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廣角鏡>興國戟略研社 軍校資訊齊全

興國高中成立「戟略研社」,提供欲報考軍校學生更齊全資訊。(記者翁聖權翻攝) 興國高中最近在校內成立「戟略研社」,提供欲報考軍校學生更齊全資訊,吸引不少學生詢問。校方強調「戟略研習教室」是全台南市高中職首創,未來將陸續增添相關設施,提供學生更多協助。  為網羅高中職有意投身軍旅的畢業生,國防部自二0一八年起積極投入推動全國各高中職成立「國防培育班」,讓有意從軍報國高中生多一條就讀軍校管道。興國高中考慮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學生詢問報考軍校相關事宜,主任教官蘇豐裕除協助推動成立國防培育班,更費心為學生成立「戟略研習社」,為想報考軍校學生提供充沛學習資源。  蘇豐裕表示,「戟」是知悉兵武器之性能;「略」是學習戰技戰術戰略。成立這個研習社,除學校支持,還有許多校內外人士熱情協助,如怪怪貿易公司董事長廖英熙、興國高中家長會贊助玩具槍用具、校內老師協助製做靶架,還有許多學生利用假日到校協助場地布置,加上昔日在部隊同僚技術指導,才順利完成訓練場地的設置。  興國高中教務主任黃向吟指出,隨著新課綱推動,「戟略研習社」除可提供給有意投身軍旅的學生專業訓練,也可讓全校學生進行體能戰技訓練,充實學生的學習經歷與生活體驗,具體的落實寓教於樂。該校成立「戟略研習教室」更是全台南市高中職首創,感謝主任教官蘇豐裕的創意發想與落實行動。 (記者翁聖權)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一人一卡 瀛海生謝謝父親辛勞

瀛海中學舉辦「一人一卡謝父親」活動,學生透過卡片表達對父親的感謝。(記者施春瑛攝) 瀛海中學日前舉辦「一人一卡謝父親」活動,邀請全校學生書寫父親卡,透過雋永的文字與圖畫,感謝爸爸辛苦的栽培與照顧,並協助學生代寄卡片,收到卡片的家長都相當感動。  瀛海中學校長張添唐表示,瀛海學生的父親,都在父親節前夕收到一張子女所寄的感恩卡片,希望帶給辛苦的爸爸們一點支持和力量,感受到作為父親這個身分的榮耀,並欣然接受這份祝福。他也希望學生們能飲水思源,懷抱感恩的心,感受並感謝爸爸的愛。  學生都將平常不好意思對爸爸說的話,透過文字來表達,高中部一年級顏楷泰同學卡片上就寫道:「感謝父親含辛茹苦的賺錢養家,讓我學習更多寶貴的知識,父親您每次的唸我,都是為了避免將來的我後悔,期許自己未來可以成為您的驕傲!」。  高中部一年級游嵐琇則在信中懺悔,跟爸爸說「對不起!不算聽話的女兒沒有考慮到父親的立場,在家對您有所嫌棄,感謝您平日裡深藏不露的關愛,祝您身體健康,天天開心!」  國中部一年級周沛昀卡片內容則寫道,「您常常在國外辛苦的工作賺錢,只為了給我們更好的生活品質,請您保重身體」。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官小DIY藍晒圖 保存古厝美好

