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室御用銅鎏金鏤空雕龍紋馬鞍蒐藏.撰述.照片:蔡正義醫師(美上美整型診所院長、台南市文物協會前理事長)
珍藏皇室御馬金鞍與青花瓷器雅俗共賞
本人執業從事醫學美容五十年,暇餘喜好蒐藏欣賞古今中外文物字畫等藝術,深感歷代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積累了如此豐盛燦爛的文化藝術瑰寶,值得我輩及後代珍惜發揚。而且,有感於個人從蒐藏中獲得的精神暢懷、生活樂趣與生命體會,這些都不是金錢得失所能度量的,更希望能有機會與同好、朋友及社會大眾分享這份驚奇、喜悅與成長,讓諸多珍藏文物發揮最大的效益。
今日藉此古董藝術文物專刊一角,與收藏同好及讀者大眾分享本人珍藏,難得一見的「御馬金鞍」,亦即清代皇室御用銅鎏金鏤空透雕龍紋馬鞍、馬絡頭、馬銜、馬鐙、馬飾配件組合。此件皇室御用馬鞍,其前橋、後橋皆為透雕龍紋,龍體及鞍橋是可分別活動的,製作工藝難度高,極為精美罕見。
另有精選明清時代至民初百年以上青花茶具組、青花蓋杯茶具組、青花題詩蓋杯對、鬥彩八吉祥紋盤、綠彩雲龍紋對盌、天青釉粉彩開光人物六角瓶、青花僧帽龍紋壺、青花撇口淺盌、青花纏枝番蓮紋魚缸、青花山水人物紋口瓶等瓷具十件,期與同好共賞怡情,盼在炎夏耨暑中能沈緬於古文物遐思中而心曠神怡。
■御馬金鞍與馬鞧帶組人類文明在馬與馬鞍上飛奔
如果說,人類的文明,是數千年來從馬上奔馳而來的,並不為過。從古代起,馬就是人類最忠實的伙伴。人類從步行進化到與馬相配合一齊飛奔,是文明發展過程不爭的事實。史實證明早在西元3000年前,中國人和兩河流域的亞述帝國、波斯人都已經精通騎術了。所以說,人類從古至今不但生活、工作上少不了馬,征伐戰爭更必須依賴牠,可以說馬的精良與否優勝劣敗,直接影響一場戰爭的成敗和一個國家的興亡。
公元前七世紀,在中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如日中天的軍事帝國——亞述帝國正處於薩爾貢王朝時期。根據文物雕刻顯示,在國王薩爾貢二世攻克巴比倫的龐大軍隊里發生了一個悄無聲息、但翻天覆地的新變化〜「馬鞍」的出現!但這些「馬鞍」非常原始,實際上就是鞍布,用一條肚帶綁縛在馬的腹部和臀部。
在此之前,根據公元前860至865年的浮雕顯示,當時的亞述騎兵還沒有馬鞍,因此乘馬時不是讓雙腿自然地垂於馬的兩側,而是彎曲著雙膝,緊夾住靠近馬頸的背部,以便在馬背上坐穩,這樣才不致由於馬匹的奔跑被顛簸下來。隨著這種簡易馬鞍的出現,在薩爾貢二世時代,大量的騎兵開始出現在戰場上,而且使用長矛,身穿盔甲,頭戴頭盔的肉搏騎兵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這說明,在簡易馬鞍的幫助下,當時的軍人們已經能在馬背進行較為穩定的作戰了。
大約在公元前500至400年左右,在東歐黑海之濱大草原上的斯基泰遊牧民族的馬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擁有了現代馬鞍的基本框架。他們的馬鞍由懸掛著馬肚帶的兩塊並列皮墊組成,並有了最初級的「鞍頭」和「鞍尾」,甚至還可以為戰馬懸掛胸甲。
中國全具裝的馬鎧組合發展完善
在中國的戰國七雄中,首推趙國是最早建置騎兵隊伍者。但戰國時代的騎兵在戰爭中的角色雖然逐漸吃重,卻仍以偏師為主,以騎兵主宰勝負的戰爭尚屬罕見。從秦到西漢,騎兵對馬的運用有重大發展,然真正的騎兵驕子、騎兵王者,則是勢力橫跨歐亞大陸,縱貫古今七百年,捲千騎、跨革囊的勁旅~~匈奴。匈奴對騎兵裝備的改進,才是中原人的先驅。
根據考古學的發現,在世界歷史上率先使用新型馬鞍與簡易馬鐙的民族應該是匈奴。馬鞍與馬鐙對騎兵相當重要,馬鞍是人、馬完美結合的關鍵,馬鞍的沿革,正好反映出因應人的需求而完善化的過程。
從騎兵成為戰爭主力後,以馬鞍、馬鐙、全具裝的馬鎧組合,提供全身保護的騎兵鎧,讓東西方的甲騎具裝能發起更為強大,甚至是無所顧忌的雷霆衝鋒。也在那時候起,甲騎具裝逐漸成為東西方各大軍事強國的核心力量,縱橫馳騁戰場上千年之久,直到火器的威力超越了戰馬所能承載鎧甲的戰力極限。
馬鞍因用途所限,故其型制大同小異,但精彩所在,就在每一件鞍品的小異之處。從材質而言,有犀皮、牙角、黃花梨、金銀銅、景泰藍、貝殼、漆器等不一而足。論其製作,則有鑲崁、鎏金、鏤空、雕漆、彩繪、織錦,巧奪天工、美不勝收。
林林總總的馬鞍型制,雖視其來自東瀛、中原、北美、蒙藏等國度而有不同,但其精神則一致,就是展現武術騎士階級等別和瀟灑雄壯、威武精神的氣勢。
■兩組鐵馬蹬皇室御馬金鞍精雕細鏤多采多姿
