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的林先生,最近右耳脹痛伴隨大量分泌物及右側聽力嚴重下降,西醫檢查發現中耳炎及耳膜破損,因不願意接受西醫的建議手術,而轉至中醫求診。
中醫診察發現,患者右耳痛向上延右顳側且牽至後腦勺,右耳不時有大量黃色分泌物流出,過去就時常右耳癢且有分泌物,而近期工作壓力大增、夜眠較差且思慮煩多。脈診可見數脈,舌診見舌色偏紅且多朱點。中醫診斷為「聤耳」,西醫診斷為「慢性中耳炎合併耳膜穿孔」。
中耳炎一般可分為急性及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可能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後,鼻腔或咽喉之病原體經耳咽管進入中耳而造成中耳道感染發炎,或是耳咽管腫脹堵塞而使中耳腔分泌物積聚而發炎,進一步導致耳膜受到侵蝕或因內部壓力過大而破裂。急性中耳炎常見耳朵疼痛搔癢,伴隨壓力悶塞感、頭痛、暈眩、聽力減退等症狀,耳鏡下可見耳膜發紅腫脹。
若中耳炎持續三個月以上,即發展為慢性中耳炎,常見症狀為耳部黃色或透明色分泌物、耳膜破損、聽力逐漸下降及眩暈等症狀。若慢性中耳炎合併耳膜穿孔時,可能因游泳或洗澡等因素,導致水進入中耳而引發急性中耳炎。中耳炎西藥治療上以止痛藥及抗生素為主,可搭配中耳通氣管手術將中耳之積液抽出,另可搭配耳膜修補術來解決耳膜破裂的問題。
中醫所稱「聤耳」是指耳內流出膿液的症狀。《諸病源候論》言:「耳耵聹者,耳裏津液結聚所成。若加以風熱乘之,則結硬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聾。」說明聤耳的症狀因受到風熱,如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因素,而加劇時,就可能產生突發性耳聾的情況。從中醫經絡臟腑理論而言,耳周及顳側、後腦勺為肝膽經的範圍,故中醫的治療以疏散風熱、清利肝膽為目標,開立科學中藥並搭配針灸治療。針灸處方為耳三針、翳風、風池以疏散風熱、清利局部經脈,當下患者耳痛及右顳側緊繃疼痛即減輕7成,覺聽力較顯且頭部輕盈許多。中藥治療上,開立桑菊飲以疏散風熱,龍膽瀉肝湯以清利肝膽。
林先生治療一個療程後,耳部分泌物的狀況及聽力皆大幅改善,於西醫追蹤聽力檢查之結果為正常。約治療兩個療程後,西醫耳鏡檢查已無耳膜破損,手術也因此取消。
耳部和中醫肝膽息息相關,因此生活照護上,提醒患者維持良好作息,切勿熬夜,並適度運動和調息放鬆日常生活壓力,避免肝膽火上炎耳部,且飲食須忌食烤炸辣等辛燥之物;易發中耳炎者,應注意保持耳部乾燥清潔,避免濕熱的環境滋生病菌;預防耳膜破損,除了及早治療中耳炎外,勿捏著兩側鼻孔及過度用力擤鼻,避免巨大壓力導致鼻涕經由耳咽管進入中耳而發中耳炎。
(作者/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林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