官田國小學生學習藍晒圖製作,相當開心。(記者林相如攝) 官田國小幸福農場內有一間土角厝,也有一間竹篙厝,為了呈現學生對這兩間古早味房屋的印象,校方舉辦藍晒顯像DIY課程,讓學生以土角厝與竹篙厝為主角,做成藍晒圖,因學生首次接觸,學習起來既期待、又開心,也讓這兩間古早厝展現新生命。  官田國小校長王全興表示,「藍晒」是種古老的顯影技術,早期用在複印手稿、記錄植物的形狀,葉脈等用途,這次體驗課程利用圖案多樣化的底圖,讓學生塗滿感光液的紙卡上,搭配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圖樣,經光照後再將在圖卡上呈現出美麗的海水藍,美麗傳統農家土角厝和竹簼屋DIY藝術就大功告成。  王全興說,這個科學小實驗相當簡單,利用「鐵氰化鉀」與「檸檬酸鐵安」調配成對紫外線有感的「感光劑」,吸收紫外線後會顯出藍色,學生完成的復古風照片看起來格外有藝術感。  活動現場只見學生將感光液均勻塗在紙上,接著直刷與橫刷,塗完後放著晾乾或是用吹風機吹乾,接下來把負片放在感光紙上,用夾子固定邊角,放到太陽下曝曬約五分鐘,慢慢掀開角落,直到轉變成鐵灰色;最後把印好的紙卡放到水裡,輕輕晃動把多餘的感光液洗掉,直到紙張沒有黃綠色,一張特色的圖卡就大功告成。  尤其這次藍晒圖樣為校內的土角厝和竹篙厝,讓傳統農家復古風照片看起來格外具有歷史與藝術感。不少學生都說,下次有機會不只要印在紙上,也想在書包、抹布,印上喜歡的藍晒圖。 (記者林相如)

Read More

<中華副刊>聆聽黃昏的聲音

 ▉胡淑娟 向晚時分,窗前 伊人為妳 細心地梳理 最後一抹餘暉 奈何留不住 妳的纖纖髮絲 如同妳生命的涓滴 正流失的聲音 搖晃著的日影秋光 燃為霞之火焰 之後拖曳 寂滅,成灰燼

Read More

<中華副刊>圖書館的獅子

圖/蔣軍 文/張燕風  今年美國新冠疫情爆發,在一片禁令聲中,最令YF難過的,是看到鎮上圖書館的大門緊鎖。以往,「每天去圖書館消磨幾個鐘頭」,一直是YF多年來的生活習慣。 沿著熟悉的大門入內,總會先在報刊架上,取下當日報紙,雜誌新刊,坐在閱讀室落地窗邊的沙發上,細細翻閱書報,天下大小事,盡在眼下和指間。  YF對童書繪本一直保持著莫大興趣。圖書館內的兒童部門也是YF每天必訪之地。 那兒排列成行的書架,都只有兩三層書的高度,便於孩子們抽取閱讀。YF經常彎腰瀏覽,看到有興趣的書,就會欣喜取下,和旁邊的孩子們一樣,盤腿席地而坐,捧著書津津有味的讀起來。  一天,YF讀到一本「圖書館獅子」(Library Lion)的繪畫書。書中那頭巨大的獅子,特別喜歡去圖書館閒逛。因為館內規章中沒有說過「獅子」不能進入圖書館,所以沒有人能趕他出去。獅子在圖書館內鬧了不少笑話,讓YF讀的吃吃發笑, 竟沒有注意身邊站了一個小男孩。  小男孩指著書頁,一臉認真的說「奶奶,這頭獅子就在我們圖書館裡耶!」YF抬頭對小男孩說「真的嗎?我怎麼從來沒見過?」小男孩嘟起小嘴說「因為妳是大人嘛!大人總是在忙別的事,不會注意到那頭獅子的。」YF急忙說「我不忙、不忙 ! 你帶我去看獅子好嗎?」  小男孩咧嘴笑了,指著最遠的角落,說「每個星期二早上,圖書館姐姐都會在那兒講故事,獅子一定會去和我們一起聽故事的。今天剛好是星期二,奶奶,我帶妳去聽故事好嗎? 那妳就可以認識獅子了。」  小男孩拉著YF的手,走向邊遠的故事間。怪不得故事間會被設在最遠的角落,因為這樣孩子們的笑聲,就不會打擾圖書館內需要安靜的大人們了。  果然,一頭大獅子正瞇著眼安詳的半躺在牆角邊,任憑孩子們在他身上磨蹭玩耍歡笑。YF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竟也毫無半點恐懼的感覺。獅子朝門邊嘴巴張的大大的YF點一下頭,算是打過招呼了。講故事的姐姐走進來,和獅子互拍一記「High Five」,看來獅子真的是這裡固定的常客。  人們絕對想不到,那可惡的病毒竟傳播的這麼快速。從今年春天開始,為了防止病菌蔓延,圖書館竟無預警的全面關閉。 YF為驟然失去一座精神保壘而悵然不已! 並且念念不忘那頭愛聽故事的獅子,如今安在?也許藏在館外的樹叢中?還是躲在遠處的矮山裡?還有人會為他說故事嗎?  YF多次開車前往圖書館外圍街道,遙望大窗內那張熟悉的沙發椅已被黃色封條層層貼住,角落的故事間也黑暗無光。圖書館門口長條椅上,卻總躺著那位以前常去館內打瞌睡的流浪漢。他正在享受著戶外日光浴。  YF搖下車窗,對流浪漢喊著「先生,你看到圖書館獅子了嗎?」  流浪漢總是不回應,繼續閉眼攤開手臂曬太陽。  2020年的春天、夏天就這樣寂靜的過去了,空氣中開始有了些涼意,秋天來了。 YF又想起圖書館的獅子,決定再去轉一圈看看。  萬萬沒有想到圖書館門口的這個畫面。 戴著口罩的獅子,大喇喇的端坐在圖書館大門前,距他六尺遠的長條椅上,也端坐著戴著口罩的流浪漢,他正捧著一本故事書,聚精會神的、大聲的唸給獅子聽。  獅子向YF 微微點頭,鼻頭呶向旁邊的告示牌: “ STAY HOME   STAY SAFE STAY HEALTHY“  YF高興的流下淚來,圖書館獅子啊,別來無恙,世界仍然美麗! 作者註: 《圖書館獅子》(Library Lion)是美國作家蜜雪兒‧努森(Michelle Knudsen)於2017年出版的童書作品。

