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紙尺」的工廠留言塗鴉板,融合新舊,見證其前世今生。
圖與文/記者林雪娟
向來給人印象純樸自然的屏東,幾經改造,結合地景的「屏東縣民公園」誕生,荒廢二十七年的廢墟華麗大轉身,新舊空間交迭,成為全台首座結合工業遺址、水岸廊道、裝置藝術、綠帶及人工造景的觀光休憩好去處。
屏東愈來愈美,占地廣達二十公頃的縣民公園是屏東市內占地最廣闊公園,運用舊紙漿場遺構、殺蛇溪水岸、濕地等的水岸廊道,結合歷史人文、自然生態景觀及水岸等複合元素;公園前身為台糖舊紙漿廠,歷時五年、耗資約四億元,讓這個「廢墟」得以活化再生,重新擁有新生命,也成為至屏東的必訪新地景。
裝置藝術獨特 地坑遺構見證糖業
屏東縣民公園內的裝置藝術有一隻大老鷹,仔細看,身上可是紅豆組成的喔!
位於復興路、台糖街側的縣民公園,旁有一條溪,風景不錯,卻有一個駭人的名稱為「殺蛇溪」,主要是當地昔日荒涼,蛇群出沒,許多人捕捉後就地殺生補身,然經過美化後,如今景色宜人,聽著溪水潺潺,好不愜意。
原是許多民眾小時候吃冰、買東西的糖廠,如今轉型成為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許多大型裝置藝術、公仔和適合小朋友的共融式遊樂設施,旁邊則是刻意保存的紙漿工廠的工業遺址,基地斑駁牆面、牆上的模糊標語,讓人一窺這座工廠的昔日歷史風貌,搭配許多裝置藝術,如配合紙漿廠的「近在紙尺」的留言塗鴉板設計,融合新舊、切入古今,見證其前世今生。
在前段擁有許多大型裝置藝術,有彩繪牆、機器人造型及繽紛多彩的大型公仔,其中一隻大型老鷹相當吸睛,據說當年農地上空有許多前來覓食的鷹群,然人類擅用農藥,破壞自然生態,鷹群消失,在痛定思痛改善後,鷹群再度回歸,有趣的是,細看牠身上的紋路,竟是由萬丹出產的紅豆所組成,另有金字塔、紅色鋼鐵鏤空造型裝置藝術,都成為網美入鏡最佳拍照打卡景點。
公園的第三段落則是地坑遺構,這區原是舊紙漿場備料的地坑與廢水沉澱池,就如同古蹟般,究竟是調查後讓它長眠地下,還是挖掘重現世人眼前?經過長考,決定保留活化,讓屏東糖業歷史透過現代轉譯方式,讓世人得知其榮光也走入民眾的生活中。
地坑深達六公尺,刻意保留部分工程結構物,斑駁牆面、標語,展現工業遺構的歷史時間感,走訪在高低起伏錯落的地面,探尋大型的鋼構門和隧道,彷彿進入時空門,地面建置的舊糖廠和紙漿廠模型,除讓人一窺當年的場域規模,透過這些遺構除了解今昔變遷,也讓人對以往的糖業風華歷史有了遙想。
與水連結是亮點 牆面彩繪最耀眼
公園內的水池有不同變身,結合地標塔和水景,前方成為最佳表演舞台。
公園內的清水模挖空營造「景窗」之感。
這座公園的另一大亮點即是和水的連結,一大片的無邊界階梯鏡面水池,你一定無法想像,這原是灌溉渠道,透過改造,成為視覺和體感都清涼的階梯水池;在地坑的後方,則有五座大異其趣的水池,包括雙園遊憩、秘境花園、在水一方和地景劇場,最後以地標塔讓人回味這座公園之美,行經鄰水步道和護岸等,讓民眾感受親水空間及地景之美。
公園內的地坑其實是舊紙漿場備料處,透過遺構了解今昔變遷。
地坑遺構內的大型鋼門,成為網美最佳拍照景點。
這些當年的過濾水池,如今都華麗轉身,有的是沙坑、瞭望台,有的則成互動式和劇場,依據樣態、形狀、尺寸、斜度等,「長」出不同的模樣,有幾何、有圓點,亦有流動之美。斜面鋼構加上沙坑、瞭望台,成為親子最佳遊憩區;秘境花園則有全鏡面反射的圓形頂,展現神秘氛圍;至於「在水一方」最令人驚豔,打造出一條不斷抬升至水面的特殊路徑,走入其中猶如漸漫步水面,除感受四周風景倒映在水面,湛藍的天空和清澈水面,水天一色,從水面延伸至天際線,是放空的最佳桃花源。
屏東秘境小路上的壁畫是當年舉辦街頭嘉年華作品,呼應上方的火車,民眾也在下方排隊搭車。
圓形的地景劇場,為多功能複合式空間,跳舞、運動、表演,和其旁的地標塔觀景平台,成為多層次的大地劇場。回程時,可循著溪邊小路而回,各式各樣的大樹和花草,成為最佳的景觀水道。從龍翔一號橋而回,抬頭可看見火車從頭頂上呼嘯而過,鐵道下方的壁面,屏東當年舉辦街頭藝術嘉年華牆面彩繪,成為小徑最耀眼藝術,來自全球各地的塗鴉藝術家,各展其技、各現其藝;探訪這座涵蓋多元的公園,讓人有不虛此行之感,還等什麼,趕快收拾行囊探訪南國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