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境外 瑞士男二度就醫才確診瘧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日公布今年首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個案為50多歲瑞士籍男性,有西非象牙海岸共和國旅遊史,出現發燒、頭痛等症狀,二度就醫才確診,所幸經治療已出院。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該名男性於去年12月下旬至今年1月上旬曾至西非象牙海岸共和國,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1月9日入境後,出現發燒、頭痛症狀於17日就醫,採血檢驗發現疑似瘧原蟲,經通報檢驗於20日確診感染惡性瘧、又稱熱帶瘧,但經治療已出院,衛生單位將持續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檢驗報告。 疾管署說明,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 (又稱熱帶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又稱熱帶瘧)最常見。 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5年(2019-2023年)累計14例確診瘧疾,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熱帶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 大多數人感染後,症狀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惡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要加用primaquine服用14天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 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請盡量落實防蚊;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

Read More

本土較上週增92% 拚5月降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疫情持續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日公布,國內新增3萬1501例本土個案,較上週三增加約92.9%,但仍預計今(2)日公布口罩令等防疫鬆綁,至於變更確診通報定義、降成第4類法定傳染病等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以5、6月降級為努力方向。 由於國際疫情趨緩,各國已陸續展開防疫鬆綁作業,世衛(WHO)最新開會決議,對新冠肺炎仍維持全球最高警戒級別,未從「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移除,但莊人祥指出,WHO會中也說明現在已是轉折點,預計4月底再開會就會解除。 莊人祥指出,日本、美國將在5月調整新冠肺炎級別、結束緊急狀態,國內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也於6月底到期,因此國內調整COVID-19的法定傳染病等級時間點,目前5、6月是努力方向。 至於在新任閣揆拍板下,指揮中心也預計2日公布室內口罩令解禁,指揮官王必勝也透露,未來放寬方向參照韓國,朝強制、自主、建議戴口罩等方式。至於變更確診者通報定義、從第5類法定傳染病改成第4類等其他事項,尚在討論中。 關於國內疫情,本土新增3萬1501例本土個案及300例境外移入,本土病例數較上週三增加約92.9%;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8例死亡,其中新增1例特殊死亡個案,為40多歲女性,有高血壓等慢性病史,未接種新冠疫苗,1月3日快篩陽性確診,1月9日突發呼吸喘,在家昏迷緊急送醫,至急診時已無生命徵象,心電圖顯示有心律不整及疑似急性心肌梗塞,經急救無效不幸於當日過世,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併呼吸衰竭。

Read More

糖尿病足難癒合 中藥助祛腐生肌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0歲林姓阿伯罹患糖尿病,因血管及周邊神經病變,下肢對冷熱感覺遲鈍,不知撞出傷口,因足部傷口久久難癒合,求診中醫協助照護。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邱雅琳說,糖尿病足需耐心治療,保持傷口清潔及正確護理是照護不二法門,可搭配中藥由內而外促進祛腐生肌。 邱雅琳指出,糖尿病足傷口難癒合是臨床上常見的問題,慢性傷口的成因與傷口感染、局部循環不良有關,市面上的抗生素藥膏及外用敷料多可發揮抑菌、保濕作用;而中藥外用藥膏優勢在於促進血管新生及傷口癒合。中醫門診常用外用藥膏包括:1.金瘡膏:適用於較深傷口,其中兒茶、血竭、冰片、乳香、沒藥、樟腦等成分,既可抑菌也能刺激組織微血管新生,加速修復。2.紫雲膏:用於較表淺、乾燥的傷口,紫草、當歸、麻油等成分能養血活血,可滋養肉芽組織,促進癒合。3.青珠膏:青黛可抑制發炎、珍珠粉則可收斂傷口,適合將近收口的階段。 她提醒,糖尿病足傷口照護,除每日換藥注意清潔,可用沾過生理食鹽水消毒棉棒仔細清洗,注意要清除傷口覆蓋的膠狀生物膜,生物膜是由傷口周圍細菌所分泌,若未清除,塗再多藥膏都無濟於事,還會阻礙肉芽組織生長及上皮細胞移行,延遲癒合。

