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之先 台電攜手智帆風能簽MOU推風帆發電測試

台電與智帆風能於台電大樓簽署「高空風能系統試驗合作備忘錄」。(經濟部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近日隨東北季風增強,整體風力發電與離岸風電雙創新高紀錄,台電除積極善用台灣風場優勢發展風力發電,昨(3)日再聯手緯創集團旗下智帆風能股份有限公司,簽署「高空風能系統試驗合作備忘錄」,創亞洲首例,將導入德國風帆發電技術(Airborne Wind Energy,AWE),以台電彰濱光電場為試驗基地,進行為期2年測試,其機組具備隨收隨放特性,堪稱「行走的發電廠」。台電表示,持續與各界合作綠能新興技術,共同努力加速推動國家零碳電力進程。 台電與智帆風能於台電大樓簽署該風帆發電MOU,雙方由台電再生能源處處長蔡英聖與智帆風能董事長暨緯創資通前瞻技術中心總經理黃俊東代表,並由台電副總經理徐造華見證。 徐造華表示,台電呼應國際淨零排放趨勢推動能源轉型,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期待本次與智帆風能合作,推動綠能新興技術應用,共同朝2050電力淨零碳排目標邁進。黃俊東表示,持續積極投入綠能領域創新研發,希望透過與台電合作,推動國內綠能科技領域發展。 台電指出,此次簽約將攜手智帆風能明(2024)年導入2部裝置容量200瓩,由德國SkySails研發並實際於德國與非洲併網測試的風帆發電設備。該技術透過將風帆裝置施放於200至400公尺空中,利用相對更強的風勢,帶動地面發電機組發出電力,且機組可隨收隨放,堪稱「行走的發電廠」。 台電說明,風帆發電技術將創亞洲之先導入台灣,選定具開闊場域的台電彰濱光電場作為試驗基地,進行為期2年測試與數據收集,未來將視試驗成果,進一步規劃運用於離島地區,有助突破既有發電形式的地形限制,除可善用源源不絕的再生能源,也可提高能源自主比例,強化離島電網穩定度。

Read More

海大13日舉辦海洋法政國際學術研討會 歡迎踴躍參加

(海大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每年均舉辦「海洋法政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年邁入第八屆。本屆研討會將於10月13日在海洋大學第二演講廳召開,主題為「人工智慧於國際海事法之衝擊與影響」,除邀請國內海洋法政領域專家學者對於人工智慧相關議題發表研究成果外,今年特別邀請外國院校學者以實體方式與會分享其研究成果,並與國內專家學者交流。希冀藉由本次研討會的互動與交流,對於我國及外國發展人工智慧有關之海洋法政議題帶來建設性之建議。 本次國際研討會特別邀請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法學院院長Jason Chuah FRSA主任、土耳其安卡拉大學國家海洋與海事法律研究中心Hakan Karan教授兼董事長、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Michael Tsimplis教授、越南國立大學法學院Cuong Viet Do講師、塔斯馬尼亞大學澳大利亞海事學院Poomintr Sooksripaisarnkit講師、英國倫敦大學城市法學院Mustafa Yilmaz研究員及土耳其大學司法職業學院Rabia Yildirim講師等13位外籍學者,針對「AI自主船舶」、「海事產業的AI應用」、「AI對海洋科研與地緣政治的影響」等3項主題進行專題發表及與談,就自身專業經驗分享。 在AI風潮之下,本學院積極與JIML進行洽談並建立合作關係,JIML係一知名國際法學期刊,編輯團隊以國際頂尖海事領域之專家學者所組成,每年皆專注於最新國際航運及海事法之發展及分析,高度聚焦的研究主題及內容趨向使其具備高度專業性,已在國際海事法領域建立廣泛影響力並受到各界關注,今(2023)年更將進一步收錄於荷蘭Elsevier出版社發行之文獻索引資料庫(Scopus)。藉此將極具新穎性及分析性之重要AI海洋議題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對於臺灣研究於國際能見度與影響力之提升與擴大皆有相當助益,透過海洋法政熱點議題的倡議效果,進而掌握國際間對於此議題的最新觀點與意見,會議報名表單連結:https://forms.gle/2oGY8xNzGBX4WLjJ7,歡迎各界踴躍參與。

