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臺大分院小兒心臟科醫師傅俊閔、龔柏榕、黃品學與心臟內科林彥良(由左至右)說,心導管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3天即可出院。(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曾芳蘭∕新竹報導
一名5個半月大的男嬰於健兒門診時聽到心雜音,轉診到新竹臺大分院小兒心臟科。經小兒心臟科傅俊閔醫師檢查診斷為開放性動脈導管,成功地為小男嬰進行心導管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
另一名則是80歲阿嬤,平日身體狀況良好,近期因為感覺呼吸喘,經新竹臺大分院風溼免疫科藍鼎淵醫師及心臟內科林彥良醫師安排檢查,診斷為開放性動脈導管。後續照會小兒心臟科龔柏榕醫師,在小兒心臟科與心臟內科的合作下,順利完成經心導管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手術。
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龔柏榕醫師說,動脈導管於胎兒時期為必須持續保持暢通的血管,是連接於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血管。絕大多數的新生兒於出生後3日內會關閉,若沒關閉,就是所謂的開放性動脈導管,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在台灣過去曾統計過新生兒盛行率約為千分之二。
龔柏榕指出,由於心臟超音波技術及儀器的進步,常有小朋友在出生後的自費超音波檢查發現有開放性動脈導管,或是在健兒門診聽到心雜音轉診給小兒心臟科檢查後發現。依據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大小,病人可能完全沒症狀,或者出現生長遲緩,甚至嚴重到呼吸喘等心臟衰竭症狀,最終可能導致肺動脈高血壓,必須定期追蹤並在適當時機進行關閉。
龔柏榕說,目前針對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治療 有三種方式1.藥物治療、2.心導管手術關閉、3.外科手術關閉。其中藥物治療僅限於早產兒及少部分的新生兒。外科手術大多用於早產兒藥物治療無效時。其他大多數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可用心導管手術治療。近年來心導管技術愈加成熟,傷口只有鼠蹊部2個心導管入針的傷口,一般住院3天即可出院正常活動,可大大減少病人的不適感與術後恢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