Read More

<中華副刊>人間大書房

 ■黃素華  對個遊子而言,只要能讀書的地方就是我的書房。餐盤收拾後的長桌,擺上筆記型電腦和書籍,搖身一變即是書桌。面對斗室唯一的落地窗,小葉欖仁嫩綠新葉映照明窗,我彷若擁有超現實的靈魂了。  書店,是我溫潤人文氣息的另種精神糧倉。坐在倚窗的木椅上,就著藍天一角、綠蔭兩行,走進書裡,頓時風行雲散,以書遮止了人生多少的風雨,療癒了無數曲折的艱難,一種有如魏晉手帖的慢世,搖曳了滿心的春柔!當年的青青子衿或已銜書他飛,但在回首時,曾駐足過的書店定是來時路上難忘的書房。  圖書館是一扇連結其他城市的窗,一道伸向古今的長廊。琳瑯滿目的報章雜誌,我化作八爪章魚、老鷹犀利目,盡情汲取最新的訊息與知識,靜心尋寶,冶之煉之,點點滴滴地陶鑄對世事的真知灼見。尤其暑熱時,這個適溫的空間真是我的最佳書房。  雲光徘徊的山林是我最芳芬的書房。懂得享用者都可從這無盡藏的江上清風和山間明月取之不竭︰閱讀變化多端的大自然,體悟變和不變之間的哲理;諦聽天籟的簡樸,濃烈的悲傷就在清風裡稀釋;俯仰青天淡雲、沁吟水湄山氣,得到寬容的舒坦。  所有從書本、大自然領取的道理和體會,都得經過社會的洗禮和驗證。若就沈從文說的:「社會是一本最大的書。」那紅塵就是一座最大的書房了!能在偌大的書房讀透這千奇百怪、錯綜複雜、悲歡離合的大書,在善惡夾縫裡,從容優雅地讀出人性的美,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但我天天在這間大書房裡啃這本大書呢!