Read More

親子一起調整 避免開學症候群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過了個長長的春節年假,專家提醒,收假後除了需要在心態上做調整面對上班,更要注意孩子是否出現開學症候群,建議父母應該耐心陪伴調整,以縮短適應不良的時間。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八里療養院主任張自強表示,若開學後孩子有出現不想上學、精神不佳懶散、學習興趣不高或想到上學就頭痛、肚子痛等的情形時,可能是因為長假後的第一次正常作息的上學,加上混亂作息突然要調整,所以造成不少孩子都會因適應不良,而出現生理或心理上的反應。 張自強表示,如果孩子出現精神不佳、經常打哈欠、呈現疲倦或是想睡,甚至脾氣暴躁易怒等開學症候群情形時,做父母的應該耐心陪著孩子們一起來調整,以便縮短適應不良的時間。 張自強也建議父母,耐心陪著孩子們一起來調整,以縮短適應不良的時間,擺脫開學症候群的影響,包括:把握時間多運動,透過運動降低開學的壓力,增加學習活力,避免懶散的態度;回家約定使用3C時間,晚上早點就寢,以免影響入睡,可搭配輕柔音樂助眠,增加隔天上學精神。 同時,逐步調整生活作息,才不會影響正常的上課學習時間。另增加親子溝通時間,同時可以扮演聆聽的角色,多聽孩子在學校的生活,適時給予關心與支持,降低孩子因開學換老師或換班級的焦慮或壓力。 開學後,家長們每天可以撥時間和孩子聊天,以了解他在學校情況。 張自強也提醒,若孩子出現開學不適應的情況嚴重且持續超過2週,則建議儘早就醫,以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或治療。

Read More

腎友黑便 膠囊內視鏡揪出血點

醫師范峻維說,若懷疑小腸出血,可以考慮以小腸膠囊內視鏡找到出血點再治療。(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80歲許姓病患長期洗腎且合併心臟衰竭,原定一個半月後要出席孫女婚禮,不料,這個月不斷出現黑便,血紅素降到只剩下正常值的一半,求診中國醫大新竹附醫。消化科醫師范峻維評估,該病患已於最近一個月內檢查過數次胃鏡和大腸鏡都未發現出血點,懷疑是小腸出血,因為病患長期洗腎且合併心臟衰竭,侵入性治療開刀或是血管栓塞的風險太高,於是建議病患先進行安全性高的小腸膠囊內視鏡檢查,來找出出血位置。 范峻維表示,在膠囊內視鏡幫助下,果然在小腸前段找到4處小腸血管異常增生在慢慢滲血,立即幫病患再安排經口進入的小腸內視鏡做電燒止血,病人血色素與體力也逐步恢復,更能如期參加孫女婚禮,特別感謝醫護協助。 范峻維指出,小腸大約有6公尺長又介於上下消化道之間,是一般胃鏡與大腸鏡都比較鞭長莫及的位置,好在絕大部分腸胃道的病灶都位在胃鏡與大腸鏡可以檢查到的位置,但是唯有約5%的病人的病灶位在小腸,目前透過小腸膠囊內視鏡就可以完整檢查整段6公尺的小腸,檢查過程只要配合醫師指示,將有如藥丸大小的膠囊內視鏡吞下,讓膠囊內視鏡沿著食道、胃、進入小腸,記錄整段小腸的影像,醫師就可以根據錄製的影像來診斷病灶的位置,選擇進一步的治療方式. 范峻維說,排便順暢,吃東西不會嘔吐,排除掉腸胃阻塞的病患,都可以進行小腸膠囊內視鏡檢查,病患只要空腹8小時,喝水把膠囊大小的內視鏡吞下去,大約6-8小時,膠囊會經過並記錄整個腸道的影像,最後由肛門口排出,整個過程不會感到任何不適。 另外,如果常常覺得腸胃不舒服,且胃鏡與大腸鏡都沒有異常,懷疑是小腸問題或是長期貧血找不到原因,疑似是小腸出血,可以考慮先以小腸膠囊內視鏡檢查,找到出血點,再止血治療。