人們常用的「乘跨雕鞍」這個詞,雕鞍指的什麼?就是帶有鐵雕裝飾的馬鞍,鐵雕馬具從一個側面記錄著冶鐵技藝的變遷。中國皇家馬鞍及配件富麗精美,尤其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御用純金、純銀的馬具更是精雕細鏤,極盡考究;另外,盛產良駒的西藏、蒙古、青海等地的馬文物,則美不勝收。
鐵雕的東西比銅難做,得先鍛打再用刀雕出圖案,然後進一步美化,所以當年擁有雕鞍的基本都是富豪。最高級別的鐵雕鞍有全部採用鋄金裝飾的,主要用於外交賞賜、饋贈,並且都有記錄。清康熙朝也曾有罰犯罪的王公大臣繳雕鞍贖罪的事情,可見當時雕鞍的珍貴。後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逐漸漢化,對原有文化、習俗有所摒棄,統治階級逐漸重視銅輕視鐵,也導致技藝的衰落。
馬鞍之後,騎兵技術領域最重要的發明——馬鐙。最早發現的成對標準馬鐙證據,是出土於南京附近,時間為公元322年左右,東晉的一件裝著雙鐙的陶馬。至於雙鐙實物的最早發現,是出土於遼寧省北票5世紀初北燕馮素弗墓中的銅馬鐙。更早的單邊馬鐙,則被發現於長沙,時間大約為公元302年左右。
也有人認為,應該是中原民族發明了馬鐙,因為這個發明能降低騎乘的難度,減少中原騎兵的訓練成本。不管如何,馬鐙的發明與普及,使得自漢代以來飛速發展的中國騎兵技戰術,幾乎在一刻之間就登上了世界騎兵領域的頂峰。
馬具在收藏界屬於非常小的小眾,特別是元明清時代高級別鐵雕馬具,兩岸收藏界甚少,國際知名收藏家王度於2007年在台灣國父紀念館,舉行「御馬金鞍〜王度歷代馬鞍馬具珍藏展」,展出中外馬鞍百餘件,時代從遼元迄今,包含中、日、美及外蒙等國,材質有犀皮、牙角、黃花梨、金銀銅、景泰藍、漆器及貝殼等,種類有作戰馬鞍、生活馬鞍、狩獵馬鞍;其鞍橋、鞍花、鞍翅、鐙盤、鐙帶、鐙磨等等,多采多姿、目不暇給。
■明弘治 綠彩雲龍紋對盌青花瓷是中華民族美的代表
青花瓷器物是我個人很喜歡、很熱衷的收藏之一。青花瓷是指起源於中國、遍行世界的一種白地藍花的高溫釉下彩瓷器,常簡稱「青花(blue-and-white)」青花裝飾工藝清新明快,質樸大方,不僅是工業化之前影響最廣的瓷器,還被視為中華民族審美理念的代表。
工藝上,青花誕生要滿足四個條件:一、穩定的鈷藍料配製技術,二、成熟的釉下彩工藝,三、高超的瓷器繪畫技術,四、白瓷燒製工藝。在早期,能夠滿足以上所有條件的祇有景德鎮,其他地區只能生產仿青花風格的陶器或石胎瓷。
■清康熙 青花山水紋盤 敞口淺腹、盤心繪青花山水紋,畫工流暢,構圖極具巧思,饒富意境。康雍乾青花質量達高峰
有句話說:「瓷器之絕美,在於青花;青花之艷麗,當屬清三代瓷器。」清代260餘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青花在工藝技術和產量上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不僅景德鎮官窯繼續代表了中國瓷器的品質,民窯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傳世順治青花,以民窯器居多;國內保留的多為廟宇貢奉器物以及少量筆筒、碗、盤,發色比較灰暗;流出海外的則多為日用外銷瓷,沿用明代設計,製造精細,發色青翠。
■清雍正 天青釉粉彩開光人物六角瓶 端正的瓶型,兩面開光以粉彩勾勒吉祥人物,整體實而不失典雅。 康熙初年官窯復甦,青花並非其主要產品,但是在質量上達到了清代高峰。青料是浙江料,改進了提煉方法,發色十分鮮艷,被稱為寶石藍、翠毛藍,完美地再現中國畫的水墨渲染效果。民窯青花發展極大,其中精品質量甚至在官窯之上,器物形制多樣,大件器物尤為豐富。
雍正時期青花已經成為常見用器,官窯與民窯均大量生產,工藝精湛,比較淡雅。官窯器物造型追求摹仿宣德青花,並且全面摹仿明代著名青花產品,惟妙惟肖。另有部份全新設計的造型,康熙時期大件式樣少見,裝飾更加圖案化。
■清乾隆 粉彩雙獅耳盤口瓶 圈足、鼓腹、削肩、長頸、口沿外翻、頸處飾對獅,模樣逗趣,器身飾博古紋、花卉紋,顯得熱鬧喜慶。 乾隆時期青花瓷器生產空前的繁榮,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官窯青花瓷既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民窯青花則種類豐富,色彩亮麗,畫面多樣,造型新奇。乾隆朝的青花還派生出許多新品種,把原有的傳統工藝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