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以沿用了四十年的「中華台北」名稱參加東京奧運。(中央社)
馮國豪
因疫情延後一年舉辦的二0二0東京奧運落幕,中華隊表現亮眼,在十個競技種類中搶下二金四銀六銅,創下歷來單屆奧運最佳成績,也吸引了不少國際目光。但伴隨而來的是沿用四十年的「中華台北」參賽名稱問題,也引起熱烈討論。在奧運的體育競技場上,反射出台灣身處國際與兩岸關係的政治現實。
有「飛躍的羚羊」稱號的前奧運國手紀政,二0一八年在獨派力挺下曾發起「東京奧運正名」公投連署,結果同意得票四百七十六萬、占百分之四十五點二,不同意得票五百七十七萬、占百分之五十四點八,以百萬票之差遭到否決。近日,紀政表示將再推「二0二四巴黎奧運正名」公投。
奧運正名公投 並非明智選擇
坦白說,奧運更名公投沒有意義。首先,中華民國一九七一年退出聯合國後,本已無法參加奧運。一九八一年,中華奧會與國際奧會達成《洛桑協議》,才確定使用「中華台北」參加奧運,這是國際現實下,為了讓我國選手重返國際運動舞台不得已的妥協安排。台灣想靠自辦公投更名,不但國際奧會接受的機會渺茫,反而有政治干預奧運之嫌,徒增選手無法參賽的風險。
再者,我們使用「中華台北」名稱已四十年,參加奧運也好幾屆了,國內自己人都習慣稱呼中華隊,國際上也很多人都知道「中華台北」來自台灣。在兩岸與國際政治大環境未改變之前,此時發動公投更名,能否讓我們的選手有更好的成績與榮光?還是可能因此讓選手失去國際競技舞台?利弊得失之間,主事者必須審慎評估。
第三,對於「奧運正名」公投,民進黨立院黨團書記長羅致政日前認為「不是現在的主要議題」;民進黨籍的立法院長游錫堃受訪時也表示「支持正名運動,但一定要兼顧選手權益。」事實上,前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說「台獨此時不適當」,美國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也公開表達了不支持法理台獨;值此時期推「奧運正名」公投,從政治角度看,也不是明智的選擇。
二0一八年平昌冬季奧運兩韓組成聯隊,在開幕典禮上舉統一旗入場。(路透,資料照)
政治對立 兩德兩韓曾組聯隊
奧運強調和平、和諧精神。翻開奧運歷史,確實有政治上對立,仍組成聯隊參賽的前例。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四年,東、西德就曾以德國聯隊三度參加夏季奧運與冬季奧運;一九六八起,東、西德各派自己代表隊參賽,直至一九九二年起,德國以統一國家的身分在奧運會出賽。另外,朝鮮(北韓)與南韓在二0一八年平昌冬季奧運,也共組一個女子冰上曲棍球聯隊,還在開幕典禮上舉統一旗入場。
此外,國際重要賽事也有跨國合辦的實例。二00二年的國際足總世界盃,就是由韓國和日本共同舉辦。國際奧委會於二0一九年通過多項重大改革方案,其中就包括了未來奧運可以由不同國家或地區、城市來聯合申辦。二0三二年奧運在確定由澳洲布里斯班舉辦之前,南韓首爾市就曾經向國際奧委會提出申請與北韓平壤共同舉辦二0三二年奧運。
兩岸是否有可能組「中華聯隊」參賽或合辦國際大型賽事呢?當前國際局勢是中美對抗結構,兩岸關係處於緊繃狀態,民進黨政府執行仇中、反中政策,選擇站在美國這一邊,中國大陸對台灣也未展現太多善意,可預期在未來三、五年內,兩岸「中華聯隊」或合辦國際賽事,幾乎很難實現。
但是,美中對抗並非沒有放緩的可能。今年九月的二十國集團峰會(G二0),「拜習會」可能登場,這是美中關係走向微解封的觀察點;台灣還有二0二二、二0二四兩場重要選舉,政治情勢仍存在未知的變化。兩岸籌組聯隊參加東亞運、亞運或共同合辦國際重要比賽的機會雖然不大,但仍可視為兩岸關係走向的一個可相互討論的議題。
小S被打成獨派對兩岸都沒有任何好處。(取自小S臉書)
小S被扣獨派 對兩岸沒好處
本屆東奧牽動兩岸關係敏感神經,除了「更名」之外,當屬在大陸享有高知名度的台灣藝人小S徐熙娣,她日前在臉書上為「國手」加油,引發大陸網軍小粉紅出征,甚至被扣上「台獨」的帽子,並影響其大陸商品代言。五日,徐熙娣已在微博表態「我不是台獨!」
其實,觀察徐熙娣長期以來的立場,很明顯是支持兩岸和諧相處的藝人。如果小S因此事件被打成獨派,對兩岸無任何好處,也只會讓期盼兩岸和平發展的人感到心寒。小S徐熙娣的網路言論翻車事件迅速發酵,很快的成為兩岸民間矚目的政治話題。
但值得關注的是,大陸官媒《海峽之聲》、《中國台灣網》都先後發文評論,「勿讓民進黨見縫插針、挑撥是非」、「小S是民進黨當局兩岸陰謀的受害者之一」、「小S到底是不是台獨?答案是否定的」,並公開呼籲大陸網友,要做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正能量,多了解紛繁複雜的台灣社會,要學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理性對待。
偏頗過度言論 藍綠都應制止
一場東奧,勾連出千絲萬縷的兩岸關係與情緒,大陸官媒罕見的主動搶先出來幫台灣藝人做澄清,對兩岸關係來說,是正向、可喜的現象。但小S事件也讓人注意到,近年來網路快速興起,展現出傳播速度更快,影響力更大的媒體特性。現在,網友、選手都可透過網路、自媒體發聲,但也使得一些事不成比例的被放大,如果加上有心人惡意曲解、挑撥、操弄,網友盲目跟從,就更容易增加矛盾、對立、衝突。
東奧落幕了,奧運精神強調和平,兩岸發展也需要更多的和平與善意;正常人看兩岸關係,都希望台海穩定,相信藍綠都不樂見兩岸關係長期惡化。兩岸政治人物、互動單位,必須認知媒體環境特性,對於能促進兩岸關係和諧的善意,要勇於挺身而言,不要「為善不欲人知」,對於偏頗、過度的言論,更應該適時澄清、制止。
(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副教授馮國豪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