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發年輕族群 醫學生互檢 意外揪甲狀腺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藝人林欣霈透露今年6月底時健檢發現甲狀腺結節數量異常並有鈣化現象,後續進一步接受穿刺檢查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第一期。慶幸的是經過手術及相關治療目前已抗癌成功,目前僅需定期回診及檢查追蹤就好。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甲狀腺癌只要在早期發現、並盡早治療,在所有癌症中是種存活率相對較高、預後較好的癌症。甲狀腺癌依照病理不同可分為五大類型,其中乳突癌發生率占最多數約80%,其次是濾泡癌占15%,這兩種的10年存活率分別各可高達8、9成以上。 沈彥君表示,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最常見的癌症,並且好發於20至45歲年輕族群,過往還是醫學生時期,就曾有其他醫學生在實習互相操作超音波檢查時,竟然意外發現同學的甲狀腺有明顯異狀,後續進一步細針穿刺抽吸細胞學檢查確定為甲狀腺癌,也幸好發現得早,後續的治療復原都很順利。 依據衛福部108年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統計排名第7名,與前一年107年相比發生率增加1.2倍。在所有發生個案裡,男女比例有明顯差異,女性發生率大約是男性的3倍。沈彥君醫師提醒民眾雖以女性較多,但男性朋友也別因此輕忽,因甲狀腺是男女都有的內分泌腺體。

Read MoreRead More

細胞治療/再生高峰會 台日交流

台中榮總召開2022年國際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高峰會,分享未來全球醫療趨勢。(記者陳金龍攝) 中榮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中心成立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灣通過細胞治療特管辦法後,細胞治療逐漸成為癌症與再生醫療的新趨勢。台中榮總舉辦「2022國際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高峰會」,並成立「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中心」,邀請衛福部次長石崇良、6位醫學界頂尖專家及5位日本教授,分享不同的疾病領域的再生醫學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也見證中榮積極發展再生醫療的決心。 台中榮總舉辦「2022國際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高峰會」,邀請醫學界頂尖專家,分享不同疾病領域的再生醫學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並由衛福部次長石崇良、中榮院長陳適安、副院長傅雲慶、李政鴻、吳杰亮、主任江榮山、李冠德等人,為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中心揭牌。 石崇良表示,台中榮總一向是最具研究量能的醫院,也是頂尖醫學中心,對政府政策也都不遺餘力支持,得知中榮細胞治療中心成立,是陳適安院長特別從北部大學聘請國內細胞治療頂尖專家李冠德教授,從零到有建立而成,此一中心,象徵臨床研究與實務給病人服務快速結合,未來將朝向產業化發展。 石崇良以八仙塵爆為例,說明當時部分病人在日本技術協助下,運用自體人工皮膚層片,在有80%的燒傷面積下,仍達到良好治療效果;讓大家知道細胞再生醫療的重要性,並說明台灣再生醫療法規的發展歷程與目前的再生醫療雙法管理條例。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從基礎醫學談到臨床醫學,運用人類鼻腔幹細胞之外泌體促進神經再生、軟骨幹細胞層片植入骨關節、iPSC與細胞外分泌體等技術,可見軟骨的再生,為民眾關節炎治療帶來新篇章。 大阪大學教授澤芳樹,會議中提到救命的iPSC心臟層片,可大幅改善心肌病變病人的心臟功能與長期存活率,更是為心臟衰竭只能等待換心手術的病人,帶來一線希望。日本最尖端的iPS細胞製造I-PEACE  CDMOC創辦人田邊剛士說,iPSC的發展,在未來醫療上的應用,包含異體的iPSC產品化,終產品可分化成神經細胞、心臟細胞、T淋巴細胞。 台中榮民總醫院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高峰會邀請的再生醫學頂尖專家,分享內外科疾病治療、學術研究、尖端醫療技術及臨床治療經驗,共同展現了台灣與日本在國際再生醫療生技的能力。