Read More

屏東龜山步道秘境尋幽

龜山步道全程有九成是走在林蔭下。 圖與文:記者趙家麟  墾丁國家公園的西北角,緊依著海生館的龜山步道,向東、向西、向北,都有令人驚豔的海天綠地美景。約莫一小時步程的環山步道,除了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史前文化紋理,幾座隱身在樹叢、珊瑚礁岩下的廢棄軍事碉堡遺構,是遙想「牡丹社事件」的歷史場域,也凸顯了龜山地形地勢的重要性。 龜山步道有狀況維持良好的階梯、棧道。漫步林間 登頂賞絕景  龜山,矗立在台灣海峽與恆春盆地之間,位在墾丁國家公園西北方的入口,行政區屬於屏東縣車城鄉,區位緊鄰著海生館,因為外形像是烏龜背負著方印而得名。全區的地質以珊瑚礁岩為主,海拔高度只有七十二公尺,但山頂環線視野卻非常開闊。  龜山步道全程來回約一點三公里,屏一五三線2K處就是登山口,附近有停車場與公共水廁,步道前半是木棧道,後半是枕木填碎石,九成的路徑都在林蔭之下,漫步林間而行,輕鬆自在。  步道全程走馬看花步程約三十至四十分鐘,但山頂是環線,幾處觀景台的視角,景色絕美;走在林蔭步道下,海風、山風穿梭林間也非常舒適宜人。全程建議安排停留一小時,享受秘境美景。 「迎曦亭」鳥瞰恆春縱谷平原的聚落、田地,遠眺恆春八景之的「虎頭山」、「三台山」。三觀景台遠眺 覽山海平原之美  龜山步道主要有三個觀景台,若逆時鐘而行,觀景點依序如下:  先到「迎曦亭」,由涼亭向東望,可以鳥瞰恆春縱谷平原,聚落、田地一覽無遺,遠眺山景,有恆春八景之一的「虎頭山」與「三台山」、恆春五里亭機場,保力村、埔墘村等盡收眼底。 仁壽台前,有「登龜山 小天下」之感。 繼續前行到「仁壽台」,這裡是恆春縱谷的最北端,也是海洋、平原、山地交會處,有「登龜山 小天下」之壯闊美景。四周展望極佳,左邊是台灣海峽,右側是保力溪、四重溪出海口及車城鄉全境,此處也是欣賞龜山日落的最佳地點。  至於河口景觀,因受盛行東北季風及浪濤的沖刷,形成廣闊的「砂嘴」地形,在乾季時水流量減少,「砂嘴」擴展封閉河口,形成「沒口溪」現象。  順著步道與指標繼續走,到龜山的北角的「鎮海台」,這裡是昔日的軍事陣地,山腳下就是海生館全景,後灣岬的後方就是後灣聚落,遠處則是海拔一七二公尺的大平頂平台,山海構成一幅美麗景致。 龜山步道的珊瑚礁岩下隱身了荒廢的軍事碉堡。緬懷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是台灣近代史上上重大的歷史事件,也深深影響台灣後續歷史的發展。清同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年),琉球船民遭遇海難,從九棚一帶上岸,被高士佛社的原住民殺害54人,日本則以這個事件為藉口,於一八七四年發動戰爭,三千日軍由射寮登陸,就是以龜山為幕營基地,再沿四重溪攻入牡丹社,這就是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一八七四年牡丹社事件日軍攻台,自射寮上岸,登陸地點就在今日海生館一帶,目前,海生館旁還留了一座「明治七年討番軍本營地」的紀念碑,由於附近的龜山被日軍視為重要的軍事據點,開發駐營,也因此建造了現今龜山內縱橫交錯的軍事坑道。國民政府遷台後,軍方繼續在此駐防,目前雖然陣地已經荒廢,但從龜山步道沿路至山腰、山頂到處散布著各種軍事構築和防禦設施,可想見龜山地形地勢的重要性。 龜山步道的軍事設施與坑道,可回顧牡丹社事件歷史場景。 「牡丹社事件」讓當時的清廷開始意識到台灣的戰略重要性,清廷派沈葆禎以欽差大臣身分來台籌辦相關防務,才開始認真經營並展開各項建設,紀念碑與龜山上的軍事設施遺構,乃至於車城鄉與牡丹鄉交界處的石門古戰場,都是遊客回顧「牡丹社事件」的歷史場景。 從龜山眺望保力溪與四重溪出海口。史前文化、生態豐  龜山的史前文化也相當豐富,被喻為是探索恆春半島歷史的窗口。根據墾丁國家公園的調查資料,日本統治時期,這裡已經發現史前遺址,距今約一千五百年的龜山史前文化相,出土的陶器紋飾變化最受注目,有著特別的人形紋、幾何紋、雲雷紋等;龜山遺址也發現了大批的動物骨骼遺留,其中以鹿科骨骼最為豐富,學者推測,若不是當時聚落人數眾多,便是龜山在當時為鹿類商品的轉運站。  在自然生態方面,墾丁國家公園對相關文獻的調查,龜山過去應以黃荊、榕樹為為主的植物社會,但因西海岸地區開發較早,且龜山自清末以來就是軍事要地,原始植被因人為干擾被破壞,近年來更因為銀合歡的蔓延而逐漸取代黃荊的優勢地位。  龜山的植物相以珊瑚礁植被為主,植物特性耐旱、抗風、抗鹽,代表性植物有烏柑子、小刺山柑、刺藤、破布烏、黃荊、榕樹等。在步道的兩側,當見的留鳥有台灣畫眉、烏頭翁、樹鵲、五色鳥、烏秋、竹雞等,夏秋之間,龜山頂也是觀察鷺鷥群過境好地點,其他動物還斑卡拉蝸牛、斯文豪式攀蜥以及各類昆蟲。  到墾丁參觀旅遊時,不要錯過了登上龜山步道,跨入時光的軌跡,感受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的美好。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一年

