關鍵的鑰匙也在中國手上。」 中印撤兵 大陸展現戰略耐心 換言之,蔡政府認為,化解對立,責任在大陸,北京必須主動。但大陸願意嗎?以「敵對勢力」看待大陸的蔡政府,如何讓對方坐上談判桌? 其實,蔡政府若把化解對立的責任歸於北京,恐失之於自我利益為中心。蔡英文希望緩和兩岸關係的相關談話,實質上對改變兩岸現狀沒有幫助,徒然只是大內宣的政治宣傳、作態向美國拜登政府交代而已。 目前,觀察中國大陸因應兩岸關係,從大陸處理對外關係的手法可看出一些端倪: 其一,中澳關係惡化,中國大陸強勢以對,對澳實施經貿制裁,限制澳洲進口鐵礦、煤礦、龍蝦、大麥、紅酒等。 其二,中英關係,英國通訊管理局於二月四日宣布撤銷大陸控制的CGTN在英國的播放執照;大陸廣電總局隨即宣布禁止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中國大陸落地,在輿論宣傳戰上即行報復。 其三,中印關係,去年六月中印邊境衝突,直到近期雙方在爭議地段的撤兵,開始尋求經貿合作,大陸軍方才於二月十九日終於公布四名解放軍在衝突中死亡。這期間長達八個月,展現大陸面對地緣衝突的戰略耐心。 防空識別區 無國際法拘束力 其四,美國欲串聯台灣、日本與韓國等夥伴,針對具重大戰略性產品,推動建立「較不依賴中國」供應鏈。北京則是強調「應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自由貿易規則,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可靠和穩定。」 台海情勢另一焦點,是大陸軍機頻繁活動,著實引起台灣民眾不安。我方發布的消息,經常可見「侵擾台灣的防空識別區(ADIZ)」。對於防空識別區內的航空器偵測、辨認、定位或管控等,確實有助於國安維護與臨危應變,但有些實際狀況也有必要釐清。 首先,防空識別區是單方面劃定的空域,無國際法效力,也沒有國際組織監管。西太平洋防空識別區起於一九五0年代的冷戰時期,由美國主導與台、日、韓、菲一併劃設,我防空識別區範圍迄今仍涵蓋大陸江西、浙江、福建在內;而大陸劃設的東海防空識別區則與我方、日本、韓國相互重疊。 其次,防空識別區比憑的是實力。早年我方還有台灣海峽空優時,甚至飛臨大陸沿海偵蒐,大陸軍機難出海;如今已是時移勢轉,並在一九九九年兩國論危機後,相同的防空識別區內,我軍機活動退縮自海峽中線以東。 第三,大陸軍機在台灣西南空域的防空識別區活動,但飛越的空域仍然屬於國際領空,並非侵入我領空。 蔡總統元旦談話,釋出希望兩岸對話談判的訊息。(取自總統府網站) 拜登上台 蔡對陸口頭釋善意 簡言之,防空識別區非領空,是基於空中危脅考量的片面劃設,無國際法拘束力,海峽中線則是實力與默契結果,我方背後依恃的只有美國。一旦實力失衡、默契被打破,台海衝突危機就會上升。 蔡政府現階段憑藉「反中」與「防疫」鞏固政權,但內外情勢已在改變。拜登政府上台後,美中關係出現新形勢;蔡政府不得不在口頭上釋出「不希望兩岸永遠對立」、「希望進行有意義的對話」。民進黨政權的「反中」牌,邊際效益已在遞減。 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半數國家開始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圖為美國消防員接受新冠肺炎疫苗注射。(路透) 至於「防疫」,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半數國家開始施打疫苗;當國際社會防疫注射達到一定比例,會有愈來愈多國家的人民可以拿著疫苗護照或疫苗接種證書,緩解邊境管制、恢復旅行;台灣疫苗注射進度愈遲、愈晚,人民相對被剝奪感就會愈形強烈。 歐洲聯盟領袖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召開的峰會,已預告在今年夏天前,會在歐盟境內推出疫苗接種證書。未來三個月,疫苗接種認證機制與國際移動的恢復,會有關鍵性的變化。台灣若還是因為疫苗不足、接種比例偏低,跟不上國際步伐時,蔡政府的「防疫」光環,勢將快速褪色。但疫苗研發、採購、接種,曠日廢時,要加速,談何容易?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兩岸關係研究學者余元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無懼軍方武力威嚇 緬甸22222全國大罷工 萬人上街頭