Read More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接納不完美 障友德高分享生命故事

德高國小邀請台南市無障礙協會理事長林昭坤到校分享人生經歷。(記者施春瑛攝) 林昭坤因車禍變輪椅族 樂觀的他積極復健學習技能 突破逆境 德高國小日前舉辦生命教育暨特教宣導講座,邀請台南市無障礙協會理事長林昭坤到校,與孩子們分享他的生命故事。校長劉裕承說,希望藉由林昭坤理事長的分享,期許孩子們在未來的生命歷程中,能勇於面對挫折,接納生命的不完美。 林昭坤因車禍造成頸椎六、七節嚴重受創,住院兩年多和復健才撿回一條命,但卻必須面對一輩子坐輪椅的命運。不過天生開朗的他沒有讓悲傷的情緒擊垮,反將力量發揮在運動競技場上,為身障朋友權益發聲,更積極學習各項技能、學習如何自我照顧,克服手指抓握困難、改裝汽車加上適合的輔具後,重新考取汽車駕照,從十多年前他開始駕車到處演講分享人生經歷,也藉此鼓勵在逆境中的聽講者。 林昭坤說表示,家人的支持帶給他重新站起來的力量,一路走來也遇到許多貴人、朋友幫忙,讓他奮鬥的日子不孤單,更能勇敢去面對挑戰。他說,意外造成的意外人生,卻讓他活得比以前更精彩、更寬廣,希望帶給學童們一些啟發,讓他們在未來的生命歷程中,也能肯定自我,積極面對困境,活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精采人生。 聽講的學童說,覺得林昭坤理事長很厲害,在身體不便的狀況下,還能參加各種比賽,甚至奪得各種金牌;尤其他還很樂觀,遇到無常後還能積極面對每件事,什麼都想嘗試自己來,而不是只想凡事依賴他人。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張祖恩獲 日東北大學國際功勞賞

前環保署長,成大名譽教授張祖恩獲日本東北大學國際功勞賞,十月一日正式公布。 環保署長任內環境政策及傑出學術貢獻 獲頒殊榮 成功大學環工系名譽教授張祖恩榮獲日本東北大學創校115週年紀念祭「國際功勞賞」,張家班學生們與有榮焉,齊聚一堂狂賀老師獲獎。 日本東北大學位於仙台,1907年創校,是日本繼東京帝大、京都帝大,第3所成立的帝大,到今已有115年歷史,歷史悠久,也是日本頂尖大學之一;今年慶祝創校115週年,改制總合大學100週年,首度舉辦「國際功勞賞」,全世界選出6名傑出人士授予功勞賞,張祖恩學術著作等身,獲此殊榮,東北大學將於12月7日頒獎。 大學姐嚴小梅代表同學送給老師最新的iPhone 14 Pro。 張祖恩從在成功大學學士和碩士畢業後,1978年進入日本東北大學,1982年獲土木博士學位,旋即回到母校成大環工系任教,期間曾借調3年出任環保署長,直到2021年退休。 今年張祖恩獲獎是由東北大學福島康裕教授和簡梅芳教授共同推薦,10月1日校方公布得獎人,以張祖恩曾任台灣環保署署長,在環境政策和資源循環政策上有莫大貢獻,並且致力於推進東北大學和成功大學學術交流,傑出的學術著作在世界享有盛名,光耀東北大學,獲頒此殊榮。 師生、老友舉杯同賀張祖恩獲獎。(記者楊淑芬攝) 謙恭嚴謹的張祖恩備感榮耀,但未向外界透露訊息,倒是張家班的學生得知後,奔走相告,一夕之間號召近40人聚在一起,席開4桌,大家舉杯祝賀,學生們送了最新iPhone 14 Pro給老師,表達祝賀之意。張祖恩在成大任教近40年,他研究室從第一代學生到現在,大家情感特別緊密,在老師薰染下,謙和有禮的氣質也頗相近,有趣的是張祖恩好酒量也傳承給學生,師生共聚一堂都是不醉不歸。 席間,張祖恩分享27歲到東北大學接受松本順一郎教授指導的記憶,初來乍到日文不好,松本教授為了磨練他,安排他在助教辦公室,要助教學長好好教導他,每次教授的電話一響,張祖恩總是跳起來接起並先聲奪人:「我是外國人,日文不好,請稍待請別人來接電話」,這樣的電話夢魘,直到幾個月後進入博士生研究室才結束。 他和同儕磨練,看電視學日文,每天兢兢業業,直到有一天在夢裡說日文,醒來後他非常開心,覺得打通任督二脈,日文終於通了。10月1日公布獲得國際功勞賞,他在台灣和東北大學視訊,他說了一段感謝學校栽培的感言,當場主持人還盛讚他日文非常道地。 張祖恩與東北大學2名學長遠藤銀朗、原田秀樹情誼特別濃厚,自稱日本三兄弟,經常結伴同行,研究上也相輔相成,他的博士論文和遠藤銀朗有傳承,都做厭氧消化,2人的研究論文獲得日本土木學會論文賞,這是當年土木學會第一次把獎項頒給衛生工程領域,也是第一次頒給外國人。 張祖恩備受師長愛護,他是成大高肇藩教授推薦到日本,第2個月,高教授就到日本探望他,慎重的把他交付給松本教授;1982年張祖恩回到成大任教,松本教授也是隔月就到成大,高肇藩教授和松本教授2人交情匪淺、來往密切,對於張祖恩這個學生更是青睞有加;中日2名老教授都已經作古,如果知道得意門生獲此榮譽,定然微笑欣慰。 (記者楊淑芬)

