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嘉
我們經常為失敗「未雨綢繆」,為何從來沒想過替成功預作準備?
「勝利者從未放棄,放棄者從未成功。」正視恐懼,為自己的成功拉緊底線,不要讓恐懼侵蝕自己的信念。找出內心的恐懼是什麼?打破它!
人生如同一塊磨石(grindstone),可以被磨光,也可以被磨碎。是否可以被磨出光亮,就要看自己是否具備如寶石般的品質。
每個人潛意識裡有著最基本的六項恐懼:窮、老、病、死、失去愛、受批評。
當然還有許多方面的恐懼,然而經過深入分析,不難發現其他恐懼都是直接或間接由上述六項中的一項,或是多項結合衍生而來。
.找出恐懼根源,打破它!
想要免除恐懼,就要找出恐懼的癥結點,勇敢地面對它。
如果把一個半公尺寬的長木板,放在地面上,或是架在離地面一公尺高的平面上,再讓人行走,對大家來說都是輕而易舉的事。倘若把這塊長木板架在20層樓的高空裡,大家就都感到害怕,不敢在上面走動。這就說明了恐懼的心態,確實會影響行動力。
有一則小故事這麼說:有位精明的巫師告訴國王,他發現秘訣,可以讓沙變成黃金。國王就給了巨額獎金要巫師傳授秘訣,於是他把方法傳授給國王。其實方法很簡單,然而他叮嚀國王在操作的過程,心裡絕不可想到咒語「Abracadabra」這個字。然而國王在操作時,內心卻一直擺脫不了想起「Abracadabra」這個字,因此沙始終變不成黃金。
大多人在追求理想的過程,如果遭遇困難或有點挫折時,潛意識裡總會害怕失敗,懷疑自己的能力,憂慮自己運氣不佳等。這種心態就跟國王擺脫不了咒語一樣,最終的結果,當然不可能樂觀。
.不用替失敗預作準備
恐懼的念頭,是阻礙邁向成功、訴諸行動的最大敵人。
害怕失敗、怕批評、怕窮、怕疾病、怕人際關係惡化等,都是來自恐懼的心。恐懼也是內在思維和情緒的混合,當意象和實際的經驗烙印在潛意識時,潛意識並無法分辨經驗的實體,只會無條件地接受,儲存輸進的資料。
然而,大多恐懼的起因,來自於意象卻無實體的經驗。因此,為減少從意象經驗產生庸人自擾的恐懼,就要聽從十九世紀哲學家和詩人──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所說:「做你不敢做的事,恐懼就會消失。」取代恐懼,就要從建設性的思考著手,轉化害怕的心理,就要朝成功的方向思考,期待成功,把焦點集中在「能夠成功」這一面思維,而不要去考慮失敗的結果。
一般人常在事情還沒開始以前,就為失敗「未雨綢繆」,但為何從來沒想過要替成功預作準備?
.內心的恐懼,讓人致命
劉夢特(Dumont)在1915年的著作《專注力的威力》裡頭有則故事:有個監獄為了做一項實驗,爭取死刑犯(註)的同意,要以不同的方式處刑,如果犯人沒被處死,即可被當庭釋放。犯人同意後,旋即被關進一間暗室,綁住手腳並限制行動,然後用一條小管通到犯人腿部放血,想要了解人類能夠忍受多少失血,還能存活下來。
同時,把水桶放在犯人腳底,讓他聽得見血滴的聲音,過了一夜之後,犯人終致死亡。在這項實驗中,監獄並沒有真的放血,「血滴」聲音其實是「水滴」的聲音。然而犯人確信自己被放血,內心的恐懼才是致死的真正原因。
這項實驗說明了恐懼的心態,對於身體的傷害有多嚴重,然而絕大多數的恐懼,都是可能驅除的。
從「意識」創造的各種想像力,儲存於「潛意識」,將能無窮盡地產生各種正面心態,幫助克服可能造成恐懼的事故。所謂恐懼的心態,並不是別人在旁鼓勵幾句就可驅除,只有深刻瞭解生老病死的規律,積極預防疾病,減緩老化的進程,隨時注意飲食習慣,維持規律運動,多用腦想像與思考,保持健康有活力的身體,才會減輕恐懼的心態。
另外,多付出愛心,就不怕會失去愛。還有不斷加強智慧,增進知識,強化特殊技能,這方面愈成熟,就會愈有自信,就不怕窮困,不怕被批評。
例如居住於高樓大廈裡的人,面對突然的大地震時,有智慧者就知道,他的驚慌失措或大聲尖叫,無法改變地震的震動方式,聰明做法是立即思考如何使自己和家人避免受到傷害,盡可能地將傷害降到最低。
邁向成功的道路上,恐懼所樹立的障礙層出不窮,是否具備能力克服那些障礙,正是晉升成功者的關鍵。
註:1967年,美國一度廢除了死刑,後來因保守派的壓力,以及層出不窮的犯罪與謀殺事件,於1976年再度恢復了死刑判決。目前美國有31個州和聯邦政府及軍隊仍有死刑法律,其餘的州、海外領地和首都華盛頓特區沒有死刑。這些沒有死刑的地區,絕大多數的最高刑罰是「終身監禁、不得假釋」。
(本文係博思智庫即將出版之《「零」導學--不怕打掉重來的行動指南》精采摘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