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之
香港的中秋,節慶的氣氛極濃。過往經濟條件比較不寬裕,為了中秋送禮,人們會在餅舖裡「供月餅會」,類似分期付款,提早半年一年向餅舖交錢,存到中秋便能換來一盒盒的月餅。現在供會的需求少了,籌備時間縮短,但仍有一個半月是「準備中秋」的季節,送往迎來,餐廳的檯位得提早至少三週前預約,鋪天蓋地的月餅,路上行人幾乎人手一盒。
奇妙的是,香港的中秋不放假,假期安在中秋節隔日。大部分公司行號會讓員工提早幾小時下班,回家準備過節。熱鬧的時分從當日下午五點左右開始,準備團圓飯、裝束赴宴、打點禮品。酒樓的晚餐分成兩輪,六點、八點各一輪,吃到深夜十點多。人們吃完飯便上街玩耍,孩子們去玩具店買燈籠、點蠟燭,提著燈籠逛街賞月。香港的燈籠多以薄紙製成,或是以竹枝撐出兔子造型,塑膠燈籠較少。這裡的燈籠不能提隔年,古昔會讓小孩子鬥燈燒燈,在現代都市中已不適合,玩完這一夜,燈籠的下場通常就是進入垃圾桶、送往堆填區。相形之下,還是傳統的薄紙燈籠「環保」一些。
火龍是另一項香港特色。港島的大坑、薄扶林村,都有中秋夜舞火龍的習俗,將點燃的香枝插滿珍珠草與榕樹鬚根紮成的龍,祛除疫病、祈求平安。傳說十九世紀時,某一個中秋節的前一天,位於大坑的客家村出現一條巨蛇,吞食家畜,被打死後屍身離奇消失,接著村裡就發生奇怪的瘟疫。神仙托夢給村民,用鞭炮和火龍在村內巡遊,即可驅除瘟疫,舞火龍的習俗便由此流傳下來。
小時候都是寒暑假回香港,中秋節已是開學之後的事,因此從來沒有參與過香港的中秋。今年無論如何都想看一回火龍,便在追月這一天的晚上六點多,來到大坑浣紗街。隨著咚咚鼓聲而去,看見停駐在大坑坊眾福利會旁、尚未插香的火龍。兩枝頂著西施柚的桿子也還沒有被香插成龍珠,安置在龍的眼睛前,擋住了火龍的炯炯目光。鼓聲的變化控制著舞龍隊的行動,分為龍心、龍珠等組別,一批批集合、拈香,準備起行。此時的浣紗街兩側已是人山人海,許多攝影愛好者帶著矮梯或椅凳卡位,準備捕捉最佳角度。
小女生負責提蓮花燈開場,穿著橙色的絲綢服裝,頭上紮著橘色花朵,可愛極了。火龍尚未出場前,這些蓮花小使者吸引著鏡頭追逐,路邊被攔起的攝影者不斷招手,請她們靠近圍欄,拍攝她們甜美的笑臉。漫長的等待中,她們的父母親友也輪番入場,與小使者們合影留念。正式的火龍上場前,未成年的孩子們則列隊耍著一條小火龍,在大街小巷中歡笑奔跑。可以看出火龍祭典還不是十分嚴格規範的「表演」,而是當地居民中秋共樂的活動。在高度都市化的香港,這樣的景象顯得特別動人。我抬頭望望頭上密布的水泥叢林,平時這些街道都是行車路線,大概也只有這幾天,能讓孩子們享受在街上跑跳的樂趣。
這兩天,警民對峙的煙硝暫歇。中秋的團圓,除了是讓家人和樂共聚,也應該是一個村、一座城安心無憂的日子。滿月高懸。我期望這樣的平和,每天都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