Read More

中遠海能上半年淨利28億元人民幣激增十六倍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中遠海能(見圖)上半年淨利逾28億元人民幣,比去(2022)年同期激增十六倍(+1667%)。 據中遠海運能源運輸公司公佈截至2023年六月卅止上半年中期業績, 該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人民幣115.4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3.7,營業務成本人民幣75.53億元增加10,毛利率增加26個百分點,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人民幣28.0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67.5%;EBITDA人民幣6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3%。 截至2023年六月卅日,該公司油輪船隊運能154艘、2242萬載重噸,其中參與投資68艘LNG船舶,投入營運LNG船舶42艘,703萬立方米;在建LNG船舶26艘,452萬立方米。 報告指出,2023年上半年中遠海能外貿油輪船隊外貿油運運輸收入人民幣76.0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2.7%; VLCC船隊2023年上半年市場景氣度整體良好,運價波動劇烈且節奏變化較快。為提升整體船隊效益,該公司進一步深化拓展西方市場,把握市場機遇鎖定長線收益,航線貨源多元化程度明顯提升。同時充分發揮海外網點行銷功能,深耕區域市場,新客戶和新航線開發效果顯著。外貿中小船隊面對國際石油貿易的結構性變化,充分評估市場走勢,制定最優的經營策略,以提升整體經營效益,主要包括:深化與大型國際石油商的合作,同時加大第三國市場與新客戶的開發;進一步常態化運營高附加值大洋洲航線;新簽COA鎖定LR船隊基礎貨源,通過三角航線,優化船隊運力調配,提升船效。針對上半年內外貿各船型不同的市場形勢,抓住外貿油運市場階段性高點,充分利用內外貿兼營船舶進行運力分佈調整,有效提升了船隊的整體收益。 2023年上半年內貿油運市場總體維持穩定,通過與多家核心客戶簽訂COA合同,鎖定90%以上基礎貨源;持續豐富客戶資源和航線結構,保障船隊沿海各經營區域的貨源。以TCE為中心,完善客戶、貨源、航線結構,通過科學調度和成本管控等措施,在燃油成本同比上漲的情況下,各船型經營水準同比提升。結合客戶特點創新經營模式,鞏固和推廣短航線航次期租模式,有效提升短航線租船收益。LNG 運輸業務2023年上半年搶抓貿易商簽署長約的機遇,參與國內外船東招標穩步推動LNG運輸專案,運輸船隊規模穩步增長,參與投資的LNG船舶艘數已達到68艘。