緬甸公民社群發起二二二二二全國大罷工,向一九八八年的八八八八運動致敬。圖為緬甸第二大城瓦城的街頭抗議。  (緬甸民眾Marina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曼谷二十二日電 緬甸軍方日前發動政變,民眾今天發起二二二二二全國大罷工,向八八八八運動致敬。許多店家拉下鐵門不做生意,上萬民眾無懼軍方威嚇持續走上街頭,成為政變至今規模最大的街頭抗爭。 緬甸軍方一日發動政變,逮捕國務資政、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與她所屬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多名領袖。緬甸民眾發起公民不服從運動,連日來全國各大城市都有大批民眾走上街頭抗議。 緬甸政變至今已有四位民眾在抗爭中身亡,第二大城瓦城(又稱曼德勒)二十日甚至發生軍警以實彈濫射民眾的事件,緬甸各地昨天有規模大小不一的哀悼活動。 緬甸公民社群今天發起二二二二二大罷工,二二二二二代表二0二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要向一九八八年的八八八八運動致敬,而二二二二二大罷工是一日政變迄今規模最大的抗爭活動。 八八八八運動的背景是當時掌權的奈溫將軍在一九八七年實施新的貨幣政策,將鈔票換成他認為的幸運數字「9」可以整除的面額,但原本面額的鈔票都被廢除,學生儲蓄的學費化為烏有,因而發起抗議行動。抗議行動從一九八八年三月開始,直到八月八日達到高潮,因此被稱為八八八八運動。 緬甸軍政府昨天透過國營電視台MRTV發布聲明,指出抗議者是在煽動人民、特別是年輕人的情緒,軍政府警告這將會導致衝突,甚至有人可能因此喪命。 不過,緬甸民眾無懼威嚇,根據緬甸媒體和民眾在社群媒體推特上傳的照片顯示,今天早上開始,緬甸各大城市上千民眾走上街頭抗議,而許多店家也拉下鐵門,響應這波二二二二二大罷工。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中關係 審慎樂觀中藏危機

美國總統拜登不希望擴大與中國大陸的衝突。(路透,資料照) 黃清賢 美國拜登政府上任滿月,在中國牛年迎新歲的前夕,拜登終於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通話,美方主動透露雙方足足講了兩個小時,且氣氛良好。從時間軸來看,雙方事前做了充裕的準備,長達兩個小時的談話,必然涉及共同關切的多項議題。 進一步來看,新華社報導稱,習近平表示,中美合作可以辦成許多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在管控分歧的同時,共同推動走上合作軌道。但習也嚴正強調,台灣、香港、新疆等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美方應該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  拜習通話 各說各話綿裡藏針 美方也不示弱,白宮在二月十日發布通話摘要稱,拜登祝賀習近平與中國人民新年快樂,在促進美國人民利益、疫情、全球衛生安全、氣候變化與防止武器擴散等,與中國大陸交換意見;但另一方面則關切北京的不公平經濟作為,鎮壓香港、侵犯新疆人權,以及包括台灣在內對區域日益獨斷的行動。 拜習通話當天,還有兩件值得關注的事。一是我駐美代表蕭美琴在十日前往美國國務院,拜會主管東亞暨太平洋地區事務的代理助卿金成(Sung Kim),這是拜登上任後,蕭美琴首次進到國務院;另,拜登於十日以總統身分造訪美國國防部,並宣布五角大廈將成立特別工作組,評估其對中戰略。 拜登的當務之急,是降低美國國內疫情與重振經濟,安內需先攘外,不希望擴大與中國大陸的衝突,同時又要面對國內七千四百萬的川普支持者,難犯與中國大陸眉來眼去的大忌。 中國大陸對拜登上台後,認知到雙方結構性的競爭問題仍在,了解美國強調以「民主價值」找回國際盟友,將是未來雙方最大的衝突所在。因此,大陸所有涉外人員的對美談話,主軸都在強調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管控分歧。 綜觀美中領導人的通話及相關作為,談合作的部分,意欲弭平川普時代遺留下包括科技戰、智慧財產之爭、關稅壁壘等衝突歧見,但更多的內容在各說各話,綿裡藏針、針鋒相對。展望新的一年美中關係發展,審慎樂觀中藏有危機,不能期待太大。 蔡英文總統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放軟反中基調。(取自總統府網站)  蔡政府反中政策 基調見放軟 美國大選變天,對於押寶川普的蔡政府帶來很大的傷害。蔡政府了解到,已不能再像過去衝撞兩岸關係。因此,從美國大選前夕迄今,政策上已出現調整,亦即對內維持反中大內宣,對兩岸釋出緩和台海氣氛的訊息;對美強調台灣在印太戰略的灘頭堡地位,符合美國利益。 蔡政府反中的基調放軟,可在幾次正式談話看出: 第一,美國大選投票日是去年十一月三日,拜登勝選的態勢明朗,蔡英文搶在十月三十一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強調維持兩岸關係穩定是兩岸共同利益,我方願意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共同促成兩岸之間有意義的對話。 第二,去年十二月十日,蔡英文應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邀請發表專題演說。