Read More

異常出血 竟拖成子宮內膜癌

屏榮醫師廖正義具有「婦癌專科醫師」與「達文西機器手臂」資格。(記者蔣謙正翻攝) 記者蔣謙正∕屏東報導 60歲吳小姐從去年9月開始發現內褲上有異常血跡,但卻不以為意,拖了2個月才到醫院檢查,經過子宮內膜刮除手術取樣化驗與腹部核磁共振掃描,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第1期。經醫師轉介到屏東榮民總醫院,婦癌專科醫師廖正義進行「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透過達文西機器手臂進行微創手術,傷口小、復原快。 婦產科醫師廖正義表示,子宮壁由3層組織構成,最內層稱子宮內膜,中間的是肌肉層,最外層為漿膜層。子宮內膜癌是從子宮內膜層長出來的惡性腫瘤。 病患最常發生症狀為陰道異常出血,尤其是停經後婦女;有些個案沒有出血,但出現異常陰道分泌物;有的病患無不舒服症狀,而是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才發現。 子宮內膜癌可藉由經陰道超音波來發現子宮內膜的異常,但還是需要進行子宮內膜搔刮術來取得內膜組織,經病理化驗確立診斷。若確定為子宮內膜癌,首先會安排腹腔核磁共振掃描確立可能的侵犯範圍。 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分為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與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手術後可以取得足夠組織進行病理檢查確立癌症期別與評估復發風險,需要時進行後續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屏榮引進「達文西機器手臂系統」,3D立體視野,有多樣化器械協助醫師進行手術,出血量小,隔日可進食,不需等排氣,且傷口較小,術後傷口照顧較方便。

Read More

假投資掏空淘帝KY 4高層遭訴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經營中國大陸童裝市場的上市公司「淘帝|KY」董事長周訓財等人,涉嫌掏空人民幣三點五億元,及涉嫌以內線交易賣股避損新台幣一百四十八萬餘元。台北地檢署一日偵結,依違反證交法將周訓財及程姓財務總監、陳姓總稽核及王姓發言人等四人起訴。 檢方起訴指出,周訓財為淘帝|KY及淘帝中國公司的董事長,淘帝中國公司為提高資金效益,董事會決議總額度不超過人民幣八億元的短期投資標的,不用先經董事會決行。 起訴表示,周男指示程姓財務總監於民國一0八年九月間辦理不實的興銀基金投資,塑造淘帝中國以人民幣三點五億元申購興銀基金假象,實際資金不明,掏空淘帝中國及淘帝|KY兩公司。另以假憑證騙過會計師事務所核閱。 國內有媒體比對興銀基金財務報告,發現沒有投資人斥資人民幣三點五億元投資,報導披露本案並質疑投資真實性。 檢方查出,周、程指示陳姓總稽核就報導發布澄清重大訊息,改佯稱是投資興銀基金另一個理財商品,避免未投資一事遭檢調偵辦;又於接獲檢調要求提供資料時,提供偽造文件涉嫌妨礙調查。 此外,淘帝|KY公司受新冠疫情影響致虧損,於一0九年公告本件重大消息前,由王姓財務長將周男持股先行賣出規避損失新台幣一百四十八萬多元。 檢方認定周男四人行為,涉嫌違反證交法的特別背信、財報不實、意圖妨害司法機關調查偽造文件及內線交易等罪嫌,依法提起公訴。

Read More

〈台南市中醫師公會專欄〉中藥配合調整生活習慣助孕

常有婚後懷孕但自然流產患者來到中醫門診,想要藉由中藥調理身體進行備孕。然而,除了中藥可幫助受孕之外,夫妻雙方也要配合調整生活習慣,適當紓壓、維持好心情、睡眠充足,維持規律性生活、飲食均衡,且多吃原型食品,少吃加工食品及甜食,多管齊下,自然會有好孕臨門。 據統計約有25%的機率會發生自然流產,其中又有80%以上的是發生於懷孕的前12週。原因可能是懷孕初期未注意到,或是母體虛弱、胚胎本身出了問題。流產後會有一定量的失血,加上正氣耗損,大多數的患者在自然流產後會氣血兩虛,沖任不足,若此時不加以調養,母體可能無法載胎養胎,甚至屢孕屢墮而為滑胎,此即西醫學的「習慣性流產」。 站在中醫立場,男女雙方在腎氣盛,天癸至,任通充盛的條件下,女子月事以時下,男子精氣溢瀉,兩性相合,便可媾成胎孕。不孕以及習慣性流產主要與腎氣不足,沖任氣血失調有關。中藥治療原則,主要依據患者的月經變化,其次依據全身症狀及舌脈,進行綜合分析,明確臟腑、氣血、寒熱、虛實;治療重點是溫養腎氣,調理氣血,使經調病除,則胎孕可成。臨床常見有腎虛、肝鬱、痰濕、血瘀等證型,腎虛型常用藥物有熟地、巴戟天、菟絲子、杜仲等;肝鬱型常用藥物有香附、白芍藥、柴胡等;痰濕型常用藥物有茯苓、蒼朮、白朮、陳皮等;血瘀型常用藥物有當歸、川芎、牡丹皮、丹參等。 診間常會建議患者服用中藥調養同時搭配測量基礎體溫,用月經周期療法助孕,並當做中醫治療成效的參考指標之一。基礎體溫三原則:一、低溫期溫度穩定。二、排卵期2~3天,溫差0.3~0.5度。三、高溫期大於12天,基礎體溫正常愈易懷孕。搭配針灸治療,使用針灸刺激特定穴位、調和氣血,幫助受孕,可提高受孕率。 (作者∕台南市長安中醫診所醫師蘇惠靖)