Read More

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10月盛大登場

「寄生蜂球量產及無人機投放技術」,可提高寄生蜂防治資材投放效率達6倍。(工研院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一年一度最具規模的國際技術交流盛會「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aiwan Innotech Expo)將於10月份盛大登場,10月6日線上搶先曝光,實體展從10月12日起,於台北世貿一館揭開序幕,透過線上線下多元方式,體驗台灣最新科技成果。本屆展會匯聚我國11部會科技計畫研發成果,設立「創新領航」、「未來科技」與「永續發展」三大主題館與「發明競賽區」,以及涵括430家國內外企業、學研機構參展,共展出超過1,000項創新技術。同時,去年獲得大量關注的「半導體專區」,今年將持續邀請台灣IC設計、晶圓代工與IC封測領域之半導體業者,包括瑞昱半導體、群聯電子、鈺創科技、世界先進、力積電、旺矽科技、群創光電、智慧記憶科技、滿拓科技等9家頂尖企業齊聚,展示台灣半導體生態系之研發實力。 創新領航館將展出「半導體」、「解密科技寶藏」、「智慧移動」、「淨零轉型」、「健康醫療」、「智慧物聯」、「數位資安」等7大主題。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力邀下,今年創新領航館規劃之「半導體區」,預計展示車用裝置、資料儲存、晶圓代工、人工智慧、探針卡及顯示器等頂尖半導體技術應用,同時,群創光電更將帶來結合AI與高體感互動科技的「智慧透明AI翻譯櫃台」,展示智慧化的視覺新體驗。 在目前備受關注的淨零轉型方面,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推薦獲創新研究獎肯定的格斯科技「電池芯解決方案暨模組多元應用設計」,提供由碳酸鋰電芯組成之電池組,可應用於儲能、不斷電系統、無人搬運車。在健康醫療與智慧移動方面,產業技術司於解密科技寶藏區展出「軟硬組織整合之編紡人工韌帶」,以生醫複合材料增進骨頭生長,臨床前試驗證實,可促進組織生長包覆人工韌帶,避免磨損;以及國防部長期研發的「軍用外骨骼」,具備重量輕、反應迅速、扭力大等特性,達到「提升任務達成效率、減輕單兵體能負擔」之目的。 在智慧物聯與數位資安主題下,國發會推薦的倍勢科技公司展出「高精度低軌道衛星追蹤系統」,本產品完全在台灣自主研發,可瞄準長距離且快速移動之物件,為次世代通訊之地面終端設備與防空系統的關鍵技術。數位部產業署則展示「工控場域AI偵防分析技術」,採用深度協定分析技術,透過AI強化的防禦及分析技術,保護企業內部資安。同時,產業署亦將於10月13日舉辦《5G資安協作共創論壇》,由國際資通訊大廠與會暢談全球資安創新與市場趨勢,以及台灣 5G專網、資安發展與導入資安方案等重點議題。 未來科技館聚集全球最新科研技術,以「AIoT智慧應用」、「人文‧運動‧科技藝術」、「淨零科技」與「生技新藥與醫材」等4大科技領域展現前瞻科研技術能量,並以「半導體」、「太空科技」以及「精準健康」3大主題專區勾勒科技深入產業與生活的創新樣貌。在「半導體專區」中,展出逾30項未來晶片在AI、感測、通訊與節能功能上的突破技術與先進材料與製程,例如「應用於自駕車與擴增實境之壓電式MEMS微掃描面鏡開發技術」展出全球第一顆微鏡掃描角可達180度的掃描面鏡;「淨零科技」展區,則展示全球首創以漁業廢棄物衍生化合物開發智能環境友善肉品即時鮮度指示劑的「高值化智能環境友善肉品即時鮮度指示系統研發與應用」,可加值1.3億公噸/年水果殘渣、減少2,180億美元/年肉品耗損及溫室氣體1.6億公噸/年推動淨零排碳的永續目標;「生技新藥與醫材」展區,展出「安全有效的腸躁症腹痛首創型新藥」,有望滿足腸躁症腹痛的醫療需求,預期上市後每年銷售額為10~30億美金。 除展示創新技術,未來科技館更規劃豐富的論壇與技術發表活動,10月12日「開創半導體產業創新應用」、10月13日「顛覆太空科技的破壞創新技術」、10月14日「氣候科技發展下的淨零關鍵」三場趨勢論壇,邀請比利時微電子中心、意法半導體、JAXA、SOSV、瑞昱半導體、聯發科、ARM等20位海內外重量級人物現身分享全球科技產業脈動;此外,還有5G及AIoT創新技術發表、運科擴能全民運動計畫成果發表歡迎踴躍報名。 今年永續發展館以打造宜居台灣為主軸,聚焦「循環再生」、「減碳增匯」、「綠能科技」三大子題,館中的亮點技術主要可應用在農牧業、能源業及製造業上,包含「寄生蜂球量產及無人機投放技術」可提高寄生蜂防治資材投放效率達6倍,有助農藥減量,適合友善環境栽培使用;「揮發性有機物質濾毒罐破出偵測警示裝置」運用微型氣體偵測器即時監控,搭載震動、LED指示燈警示功能,提醒使用者更換濾材;「半導體含矽廢棄物再生二氧化矽及5N綠氫」,將半導體製造過程中的含矽廢棄物回收處理,轉化為高價值二氧化矽供應品牌客戶使用,同時將綠氫提純至5N以應用於發電及氫能載具;「人造衛星用之高效率太陽電池元件」為國產自主研發衛星用太陽電池,最佳轉換效率突破30%,已臻國際水準。 同時,永續發展館也將邀請到國內外產官學研專家於10 月13日舉辦《2023國際永續農業論壇:自然解方的實踐之路》,讓台灣產業可快速掌握最新淨零排放商機。 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邀請到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韓國等21國近百家機構展示超過137項技術,包括世界級大廠如3M、英飛凌、西門子、牛津儀器,以及日本4大新創機構及茨城縣政府,將可促進國際技術深度交流,以利我國企業掌握最新科技應用發展趨勢,進一步帶動台灣產業升級轉型與國際合作,推動台灣成為國際研發成果交易樞紐平台。 實體展:2023年10月12日至14日於世貿一館展出 線上展:2023年10月6日至2024年3月6日,(網址:https://tie.twtm.com.tw/zh-tw/online_exhibition)

