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警兆,台醫附醫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左起)、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巫錫霖呼籲提早介入治療,台灣研發的新劑型也可減少藥效波動現象。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帕金森氏症並非老人專利,醫師提醒,便秘、嗅覺異常、五十肩等都可能是先期警訊,只要日常生活多留意小細節,就可以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以新劑型多巴胺藥物延緩病情惡化速度,找回身體主控權。
一名50歲女性因為肩膀痛,一直以為自己五十肩,但是怎麼治療都沒改善,直到神經內科門診才發現是帕金森氏症。
收治個案的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是因為腦內稱做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導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影響身體活動能力。
一般人以為手抖是帕金森氏症症狀,但葉篤學表示,靜止時的手抖才是帕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狀,真正在做事時手反而不會抖。
依台灣動作障礙協會列出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包括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走路時手不會擺動、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步伐小常跌倒、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音調變小或沙啞、寫字變慢字體變小等等,如果10項中有3項,可能就要注意。
葉篤學表示,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略的症狀,還包括單側肩膀疼痛(五十肩)、鞋子磨損快、作夢時會大叫等等,留意這些警訊,才能及早發現帕金森氏症。
有「台灣帕金森之父」之譽的陸清松教授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以上,其實這疾病本身是良性的,只要可以好好控制,存活20年不是問題,但治療上會有3個階段,包括7年的蜜月年、14年的工作年、21年的退休年,其實並沒有那麼悲觀。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巫錫霖也表示,目前治療帕金森氏症最大的挑戰,在於讓藥物濃度維持在有效區間內,因為多巴胺細胞數量過與不足都有問題,不足會導致帕金森氏症,過多就可能會有思覺失調症的幻聽、幻覺;因此,如果藥物濃度太高,會出現異動症,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顫動,藥物濃度若太低,則會出現斷電(off)現象,想動卻動不了,患者意識清醒卻無法控制動作,連起床都沒辦法,就常讓他們深感挫折。
要減少異動症與off發生,就得讓藥效維持在有效區間內,巫錫霖表示,由台灣研發的二合一新劑型藥物,在美國與台灣已取得藥證,特殊的「速效+緩釋」二合一劑型,讓藥效有智慧的釋放,可減少藥效波動現象,不再顫動或斷電,找回身體主控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