 ■橋下船槳  駛入村莊以前,得先騎過一片茂密雜林,即使中央有條人車踏出的小徑,不知名的花草依舊淹滅大半車身,路凹凸不平,車身也連帶躁動不安,幸好是慢活的季節,秋光鑽入樹葉空隙,點點散落衣上,那是不同夏日,帶股迷人羞赧,偶爾,沁入一陣幽微冰涼,不久前的交接前夕,屆臨退休的前輩大哥急切壓低了嗓:「我是看你年紀小才說,那裡傳聞很多,要是你真遇到,袂使看它們,知影毋?」  騎過這段後,路便平坦許多,投遞到這的信多半飄股獨居的味,繳費單和定期高齡者免費健檢通知外,那些編排吸睛,和家庭有關的量販店廣告,或是年輕人的信用卡催繳通知,與這絕緣,古宅比鄰,大半只剩空殼,一些堆積陳年舊物,一些從前經營男性理髮、檳榔店的招牌掛著沒拆,少數幾戶住人的,泰半也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等待,是這的共同語言。  寄到這兒的信少,收的信自是不多,每個禮拜固定一封,薄薄一封,白色信紙裝著,住村莊角落的阿伯所寄,紅框內的字頗為歪斜,郵票卻貼的端正,等待回信的一類,但至今,阿伯的信箱依然只是水電瓦斯,和生活切割不了關係的林林種種。  信出了郵筒,卻總步不出郵局,聽送那區同事說收件人不知是搬了還是如何,現在住進的小夫妻,為此很是困擾。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家裡更換了電話號碼,接通後常是陌生的音,找的卻是同個人,確實困擾,好像過去的故事著實還沒好好收尾,新故事便急迫展開。  按公司規定,收件人不在,得退回信件。  但阿伯不收,堅持不收。  「恁閣揣看覓,一定有的。」  「阿伯,你有伊的電話無?我借你手機仔撥。」  「毋免毋免,寄批就好,寄批著好。」  於是,一封封收件人是魏雲彩的信,在這樣一去一回間,一封疊上一封。  冬天來的時候,連信件也開始冰冷,急促警鈴有時就從後頭飆速而來,沒人曉得引路人何時現身,只聽得出一聲聲的無醫無醫,最後又多了一間老舊空房。這段日子不再每個禮拜固定一封,自緊閉的門縫向裡望去,烏漆一片。  「你講伊喔?自以前著按呢,寒天時人就不見,平常時嘛三不五時揣無人,身體毋好,閣按呢趴趴走,毋知影是佇想啥。」  過了冬天,信件依舊尋不著落腳處,一日收到信後,直接橫跨兩個縣市,到達時,夜已深了。  真的是對小夫妻。  「那你們知道以前這住誰嗎?」  小夫妻無奈地搖搖頭,一樓的守衛頭點的很是平淡,魏雲彩曾是名警察,幾年前值勤時間,意外殉職。  「可惜了大好青年,聽說是衝進警局隨機開槍,最近新聞好像有報,大概是關牢裡一輩子或死刑吧。」  那天回家,我輕輕將那封沾滿冬天氣息的信,悄悄塞進置物櫃最裡的角落。  短暫的春季,同樣收到了信,飄股愈加凝重的濕氣。  這年夏季甦醒的特快,血氣賁張的梅雨少年,頭一天便打亂各地交通,暴雨遲遲尋不著下滲處,依偎彼此漲上了柏油路,一不留意,車沒入淹水小巷,回過頭來,一綑綑信件早和雨水或多或少打過招呼。  幸好離附近郵局還不算遠,吹乾信件時,意外發現二樓鐵櫃全是一疊挨一疊的信,信封皆是上年紀了,泛黃、互黏彼此,發散特殊陳年紙味,曾聽內勤人員說過,退回來的信、找不到收件人的信,或是找不到寄件人的信,都得塞入那鐵櫃裡。  「那叫幽靈信,等著哪天的哪個人突然出現領回,之前還真有人一年後才來領信。」  信件通常是按月份、年份捆成一疊,凹凸參差,因此很快便注意到了,角落那疊褪色白信封。  每封依舊單薄,好似根本什麼也沒裝,中央紅框內歪歪斜斜寫了魏雲彩,頭幾張的信封頭,不知是被誰撕開了。  那是一張照片,是個滿臉天真,笑的很是燦爛,眼神卻無法集中的孩子,明顯和一般孩子不同,右下角印有早些時候註記的時間,推估算來,照片裡的孩子,今年大約也五十多歲了,照片背後,黏了張泛黃的紙,摸來粗糙、發皺,擦去的筆痕依稀可見,想來曾反覆擦改,濡濕多次。  上頭只寫了一句話: 魏警官,找到我女兒了嗎?