Read More

揚子江船業承造中外運集運張家港輪命名交付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揚子江船業集團為中外運集運建造的2400TEU貨櫃船﹁中外運張家港輪﹂(SNL ZHANGJIAGANG)命名交付。 揚子江船業集團與船東中外運集運共同為第二艘2400TEU貨櫃船﹁中外運張家港輪﹂日前舉行命名儀式,招商輪船黨委書記、總經理/新船命名人王永新,招商輪船招商輪船紀委書記/新船教母史秀麗女士,招商輪船副總經理孫劍鋒,招商輪船總經理助理兼外運集運黨委書記、總經理趙春吉,外運集運副總經理朱淩松,江蘇省張家港市副市長翁羽人女士,勞氏驗船協會大中華區總裁薛茂根,上海船舶設計院院長呂智勇,長江引航中心副主任吳福康,靖江引航站站長朱強,上海雙希海事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淩詒灝,以及揚子江集團副總經理兼新揚子造船總經理杜成忠、集團總經理助理吉宏飛等高層等共同出席儀式。 儀式中,王永新將新船命名為﹁中外運張家港輪﹂(SNL ZHANGJIAGANG) ,史秀麗女士為新船砍纜並擲香檳禮,嘉賓們共同與新船合影留念,祝福新船乘風破浪,平安啟歸,班班滿載,為船東和合作各方帶來好運、財富和榮耀。命名當天,在相關方的共同見證下,招商輪船總經理助理兼外運集運黨委書記、總經理趙春吉先生與揚子江集團副總經理兼新揚子造船總經理杜成忠分別代表雙方簽署交船文件。(附圖取自揚子江集團) 揚子江船業集團表示,該型兩艘2400TEU貨櫃船由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研發設計,由該集團旗下新揚子造船建造,入LR船級。該船採用綠色環保設計理念,在船舶節能方面配置S-BOW線型+帶舵球扭曲舵,使用STARCCM+和CAESES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線型優化,並採用船首全參數化建模,有效改善興波阻力,船體阻力性能優異;實船設計吃水航速大幅高於合約指標,EEDI顯著低於Phase III,有效助力節能減排。全船共五個貨艙,甲板最多可裝載七層貨櫃,貨艙可裝載六層標準貨櫃或五層高櫃,載櫃量2433個,配備300個冷櫃插座。除裝載20英尺、40英尺、45英尺類型貨櫃外,貨艙內還可裝載危險品。

Read More

臺灣港群海氣象監測儀器佈設及系統整併優化完成

(港務公司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灣港務公司為接軌國際,以邁向智慧港口為目標,於106年起與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合作,於各國際商港、布袋及澎湖港區佈放海氣象監測設備,至今(112)年9月中旬已建置海氣象監測設備計有風速計26站、能見度12站、潮位計21站、波流儀23站、港內靜穩度18站,另靜穩度站持續建置中,安平、布袋及澎湖可望於113年佈設完成,藉由各項監測設備之設置,可蒐集即時波浪、潮汐、海流、風速、能見度、靜穩度等資訊,並將資料整合至海氣象資訊系統,於國際網路上展現(https://wwtf.twport.com.tw/twport/)。 全球海上航運的重要港口,近年來都藉由資訊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技術發展智慧港口,期望船舶能夠像自動駕駛的汽車一般,達到自動進出港、停泊與裝卸貨的目標,而海氣象觀測與預測資訊之提供則為相當重要的一環,尤其現今的船舶大型化之趨勢,港埠營運單位必須精準掌握各項海氣象資訊,船舶方能順利且安全進出港。為與國際接軌,港務公司已於各商港佈設大量的海氣象監測設備,蒐集各式各樣的資料流(Data Streams),包括港內外波高、流速、流向、風速、風向、水位高度(水深)、能見度、潮位等,整合後以網頁圖表方式快速呈現相關數據,並與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合作研究,提升海氣象監測設備監測頻率、精進數據及成果展示,提供港務人員進行相關決策,更有效率地提升港埠營運管理效能。 港務公司與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合作開發海氣象資訊系統,藉由ICT將所有資訊收整於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透過視覺化的地圖介面,可瀏覽各測站之海氣象觀測值外,亦可透過該系統網頁上申請帳號註冊後,在系統自動監測各項數據,如有超過告警門檻值時,即可透過通訊軟體Line之聊天機器人(LINE Bot)推播告警資訊,今(112)年為提供更友善與客製化的資訊,港務公司進行系統功能優化與版面美化更新,能讓相關人員更直觀使用並了解港口的海氣象並輔助決策資訊,以提升港埠營運效率與提高船舶航行安全。