Read More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退休校長心繫學子 王明凱愛心文旦 5年來不間斷

退休校長王明凱(左二)遵守與嘉義和順國小約定,每年文旦成熟時直送到校,五年不間斷。(記者盧萍珊攝) 七股區大文國小退休校長王明凱,退休後專心務農種文旦,每年採收之際除送達原服務的大文國小,愛心文旦也遠送到嘉義縣義竹鄉和順國小,五年來不間斷,情牽柚子香。 家住麻豆的王明凱,退休後專研文旦栽種,因屬老欉的文旦,加上地質適合,種植的文旦在市場贏得口碑,每到成熟上市時,王明凱都會將自家文旦與多人分享,除了原服務的大文國小外,還有嘉義縣的和順國小。 王明凱說,多年前在大文服務時,與和順國小校長賀惠芳的父親賀朝華相識,當時賀朝華在佳里區開育苗場,曾提供草莓苗供大文國小學生栽種,義賣籌措旅費,幫學生圓夢,儘管賀校長的父親已過世,但這份情難忘,所以自家種植的文旦也會送到和順,分享豐收的喜悅。 校長賀惠芳表示,和順國小位處偏鄉小校,資源相對匱乏,感謝王明凱校長自五年前開始贈送文旦,還遠從麻豆直送到嘉義,讓師生歡度中秋佳節。現在只要每逢中秋節前夕,學生們都很期待文旦校長的到來,開心可以吃到正宗的麻豆文旦。 和順國小為迎接愛心文旦,還會設計一些藝術課程,或是盛大的迎賓儀式,感謝王明凱的中秋禮物。受到熱烈歡迎的王明凱說,看到師生們的熱情讓人很感動,雖然遠從麻豆載著柚子來到嘉義和順國小,但一點都不覺得累,因為與師生的約定要信守,而且要一直持續下去。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Read More