Read More

製紙、笛 白蓮霧增附加價值

利用白蓮霧製成的手工紙,相當古樸,可寫可畫可印,還可做一份家鄉月曆。(記者張淑娟攝) 新市張氏農場復育白蓮霧老樹,更發揮其最大附加價值,研發白蓮霧紙搭配版畫,還手作白蓮霧笛,成了孩子們接觸音樂和畫畫的墊腳石。  白蓮霧樹早在荷據時期由荷蘭人從東南亞帶到福爾摩沙擇地栽種,試驗結果台南新市區種出來的白蓮霧最香甜,因此古早新市的居民一戶一株白蓮霧樹,甚至在家的後宅種成林,但隨著新市科技城開發,寸土寸金,白蓮霧被砍伐殆盡,所剩老樹無幾,張氏農場乃展開復育工作。  農場主人張振忠先挑選白蓮霧葉煮出好喝的白蓮霧茶,接著用白蓮霧裁剪下來的枝幹做象棋子,更選特別的白蓮霧枝做成笛子,充分利用白蓮霧的枝葉,發揮其附加價值。張振忠表示,白蓮霧果實成熟一遇到風雨就掉光,若只靠白蓮霧果實難有好的經濟價值,所以才研擬如何多元利用。  除了製笛外,農場主人的女兒張郁雅在版畫創作上頻獲國際獎項,她與父親聯手將白蓮霧製成紙張,並於紙張上創作版畫,用白蓮霧紙還可以書寫大字,手藝也變成讓孩子們動手DIY的趣味玩藝,透過紙笛的製作,讓生活充滿著創意。張郁雅表示,製成的白蓮霧紙作用多多,可以讓孩子們在上頭作畫書寫,同時自製一份家鄉月曆,是獨一無二的。  (記者張淑娟)