Read More

台船潛艦國造原型艦海鯤將進行泊港及海上測試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在中秋連假前一天(9/28)在高雄盛大舉辦「潛艦國造原型艦」命名暨下水典禮,「潛艦國造原型艦」命名為「海鯤軍艦(Narwhal)」,台船方面表示,典禮之後,台船公司全體員工及海昌計畫團隊接續要進行HAT及SAT,也就是各項系統的泊港測試及海上測試,海上測試完成後,便可以交給海軍進行後續的戰鬥系統測評及建軍準備。 「潛艦國造原型艦」命名暨下水典禮由總統蔡英文女士主持,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高雄市長陳其邁、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孫曉雅、國防部部長邱國正先生、召集人黃曙光、海軍司令唐華上將及台船公司董事長鄭文隆等陪同出席。(附圖由台船提供) 台船公司董事長鄭文隆談到自2016年十二月與海軍簽訂IDS的設計合約以後,即啟動建廠以來最嚴肅的船艦建造計畫。七年來,一別以往合約執行模式,海軍派出海發中心及256戰隊的精銳,和台船、中科院,合組海昌計畫團隊,並在國安會經常的督導及協助下推進工作,設計工作在2020年十二月完成,各生產工廠及建造用機具也在2020年十一月完成及到位展開施工。全案參與的人員,包含台船、中科院、海發及256戰隊,總共將近1000名。 鄭文隆指出,潛艦的建造過程中,最困難的便是各式裝備、零組件的獲得,因為沒有這個產業,在推動之初便遭遇到這個難題,因此很注重各式裝備、零組件等可否儘量在台灣取得這個議題,也不斷推動本土化製造的能量,這些年來大致已有將近100家的本土廠商參與到首艦的材料、設備、零組件的提供及製造,包括中鋼、中科院等知名公司及機構,其他公司名稱我就不方便在這邊報告,這對國內船艦產業及金屬工業技術的提升是有相當實質的意義,這艘首艦的本土自製率,大約有40%。 製造潛艦的廠房及廠房內的機具,已隨著原型艦的預算投入建置完成了,未來這些廠房將擔負起後續艦建造及維修的責任。七年來團隊參與的人員,包含設計人員、技術人員、專案管理人員,以及所有國內曾參與研究的學術界和參與首艦製造的承商們,將共同負起未來後續艦繼續優化、精進的努力,並厚植水下船艦產業在台灣的能量。

Read More

航港局推出燈塔職人APP提供高雄燈塔智慧導覽服務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交通部航港局宣佈推出「燈塔職人─阿守」APP,以互動方式提供高雄燈塔智慧導覽服務。(附圖由航港局提供) 想體驗AR樂趣拿好禮嗎?航港局表示,來高雄燈塔可按照程序到入口園區掃描告示牌上QR Code下載APP,打開APP看到園區裡照片有阿守就掃一下,集滿五個電子印章即可到海岸線咖啡消費滿額換好禮。APP將為您介紹高雄燈塔五大特色設施、五大周邊景點,並提供五項AR互動服務,歡迎遊客趁著中秋連假跟著燈塔職人─阿守,一起來穿越時空,體驗高雄燈塔的前世今生。 藉由AR虛擬導覽員「燈塔職人-阿守」的介紹,體驗日晷、防空壕、原氣象觀測站、蓄水設施及輕食區等五大特色設施、360度環景簡介旗後臺、駁二藝術特區、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香蕉碼頭、西子灣風景區等五大周邊景點,另提供五項AR互動服務。 航港局並表示,由於高雄燈塔主燈室因燈器與相關設備仍有船舶助航的重要任務,且空間狹小不利規劃參觀動線,目前不開放參觀。為利遊客到場時能一窺主燈室內部環境,彌補無法入內參觀的遺憾,本次智慧導覽就提出「透視看燈塔」的AR互動體驗,讓遊客透過APP就可看到燈塔主燈室的透視圖,揭開主燈室的神秘面紗;此外,透過刮刮看的童趣體驗,可以找出高雄燈塔從前的歷史風貌,看見燈塔昔日風華。 高雄燈塔去年9月初開放夜間參觀,並打造漫步輕食的優質環境,獲得各界廣大迴響,開放迄今吸引逾35萬人次造訪,並獲選「食尚玩家2022年全臺美拍景點TOP 10」及入圍「2023年觀光亮點獎-樂活類x景點暨設施組」決選。為符合參訪遊客的期待,航港局不斷推陳出新並提升燈塔旅遊服務品質,高雄燈塔自今年4月起取消原有週一休園,改為每日上午10點至晚間9點均開放入園,並提供行動不便者貼心服務,透過預約服務機制,可搭車直達燈塔大門,歡迎有需要的民眾多加利用。