砂輪機碎片傷眼角膜 幸運保住視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53歲林先生日前在操作手持砂輪機工作時,砂輪片突然破裂,碎片彈入右眼,瞬間眼睛疼痛難忍,林先生急忙拿瓶裝水沖洗眼睛,但眼睛仍越來越痛,趕緊到鄰近醫院就診。 經檢查林先生右眼角膜左下角處有一道3毫米的裂痕,深及全層眼角膜,有房水溢漏現象,幸好砂輪碎片沒有刺破水晶體,也沒有傷到血管,砂輪碎片也已經脫落,但原沒有近視的林先生,裸眼視力右眼變為0.1,左眼視力則為1.0,轉診至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經配戴保護型隱形眼鏡及眼藥水雙重治療3週後,沒有細菌感染情形,右眼視力恢復到0.5,左眼視力維持於1.0。 新竹台大分院眼科部孫普能醫師表示,林先生是非常幸運的個案,因碎片非打在角膜中央處,且沒有刺破水晶體、傷害到血管及碎片停留眼睛的情形,才能幸運保住視力。但每年診間都會接到好幾起因割草機、砂輪機等導致眼睛傷害或失明的病人,提醒民眾要建立保護眼睛的觀念,若從事會使用割草機、砂輪機等器具的工作時,務必要謹慎配戴護具,保護頭、臉及眼睛,絕不能存有僥倖心態。

Read MoreRead More

警逮毒蟲 循線擒藥頭DJ愛吹倫

大麻成品擺客廳 另搜出搖頭丸及K毒等 不排除在夜店販毒 3萬交保   南港警逮毒蟲溯源抓到藥頭,竟是夜店知名DJ「愛吹倫」,嫌犯訊後依毒品罪三萬元交保。 (記者周閩生攝) 記者周閩生∕台北報導 南港警分局日前循線逮捕到一名毒蟲,發現他是用FB與藥頭聯絡購買毒品,於是警方展開溯源追查,日前逮捕劉姓藥頭,赫然發現劉嫌竟是北市夜店夜店知名DJ「愛吹倫」,員警也在其家中搜出大麻、大麻煙油、搖頭丸及K他命等毒品,警方不排除其利用工作地點販賣毒品,以牟取暴利,除將他依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罪嫌送辦,並追查毒品來源及流向。 警方調查,四十七歲劉嫌曾是雷鬼樂團「盪在空中」的貝斯手,現在夜店從事DJ工作,樂風以雷鬼、Hip Hop、Dub為主,在地下樂界小有名氣。 南港分局偵查隊員警日前查獲一起毒品案,經溯源追查發現吸毒犯嫌是透過FB與藥頭聯繫取得毒品,於是,警方成立專案小組布線追查,得知幕後藥頭就是夜店知名DJ「愛吹倫」,經跟監、蒐證掌劉嫌住處及行蹤後,日前日持台北地方法院搜索票到北市中山區劉嫌住處執行拘提搜索。 警方進屋查緝時,發現劉嫌將大麻成品大喇喇擺放於客廳,桌上另有DJ刷盤及多張黑膠唱片,宛如小型收藏室,員警除逮捕劉嫌到案外,並當場查扣第二級毒品大麻三百五十六克、大麻煙油七支、搖頭丸及K他命等毒品。 員警在夜店知名DJ「愛吹倫」家中搜出大麻、大麻煙油、搖頭丸及K他命等毒品。(記者周閩生攝) 由於劉嫌是在夜店工作,警方不排除其利DJ身分在工作場所販毒牟利,除將他依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罪嫌送辦,並追查毒品來源及流向。檢察官複訊後則是依毒品罪諭令劉嫌三萬元交保。