Read More

<中華副刊>〈甜廢墟〉父親的疏髮

 ■劉曉頤  初次驚覺,父親已經老邁得頭髮都稀疏了,是前幾年全家去美國的期間。家族一起去加州迪士尼,驕陽把父親的疏髮照得好清晰,而父親頭髮因為染過而呈褐金色,稀薄的髮絡在燦爛金屋的映照和對比下,竟顯得那麼可憐,使我心驚。  而我那次因為水土不服,整段在美期間都處於欲嘔狀態,不但不能照顧父親,反而靠父親照顧。其實,何止那段時間?我在父母從小無微不至的呵護下,直到好晚好晚,才發現自己是個無獨立生活能力的老公主,甚至因為以文字維生,收入微薄,直到現在還無能奉養雙親,以致父親七十多歲才退休,終於在這兩年開始能過充實而有餘裕的日子。總算。去年是父親第一個退休後的父親節,我和妹妹不約而同買了蛋糕,愛玩臉書的父親開心地把兩個蛋糕一起PO上網,我取笑:「給人家看,這麼幸福,有兩個蛋糕。」  我是老公主,直到婚前還喜歡賴在爸爸身邊睡覺,尤其有陣子和當時男友(即現在丈夫)常去電影院看鬼片,晚上更要摟著爸爸才能安心入睡。這段回憶,和幼稚園中班的幼年回憶惘惘重疊:父親是職業軍人,當時退伍過一次,後來才又以留營方式在陸總部任職。從小窮苦的父親,人生難得有段空窗期,每天中午接我放學,做午餐,最常吃的是我最愛的父親獨門蛋炒飯。天天午餐後為我說故事,再一起緊抱著午睡。  忘了是國外哪位作家說,幸福,是渴望重複。我擁有兩段摟著父親睡覺的歲月,再幸福不過。  再大些後我才知道,幼稚園中班時,父親第一次退休,退休金只用來給自己買了一輛偉士牌摩托車,其餘都給外婆還債了。我以擁有如此的父親為榮。  從小我在家裡都是公主,毫無感覺匱乏,也是長大後才知道,小時候由於為外婆還債,家庭是清寒的。難以想像,父母是如何摳減自己的生活需求,讓孩子要甚麼有甚麼?父親從軍校期就愛彈吉他,當然,他沒有一台好的吉他。真正退休之前,凡事一力擔當的父親忙內忙外,吉他早已丟下了,直到這兩年,開始會在晚間撥奏生疏以久的吉他。我特別享受這段時光,故作無事,在旁邊聆聽,感受老爸爸在一團光暈中彈吉他的美。  我異常晚熟,不諳世事,長大後,難免也疏於人情世故,並且在某些方面需要付出雙倍的代價來追上。「妳的父母太寵溺,以至於妳現在需要比別人辛苦。」許多人這麼說。可是,我自知如此的自己,從無比老實厚道的父母身上傳承了最珍貴的特質:對人的慷慨,信任,與善意。我相信這是成長得再伶俐也無可取代的。  父親節,我要在這裡說,公開地說:撲撲(從小我給爸爸取的稱號,從卜派到派,再到撲撲),父親節快樂!永遠平安喜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