Read More

Vestas攜手中興工程提升台灣本土離岸風電開發能力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丹麥風機製造商Vestas宣布與中興工程顧問公司(Sinotech,中興公司))攜手合作,提升台灣本土離岸風電開發能力。 Vestas表示雙方進行至少為期至少18個月的合作,共同設計世界上最強大的離岸風機—V236-15MW?的上部結構。合作之項目皆須通過Vestas資深工程師的審查與最終批准,以確保符合Vestas的品質量質標準。此次合作涵蓋用於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所開發的渢妙風場之V236-15MW?風機,以及於2022年第3.1輪招標中獲得之項目。本次Vestas選定擁有良好聲譽及具專業風機設計經驗的中興公司進行合作,旨在強化台灣在地離岸風電產業,傳授專業的風機設計與知識。 Vestas台灣區總經理林正光(Alex Robertson)表示,Vestas不僅專注於台灣的風機製造,也傳承永續能源供應商所需的技能和知識,該公司已協助眾多台灣在地供應商生產合格的風機零組件,並培訓超過50名服務技術人員以及數百名葉片製造工程師,很高興能與台灣最優秀的工程師合作,共同設計最先進的風機上部結構。 Vestas將與中興公司的專業人員投入結構工程、負載分析與塔架結構設計等工作,中興公司將於此合作中貢獻超過50%的工程工時,Vestas則將透過組織培訓工作坊分享數據和工程軟體,極大化雙方合作效益,共同促進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發展。 中興公司法務室資深協理楊登任則表示,風機製造商Vestas與中興工程顧問公司於台電公司離岸風力發電第二期計畫合作,分別完成風機上部與下部結構設計,已具合作基礎。藉由本次雙方進一步合作辦理離岸風機上部結構設計,中興公司將掌握離岸風機之上部與下部結構之設計整合能力,確保離岸風場設計符合本土化發展,將技術根留台灣,雙方更可在未來提供風場開發商更優化之結構整合設計。 附圖為風機製造商Vestas台灣區總經理林正光與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俞信遠簽署合作協議及辦理專業技術培訓。(Vestas提供) Vestas亦係永續能源解決方案的全球合作夥伴,為全球各地的陸域與離岸風機提供設計、製造、安裝和服務,在88個國家擁有容量超過160GW的風機,安裝的風力發電量為業界之冠,影片簡介參見: https://youtu.be/TG6h_L62IMI?si=Q1inDYe70kQZjx4d

Read More

中秋節喜迎國家地理果敢號首航基隆港

基隆港務分公司棧埠事業處傅世鎰處長代表與船長Heidi Norling互贈首航紀念牌,「國家地理果敢號」郵輪於9月29日首航基隆港。(基隆港務分公司提供)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台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今(9/29)適值中秋佳節以噴水儀式迎接探險隊(Lindblad National Geographic Cruises) 國家地理果敢(National Geographic Resolution) 號郵輪首航基隆港,這也是基隆港復航後第三艘探險型郵輪。 基隆港務分公司棧埠事業處傅世鎰處長代表與船長Heidi Norling互贈首航紀念牌,「國家地理果敢號」郵輪於9月29日首航基隆港。(基隆港務分公司提供) 基隆港務分公司表示,本次入境計有97位旅客,旅客國籍主要以歐美籍為主,自上一港日本與那國島,出發來到基隆港作為他們的郵輪旅程最終站,大多數人在基隆港停留2天1夜後離船搭乘飛機返回居住地,為典型之Fly-cruise旅遊模式。岸上觀光行程包含經典的九份懷舊之旅,以及金瓜石、野柳等國際著名觀光景點,第二天將前往保安宮、孔廟、故宮等極富歷史韻味的景點觀光後前往桃園機場搭機返程。 為歡迎這艘極為罕見之冰極5級(PC5)探險型郵輪,基隆港務分公司除贈送別具紀念價值之首航紀念牌歡迎國家地理果敢號到來外,更趁此機會向船方介紹基隆港口及北北基觀光資源,期透過積極港口行銷繼續促成Fly-cruise旅遊模式越發蓬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