強調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不願永久的對立;雙方有必要尋求建設性的兩岸對話,在不預設前提下,和平解決歧見。 如果蔡政府處理萊豬公投失敗,有可能在兩岸統獨作文章。(本報資料照) 第三,蔡英文元旦新年談話,重申面對兩岸關係,不會冒進,也會堅守原則。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等疫情受到有效控制時,期待兩岸人民會逐步恢復正常有序的交流。 第四,二月九日,蔡英文召開國安高層會議,重申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期待疫情受到有效控制後,兩岸人民逐漸恢復正常有序交流;台灣願意在符合對等、尊嚴原則下,促成有意義對話。  兩岸緊張未解套 協商難期待 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國安團隊,包括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主管美國亞洲政策的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等人,都已公開表達確保台海和平安全利益。蔡政府得到台灣不會被背棄的訊息,才逐漸從緊張趨於淡定。 但是,蔡政府此時卻仍不承認九二共識,續以一中一台政策處理兩岸關係,台海緊張情勢並未因此解套。九二共識的關鍵在一中,蔡政府不接受,又拿不出替代方案,如何與大陸上談判桌?一中定位沒有共識,即使想恢復海基、海協兩會事務性交流,恐怕都是過度樂觀。 其實,美中關係、大國角力,雖非台灣可以影響,但台灣可以影響兩岸關係。今年內外情勢變化大,將是關鍵的一年。 其一,今年是蔡政府改善兩岸關係的黃金年。台灣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有選舉,蔡政府今年要面臨萊豬公投、日本核食進口議題,兩岸關係若又處理不好,有可能成為美中改善關係下的麻煩製造者,甚至危及民進黨的二0二四大選。  汪洋對台談話 強調深化經貿 其二,今年可能是兩岸關係惡化的一年。不利因素包括台灣內部對大陸疫情及處理香港問題,存在負面氣氛;再者,民進黨今年推修憲,如果萊豬議題兵敗,有可能在兩岸統獨作文章;此外,拜登若在內政上處理不好,也可能轉向中國大陸施壓。 眼前的大勢,拜登政府短期內為振興經濟,中美貿易互動將是彼此的共同利益,美中關係趨緩,已經拉動蔡政府在兩岸政策進一步放軟調性。對大陸而言,今年是「十四五」規畫開局年,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日前最新對台講話,強調深化兩岸經濟連結、兩岸民間恢復交流交往。 當美國、當執政的蔡政府都開始想與中國大陸接觸,當大陸宣示持續深化兩岸經貿交流、民間交往的同時,中國國民黨今年七月要改選黨主席,黨的兩岸政策能否主動出擊、超前民進黨?或繼續死守「一中各表」?還是被動的在民進黨後面跟風對拜?值得觀察。 (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美官員首訪駐南法辦事處

美國駐馬賽總領事葛珞爾(右)拜會駐普羅旺斯辦事處處長辛繼志。辛繼志特別贈與外交部創意春聯。(駐普羅旺斯辦事處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巴黎十九日專電 美國駐馬賽總領事葛珞爾十七日拜會駐普羅旺斯辦事處處長辛繼志,就台美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合作交換意見。這也是台美交往限制解除後,首次有美國官員拜訪駐法代表機構,意義非凡。 隨著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宣布解除台灣與美國關係中的自我限制後,美國外交官也開始與台灣駐外人員會面。 辦事處向中央社表示,台灣駐普羅旺斯辦事處剛於去年十二月設立,葛珞爾總領事於得知消息後,即請幕僚與辦事處聯繫安排拜會。 拜會過程中,辛繼志向葛珞爾簡介台法科技及教育等合作情形,並特別說明台灣對於新冠病毒的透明防疫。辛繼志說道,在「台灣模式」民主抗疫的有效控制下,絕大多數商業活動仍照常進行,同時行有餘力積極對外援贈如口罩等醫療物資,且樂於向國際社會分享台灣的成功經驗,落實「台灣能幫忙,而且台灣正在幫忙」理念。 葛珞爾則表示,自己還沒去過台灣,但身邊有不少朋友都曾經到台灣體驗當地生活,返國後對台灣盛讚不已。「真的是去過的都說讚,因此很高興能到台灣駐普羅旺斯辦事處拜會,感受一下台灣氣息」。 由於適逢農曆新年,葛珞爾特別致上新年祝福,辛繼志則回贈外交部創意春聯,並說明此春聯所書寫之吉祥話「招財進寶」倒過來看即為「追求自由民主」,「愛台灣」顛倒過來看則變成「台灣夢」。 辛繼志表示,「這次會面再次展現台美間基於共享價值的友好情誼,凸顯兩國未來繼續深化雙邊合作關係意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