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近5年新低 捐贈最多的眼角膜472件 比前一年銳減207件 腸捐贈首度掛零
中央社∕台北22日電
疫情不僅衝擊醫療量能,更影響大愛器捐。器捐中心最新統計,去年全台大體器捐人數僅294人,創近5年新低;捐贈最多的眼角膜,也較前一年銳減207件。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與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近日公布最新器捐人數統計,近年來大體器官與組織捐贈人數大致逐年成長,自民國106年起每年捐贈人數皆突破300人大關,109年更創402人新高,但去年僅294人。
由個別器官與組織捐贈案例數來看,去年的趨勢與以往無太大差異,仍以眼角膜組織捐贈472件占最大宗,然而與前一年眼角膜捐贈多達679件相比,銳減207件。
器官方面,去年也是以腎臟捐贈213件最多,其次為肝臟捐贈102件、心臟捐贈57件,皆比前一年減少,原本就案件數稀少的腸捐贈,則是自101年以來首度掛零。
「主要就是受疫情影響。」器官捐贈移植登錄與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副執行長劉嘉琪告訴中央社記者,去年初從部立桃園醫院院內感染事件開始,醫院為了防疫繃緊神經,3、4月間情況略好轉,但5月開始大規模COVID-19本土疫情,就讓器捐人數直直落,甚至單月僅個位數。
劉嘉琪分析,疫情影響器捐人數有4大原因。首先,疫情期間幾乎所有實體活動都暫停,原本規劃的大愛器捐宣導活動也停擺;其次,器官勸募重視當面直接關懷溝通,但因應疫情家屬探病受限制,無法「見面三分情」,不適合也很難透過電話溝通。
劉嘉琪也提到,疫情嚴峻時暫緩非緊急手術,以維持醫療量能暫緩,在此期間眼角膜移植、腎臟移植等可能就被歸類為非緊急手術。
最後,疫情嚴峻時無法跨院摘取及移植器官,即便A醫院勸募到器官,B醫院有適合的移植病人,卻受限當時疫情的規定無法成功。
劉嘉琪表示,目前器官捐贈移植雖逐漸恢復以往,但仍未達最高峰時的水平,過去最高每月有達40例以上捐贈案件,今年每月捐贈案件數則介於20至30多件。
劉嘉琪舉例,部分醫院規定病人死亡不可進入手術室,過去可在加護病房摘取眼角膜;但如今為避免感染風險,摘取眼角膜也規定要在開刀房進行,就與醫院規定抵觸而無法進行。
器官捐贈移植固然重要,但在防疫大前提下,也難免受衝擊。劉嘉琪認為,今年全民接種疫苗,加上防疫管制應不會再加嚴,器捐情況會比去年好轉,但器捐風氣與觀念仍待持續宣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