Read More

超商廁所當產房 移工產下1男嬰

印尼籍看護工小美在龍井區一超商廁所內產下一子,超商報警請求協助。 (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二十四歲印尼籍看護工小美(化名)原本在北部工作,農曆年來台中龍井區遊玩,沒想到突然腹痛不適,向超商借洗手間,竟直接在超商廁所內產下一子,冷冷寒風超商員工怕小男嬰受風寒,向烏日警分局犁份派出所報警請求協助,進而將母子倆送醫,並同步通知社會局協助安置。 犁份派出所一月二十八日下午一時許接獲超商店員報案,表示店內廁所內有民眾需要協助,警員簡俊瑋、廖韻晴及蘇彥趕赴現場,準備前往廁所時,看見小美神情尤為慌張,懷裡抱著剛出生的小男嬰走出廁所。 由於近日低溫,員警擔心男嬰受凍,趕緊遞上衣物,將小男嬰包裹起來,並安撫小美不安的情緒,初步查看男嬰的生命跡象穩定,趕緊通知一一九到場欲將母子送醫觀察,但小美擔憂無法負擔醫藥費,不願前往醫院。經員警苦心勸說下,小美終於答應就醫,所幸送醫後母子平安無事,員警同步通報社會局介入關懷安置。 移工小美表示,身處異域的她,在孤立無援的處境,幸遇好心員警即時伸出援手,順利協助就醫,深表感謝,亦對台灣警察表示高度讚賞及認可。

Read More

逐步鬆綁口罩令 才能達解封標準

本土新增3.1萬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將公布室內口罩鬆綁措施。(中央社資料照)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指揮中心今(2)日將公布室內口罩鬆綁措施,公衛學者1日表示,以「健康照護解封指數」分析,考慮流行再生狀態和醫療量能,認為台灣要達到解封標準,須逐步鬆綁口罩令。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1日帶領研究團隊透過「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分析COVID-19最新疫情與科學研究發展。 針對指揮中心預計2日公布室內口罩鬆綁措施,陳秀熙說,以「健康照護解封指數」分析,考慮流行再生狀態和醫療量能,認為台灣要達到解封標準,須逐步鬆綁口罩令。 他指出,上述指數有兩個重要因素,一要使中重症降低、住院人數減少,存活率也跟著升高;另一重點則是要鬆綁一些防疫措施,讓自然感染保護形成,同樣也能使照護能量上升。 陳秀熙表示,台灣在疫情大流行時,健康照護解封指數非常高(約8到9間),但許多人感染形成免疫保護網後,曾一度在去年的9、10月達到標準(低於1),不過後續的兩波流行,導致指數升高。目前因耶誕節、元旦群聚之後,造成稍微醫療能量負擔,尚未低於標準。 他認為,台灣須鬆綁一些措施,世界各國都在調整口罩令和隔離檢疫,讓各行各業的人力回到正常線上,特別是醫療人力。目前國內受自然感染及疫苗保護,群體免疫保護力約為54%,可開始逐漸解除室內口罩令,但某些特定場所以及特定族群除外。 研究團隊分析,台灣從受到BA.5病毒株感染,慢慢轉變成受BA.2.75影響,未來則將面對BQ.1入侵,預測台灣的流行將變成小波「類地方流行」,對中重症率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Read More