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於2020年11月視訊簽署,並於今年元旦生效。(中央社,取自東協官網)
由東協十國、中國大陸、日本、南韓、紐西蘭、澳洲共同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已於今年元旦正式生效。面對此一經濟規模高達二十六兆美元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蔡總統強調政府已超前部署,做好調適。但是,此一說法顯然輕忽RCEP對台灣的衝擊,蔡政府仍應以務實的態度做好因應對策。
RCEP區域內人口總計二十二億,GDP總計約占全球三成,貿易額也占全球百分之二十八左右,是全球最大的FTA;對台灣而言,RCEP占台灣進出口總額的百分之五十八左右,亦屬超重量級的貿易對象。面對RCEP生效,蔡總統和經濟部長王美花等官員皆強調,由於台灣已簽署ITA(資訊科技協定),因此有七成出口至RCEP的產品免關稅,所以RCEP對台灣出口影響有限。但是,果真如此嗎?
的確,在ITA的加持之下,包括半導體代工等資通訊產品銷往RCEP享有免關稅,但是此一說法簡化了RCEP對台灣的影響。因為,雖然資通訊產品是台灣的出口主力產品,但台灣一千一百多萬受僱員工當中,與IC半導體相關產業的就業人口僅約八十二萬人。換言之,雖然RCEP生效對台灣半導體出口影響不大,但長期來看,對ITA範圍以外的產業衝擊仍恐將波及台灣絕大部分勞工,其中包括所得分配層面。
事實上,去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突破四兆元,約占台灣GDP的百分之十八點二,如此「龐然大物」所吸收的就業人數卻不到百分之八,已屬嚴重失衡;未來面對RCEP對ITA以外產業的衝擊,是否會讓已嚴重失衡的情況更加嚴重?蔡政府不應輕忽以對!
其次,RCEP區域內百分之九十的貿易商品最後將實現零關稅,根據星展銀行估計,RCEP對南韓帶來的關稅節省效益將是最大的、對日本的出口提振效應將最為明顯,這對台灣傳統產業的衝擊更不容輕忽。尤其過去中國大陸與日本、日本與南韓之間沒有FTA,如今在RCEP架構之下已納入東協、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東協、乃至於南韓的競爭壓力勢必更加沉重,而且光是關稅就削弱了台灣業者的競爭力。
目前列為RCEP「重災戶」的包括機械、紡織、石化、鋼鐵、食品加工、車輛等產業,蔡政府應更加嚴肅地面對這些產業的前景。
再進一步看,台灣傳產受RCEP衝擊的面向,還不只與關稅等條件有關的價格競爭力問題,RCEP的「原產地累積規則」,將成員國企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其他成員國原物料、中間財,均可視為本地的原物料、中間財,此一規則也勢必影響台灣業者投入RCEP供應鏈或供應鏈的配置。如果再併同關稅問題考慮,RCEP是否會再帶動一波傳產台商出走至東協國家?甚至將衝擊範圍傳導至國內就業與經濟發展?蔡政府也應以更高、更遠的角度觀察、因應。
再檢視RCEP規章,其中還包括服務業市場准入規範,未來台灣金融、電信、專業服務進入RCEP市場勢將面臨更高難度的挑戰。況且,RCEP還有政府採購、智慧財產權、投資、電子商務等規範,在在都對台灣構成考驗。
總體而言,RCEP對台灣的影響既深且遠,蔡政府不應再鴕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