Read MoreRead More

連4天4萬例以下 指揮中心:疫情可望脫離高原期

新增65死亡病例 4月大男嬰耳漏積水/皮膚出現大理石花紋 確診10天惡化敗血病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連4天降低至4萬例以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估,近期可望脫離高原期,但也新增一名無慢性病的4個月大男嬰,不幸在確診10天惡化敗血症病逝。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內新增3萬5322例本土個案,較上週同期降幅約15%,預估若疫情下降趨勢不變,可望近期脫離高原期;另外,境外移入新增43例。 不過,仍有65例死亡案例,為42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58例具慢性病史、40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其中,年紀最小的是一名4個月大的男嬰,染疫後出現右耳出現「耳漏」積水狀況,且皮膚出現斑駁、大理石花紋症狀,最後仍不幸死亡。 羅一鈞表示,這名小男嬰沒有慢性病史,10月10日因發燒到急診就醫,採檢新冠確診陽性並住院,15日出院返家隔離,但在18日出現高燒到40度再度到急診,檢查發現頸部淋巴腺腫大、皮膚斑駁現象,呈現大理石花紋,且有呼吸困難和血壓偏低狀況,用廣型抗生素治療。 醫院檢查還發現,小男嬰右耳有出現「耳漏」積水狀況,這是否是導致敗血症原因,無法當下釐清,最後死亡原因為嚴重敗血症併敗血性休克、耳漏、新冠病毒確診。

Read MoreRead More

中醫治療巴金森氏症

■陳俊銘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漸進性的腦退化疾病,一般又稱為「震顫性麻痺」,它的發病率在一般人口中約每千人1至5人。但超過65歲,發病率驟升為1%。在所有神經科患者中,是僅次於腦血管疾病最常見的病例,男女之比約為5:4。隨著社會結構轉型,老年人口增加,巴金森氏症的威脅也日增。 典型的巴金森氏症有3項主要臨床特徵:第一是動作完全消失或運動緩慢,第二是肢體僵硬,第三是肢體顫抖。每個病人所表現的症狀可能都有其特殊性,也不是3種症狀一定同時出現。病人往往以1、2種為主,發病初期多由1側肢體先發生,再逐漸影響到對側,發展出一些容易被看出來的表現,包括表情改變、姿勢改變及平衡改變等。 當病人要開始一項動作,例如站立或起步時會感到困難、動作緩慢、減少動作。從事精密性工作能力減退,身體及頭部向前傾,缺乏自主性動作,例如眨眼,走路時上肢自然擺動等,臉部表情也轉為平淡,少有變化,好像戴了一副面具般。肌肉十分僵硬,在移動病人關節時,可以感受到如齒輪般一段一段規則性的阻力。 在所有症狀中,最明顯而且讓病人難過的是顫抖,其頻率約每秒4至8次,尤其是當病人休息時,抖動更加明顯,上肢也比下肢嚴重。其餘症狀尚包括皮膚油脂增加、口水增多、起立性低血壓、心情易沮喪、焦慮,寫字很慢不規則、愈寫字愈小,及便秘、失眠等。一般而言,病人智能並不會減退。 巴金森氏症病人經解剖後,可見的主要病變是腦幹的黑色素構造消失或減少,因而使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製造受阻。多巴胺與另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素互相抗衡,負責協調各種運動功能,使人體能完成正常、精細的動作。 傳統醫學可輔助性治療巴金森氏症,透過歸脾湯合天麻鉤藤飲可改善因多巴胺缺乏所帶來的動作消失或運動緩慢,配合鉤藤散,一貫煎養肝血、平肝息風,可有效緩解肢體顫抖;加上芍藥甘草湯、補陽還五湯、丹七散可改善肢體僵硬;加減天冬、遠志、石菖蒲、鬱金、銀杏可改善臉部表情;木瓜、伸筋草、桃仁、紅花、赤芍可改善肢體僵硬;石決明、龍骨、牡犡可改善肢體顫抖。 配合針灸,體針常用穴道如風池、曲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太沖、三陰交等。頭皮針常用穴位如百會透太陽、運動區、感覺區,四神聰。耳針常用穴位如交感神經、下視丘、視丘、基底核、腎上腺、腦幹、黑質、四肢穴位。眼針:眼八卦針,有助肢體靈活、顫抖減少,臉部穴道如承泣、四百、地蒼、人迎、下關有助臉部表情改善。(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